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態資源
『壹』 關於地球的生態資源數據
地球資源指的是:地球能提供給人類衣、食、住、行、醫所需要的物質原料,也稱為"自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s)。
陸地上重要的自然資源有六種,它們是:1)淡水、2)森林、3)土地、4)生物種類、5)礦山、和6)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氣)
礦產資源
地球是人類棲身之所,衣食之源。地球上的礦物已知有3300多種,並構成多樣的礦產資源。人類目前使用的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材料和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都是來自於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一般分為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能源礦產等,有固體、液體、氣體三種形態。
地球資源是有限和不可再生的,對礦產資源的過度掘取和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必將帶來資源的枯竭和對地球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合理有效地利用地球資源,維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礦產資源被譽為現代工業的「糧食」和「血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命脈。礦產資源不僅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更是全球經濟的產業基礎。
不僅在經濟領域,礦產資源同樣在政治領域顯示著其重要的價值。縱觀上個世紀大大小小幾百次戰爭,無論是兩次世界大戰,抑或是海灣戰爭,除了對領土的爭奪外,各種礦產資源的佔有權更是常常成為引發戰爭爆發的導火索。而為了保證國家在非常時期的安全,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很早就著手進行礦產資源的戰略儲備。
人口資源環境
環境問題的三種主要類型是資源利用、人口增長和環境污染。
資源利用:人們所利用的環境中的任何東西都是自然資源。一些自然資源能在一個相對比較短的時間內自然地恢復或再生,稱為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包括陽光、風和樹木等。一些自然資源是不能被恢復或再生的,我們稱它們為不可再生資源,如煤、石油和其它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當不可再生資源被過度開發利用時,最終必將會枯竭。
人口增長:隨著醫學、農業的發展和衛生條件的改善,人的壽命得到延長,死亡率開始下降,全球人口數量在不斷增長。但是,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對資源均需求也同步增長。因此,人口與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大矛盾。
環境污染:環境對生物產生負面影響的任何變化稱為環境污染。環境污染經常是伴隨著有益於人類的活動而產生的,例如煤來發電帶來了大氣污染,用殺蟲劑殺死農作物的害蟲帶來了土壤環境污染等。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是人類活動對地球的侵害。
能源
能源是可以為人類提供能量的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社會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
煤炭:煤是由遠古的植物因埋在地下而形成的一種固態化石燃料。
雖然煤炭的燃燒造成環境污染,但在未來的100年裡,煤炭仍然是一種主要的能源。潔凈煤燃燒技術成為當前能源領域開發的熱點,許多國家都在開發保持空氣清潔的煤炭燃燒技術。
石油:石油又叫原油,它是一種濃稠的黑色液體,由幾億年前生活在海洋中和較淺的內海中的小動物、海藻、原生生物形成的。大多數的石油儲藏在地下砂岩層或石灰岩層的小孔中。石油的形成需要幾億年的時間,從這一點上講,它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
把地下石油開采出來後,通過加熱蒸餾,從原油中可以分離出燃料和其他產品。石油佔全世界能源消費的1/3以上,它是大多數汽車、飛機和輪船的燃料。許多家庭也用石油取暖。塑料、油漆、葯品和化妝品等都是從原油中提取的。
天然氣:天然氣是儲存於地下多孔岩石或石油中的可燃氣體,它的成因與石油的成因相似。由於它比石油輕,所以常位於石油上部。我國西部也有單獨成礦的天然氣礦藏。
天然氣具有清潔、價格低廉和供應安全等特點,它的缺點是極易燃燒,氣體泄露會引起爆炸,並發生火災。
開發清潔能源:像其他活動一樣,自然資源的生成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大規模的用水、土地的恢復、地貌的改造等都離不開大量的能源消耗。大量使用化石能源而造成的環境惡化危害著地球。人類惟一的出路就是尋求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電能、風能、波動能、潮汐能、地熱能、生物能、太陽能等等。
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分為"可再生"與"不可再生"兩大類。
