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內容
Ⅰ 原生態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原生態 txt全集小說附抄件已上傳到網路襲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原生態(16)
這片自由之地就是鬧新房,所謂「三天之內無大小」。這句從老祖宗那裡借來的古話在青三庄有自己的解釋。他們的鬧新房指的是,在新人成親時,為表示喜慶,村裡的人可以「無拘無束的」與新人嬉戲,在結婚的頭三天里,不分輩分大小,只要你願意,男女老少夠可以加入「鬧」的行列,新人只有配合的義務,沒有拒絕的自由。「鬧」有沒有規矩或界限呢,嚴格說是沒有,因為在這個慣例中只對被鬧的新人提出了明確規定,而對鬧者卻以「無大小」三個字賦予了絕對的自由,因為沒有標准,鬧者則全憑興趣和內心的倫理作為尺度,鬧的過分時,有些家長也有出來干預的,但多數並不認真,因此這里的鬧新房之風甚為酷烈,是新人最畏懼的一道大關,卻也是村人關注的一大樂事。大概是受鬧新房的啟發,青三庄在規矩森嚴的男女關系中還留下了一道自留地,那就是「叔嫂之間無大小」,許是怕新人三天之後的生活太寂寞吧,這條不成文的規矩給媳婦和其小叔子之間留下了十分寬松的關……
Ⅱ 家居原生態的概念
生態
生態(Eco-)一詞源於古希臘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們的環境。簡單的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生態學(Ecology)的產生最早也是從研究生物個體而開始。1869年,德國生物學家E.海克爾(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態學的概念,它是研究動植物及其環境間、動物與植物之間及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的一門學科。如今,生態學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生態」一詞涉及的范疇也越來越廣,人們常常用「生態」來定義許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諧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態」修飾。當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生態」的定義會有所不同,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正如,自然界的「生態」所追求的物種多樣性一樣,以此來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
環境生態學
定義:環境生態學,是指以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為理論基礎,結合系統科學、物理學、化學、儀器分析、環境科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研究生物與受人干預的環境相互之間的關系及其規律性的一門科學。從學科發展上看,環境生態學的理論基礎是生態學,它由生態學分支而來,但同時又不同於生態學,
簡介: 從學科體繫上看,環境生態學是環境科學的組成部分,但按現代生態學的學科劃分,它又是應用生態學的一個分支,目前尚處於發展、完善階段。環境生態學是個新興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 是一門運用生態學理論,研究人為干擾下,生態系統內在的變化機制,規律和對人類的反效應,尋求受損生態系統恢復,重建和保護對策的科學。
研究對象:環境生態學研究重點是環境污染的生態學原理和規律、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廢棄物的能源化和資源化技術,研究目的是改善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達到資源的永續利用,促進經濟、環境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是污染的環境對整個生態系統(以生物為主)的影響。它是研究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污染的環境兩者之間作用與反作用、對立與統一、相互依賴與相互制約、物質的循環與代謝等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規律,以及支配這些規律的內在機理。生命系統與人為干預的環境系統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表現為各級水平,所以,環境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既包括從宏觀上研究環境中污染物和人為干預的環境對生物的個體、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產生影響的基本規律,也包括從微觀上研究污染物和人為干預的環境對生物的分子、細胞和組織器官產生的毒害作用及其機理。
環境生態學的研究內容:環境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其內容和體系尚在不斷地發展之中,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 2 )環境污染的生物效應。( 3 )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 4 )環境污染的監測與評價。( 5 )環境污染對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影響。
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地球上的生態系統可以分為陸地生態系統和水域生態系統。
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又可以分為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等;在水域生態系統中,又可以分為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等。,希望可以幫到您
Ⅲ 什麼是原生文化
我們今天所講的原生文化,也可謂文化的原生樣態,是不是指在文化發生學意義上談論的?是不是指至今仍然存在於人們交往行為,存駐於人們心理記憶中的文化存在?如果是,我們能否對原生文化作出如下的界定:即原生文化是或主要是產生於農耕文明時代,並在當今仍然存活,在人們交往行為中仍然具有現實意義的文化?
