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循環
㈠ 生態園里農業怎麼循環
什麼是農業生態園呢?農業生態園就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觀光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將農業活動、自然風光、科技示範、休閑娛樂、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農業生態園(Agriculture ecological garden)也稱農業休閑園,是指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家庭生活,提供國民休閑,增進國民對農業及農村的體驗為目的的農業經營;是集旅遊功能、農業增效功能、綠化、美化和改善環境功能於一體的新型產業園。
我們在常州麗水拿了2000多畝的土地,准備建造一座農業生態園。農業生態園的整體規劃最重要了,要充分體現因地制宜,綜合規劃設計,培植精品,營造主題形象,效益兼顧,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功能方面,依據資源屬性、景觀特徵性及其現存環境,在考慮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態園的完整性的基礎上,結合未來發展和客觀需要,規劃中應採取適當的設計實現園內的功能分區,設計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設置生態農業示範區、觀光農業旅遊區和科普教育功能區。
將整個園區分成四個園:
1.生態農業示範園
生態農業示範園設計採用多種生態農業模式進行布局,目的是通過生態學原理,在全園建立起一個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生態穩定和持續高效的農業生態系統,提高農業生產力,獲得更多的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實現可持續的生態農業,並對邊緣地區的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進行示範,體現生態旅遊特色。
生態農業示範區是生態園設計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態園最主要的效益來源和示範區域,是生態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態農業示範區的規劃設計應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遵循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園區設計所採用的生態農業類型中既包含有生產者,消費者,也要有分解者。
生態農業示範園主要體現在示範上,規劃什麼樣的農業種植產品呢?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谷類等為主,經濟作物主要以棉花、林果、蔬菜等為主,畜牧業養雞、養羊、養豬為主。
生態園的規劃中,稻田生態區「動植物共生系統」式的生態農業類型,採用稻魚鴨萍種養共生模式;果園生態區採用「立體種植業」式的生態農業類型,採用果園結合養殖的模式;魚塘生態區設計採用「食物鏈、加工鏈式生態農業」類型——豬鴨魚草相結合的種養模式。生態農業類型要充分利用多種生物的共生關系,將各生態元素以食物鏈串在一起,相互轉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質,由此形成良性物質能量的生態循環,體現較高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另外,為了提高生態園的經濟效益,生態園中蔬菜栽培區採用大規模產業化的生產模式。不僅有生產效益高、產業帶動性強和集中性統一的優點,還能對其他農業產業化企業起到示範性和參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區主要生產各種食用和觀賞性花卉,供遊人品嘗、欣賞和購買消費。食用菌中心在生態園規劃中既是生產者,又是分解者,體現了廢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經過科學規劃後的生態園,將會以生態農業作為生態園主要的「生態旅遊」核心內容,體現「綠色、生態、示範」多種功能,可以成為觀光農業生態園的旅遊精品和主導產品。
2.觀光農業旅游園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將緊緊圍繞農業生產,充分利用田園景觀、當地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在體現自然生態美的基礎上,運用美學和園藝核心技術,開發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及旅遊產品,以供遊客進行觀光、游覽、品嘗、購物、參與農作、休閑、度假等多項活動,形成具有特色的「觀光農業旅遊園」。