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指的是在太陽光的作用下,可以不斷自己再生的物質。最典型的可再生資源有植物、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等。
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主要有石油、煤炭、天然氣和其它所有礦產資源。它們經過了上億年才得以形成,因此不可再生。這些資源的儲量隨著人類的消耗而越來越少。
地球上的生物物種也是寶貴的不可再生自然資源。任何一種生物的滅絕意味著地球永久性地丟失了一個物種獨特而珍貴的基因庫。因此,如果是由人的活動造成的物種滅絕,其損失將無法估量。
『貳』 南猴頂的生態資源
南猴嶺的森林覆蓋率達到95%以上,整個山嶺都是樹。不僅落葉松、油松等許多樹種到處可專見。
陰坡主要屬為遼東棟林,陽坡多為綉線菊灌叢,有懷柔地區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大石頭下有蟒,秋天山上游野豬。南猴頂海拔1700,在懷柔區最北面的喇叭溝門滿族鄉孫柵子村,那裡是北京最美的原始次生林,有數千畝的白樺林。
南猴頂是保護區的最高點,也是懷柔區第一高峰和北京市最四高峰。登臨山頂,極目遠眺,四周遠山近巒如波如煙,浩翰無垠,壩上草原、燕山疊浪,無限風光盡收眼底,是登高望遠的絕佳位置。由於海拔高,氣溫低,山頂植被以高山草甸為主,常有虎、豹等大型野生猛獸出沒。
『叄』 生態資源的簡介
生態環境資源可以分解為2個方面:一是什麼是「生態環境」;二是什麼是「資源」。
生態環境回是指由生物群落答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整體,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並間接地、潛在地、長遠地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會導致人類生活環境的惡化。
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是兩個在含義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時人們將其混用,但嚴格說來,生態環境並不等同於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外延比較廣,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都可以說是自然環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態關系構成的系統整體才能稱為生態環境。僅有非生物因素組成的整體,雖然可以稱為自然環境,但並不能叫做生態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環境僅是自然環境的一種,二者具有包含關系。
資源則是指一切對人類有用的事和物。
從上述2方面的定義看,生態環境資源似乎可以理解為是自然資源的組成之一。
『肆』 關於生態環境知識
所謂生態環境問題,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污染,從而影響人體健康和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現象。目前,我國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主要有:
(1)我國有占國土65寫的山區、9.7%的生態環境脆弱帶;又因開發利用不當,有34.26%的耕地出現程度不同的水土流失。
(2)自然災害頻率加快,受害、成災面積不斷擴大。
(3)森林資源出現危機,森林覆蓋率低下,用材林面積縮小,採伐量遠遠超過生長量,森林質量下降。
(4)草原長期放牧,重用輕養,每年退化133萬平方米,累計退化已達8667萬平方米,占可利用面積的1/3。
(5)荒漠化日益嚴重,每年新增沙化土地面積,從20世紀50一70年代的1560平方公里,增加到70一80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90年代以後的2460平方公里,目前全國荒漠化土地已達到262.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7.3%。
(6)水污染嚴重,2000年時,有73%的城市河段不適於作為飲用水,42%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全國七大水系近一半的河段污染嚴重,各大淡水湖泊和近海海域因富營養化而出現赤潮災害。
(7)資源分布極不平衡,地區間資源承載能力差異甚大,處於人口負荷過重的臨界狀態。
(8)大氣污染嚴重,1996年時主要大城市中的總懸浮顆粒物和二氧化碳含量已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標準的2倍,酸雨區面積已超過國土面積的29%;廢渣排放增加,垃圾包圍城市。
(9)農林環境污染正由點到面向全國蔓延,40%的鄉鎮企業成為最大的污染源,全國被污染的農田已達10萬平方公里,經濟發展的成效正在被抵消。
(10)生態環境破壞造成巨額經濟損失,惡性循環事故迭起,直接威脅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生態赤字"每年達到860億元。
『伍』 關於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遭到破壞的事例和數據
知道羅布泊的消逝嗎?知道青湖海水面下降嗎?知道月牙泉瀕臨乾涸嗎?同樣的悲劇還在繼續,你還知道哪些生態惡化的例子?
