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和林業

生態和林業

發布時間: 2021-02-15 10:51:50

生態林和經濟林有什麼區別

生態林與經濟林的區別,主要在於目的、經營措施、造林樹種三個方面:

1、目的不同:生態林是為了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滿足人類社會的生態、社會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經濟林是用於生產果品、食用油料、工業原料和葯材的;

2、經營措施不同:生態林經營主要是利用自然地力形成和恢復林分植被,經濟林採用嫁接苗、大苗、名特優苗等;

3、造林樹種不同:生態林主要樹種為松樹、落葉松、金縷梅等,經濟林主要樹種為銀杏林、香榧林、棗樹林等。

(1)生態和林業擴展閱讀:

青海省林業部門加快生態經濟林建設,增加農牧民收入。

青海省林業廳按照生態立省戰略培育生態林業經濟的要求,堅持林業產業發展生態化、基地建設工程化的理念,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集中力量,加大生態經濟林建設投資力度,全年計劃完成經濟林建設任務36.48萬畝,其中枸杞林21.76萬畝、沙棘林7.66萬畝、核桃林5.37萬畝、

大果櫻桃1.3萬畝、黃果林0.18萬畝和葡萄等經濟林0.2萬畝,計劃投入資金2.256億元。投資1000萬元建設枸杞、核桃育苗基地建設。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枸杞林8.83萬畝,沙棘林0.15萬畝,核桃、大果櫻桃、黃果和葡萄等經濟林已栽植完成。

通過集中連片、規模種植,項目區農民建設經濟林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如尖扎縣農民栽植核桃林熱情高,群眾爭項目,積極流轉土地,多方籌措資金,現已完成8697畝的核桃栽植任務。

縣鄉級人民政府充分發揮政府在區域產業結構優化中的宏觀調控作用,積極宣傳核桃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和脫貧致富中的重要作用,引導農民積極參與,確保核桃基地建設工作順利進行。

加快林業生態經濟林的建設,將對改善生態環境、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增加農牧民收入起到重要作用。

㈡ 森林與人類、林業、與生態學有什麼關系

關系非常密切,森林是地球的肺,有森林地球才會呼吸,森林能製造供地球所有生物呼內吸所需的氧容氣。有森林才會有所謂的「林業」。森林裡有用的木材能提供我們生存所需的房子、傢具等的原材料。森林又是眾多生物的棲息場所和食物來源,在生態學中處於基礎性地位。若果將森林從地球中消滅,無異於人類的自殺行為。

㈢ 中國十大林業生態工程分別是什麼

1978年啟動、規劃期長達年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橫跨我國東北、西北、華北13個省區市,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林業生態工程。目前這項跨世紀生態工程的建設已經進入第三期,已完成造林1800多萬公頃,使2100萬公頃農田實現了林網化,形成了許多縣連片、乃至跨省連片連網的大型農田防護林體系。三北防護林工程使我國2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

1989年我國第一個綜合治理大江大河的大型林業生態工程——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工程開始啟動,工程建設十年來,至20世紀末已完成造林46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治理前的28.3%提高到35%,水土流失面積由治理前的25.5萬km2減少到21萬km2。

在我國1.8萬km的大陸海岸線上,一座綠色長城正在迅速崛起,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已完成造林187萬公頃,已建成1.5萬km的海岸基於防護林帶,有林地面積達到1億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6.7%,有效地保護了656萬公頃農田。

在廣袤的平原農業區,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已使全國795個縣基本實現了平原綠化,平原地區的林地面積增加到2.9億畝。據專家測算,生態環境的改善使糧食產量增加了15%~20%。

近年來,沙漠區不斷出現新的綠洲,全國治沙工程通過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封沙育林育草、治沙造田及低產田改造等工程措施,治理開發沙區540多萬公頃,受風沙危害嚴重的4.33億公頃農田得到綠色屏障的保護。

太行山是京、津和華北地區的天然屏障,太行山綠化工程的實施使這道天然屏障變成綠意盎然的生態屏障。這項工程已在太行山區完成造林176萬公頃,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還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找到了一條有效途徑。

1996年,我國啟動了珠江流域防護林工程、黃河中游防護林工程、遼河流域防護林工程和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工程等四大生態工程的建設,使我國生態體系框架基本形成,構築了完善的中華大地綠色防護網路。