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可以對原生文化作進一步的界定。所謂農耕時代,按照有些學者的說法,可分為農耕、游牧、狩獵和採集四大類型。我們現在所說的原生文化,就是奠定在這種經濟結構或經濟模式基礎上的文化,所以,原生文化是前工業文明時期的文化,是所謂前現代的文化。在一定意義上,它與現代工業文明具有明顯的對抗性,但同時,如果制度安排妥當,它也是糾正現代工業文明,或使現代工業文明進而升華的重要機制。
可見,所謂原生文化,並不僅僅在少數民族地區存在,只要人類還存在農耕經濟、游牧經濟、漁獵經濟以及採集經濟,就存在和它們息息相關的原生文化。而在我國,工商文明雖然有很大進步,但廣大鄉村地區仍然主要是傳統的農耕文明(盡管近十年來,這種情況在迅速改變)。在不少地方,還運用的是源自戰國時期的農具,我小的時候,還運用這種數千年前的耕作方式扶犁耕作。可見,在漢族地區也照樣存在原生文化。由漢人習慣所催生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都是原生文化的典型表現。甚至在現代工商社會中,這種原生文化依然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作用於人們的心理記憶和行為方式中。每年春節數以億計的城市市民或其他工作人員返回鄉下,歡度春節的情形;每年閉齋時遍布全國各地的回商關門歇業、返回鄉里,與家人共同閉齋的勝景,不足以說明原生文化的廣泛性以及它在現代社會的流動嗎?尤其文化的傳承和繼受屬性,使得原生文化的某些內容自然會結構在現代工商文化中,成為構成現代工商文化的有機內容。
這樣關照原生文化,是想進一步說明原生文化的廣泛意義和一般屬性,從而使原生文化研究的意義能夠得到進一步拓展。具體說來,在「人是文化的動物」或「人是符號的動物」這一視角觀察,則與其他文化一樣,我以為原生文化事實上關聯著人類生存和交往的本性,即人的精神屬性和思想特質。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形象地說:人是一顆思想的葦草。這從本質上揭示了人的存在與物的存在的基本差異。這也是西方思想家自來把精神現象作為哲學研究的基本對象的緣由。原生文化就是人作為一顆「思想葦草」在農耕時代所編織的人們交往行為的意義之網;就是人類精神現象在交往行為中生動、形象的展示。如果失卻這種意義之網,失卻這種精神展示,人的存在就和葦草的存在沒有什麼兩樣——人和葦草一樣,不過是碳水化合物而已。
原生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存在和思想產物,對我們而言至少意味著如下三種情形:其一、它是一種精神存在。即便在人們的交往行為中經常突出地表現為物質性的事實,但在這物質性事實的背後,仍然張揚的是人們的精神世界。正如有些人強調指出的那樣,在諸多少數民族成員盛大的節日背後,具有明顯的精神性的「誇富」因素。在漢族盛大的春節背後,更是蘊含著不忘祖先之恩、不忘天地護佑、喜慶一年豐收、企盼來年富足的精神意蘊。其二、它是一種精神傳承。在現代工商文明體系中,原生文化不但沒有銷聲匿跡,而且以其頑強的態勢融入現代工商文明體系中,甚至成為工商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力量。這足以表明原生文化在現代工商社會並不是「文明的碎片」,需要靠種種粘合劑來重新拼接、復原,從而沒有在現代工商社會存留。相反,它還活生生地存在於、並流動在現代工商文明中,甚至成為現代工商文明的有機組成成分。其三、它是一種精神記憶。毫無疑問,現代工商文明對於原生文化的沖擊是巨大的,有時甚至是毀滅性的。但即便如此,原生文化還是會以精神記憶的方式存在於種種書寫文字、口頭傳說以及行為復制中。除非一種文明在整體上被徹底消滅,否則,原生文化就會以或隱或顯的方式,存在於人們的精神記憶之中。
Ⅳ 原生態食品宣傳相關內容有哪些
有關原生態的宣傳很多,比如綠色健康,無添加,無污染等等還有走進福田娃,健康千萬家,原汁原味,綠色健康
Ⅳ 什麼是安卓原生態系統
原生是指Google公司發布的最原始純凈的安卓系統,沒有經過手機廠商的任何修改。
Android一種基於Linux的自由及開放源代碼的操作系統。主要使用於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由Google公司和開放手機聯盟領導及開發。
尚未有統一中文名稱,中國大陸地區較多人使用「安卓」。Android操作系統最初由Andy Rubin開發,主要支持手機。2005年8月由Google收購注資。
2007年11月,Google與84家硬體製造商、軟體開發商及電信營運商組建開放手機聯盟共同研發改良Android系統。隨後Google以Apache開源許可證的授權方式,發布了Android的源代碼。
(5)原生態內容擴展閱讀
Android本身是一個許可權分立的操作系統。在這類操作系統中,每個應用都以一個系統識別身份運行(Linux用戶ID與群組ID)。系統的各部分也分別使用各自獨立的識別方式。Linux就是這樣將應用與應用,應用與系統隔離開。
系統更多的安全功能通過許可權機制提供。許可權可以限制某個特定進程的特定操作,也可以限制每個URI許可權對特定數據段的訪問。
Android安全架構的核心設計思想是,在默認設置下,所有應用都沒有許可權對其他應用、系統或用戶進行較大影響的操作。這其中包括讀寫用戶隱私數據(聯系人或電子郵件),讀寫其他應用文件,訪問網路或阻止設備待機等。
