水生態現狀
1. 淡水生態系統的現狀
淡水生態系統中,主體是淡水,其他各種水生動植物都屬客體,只要主體的淡水環境不被破壞,客體一般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那麼,這個生態系統也就基本上能夠保持平衡。
在我國有洞庭湖濕地等地方,現狀不容樂觀。
2. 水生態的介紹
水生態是指環境水因子對生物的影響和生物對各種水分條件的適應。生命起源於水回中,水又是答一切生物的重要組分。生物體不斷地與環境進行水分交換,環境中水的質(鹽度)和量是決定生物分布、種的組成和數量,以及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3. 我國水生生物的保護現狀
針對目前我國水生生物遺傳多樣性缺失嚴重,水生野生動植物物種瀕危程度加劇、滅絕速度加快,外來物種入侵危害不斷加大的局面,中國漁業部門正採取建立自然保護區等措施,加緊建立水生生物多樣性和瀕危物種保護體系。
農業部漁業局局長李健華日前在內蒙古自治區調研漁業情況時表示,中國各級漁業部門正在加強水生野生動植物物種資源調查,逐步建立布局合理、類型齊全、層次清晰、重點突出、面積適宜的各類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體系。通過建立水生野生動植物、水域生態自然保護區,保護白鰭豚、中華鱘等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以及土著、特有魚類資源的棲息地。
同時,我國正加強瀕危物種專項救護工作,建立救護快速反應體系,對誤捕、受傷、擱淺、罰沒的水生野生動物及時進行救治、暫養和放生,對白鰭豚、白鱘、水獺等亟待拯救的瀕危物種實施專項救護行動;建設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馴養繁殖基地,對中華鱘、大鯢、海龜等國家重點保護的水生野生動物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技術研究;建立健全水生野生動植物經營利用管理制度,嚴厲打擊非法經營利用水生野生動植物行為,嚴格規范水生野生動植物進出口貿易活動。
針對各種外來物種不斷入侵的趨勢,我國正在加強水生動植物外來物種管理,完善生態安全風險評價制度和鑒定檢疫控制體系,建立外來物種監控和預警機制,在重點地區和重點水域建設外來物種監控中心和監控點,防範和治理外來物種對水域生態造成的危害。
4. 生態環境需水研究現狀和展望<sup>[5]</sup>
6.4.1生態需水研究是生態水文學的研究內容之一
從理論上講,生態水文學是繼工程水文學、資源水文學和環境水文學之後,水文學發展的第四個里程碑,因此,生態需水的研究必將促進生態水文學的發展。從應用上來說,生態需水研究是進行水資源合理配置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基礎。
6.4.2國外研究現狀
(1)國外對生態環境需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流生態系統,一般使用最小流量或最佳流量術語,對其他生態系統的需水研究則較少。最小流量或最佳流量只是一個范圍,這一范圍考慮河流系統恢復和保護的需要,以維持河流生態系統的功能。實際上,最小或最佳流量與生態環境需水類似,只是生態環境需水比最小或最佳流量有更廣泛的內涵,它不只局限於對水生生態系統的描述,也適用於陸地生態系統。
(2)國外對生態需水的研究始於河流生態系統,20世紀90年代以前對生態需水量(當時稱為河流流量需求)的研究主要側重於河道生態系統。研究主要集中在:根據河道物理形態、所關心的魚類、無脊椎動物等對流量的需求,來確定最小及最佳的流量。但大部分集中在所關心的個別魚類和河流流量關系的研究上。同時還提到了考慮洪泛平原等因素來綜合管理河流流量的思想,但未進行具體的研究。另外,在確定河流流量的過程中未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90年代以後的研究,不僅研究維持河道的流量,包括最小的和最適宜的流量,而且還考慮了河流流量在縱向上的連接,並充分認識到了洪泛平原流量在保護河流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從總體上講,考慮了河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及其可接受的流量變化。但研究的方向不再局限於河流生態系統類型,也擴展到了其他生態系統類型,但對其他生態系統的需水研究成果較少,僅僅是概念上的描述。此外,管理者和決策者也認識到了生態需水的重要性。
6.4.3國內研究現狀
(1)總的來說,國內對生態需水的研究經歷了兩個階段:1988~1998年是對生態需水的認識階段。1998年之後才真正進入起步性的研究階段。
(2)1993年由水利部組織編制的「江河流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SL-4592)」行業標准中,根據1987年完成的新疆葉爾羌河流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實踐,將生態環境用水正式作為生態脆弱地區水資源規劃中必須考慮的用水類型。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國水資源管理模式只從水資源與人類社會相互作用關系的角度來考慮,這種模式忽略了水資源管理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
(3)1998年長江和嫩江的大洪水、90年代以來黃河的頻繁斷流、北方地區沙塵暴的肆虐、江河湖泊污染等一系列事實,讓人們開始認識到水資源合理配置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密切關系。目前,在水資源配置中,生態系統用水配置已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4)在「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綜合報告」中,專家組指出,生態環境用水的計算應以生態環境現狀作為評價生態用水的起點,而不是以天然生態環境為尺度進行評價。因此,狹義的生態環境用水是指為維護生態環境不再惡化並逐漸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資源總量。生態環境用水研究的區域應當首先考慮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區域,如生態環境脆弱的乾旱、半乾旱和季節性乾旱的半濕潤區域。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的形成,推動了生態需水問題的進一步發展。目前,對生態需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流、濕地等生態系統,其中對乾旱區河流系統的研究較為深入。