南澳縣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陸地面積112.23平方公里,90%以上是山地,海島島嶼沿岸水深10m以下的海域達165.7平方公里,是優良魚類、貝類、藻類的棲息地和繁殖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素有粵海明珠和東方夏威夷之稱。
然而記者乘船在海上航行40分鍾到達南澳島時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13根浸泡在大海中的水泥橋墩從碼頭一直排向大陸;岩石泥土裸露,水土流失嚴重。離開碼頭沿海岸向北,只見一處填海工地上大車在不斷向海中填倒土石,挖土機正在把一棵棵樹木連同泥土一塊鏟起,
這座小山頭已被挖掉一半填進了海里。據介紹這個工程需要挖山600畝,填海300畝。沿著環島公路,記者看到了幾處這樣的填海工程,有的已停工,有的已填好並建設了油庫、水泥廠等項目,但都是半截子工程,並沒有開工使用。
在島上的後宅鎮,幾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村民向記者反映,縣里在1997年徵用了6畝多耕地給海關大樓建了附屬設施,又在今年徵用了1000多畝土地(其中有40餘畝耕地),出讓給一家公司建北門坑游樂園,使他們幾戶無地可耕了。
『陸』 關於生態環境的資料
河流乾涸,森林減少,動物滅絕,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等等
溫室效應、酸雨、和臭氧層破壞就是由大氣污染衍生出的環境效應。這種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例如城市的空氣污染造成空氣污濁,人們的發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環境質量惡化,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威脅人的身體健康,引起胎兒早產或畸形等等。嚴重的
污染事件不僅帶來健康問題,也造成社會問題。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由於污染引起的人群糾紛和沖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
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地球的破壞給人類帶來的不利影響的表現有:生態環境形勢十分嚴峻,一是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森林生態功能衰退,草地資源退化,水生態環境系統仍在惡化;二是農業和農村水環境污染嚴重,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來物種入侵,生物多樣性銳減,遺傳資源喪失,生物資源破壞形勢不容樂觀;四是由於我國人口規模龐大,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導致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人均佔有量不斷下降,資源危機顯現;五是生態功能繼續衰退,生態安全受到威脅,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急劇增加,大氣污染排放總量仍處於較高水平,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等等。生態環境現狀不僅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力,而且制約了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減緩了社會主義進程。首先,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給我們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就拿我國每年所發生的洪澇災害來說,一場災難過後,成千上萬的人永遠離開了我們,大批大批的人無家可歸,不計其數的美好家園遭到破壞,無數的良田被洪水淹沒,再加上因道路毀壞所造成的交通中斷等等,我們仔細估算一下,我們是不是在經濟上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呢?其次.廢水.廢氣.廢渣等廢棄物的任意排放,導致大氣.河流.土地遭到污染,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同時也嚴重的損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再次,由於植被遭到嚴重破壞致使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沙漠化越來越嚴重,這樣迫使許多農民遠走他鄉,而大部分又沒有固定的棲身之地,這加重了社會不安定因素。其實,由於環境遭到破壞所帶來的惡果還很多。
② 環境污染的原因