安裝應用時,在檢查程序簽名提及的許可權,且經過用戶確認後,軟體包安裝器會給予應用許可權。從用戶角度看,一款Android應用通常會要求如下的許可權:
撥打電話、發送簡訊或彩信、修改/刪除SD卡上的內容、讀取聯系人的信息、讀取日程信的息,寫入日程數據、讀取電話狀態或識別碼、精確的(基於GPS)地理位置、模糊的(基於網路獲取)地理位置、創建藍牙連接、對互聯網的完全訪問、查看網路狀態;
查看WiFi狀態、避免手機待機、修改系統全局設置、讀取同步設定、開機自啟動、重啟其他應用、終止運行中的應用、設定偏好應用、震動控制、拍攝圖片等。
Ⅵ 文章前三段分別是從哪些方面來介紹原生態文化
前三節介紹的來原生態文化,並且自從三個方面介紹,實質上已經把同學的分析方向定在概括三節文字的內容上了.概括三節文字的內容,就很容易了,這類社科文的每節內容就是每段文字的支撐句,支撐句一般都是開頭和結尾,那麼,答案就很清楚了.
Ⅶ 怎樣理解原生態舞蹈
所謂「原生態」舞蹈,應當是古代先民們「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產生的,是較少受到「現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頭」意義的民間舞蹈。
一般認為,原生態舞蹈是廣場的而不是劇場的,是自娛自樂的而不是表演性質的,是參與的而不是觀賞的,是隨機的而不是規范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傳承的而不是創編的。原生態舞蹈是由普通民眾在民俗儀式或民俗活動中傳承的民間舞蹈。
從民族學、民俗學、民族和文化心理學的角度去把握,會發現原生態舞蹈有以下一些精神和文化內涵:以圖騰符號為神聖力量的崇拜性;以生命本體為主題的儀式性;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性;以民間生活為基調的大眾性。每一個舞蹈不一定完全包含,但都與其中一個或幾個內容有關。
以圖騰符號為神聖力量的崇拜性。圖騰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體的標記和象徵,圖騰文化作為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深層結構的原始積淀層,具有民族文化之元、民族靈魂之源與人性之本真的元初意義。原生態舞蹈就是表現圖騰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種作為圖騰符號的動物動作為舞蹈動作,使其獲得群體認同的標記性,滿足和實現社會性集體意識和歸屬心理。例如,龍舞與漢族人民對龍的圖騰崇拜是分不開的。而少數民族中對銅鼓的崇拜、對竹的崇拜,許多民族的儺儀儺舞中對天地神靈的崇拜,是原生態舞蹈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圖騰崇拜性舞蹈,源於人們對神靈的崇拜和祖先信仰的需要。
以生命本體為主題的儀式性。儀式是人們的行為方式,儀式舞蹈在原生態舞蹈中佔有重要位置。儀式舞蹈產生於對超自然神靈的敬畏和依靠。在原始社會,原始宗教、圖騰崇拜、巫術祭奠等活動都離不開舞蹈。儀式舞蹈在行為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膜拜行為,一種是模擬行為。無論是對神靈的膜拜還是以神靈依附及裝神扮鬼,目的都是為了藉助神靈的力量來實現驅邪納吉,反映了他們對生命的追求和 生活的嚮往,寄託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願望。
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性。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耕社會,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佔主導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這種觀念反映在原始文化心理中,就是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對自然秩序的服從,並在此基礎上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的初始含義為「神」,人只能消極被動地順從。人們後來認為天即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規律。「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統一。表現在原生態舞蹈中,就是反映人們祈天禱地、求取風調雨順的各種儀式舞蹈,而具有原生態性質的民族民間舞蹈,也含有大量類似內容。
以民間生活為基調的大眾性。原生態舞蹈是作為人類活動的內容存在於民眾之中的,是民間生活與生產活動的一個部分,是以民間生活為基調,以大眾審美為旨趣的民間舞蹈藝術。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以人類體力活動形式為基本表現形式,形成反映勞動活動的原生態舞蹈,同時表現出勞動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
