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生態環境
㈠ 現在的生態環境好么,為什麼
由於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尤其是工業「三廢」的排放,化肥、農葯的大量使用,致使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氣候有轉暖的趨勢,這似乎已成為社會的共識。真是這樣嗎?
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生態環境現在比過去好得多!
我記得小時候,中國農村還遠未普及自來水,飲用水主要是井水,露天的井水。井水最容易受到污染。那時,無論大人孩子,腸道有蟲子的特別多,身上長瘡的也特別多。這主要是喝被污染了的飲用水造成的。那時,降雨量盡管很大,但由於經濟落後,人們比現在更喜歡水——洗澡是很不容易的,也不愛洗衣服。而以後普遍飲用經過沉澱、過濾、消毒的自來水,那些疾病基本消失了;盡管現在乾旱,可洗澡、洗衣服比以前不僅方便得多,而且已成為人們的習慣!
環境污染並不可怕。自然界自身就有凈化功能。再說現在人類掌握的科學技術水平,足可以治理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和科學技術、工業、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並無直接關系,而和人的素質的關系更大。農業社會也有污染。解放前,江南水鄉的河道里,滿眼是垃圾,臭氣熏天。任何時候農村的衛生條件比城市都要差得多!城市的環境現在比過去也好得多!老北京沒有工廠,卻晴天三尺土,雨天一街泥;人們隨意便溺。發展工業就像人排泄、日常生活一樣,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垃圾,這有什麼可怕的,這有什麼大驚小怪的?治理一下不就行了嗎?如果「人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對和自己無直接利益關系的地方,只管糟蹋,不管收拾,即使倒退到刀耕火種、男耕女織的時代,公共環境照樣臟亂差。現在,中國城市的許多居民樓,樓道口,垃圾四溢橫流;樓道里,塵土快沒腳面,堆放的東西亂七八糟;而家家屋裡卻都很乾凈利索。有些知識分子住的公寓,情況也類似,甚至更糟。
至於現在氣候轉暖的趨勢是不是過量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也有科學家認為全球氣候將有轉冷的趨勢),其實科學家們並未達成共識。
導致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們的公德意識差,而不是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相反,只有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迅速提高人們的社會公德水平,兩手一塊抓,兩手都要硬,才能從根本上治理環境污染。大家要注意和自己關系遠的公德公益問題,這直接影響著我們,甚至影響到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形象和尊嚴。
㈡ 寫一篇有關保護生態環境的習作350字
流星劃破夜空,會觸動文人的心靈;瀑布飛流直下,會觸動詩人的心靈;鳥兒緩緩低唱,會觸動才子的心靈大自然,深深觸動了我的心靈。
樹,是一種植物,真正的樹,在山上,在河邊。人們賦予了樹不同的性格:挺立的松,朴實的槐,瀟灑的柳,高貴的楠。樹給人以快樂和靈感,但樹在自豪的同時,卻不知正面臨著生存的威脅
秦始皇修長城,隋煬帝龍舟下揚州,哪一次不是樹的劫難?成千上萬棵樹倒下了,樹疑惑,無奈,但卻無法說出心中的痛楚。
現今樹木不斷被砍伐,我國的森林覆蓋率為12.5%。只近世界水平(22%)的一半,不久的將來,我們將面臨天然屏障被破壞,森林經濟崩潰,生態危機爆發的局面。影響整個自然規律的改變。群山中只剩下被砍伐完了的光禿禿的樹頭。留下幾只可憐的小鳥在傳遞著樹的呻吟。水土一天天流失,沙漠一天天擴大,耕地漸漸被吞沒,眼前的鬱郁蔥蔥,恐怕只有在夢里才看得見。原始的森林變得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砍伐、火災、蟲害,吞噬著樹的身體,樹徹底失望了,留下了悲痛欲絕的眼淚。
曾幾何時,地球是宇宙中最美麗的星球,她擁有茂密的森林、清澈浩瀚的海洋、巍峨的高山、奔騰不息的江河、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觀瀑布,繁衍了一代代的優秀兒女。地球穿著一條蔚藍色的紗裙,成為眾星球的焦點。幽幽蟬鳴,蛙聲連連,海歐輕盈地掠過海面,秋風落葉,田野飄香;地球一直是人類的理想家園。
但,昔日的美麗並沒有延續下去。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正是地球的兒女人類。盲目地開墾,毀林,伐木,給地球帶來了巨大的禍害。水土流失。洪水泛濫,給人們敲響了一次又一次的警鍾。
傷心的地球母親在悲痛之餘滿以為人們會覺醒,然而,她錯了,人類破壞地球的步伐並沒有停止,而且更變本加厲了。這一次,人們將高樓大廈建在昔日樹木的生長基地上,茂密的森林消失了,大廈拔地而起。工廠為了一己私利,並沒有注意保護環境,更是將污水排放到江河裡。小魚窒息了,鵝卵石沉底了。春來江水綠如藍只能成為美好的回憶。人們路過河邊,更掩鼻而逃,真是有可悲又可笑。他們有沒有想過,這一切就是他們自己一手造成的!工廠房頂上的廢氣也不甘示弱,濃濃的煙霧使天上雪白的雲變成了一朵朵黑雲,還下起了酸雨。這些廢氣與生活中的污染使全球氣溫變暖,產生了溫室效應。各種動物失去了與生俱來的生存環境和營養,瀕臨滅絕。戰爭不斷,到處都是硝煙彌漫,生靈塗炭,直至今天,人類還是沒有懂得熱愛和平。地球母親美麗的外衣被撕破,強壯的身軀經不起摧殘而變得日漸瘦弱。
人類,醒醒吧!不要再沉浸在奢侈里了。一起來拯救我們可愛的家園吧!如果我們再不覺悟,那一切都將太遲,太遲了。維護生態和平,重建綠色家園的行動刻不容緩。行動起來,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多植樹,少伐木,杜絕白色污染,減少污水排放。但願,萬水千山一片繁榮,生機勃勃,鳥兒歌唱可以成為現實。不,不是但願,這一天經過我們的努力一定能實現
㈢ 生態環境
一、土壤特徵
山東省土壤種類較齊全,其分布與地貌和母岩基本一致。據1979年省土壤普查辦公室等進行的土壤分類研究,全省土壤總面積為1211萬hm2,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77.03%。把全省劃分為8個土類、25個亞類。即:棕壤土類,包括棕壤性土、林地棕壤(暫)、棕壤、灰條棕壤(暫)、潮棕壤亞類;褐土土類,包括褐土性土、林地褐土(暫)、林溶褐土、褐土、無石灰性褐土,潮褐土亞類;潮土土類,包括褐土化潮土、潮土、鹽化潮土、鹼化潮土、濕潮土亞類;鹽土土類,包括潮鹽土、濱海潮鹽土亞類;鹼土土類,包括潮鹼土亞類;水稻土土類,包括老水稻土、新水稻土亞類;砂姜黑土土類,包括砂姜黑土、鹽化砂姜黑土、鹼化砂姜黑土亞類;山地草甸型土土類,包括山地草甸型土亞型。