進入21世紀,伴隨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及鄉村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的深入,農業已從傳統的生產形式逐步轉向景觀、生態、健康、醫療、教育、觀光、休閑、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態熱、回歸熱、休閑熱已成為市民的追求與渴望。生態園新設計著重把農業、生態和旅遊業結合起來,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農村生態環境和生態農業經營模式,吸引遊客前來觀賞、品嘗、習作、農事體驗、健身、科學考察、環保教育、度假、購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貼近自然的特色旅遊項目吸引周邊城市遊客在周末及節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資源,增加旅遊收益。
生態園規劃以充分開發具有觀光、旅遊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為前提,以綠色、健康、休閑為主題,在園內建設花藝館、野火樂園、綠色餐廳、綠色禮品店、農家樂活動園、漁樂區、農業作坊、露天茶座、生態公園、天然鳥林等休閑娛樂場所,讓遊客在完美的生態環境中盡情享受田園風光。
生態園近期規劃以水果、花卉種植為主,融休閑娛樂、觀賞、勞作體驗等為一體的生態農業觀光園。生態園可以分為三大功能區,即休閑娛樂區、種植區、鄉土風情區。入口商業區設有展示中心,集中展示風土人情和鄉土特色、農產品初步加工、耕作工具展示、村莊歷史沿革與特色農產品介紹等,特色農產品加工流程展示區設有鹹菜腌制過程、年糕加工流程展示。種植區分為果卉生態園、植物園和現代化農業區、果卉生態園以種植梨、葡萄、草莓為主,考慮到不同季節遊客的需要,增加了柿、橘、桃等水果。植物園種植品種不同的各種觀賞植物,樹種的色彩、形體、季節搭配協調、並劃分出桂花園、梅花園、廣玉園等小型種植區。現代農業區為現代農業種植技術與農產品展示區,近期以種植溫室蔬菜為主,遠期可發展為科普基地。鄉土風情區則利用農家小院、池塘等營造鄉土景觀,放養家禽、養殖小龍蝦、魚等水禽,供遊客抓捕、體驗勞作,充分展示農家特色,體現鄉土風情。
3.綠色食品生產園
在「綠色消費」已成為世界總體消費的大趨勢下,生態園的規劃應進一步加強有機綠色農產品生產區的規劃,以有機栽培模式採用潔凈生產方式生產有機農產品,並注意將有機農產品向有機食品轉化,形成品牌。
生態農業大發展所謂生態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中,以生態科學和原理為指導,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保護、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和減少環境污染,形成農林牧副漁良性循環,保持大農業穩定發展。綠色食品生產園是生態農業的一種形式,生態園搞自然養殖,技術十分簡單,容易掌握,幾乎不用打針喂葯。散養的柴雞、野兔在果園內奔跑、追逐,恢復原有的天性,從而增強了體質,提高了免疫力。同時,雞群又為林果除蟲,並提供優質有機肥,使林草格外繁茂,足夠野兔食用。在生態園里種植果樹並試種牧草,上下層結構充分利用空間;養柴雞,這樣不但控制雜草,減少病蟲害,還給果樹上了有機肥,同時散養的柴雞還可以帶來了不少的收入,也增加了果樹的產量;樹葉和草用於進行沼氣發酵,沼肥用於蔬菜林果樹上肥,有機肥無公害,增加了果樹常量,節省了用電用氣的消費。同時也形成一個循環的有機生態園,真是一舉四得。
實行「沼氣—沼采」三位一體的種植模式,利用沼氣能源生產蔬菜,逐步建成無公害蔬菜及林果生產基地。開發農牧結合項目。發展訂單農業與家畜養殖,與食品公司簽定了回收合同,發展果樹與散養柴雞結合推廣「樹下種草,種草養雞,雞糞肥樹」的生態立體種養新模式。為避免破壞植被,根據柴雞勝利生活特點,建造「流動雞舍」採取「劃區輪牧」的飼養方式。
4.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園
通過在園區內建設農業博物館、展示廳等,對廣大遊客和中小學生開展環保教育和科普教育。同時應當前中國農業發展及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把園區規劃成農業技術交流中心和培訓基地以及大專院校學生實習基地,體現觀光農業生態園的旅遊科普功能,進一步營造旅遊產品的精品形象。