總的來說,環境污染可以是人類活動的結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動的結果,或是這兩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如火山噴發,往大氣中排放大量的粉塵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同樣也造成大氣環境的污染。但通常情況下,環境污染更多地是由人類活動,特別是社會經濟活動引起的。我們平常所指的就是這類源於人類活動的環境污染。人類活動之所以會造成環境污染,是因
為人類跟其他生物有一個根本差別:人類除了進行自身的生產外,還進行更大規模的物質生產,而後者是其他所有生物都沒有的。由於這一點,人類活動的強度遠遠大於其他生物。例如,對生態系統中水的利用,其他生物僅取用滿足其生存要求的量,而人類對水的利用則不知道要比其他生物多多少倍,多到有的局部生態系統所有的水都不夠用。污染物的排放源稱為污染
源。各種污染源的情況將在第四節講述。
對環境污染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根據受污染的環境系統所屬類型或其中的主導要素,可分為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按污染源所處的社會領域,可分為工業污染、農業污染、交通污染等等;按照污染物的形態或性質,可分為廢氣污染,廢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以及雜訊污染等
『柒』 生態資源有哪些
*市花市樹
A、月季
又名長春花、月月紅、斗雪紅。屬薔薇科,容易繁殖,開花期從5月中旬直到10月底,極富觀賞價值。
B、菊花
又名日精、周盈、延年、帝女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花期在10月之後(亦有夏菊和冬菊),是我國國粹之一,唐代之後傳入日本和歐美。
A、國槐 又名紫槐、家槐、豆槐、白槐。大喬木豆科,是長壽樹種之一,生命力極強。在北京地區,其樹齡有高達千年以上者。
B、側柏 亦名扁柏,柏科,常綠喬木,耐寒耐旱,其高可達20餘米。在北京可彌補冬季綠色不足,宜山宜水、宜城鄉宜庭院,有很強的適應性。
*名花古木
據近年調查,北京有維管植物169科,869屬,約2056種和177個變種、變型。其中以北京為模式產地的有56種,如花楸、白蠟樹、七葉樹、文冠果、黃連木等。用北京作為學名種加詞的植物15種,如北京水毛莨、北京鐵角蕨、北京黃芩、北京堇菜等。在浩繁的植物名種中,北京有特殊的名花古樹。
*銀杏: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樹種,有活化石之稱。2億多年前曾遍生世界,第四季冰川後,惟獨我國的銀杏生存下來。銀杏俗稱白果樹,公孫樹、鴨腳樹,為高大喬木,雌雄分株。雌株種子成熟時,橙黃如杏,外種皮為肉質,中種皮白而硬,故稱白果,種仁可入葯,有潤肺、平喘、行血、利尿之功效。銀杏樹姿優美,是良好的美化庭院樹種。目前北京地區保留古銀杏樹的地方有大覺寺、潭柘寺、卧佛寺、玉泉山、五塔寺、紫竹院、五棵松、上方山、溝崖等處。這些銀杏樹均有數百年、上千年的樹齡。
*娑羅樹:正名七葉樹,喬木,葉如手掌,稱掌狀復葉,5、6月間開花,花為寶塔狀圓錐花序。據載,釋迦牟尼在印度七葉樹下"涅磐",故七葉樹被看成是佛門寶樹。北京卧佛寺之娑羅樹最為著名,有"京師七奇樹之一"的稱謂。目前北京除卧佛寺外,在潭柘寺、八大處、大覺寺、上方山等廟宇中亦能見到。
* 紅葉:正名黃櫨、屬漆樹科,灌木。高二三米。北京香山紅葉,數百年前已負盛名,乾隆年間已廣植其樹。目前香山現存9萬余株。此外在八大處、十三陵、慕田峪等處,均可見到。
* 蠟梅:落葉灌木,高三四米,葉為單葉對生,花色蠟黃,隆冬12月至次年2月開花,花氣芳香宜人。根、莖、葉均可入葯。其花經濟價值更高,除葯用外,還可用於香水、化妝品、香精、制皂等工業產品。北京卧佛寺內一株蠟梅,據說有1300多年的歷史。
*柘樹:屬桑科植物,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又名柘桑。樹皮纖維細軟,是造紙的好原料,根、莖、葉均可入葯,木材可制傢具,亦為黃色染料。柘樹通身皆是寶,為北京少見樹種,潭柘寺之柘樹最為著名,歷史上曾有"柘樹千章"之稱,後連被破壞,新中國成立初期又新植若干供觀賞。
* 紫竹:單子葉禾木科,木本植物。新桿綠色,漸為褐,後為紫黑色。紫竹是名貴品種,此外還有斑竹、金鑲玉竹、佛肚竹、壽星竹等。竹是我國南方產品,北京之竹全部系引種而來。目前在上方山、潭柘寺、八大處、香山、櫻桃溝、大覺寺、玉泉山、紅螺寺等處,均可見到瑩瑩綠竹。
* 玫瑰:薔薇科,灌木,高約2米。5、6月間開花,香氣經月不散。玫瑰花經濟價值極高。北京地區以妙峰山澗溝村最負盛名,其他如高崖口、上葦甸、田莊等處亦有種植。
*玉蘭:原為南方花木,北京的栽培歷史亦很悠久。木蘭科,落葉小喬木,早春先葉後花。花大型、芳香、純白色(亦有少量為紫色者),花瓣可食。頤和園樂壽堂庭院的玉蘭最有名。
* 芍葯:毛莨科,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初夏開花,似牡丹,花大型、美麗,是著名的觀賞花木,塊根可入葯,為我國十大名花之一。 北京有"豐台芍葯甲天下之稱"。目前黃土崗花鄉新建的花鄉路,每年春暖花開吸引著大批遊人。
三、珍禽異獸