棕壤,面積170.62萬hm2,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4.09%。主要分布在膠東半島和沭河以東丘陵地區。陡坡多是林、牧用地,緩坡處適宜種植花生、地瓜等作物。
褐土,主要分布於魯中南低山丘陵、山麓平原、山間盆地和河谷平原。面積177.51萬hm2,佔全省土地總面積14.66%。這類土地地勢低緩,呈中性或微鹼性,保水保肥,土壤生產性能較好,適應性寬,是全省最好的一種土壤類型,也是旱澇保收的高產區,歷來為糧食、棉花、烤煙、蔬菜等作物的重要產地。
潮土,集中分布在魯西北黃泛平原區,在山丘地區的河谷平原、濱湖窪地也有零星分布。面積466.58萬hm2,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8.53%。潮土質地適中,潛水埋藏淺,呈中性或微鹼性,生產性能良好,適宜性強。黃泛平原地表坦盪,土層深厚,光、熱、水資源豐富,因而省內潮土類土地增產潛力很大。
砂姜黑土,約有53.66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4.4%。主要分布在膠萊平原、濱湖和魯南低窪地帶,是窪地長期積水乾涸後形成的土壤,表層有機質含量豐富,適宜種植小麥、大豆、高粱等作物。
鹽鹼土,約47.60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3.1%,主要分布在魯西北平原低窪地帶和濱海平原。土壤含鹽量多在0.4%以上,最高可達1.5%,嚴重影響作物生長發育。但內陸黃泛平原的鹽鹼地,只是表層含鹽量較高,經過治理,可以改造為良田。
水稻土,面積很小,僅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1%,約17.27萬hm2。主要分布在南四湖窪地、臨郯蒼湖沼平原和沿黃澇窪地帶。多系新中國成立後改種水稻而形成的新水稻土。
二、森林植被與動物資源
山東屬於華北生物區系,地帶性原始植被為溫暖帶落葉闊葉林,因歷代耕墾,現多為次生植被。陸生、野生動物較貧乏。
山東植物種類較豐富。據《山東植物志》資料,包括變種、變型共有維管植物2321種,隸屬於183科896屬。有野生和常見栽培樹種600餘種,主要為針葉林、闊葉林、灌木林,各種果樹近90種,3000多個品種類型。干鮮果經濟林是本省一大優勢,果樹種類多,果品產量大,名特產品種多,素有「北方落葉果樹王國」之稱。有飼用草類植物377種,中草葯植物700餘種,農作物品種近百種。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大豆、高粱、穀子、水稻、小雜糧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煙草、麻類;蔬菜類主要有白菜、大蔥、生薑、大蒜、辣椒等;還有一些可供開發利用的澱粉糖類、纖維類、土農葯類等植物。
山東動物資源也比較豐富,有陸生、海生和淡水三大類群,均屬華北區的習見種類。陸棲野生脊椎動物450種,其中獸類55種,鳥類362種,兩棲動物8種,爬行動物25種。陸棲無脊椎動物中昆蟲種類繁多,居全國同類動物之首,家畜、家禽地方優良品種31個,其中魯西黃牛、渤海黑牛列全國八大名牛,德州驢是三大型驢種之一。有海生動物500多種,淡水動物100多種,屬國家一、二類保護的珍稀動物71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文昌魚、中華鱘、短尾信天翁、斑嘴鵜鶘、褐鰹鳥、白鸛、黑鸛、朱䴉、丹頂鶴、白枕鶴、白頭鸛、白尾海雕、游榫等16種。
㈣ 請教這幾個概念,環境、生態、生態環境、人文生態環境
環境既包括以空氣、水、土地、植物、動物等為內容的物質因素,也包括以觀念、制度、行為准則等為內容的非物質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會因素;既包括非生命體形式,也包括生命體形式。環境是相對於某個主體而言的,主體不同,環境的大小、內容等也就不同。
生態一詞,現在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狀態。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生態(Eco-)一詞源於古希臘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們的環境。簡單的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生態的產生最早也是從研究生物個體而開始的,「生態」一詞涉及的范疇也越來越廣,人們常常用「生態」來定義許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諧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態」修飾。
生態環境、影響人類與生物生存和發展的一切外界條件的總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動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氣、土壤等)。
人文生態環境是一定條件下各種環境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工作環境、物質條件、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價值標准等因子。人文生態環境的生成是一定的事物發展規律運行的產物。
誰提出的我倒不知道了,上網搜的、、、
你自己再把它們連起來,組成一篇論文吧、、、呵呵呵...正好鍛煉一下你的表達能力~~~
㈤ 關於生態環境的概念
景觀生態:是以天空為頂,地表為底,在一定范圍內之戶外空間及其所包含之有機無機,有形無形因子及其之間的互動關系所產生之自然效應組合
景觀:處於生態系統之上大地理區域之下幾公里到幾百公里的中間尺度范圍,是一個自然與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的具有鑲嵌結構的異質性陸域空間單元(可包括陸域水體)。
景觀生態學定義:簡單的表述為:是研究景觀結構、功能與動態變化的綜合性交叉學科;復雜全面的表述為:景觀生態學是以異質性景觀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尺度上景觀的空間格局、系統功能和動態變化及其相互作用的綜合性交叉學科,同時也是一門以景觀多樣性保護、人與自然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為目的開展景觀評價、規劃與管理的應用性學科。強調空間格局、生態學過程與尺度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景觀生態學的核心所在(Risser et al.1984;Turner,`989;Pickett & Cadenasso,1995; Wu & Loucks,1995)。