Ⅷ 什麼是原生態人
原生態,一個新生的文化名詞,最近廣泛的流傳在各種媒體之間。它可以定義為:沒有被特殊雕琢,存在於民間原始的、散發著鄉土氣息的表演形態,它包含著原生態唱法、原生態舞蹈、原生態歌手等新說法。
其實原生態藝術活動在民間已經發展許久了,因其質朴自然,而顯得清新、真實。原生態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最近一兩年似4月的和風細雨慢慢的滋潤著中國大地。
原生態最早是出現在對張藝謀《印象•劉三姐》的評價上。那個時候,張藝謀以桂林的真山真水為舞台,讓當地的農民盡情歡歌漫舞,模糊的原生態藝術表演就這樣被人們所發現。楊麗萍和她的《雲南印象》則把原生態表演發揚光大——雲南的當地人用他們日常生活中的舞蹈以原始性的風姿,擠進了電視和熒屏,和千家萬戶見面了。從那時起,原生態才正式發芽了。而央視「春晚」阿寶的出現,算真正使「原生態」有了正式的名分,結出了褒貶不一的酸甜苦澀的果實。原來被一些所謂的專家所不齒的「下里巴人」散發出了強大的魅力!純朴的吟誦以一種朴實藝術的新形態走向了舞台,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而在「第十二屆CCTV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中,原生態唱法又被給予了和美聲、通俗、民族唱法並列的位置,真正的列入了藝術的行列。也許,這株新型的野花將成為一門藝術領域的新星,從此將走入大家的音樂,走進千家萬戶。
【原生態民歌】
原生態民歌,顧名思義,就是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音樂形式,它們是中華民族「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
原生態歌曲,原生態歌曲是一種結合民間藝術、民俗,未經過商業化、有自己獨特文化、保存自己獨特風俗的歌曲,鄉土味十足,未經過任何修飾.
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生動寫照。這些歌曲直接產生於民間,並長期流傳在農人、船夫、趕腳人、牧羊漢以及廣大的婦女中間,反映著時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生動畫卷。這些歌由大眾口頭創作,並在流傳中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歌詞越加精煉,曲調漸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民歌的語言生動傳神,它並不是將簡簡單單的生活語言直接拿來,而是也講究韻律,講究比興等傳統的詩歌手法,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百姓的傑作,是大眾語言的精華。
我國民歌的種類極為豐富,主要有內蒙古的長、短調牧歌,河套及周邊地區的漫翰調、爬山調,陝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寧地區的花兒,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陝南、川北的姐兒歌、茅山歌,江浙一帶的吳歌,贛、閩、粵交匯地區的客家山歌,雲、貴、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彌渡山歌,藏族聚居區的魯體、諧體民歌,以及其他各民族的山歌等。
據專家介紹,「原生態」這個詞是從自然科學上借鑒而來的。生態是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生存發展狀態,原生態是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原生態民歌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達出的東西,而把很多民歌進行改編等則是原生態狀況的變異,屬於非原生態。
原生態唱法只是區別於學院派民歌唱法的一種說法,學院派民歌唱法大多吸收了一些西洋唱法,原生態唱法卻是一種原始的未加工過的唱法。」作為評委,他認為為原生態唱法組選手打分除了硬性地從音準和音色上衡量,還應該留意選手是否更能把握本民族風格。
【原生態民居】
《網路全書》上寫著:民居,近代將宮殿、官署以外的民住建築統稱為民居。所謂民居就是人們居住的地方。民居分為現代民居和傳統民居,傳統民居又分為原生態民居和形式民居。那些歷史性、地域性、文化性、整體性、建築性、生活性都做到了較好傳承的民居就是原生態民居。它們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建築本身,還在於它們承載著原汁原味的鄉土生活,承載著原生態環境的歷史印記。
【原生態舞蹈】
所謂原生態舞蹈,應當是古代先民們「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產生的,是較少受到「現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頭」意義的民間舞蹈。