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的發展是相統一的,旅遊科普是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的統一產物。旅遊科普是以現代企業經營機制,開發農業資源,利用農業資源的新興科普類型。它的引入將解決目前困擾我國現代觀光農業和科普事業發展的諸多瓶頸問題,緩解我國農業科普客體過多的沉重壓力,為我國農業和科普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旅遊科普規劃時應遵循知識性原則、科技性原則、趣味性原則,例如可以通過在生態園中設立農業科普館和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等科普教育中心,向遊人介紹農業歷史、農業發展現狀,普及農業知識和加強環保教育。還可在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設立現代農業科技研究中心,採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種農作物,形成特色農業。這樣生態園一方面可以為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為大中院校和中小學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場所,同時也為各種展覽和大型農業技術交流、學術會議和農技培訓提供場所。
生態園中其他規劃
園路規劃
依照園林規劃設計思路,從園林的使用功能出發,根據生態園地形、地貌、功能區域和風景點的分布,並結合園務管理活動需要,綜合考慮,統一規劃。園路布局既不會影響園內農業生態系統的運作環境,也不會影響園內景區風景的和諧和美觀。園路布局主要採用自然式的園林布局,使生態園內景觀美化自然而不顯莊重,突出生態園農業與自然相結合的特點。園林主幹道寬約5 m,用於電車通道和遊人集散;次幹道連接到各建築區域和景點;專用道為園務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單車道主要圍繞生態公園而建,寬1.2~2 m。
給水排灌工程規劃
生態園以生產有機農產品為主,園內農業生產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統,同時考慮到環保及遊人、園工的飲用需水,所以進行給水排水系統的規劃。規劃中主要利用地勢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溝,將雨水排入附近的水體;一切人工給水排水系統,均以埋設暗管為宜,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和園林景觀;農產品加工廠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統,不得排入園內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環境。
園區綠化設計
生態園內的綠化規劃,均以不影響園內生態農業運作和園內區域功能需求出發來考慮,結合植物造景、遊人活動、全園景觀布局等要求進行合理規劃。全園內建築周圍平地及山坡(農業種植區域除外)綠化均採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幹道和生態公園等輔助性場所(餐廳、科普館等等)周圍綠化則採用觀花、觀葉樹為主,全園內常綠樹占總綠化樹木的70%~80%,落葉樹佔20%~30%,保證園內四季常青。總之,全園內植物布局目的,既達到各景區農業作物與綠化植物的協調統一,又要避免產生消極影響(如綠化植物與農作物爭奪外界自然條件等)。
我們應該配備的主要設施
高科技溫室種植教育區:數十座大型溫室,先進的自動調控裝置及無土栽培系統,培植全球各種無公害蔬菜,色彩繽紛,仿如置身外國農庄。
外國蔬菜種植培育區: 過百種外國名優蔬菜,展現海外高科技農業文化,必讓您嘆為觀止。
會議中心: 全天候多功能用途,透視式裝修設計,可以同時享受室內戶外高雅休閑的景緻,給您帶來生態旅遊的新體會。
百花香薰園: 繽紛的香草及各種名貴鮮花打造一片花的海洋,是您拍下最動人時刻的最好選擇。
綠色禮品店: 親身感受採摘外國鮮果蔬菜的樂趣,選購世界特色水果,琳琅滿目的西式禮品及薰衣草製品必讓你喜出望外。
綠色自耕地: 在專業技術指導下,學習耕種知識的同時,讓您和您的孩子感受耕種及收獲的樂趣。
野火樂園: 讓你享受西式健康燒烤美食餐,感受外國燒烤風情。
時代廣場:歐陸風格的設計,濃郁的西方文化藝術氛圍,讓您陶醉於浪漫的歐陸風情之中。
觀光車,情侶單車:敞開式精美觀光車,浪漫情侶單車,適合不同人士的需求,帶您盡覽歐式的田園風光,休閑自在。
風箏樂園: 藍天、白雲、草地、風箏與您的身影,營造一個歡樂天地。
潛能訓練區: 讓您發揮無限潛能、進行力與汗、智能與活力的較量,體驗潛能活動的刺激與樂趣。
高爾夫球場: 讓您一展身心,鍛煉球技,更設有迷你高爾夫球場,其樂無窮。 (可以是非標準的)
露天茶座: 西式浪漫露天茶座讓你「依依不捨,流連忘返」。
捉魚樂: 池塘邊,小樹旁,讓您在浮光掠影中擦亮捉泥鰍的童年時光。
直升機停機坪: 設有國際級直升機停機坪,配合高級商務及觀光度假人士需要。
生態餐廳: 全天候,全方位的三維綠色生態空間,無論舉行宴會或是團體用餐,實現真實擁抱自然生態的感受。
香莓園:芳香馥郁,令人沉醉於收獲的喜悅。
下面說一下柴雞蛋的營養和沼氣池的好處!