:(1)生態系統是生態學上的一個主要結構和功能單位,屬於生態學研究的最高層次。(2)生態系統內部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其結構越復雜,物種數越多,自我調節能力越強。(3)能量流動、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兩大功能。(4)生態系統營養級的數目因生產者固定能值所限及能流過程中能量的損失,一般不超過5~6個。(5)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要經歷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育過程。
簡而言之:生態系統是由生物群落和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中國自然保護區的類型】
按保護對象和目的可分為6種類型:
① 以保護完整的綜合自然生態系統為目的的自然保護區。例如以保護溫帶山地生態系統及自然景觀為主的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以保護亞熱帶生態系統為主的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和保護熱帶自然生態系統的雲南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等。
②以保護某些珍貴動物資源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如四川卧龍和王朗等自然保護區以保護大熊貓為主,黑龍江扎龍和吉林向海等自然保護區以保護丹頂鶴為主;四川鐵布自然保護區以保護梅花鹿為主等。
③以保護珍稀孑遺植物及特有植被類型為目的的自然保護區。如廣西花坪自然保護區以保護銀杉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黑龍江豐林自然保護區及涼水自然保護區以保護紅松林為主;福建萬木林自然保護區則主要保護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等。
④以保護自然風景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如四川九寨溝、縉雲山自然保護區、江西廬山自然保護區、台灣省的玉山國家公園等。
⑤以保護特有的地質剖面及特殊地貌類型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如以保護近期火山遺跡和自然景觀為主的黑龍江五大連池自然保護區;保護珍貴地質剖面的天津薊縣地質剖面自然保護區;保護重要化石產地的山東臨朐山旺萬卷生物化石保護區等。
⑥以保護沿海自然環境及自然資源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護區。主要有台灣省的淡水河口保護區,蘭陽、蘇花海岸等沿海保護區;海南省的東寨港保護區和清瀾港保護區(保護海塗上特有的紅樹林)等。
由於建立了一系列的自然保護區,中國的大熊貓、金絲猴、坡鹿、揚子鱷等一些珍貴野生動物已得到初步保護,有些種群並得以逐步發展。如安徽的揚子鱷保護區繁殖研究中心在研究揚子鱷的野外習性、人工飼養和人工孵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使人工繁殖揚子鱷幾年內發展到1600多隻。又如曾經一度從故鄉流失的珍奇動物麋鹿已重返故土,並在江蘇大豐縣和北京南苑等地建立了保護區,以便得到馴養和繁殖,現在大豐縣麋鹿保護區擁有的麋鹿群體居世界第三位。此外,在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的原始林中,發現了原始的喜樹林。有些珍稀樹種和植物在不同的自然保護區中已得到繁殖和推廣。
【我國自然保護區的類別】
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生態系統類,保護的是典型地帶的生態系統。例如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甘肅連古城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為沙生植物群落;吉林查干湖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為湖泊生態系統。
第二類是野生生物類,保護的是珍稀的野生動植物。例如,黑龍江扎龍自然保護區,保護以丹頂鶴為主的珍貴水禽;福建文昌魚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是文昌魚;廣西上岳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是金花茶。
第三類是自然遺跡類,主要保護的是有科研、教育或旅遊價值的化石和孢粉產地、火山口、岩溶地貌、地質剖面等。例如,山東的山旺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是生物化石產地;湖南張家界森林公園,保護對象是砂岩峰林風景區;黑龍江五大連池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是火山地質地貌。
【我國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方式】
我國人口眾多,自然植被少。保護區不能像有些國家採用原封不動、任其自然發展的純保護方式,而應採取保護、科研教育、生產相結合的方式,而且在不影響保護區的自然環境和保護對象的前提下,還可以和旅遊業相結合。因此,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內部大多劃分成核心區、緩沖區和外圍區3個部分。
核心區是保護區內未經或很少經人為干擾過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所在,或者是雖然遭受過破壞,但有希望逐步恢復成自然生態系統的地區。該區以保護種源為主,又是取得自然本底信息的所在地,而且還是為保護和監測環境提供評價的來源地。核心區內嚴禁一切干擾。
緩沖區是指環繞核心區的周圍地區。它是試驗性和生產性的科研基地,如飼養、繁殖和發展本地特有生物;是對各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等進行研究的地區;也是保護區的主要設施基地和教育基地。
外圍區位於緩沖區周圍,是一個多用途的地區。除了開展與緩沖區相類似的工作外,還包括有一定范圍的生產活動,還可有少量居民點和旅遊設施。
如果你是做自然保護區的評價,按照核心區、緩沖區、外圍區進行劃分。
㈥ 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正當我們為印度洋大海嘯奪走了數萬人的生命而惋惜、而奉獻、而反思的時
候,今年第一期的《環球》雜志竟然刊發了這樣一篇文章《人類無須敬畏大自
然》。在這篇文章中,著名科學家何祚庥說:「我要嚴厲批評一個口號,即所謂
『人要敬畏大自然』」。
這篇文章說,從歷史來講,在人類發展的早期,人類對自然的抵禦能力很有
限,所以一些進步思想家強調人定勝天。而就我所知,我們人類的早期恰恰是敬
畏大自然的。這在我們傳說中有很多記載。像二郎神就是守護神,現在去九寨溝
的路上有川主寺來敬奉。只是到了我們人類製造了工具,有了一些發明之後,才
不知天高地厚地提出了人定勝天,改造自然。
而自從有了這個口號後,我們吃的苦頭還少嗎?