㈣ 什麼是林業生態

是指依據生態工程學和森林生態學的基本原理,設計、建造的以木本植物為主體、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生產工藝系統。

㈤ 園林和林業的區別

園林
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築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築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境和遊憩境域,就稱為園林。園林包括庭園、宅園、小游園花園、公園、植物園、動物園等,隨著園林學科的發展,還包括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或國家公園的游覽區以及休養勝地。

名稱 在歷史上,遊憩境域因內容和形式的不同用過不同的名稱。中國殷周時期和西亞的亞述,以畜養禽獸供狩獵和游賞的境域稱為囿和獵苑。中國秦漢時期供帝王遊憩的境域稱為苑或宮苑;屬官署或私人的稱為園、園池、宅園、別業等。「園林」一詞,見於西晉以後詩文中,如西晉張翰《雜詩》有「暮春和氣應,白日照園林」句;北魏楊玄之《洛陽伽藍記》評述司農張倫的住宅時說:「園林山池之美,諸王莫及。」唐宋以後,「園林」一詞的應用更加廣泛,常用以泛指以上各種遊憩境域。

功能 按照現代人的理解,園林不只是作為遊憩之用,而且具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功能。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凈化空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氣體和吸附塵埃,減輕污染;可以調節空氣的溫度、濕度,改善小氣候;還有減弱雜訊和防風、防火等防護作用。尤為重要的是園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遊憩在景色優美和安靜的園林中,有助於消除長時間工作帶來的緊張和疲乏,使腦力、體力得到恢復。園林中的文化、游樂、體育、科普教育等活動,更可以豐富知識和充實精神生活。

開發方式 從開發方式上說,園林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利用原有自然風致,去蕪理亂,修整開發,開辟路徑,布置園林建築,不費人事之工就可形成的自然園林。如唐代王維的輞川別業是將私家別墅營建在具山林湖水之勝的天然山谷區,可稱為山林別墅;如湖南大庸縣的張家界、四川松潘縣的九寨溝,具有優美風景的大范圍自然區域,略加建設、開發,即可利用,稱為自然風景區;如泰山、黃山、武夷山等,開發歷史悠久,有文物古跡、神話傳說、宗教藝術等內容的,稱為風景名勝區。

另一類是人工園林,即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為改善生態、美化環境、滿足遊憩和文化生活需要而創造的環境,如小游園、花園、公園等。

城市森林,即:在人類生存生活的城市領域內,精心規劃設計、施工、養護管理,以喬木為主體,包括喬木、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竹類、地衣、苔蘚、野生動物和微生物在內的生物群落.
城市森林可以調節小氣候,緩解熱島效應和溫室效應, 降低污染, 減少雜訊改善人民環境質量 。
城市林業與傳統林業聯系密切、相互促進。傳統林業是城市林業發展的基礎
傳統林業是城市林業興起的基礎:一方面,由於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林業已無法滿足現代城市居民多樣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土地利用性質的劃分過程中,需要一個整體統一的方法。傳統的從城市到鄉村的劃分法往往不準確,而且,在土地利用、土地覆蓋形式和生態系統的研究中,新的概念和方法,如景觀生態學、城市生態學、可持續性土地利用、城市農業等都採取了更為整體化的觀點。為了同時滿足這2個方面的需要,具有整體性優勢的傳統林業被引入到城市綠地的研究中,從而促使了城市林業的興起。城市林業建設以傳統林業為基礎:城市林業建設的每一環節幾乎都要用到傳統林業的方法,如:在城市森林植被的恢復設計、城市樹木種植及城市森林規劃過程中,參照傳統的造林如識;增加喬木種植量,建立合乎自然狀態下的多層次的植物群落結構。
城市林業是現代林業研究的重要內容

通過建設城市森林改善城市環境,維持和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是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和迫切需要,是現代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標專,是我國現代林業發展研究的重點之一。