1.柴雞的營養
該雞以螞蚱、青草、菜葉、草籽、五穀雜糧為食,飲用小河、溪流、淺淖等天然水。產出的柴雞、柴雞蛋自然香,柴雞蛋蛋白含量絕對值高,蛋黃顏色自然黃。富含鈣離子,以及人體所需的十幾種氨基酸,且不含任何激素、抗生素,為純天然綠色食品,是老幼皆宜的全新營養蛋品。山喔喔肉用小公雞年齡小、愛運動、肉味純正。山喔喔柴雞蛋、綠殼蛋蛋黃顏色自然黃、口感好、自然香。富含鈣離子、鉀離子以及人體必需的十幾種氨基酸,且不含任何激素、抗生素及農葯,為純天瞭然綠色食品。
2.沼氣池的好處
興辦沼氣的好處很多,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興辦沼氣有利於解決農村能源問題。一戶3―4口人的家庭,修建一個10立方米的沼氣池,只要發酵原料充足,並管理得好,就能解決點燈、煮飯的燃料問題。
(2)興辦沼氣有利於促進農業生產發展。興辦起沼氣後,大量畜禽糞便加入沼氣池發酵,即可生產沼氣,又可漚制出大量優質有機肥料,擴大了有機肥料的來源。凡是施用沼肥的作物不僅增強了抗旱防凍的能力,而且提高秧苗的成活率。施用沼肥不但節省化肥、農葯的噴施量,也有利於生產綠色無公害食品。
(3)興辦沼氣有利於促進畜牧業的發展。辦起沼氣後,有利於解決「三料」(燃料、飼料和肥料)的矛盾,促進畜牧業的發展。
(4)興辦沼氣有利於改善衛生條件。凡是建了沼氣池的農民都體會到,利用沼氣當燃料,無煙無塵,清潔方便。一些糞便、垃圾、生活污水等都是沼氣發酵的好原料,隨著這些原料進入沼氣池的病菌、寄生蟲卵等,在沼氣池中密閉發酵而被殺死。從而改善了農村的環境衛生條件,對人畜健康都有好處。
(5)興辦沼氣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興辦沼氣解決了農民的燃料問題,減少森林砍伐和牛羊對山場的破壞,有利於保護林草資源,促進植樹造林的發展,減少水土流失,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6)興辦沼氣有利於解放勞動力。辦起沼氣後,過去農民揀柴、運煤花費的大量勞動力就能節約下來,可以投入到農業生產第一線上去。廣大農村婦女通過使用沼氣,從煙熏火燎的傳統炊事方式中解脫出來,節約了生火做飯的時間,減輕了家務勞動。
農業生態園除了觀光、採集、體現農作、享受鄉土情趣外、還容納餐飲、娛樂、科普教育等功能,是一個以生產農作物、園藝作物、花卉等為主營項目,讓旅遊者享受田園樂趣,並可欣賞、品嘗、購買的綜合性園區。本次規劃強調項目設置與當地的民俗民風相結合,與農作文化相結合,以親切、真實、淳樸的感受吸引周邊城市居民。強調項目設置的參與性與互動性,安排水果採摘、家禽捕抓、年糕製作、鹹菜腌制等項目,以增加園區活動的人氣,體現鄉土氣息。
總之,通過引進各種外國先進的高科技農業技術,大力發展高科農業﹑環保農業﹑園林農業﹑觀賞農業,要追求綠色生態建設,與環境共同發展。減少污染,生產各式各樣的外國品種蔬果等綠色產品,將綠色產品銷售到省外,直銷海外,打開國內外市場。 讓農業不斷走向國際化﹑網路化﹑專業化﹑多元化,讓我們的農業生態園項目成為中國農業的模範先鋒,在國際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典範項目。
㈡ 什麼是 生態循環農業呢
生態循環
農業,簡單地說,就是在良好的生態條件下所從事的「三高農業(高產量、高質量、高效益)」。它不單純地著眼於當年的產量,當年的經濟效益,而是追求三個效益(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使整個農業生產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把人類夢想的「青山、綠水、藍天、生產出來的都是綠色食品」變為現實。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上一些農業發達國家出現了生態農業,引起了各國普遍重視,且發展勢頭很快,大有不可阻擋之勢。歐洲生態專家威利·德沃爾德預言,由於歐洲經歷了可怕的「瘋牛病」,在5、6年內全世界的生態農業(或有機農業)將會有一個較大的發展,估計生態農業產品將會比現在增長10%。 生態農業是伴隨著整個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全新農業。為了搞好生態農業建設,一方面要注重總結與推廣我國傳統農業中適於生態農業的經驗和做法,比如:合理輪作、種植綠肥、施用有機肥、橫坡打攏、修建水平橫田等等。這些都是廣大農民十分熟悉並且願意接受的措施;另一方面,要加緊研究與大力推廣先進的生態農業新技術,如:為了減少白色污染而研製的光解膜、生物農葯、生物化肥、秸稈還田、節水灌溉等等。實踐表明:在生態農業建設中,只有兩個方面的措施結合起來了,效果才能更好。 生態農業即生態循環農業,可以說是個頂天立地的大農業。因此,要完成這項十分繁雜而又艱巨的任務,必須堅持「農林牧副漁並舉,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的原則,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搞好建設規劃,因地制宜地推廣不同類型的生態農業建設模式。