在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時,在文中旗幟鮮明地說:應該以人為本。他表示絕
不反對保護環境和保護生態,但需要弄清楚一個觀念,保護環境和生態的目的是
為了人。有些時候我們需要「破壞」一下環境、生態,改變一下環境和生態,但
也是為了人。
在這里,我也要旗幟鮮明地與這一觀點唱唱反調。
人類本是自然界的一員,大自然存在多久了,而我們人類才生活在這個地球
上多少年,為什麼一有了我們人類,就要以我們人類為本?民盟中央副主席張梅
穎在看了德國一個小學生的環保紀事後很感慨地說:那種不認為自然為母,反以
自然為器,乃至要征服自然的反自然觀念,助長了環境災害中日益嚴重的人類行
為致災。對於天災實為人禍的警覺,四十多年前已引起西方社會公眾和政府的廣
泛關注。1962年,一本《寂靜的春天》喚起了多少民眾的環保意識和政府的高度
響應。十多年前,1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共同呼籲:「人與自然正處於迎頭相
撞的險境,人類的活動為環境的資源帶來無可逆轉的傷害———人類必須徹底改
變管理地球與生命的方式,才能逃過未來的苦難。」
要按照何先生的話,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要為人類服務了。樹我們可以砍,
動物我們可以殺,江河我們可以想怎麼截斷就怎麼截斷。不知道何先生知道不知
道還有生物鏈,今天一個物種的滅絕對明天來說意味著什麼?
文章中說,現在中國電力短缺,需要開發水能,需要修水庫,這就不可避免
要破壞一些環境和生態。這里有一個權衡得失的問題,如果過分強調保護環境和
生態,那麼水庫就不能建設。何先生認為,遇到這樣的情形,權衡輕重得失的標
准就應該是以人為本。
我們姑且不說修水庫的願望是為了防洪,為了發電,我們只說三門峽水庫修
了近半個世紀了,發電量和預期的設想差距有多大,就是這四十多年來它給渭河
流域帶來了多少災難。1992年8月渭河洛河洪水入黃河不暢,漫堤決口,淹沒了
農田60多萬畝,約5萬返庫移民受災,近3萬人無家可歸。這樣的修水庫是以人為
本嗎?是不可避免地的破壞一些環境和生態嗎?
我並不想承認大自然會報復,大自然不會心胸那麼狹窄,它容忍了很多我們
人類因無知而犯的錯誤。但是如果把自然比喻成我們人類的軀體的話,它當然會
生病。
如果承認它也是一個家庭的話,它不只有人類一個孩子,在這個家庭中還有
其他成員。
如果在這個大家庭中,所有的存在都只是為了人類一個孩子,這是不公平的。
人類再進步,科學再發展,大自然也不僅僅為我們人類而存在。
我希望在我們人類正在面對剛剛發生的大災難時,真要好好辨一辨,人類需
要不需要敬畏自然。從這個意義上講,該感謝何祚庥院士為我們發起了這場論戰。
㈦ 生態環境保護
礦業特區建設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是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所在。生態環境保護構成礦業特區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環境基礎,是礦業特區建設基本的要素之一。針對特區相對脆弱的生態環境,要始終堅持 「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總原則,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以礦業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加強節能減排,促進低碳礦業經濟發展。礦業特區建設一要保護好地區相對脆弱的自然生態環境; 二要加大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力度,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少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對礦山地質環境造成的破壞; 三要預防和有效治理點多面廣的地質災害,造福特區人民。
一、自然生態環境保護
豐富且獨具特色的草原生態等自然生態資源是礦業特區建設的環境條件。國際公認阿勒泰地區具有豐富而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和草原文化資源,以及生物的多樣性。阿勒泰地區的自然環境主要為草原生態。據畜牧部門統計: 阿勒泰地區天然草地面積佔地區土地總面積的 83. 4% 。主要生態功能區包括河谷生態、林草、湖泊、濕地和草場等。當前,由於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可利用水資源相對不足、草原超載嚴重等導致地區主要生態功能區的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據統計: 2008 年阿勒泰地區草場 ( 夏牧場、春秋牧場、冬牧場) 平均超載率達到了 75. 29% ,地區有 80% 的天然草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和沙化,產草率下降 30% ~ 50% ,已造成 50% 的國土面積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在礦業特區的建設中,必須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絕不能以犧牲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發展。要加強防沙治沙、額爾齊斯河和烏倫古河流域治理、水源地保護等方面的工作,整頓和治理礦產資源尤其是砂金的亂采濫挖現象。積極採取工程措施,實施好天然林保護、生態公益林建設、平原綠化、 「三北」五期防護林建設等生態工程。進一步加強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工作,強化對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國家森林公園等的建設和保護,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強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促進礦業特區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
近年來,地區國土資源部門加大了地質遺跡保護及地質公園申報建設力度。積極申報地質遺跡保護項目,按照國土資源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的要求,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局於 2009 年提出項目設置建議,主要包括阿勒泰市五指泉景區地質遺跡保護等項目 9 個,保護對象主要為花崗岩地貌、冰臼、硅化木、花崗偉晶岩、中低溫溫泉。項目分布情況: 阿勒泰市 1 個,吉木乃縣 2 個,富蘊縣 3 個,福海 3 個 ( 表3-23) 。