城市設計應該融於城市規劃的全過程,因此,城市總體規劃階段也應該進行相應的城市設計,即整體城市設計。城市景觀規劃是實現整體城市設計的主要手段,是整體城市設計內容的載體。
一般是把園林、綠地規劃作為總體規劃的一個專項規劃,這種做法往往只是停留在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平面表達上,也就是說僅僅對園林、綠地在城市中的位置作出規定,並沒有對城市的空間形態提出相應的要求。城市景觀規劃則不同,它是研究三維物質空間形態的塑造。可見,隨著城市空間環境質量的普遍下降,傳統的園林綠地規劃已經顯得落後和保守,所以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引進景觀規劃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
城市總體規劃中的城市景觀規劃並不是對傳統的園林、綠地規劃的摒棄,而是對它的延伸和發展,兩者沒有矛盾,但也不能等同。在城市總體規劃中進行景觀規劃,首先要分析研究城市景觀資源結構,充分挖掘其中能反映城市特徵的景觀要素,對其功能用地加以周密翔實的考慮,為城市景觀系統的形成創造條件。
城市景觀要素包括自然景觀要素和人工景觀要素。其中自然景觀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風景,如大小山丘、古樹名木、石頭、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觀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跡、文化遺址、園林綠化、藝術小品、商貿集市、建構築物、廣場等。這些景觀要素為創造高質量的城市空間環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景觀,必須對各種景觀要素進行系統組織,才能形成完整的景觀體系,創造有序的空間形態。

㈥ 中國十大林業生態工程是哪些

1978年啟動、規劃期長達73年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橫跨我國東北、西北、華北13個省區市,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林業生態工程。目前這項跨世紀生態工程的建設已經進入第三期,已完成造林1800多萬公頃,使2100萬公頃農田實現了林網化,形成了許多縣連片、乃至跨省連片連網的大型農田防護林體系。三北防護林工程使我國20%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

1989年我國第一個綜合治理大江大河的大型林業生態工程——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工程開始啟動,工程建設十年來,至20世紀末已完成造林46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治理前的283%提高到35%,水土流失面積由治理前的25.5萬km2減少到21萬km2。

在我國1.8萬km的大陸海岸線上,一座綠色長城正在迅速崛起,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已完成造林187萬公頃,已建成1.5萬km的海岸基於防護林帶,有林地面積達到1億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67%,有效地保護了656萬公頃農田。

在廣袤的平原農業區,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已使全國795個縣基本實現了平原綠化,平原地區的林地面積增加到2.9億畝。據專家測算,生態環境的改善使糧食產量增加了15%~20%。

近年來,沙漠區不斷出現新的綠洲,全國治沙工程通過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封沙育林育草、治沙造田及低產田改造等工程措施,治理開發沙區540多萬公頃,受風沙危害嚴重的4.33億公頃農田得到綠色屏障的保護。

太行山是京、津和華北地區的天然屏障,太行山綠化工程的實施使這道天然屏障變成綠意盎然的生態屏障。這項工程已在太行山區完成造林176萬公頃,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還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找到了一條有效途徑。

1996年,我國啟動了珠江流域防護林工程、黃河中游防護林工程、遼河流域防護林工程和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工程等四大生態工程的建設,使我國生態體系框架基本形成,構築了完善的中華大地綠色防護網路。

㈦ 如何發揮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當前,林業部門要以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綠色增長、實現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為主線,加快發展現代林業,著力構建生態文明建設五大體系。

(一)著力構建國土生態空間規劃體系。科學規劃是事業科學發展的基礎。要圍繞建設生態文明,針對保護和改善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和維護生物多樣性以及發展生態產業、生態文化,完善林業規劃體系,拓展生態利用空間,優化生態建設布局,增加生態資源總量,為建設生態文明、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綠色增長奠定科學的規劃基礎。

(二)著力構建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建設體系。深入實施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以保護建設森林、濕地、荒漠生態系統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為重點,實施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並謀劃一批新的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完善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布局,在東北地區、西北風沙區、沿海區、西部高原區、長江、黃河、珠江、中小河流及庫區、平原農區、城市區等生態區位重要和脆弱地區,加快構築十大國土生態安全屏障。

(三)著力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支持體系。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生態文明建設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林業改革支持政策,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全面推進國有林場、國有林區改革提供有力保障。進一步健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增加濕地保護補助資金規模,完善林木良種、造林、森林撫育等補貼政策。加大重點生態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生態產業的金融和稅收扶持政策,加快建立林權抵押貸款管理制度,完善生態產業貸款的財政貼息、保險保費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和減免等政策。

(四)著力構建維護生態安全的法制體系。當前,林地、濕地、沙地被侵佔和破壞的現象十分嚴重。對生態安全根基的破壞,有的需要幾代甚至幾十代人才能恢復,有的不可逆轉。要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完善林業法律法規體系,健全林業行政執法體系,強化林業普法體系,真正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維護生態安全的法制體系,切實維護生態正義,保障生態文明建設。

