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我對生態文明的理解

我對生態文明的理解

發布時間: 2021-02-16 18:14:04

A. 怎樣理解生態文明理念

生態文明理念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從中華文化傳承角度來理解。中國古代有著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理念,蘊含著深刻的天人調諧思想和生態倫理智慧;以儒釋道為中心的中華文明:「中」、「和」、「容」是其中經典表述,即中庸之中、和諧之和、包容之容。

2、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本土化來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生態理論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方法,以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社會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過程、資本主義與生態危機的關系等為主要內容。

3、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理解。自人類社會發展進入工業革命以來,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成了一對難以迴避的矛盾;傳統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付出了十分昂貴的生態環境代價。

(1)我對生態文明的理解擴展閱讀

中國近現代的生態思想:

1984 年,著名生態學學者、經濟學者葉謙吉在蘇聯的學術期刊上首先使用了「生態文明」這一概念。1987 年,在全國生態農業問題討論會上,他第一次正式呼籲「大力提倡生態 文明建設」。此後,知識界就「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關系問題展開了持久而熱烈的討論,出現了大批量高質量的學術論著。

工業時代之後,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中國學者們充分吸收、闡釋和繼承中國古代傳統的生態文化和智慧,並積極引進西方近現代生態倫理思想,逐步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思想體系。


B.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和思考

建設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被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這既是對我們多年來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總結,也是對人類在20世紀末所取得的最重要的認識成果的繼承和發展.從我國當前面臨的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出發,要完成這一目標,實現可持續能力不斷增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已是當今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正確理解生態文明的涵義和特點
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它反映的是人類處理自身活動與自然界關系的進步程度,是人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
事實上,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上,人類和自然的關系經歷了一個從被動適應到主動適應的過程.原始社會,由於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慾望之門還沒有打開,所以人只是被動地適應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飯,盲目地崇拜自然、順從自然,對自然生態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破壞和威脅,並且處處受自然界的束縛,形成了簡朴的原始文明意識.隨著農業的誕生和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從被動適應自然轉變到主動適應,於是出現了農業文明.這一時期,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主動發起了對地球的挑戰,開始了自覺和不自覺地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過程.然而,自然界也開始了對人類的報復,旱災、澇災、山洪、風沙等是自然報復不斷,但並沒有從根本上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進程.歷史進入近現代時期後,人類掌握了變革自然的強大能力,通過發展科學技術和生產力,不斷增強人類對自然的「控制」與「征服」能力,創造了巨大的物質文明與技術文明,形成了以「人是自然的主人」為哲學基礎的工業文明.但是以消耗自然資源和能源為基礎的工業文明,所帶來的人口爆漲、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卻是前所未有的.以至於自然界不斷對人類進行報復,厄爾尼諾現象、溫室效應、沙塵暴、大洪水、大旱災、地震、沙漠化等自然現象都是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手段.事實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對立和矛盾在短短的100年內,就已經發展到了嚴重對立的地步.值得慶幸的是,近二十年以來,生態科學與環境科學飛速發展,為生態文明的興起作了科學和理論的准備.上世紀50年代世界各地掀起的「綠色運動」、六十年代的生態農業,七十年代興起的生態工程等又為生態文明的興起奠定了實踐基礎,並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見,生態文明觀是在對人類中心觀及其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行為的深刻反思的過程中逐漸成熟的,順應了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潮流.
生態文明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即生態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續發展原則,它要求人們樹立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新的發展觀.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價值和秩序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據、以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著眼點.強調在開放利用自然的過程中,人類必須樹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觀,從維護社會、經濟、自然系統的整體利益出發,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支撐能力的有限性,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力圖用整體、協調的原則和機制來重新調節社會的生產關系、生活方式、生態觀念和生態秩序,因而其運行的是一條從對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壞型向和睦型、協調型、恢復型、建設型演變的生態軌跡.如果從維系人與自然的共生能力出發,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際和代際之間的公平性、共生性的原則出發,從文明的延續、轉型和價值重鑄的角度來認識,生態文明必將超越和替代工業文明.正是基於生態文明所具有的本質和特點,生態文明必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體系中的應有之義.
二.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
當今世界,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但是,由於自然、歷史和認識等方面的原因,中國在取得巨大發展成績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生態環境壓力很大.目前我國生態環境形勢嚴峻的具體表現:一是森林質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嚴重,水生態環境仍在惡化;二是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嚴重,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來物種入侵,生物多樣性銳減,遺傳資源喪失,生物資源破壞形勢不容樂觀;四是人口問題形勢嚴峻.人口規模龐大,素質較低,人口老齡化嚴重;五是資源危機顯現,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人均佔有量低;六是生態功能繼續衰退,生態安全受到威脅,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急劇增加,全國大氣污染排放總量仍處於較高水平,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等等.建設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被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這既是對我們多年來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總結,也是對人類在20世紀末所取得的最重要的認識成果的繼承和發展.從我國當前面臨的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出發,要完成這一目標,實現可持續能力不斷增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已是當今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正確理解生態文明的涵義和特點
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它反映的是人類處理自身活動與自然界關系的進步程度,是人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
事實上,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上,人類和自然的關系經歷了一個從被動適應到主動適應的過程.原始社會,由於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慾望之門還沒有打開,所以人只是被動地適應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飯,盲目地崇拜自然、順從自然,對自然生態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破壞和威脅,並且處處受自然界的束縛,形成了簡朴的原始文明意識.隨著農業的誕生和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從被動適應自然轉變到主動適應,於是出現了農業文明.這一時期,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主動發起了對地球的挑戰,開始了自覺和不自覺地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過程.然而,自然界也開始了對人類的報復,旱災、澇災、山洪、風沙等是自然報復不斷,但並沒有從根本上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進程.歷史進入近現代時期後,人類掌握了變革自然的強大能力,通過發展科學技術和生產力,不斷增強人類對自然的「控制」與「征服」能力,創造了巨大的物質文明與技術文明,形成了以「人是自然的主人」為哲學基礎的工業文明.但是以消耗自然資源和能源為基礎的工業文明,所帶來的人口爆漲、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卻是前所未有的.以至於自然界不斷對人類進行報復,厄爾尼諾現象、溫室效應、沙塵暴、大洪水、大旱災、地震、沙漠化等自然現象都是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手段.事實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對立和矛盾在短短的100年內,就已經發展到了嚴重對立的地步.值得慶幸的是,近二十年以來,生態科學與環境科學飛速發展,為生態文明的興起作了科學和理論的准備.上世紀50年代世界各地掀起的「綠色運動」、六十年代的生態農業,七十年代興起的生態工程等又為生態文明的興起奠定了實踐基礎,並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見,生態文明觀是在對人類中心觀及其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行為的深刻反思的過程中逐漸成熟的,順應了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潮流.
生態文明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即生態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續發展原則,它要求人們樹立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新的發展觀.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價值和秩序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據、以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著眼點.強調在開放利用自然的過程中,人類必須樹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觀,從維護社會、經濟、自然系統的整體利益出發,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支撐能力的有限性,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力圖用整體、協調的原則和機制來重新調節社會的生產關系、生活方式、生態觀念和生態秩序,因而其運行的是一條從對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壞型向和睦型、協調型、恢復型、建設型演變的生態軌跡.如果從維系人與自然的共生能力出發,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際和代際之間的公平性、共生性的原則出發,從文明的延續、轉型和價值重鑄的角度來認識,生態文明必將超越和替代工業文明.正是基於生態文明所具有的本質和特點,生態文明必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體系中的應有之義.
二.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
當今世界,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但是,由於自然、歷史和認識等方面的原因,中國在取得巨大發展成績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生態環境壓力很大.目前我國生態環境形勢嚴峻的具體表現:一是森林質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嚴重,水生態環境仍在惡化;二是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嚴重,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來物種入侵,生物多樣性銳減,遺傳資源喪失,生物資源破壞形勢不容樂觀;四是人口問題形勢嚴峻.人口規模龐大,素質較低,人口老齡化嚴重;五是資源危機顯現,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人均佔有量低;六是生態功能繼續衰退,生態安全受到威脅,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急劇增加,全國大氣污染排放總量仍處於較高水平,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等等.