表 3-23 阿勒泰地區地質遺跡保護項目設置建議
資料來源: 根據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局資料整理,2009。
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
礦業特區建設的特點是: 合理開發利用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實施優勢資源轉化戰略,實現礦業深加工上的突破,以地區礦業經濟的發展帶動和輻射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礦業開發不可避免地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但可以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理,促進礦業特區的健康持續發展。
從富蘊、地區等 5 個礦業園區的布局看,富蘊、地區和哈巴河礦業園區位於黑色有色稀有礦產資源豐富的阿爾泰成礦帶。地理上的阿爾泰山區與地質上的阿爾泰成礦帶大部分是重合的,阿爾泰山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具有不穩定性以及生物的多樣性,是礦業特區建設的生態環境屏障。
從歷史上看,阿勒泰地區的礦業活動歷史悠久,尤以采砂金為甚,有 「阿勒泰 72 條溝,溝溝產黃金」的說法。金礦的開采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代表地區最早的礦業生產活動。新中國成立後,金礦尤其是砂金的開采強度劇增,造成金礦資源的浪費,以及草原、河流 ( 床) 、阿爾泰山區等自然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至今砂金盜采及亂采濫挖仍屢禁不止,針對砂金及寶玉石等礦產的礦業清山活動年年開展。以可可托海稀有礦為代表的稀有、有色金屬礦產開發始於 20 世紀 50 年代,因地處山區,對自然景觀及地下水造成一定的破壞,但總體上破壞不是太大。隨著可可托海國家地質公園的建立,使昔日為國家作出重要貢獻的閉坑礦山重新煥發的生機與活力,為阿勒泰地區形成以喀納斯品牌帶動下的大喀納斯旅遊圈作出了貢獻。當前,蒙庫、金寶等鐵礦、建材非金屬礦山的露天開采對地貌景觀造成一定的破壞,由於這些礦山主要位於人口比較稀少的山區或偏遠地區,對礦區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針對阿勒泰地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多、破壞面廣、破壞程度相對較小等特點,要加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力度。
1) 對歷史上的閉坑礦山,採取申請國家、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的辦法,但由於阿勒泰地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特徵所限,新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程項目管理機制存在一定的不足等原因,影響阿勒泰地區申請此類項目的積極性。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對於改善礦業特區建設和發展的環境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進一步加大爭取國家、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項目的力度。2009 年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局提出了阿勒泰市北屯鎮城西砂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等 16 個項目的設置建議,並積極申報( 表 3-24) 。這些項目的特點是: 礦種以建築用砂、雲母等非金屬礦為主,少部分為砂金礦,面積相對較大,地質環境問題也不是太嚴重,對人居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小。若這些項目實施,將對礦業特區礦山地質環境的改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 3-24 阿勒泰地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設置建議
續表
資料來源: 根據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局資料修改,2009。
2) 對正在開採的礦山,按照 「誰開采,誰治理」 的原則,採取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等制度,督促礦山企業加強對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力度。做到逐步 「還清舊賬,不欠新賬」。目前,地區已經開始收取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新建礦山必須符合生態環境保護准入條件,採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礦業開發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和破壞。
3) 按照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 ( 2008 ~ 2020) 》 劃定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重點區域,以及所確定的重點工程,開展對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域的治理。嚴禁在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規劃劃定的禁止勘查開采區內,開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功能不符的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活動,保護特區生態環境及資源。加強對地質遺跡 ( 公園)的保護。