(5)從國內對生態需水的研究上來看,定性描述較多,機理研究較少;另外,在確定生態環境需水量時,生態保護目標不明確,時空尺度模糊。在確定水生生態系統的需水量時,對水質的考慮較少,不同目標下(維持基流、沖沙、入海水量)的生態需水量重復計算,可操作性較差。
6.4.4存在的問題和研究展望
(1)尺度轉換,特別是尺度放大問題是水文學和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也是難點之一。由於下墊面因素、水文參數等空間的變異性,不同尺度的生態需水規律存在差異,而且這種規律不是簡單的線性外延或疊加,如何把小尺度的研究成果應用到大尺度上,理論依據是什麼?今後,生態需水的機理、不同尺度研究成果的轉化將成為工作重點。
(2)生態需水量是一個變數,隨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不同,同時也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密切相關。今後,在對植物和動物的水分需求機理深入了解的基礎上,應研究生態系統受水分脅迫最大的時段和在這一時段生態系統對水分需求的特性,合理地計算維持生態系統的需水量,以增加生態需水計算的實用價值。另外,還應該明確研究的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加強水量和水質的耦合研究。
(3)流域生態需水研究包括河流水生生物需水、防止河道斷流和河道淤積的流量、改善河流水質的稀釋用水及維持洪泛平原生態系統的水量等,這些水量是交叉的、重疊的,今後應分別計算和統計各個保護目標下的生態需水交叉部分的相互關系,及不同時間尺度與保護目標之間的關系,為更合理地確定生態水利調度方案提供依據。
(4)在不同保護目標下,建立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需水比例評判標准,即建立生態需水與生物多樣性、生境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相關聯的指標體系。這一指標的構建,需要建立在大量的野外試驗的基礎上。進而,在不同生態系統、不同保護目標下,實現對生態系統用水的合理配置。
參考文獻
[1]劉昌明.關於生態需水量的概念和重要性[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2,(2):25~29
[2]王西琴,張遠,劉昌明.河道生態及環境需水理論探討[J].自然資源學報,2003,(3):240~246
[3]左其亭,陳曦.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規劃與管理[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47~55
[4]鄭冬燕,夏軍,黃友波.生態需水量估算問題的初步探討[J].水電能源科學,2002,(9):3~6
[5]豐華麗,夏軍,占車生.生態環境需水研究現狀和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03,(11):591~598
5. 北京水資源的現狀是什麼
一、水資源量
北京境內多年平均降水585毫米(1956—2000年系列),年均降水總量98億立方米專,屬形成地表水資源14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24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約38億立方米。 二、水資源特點
北京屬溫帶半乾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水資源主要來源於天然降水,其特點是: ● 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年際間豐枯交替。
年內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三個月,佔全年的75%。年際間豐枯連續出現的時間一般為2—3年,最長連豐年6年,連枯年達12年。
水源地主要分布在北部郊區和境外,水質水量受上游地區影響,加大了水資源管理和保護的難度。
● 水資源總量嚴重不足。
以2005年人口為基數,全市人均水資源量248,立方米,屬資源型重度缺水地區,同時也存在工程型缺水和水質型缺水問題。
6. 水生態的地位
水生態
hydroecology
環境水因子對生物的影響和生物對各種水分條件的適應。生命起源版於水中,水又是一權切生物的重要組分。生物體內必須保持足夠的水分:在細胞水平要保證生化過程的順利進行,在整體水平要保證體內物質循環的正常運轉。生物體不斷地與環境進行水分交換,環境中水的質(鹽度)和量是決定生物分布、種的組成和數量以及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生物的出現使地球水循環發生重大變化。土壤及其中的腐殖質大量持水,而蒸騰作用將根系所及范圍內的水分直接送回空中,這就大大減少了返回湖海的徑流。這使大部水分局限在小范圍地區內循環,從而改變了氣候和減少水土流失。因此,不僅農業、林業、漁業等領域重視水生態的研究,由人類環境的角度出發,水生態也日益受到更普遍的重視。
7. 塌陷塘水生態環境的主要影響因素
塌陷塘水域生態現狀主要與其塌陷年限(即「塌齡」)、水域狀況、營養因果鏈和限制因子等有關,大致可綜合為以下因素:
(1)周圍環境。由於淮南煤礦塌陷積水區水域大都為封閉系統,與外界流通較少,有毒物難以排除,受煤炭粉塵和周圍環境如土地利用狀況、附近廠礦及居民區的污水、廢水的排放等影響較大;不同積水區水體的污染程度,與煤矸石和粉煤灰的成分、淋溶面積、淋溶水量和酸鹼度、塌陷區積水量、自凈能力,以及各種水力聯通性等均有一定關系。此外還受開采塌陷程度的影響,隨著塌陷積水區面積逐漸擴大以及水深逐漸增大,水生態環境也會發生改變。
(2)自然因素。積水區的水體來源決定了其受自然因素影響的程度,如季節性積水區,其水體來源主要為自然降水,同時淺層積水區的水生態環境也易受氣候如降雨、自然蒸發等因素的影響。此外還包括自身水力條件、地理狀況等。
(3)人為因素。由於近年來對採煤塌陷積水區的開發和利用,人為因素亦逐步成為區內水體受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人工養殖的興起、灌溉站的修建、貯灰場的改造、水上樂園的興建等,均可使塌陷區水域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由於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作用,水體本身具有一定自凈功能,但它也有一定的環境容量,當污染超過了某個閾值時,自凈能力受到削弱,水生生物群落、功能將發生改變。因此從水生生物的狀況出發,找出其指標因子和主要影響因子並採取相應的措施加以治理是防治煤礦塌陷塘生態破壞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