一般認為,原生態舞蹈是廣場的而不是劇場的,是自娛自樂的而不是表演性質的,是參與的而不是觀賞的,是隨機的而不是規范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傳承的而不是創編的。原生態舞蹈是由普通民眾在民俗儀式或民俗活動中傳承的民間舞蹈。
從民族學、民俗學、民族和文化心理學的角度去把握,我們會發現原生態舞蹈有以下一些精神和文化內涵:以圖騰符號為神聖力量的崇拜性;以生命本體為主題的儀式性;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性;以民間生活為基調的大眾性。每一個舞蹈不一定完全包含,但都與其中一個或幾個內容有關。
以圖騰符號為神聖力量的崇拜性。圖騰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體的標記和象徵,圖騰文化作為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深層結構的原始積淀層,具有民族文化之元、民族靈魂之源與人性之本真的元初意義。原生態舞蹈就是表現圖騰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種作為圖騰符號的動物動作為舞蹈動作,使其獲得群體認同的標記性,滿足和實現社會性集體意識和歸屬心理。例如,龍舞與漢族人民對龍的圖騰崇拜是分不開的。而少數民族中對銅鼓的崇拜、對竹的崇拜,許多民族的儺儀儺舞中對天地神靈的崇拜,是原生態舞蹈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圖騰崇拜性舞蹈,源於人們對神靈的崇拜和祖先信仰的需要。
以生命本體為主題的儀式性。儀式是人們的行為方式,儀式舞蹈在原生態舞蹈中佔有重要位置。儀式舞蹈產生於對超自然神靈的敬畏和依賴。在原始社會,原始宗教、圖騰崇拜、巫術祭祀等活動都離不開舞蹈。儀式舞蹈在行為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膜拜行為,一種是模仿行為。無論是對神靈的膜拜還是以神靈依附及裝神扮鬼,目的都是為了藉助神靈的力量來實現驅邪納吉,反映了他們對生命的追求和生活的嚮往,寄託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願望。
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性。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耕社會,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佔主導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這種觀念反映在原始文化心理中,就是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對自然秩序的服從,並在此基礎上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的初始含義為「神」,人只能消極被動地順從。人們後來認為天即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規律。「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統一。表現在原生態舞蹈中,就是反映人們祈天禱地、求取風調雨順的各種儀式舞蹈,而具有原生態性質的民族民間舞蹈,也含有大量類似內容。
以民間生活為基調的大眾性。原生態舞蹈是作為人類活動的內容存在於民眾之中的,是民間生活與生產活動的一個部分,是以民間生活為基調,以大眾審美為旨趣的民間舞蹈藝術。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以人類體力活動形式為基本表現形式,形成反映勞動活動的原生態舞蹈,同時表現出勞動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的苗族板凳舞、彝族「阿妹戚托」等便是這種源於生產生活的舞蹈。
【原生態民歌與民族文化生態保護】
(一)當人們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重新認識到原生態民歌的藝術魅力時,無不為在現代工業社會中自己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日益麻木而愕然。在日益現代化的大都市中,在商品社會時尚文化的沖擊下,我們距離原生態民歌越來越遠了。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很難有機會領略純正民間歌謠的韻味,更無法真正體驗獨具審美特徵的原生態民歌充滿質朴個性的文化傳統及其豐富內涵,因而勢必形成群體價值取向的偏差。「原生態」本意是指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生存發展狀態,原生態是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原生態民歌是人類發展歷程中一種民間原始文化的記載,是民族「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厚飽滿的文化內涵,它和歷史文物一樣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存,原生態民歌失傳最快,保存更困難,應該優先得到保護。但現實卻恰恰相反,在對文物遺存的保護中,原生態民歌總是被遺忘的對象。