(五)著力構建生態文化體系。大力發展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和森林文化、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生態旅遊文化。切實完善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一批生態文化博物館、科技館、標本館,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示範基地建設。創建森林城鎮、森林村莊和生態文明示範縣,改善人居環境。加強生態文化創作與宣傳,普及生態知識,弘揚生態文化,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的價值觀,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道德觀、生態價值觀、生態政績觀、生態消費觀等生態文明觀念,切實增強建設生態文明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全體務林人一定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把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全球生態安全作貢獻作為我們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以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科學發展的實際成果,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㈧ 如何理解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健康森林

在近日召開的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上,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明確表示,「生態」與「民生」成為今後林業發展的關鍵詞。
改善民生、保護生態是近年來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兩大重點、熱點問題,其背後是社會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問題。而在以往的實踐工作中,人們重視前者勝於後者,兩大建設處於各自為戰的狀況。
近年來,國家林業局提出發展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的思路,把生態與民生、社會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相連,深刻認識兩大問題的關系、推動兩大建設協調發展,成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最直接的體現。

生態與民生實現最佳結合

黨的十八大,對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全面系統的部署,並將其作為執政綱領寫入黨章,並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簡單地說,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是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和諧,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與生活。民生,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主要表現為吃穿住行、養老就醫、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面。改善民生,目的是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和諧,使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生態與民生原本是兩個不同的建設領域,它們的概念、內涵、任務與目的各不相同,但這兩大問題、兩大建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胡錦濤同志在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講話時曾指出,「大量事實表明,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和諧,往往會影響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如果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惡化,如果資源能源供應高度緊張、經濟發展與資源能源矛盾尖銳,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是難以實現的。」
可以說,生態建設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民生的改善。同時,只有解決民生問題才能緩解生態問題。近兩年來,國家林業局從生態視角認識民生問題、從民生角度認識生態問題,提出了發展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為新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
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黨執政為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其中最核心的是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民生需求。林業有多種功能、有多重效益,決定了林業在滿足人們的生態、經濟和文化等需求中,能夠發揮重要而獨特的作用。
林業的首要功能就是滿足人的生態需求、保障國家的生態安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享受良好生態、宜居環境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和新需求。林業通過建設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治理荒漠生態系統和維護生物多樣性,可以生產出豐富的生態產品,營造出優美的生態家園,這些對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幸福生活至關重要。人們常說,環境美不美,要看綠和水。沒有森林和綠色,也就談不上美了。
在滿足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需求方面,林業大有可為。可以說,人類的生產生活從來就離不開林業。「樹葉蔽身、摘果為食」和「鑽木取火、構木為巢」,生動描寫了先民們是如何依靠森林來生存的。到了今天,我們住的房子、用的傢具、吃的食品、穿的衣服等很多都取材於林業。林業橫跨一、二、三產業,可以生產出與人們衣食住行緊密相關的10多萬種產品,同時林業產業鏈條長、就業容量大,是現階段最適合農民增收致富的產業。正在深入推進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讓8700多萬農戶得到了26億多畝林地的使用權和價值數萬億的林木所有權,極大地改善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在滿足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林業作用獨特。古人雲: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充分反映了森林在人們精神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森林文化歷久而彌新,具有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品格與特徵,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和強大的生命力。當前,人們對森林文化更加渴望、更加追求,對森林文化產品的需求更加多樣、更加迫切。大力弘揚森林文化,生產出豐富多彩的森林文化產品,可以收到教育人、熏陶人、感染人、影響人的良好效果。
趙樹叢表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家林業局要把發展民生林業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生態產品、更豐富更優質的林產品,讓森林更好地造福社會,讓林業更好地服務人民。

