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喬木
A. 喬木與灌木的區別
1、高度
通常喬木可以長到樹同6米以上,而灌木樹高在3米左右不超過6米。
2、喬木有明顯主幹,長到_定高度時會開始分枝,一般常見的樹木皆屬於喬木,例如楊樹、木棉花、榕樹、樟樹等。
3、不管是喬木或灌木又依落葉的情形分成常綠喬木、落葉喬木、常綠灌木、落葉灌木。
常綠喬木、灌木全年都會保持葉片繁盛的狀態, 即使葉片老化掉落,也會很快長出新葉;落葉喬木、灌木則是一年當中有一段時間葉子會完全掉落,呈現光禿禿的樣子。
(1)生態喬木擴展閱讀:
喬木
喬木是指樹身高大的樹木,由根部發生獨立的主幹,樹乾和樹冠有明顯區分。
有一個直立主幹,且通常高達六米至數十米的木本植物稱為喬木。其往往樹體高大,具有明顯的高大主幹。又可依其高度而分為偉喬(31米以上)、大喬(21~30米)、中喬(11~20米)、小喬(6~10米)等有四級。
灌木
灌木指那些沒有明顯的主幹、呈叢生狀態比較矮小的樹木,一般可分為觀花、觀果、觀枝乾等幾類,矮小而叢生的木本植物。是多年生。一般為闊葉植物,也有一些針葉植物是灌木,如刺柏。
B. 喬木有哪些綠化功能
1,從可視角度:您可以增加園區景觀的效果,使用了大量的樹種,可以快速呈回現的視覺景觀,答提高園區品質。
2,從生態角度:水土保持,防風,改善空氣濕度
3,從旅遊角度:提供一個很酷的開放空間。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C. 為何生態林應多樣化,喬木樹下應有灌木,灌木下應有草,實行喬灌草結合。原因是__________
保水保土,防止水土流失。
D. 為解決生態問題,種草和灌木為什麼比喬木要好
草和灌木低矮種的密實,水土都被草根抓的嚴嚴的,喬木一般稀疏而且慢
E. 園林樹種有哪些生態功能
園林樹種特有的生態功能應用中,凈化空氣、減輕污染、調節氣候等維護生態平衡、改善人類生存條件的生態環境效益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因此,作為人類征服自然及高度文明象徵的城市,從建設初期就必須重視其生態系統的完善,盡可能避免因城市發展造成的自然生態毀壞。
城市,以其獨特的存在方式,極大改變著自身及鄰近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城市的新建、改造或擴充,都將無一例外地改變原有的自然地貌。無論是平原、丘陵,還是湖畔、海濱;無論是山坡、谷地,還是莽林、高原;都將失去往日的寧靜、和諧,代之以喧鬧、抗爭。鱗次櫛比的各類建築,縱橫交錯的大小街道,星羅棋布的廣場、小區,代替了參天蔽日的森林、廣袤覆蓋的植被;驕橫的煙塵、沙暴攪亂了湛藍的天空。自然植被的消失,自然生態的失衡,自然環境的惡化,這就是現代城市發展不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現代城市發展規劃的首要問題就是要保證有一個足夠的綠色植物群落的存在,因為自然植被對生態系統的調節不是人為控制所能取代的。充分發揮以園林樹種為主體的城市「肺腑」和「生態型空氣調節器」的生態功能,有助於維護城市運營過程中的生態平衡,有利於改善城市居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環境條件,有益於建設花園式城市的現代發展趨勢。
(一)清新空氣,調節、改善空間環境
大氣中氧的正常含量為21%,二氧化碳的正常含量為0.03%。但是由於現代城市人口集中,人的呼吸要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而且各種生產和生活燃料燃燒時也要消耗大量氧氣、排出大量二氧化碳。所以目前世界上已有許多城市打破了大氣的自然平衡狀態,氧氣的含量不足20%,二氧化碳的含量可達0.5%~0.07%,已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特別是二氧化碳,雖為無毒氣體,但在空氣中的濃度達0.05%時,人的呼吸已感不適。此外,因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而導致的地球「溫室效應」,也給人類生存環境帶來了日趨嚴重的災難。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進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的特殊功能,在園林樹種的選擇和應用效果上是建植草坪的數倍至數十倍之多。通常1公頃的闊葉林,在生長季每天可吸收1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50千克氧氣。如以成人每日呼吸需要吸進0.75千克氧氣、呼出0.9千克二氧化碳計算,需人均10~15平方米的林木面積或25~30平方米的草地面積。如果加上城市運營過程中各種燃料對氧氣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人均綠地面積還應增大,如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綠地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58%,人均綠地面積達70平方米。美國政府提出的城市人均綠地面積指標為40平方米。聯合國早在1969年出版的有關城市綠地規劃的報告中就提出,市內人均綠地要達到60平方米,住宅區的綠地定額為人均28平方米。