北京的山區是珍禽異獸棲息的場所。復雜多變的地貌、林木茂密的植被,為這些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過去有一段時間,由於人們對生態環境不夠重視,對林木的濫砍亂伐,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平衡,使一些動物瀕臨滅種的危險。近年來,情況改變,大力綠化,又使動植物恢復生機。
北京地區的珍稀動物有:
*金錢豹:主要生活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區。它們在森林中獨往獨來,晝伏夜出,尋覓食物,隆冬季節,一般遷到較低的山區,但很少主動傷人,以食草動物為主要獵獲目標,有時也傷家畜。北京的北山、西山深處,均可見其蹤跡。
*狍子:鹿的一種,主要生活在山區的混交林或樹稀多草的地區,行動成群,很少單獨活動,以嫩葉、樹芽、樹皮等為食。它們的聽覺、嗅覺很靈敏,奔跑迅速。這是它們主要的自我保護手段。雄狍角每年11、12月脫落,次年生新角。
* 獾:生活在山坡灌叢、田野、湖泊岸邊等處,挖洞而居,各洞相通,交杈甚多。獾的活動一般在夜晚,有半冬眠習性,食物較雜,植物根莖、昆蟲、小動物均可為食。獾皮、毛、油等都有經濟價值。
* 狐:常居於森林、丘陵等處的土穴中,晝伏夜出,嗅覺、聽覺極靈,行動敏捷、輕巧,可無聲息地接近食物目標,被人們認為是狡滑的動物。食性亦較雜,常以鼠類、昆蟲等小動物和野菜為食。狐皮為珍貴皮毛之一。
* 野豬:常在山區的林中生活,一般以早晨、黃昏時為活動時間,無一定的進食時間。野豬膽小,但防禦時卻很兇猛。除大雄野豬外,一般成群活動。野豬是農業害獸。 青羊:多在高山的林中或岩石堆處活動,善行陡峭山路。早晚覓食,以植物為食。
* 氂牛:本是高原動物,近年來引進北京,放牧在百花山。
* 麋鹿:俗稱四不像,曾絕跡,近年由英國引回,放養在南苑海子。這里原是麋鹿生活之地,故稱其為:麋鹿還家。
* 梅花鹿:是葯源之一,北京以人工圈養為主。
上述動物已日趨稀少,除害獸外,應大力保護,嚴禁狩獵。 北京地區的鳥類亦很豐富,尤其是近年來在人們的大力保護下,京城地區的湖泊水域,不時能有珍貴野禽光顧,平添了不少生機,北京地區的禽類有264種,主要有:
* 大天鵝:是一種大型珍禽,全身潔白,飛行或浮泳時,體態相當優美。天鵝在自然界中的數量,已相當稀少,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
*金雕:又叫潔白雕。羽毛褐色,翅下有一白斑,飛行迅速,常翱翔於高空。這是一種較大的猛禽,常捕食大型鳥類和獸類。其羽毛有經濟價值,是保護動物之一。
*松雞:是京東北霧靈山區中倖存的珍禽,這里森林生態較好,有生存條件。由於它常棲於松林,故有松雞之稱。雄鳥頭部暗綠,冠羽黑色,頸部有白斑,體羽灰色和有黑色縱紋。
* 啄木鳥:又叫
『捌』 環境 資源 與生態三者之間的關系
生態范圍最大涉及面最廣,其次環境,最後資源,他們有著從屬關系。
『玖』 關於生態環境或自然資源被破壞的事例
森林面積銳減
長江流域的原始植被喪失了85%,上游森林覆蓋率已由50年代初30%,下降到現在的10%左右。曾經吸納雨季大量雨水的森林大半已不復存在。
建國初期,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均存在較好的植被覆蓋。後由於幾次較大的森林破壞,特別是長期以來掠奪性的、超計劃的、以現代化工具為手段的木材採伐,加之一些地區毀林開荒,致使流域內各省森林郁閉度大幅度減少。50年代到80年代,流域12個省區有林地面積年均下降率為0.6-0.8%,有林地降為疏林的面積以年均9.8%的速度增大,上游地區荒山荒坡面積已達到1.7億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1.3%。1994年,川、滇、陝、甘四省的國有林區採伐森林面積達178.8平方公里,而同期造林僅42.7平方公里。重慶市巫山縣1949年至80年代森林覆蓋率由23.6%下降到11.7%,每年由於森林過度砍伐而新增加的土壤流失量已佔到該區域土壤流失總量的8-12%。
水土流失擴大
50 年代,長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積 29.95萬km2,目前已達到 39.3萬km2, 占流域面積的 39.1%。長江上游以年平均 6.8億噸 的泥沙輸入中下游,大部分沉積在荊江段和洞庭湖內。目前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 55.18萬km2,占流域土地面積的 36.2%,年平均侵蝕土壤 24億噸。每年都有幾百萬公頃土地退化,甚至形成裸岩,長江河道河床每年以 1cm 的速度抬高。
研究表明,長江泥沙主要來源於嘉陵江流域、沱江流域、烏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據宜昌站測定,多年平均年輸沙量達 5.3億噸, 水土流失主要物質來源於耕地,占入江泥沙量的 60%~78%。宜昌站以下,漢口站的年均輸沙量為 4.3億噸。宜昌和漢口間的差值主要是淤在洞庭湖。根據研究,洞庭湖平均每年入湖淤積量高達 0.984億m3,其中 82% 來自長江中上游,而通過湘、資、沅、澧四水的淤積僅占 18%。湖南省由於不合理的開發,水土流失面積從 50 年代的 1.1萬km2 增加到 90 年代的 4.72萬km2,有些地方形成了紅色沙漠,湘、資、沅、澧四水輸入洞庭湖的泥沙 80 年代比 90 年代增加了 34.4%。在四川省,泥沙淤積使400餘座水庫報廢,大渡河龔嘴水電站13年 來累計淤積泥沙2.32億立方米,占庫容的2/3,烏江渡水庫的淤積已 占庫容的1/2以上,水庫調蓄庫容的損失,使洪水暴漲暴落,加劇了洪澇災害與水土流失災害。由於長江夾帶泥沙在長江入海口大量沉積,使得長江入海口北淵航道幾乎近於閉塞,使行洪能力大大減低。
