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破壞問題
⑴ 以下問題屬於生態破壞的是
答案A
本題考查環境問題的分類。海上油輪泄漏、工業垃圾成堆、酸雨都屬於環境污染;故選A項。
⑵ 環境問題與生態破壞的區別
生態一詞源於古希臘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們的環境。簡單的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生態學(Ecology)的產生最早也是從研究生物個體而開始。1869年,德國生物學家E.海克爾(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態學的概念,它是研究動植物及其環境間、動物與植物之間及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的一門學科。如今,生態學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生態」一詞涉及的范疇也越來越廣,人們常常用「生態」來定義許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諧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態」修飾。當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生態」的定義會有所不同,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正如,自然界的「生態」所追求的物種多樣性一樣,以此來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
所謂環境總是相對於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環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隨中心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我們通常所稱的環境就是指人類的環境。人類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亦稱地理環境。是指環繞於人類周圍的自然界。它包括大氣、水、土壤、生物和各種礦物資源等。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在自然地理學上,通常把這些構成自然環境總體的因素,分別劃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圈和岩石圈等五個自然圈。
社會環境是指人類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為不斷提高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通過長期有計劃、有目的的發展,逐步創造和建立起來的人工環境,如城市、農村、工礦區等。社會環境的發展和演替,受自然規律、經濟規律以及社會規律的支配和制約,其質量是人類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標志之一。
⑶ 中國主要的生態破壞問題是
答案D
這里應當注意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區別。正確答案為D。
⑷ 生態破壞的原因
過度採挖珍稀動植物
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很多地區不顧生態的良性循環和超載能力,盲目地甚至是粗暴地進行採挖、捕獵,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方式和強度,對許多動植物資源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野人參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我國的人參產地已經很難找到成片的野人參了。我國許多中草葯,一旦被證實對某種疾病有治療作用,原料植物就會很快被採挖一空。物種的進化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物種不可能退化成過去的物種,物種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現。
據國際捕鯨協會報道,全世界每年大約有2.6萬頭鯨被殺(平均每小時3頭),其中俄羅斯和日本的捕鯨數占總捕鯨數的95%。例如藍鯨,是從古至今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它在半個世紀前還有30萬頭之多,今天只剩下了大約2000頭;非洲的犀牛,是世界上極為珍稀的動物之一,由於犀牛角的價格大幅度上升,甚至比黃金還貴,捕殺犀牛的行為加劇,致使黑犀牛的數量已銳減了90%,處於滅絕的邊緣。
據估計,世界平均每天有一個物種消失,到2000年,地球物種的15%-20%將會消失,人為因素造成的物種滅絕速度是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近2000年來,已知有139種鳥類、110種哺乳動物絕滅了,其中近1/3的物種是在近幾十年中消失的。還有600多種大型動物面臨絕滅的危險。在我國,大約有398種脊椎動物瀕危,佔中國脊椎動物總數的7.7%左右。 過度放牧