園林樹種的主要光合作用器官為葉片,因此枝繁葉茂、葉片表面積大的樹種對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平衡調節作用較為明顯,特別是常綠闊葉樹種的選擇應用尤顯重要。不但在街道兩側、住宅小區和廠礦、機關等人口密集的區域應廣植喬灌木,增加光合作用面積,而且要大力發展近郊公園、開發市郊風景區、建設城市森林公園,最大限度地營造綠色空間,增加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提高人類賴以生存的空氣質量。如日本就規定,有500萬人口的城市,必須配備一個面積為1000公頃、每天可容納10萬遊客的市郊風景區。以每平方米葉面積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化指標,將樹木清新空氣的能力分為三類。第一類指標值高於2000克的有:柿、刺槐、合歡、泡桐、欒樹、紫葉李、山桃、西府海棠、紫薇、豐花月季、碧桃、紫荊、凌霄。第二類指標值在1000~2000克的有:桑、臭椿、槐樹、火炬樹、黃櫨、白蠟、毛白楊、元寶楓、核桃、山楂、白皮鬆、木槿、小葉女貞、羽葉丁香、黃刺玫、金銀花、連翹、金銀木、迎春、衛矛、榆葉梅、太平花、珍珠梅、石榴、猥實、海洲常山、丁香、天目瓊花、大葉黃楊、小葉黃楊、薔薇、金銀花、紫藤、五葉地錦。第三類指標值低於1000克的有:懸鈴木、銀杏、玉蘭、雜交馬褂木、櫻花、錦帶花、玫瑰、棣棠、蠟梅、雞麻。
我國前幾年風行的「草坪熱」,誤區在許多地區不顧自身城市建設的水平,特別是沒有考慮有無市郊森林植被的條件,一味盲目砍樹植草,無異使本來就入不敷出的大氣環境更加失衡,其負面效應要遠甚於表面靚麗所帶來的虛榮。目前,從園林生態來看,視覺景觀需求,在植物選擇與配置上雖已考慮到適應性問題,但群落與群落結構不盡合理仍然顯而易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草地規模。客觀地說,從空間組合(美學的)和市民需求(社會的)看,草地和疏林草地是不可缺少的。但從生態學看,草地是單一物種的脆弱的生態系統,其維系須有相應的管理並適時更新,這種投入是必要的,但應有個度。那種惟草地為美、惟草地才有現代感、草地越多時代感越強等不顧實際需求、一味追求時髦的偏見,在一些規劃師、環境設計師甚至少數園林設計師中不同程度存在,個別決策者的偏見則很自然地助長了這類現象的蔓延,其依據就是國外如此,感覺好極了。某市濱海綠地的建設,且不說砍伐了大量防風林,危及從生態觀點看的產投比、生物多樣性、單位葉面積系數、綠視率等,單就「臨海見海」與「臨海用海」而言,「見」海當然是追求視覺效果,作為海與沙灘,包括外地遊客在內的市民是最直接的利用者,即觀光、休閑、游泳等活動,大片的草地少了喬木庇蔭,已給游覽者帶來烈日肆虐下的不便。如何恰當地解決看與用的問題,其實質仍然反映了生態與景觀的統一問題,缺乏生態依據的單純的景觀美是難以持久的。現階段開始的退草還樹措施,就是認真反思後的積極舉措。而我國目前正在升溫的「市民廣場」,多以建築小品和道路鋪裝為主,則更加美麗有餘、綠化不足,從根本上違背了營造城市生態綠地系統的宗旨,較前述誤區有過之而無不及,必須認真加以糾正。
園林樹種具有吸熱、降溫和蒸發水分的作用,對空氣的溫度、濕度等都有良好的調節和改善功能。樹木在生長過程中,從根部吸進的水分99.8%都要蒸騰掉,只留下0.2%進行光合作用,所以樹木能有效提高林地上空的相對濕度。春季樹木開始生長,從土壤中吸收大量水分,然後蒸騰散發到空氣中去。同時林地降低了風速,水氣不易擴散,因此林地內相對濕度可增加20%~30%。夏季樹木龐大的根系像抽水機一樣,不斷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然後由枝葉蒸騰到空氣中去。1公頃闊葉樹林,在夏季能蒸騰2500噸水,相當於同等面積的水庫蒸發量,比同等面積的土地蒸發量高20倍。據測定,每公頃油松每日蒸騰量為43.6~50.2噸,加拿大楊的蒸騰量為57.2噸。由於樹木的強大蒸騰作用,使水汽增多、空氣濕潤,綠化區的空氣濕度比非綠化區高25%~35%,這就是林地內空氣清新的重要原委,並以此為人們創造了涼爽、舒適的生存氣候環境。秋季落葉前,樹木生長逐漸停止,但蒸騰作用仍在進行,綠地中空氣濕度雖不如春夏季大,但仍比非綠化地帶高。冬季林地里的風速較小,空氣中亂流交換較弱,土壤和樹木的蒸發不易擴散,因此林地里的絕對濕度普遍較高,相對濕度也高於未綠化區10%~20%。
植樹地區的環境氣溫常較建築物地區低,是由於樹蔭可以減少陽光的直射,並消耗許多熱量用以蒸騰從根部吸收的水分。尤其在夏季,林地內的氣溫較非林地低3~5℃,而較建築物地區甚至低10℃左右。森林公園內或濃密成蔭的行道樹下,降溫效果更為顯著。炎夏,無樹的裸地地表溫度,遠遠超過當時大氣溫度。當空曠的廣場在1.5米高度的最高氣溫為31.2℃時,地表最高溫度可達43℃,而綠地中的地表溫度要比空曠廣場低得多。據同一時間的溫度實測,柏油路面為36~45℃,農田土壤地面為28~32℃,城市中心氣溫為27.5℃,樹林中的氣溫為24.5℃。因為樹體要製造1克碳水化合物,就得吸收16.7千焦太陽熱能,吸收相當於2500升大氣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所以凡是有樹木的地方都比較涼爽。由於冷空氣比重大,下降至地表,導致大片林地與其他地區的溫差加大,從而促進了空氣的流通,因此綠地可為人們創造防暑降溫的良好環境。