實踐表明,不管哪種生態農業模式?都要突出抓好三大主體措施,這就是採用生物措施(如:植樹、種草、增種綠肥等),工程措施(如:大江大河治理,在坡耕地上修水平梯田等),耕作栽培措施(如:合理輪作、深松少耕、橫坡打攏、秸稈還田、增施農肥等)。這三大主體措施是相輔相承,缺一不可的。 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 1.農業生態系統是一個自然、生物與人類社會生產活動交織在一起的復雜的大系統,它是一個「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生物物質生產過程。所謂「自然」再生產過程,是指種植業、養殖業與海洋漁業等,實質上都是生物體的自身再生產過程,不僅受自身固有的遺傳規律支配,還受光、熱、水、土、氣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即受到自然規律的支配。經濟再生產過程,是指農業生產是按照人類經濟目的進行的,投入和產出,受到經濟和技術等多種社會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即受社會經濟規律的支配。人類從事農業生產,就是利用並促進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再通過動物飼養,以提高營養價值,使農業生態系統為社會盡可能多地提供農產品。同時,人類運用經濟杠桿和科學技術來提高和保護自然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 2.發展農業,必須處理好人、生物和環境之間的關系。要按照生物與環境相統一的基本規律來指導和發展農業生產。種植業和林牧漁業生產都是生物體的再生產過程,各自與其環境之間建立了多種類型的「自然」的生態系統。只有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相互協調、相互適應,農業生產才能獲得最優化的效果。所謂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反其道而行之,則勞而無獲。農業生產是一個能量與物質流通過程,無論能量與物質提供者的環境條件或者是生產者的生物體,在一定時空條件下,它們的生產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其極限,就會造成生態平衡的破壞,使自然資源衰退,農業生產下降。由於捕撈強度過大,超過了漁業資源的再生能力,致使我國主要海洋經濟魚類的資源日趨枯竭。同樣,在耕地利用上,忽視養用結合,以致土壤肥力嚴重衰退,引起土壤退化。在大量的物質和能量隨著商品流出農業生態系統之後,就必須從外界投入足夠的物質和能量,才能保持其平衡。因此,對農業資源不能只顧利用,不斷索取,必須加以保護,使之休養生息,才能促進資源增殖,提高農業產量。 3.建立一個合理、高效、穩定的人工生態系統,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業生產是一個以自然生態系統為基礎的人工生態系統,它遠比自然生態系統結構簡單,生物種類少,食物鏈短,自我調節能力較弱,易受自然氣候、病蟲害、雜草生長的影響。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環境的約束,因而應創造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才能取得較佳的經濟效益。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有賴於森林、草原、水域等生態系統的支持、保護和調節。農業生態系統就其生產力來說應當比自然生態系統更高,因此除太陽輻射外,還必須加入輔助能,如農機、化肥、農葯、排灌、收獲、運輸、加工等,通過人類的勞動和管理。只有不斷地調整和優化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才能以較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建立一個合理、高效、穩定的農業生態系統。
㈢ 生態循環農業的構建原理包括什麼
在這方面的話一定要注意到它,包括一些農業的基本構造,也包括生態農業,還包括一些農業技術,所以在這方面一定要注意。
㈣ 生態循環農業的介紹
生態循環農業,簡單地說,就是在良好的生態條件下所從事的「三高版農業(高產量、高權質量、高效益)」。它不單純地著眼於當年的產量,當年的經濟效益,而是追求三個效益(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使整個農業生產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把人類夢想的「青山、綠水、藍天、生產出來的都是綠色食品」變為現實。生態循環農業,又名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㈤ 生態循環農業的包括
