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經濟生態
⑴ 五位一體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相互關系
五位一體總布局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
只有堅持五位一體建設全面推進、協調發展,才能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的發展格局,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五位一體」,大大豐富了「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以往的提法主要是「經濟現代化」,十六大報告提的是「三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到了十七大提出了「四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這次進一步拓展到「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這個總體布局意味著中國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從局部現代化到全面現代化,從不斷協調的現代化到全面協調的現代化。
(1)文化經濟生態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它從理論上指明了中國今後的發展方向。黨的「十八大」中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五位一體的內涵是:
1、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2、就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核心立場,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3、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權益;
4、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
⑵ 公務員申論中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五大領域各自的有哪些子領域麻煩大家幫幫忙
1.作文題目聚焦「習慣的是是非非」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很多「習慣」發生了改變。2015年425公務員考試申論試卷以「習慣」為主題,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五大領域闡述這一主題,最後聚焦主旨「習慣的是是非非」。
具體分析材料可知,整篇材料從舊習慣和新挑戰兩方面進行謀篇布局。舊習慣體現在政治領域,在反腐倡廉、四風的背景下,我國部分官員延續以往的舊習慣,對新政策有諸多不適;在生態背景下,民眾的生活中不注重垃圾分類、生產中仍舊延續秸稈燃燒,舊的習慣不適應新社會的要求,需要破除。在新挑戰方面,列舉創客、互聯網普及對人們生活的改變的案例,這都體現了社會發展的新事物對舊習慣帶來新挑戰,從而最終得出結論,要拋棄舊習慣,迎接新挑戰,一切從零開始。
2.作文題目體現思辨性色彩
之所以說2015年425公務員申論考試作文極具思辨性,單從題目本身來看,「習慣的是是非非」既有是,也有非,即體現了是與非二者之間的辯證色彩。結合整篇材料來看,材料從舊習慣和新挑戰正反兩方面謀篇布局,既有負面案例,也有正面案例,那麼考生在做答此題時,就要緊緊圍繞材料,分析出舊習慣和新挑戰兩個方面的內容,並且要分析兩者的關系,這樣的答題方式才符合主題要求,作文不至於偏題。
作文的辯證性色彩在之前的公務員考試中也有出現過,比如2014年412公務員申論考試中「拿來與輸出」、2012年421公務員申論考試的「人與動物」都體現了辯證色彩。對於辯證性的文章,考生要注意全面的分析,如果只是從一方面分析,而不是注重兩者的關系,那麼答題就面臨「跑偏」的危險。
⑶ 經濟文化類型和文化生態學的區別聯系
1、經濟文化類型理論,是20 世紀50 年代兩位蘇聯學者———列文、切博克薩羅夫為了對世界民族進行語言譜系以外的分類而提出的一個分類體系概念。
蘇聯學者列文、切博克薩羅夫等將經濟文化類型定義為「處於大致相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在相似的自然地理條件之下的各族人民,在歷史上形成的經濟文化相互聯系的特點的綜合體」。林耀華等學者將經濟文化類型的定義發展為: 「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態環境之下,並有相同生計方式的各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經濟和文化特點的綜合體。
2、文化生態學:文化生態學是二十世紀以來新型的一門跨學科的交叉科學。隨著科技的發展,文化生態學也從研究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擴展到了研究與工程學、信息傳播學、經濟學、教育學、媒體學等學科之間的關系,但文化生態學的發展仍面臨著嚴峻的任務。科技的飛速發展帶來的一系列環境破壞使人們認識到文化生態學對社會進步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美國的斯圖爾德先在《文化生態學的概念和方法》中,從文化生態學所研究問題的不同出發,將文化生態學同「環境決定論」和「經濟決定論」加以區分。
3、二者有一定聯系,都以文化為對象研究。前者是經濟下的文化,重視文化類型。後者是文化下的生態,重視環境生態類型。
⑷ 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關於五大熱點有哪些
五位一體總布局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回建設是條件,生態文答明建設是基礎.只有堅持五位一體建設全面推進、協調發展,才能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的發展格局,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⑸ 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個方面的發展進行了怎樣的探索
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這一布局的形成,是實踐推動和理論創新的結果,是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期待的結果。五位一體,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方略更加完善、發展目的更加明確、發展內涵更加豐富、發展道路更加廣闊,為未來中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前行,提供了重要遵循。
生態文明建設的納入,進一步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經過30多年持續快速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問題,對中國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這樣的形勢,只有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才能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從明確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到強調加強社會建設,再到提出生態文明建設,表明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在實踐和認識上的不斷深化。深刻把握五位一體總布局,當代中國必定會得到全面發展、全面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定會展現新的勃勃生機。
深刻把握五位一體總布局,必須全面理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聯系,從全局層面領會每一方面建設的重大內涵。五位一體的構成,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各方面建設全面推進、協調發展,才能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的發展格局,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需要結合時代要求不斷創新。在經濟建設方面,要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在政治建設方面,要繼續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在文化建設方面,要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以及「三貼近」原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社會建設方面,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全面小康成功在望,中國夢想前景可期。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必由之路,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我們必將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上,寫下更加壯闊的篇章。