由於人口稠密、工業集中,造成城市中心地區溫度高於周邊地區的現象稱為熱島效應。如北京7月平均氣溫,市中心的天安門廣場比市郊高1.6℃;上海約有60千平方米的「熱島」較郊區高1℃;美國洛杉磯市區溫度的年平均值要比郊區農村高1.5℃。與農村具疏鬆濕潤且多有植物覆蓋的下墊面不同,城市下墊面多由磚塊、水泥、瀝青等鋪設而成,熱容量大;疏密相間、高低錯落的建築物,其牆面增加了輻射熱的成分,其密度減低了反射熱的擴散,其結果形成了城市平均溫度增高和晝夜溫差減少的熱島效應。
1995年7月6日15時左右,廣州市區突然烏雲密布,狂風大作,隨即大雨傾盆,然而市郊卻基本無雨,一派平靜。氣象專家認為這是由「熱島效應」造成的。廣州中心氣象台專家說,前一天14時左右,原來在三水市南部至南海市西部一帶形成的對流雲團,以30千米/小時的速度向偏東方向移動,15時30分左右進入廣州市區後迅速發展加強,產生強雷雨和1.5米/秒的6級陣風,持續2小時,降雨量46.1毫米。雨帶移至東北面時即以極快的速度減弱並消失。
1996年7月11日中午,上海西南有一雲雨團進入西郊後便迅速增強,到市區上空時剛好變成一場暴雨當頭砸了下來,24小時市區最大降水量超過160毫米。然而就在它使市區大范圍積水的同時,一些郊縣如奉賢、金山卻只下了十幾毫米。上海中心氣象台領班姚志展指出,大氣環流是首先要加以考慮的因素。然而雨帶的位置並不能解釋一切,城市本身的環境對雨的大小確實有重大影響。由於綠化少、鋼筋水泥建築多等原因,使市區氣溫明顯高於周郊的所謂「熱島效應」已是眾所周知。「混濁島效應」則是指由於市區的工礦企業集中,排放出的污染使空氣中的塵埃積聚都較嚴重,而塵埃等污染物恰恰是雲層中的水汽變成降雨所最需要的「凝結核」。此外,由於市區建築物集中,因而地面狀況要比郊縣「粗糙」得多,市區風速就會大為減少,強雨帶等天氣系統在市區上空停留的時間就比較長,從而使總降水量增多。
(二)凈化環境,減緩、監察大氣污染
隨著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工業生產的發展、人口密度的增加,各類能源消耗量超負荷膨脹,三廢排放量超標准驟增。當其超越城市自凈、自治的能力時,就會造成危害該系統正常運行的環境污染問題,人類生存將受到自身發展帶來的威脅,城市發展將受到自身建設帶來的毀壞。
據聯合國1995年發布的一項報告中稱,目前全球只有20%的城市居民呼吸空氣達到可接受的標准,而約有18億城市居民呼吸著含有過高二氧化硫、煙塵的空氣。空氣中二氧化硫含量最高的城市是:義大利的米蘭,伊朗的德黑蘭,韓國的漢城,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和聖保羅,法國的巴黎,西班牙的馬德里,中國的北京、沈陽和西安。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通過對全球53個國家272個城市大氣中的總懸浮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三種完全污染物的濃度進行測量,並重新推出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其中包括我國的北京市、蘭州市。沈陽市作為一個歷來「榜上有名」的老污染城市,已退出此列。
工業生產過程中排放出的有毒氣體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如二氧化硫是冶煉企業產生的主要有害氣體,數量多、分布廣、危害大。氟化氫則是窯廠、磷肥廠、玻璃廠產生的另一種劇毒氣體,對人體的危害比二氧化硫大20倍。據《』98中國環境統計》資料:我國城市空氣污染仍以煤煙型為主,並處在較重的污染水平。城市二氧化硫年均值濃度在3~248微克/立方米之間,全國平均值為66微克/立方米。氮氧化物年均值濃度在4~140微克/立方米之間,全國平均值為45微克/立方米。總懸浮顆粒物年均值濃度在32~741微克/立方米之間,全國平均值為291微克/立方米,全國降塵量年均值15.3噸/(平方千米月)。1997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2266萬噸,其中工業排放量為1772萬噸,余為生活排放。
造成空氣中含有過高二氧化硫的原因,是由於城市中高大的建築物、密集的公用設施和縱橫交錯的街道所形成的特殊的下墊面,以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排放出大量的熱量、廢氣、煙塵等污染物共同作用所產生的特殊氣候條件。當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達到0.001%時,人就感到呼吸困難,不能持久工作;達到0.04%時,人的聲門痙攣、窒息,就會迅速死亡。而通過燃燒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硫,與大氣中的水汽結合,並隨雨水一起降落而形成酸雨(指pH<5.6的降雨)。據浙江省環保局監察,1997年該省酸雨覆蓋面積已達80%以上,酸雨率達63.3%,即平均每下三場雨就有兩場是酸雨。我國平時食用醋(有機酸)的pH為3,該省某地曾測到過pH為3.32的酸雨(無機酸),其酸度已接近食醋。