生態農業是伴隨著整個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全新農業。為了搞好生態農業建設,一方面要注重總結與推廣我國傳統農業中適於生態農業的經驗和做法,比如:合理輪作、種植綠肥、施用有機肥、橫坡打攏、修建水平橫田等等。這些都是廣大農民十分熟悉並且願意接受的措施;另一方面,要加緊研究與大力推廣先進的生態農業新技術,如:為了減少白色污染而研製的光解膜、生物農葯、生物化肥、秸稈還田、節水灌溉等等。實踐表明:在生態農業建設中,只有兩個方面的措施結合起來了,效果才能更好。
自從人類發明了農葯、化肥後,各種有害的化學物質隨著農業進入生物圈,所有的生物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威脅,人類也不例外,於是我們常會聽說有人因吃了含農葯的農作物而中毒。此外,各種化學物質污染了土地,便出現了美國聳人聽聞的「黑色風暴」。土地,人類生命的補給站,在各種化學物質的威脅下,正逐步變成一次性的。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沒有多餘的耕地能夠讓人類污染,於是,生態農業也就是生態循環農業誕生,它旨在沒有特殊化學物質參與的情況下,生產出「完全」綠色農作物。科學家們用農業敵害的天敵代替農葯,用有機肥代替化肥……等等一切用生物方式或不污染環境的「純天然」方式抑制農業敵害的方法,都是生態循環方式,而用生態循環方式來進行農業生產的形式,便是生態農業,也就是生態循環農業。
生態循環農業,可以說是個頂天立地的大農業。因此,要完成這項十分繁雜而又艱巨的任務,必須堅持「農林牧副漁並舉,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的原則,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搞好建設規劃,因地制宜地推廣不同類型的生態農業建設模式。實踐表明,不管哪種生態農業模式?都要突出抓好三大主體措施,這就是採用生物措施(如:植樹、種草、增種綠肥等),工程措施(如:大江大河治理,在坡耕地上修水平梯田等),耕作栽培措施(如:合理輪作、深松少耕、橫坡打攏、秸稈還田、增施農肥等)。這三大主體措施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㈥ 生態循環農業的歷史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上一些農業發達國家出現了生態農業,引起了各國普遍重視,且發展勢頭很快,大有不可阻擋之勢。歐洲生態專家威利·德沃爾德預言,由於歐洲經歷了可怕的「瘋牛病」,在5、6年內全世界的生態農業(或有機農業)將會有一個較大的發展,估計生態農業產品將會比現在增長10%。
㈦ 生態循環農業的好處是什麼...
當然是環保啦,以下是網路知道的內容:
生態循環農業 生態循環
看會農業,簡單地說,就是在良好的生態條件下所從事的「三高農業(高產量、高質量、高效益)」。它不單純地著眼於當年的產量,當年的經濟效益,而是追求三個效益(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使整個農業生產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把人類夢想的「青山、綠水、藍天、生產出來的都是綠色食品」變為現實。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上一些農業發達國家出現了生態農業,引起了各國普遍重視,且發展勢頭很快,大有不可阻擋之勢。歐洲生態專家威利·德沃爾德預言,由於歐洲經歷了可怕的「瘋牛病」,在5、6年內全世界的生態農業(或有機農業)將會有一個較大的發展,估計生態農業產品將會比現在增長10%。 生態農業是伴隨著整個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全新農業。為了搞好生態農業建設,一方面要注重總結與推廣我國傳統農業中適於生態農業的經驗和做法,比如:合理輪作、種植綠肥、施用有機肥、橫坡打攏、修建水平橫田等等。這些都是廣大農民十分熟悉並且願意接受的措施;另一方面,要加緊研究與大力推廣先進的生態農業新技術,如:為了減少白色污染而研製的光解膜、生物農葯、生物化肥、秸稈還田、節水灌溉等等。實踐表明:在生態農業建設中,只有兩個方面的措施結合起來了,效果才能更好。 生態農業即生態循環農業,可以說是個頂天立地的大農業。因此,要完成這項十分繁雜而又艱巨的任務,必須堅持「農林牧副漁並舉,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的原則,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搞好建設規劃,因地制宜地推廣不同類型的生態農業建設模式。實踐表明,不管哪種生態農業模式?都要突出抓好三大主體措施,這就是採用生物措施(如:植樹、種草、增種綠肥等),工程措施(如:大江大河治理,在坡耕地上修水平梯田等),耕作栽培措施(如:合理輪作、深松少耕、橫坡打攏、秸稈還田、增施農肥等)。