在整個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過程中,森林起著重要的樞紐和核心作用,它的分布最廣、組成最復雜、結構最完整、生物生產力也最高。森林和環境經過長時期的相互作用和適應,不但推動了自身的生長、繁衍,同時也對周圍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森林能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增加濕度、凈化空氣、減弱噪音,與人類的生存發展、自然界生態系統的穩態息息相關。可是,人類在自然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思想的指引下,對森林進行收割式的採伐。據估計,原來地球上森林面積有76億hm2,森林覆蓋率為60%。世界上共有林地38.26億hm,占陸地總面積的28.5%。開發較晚的大陸如北莢,當第一批殖民地到達時,美國的大西洋沿岸至密西西比河之間約有17億hm森林,只剩下0.1億hm。南美的亞馬遜原始森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木材蓄積量佔世界總量的45%。然而,自60年代開始,這片森林就被大規模砍伐。僅1966年-1975年,就毀掉森林1100多萬hm。這片森林大部分處於巴西境內,大肆毀壞亞馬遜林區的後果,使巴西全國的森林覆蓋率從80%迅速減少至40%。如果大規模的毀林不加制止,在30年後,亞馬遜地區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地帶之一。過度放牧是草原生態系統退化的主要原因。草原生態系統中,草作為生產者,為草原上動物的存活提供了物質和能量基礎,也為草原生態系統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而人類只顧眼前的利益,只求畜牧業的發展,不管草場的承載力,致使草的利用速度大大超過了更新速度,草原生態系統漸漸地衰弱、瓦解,變成了荒漠、沙地。我國天然草場約50億畝,其中,荒漠和荒漠化草原草場為9億畝,高寒草場20億畝,這些草場的產草量很低,需要60-70畝,甚至上百畝才能牧養一隻羊。剩下的20多億畝草場,由干放牧不合理,已有1/3退化和沙化,還約有10億畝草場因缺水而難於利用。森林和草原是初級生產的承擔者,森林、草原的破壞,不僅減少了固定太陽輻射的總能量,也使異養生物的棲息地受到損壞,以致它們大量逃亡,生命力弱的物種便會滅絕。 過度墾荒,圍湖造田
人口的飛速增長,使糧食短缺成為日益顯著的難題。因此,人類大規模地毀林、毀草造田。然而,不合理地開荒、耕作,引起大規模的水土流失、荒漠化、風沙肆虐。恩格斯說過:「莢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的不毛之地。」我國的榆林地區解放前還是一片鬱郁蔥蔥的森林和肥嫩的草場,但是由於毀林開荒,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平衡,結果沒有多長時間,就由沙漠生態系統代替了森林生態系統,沙漠淹沒了榆林,榆林只得向南搬遷,榆林已經是第三次南遷了。 生物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通過選擇、淘汰、競爭和適應,形成了與其周圍環境及其他生物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生態系統。當一個生態系統中的物種侵入另一個生態系統之後,侵入者既有可能夭折,也有可能在沒有天敵制約的環境里迅速繁殖,使被侵入的生態系統失去穩態而解體。在自然狀態下,由於有沙漠、高山、大海的阻擋,生物很難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去。由於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生物遷移比過去要容易得多,由此釀成的生物災害在地球上也屢見不鮮。一個著名的例子是:1859年,有個好事者從英國帶了24隻家兔放到澳大利亞墨爾本動物園中。後來一場大火燒毀了兔籠,倖存的家兔竄入田野。偏巧,澳洲溫和乾燥的氣候和豐富的青草十分適合這些兔子生存,特別是澳洲沒有高等食肉動物,家兔基本上沒有天敵,於是這些倖存者便以驚人的速度繁殖起來。澳大利亞有野生兔子40億只,它們與綿羊爭飼料,嚴重地破壞了草原,給澳大利亞畜牧業造成了重大損失。上述生物入侵的例子告誡我們:人類千萬不要盲目地破壞經過長期自然選擇和相互作用後形成的生態系統的穩態,因為一個物種無論是滅絕或是過量繁殖,都會危及與它相關的幾十個物種的生存,進而造成生態系統穩態的破壞。
⑸ 「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的聯系和區別
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關系:生態破壞比環境污染更為嚴重。後者可能導致前者。
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區別在於:概念不同、危害程度不同、側重點不同。
一、概念不同
1、生態破壞是指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從而使人類、動物、植物的生存條件發生惡化的現象。
2、、環境污染是指由於自然或人類原因,產生有害成分化學及放射性物質、病原體、雜訊、廢氣、廢水、廢渣等,引起環境質量下降,危害人類健康,影響生物正常生存發展的現象。
二、危害程度不同
1、生態破壞間接地危害人類,危害較長期。
2、環境污染直接地危害人類,危害較短期。
三、側重點不同
1、生態破壞側重於強調平衡被打破。
2、環境污染側重於強調有害要素超量。
(5)生態破壞問題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明確規定: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行為的,有權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舉報。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不依法履行職責的,有權向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舉報。接受舉報的機關應當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財政投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⑹ 生態環境有哪些破壞