很多園林樹種可以吸收有害氣體,1公頃的柳杉每月可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柑橘葉片吸收的二氧化硫比柳杉還多。經對一些常見的園林樹種的吸硫量測定,發現臭椿和夾竹桃不僅抗二氧化硫的能力強,並且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也很強。臭椿在二氧化硫污染情況下,葉片含硫量可達正常值的29.8倍,夾竹桃可達8倍。其他如珊瑚樹、紫薇、石榴、厚皮香、廣玉蘭、棕櫚、胡頹子、銀杏、檜柏、粗榧等也有較強的抗二氧化硫特性。刺槐、女貞、泡桐、梧桐、大葉黃楊等抗氟和吸氟的能力都比較強。另外,木槿、合歡、黃檗、楊樹、紫荊、紫藤、紫穗槐等對氯氣、氯化氫氣體有很強的抗性。紫薇可以吸收低濃度的汞。大多數樹種都能吸收臭氧,其中銀杏、柳杉、樟樹、海桐、青岡櫟、女貞、夾竹桃、刺槐、懸鈴木、連翹等凈化臭氧的作用較大。有些樹木還能吸收氨、鉛及其他有害氣體。因此,在可能造成二氧化硫和其他有害氣體污染的地區,根據具體場合,選擇抗性強的園林樹種栽植,可以起到很好的「有害氣體凈化場」的效果(表)。
表 園林樹種對有害氣體的抗性一覽表
樹體受大氣污染物質的影響後,通常會在葉片上出現傷斑,污染物質不同、污染程度不同所產生的受害症狀各異。有時污染對樹體危害不使其表現出葉片症狀,而是對內部的生理代謝活動發生影響,致使生長量減少、植株矮化、葉面積變小、葉片早落和落花落果等。在污染條件下,樹體吸收的污染物質還會使自身的某些成分發生變化。樹體產生的這些可見症狀、生理代謝或內部成分的差異性變化,就成為判斷大氣污染有害氣體的種類、濃度和范圍分布的初步依據,可供分析判斷環境污染的狀況,以便進一步詳細測定、處理。利用園林樹種對有害物質的敏感性監測環境污染,既經濟便利,又簡單易行,可以起到凈化大氣、保護環境的「綠色衛士」的積極作用。
(三)防風固土,消噪減震,阻燃避災
園林樹種的防風效果是顯著的。冬季,林地不但能降低風速20%,而且靜風時間較長,在嚴寒的冬季可減少冷風的吹襲。風速越大,樹木的防風作用越顯著;樹木越多,防風的效果就越好。春季多風,氣流穿過林地時,經樹木的阻截、摩擦和過篩作用,消耗了氣流的能量,從而起到減低風速的作用。林木的防風效果,防護林帶迎風的一面,保護范圍為林帶高度的3~5倍;背風的一面,則可達林帶高度的20~25倍。防護林樹種的選擇,要求根系穩固,枝幹堅韌,抗風性能強;樹形高大,枝葉繁茂,防風效果好;樹體壽命長,耐瘠易管理。如義大利楊、加拿大楊、常山核桃、落羽杉、池杉、水杉、楮、栲、銀杏、北美鵝掌楸、濕地松、黑松、馬尾松、油松、樟子松、青岡櫟、木麻黃等。
園林樹種的水土保持作用,表現在有樹木的地方,土壤不易被雨水沖刷侵蝕。下雨時,樹冠可以截留10%~20%的雨水,減弱雨水對土壤的濺擊。林地內的枯枝落葉層又可以提高地表的汲水性和透水性能,攔阻地表徑流。1公頃林地較無林地多蓄水300立方米。據測試估算,陸地上20厘米深的表土層,因不同的植被覆蓋而被雨水沖刷殆盡所需的時間差異很大:林地57萬年以上,草地8萬年以上,耕地46年,裸露地只需18年(即當代人便可身受其害)。土壤的形成過程是非常緩慢的,1厘米表土的分化形成需經100年以上的自然變遷,一旦流失,就很難恢復。因此,在城市建設中,見縫插綠無疑是對生態規劃不周密時的一種應急補救措施,特別是對公路兩側或河塘周岸陡坡,尤其要重視園林樹種的適當選擇和應用,以加強水土保持功能。
城市中人口集中,車輛運輸交通頻繁,工程建築此起彼落,各種機器馬達的轟鳴尖口嘈雜聲響,不僅令人煩躁不安、易感疲勞、降低勞動生產率,而且會導致聽力減弱、神經衰弱等不良症狀,嚴重影響身體健康。據測算,雜訊超過70分貝時,人體健康受到損害;雜訊達到90分貝時,人就不能持久工作。我國的城市區域雜訊污染仍十分嚴重,多數城市居於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雜訊影響范圍大並呈擴大趨勢,交通雜訊對環境沖擊最強。全國道路交通雜訊等效聲級分布在67.3~77.8分貝之間,全國平均值71.0分貝(長度加權)。在監測的49個城市道路中,聲級超過70分貝的占監測總長度的54.9%。城市區域環境雜訊等效聲級分布在53.5~65.8分貝之間,全國平均值為56.5分貝(面積加權)。此外,各類功能區雜訊普遍超標。
茂密的樹木能吸收和阻隔雜訊。據測定,14米高、20~30米寬的林帶可基本消除高速行駛車輛形成的噪音。又如臨街房屋退後建築紅線5~7米,植樹綠化,可以減低噪音15分貝左右。樹木對噪音的吸收和阻隔功能,是由於樹體對聲波有散射作用。聲波通過時,枝葉擺動,使聲波減弱而逐漸消失。同時,樹葉表面的氣孔和粗糙的茸毛,具有吸收聲波的功能。實踐研究證明,分枝低、樹冠矮的喬、灌木的防噪能力比高樹冠的喬木強。同等樹木量的防護林設置,疏散的樹群或多重間隔的狹窄林帶,其防噪效果要比一個完整的寬林帶為好。