這三大主體措施是相輔相承,缺一不可的。 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 1.農業生態系統是一個自然、生物與人類社會生產活動交織在一起的復雜的大系統,它是一個「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生物物質生產過程。所謂「自然」再生產過程,是指種植業、養殖業與海洋漁業等,實質上都是生物體的自身再生產過程,不僅受自身固有的遺傳規律支配,還受光、熱、水、土、氣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即受到自然規律的支配。經濟再生產過程,是指農業生產是按照人類經濟目的進行的,投入和產出,受到經濟和技術等多種社會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即受社會經濟規律的支配。人類從事農業生產,就是利用並促進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再通過動物飼養,以提高營養價值,使農業生態系統為社會盡可能多地提供農產品。同時,人類運用經濟杠桿和科學技術來提高和保護自然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 2.發展農業,必須處理好人、生物和環境之間的關系。要按照生物與環境相統一的基本規律來指導和發展農業生產。種植業和林牧漁業生產都是生物體的再生產過程,各自與其環境之間建立了多種類型的「自然」的生態系統。只有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相互協調、相互適應,農業生產才能獲得最優化的效果。所謂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反其道而行之,則勞而無獲。農業生產是一個能量與物質流通過程,無論能量與物質提供者的環境條件或者是生產者的生物體,在一定時空條件下,它們的生產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其極限,就會造成生態平衡的破壞,使自然資源衰退,農業生產下降。由於捕撈強度過大,超過了漁業資源的再生能力,致使我國主要海洋經濟魚類的資源日趨枯竭。同樣,在耕地利用上,忽視養用結合,以致土壤肥力嚴重衰退,引起土壤退化。在大量的物質和能量隨著商品流出農業生態系統之後,就必須從外界投入足夠的物質和能量,才能保持其平衡。因此,對農業資源不能只顧利用,不斷索取,必須加以保護,使之休養生息,才能促進資源增殖,提高農業產量。 3.建立一個合理、高效、穩定的人工生態系統,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業生產是一個以自然生態系統為基礎的人工生態系統,它遠比自然生態系統結構簡單,生物種類少,食物鏈短,自我調節能力較弱,易受自然氣候、病蟲害、雜草生長的影響。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環境的約束,因而應創造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才能取得較佳的經濟效益。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有賴於森林、草原、水域等生態系統的支持、保護和調節。農業生態系統就其生產力來說應當比自然生態系統更高,因此除太陽輻射外,還必須加入輔助能,如農機、化肥、農葯、排灌、收獲、運輸、加工等,通過人類的勞動和管理。只有不斷地調整和優化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才能以較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建立一個合理、高效、穩定的農業生態系統。
㈧ 生態農業是能量多級利用還是能量的循環利用
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全部太陽能,建立該人工生態系版統的目的是實現對能量權的多級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與種植單一作物的農田相比,該生態系統生物種類多,自我調節能力強,建立該生態系統遵循的原理主要是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和生物多樣性原理.
A、生態學原理是生態農業的主要理論基礎,A正確;
B、生態農業模式的建立,實現了物質的循環利用和能量的多級利用,並不能實現能量的循環利用,B錯誤;
C、實現廢物資源化,提高能量的轉化效率,減少環境污染,C正確;
D、對害蟲進行生物防治有利於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了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D正確.