公路、鐵路、礦山開采等開發建設過程中忽視水土保持,隨處亂采亂挖,亂倒亂棄,破壞地貌植被,是水土流失加劇的又一重要原因。四川省每年僅因修公路一項就增加水土流失2678萬噸。據統計,長江中上游地區每年因開發建設造成的人為水土流失面積達120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上游約800平方公里),由此產生了約1.2億噸(上游約1.0億噸)的人為新的水土流失。
萎縮的湖泊
長江流域湖泊眾多,平原和高原地區均有分布。平原地區的湖泊都是淡水湖,總面積約為2.2萬平方公里。全國五大淡水湖中,長江流域佔四個,即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聚納贛江、撫河、信江、鄱江、修水五條河流的來水,煙波浩渺,枯水期面積達3500多平方公里,汛期湖面可達5000平方公里;第二大淡水湖是號稱"八百里洞庭"的洞庭湖,調蓄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四水,吞吐長江;第三大淡水湖是太湖,第五大淡水湖為安徽的巢湖(淮河流域的洪澤湖為第四大淡水湖)。此外,還有著名的雲南昆明滇池、湖北的洪湖等。
長江岸邊的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譽,50年代有湖泊1066個,總面積達8 300平方千米,但目前僅存309個,總面積縮小到2 656平方千米。武漢三鎮亦有"百湖之城"之譽,但現在已名南符實,湖泊數量銳減為27個。
清代中葉時,洞庭湖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里,著名的"八百里洞庭"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此後,水域不停地受到泥沙的侵犯,20世紀60年代以來,每年經荊江"三口"(松滋、太平、藕池)入湖泥沙約12300萬噸,經"四水"(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入湖泥沙為3460萬噸,合計15800萬噸。而在出口城陵磯流回長江的泥沙僅為3800萬噸,湖區每年淤積12000萬噸,上百年的淤積,其嚴重程度可想而知。加上人為的築堤墾影響,結果洞庭湖已縮至2820平方公里了,萎縮成"洪水一大片、枯水幾條線"的慘景。1949年到1983年的34年間,湖面縮小38%,圍湖造田使湖面減少2 000萬畝,湖水容量減少40%以上。
鄱陽湖,原來比洞庭湖小,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由於洞庭湖受長期的泥沙淤積和圍墾影響,湖面由6000平方公里逐漸縮減至如今的2820平方公里,結果鄱陽湖成了中國第一大淡水湖。
由於鄱陽湖的平時水位高於長江,長江水進不了鄱陽湖,汛期長江水位增高,江水倒灌入湖,可吞吐部分洪水,所以長江泥沙進入鄱陽湖的很少,而鄱陽湖主要對"五水"(贛江、撫河、信江、饒河即潘江、修水)起調蓄作用。因此,鄱陽湖主要受"五水"的泥沙淤積和人為的圍墾影響。
『拾』 關於資源 環境 生態的論文一篇。
引言
中國科學院陸地生態過程重點實驗室主任、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周啟星認為,環境生物技術是21世紀國際生物技術的一大熱點,兼有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特點,在環境污染治理與修復、自然資源可持續再生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時,由於「從根本上體現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環境生物技術相關產業也正迅速成為全球經濟的新增長點。
內容和分析
環境生物技術是一個純生態過程,這使得該技術在解決環境問題中具有獨特的功能和顯著的優越性,從根本上體現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周啟星介紹,環境生物技術可按技術的難易程度,劃分為高、中和低三個層次,其中高層次環境生物技術指以分子生物學技術為主體、以基因工程為主導的污染控制與監測技術,中層次環境生物技術是以目前大量應用的、經過工藝改革與技術創新的生物處理技術,低層次環境生物技術則指各類自然凈化系統。應用中三個層次的技術互相滲透、協同一致,供決策者和用戶根據「經濟」、「可持續」原則酌情選用