C. 怎樣理解生態文明理念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黨的十八大報告的這一論斷,是基於對人與自然關系深刻反思的科學判斷,對於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尊重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秉持的首要態度,要求人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界的一切創造、一切存在和一切生命。歷史上,在生產力相對低下時,人類曾崇拜自然、畏懼自然。近代以來,隨著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幅提高,人類開始輕視自然、藐視自然,甚至以征服者、佔有者的姿態面對自然,為滿足自身需要向大自然不斷索取,使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環境污染、生態危機日益嚴重。反思過去,正視現實,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與自然相處的科學態度。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認識到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屬於自然,而不是自然屬於人;就要深刻認識到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人類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均直接或間接來自自然,人類對自然應懷敬畏之心,決不能凌駕其上;就要深刻認識到一切物種均有生命,均有其獨特價值,均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類應該尊重一切生命。
順應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要求人順應自然的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界是一個完整有機的生態系統,具有自身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內在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只有適應自然規律,才能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順應自然,一方面要科學認識大自然中的各種規律,減少因為無知而違背自然規律;另一方面要以制度約束人的行為,防止因為明知故犯而違背自然規律。像涸澤而漁、焚林而獵、殺雞取卵之類的做法,大都是因為急功近利和個人貪欲而違背自然規律,這種明知故犯的行為必須通過制度加以約束。
保護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承擔的重要責任,要求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發展之需的同時保護自然界的生態系統。自然供給人類生存發展所需,人類也理應對自然擔負責任,這個責任就是保護自然。保護自然也是確保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迫切要求。保護自然,首先要改變人類的發展方式,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其次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再次要加強環境保護制度建設,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理念
黨的十八大報告創造性地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一理念高屋建瓴、內涵豐富,為我們指明了建設生態文明必須遵循的總體原則,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升華,體現出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一生態文明理念的確立,是我們黨在認真反思和深刻總結過去發展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傳統粗放式發展方式的有力反撥,對工業文明種種弊端的堅決揚棄,對未來中國發展路徑的明確校正。昭示出我們黨力求通過調整和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跨越,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全面和諧。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順應了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隨著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良好的自然環境已經成為人民群眾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要素。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在經濟建設不斷取得新發展的同時,保持良好的環境和完備的生態系統,為當代和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順應了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現實需要。經濟發展離不開資源環境等生產要素的有力保障。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有效維護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平衡,使經濟建設能在良性循環下,源源不斷地獲得資源環境的有效供給,實現可持續發展。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順應了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根本要求。美麗中國,不僅要有健康的發展模式、豐富的物質成果,更要有先進的思想理念、優美的自然環境。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讓我們的物質生產與自然協調,生活空間與自然融合,道德素養與自然融洽,行為方式與自然和諧。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一生態文明理念的確立,是站在促進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的高度,對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基本要求、統籌兼顧根本方法的具體遵循,進一步豐富了發展理念,完善了決策坐標,規范了實踐行為。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要求我們在發展理念上,要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對等互惠的思想。尊重自然,是科學發展的理念要求。人是自然之子,在尋求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要對自然保持必要的尊重。我們的發展,既不能走向人與自然的尖銳對立,更不能肆無忌憚地把自己凌駕在自然之上。要始終以平視的眼光、敬重的姿態,考量人與自然的關系,尊重自然存在和發展的權利,使我們的發展能和自然相互惠益、相互和諧。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要求我們在發展決策上,要堅決恪守遵循和順應自然規律的方針。順應自然,是科學發展的決策原則。傳統的工業文明在先進科技和強大資本的驅動下,對自然進行毫無節制的攫取甚至掠奪,違背自然演化規律對資源無序開發利用,罔顧環境承載能力進行經濟建設和城市擴張,使我們在急功近利中與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猝然遭遇。歷史的深刻教訓告訴我們,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在發展決策中把自然規律作為認真衡量的要素,主動遵循、積極契合。可放則放,宜收則收;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要求我們在發展實踐上,要堅定秉持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准則。重經濟輕環境、重增長輕保護的「先污染後治理」發展模式,給我們帶來了慘痛的教訓,一些地方以犧牲環境利益換取經濟增長,導致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污染治理,結果增長所得遠遠不抵治理付出,短期的經濟發展成為暫時的繁榮。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就要在發展的行為過程中,堅守保護環境的准則,通過保護環境,為我們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不竭的動力。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對環保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下,積極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努力推動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並重,把加強環境保護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從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自覺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水平。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的貫徹落實,必將推動在全社會形成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的良好風尚,必將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社會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必將推動實現天藍、地綠、水凈的建設美麗中國目標。