㈨ 什麼是 生態循環農業呢
生態農業,簡單地說,就是在良好的生態條件下所從事的「三高農業(高產量、高質量、高效益)」。它不單純地著眼於當年的產量,當年的經濟效益,而是追求三個效益(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使整個農業生產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把人類夢想的「青山、綠水、藍天、生產出來的都是綠色食品」變為現實。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上一些農業發達國家出現了生態農業,引起了各國普遍重視,且發展勢頭很快,大有不可阻擋之勢。歐洲生態專家威利·德沃爾德預言,由於歐洲經歷了可怕的「瘋牛病」,在5、6年內全世界的生態農業(或有機農業)將會有一個較大的發展,估計生態農業產品將會比現在增長10%。
生態農業是伴隨著整個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全新農業。為了搞好生態農業建設,一方面要注重總結與推廣我國傳統農業中適於生態農業的經驗和做法,比如:合理輪作、種植綠肥、施用有機肥、橫坡打攏、修建水平橫田等等。這些都是廣大農民十分熟悉並且願意接受的措施;另一方面,要加緊研究與大力推廣先進的生態農業新技術,如:為了減少白色污染而研製的光解膜、生物農葯、生物化肥、秸稈還田、節水灌溉等等。實踐表明:在生態農業建設中,只有兩個方面的措施結合起來了,效果才能更好。
生態農業即生態循環農業,可以說是個頂天立地的大農業。因此,要完成這項十分繁雜而又艱巨的任務,必須堅持「農林牧副漁並舉,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的原則,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搞好建設規劃,因地制宜地推廣不同類型的生態農業建設模式。實踐表明,不管哪種生態農業模式?都要突出抓好三大主體措施,這就是採用生物措施(如:植樹、種草、增種綠肥等),工程措施(如:大江大河治理,在坡耕地上修水平梯田等),耕作栽培措施(如:合理輪作、深松少耕、橫坡打攏、秸稈還田、增施農肥等)。這三大主體措施是相輔相承,缺一不可的。
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
1.農業生態系統是一個自然、生物與人類社會生產活動交織在一起的復雜的大系統,它是一個「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生物物質生產過程。所謂「自然」再生產過程,是指種植業、養殖業與海洋漁業等,實質上都是生物體的自身再生產過程,不僅受自身固有的遺傳規律支配,還受光、熱、水、土、氣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即受到自然規律的支配。經濟再生產過程,是指農業生產是按照人類經濟目的進行的,投入和產出,受到經濟和技術等多種社會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即受社會經濟規律的支配。人類從事農業生產,就是利用並促進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再通過動物飼養,以提高營養價值,使農業生態系統為社會盡可能多地提供農產品。同時,人類運用經濟杠桿和科學技術來提高和保護自然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
2.發展農業,必須處理好人、生物和環境之間的關系。要按照生物與環境相統一的基本規律來指導和發展農業生產。種植業和林牧漁業生產都是生物體的再生產過程,各自與其環境之間建立了多種類型的「自然」的生態系統。只有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相互協調、相互適應,農業生產才能獲得最優化的效果。所謂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反其道而行之,則勞而無獲。農業生產是一個能量與物質流通過程,無論能量與物質提供者的環境條件或者是生產者的生物體,在一定時空條件下,它們的生產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其極限,就會造成生態平衡的破壞,使自然資源衰退,農業生產下降。由於捕撈強度過大,超過了漁業資源的再生能力,致使我國主要海洋經濟魚類的資源日趨枯竭。同樣,在耕地利用上,忽視養用結合,以致土壤肥力嚴重衰退,引起土壤退化。在大量的物質和能量隨著商品流出農業生態系統之後,就必須從外界投入足夠的物質和能量,才能保持其平衡。因此,對農業資源不能只顧利用,不斷索取,必須加以保護,使之休養生息,才能促進資源增殖,提高農業產量。
3.建立一個合理、高效、穩定的人工生態系統,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業生產是一個以自然生態系統為基礎的人工生態系統,它遠比自然生態系統結構簡單,生物種類少,食物鏈短,自我調節能力較弱,易受自然氣候、病蟲害、雜草生長的影響。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環境的約束,因而應創造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才能取得較佳的經濟效益。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有賴於森林、草原、水域等生態系統的支持、保護和調節。農業生態系統就其生產力來說應當比自然生態系統更高,因此除太陽輻射外,還必須加入輔助能,如農機、化肥、農葯、排灌、收獲、運輸、加工等,通過人類的勞動和管理。只有不斷地調整和優化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才能以較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建立一個合理、高效、穩定的農業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