熱核武器的散落物和放射性物質的擴散與地形、地物有很大的關系,樹林就是一個很大的屏障,可以阻隔放射性物質的輻射性傳播,同時起過濾和吸收的作用。櫟樹林可將15戈瑞劑量的中子一伽瑪混合輻射射線全部吸收而不影響生長。園林樹種的合理選擇和應用還可減輕因爆炸引起的震動而減少損失。
許多園林樹種還有防火功能,可以起阻擋火勢蔓延的作用。有防火功能的樹種通常具備下列特點:樹體含樹脂少,枝葉含水量多,著火時不易產生火焰;樹體萌芽再生力和根部分櫱能力強,遭火焚燒後,能迅速再生。防火能力較好的樹種,常綠樹有珊瑚樹、厚皮香、山茶、油茶、羅漢松、蚊母樹、八角金盤、夾竹桃、海桐、女貞、青岡櫟、大葉黃楊、枸骨、棕櫚等;落葉樹有銀杏、麻櫟、臭椿、刺槐、白楊、柳樹、泡桐、懸鈴木、楓香等。其中尤以珊瑚樹的防火功效最為顯著,即使它的葉片全部燒焦,也不會發生火焰。銀杏的抗火能力也很突出,夏季即使將它的葉片全部燒盡,仍能萌芽再生;冬季即使樹干燒毀大半,也能繼續存活。
園林樹種栽植比較茂密的地段如公園、街道綠地等,也是地震避難的極好場所。1976年7月北京市受唐山地震波及,總面積400多公頃的15處公園綠地,疏散居民20餘萬人。同時地震不易引起樹木倒伏,樹下是避震的安全場所;震後並可充分利用樹木搭棚,解決臨時戶外生活的燃眉之急。故現代城市建設中,園林樹種在防震抗災作用上的選擇和應用不可忽視。
(四)益體強身,增進、顯現社會功能
城市空氣中通常存在桿菌37種,球菌26種,絲狀菌20種,芽生菌7種。據江蘇常熟市調查,每立方米空氣中的細菌含量,林區相當於居住小區的3.35%,林緣為14.11%,而市中心高達309.94%。
園林樹種的選擇和應用可以減少空氣中的細菌數量。一方面由於植樹地區空氣中的微塵減少,從而減少細菌的攜帶量;另一方面樹體能分泌大量的殺菌素,可殺死病原菌或致病原生動物(如赤痢阿米巴、陰道滴蟲等)。樺木、銀白楊的葉片在20分鍾內可殺滅全部原生動物,檸檬桉只要2分鍾,懸鈴木需3分鍾,圓柏需5分鍾,白皮鬆需8分鍾就可殺滅原生動物。檸檬桉葉釋放的殺菌素可殺死肺炎球菌、痢疾桿菌、結核菌及多種致炎症的球菌、流感病毒。1公頃的刺柏林每天能分泌出30千克殺菌素,可以殺滅白喉、肺結核、傷寒、痢疾等病菌。地榆根的水浸液能在1分鍾內殺死傷寒、副傷寒A和B的病原菌和痢疾桿菌。0.1克磨碎的稠李冬芽,甚至能在1秒鍾內殺死蒼蠅。還有某些樹種釋放的揮發性油類,如丁香酚、天竺桂油、肉桂油、檸檬油等也具有殺菌作用,尤其是松樹林、柏樹林及樟樹林對空氣的滅菌功能較強。
當人們從喧鬧的勞動場所、緊張的工作崗位來到幽靜、自然、安逸、休閑的林下綠地,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領略著怡人的景色,就會感到精神上的放鬆、精力上的恢復。人們在清新、優美的自然環境中交流情感,修身養性,有利於身體健康。據測定,人處於綠色環境
F. 喬木的介紹
喬木,男,漢族,民盟盟員。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所項目研究員。
G. 植被生態
一、植被組合與分布
調查區處於我國東部季風區與內陸乾旱區的過渡地帶,植被性質具有明顯的過渡特色,即從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向溫帶森林灌叢草原過渡。延河以南以落葉闊葉林為主,其主要組成樹種有遼東櫟、山楊、白樺等闊葉樹以及油松、側柏等針葉樹;延河以北地帶則以森林灌叢草原為主,主要有荊條、酸棗、狼牙刺等灌木以及白羊草、黃背草等眾多草本植物。全區植被覆蓋率較低,且分布極不均勻(圖2-19);汾川河流域森林植被較好,覆蓋率為68%;延河左岸無天然次生林,只有部分稀疏退化草場,右岸森林覆蓋率僅為34%,流域內水土流失嚴重。
(一)喬木
除油松林、側柏林、杜松林、山楊林、遼東櫟林、小葉楊林等在調查區以北局部地方(溝道及梁峁陰坡半陰坡下部)有片斷零星分布外,森林主要集中在區以南的橋山、黃龍山和嶗山等土石低山丘陵。在這幾個主要森林群落中,側柏林主要分布在陽坡半陽坡,白樺林主要分布在陰坡半陰坡,遼東櫟林、山楊林、油松林主要分布在陰坡半陰坡,但在陽坡半陽坡也有分布,且從平地、坡麓一直到梁頂山脊。
圖2-19 植被類型分布圖
1—冬小麥、春小麥和糜谷作物;2—糜谷和馬鈴薯作物,一年一熟;3—河谷陽坡:長芒草、白楊草、興安胡枝子和雜類草原植物組合,河谷陰坡:長芒草、大針茅、興安胡枝子和雜類草原組合;4—河谷陽坡:酸棗、荊條、狼牙刺、黃背草、白楊草、蒿類灌草組合,河谷陰坡:秀線菊、胡枝子、虎榛子、野古草、大油芒灌草組合;5—油松林;6—側柏林;7—油松、華山松、櫟林;8—遼東櫟林;9—山楊和樺木林
(二)灌木
灌木在調查區北部,主要是白刺花、黃薔薇、沙棘、河朔蕘花、木本鐵線蓮、杠柳、山杏、虎榛子、丁香等灌叢,其中河朔蕘花、木本鐵線蓮、白刺花、沙棘、山杏等灌叢能生長在梁峁陽坡半陽坡,黃薔薇、丁香、虎榛子等灌叢則生長在溝道和梁峁陰坡半陰坡。而胡枝子、連翹、黃櫨、荊條、酸棗、細弱海棠等灌叢僅見於調查區南部地區。
(三)草甸和草原
草甸中除白羊草草甸在調查區北部有較廣泛分布外,基本上都集中分布在南部地區。草原主要分布在調查區以北地區。其中以長芒草、艾蒿、鐵桿蒿草原分布最廣,百里香草原次之,再次為厚穗濱草、興安胡枝子、冷蒿、糙隱子草、草木樨狀紫雲英、宿根早熟禾、大針茅、白草、茵陳蒿等草原群落。在區內以南天然植被現今保存較多之地(如黃龍山、橋山次生林區),雖也有長芒草、艾蒿、鐵桿蒿等草原分布,但長芒草草原僅分布在路邊、田埂及林緣植被破壞嚴重的地方,艾蒿、鐵桿蒿草原則分別見於植被嚴重破壞的局部陽坡和陰坡處;而在天然植被幾乎完全破壞的地方,長芒草草原分布雖然較廣,但卻是森林破壞後的一種植被退化性次生現象。在調查區以北,上述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均廣泛存在。在以南則僅有長芒草、艾蒿、鐵桿蒿等草甸草原,而百里香、冷蒿和大針茅等典型草原則完全不見。