隨著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改變、漢語普通話的推行、流行文化的沖擊,原生態民歌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受到破壞,一些傳統民歌失去了演唱環境。一些民歌的功能喪失了,附著在這一功能上的文化也隨之萎縮。今天,民歌受到外來文化沖擊是歷史的必然,但民歌的消亡對中華民族來說,卻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隨著老歌手相繼去世,不少優美動聽的民歌也隨之而去。一個民間藝人的消失,往往就是一個民歌博物館的消失。由於缺乏明確的教育思想引導,中小學音樂教育沒有堅持教唱原生態民歌,造成很多孩子不會唱本民族的民歌。而以傳承和傳播音樂文化為己任的專業教學領域,在經歷了「文革」時期對民間音樂的全盤否定,以及港台歌曲對原生態民歌的強烈沖擊後,原生態民間音樂教學漸漸被邊緣化了,民歌、戲曲、曲藝課程越開越少,甚至被無端砍掉。專業院校少有可供學習和參考的音像資料,去民間采風沒有經費支持,充斥音像店的民族聲樂作品,大多是西洋或流行唱法演唱的創作歌曲和五花八門的民歌新唱。很多學民族唱法的歌手追求媒體一夜出名,只是模仿已成名的大牌歌手,從不去認真學習民間傳統風格和技術,因而民族聲樂學生民族藝術營養嚴重不足。
(二)在沒有任何媒體宣傳造勢的情況下,一張將西部民歌木卡姆的旋律融入簡單上口的流行元素創作而成的唱片的暢銷,使一些唱片公司發現了對民歌進行風格化再包裝的商機,紛紛將觸角深入傳統原生態民歌,挖掘民族音樂的時代審美內涵,用市場化的方式推動原生態民歌跟隨時代的步伐向前發展。商業利益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強大推力,使流行音樂領域出現了傳統音樂題材和風格復歸的強勁趨勢,一些專業音樂工作者開始以民間傳統音樂為素材,大量寫作「民族、古典、流行音樂語言三位一體」的「民歌翻唱」或民樂改編式的作品。這種所謂的「新民樂」,不同於傳統原生態民歌單一的地域色彩,而是從民族民間的歌謠中汲取靈感,並大量借鑒了歐美爵士、藍調、說唱樂等特點。在經歷了20世紀城市文化中民族音樂的低迷之後,「新民樂」演唱會出現了少見的火爆場面。「新民樂」的興起,作為「樂失而求諸野」的特殊音樂文化現象,表明了國人力圖擺脫文化價值「中心」論的偏頗,追求傳統文化價值復歸的趨勢。「新民樂」對原生態民族音樂元素的吸收與改造,不失為對民族音樂進行創新的一種有益嘗試。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專業音樂人採用大量民歌素材,創作了許多具有較廣泛影響的優秀的民族風格音樂作品,於是人們誤以為專業化創作才是民歌發展的成功之路,只有糅進現代音樂元素才是民歌走向世界的唯一出路。更有甚者,近年一些民歌節的組織者在「創新」的旗號下,僅僅從票房價值和經濟效益出發,將民歌的外延無限擴大,隨意捕捉幾個題目,請幾個洋人和大腕,演唱一些似是而非的歌曲,把一個名為「民歌節」的藝術活動,徹底變成了商業化炒作。
誠然,傳統應當是變化發展的活的生命體。作為我們民族的非物質文化形式,民歌必然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積極有益的探索嘗試理當得到鼓勵。然而,創新必須對原生態民歌有深刻的了解,對民族音樂藝術的發展有真切的關懷。民歌創新與發展,絕對不能以丟掉民族藝術的個性特色、顛覆傳統藝術、迷失文化精神為代價。從鄉村民歌向城市民歌的轉變,歷來是民歌流布的必然趨勢。然而都市民歌的繼續發展,必須不斷從原生態民歌中汲取豐富的營養,這是城市民歌避免走向衰落的唯一出路。專業音樂工作者民族風格歌曲的創作,對於中國民歌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無疑仍將是維系原生態民歌與現代社會生活的一條重要的紐帶,是中國民歌創新與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而那些以出格為己任,視怪異為創新的「民歌」創作,決非中國民歌發展的方向。
(三)我國各地的原生態民歌有著悠久的傳統,眾多的民族、豐富的民族語言和獨特的民俗風貌,孕育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民歌藝術。在20世紀80年代對中國傳統藝術進行收集的「十大集成」里,中國民歌的搜集量多達40萬首。這樣豐富的傳統音樂資源優勢,在世界各國中也比較少見。原生態民歌文化保留了民族生存過程最精煉的信息,是本土文明延續生長最基本的精神要素。原生態民歌是民族音樂藝術的根,越來越多的人為了傳承和發展中國民歌,不斷探索新的歷史時期民歌的適應性轉型。然而,那些依附於農業社會典型生產與生活方式的民歌,一旦隨著經濟轉型而「發展」,就不再是它自己了。因而,必須採用博物館式的保護,必須維護民歌原有的生存環境,讓民歌在屬於自己的生態空間生存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