生態建設全方位融入民生

近年來,生態建設作為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一項重要強農惠農舉措,其使命不斷被強化。剛剛過去的一年,全國林業改革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為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
林業改革繼續深化。出台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全國確權集體林地27億畝,占集體林地總面積的97.7%;發證面積25.78億畝,占確權林地的95.5%,8949萬農戶拿到林權證。林下產值達2300多億元。建立農民林業專項合作組織10.77萬個,林權管理服務機構1435個,林權流轉逐步規范,林權保護管理體系日益完善。森林保險投保面積14億畝,林權抵押貸款余額達676億元。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基本形成共識,重點國有林區改革試點穩步推進。
林業重點工程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一次性安置職工社會保險補助政策獲國務院批准,國務院決定在重點生態脆弱區繼續退耕還林,三北五期工程規劃獲批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建設范圍擴大到6個省(區、市)138個縣,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縣由200個擴大到300個。新增林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3處,啟動了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作。全年恢復濕地2萬公頃,新增濕地保護面積9萬公頃和68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確認了11處國家重要濕地。截至去年11月底,全國完成造林9012萬畝。全年生產林木種子3000萬公斤、苗木300多億株。共營造珍稀儲備林165萬畝、速生豐產林981萬畝。
資源保護管理切實加強。全國林地「一張圖」拼接和入庫工作基本完成,16個省(區、市)成立了瀕危物種履約執法協調小組。截至11月底,全國共查處、偵破涉林案件27萬多起,挽回直接經濟損失4億多元。全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面積達1.2億畝,無公害防治率達87%,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等主要有害生物危害得到控制。
森林防火取得顯著成效。截至11月底,全國共發生森林火災3883起,受害面積1.5萬公頃,傷亡21人,同比分別下降28.5%、48.8%和76.9%,連續4年實現「三下降」。
林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升。全年林業產業總產值預計達到3.7萬億元,增幅21%,提前三年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全國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額有望達到1200億美元。全國木材產量達8088萬立方米,人造板產量達2.07億立方米,干鮮果品、木本油料等特色經濟林產量達1.46億噸。全國花卉種植面積1536萬畝,銷售額達到1068億元,出口創匯4.8億美元。油茶種植面積超過5500萬畝,產量超過37萬噸,實現年產值245億元。國家級森林公園達764個,全國森林公園旅遊人數突破5.1億人次、比去年增長15%。
生態文化引領作用日益顯現。新增10個國家森林城市、10個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2個全國生態文化示範基地和78個全國生態文化村。
支撐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全年中央林業投資達1400億元,比2011年增加180億元。國家級公益林全部納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森林保險保費補貼試點范圍擴大到17個省份。
如今,良好的生態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綠色增長和科學發展的主要標志之一。擁有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吃上豐富健康的綠色食品,享受健康的生態文化,已成為人民群眾日益強烈的願望。實現生態良好,改善民生福祉,是中國林業承擔的新使命,也是現代林業發展的新航標。

改善民生促進生態保護

實現生態與民生的互促共贏,除了推動生態融入民生外,更重要的是實現民生生態化,就是通過教育、就業、分配、社保和住房生態化,實現民生社會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
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現代教育是經濟、政治、文化及生態價值的統一,而且生態價值日益融入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價值中。但我國現有教育尚未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工業文明教育理念與模式仍佔主導地位,生態文明教育理念與模式遠未形成。這就需要我們根據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將生態文明理念引入現代教育中,促使工業文明教育模式轉向生態文明教育模式;廣泛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提高全民族生態文明素質,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為生態文明建設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就業難也是基本民生問題,擴大就業是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徑。大力促進綠色就業和創業意義重大。20 世紀90 年代以來,我國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下崗失業問題日益突出,而貧窮和失業的增加加重了對環境資源的壓力,因為更多的人不得不更直接地依賴這些資源。近幾年,我國綠色產業方興未艾,國家出台了各項立法及政策,為綠色創業提供了有力保障。據預測,最具前景的十大綠色職業是農場主、育林人、太陽能安裝師、建築節能工程師、風力渦輪機製造者、生態保護工作者、綠色企業家、資源回收商、可持續發展智能軟體開發者、城市規劃師。目前,國內出現了一批綠色創業領軍人物,為綠色創業者起到了良好示範作用。
勞有所得也是基本民生,分配不公加劇生態保護壓力。就個人收入差距而言,貧困人群急於擺脫貧困,又缺乏其他有利條件,只好用自然資源來改變生活狀況,向森林、河流求生路,濫砍濫伐,結果導致森林資源的破壞和水土流失,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增加,破壞生態平衡。就城鄉收入差距而言,城市擴張侵佔大量林地、耕地,城市垃圾運往市郊加大農村生態環境壓力,城市廢水排放引發城市及周邊農村的水污染。有專家認為,農村面臨污染問題的加劇在很大程度上根源於中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城鄉生態不和諧,既影響農村人的生活與健康,也通過水、大氣和農產品影響城市人的生活質量。要改變這一面貌,必須想方設法提高農民收入,盡快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從這一層面上來說,正在深入推進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貢獻巨大。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現實需要,也是加快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一直以來,我們視發展經濟為解決貧困的唯一出路,忽視公平分配和社會保障的作用,使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存在覆蓋面窄、資金不足、統籌層次低、城鄉反差大等問題, 進而導致部分民眾貧困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貧困使底層民眾迫於生存壓力而過度索取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農民原本是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重要力量,但由於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欠缺,使其陷入毀林開荒、過度農墾、與森林爭地的境地。針對這些問題,需要加快建立「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我國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尤其要建立並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只有確保廣大人民基本生活,才能避免貧困人群對破壞自然環境,從而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住房難是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保障性住房建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建設綠色保障性住房,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目前,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重視數量、忽視質量以及環境經濟效應,沒能切實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質量,還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城市景觀、增加了節能改造的工作負擔。針對我國土地資源不足、生態環境脆弱等狀況,相關部門要求,政府投資項目率先發展綠色建築,即在建築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發展綠色建築、建設綠色住房應成為保障性住房建設的重要目標。