4) 地區礦業特區管理委員會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監督管理。建立環境保護「一把手」負責制。
三、防治地質災害
( 一) 地質災害總體特徵
阿勒泰地區由於暴雨、融雪、氣候等自然因素,加之歷史上及當前開展的礦業活動,以及工程項目實施等人為因素的影響,在地區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裂縫等地質災害。據統計,阿勒泰地區地質災害點共有 743 處,按地質災害的類型分,崩塌占絕大多數,占 79. 57%,泥石流和滑坡次之,分別占 9. 54% 和 9. 41%,地面塌陷最少,僅占 1. 48% ( 圖 3-21; 表 3-25) 。可見,地區地質災害具有數量多,以崩塌為主的特點。因此,地區地質災害的防治的重點是崩塌災害,特別要對人居環境影響較大的鄉鎮、道路及旅遊區等的崩塌要特別重視。
圖 3-21 阿勒泰地區地質災害種類構成
表 3-25 阿勒泰地區地質災害分布
注: ①包括 73 處崩塌隱患點; ②包括 22 處不穩定斜坡; ③包括 14 處潛在不穩定地質體;
資料來源: 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統計年報,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局,2008。
從地質災害的分布密度看,全地區地質災害平均密度為 63 處/萬 km2,青河縣地質災害的密度最大,達 124 處/km2,是地區平均值的 1. 97 倍。該縣地質災害點總數最多,但由於縣域面積大,加之造成地質災害的礦業等人類活動相對較弱,造成該縣地質災害密度最小。吉木乃縣次之,是地區平均值的 1. 82 倍。布爾津縣為第三,由於地區著名旅遊景區喀納斯位於該縣,與旅遊以及旅遊開發有關基礎建設引發的地質災害占很大比例,災種單一,以分布在旅遊交通道路兩側的崩塌為主,占 91. 5%。福海縣最小,為 24 處/km2,僅為地區的 39%,地質災害屬於點少面廣,但地災種類比較齊全 ( 圖 3-22) ; 這也為地區行政中心南遷福海提供了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參考依據。富蘊縣作為礦業大縣,地質災害點集中分布在縣城及部分礦山,富蘊縣南邊大部分區域幾乎沒有地質災害,導致地災密度較小。上述數據及分析說明地區地質災害在各縣 ( 市) 分布不均且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因各縣市自然地理條件、氣候、礦業等人類活動的范圍和強度存在差異,導致了地災這種發生頻度的差異性。
圖 3-22 阿勒泰地區 7 縣 ( 市) 地質災害密度分布柱狀圖
( 二) 各縣 ( 市) 地質災害特徵分析
從 7 縣 ( 市) 的地質災害的分布特徵看: 各縣 ( 市) 地質災害點佔地區總數的比例以青河縣最大,布爾津次之,福海縣最少,除青河縣外,其他各縣該數值差別不大,大體在 10% ~16%之間 ( 圖 3-23) 。分述如下:
圖 3-23 阿勒泰礦業特區地質災害在各縣 ( 市) 的比例
1) 青河縣。該縣地質災害點佔地區總數的比例最大,地質災害數量為 196 處,佔全地區地質災害總數的 26. 38%,是第二位布爾津縣的 1. 66 倍。該縣發育的災種較單一,主要為崩塌,佔全縣的 91. 33%,泥石流占 7. 14%。主要發育在青河縣第一煤礦和科克薩依金礦,金礦位於青格里河中下游,距該河較近,在融雪和暴雨季節,極易發生崩塌和泥石流。
2) 布爾津縣。該縣地質災害點佔地區總數的比例位居第二,占 15. 88% ,災種單一,只發育崩塌和泥石流兩種災害,其中崩塌占 91. 5%,其他為泥石流。主要發育在各鄉鎮牧道沿線、闊斯特克、阿吾肯泥石流溝、主要交通沿線、托乎木水泥用灰岩礦和黑流灘滑石礦等處。
3) 阿勒泰市。該市地質災害點佔地區總數的比例位居第三,占 13. 86% ,災種單一,只發育崩塌和泥石流兩種地質災害,且以崩塌災害為主,占 92. 23%,主要分布在烏拉斯溝、將軍山溝、駱駝峰、闊爾布礦業公司、鐵米爾特鉛鋅礦、阿巴宮鐵礦等地區和礦山。
4) 富蘊縣。該縣地質災害點佔地區總數的比例位居第四,占 11. 31% ,作為礦業大縣,是地質災害發育最完全的縣,4 種地災均有且以崩塌為主,其中崩塌占 91. 67%,其他地災不足10%,主要分布於縣城北坡及烏恰溝地段,該區域地勢落差大、植被稀少、土質疏鬆。近年來,曾發生多起洪水泥石流,直接威脅沿山一帶及居住在地勢較低處居民的安全,並造成街道、林帶、渠道等水利設施不同程度地破壞。由於拓荒耕地對自然植被造成破壞,暴雨易引發泥石流,直接威脅下游磚廠。另外,縣域內部分在產礦山及閉坑礦山也不同程度地發育崩塌等地質災害。
5) 吉木乃縣。該縣地質災害點佔地區總數的比例位居第五,占 11. 04%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由於地處邊境,自然條件惡劣,雪災頻發,融雪型地質災害所佔比重較大,其中崩塌占 69. 51%。地質災害主要發育在烏勒烏拉斯特溝、恰勒什海鄉政府駐地及阿合木扎村和庫爾吉村、哈爾交、鬧海煤礦等地; 省道 319 線巴扎湖以東路段由於開挖路基和削坡,在融雪季節、雨季易引發崩塌、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
6) 福海縣。該縣地質災害點佔地區總數的比例位居第六,占 10. 9% 。福海縣作為未來地區的行政中心,正在為打造園林城市和宜居城市的目標而努力。災種較多,除地面塌陷外的地質災害均發育,且福海縣地質災害的密度在全地區最小。地質災害以崩塌為主,占 41. 98%; 滑坡占 37. 04%,滑坡在各縣 ( 市) 中也是發育最多的,這是福海縣有別於其他縣 ( 市) 地質災害的又一特徵。地質災害主要發育在新金溝、西岔溝、紅山嘴等砂金礦山,薩爾布拉克至紅山嘴公路沿線、道路沿線雜石較多,兩側山體較陡,由於大部分地段岩體常年受風雨剝蝕,根部松軟,造成這些岩體穩定性差,小崩塌常有發生,若不及時預防,也孕育著大崩塌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7) 哈巴河縣。該縣地質災害點佔地區總數的比例位居第七,是地區地質災害發育最少的縣,災害點佔地區的 10. 63%。地質災害主要集中在哈巴河縣的東部山區。災害主要發育在生塔斯大型滑坡段、縣城至喀納斯湖山區公路兩側崩塌段、縣城中部丘陵地段、縣域內銅金等礦山。礦山采坑區、尾礦壩和不合理堆放的尾礦等,在汛期極易引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 三) 地質災害防治
根據阿勒泰地區地質災害發育特點、發生頻度以及各縣 ( 市) 地質災害的分布等實際情況,提出礦業特區內預防和治理地質災害的措施,一是建立和實施地質災害預防制度;二是採用實施各種工程項目的措施,對地質災害進行治理。
1. 地質災害預防監測及應急制度
( 1) 加強防治體系建設,落實防治責任