D. 對生態文明的理解,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對生態文抄明的理解,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答:主要包括6個方面:
第一,生態文明是高於迄今為止的其他文明的一種文明形態。
第二,生態文明突出強調人與自然的平等、共生、和諧。
第三,生態文明要求維護生態安全。
第四,生態文明要求經濟與生態資源協調發展。
第五,生態文明要求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制度體系。
第六,生態文明要求形成良好的生態意識和倫理道德。

E. 為什麼要建設生態文明,你對生態文明理念是怎樣理解的你打算怎麼做

所謂建設生態文明,實際就是建設一個良好的生態循環系統,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自己要有一個良好的環保意識,做一個堅定的環保志願支持者。

F. 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

十八來大報告對於生態文明建設自的思想重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回答了什麼是生態文明,所謂生態文明就是: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2、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3、把生態文明建設的放在突出地位,「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4、如何建設:「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5、具體抓好四個方面:優化國土空間、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制度規范。

G. 談談對生態文明的認識

談談對生態文明的認識

H. 談談你對生態文明的理解,並從不同角度論述我國如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

面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增強生態危機意識,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
(一)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態
人類在創造和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飽嘗了高增長帶來的苦果:能源緊張、資源短缺、生態退化、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災害頻發.這些,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重新思考人類行為的准則.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對自然規律及人與自然關系再認識的重要成果
我們黨一直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與我們黨一貫倡導和追求的理念一脈相承的,是對我們黨關於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的新概括、再升華.生態文明觀念逐步樹立,全民資源節約和環保意識增強.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
盡管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但經濟發展面臨越來越突出的資源環境制約,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迫切.一是資源約束趨緊;二是環境污染嚴重,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沒有根本遏制;三是生態系統退化,全國水土流失嚴重.這些問題的產生,一方面是因為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環境容量有限、生態脆弱,加之我國發展很快,發達國家幾百年逐步顯露的問題,在我國被壓縮到幾十年集中顯現.另一方面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生態文明的理念沒有牢固樹立,生態不文明的做法還很普遍.從源頭上、從根本上跨過資源環境這道檻,不僅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I. 對生態文明的理解,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對生態文明的理解,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答:第一,生態文明是回高於迄今為止的其他文明的一答種文明形態。
第二,生態文明突出強調人與自然的平等、共生、和諧。
第三,生態文明要求維護生態安全。
第四,生態文明要求經濟與生態資源協調發展。
第五,生態文明要求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制度體系。
第六,生態文明要求形成良好的生態意識和倫理道德。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