「現代環境生物技術的興起,確實有其『不得不發展』的現實需求。」周啟星解釋說,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出現了一大批傳統環境處理技術無法解決的環境污染問題,包括高效降解有機有毒污染物的基因工程菌和抗污染、超積累型轉基因植物的研究,無害化或無污染生物生產工藝技術研究,廢物資源化工程研究等。在這些方面,現代環境生物技術與傳統技術相比效率高、速度快,更有利於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正因為要「能傳統環境技術之不能」,當代環境生物技術的發展熱點主要集中在高層次技術,即以分子生物學技術為主體,以基因工程為主導的污染診斷、污染監測、污染控制及污染生態修復技術上。其中,環境生物新技術、新方法的開發和利用,如污染環境的分子診斷技術是污染控制與修復的前提和基礎。因為當前環境生物技術研究人員,仍不能很好地用生物晶元、轉基因、幹細胞、蛋白質組、代謝組、生物發光等技術,發展出有效的污染檢測與監測方法。
人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人類總是在不斷地改造環境,創造不僅使用,而且美觀的環境空間。城市所意味的,不僅僅是建築、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構物的堆積,而蘊涵著在諸多功能性設施及硬質景觀相伴下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從外在的視覺影像來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結構、天際輪廓、各色建築、街市設施、區域地標、開放的空間、植栽園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構成,然而這些都是城市人在選擇和被選擇的行為方式下形成的物質形態,其間蘊涵著深厚的自然法則、社會心理、人文情感及歷史滄桑。
城市化在為人們帶來許多益處的同時,也產生一系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民健康產生影響。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城市的氣候變化(如熱島效應)和環境污染,包括水、空氣、雜訊和固體廢棄物污染等;二是自然資源的耗竭與短缺,特別是淡水、化石燃料、耕地的過度利用和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導致大量的社會問題,如住房緊張、交通擁擠、綠地減少、教育與衛生滯後等。生態城市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建設起來的城市。生態市建設,改變了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方式、決策和管理方法,充分挖掘市域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具有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產業,體制合理、社會和諧的文化以及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實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騰飛與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高度統一。
生態城市實踐方法應該是協調經濟和社會發展,同時保證長期的生態健康和後代人生存與發展所需的資源。中國的生態城市規劃同其他的規劃有兩點區別。它的規劃時間一般超過20年(總體規劃的年限),為長期的發展指明方向。另外,生態城市規劃比起其他的規劃所涵蓋的內容更廣泛。中國的生態城市方法反映了最需解決的兩個方面—經濟和生態,目的是為尋求經濟和社會利益,長期的生態健康和資源管理之間的協調發展。社會問題會在生態城市的討論中變得越來越來重要。第一,重視城市生態學理論的探索,特別是不同規模城市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第二,擴大城市科學研究的范圍,即從由單一的城市為對象的研究,轉變為對城鄉復合生態系統的研究,包括半城市化地區的研究和鄉村工業化與城市群的研究;第三,發展生態城市建設適用技術體系,促進現有技術的生態化;第四,為生態城市建設提供生態景觀規劃和生態文化的方法論上的指導;第五,建立相應的政策、法令和獎懲制度,促進生態城市的發展;第六,加強教育、培訓和生態城市的能力建設,增強生態意識;第七,加強國際間、城市間和社區間的合作與交流.。
「我們有一個責任,即不僅僅是仔細考慮美的含義,而且開放我們自己去體驗美並且遵循美的引導。這種人類特有的適應才能幫助我們同自然界發展一種倫理關系。」
——L.K.奧斯丁
在我國許多城市社區及城鄉結合部區域,由於土地利用方式及人口日益增長的壓力,使得大面積裸露的土地受到長期的侵蝕和沙化,原由樹林植被被輕易伐棄;水資源短缺,垃圾、廢水處理系統不完善,環境污染加劇等情形在生態上個社區的健康生存發展帶來長久的、潛在的危機。另一方面,社區中舊有的建築街道、溪水及文化名勝等歷史文化景觀在社區的改建和新建中被輕易拆除、解體或毀壞。這顯然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不相符合。而在北京市,這樣的情況同樣存在。我們在北京西郊的實習當中,就見到了很多這樣的情況。