森林被砍伐、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河流、海水被污染(排放工業、生活污水)
土地肥力下降,開始鹽鹼化
動物被偷獵(藏羚羊等珍惜動物)
許多珍惜動物瀕臨滅絕的危險
溫室效應嚴重
空氣中含有大量對人有害的物質,造成酸雨等現象
過度使用地下水導致地面下降,塌陷
沙塵暴肆虐
沙漠面積擴大,土地沙漠化嚴重
⑺ 生態破壞可能引發的環境問題有哪些
生態破壞可能引起水土流失,污染河流水環境;生態破壞還會引起空氣污染,如揚沙和沙塵暴。
⑻ 生態問題包括哪些
生態問題包括以下兩類:
1、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
2、城市化和工版農業權高度發展而引起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污染、雜訊污染、農葯污染等環境污染。
拓展資料:
目的:
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在當前鞏固經濟發展企穩向好的關鍵時期,各地區各部門一定要採取更加強有力的措施,堅持把節能減排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加快發展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開發潔凈煤、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碳捕捉等技術,加快建築節能步伐,培育以能源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不竭動力。
參考資料:
網路 生態問題
⑼ 生態環境問題原因分析
研究區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土地質量退化、環境污染、濕地及生物多樣性銳減、森林資源退化、地表水質量及地下水水位下降、礦山環境日益惡化和人地矛盾突出等。引起水源區生態環境退化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3.3.1 自然因素
3.3.1.1 氣候因素
受全球氣候影響,研究區氣候變化反常,部分地區長期乾旱少雨,旱澇不均,洪澇和旱災交替發生,造成的危害程度呈加重趨勢。降雨量年內分布不均衡,60%以上集中於汛期,使得流域內暴雨集中,歷時短,入滲有限,地表徑流量較大,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動力。近年來年均降雨量明顯減少,病蟲害活躍,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
3.3.1.2 地貌因素
該區域的地貌特點是地形起伏較大,地形破碎,坡度陡,溝壑密度3~7km/km2。坡度大於5°的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81%,大於25°的佔52%。這類地形易於徑流匯集,加強了對土壤的沖刷作用,破壞地表,降低土壤肥力。
3.3.1.3 土壤、岩性
區內以黃棕壤為主,土壤質地黏重,生產能力較低,易澇易浸,土壤的持水能力較差。還有一部分石質土和粗骨土,多分布於無植被覆蓋的石質山地和山丘地區,遇雨極易形成大面積的流蝕。岩性易風化,抗侵蝕能力低,尤其是廣泛分布於淺山丘陵地區的石灰岩、變質片岩,抗侵蝕能力更差,風化嚴重,對降雨沖擊的抵抗力較弱。
3.3.1.4 植被
該地域大部分地區有的天然植被早已被破壞,現存面積很小,分布極不合理,天然林大部分分布在深山區的河流源頭,長勢較差,生態系統呈現結構與功能退化狀態,防護效益低下;淺山丘陵區,人口密度大、墾殖指數較高,森林資源少,又多是人工幼林,天然草地植被也很差,基本上起不到保水保土作用,不少地方地表裸露,土壤瘠薄,為水土流失的重災區。
3.3.2 人為因素
3.3.2.1 人與自然矛盾
人口增長和資源相對不足的矛盾,使人們違背自然規律,改變區域適宜的土地利用方式,進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開發,造成土地生態系統破壞,水土流失嚴重。一方面人們通過墾荒造田、毀林造田等手段增加耕地面積;另一方面,受經濟利益和消費需求的驅動,一些單位和個人超量採伐森林資源,掠奪性開發礦山資源,結果造成原始植被生態系統破壞,水土流失加重,自然資源逐漸匱乏,人與自然矛盾日益突出。
3.3.2.2 環境污染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染問題也日趨嚴重。由於工業和生活污水的污染,造成工作區地表水體質量嚴重下降。
農葯、化肥和農膜大量應用於農業生產,造成了農業環境污染。
3.3.2.3 礦山無序開發
受利益驅動,部分礦山和個體采礦者對礦山資源實施掠奪性開發,只追求經濟利益,不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只重視開采,不重視回填和復耕,造成廢礦渣(土)亂堆亂放,礦山裸露,礦井廢棄,使局部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和污染。
3.3.2.4 生態環境保護機制不健全
保護生態環境的綜合機制及投資體制的不健全是造成區域性生態環境破壞的主要原因。部分地方領導未能正確地處理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關系,沒有真正形成生態環境建設的機制,僅僅依賴於國家有限的生態建設投資遠遠不能滿足生態資源的消耗需求,因此,也就加快了生態環境的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