林業為改善生態改善民生貢獻力量

以2003年中央9號文件和2008年中央10號文件為標志,我國林業建設進入了轉型升級的新階段,迎來了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五位一體」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總體布局,並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執政綱領寫入黨章,開辟了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新征程。
趙樹叢指出,保護生態、改善民生是林業轉型升級的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務和職責。必須科學認識並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把改善生態和改善民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協同推進,互動雙贏。一要始終堅持抓生態就是抓民生的思想。真正把生態建設放在林業的核心位置,努力為祖國大地披上美麗綠裝,為科學發展提供生態保障,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二要牢固樹立服務民生抓生態、改善生態惠民生的思想。既要把改善民生作為林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林業建設成果,也要讓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激發廣大人民群眾投身林業生態建設的熱情。三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堅決反對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野蠻掠奪式開發和生產,堅決反對漠視群眾生活、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
如何運用生態文明理念統領中國林業發展,使林業為建設美麗中國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已經成為現代林業發展的根本任務和首要課題。
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承擔著保護森林、濕地、荒漠三大生態系統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任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領域、生態產品生產的主要陣地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核心元素。林業不僅有生態功能的公益性,又是綠色經濟的寶庫,還擔負著重要的民生意義。林業主要分布在山區和丘陵地區,關繫到幾億人口的就業和生計,是「三農」的重要組成部分。剛剛召開的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林業的總目標,發展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是林業的總任務,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領域。人類文明起源於森林,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對改善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保護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環境」起著決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首要地位。林業興則生態興,生態興則文明興。發達的林業、良好的生態,已經成為國家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
林業是巨大的綠色資源寶庫。林業具有可循環可再生的獨特優勢,是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的潛力所在。豐富的林業資源,是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保障。黨的十八大提出,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推進綠色發展的優勢在林、潛力在林。林業要承擔起促進綠色發展的重大職責,要通過做大做強林業,充分發揮林業在推動綠色增長、保障市場供給、促進就業增收等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推進綠色發展,是林業擔負的重要使命和根本任務。大力發展林業產業,既是實現農民「收入倍增」目標的最大潛力所在,又是推動綠色發展的最佳途徑。要堅持合理利用林業資源,大力發掘林地資源、物種資源和林產品市場的巨大潛力,發揮林業產業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努力滿足社會對綠色林產品的需求,增加綠色經濟總量。
林業是生態產品生產的主要陣地。黨的十八大強調,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生態產品是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包括優美環境、清新空氣、清潔水源、宜人氣候、安全生態和綠色產品等。生態產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生態產品生產及生態服務能力,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決定著人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因此,必須努力建設和保護好林地、濕地、沙地及森林植被,充分發揮它們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林產品、生態產品和生態文化產品,讓人民享受生態,興林致富。
建設生態文明,順應了人民群眾對改善生態的迫切願望和美好期盼。隨著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觀念的進步,綠色和生態成為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新要求,成為黨和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發展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是全體務林人的神聖職責與光榮使命。
美麗中國的夢想為林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綠色畫卷徐徐展開,高舉生態和民生兩面大旗,林業發展將迎來更加燦爛的明天,人民的幸福生活越來越近。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