在環境藝術的生存與推廣中,不可避免地面對著人居環境及相關區域的生態平衡和生態維護的需求。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通過了一個旨在鼓舞和知道世界各國人民保持和改善人類環境的宣言,即《人類環境宣言》。宣言中強調指出,「……人的定居和城市化工作必須加以規劃,以避免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它從一個側面提示我們,對於大地環境經管規劃和較大型的公共藝術的推廣活動方面應當做到:
1、樹立社會文化和經濟開發活動中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
2、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及景觀資源。
3、反省和避免藝術規劃和創作活動中有礙於人類極其社會健康、幸福和可持續發展的行為狀態。
4、明晰公共文化藝術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
5、確立公共藝術推廣與城市環境及景觀規劃間的協調與統合的原則。
客觀上,公共藝術在當代城市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的改造與維護中,正應該起到它美化環境、催發人氣、促進正確的生態觀念、協助綠色革命的部分作用。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自然環境和綠色生態系統遭到前所未有的毀壞和失衡,森林、綠地、濕地及地表水環境資源大量消失,成為威脅城市生存環境,威脅人類社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問題。因此,無論從維護人類社會宏觀生態環境的目的著眼,還是從公共藝術及其景觀的審美效應出發,都必須強調公共藝術與城市環境中綠色生態建設的密切關系,促使公共藝術在總體上與硬質景觀和綠色生態元素之間,達到平衡與和諧,從而達到優化和「軟化」城市環境的效果。
城市環境藝術,一種在選擇之中的進步與慰藉。
當前無論是大中城市還是小城鎮和鄉村,生態化建設實踐己在我國蓬勃展開。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城市生態化發展及建設生態城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生態城市的提出是基於人類生態文明的覺醒和對傳統工業化和工業城市的反思,生態城市已不是純自然的生態,而是自然、社會、經濟復合共生的城市生態,它和衛生城市、園林城市、山水城市、花園城市、森林城市、異曲而同工,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都具有提高市民文化素質與生活質量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生態環境條件千差萬別,不可能單一的發展類型和發展模式,需因地制宜的創造各種生態城市規劃類型和各種發展模式。
面向新世紀,人類的取向和選擇必然是生態化。城市走生態化發展道路、建設生態城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建設生態城市離不開創造性的規劃設計,創造性的規劃設計需要前瞻性的理論指導。開展對生態城市的研究成為城市(規劃)研究的前沿課題。改變傳統的城市規劃價值觀,有必要在新的生態價值觀指導下對當前城市規劃理論進行根本性變革,系統地研究生態城市理論原理及其規劃設計方法、手段、技術等一系列問題,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要解決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矛盾,使之自然、經濟、社會生態化,根本的途徑在於改變傳統的工業發展模式和資源利用方式,採取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循環經濟的模式,實現低排放或零排放目標,是城市生態化的必然,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
生態城市理念所包含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城市與自然共存的目標,對國內今後的城市規劃工作有著重要指導意義。在當今科學技術相當發達、人類改造自然(即干預自然)的能力遠遠超出以往的情形,人類必須意識到任何人居環境(包括城市)都是全球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人類活動必需在生態極限內進行,並充分地體現在規劃之中,這是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也是建立生態城市的根本保證
參考資料來源:
1、現代環境藝術 邱長沛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2、公共藝術的觀念與取向 翁劍青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www.sohu.com
4、www.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