(四)栽培作物
主要為冬小麥、春小麥、糜谷類、馬鈴薯類作物,大部分分布在調查市以北的溝谷坡地以及殘塬上;在東南緣黃土殘塬上目前主要為果樹林。由此可見,從植被的分布與組合來看,調查區以南屬於落葉闊葉林區,以北屬於草原區。
二、植被生態演化
目前對第四紀以來黃土高原原生植被的認識主要有3種觀點:一是黃土高原在地質歷史時期曾廣泛發育有森林草原和森林植被,曾經有超過50%的面積被森林植被覆蓋,目前沒有森林生長是人類活動的結果;二是黃土高原的原始植被沒有超出草原的范圍,草原植被是黃土高原的頂級群落;三是黃土高原的植被不能簡單地表述為森林和森林草原或是草原,而應區分不同地形部位和區域。大部分學者認為,黃土高原的植被以草原為主,在局部溝谷中森林(疏林)植被能較好的發育。
(一)第四紀以來
黃土地層的孢粉分析結果表明,在整個第四紀期間,孢粉含量普遍不高,說明黃土高原的植被一直比較稀疏。例如,在洛川黑木溝剖面,大部分層段孢粉稀少,僅見有少數的草本植物,如蒿屬、藜科、麻黃科等,代表了植物十分稀疏的荒漠草原景觀。僅有少數層段的孢粉含量相對比較豐富,其中木本植物孢粉可佔到35.4%~51.7%,主要有松屬、樺屬、榿木屬和櫟屬等;草本植物佔58.3%~38%,主要為禾本科、藜科、蒿屬等,代表了植被比較繁茂的暖溫帶森林草原景觀。除了孢粉資料之外,黃土和古土壤的土壤學研究也證明,黃土是乾燥寒冷氣候環境下的產物,其中弱成土作用的黃土代表乾冷荒漠草原,中等成土作用的黃土代表乾冷草原,顯著成土作用的黃土代表草原環境。而古土壤被認為是比較溫暖氣候條件下的產物,其中黑壚土代表草原環境,碳酸鹽褐土和褐土代表草原-旱生森林環境,淋溶褐土指示旱生森林環境,而棕褐壤則指示落葉闊葉林-旱生森林過渡環境。據劉東生(1985)估算,970ka B.P.以來,黃土堆積時期佔60%(579ka B.P.),古土壤發育時期僅佔40%(391ka B.P.),其中指示草原環境的碳酸鹽褐土、褐土和黑壚土又佔到69%(270ka B.P.),這說明,970ka B.P.以來,黃土高原主要是草原-乾草原環境,地表植物相當稀疏。
陝北黃土高原自更新世以來,氣候經歷了冷、暖、干、濕的多次交替變化。生態植被也經歷了森林-草原之間的多次演變,森林草原過渡帶隨著氣候的變化而不斷的南北移動。早更新世初期,氣候濕冷,陝北黃土高原南部為濕冷生針葉林,北部是濕冷生的灌叢草甸;早更新世中期,氣候變暖,陝北南部植被也由針葉林演化為闊葉林;早更新世末期氣候又逐漸變冷,陝北南部植被又演變為針葉林,中部地區為濕冷生草甸,北部則接近凍原草甸植被;中更新世氣候又漸變暖,前期濕潤後期偏干,陝北南部又出現闊葉林。晚更新世氣候又經歷了多次冷暖干濕的交替演變。趙景波等(1999)對陝北黃土高原南緣的岐山剖面孢粉分析表明,在128ka~75ka B.P.,氣候溫暖濕潤,岐山植被表現為落葉闊葉林;到了75ka~54ka B.P.,氣候條件由溫濕轉變為冷干,植被也由森林過渡到草原或森林草原;54ka~36ka B.P.,氣候再次變得溫暖濕潤,植被相應的由森林草原變為落葉闊葉林;36ka~32ka B.P.,氣候寒冷乾旱,植被表現為草原或森林草原;32ka~23ka B.P.,氣候變得溫和半乾旱,植被變為稀疏闊葉林或森林草原;23ka~12ka B.P.,氣候再次變得寒冷乾旱、半乾旱,岐山植被再次退化為草原或森林草原,陝北植被主要表現為草原景觀。洛川剖面、富縣剖面孢粉研究也表明,晚更新世以來氣候經歷了多次冷、暖、干、濕的波動,植被狀況隨著氣候變化經歷了森林-草原的多次自然更迭轉換。
(二)人類歷史時期
歷史時期黃土高原植被變化可歸結為:西周以前及西周戰國時期植被保持著天然狀態,自東南向西北分別由落葉闊葉林、疏林灌叢草原、溫帶典型草原和溫帶荒漠化草原構成,不僅隴中、陝北南部、晉西有面積較大的森林分布,就是陝北北部的橫山、白於山,甚至更北的禿尾河上游,晉西北山地森林分布也相當廣,廣大黃土丘陵地區呈現森林和草原相互交錯的狀況。秦漢時期黃土高原天然植被仍占較大比例,人類活動尚沒有改變黃土高原的植被面貌。唐宋時期關中平原、汾渭河流域已無天然森林,黃土丘陵、山地植被也遭到破壞,黃土高原北部沙漠開始擴張,自然環境處在惡化之中。黃土高原歷史植被的毀滅性破壞主要在明清時期。造成黃土高原歷史時期植被變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則是人為開墾土地,人為採伐森林和過度放牧造成的。根據歷史時期黃土高原森林分布圖推算,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中游森林覆蓋率為53%,秦漢時期下降為42%,唐宋時期下降至32%,明清時期下降至4%。所以,黃土高原主要是近600多年來人類活動對植被破壞的結果。