阿勒泰地區應成立由行署副專員為總指揮長,行署副秘書長、國土資源局局長為副指揮長,地委宣傳部、國土資源局、地區發改委、公安局、經貿委、交通局、建設局、教育局、財政局、安監局、畜牧局、水利局、民政局、衛生局、氣象局、旅遊局、新疆阿勒泰軍分區、武警內衛、邊防、森林、消防支隊等 7 縣 ( 市) 人民政府為成員的地質災害應急指揮機構,辦公室設在國土資源局。應急指揮部辦公室下設搶險救災組、災情評估組、監測預報組、生活安置組、醫療救護與衛生防疫組、治安消防組、物質保障組、應急資金保障組、宣傳報道組、災後重建組,各組安排專門的單位牽頭負責。地區應急指揮機構按照統一指揮、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負責全地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縣 ( 市) 人民政府應建立相應機構,進一步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根據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完善應急指揮系統,明確各部門職責,做好有關准備工作,提高地質災害應急反應能力,盡最大努力將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降至最低。在青河、布爾津縣等地質災害多發區繼續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體系建設,並將災害監測工作落實到責任人。
( 2) 編制和落實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7 縣 ( 市) 人民政府應及時組織國土資源、建設、水利、交通、氣象、民政、安監等部門制定和完善以災害點預測、避讓轉移、人員避險和應急措施為主要內容的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對縣 ( 市) 域內重點隱患區進行及早防治,對發現的災害危險點登記建卡,並對其危險性做出初步判斷,提出防範措施。進一步明確各部門工作職責,協調各部門加強合作,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共同對本地區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落實情況進行檢查,做好重大工程、交通沿線、旅遊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及時對潛在的災害隱患做出預測、預警和預報。
( 3) 加強協調配合,切實做好預測監測工作
地區縣 ( 市) 、鄉鎮等各級人民政府應及時協調氣象、安監、建設、國土、水利等部門加強聯系,互通情報,確保及時了解雨情、水情等,為准確掌握地質災害發生提供依據。各相關部門應加大汛期巡查力度,對發現的問題認真分析,及時上報,力爭盡快解決,把防範工作做到災情發生之前。應充分依靠鄉 ( 鎮) 政府、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委會、村委會等基層組織力量,特別是地質災害易發區各族人民群眾的作用,加強地質災害的監測,及時捕捉地質災害的特徵信息,為地質災害的避讓、治理、預報提供依據。對地區重點建設項目或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區域,如礦業園區等,應採用專門的儀器,由專業人員對有重大隱患的地質災害點建立專門的監測。監測方法、監測頻次、監測數據記錄和報送等應根據地質災害應急狀態確定。地質災害預報一般情況下由縣級國土部門會同氣象部門發布,緊急狀態下可授權監測人發布。
( 4) 完善各項制度,增強應急反應能力
7 縣 ( 市) 人民政府應督促有關部門建立冰雪融化期和汛期值班制度、險情巡查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兩卡」發放制度、災情應急調查制度,並認真抓好督促落實。在汛期前組織有關人員對主要居民點、交通沿線、中小學校、旅遊景區、礦業園區、重要礦山等所在地進行地質災害險情巡查; 對已經發生的地質災害或群眾提供的災害信息,迅速組織力量到現場調查,並在規定的時間內逐級上報災情,發布其災害應急狀態。
地區地質災害的應急准備,按時段和地質災害突發事件可分為四種狀態。一是Ⅳ級響應,顏色定為藍色,時間為每年 11 月 ~ 次年 3 月底,平時正常待命狀態,主要工作任務是開展日常監測、組織宣傳培訓、編制年度防災方案、維護應急反應設備。二是Ⅲ級響應,顏色為定黃色,時間從每年 4 月開始,進入汛期的預警狀態,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為 3 級,主要工作任務是地質災害隱患點檢查、巡查,國土資源部門要安排 24小時手機值班,各種應急反應設備進入待命狀態,群眾監測網路及專業監測網路加密監測。三是Ⅱ級響應,顏色定為橙色,異常融雪、降雨的警戒狀態,融雪期間、連續降雨或暴雨間 ( 需延長至雨後 3 日) ,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為 4、5 級,主要工作是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檢查、巡查,縣 ( 市) 要通過電話、手機簡訊等向分管領導、相關部門送達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國土資源部門 24 小時辦公室值班,群眾監測網路及專業監測網路進一步加密監測。四是Ⅰ級響應,顏色定為紅色,災害事件的應急狀態,出現明顯地質災害險情,應發布臨災預警信號,啟動應急預案、災情速報,派出應急分隊、搶險救災。
( 5) 周密部署,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一是識別危機,判斷災情。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在接到災情預警或災害報告後應緊急會商,決定是否組建地質災害救災現場指揮部及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明確各部門職責,做好救災各項准備工作,並按程序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災情。二是緊急避讓,控制災情。首先應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組織避災疏散,防止災情擴大,組織幹部、群眾進行自救互救,平息謠傳或誤解,保持社會安定。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對災區實行特別管制,或向災區派出工作組協助災區政府進行地質災害應急工作。三是布置應急監測。應針對災害的實際情況,布置應急的監測,對災害的形成條件、引發因素進行調查,為排除險情、減輕災情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四是按應急預案各專業小組職責,布置有關部門及救災隊伍的任務和救災措施。五是追蹤災情的發展及救災措施貫徹落實的反饋信息,評估救災措施的效果和質量、追蹤決策,修正決策。