⑹ 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生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中的地位
(1) 總體來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布局。生態文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故從而可知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只有堅持五位一體建設全面推進、協調發展,才能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的發展格局,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2)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基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需擺在首要位置的,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只有生態文明建設好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建設才是有意義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建設是建立在生態文明建設之上的,人們只有處理好了人與自然地關系,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的性,在積極努力改造和利用自然地同時,懂得保護自然,優化和改善自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堅持節約為先,保護為先,自然恢復為主;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在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中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那麼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建設隨之而來,才能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建設。
(3)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建設相輔相成,密不可分。五者缺一不可,都是把我國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然而沒有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空談生態文明建設也毫無意義可言。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生態文明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立足於當然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現狀、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建設狀況、社會政治條件以及人口素質等,走符合國情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道路。
(4)生態文明建設,是指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主動保護自然,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健康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人們生活在地球上,自然是根本,可以說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可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中國人民已經意識到以前的不顧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只顧發展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破壞了自然帶來的意想不到的後果,那樣的後果是沒有人可以承受的,而且也是沒有必要的。人們只有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下,發展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這樣才是正確的選擇,得到了雙贏的結果。
總而言之,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建設的基礎,五者卻又相輔相成、密不可分,都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同時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建設離不開生態文明的建設,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領域有哪些理論創新
在經濟上,建立迄復今為止較為完制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相對來說,政治上的創新相對少一點,不過看現在形勢,政治創新要開始了。
對於社會,主要是民生建設,如醫保全國范圍內的推行,養老政策以及農民的三農政策
生態的話就是十八大把生態提高到了國家戰略層面,提出五位一體
文化建設現狀加速了腳步,我具體不是很清楚了
如果有幫助別忘了採納哈
⑻ 什麼是文化生態
生態文化
生態文化就是從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這是專人的屬價值觀念根本的轉變,這種轉變解決了人類中心主義價值取向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取向。生態文化重要的特點在於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去觀察現實事物,解釋現實社會,處理現實問題,運用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生態學的研究途徑和基本觀點,建立科學的生態思維理論。通過認識和實踐,形成經濟學和生態學相結合的生態化理論。生態化理論的形成,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逐步增加生態保護的色彩。
生態文化是新的文化,要適應新的世界潮流,廣泛宣傳,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認識和關注,通過傳統文化和生態文化的對比,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興趣,有利於資源的開發,保護生態環境良性循環,促進經濟發展,造福於子孫。
⑼ 請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態一體總布局的任意兩個角度,來闡述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1.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准確把握鄉村振興的科學內涵,挖掘鄉村多種功能和價值,統內籌謀容劃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注重協同性、關聯性,整體部署,協調推進。2.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實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3.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和發展走勢分化特徵,做好頂層設計,注重規劃先行、突出重點、分類施策、典型引路。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不搞層層加碼,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義,久久為功,扎實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