新中國成立後,黃土高原植被破壞主要有三個時期:20世紀50年代末「大躍進」,60~70年代「文革」,70年代「農業學大寨」。新中國成立後,人口的快速增加,黃土高原植被破壞驚人,例如子午嶺林區20世紀50~80年代林線後退20km,平均每年後退0.5km。林地面積減少了42.0%。寧夏固原縣50年代初有天然次生林48000hm2,到1981年僅剩5333hm2,減少了88.9%。西吉縣50年代有天然次生林2593hm2,到1981年僅剩300hm2,減少了88.4%。山西呂梁山北部50年代還生長著茂密的喬木和灌木,到80年代從山麓到分水嶺已成裸露的山地,山坡幾乎全部被開墾為農田。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黃土高原植樹造林日漸被重視,截至1995年,共造林種草0.1×108hm2,其中營造喬木林386.7×104hm2,灌木林320×104hm2,經濟林74.2×104hm2,種草234.5×104hm2。植被破壞的狀況被初步遏制,部分地區植被覆蓋度提高,生態環境改善。進入21世紀,國家在黃土高原實行「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大面積的不適宜耕作的坡地實行退耕政策,目前區內天然植被得到了很好的恢復,生態環境較以前有進一步改善,但仍然屬於脆弱生態環境系統。
三、生態環境預測
(一)現狀
調查區屬半濕潤半乾旱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大於500mm,境內溝壑縱橫、梁峁起伏,地形支離破碎,光熱資源豐富,但水分條件不足,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區內土地廣闊,但等級低,且坡地面積大,水土流失嚴重,森林面積雖大但多集中在南部,分布不均。
據2003年9月9日Spot5遙感數據,運用ENVI遙感圖像處理軟體,選擇Spot5近紅外波段B3和可見光紅波段B2,進行歸一化差值計算,求取植被指數 INDVI(Normalization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計算公式:
延安寶塔區滑坡崩塌地質災害
式中:RIR為近紅外波段地表反射率;R為可見光紅波段地表反射率。
根據植被指數換算植被覆蓋率,計算結果如圖2-20。調查區南部植被覆蓋率明顯高於北部,梁峁高於河谷。北部植被覆蓋率一般<0.3,大多數區域<0.6;南部植被覆蓋率一般>0.6,局部>0.8。
圖2-20 研究區植被覆蓋率分布圖
(二)發展趨勢預測
過去由於受「以糧為綱」思想和廣種薄收生產方式的制約,區內水土流失治理效果不很明顯。1998年以來,退耕還林、封山禁牧、舍飼養畜使延安的生態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98年至今,延安共退耕還林44.2×104hm2,其中荒山造林16.5×104h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20.7%提高到37.3%。目前延安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全市13個縣區全部被列為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試點示範縣區。近年來,隨著退耕還林和山川秀美工程的實施,寶塔區植被覆蓋率明顯提高,在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思想的指導下,生態環境將會朝著不斷好轉的趨勢發展。
H. 常綠灌木、喬木,落葉灌木、喬木分別有哪些,指全部種類(苗木)
灌木是指那些沒有明顯的主幹、呈叢生狀態的樹木,一般可分為觀花、觀果、觀枝乾等幾類,矮小而叢生的木本植物。常見灌木有玫瑰、杜鵑、牡丹、小檗、黃楊、沙地柏、鋪地柏、連翹、迎春、月季、荊、茉莉、沙柳等。 喬木是指樹身高大的樹木,由根部發生獨立的主幹,樹乾和樹冠有明顯區分。
有一個直立主幹、且高達6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稱為喬木。與低矮的灌木相對應,通常見到的高大樹木都是喬木,如木棉、松樹、玉蘭、白樺等。喬木按冬季或旱季落葉與否又分為落葉喬木和常綠喬木。
「喬木」、「灌木」,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
普洱茶有喬木和灌木之分。一般而言,喬木就是我們平常見到的大樹,它高大、粗壯,樹高3-10米,樹齡在500-1000年以上,樹葉長20多厘米,葉寬10多厘米,葉片厚,生長在海拔1000-2000米以上地區,那裡終年雲霧繚繞,土壤腐質層厚度達數米,有機質含量極為豐富,呈原始生態狀,由於和其它樹木如樟樹、參樹等混合生長,構成了完整的生態系統,具有天然抗蟲害能力,不需打葯施肥,內含物質極為豐富,且經久耐泡,但是產量少,價格高。而灌木呈樹叢狀,主莖不發達,叢生、矮小,樹高1米左右、樹齡3-40年,葉長7厘米左右,葉寬4厘米左右,葉片薄,一般種植在海拔幾百米-1000米的地區,呈單一品種成片集中種植,無天然抗蟲害的能力,土地相對有機物含量低,需人工施肥,目前推廣種植的均是這個品種。 我下面說的你還是的不明白的話就太……灌木:不會長高,像黃楊、迎春,等不同於楊樹和梧桐樹等大樹喬木:就像楊樹。梧桐樹等能長很高常綠灌木和常綠喬木就是以上的兩種科目的樹種只是冬天不落葉子你會分辨了嗎?