( 6) 提前謀劃,做好搶險救援的組織和准備
各級政府應將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列入年度工作計劃和財政預算,確保地質災害監測、應急調查等的需要。要將地質災害防治納入防汛抗旱的工作中,地、縣兩級政府在防災物質准備上應予以統籌考慮安排。由於阿勒泰地區地質災害多發生在山區,這些地方多數交通、通訊條件較為不便,搶險救援力量、裝備等較為薄弱,因此當地人民政府、基層群眾應首先在第一時間組織、動員基幹民兵及受災地村民搶險、自救,並根據地質災害的實際情況,通過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請求當地駐軍、武警部隊等力量參與地質災害的搶險救災。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危險區,應開展地質災害搶險救災的基本知識培訓,並進行訓練演習。在臨災應急狀態時,應組織有關人員值班管理,保證救援力量隨時投入搶險救災。
2.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項目
在 2009 年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項目設置建議中,共設置了阿勒泰市駱駝峰崩塌、泥石流治理等工程項目 7 項。主要在阿勒泰市、布爾津縣、哈巴河縣和富蘊縣。防治的災種主要為崩塌和泥石流等。威脅對象包括當地居民 ( 包括中小學生) 、牲畜、車輛、耕地和天然草地以及農田水利設施等。總體發展趨勢為易發頻率高且程度重。若不及時防治,對當地居民、牲畜、水電基礎設施等構成威脅,給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損失( 表 3-26) 。
表 3-26 阿勒泰地區地質災害防治項目設置建議
資料來源: 根據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局資料修改,2009。
㈧ 生活習性及生態環境對蚯蚓有什麼影響
生活習性及生態環境對蚯蚓的影響:
1.棲息地
蚯蚓喜歡棲息於潮濕、疏鬆、版腐殖質多的土壤里,尤其是雜權草、垃圾之下,落葉土壤之中。但水分過多,土壤孔隙堵塞,則蚯蚓呼吸困難,易造成窒息死亡,所以,在大雨降過之後,常見有蚯蚓爬出洞穴的現象。
2.聲音
蚯蚓聽覺遲鈍,但對藉助固體傳導或直接接觸到的機械振動卻非常敏感,震動土層,可使蚯蚓逃出地面。因此,養殖蚯蚓應遠離公路、鐵路等振動較強的地方,養殖場應避免震動和噪音。此外,人們利用地震前蚯蚓會紛紛逃離洞穴這一現象來預報地震,採取防震措施。蚯蚓在大霧、陰雨、大風等情況下也往往爬出洞穴。
3.光照
蚯蚓怕強光,常晝伏夜出。蚯蚓怕強烈的陽光、藍光和紫外線照射,但不怕紅光。陽光(特別是紫外線)對蚯蚓有殺傷作用,有人試驗,紅色愛勝蚓在陽
㈨ 生態環境問題包括哪兩個方面 詳細
復習:1、環境問題包括哪兩個方面?城市和鄉村的側重點分別是什麼? 2、例舉環境污染的表現 3、例舉生態問題的表現 林壞草退生物少,水土鹽鹼荒漠化,溫濕酸臭煙霧彈。 探討目標:1、讓我們了解中國生態環境的現狀; 2、通過分析中國生態環境脆弱圖分析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 3、能夠提出一些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 4、樹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觀念。 教學過程: 一、 中國生態問題的地區差異 1、現狀:形勢嚴峻(總體擴大,局部縮小, 破壞大於治理,生態赤字擴大) 例舉中國生態問題的表現:(森林破壞、草原退化、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銳減、土壤侵蝕(水土流失、次生鹽鹼化、荒漠化等) 主要分布區: 森林破壞:東北、西南、華南林區 草原退化:內蒙古、青海、寧夏、新疆 濕地萎縮:三江低地、湖濱海濱 生物多樣性銳減:林區、草原、近海海域 土壤侵蝕:黃土高原、東南丘陵 荒漠化:西北、華北半乾旱區 2、 原因: 自然原因:氣候:南北溫差大、東西干濕狀況差異大 地形:多高原、山地等 地質:條件復雜 人為原因:巨大的人口壓力 不合理的人類活動 ---- 過度……掠奪式……粗放式…… 環保意識、法制等 3、 讀圖 4.16 分析不同地區生態問題和成因 A+B---北部乾旱、半乾旱地區(學生) C-----黃淮海平原(學生) D+E---南方低山丘陵(學生) F-----橫斷山區(教師) G-----青藏高原(教師) 地區名稱 主要生態問題 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 人為原因 A + B 北部乾旱、半乾旱地區 森林破壞、土壤侵蝕、草場退化嚴重 半乾旱草原地區、降水較少、氣候較干 過墾、過伐、過牧嚴重。 C 黃淮海平原區 土壤侵蝕嚴重次生鹽鹼化 暖溫帶半濕潤地區 人口密集,過墾嚴重 不合理灌溉 D + E 南方亞熱帶丘陵地區 土壤侵蝕—荒漠化、石漠化、酸雨等 亞熱帶丘陵,降水豐富 過墾、過伐、過度排放 酸性氣體 F 亞熱帶的橫斷山區、雲貴高原 土壤侵蝕,森林破壞嚴重,物種滅絕和多樣性銳減。 亞熱帶丘陵山地地區, 地質條件復雜 人民生活貧窮,過墾、過伐導致。 G 青藏高原 生態十分脆弱 高寒地區 受氣候變化和人為活動的影響,生態十分脆弱。 二、中國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與防治措施 1、惡化原因:①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 ②執法不嚴、管理不力 ③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投入不足 2、措施:退---退耕還林、還草、還牧、還湖、還濕 建---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生態走廊、示範區等 改---經濟結構、生活能源、改坡為梯等 法---環境保護法、管理、休漁、禁伐等 育---宣傳教育、提高意識 3、分析中國不同地區生態環境問題的防治措施 中國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防治措施 生態環境問題 主要分布區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壞 東北、西南、華南林區 中溫帶、亞熱帶邊遠山區 封山育林、計劃砍伐、采育結合、退耕還林、改變林區經濟結構 草原退化 內蒙古、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