I. 園林景觀小喬木有哪些
1、桃
識別要點:薔薇科桃屬,落葉小喬木,高可達8米,樹冠開展。小枝紅褐色或褐綠色。單葉互生,橢圓狀披針形,先端長尖,邊緣有粗鋸齒。花期3~4月,花單生,無柄,通常粉紅色,單瓣。果實6~9月成熟,核果卵球形,表面有短柔毛。
生態習性:喜光、耐旱、耐寒力強。
園林用途:桃是一種果實作為水果的落葉小喬木,春季花可以觀賞,秋季可以觀賞食用。
題外話:桃的品種有很多,園林中還常用的一種是山桃,此樹種開花時間早,在早春3月上旬到中旬。並且樹干成暗紅色,也具有觀賞性。常孤植於園林中。
2、 碧桃
識別要點:薔薇科李屬,落葉小喬木,高可達8米,一般整形後控制在3-4米,小枝紅褐色,無毛;葉橢圓狀披針形,長7-15厘米,先端漸尖。花單生或兩朵生於葉腋,重瓣,粉紅色。其它變種有白色、深紅、灑金(雜色)等。
生態習性:喜光、耐旱、耐寒性極強,要求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生長期要求做好管理,施肥、灌水、除草和病蟲害防治。
園林用途:碧桃花大色艷,開花時美麗漂亮,觀賞期15天之久。在園林綠化中被廣泛用於湖濱、溪流、道路兩側和公園等等,在小型綠化工程如:庭院綠化點綴、私家花園等,也用於盆栽觀賞,還常用於切花和製作盆景。常見的還有垂枝碧桃。碧桃的園林綠化用途廣泛,綠化效果突出,栽植當年既有特別好的效果體現。可列植、片植、孤植,當年既有特別好的綠化效果體現。
題外話:園林與文學難舍難分,園林搭配栽植的意境也盡顯於此。桃紅柳綠,是園林中岸邊常用的一種栽植手法。是只佛堤載楊柳,岸上滿桃花,觀賞性和搭配性極強。另外,桃樹栽植不能離堤岸太近,因不喜過多水分,不利於生長。
3、梅
識別要點:薔薇科李屬,落葉喬木。多分枝。單葉互生,有葉柄,葉基有腺體,嫩枝葉柄基部有線形托葉2;葉片卵形至長圓形,先端長尾尖 ,基部闊楔形,邊緣具細銳鋸狀齒,沿脈背呈褐黃色。花期1-2月,果期5月。
園林用途:梅花最宜植於庭院、草坪、低山丘陵,可孤植、叢植、群植。又可盆栽觀賞或加以整剪做成各式樁景,或作切花瓶插供室內裝飾用。
題外話:梅花對戶外環境溫度要求高,栽植時要選好地點。還有一樹種叫做臘梅,早春開放,花朵嬌黃色,北方需在小氣候環境下生長。
4、櫻花
識別要點:薔薇科李屬,落葉喬木。高約5-25米。樹皮暗栗褐色,光滑而有光澤,具橫紋。小枝無毛。葉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邊緣具芒半成熟齒,兩面無毛。花期3月-5月。棱果球形,黑色,7月果熟。
生態習性:喜陽光,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對土壤的要求不嚴,以深厚肥沃的砂質土壤生長最好,根系淺,對煙塵、有害氣體及海潮風的抵抗力均較弱。不耐鹽鹼土。根系較淺,忌積水低窪地。有一定的耐寒和耐旱力,但對煙及風抗力弱。
園林用途:櫻花色鮮艷亮麗,枝葉繁茂旺盛,是早春重要的觀花樹種,被廣泛用於園林觀賞。櫻花可以群植成林,也可植於山坡、庭院、路邊、建築物前。盛開時節花繁艷麗,滿樹爛漫,如雲似霞,極為壯觀。可大片栽植造成花海景觀,可三五成叢點綴於綠地形成錦團,也可孤植,形成「萬綠叢中一點紅」之畫意。櫻花還可作小路行道樹、綠籬或製作盆景。
5、垂絲海棠
識別要點:薔薇科蘋果屬,落葉喬木。高達8米;小枝圓柱形,直立,幼時紅褐色,被短柔毛,老時暗褐色,無毛;葉片橢圓形至長橢圓形,花期4-5月,果期9月。
生態習性:喜向陽、肥沃、濕潤的環境,耐寒,怕旱怕澇;不擇土壤,但肥水過多,植株易徒長,花枝減少,影響觀賞價值。
園林用途:垂絲海棠花色艷麗,花姿優美,花朵初開時有淡香。葉卵形或橢圓形。花朵簇生於頂端,花瓣呈玫瑰紅色,朵朵彎曲下垂,如遇微風飄飄盪盪,嬌柔紅艷。遠望猶如彤雲密布,美不勝收,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庭院木本花卉。
題外話:海棠常用品種西府海棠、紅石榴海棠、垂絲海棠、貼梗海棠。「海棠無香,唯西府有香」,這是鑒別西府海棠的重要方法。可孤植、列植、叢植都是觀賞性極強。貼梗海棠屬於灌木,花朵成紅色貼在幹上。紅石榴海棠果實成熟時成鮮紅色,秋季觀賞效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