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洮生態園
『壹』 秦朝是的臨洮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洮縣城距省會蘭州市僅100Km。甘川、蘭郎等三條國道穿境而過,蘭(州)臨(洮)高速公路 2001 年正式開工建設,定新、甘大等省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城鄉道路暢通,全縣村村通了汽車。近年來,共投資3億多元,進行了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城鄉總面積擴至15.2平方公里,市政設施建設初具規模;上萬門程式控制電話已並網開通,行動電話、無線尋呼、有線電視等通訊設施,功能完善,輻射城鄉。洮陽、中鋪兩個省級鄉鎮企業和高新技術開發示範區基本實現了「三通一平」並具雛形;新添、玉井等 10 個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以撤縣設市為目標,擬把臨洮建成蘭州的「衛星」城市,將為開放開發和招商引資創造良好條件。
臨洮,古稱狄道,位於甘肅中部、定西地區西部、洮河下游,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是古「絲綢之路」要道、隴上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彩陶之鄉」、「文化縣」之稱,是「全國田徑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花木之鄉」、國家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國家退耕還林(草)試點縣和國家花卉.....
遠在新石器晚期(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即有馬家窯、寺窪、辛店文化,是甘肅仰韶文化發軔較早之地。據史籍記載,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獻公滅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縣,是臨洮建置的起始。至秦紹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隴西郡,郡治狄道。東晉十六國時,屬武始郡。唐初,置臨州,後置狄道郡。安史亂後,陷入吐蕃。五代時吐蕃置武勝軍地。宋置熙州,治狄道。元、明、清均置臨洮府,府治狄道。乾隆五年(1740年),遷府治於蘭州,升狄道州,民國二年二月降州為縣。民國十八年( 1929年),改為臨洮縣。新中國成立後,初屬臨夏地區,後屬定西地區。1960年,成立臨洮地區,不久裁撤,仍為定西地區轄縣。
臨洮歷來為控扼隴蜀的戰略要地。秦築長城以制南牧之患。蜀姜維出狄道以擾關隴,魏人據狄道,使姜維不能得志。唐哥舒翰鎮邊,宋王韶安撫熙河,均以洮河流域為必爭之地。明徐達盛稱熙河對經略湟鄯的戰略作用。辛亥革命後,甘肅數次軍閥爭奪戰中,臨洮得失,關系蘭州、臨夏的安危。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一兵團王震司令員率軍渡洮河,解放臨夏、西寧,以側翼迂迴作戰,配合解放蘭州的戰略任務。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縣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快發展,使全縣經濟建設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全縣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在1987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第一個翻一番的基礎上,又於1996年提前四年實現翻兩番,並於1998年提前兩年實現了整體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到2000年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億元,比「八五」末增長57.9%,年均遞增9.6%;其中,第一產業完成2.02億元,增長36%,年均遞增6.4%;第二產業完成2.48億元,增長75.8%,年均遞增11.9%;第三產業完成2.5億元,增長62.5%,年均遞增10.2%;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由「八五」末的33.5:31.8:34.7調整為28.7:35.5:35.8;工業增加值達到7600萬元,增長2.58倍,年均遞增20%;農業增加值達到3.48億元,增長14.8 %,年均遞增2.8%;「九五」期間,最高年份1999年的糧食產量達到1.7億公斤。
哥舒翰,唐代名將,生於公元704年,卒於公元757年,他是突厥族哥舒部人,世居安西,輕財任俠,勇冠全軍。他長期駐守巡防於邊防重鎮臨洮一帶,屢破吐蕃的進犯,收復黃河九曲。唐元寶六年公元747年),為隴右節度使,兼河西節度使,進封西平郡王。安祿山叛變時,哥舒翰統兵20萬堅守潼關。當時他身體病弱,因受楊國忠猜忌,被逼出戰,兵敗殘遭殺害,傳誦千古的西人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就是歌頌他充滿傳奇色彩一生和光輝業績的。
矗立在臨洮縣城南大街的「紀功碑」,據考證為唐天寶八年公元749年)所立,距今已有1240餘年。青磚碑座托舉著高大的碑體,碑正面刻文12行,為隸書,字體遒勁,筆力雄健。額刻有雲紋和盤繞的蛟理,據傳碑文為唐明皇御筆,只因長期的風雨剝蝕,岩石風化,僅存50餘字。但拂去歷史的塵封,濃縮哥舒翰悲壯人生的輝煌,都始終熠熠閃光,所以,常有人來此碑前瞻仰。
張維(公元1889年-1950年)臨洮人,字維之,號鴻汀。早年,他以詩文著稱鄉里,及後追蹤乾嘉學派,致力於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諸氏之學。治學主明事理,重實用,迄後乃專力史志、金石之學,所著有關西西北史志,深有見解,為國內史學界所重視,他的辭條被列入40年代《中國名人圖鑒》。
海巔峽東依南屏山,南和康樂縣接壤,距縣城30多公里,海巔峽兩岸絕壁千仞,峽口如蜿蜒銀蛇,洮水奔騰,洶涌澎湃,其勢如萬鈞雷霆,期間蘊藏著豐實的水利、森林、煤炭等資源。清代詩人吳鎮這樣寫道「我憶臨洮好,城南碧水來;崖飛高石出,峽斷鎖林開...」所以海巔峽又稱鎖林峽。
近代王熙之《臨洮金瑣錄》中略稱,峽中東岸石壁有「摩崖」二字及「紹聖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畢工」十二字,列為兩行,後列王存、王安刊記,大約五寸,均為正書,而州志卷一上記
載「......今峽上有古篆字,蓋宋金時所鐫雲」當為聞詞。峽內東岸石壁上,鐫四方形,五六寸孔甚多,昔曾於此建道,以通交通。海巔峽煤礦即在此,面積約40公頃,煤層厚約1米以上。現峽內距水面約1米的懸壁上,遺存楊繼盛所撰《開煤山記》石刻一方,高約2米,全文為楷書,保存完好。
如果在這里觀賞洮河流珠,則更令人流連忘返。洮水流珠是洮河獨有的奇觀,堪稱天下一絕。由於洮河上游山岩險峻,落差很大,三九嚴寒時節,濺起的水珠凍結為冰珠落入水中浮在河面而形成。每到嚴冬季節,北國大地銀裝素裹,洮水奔騰不息,一泄千里,河面上一簇簇的流珠滾圓晶亮、玲瓏剔透,浩浩盪盪地隨波而下,特別是冬日的早晨,旭日東升,朝霞滿天,給洮河流珠鍍上了一層火紅的霞光,顯得更為美麗、壯麗。
清代詩人陳鍾秀《泳洮河流珠》一詩曰:
萬斛明珠涌浪頭,晶瑩爭赴水東流;
珍奇難入俗人眼,拋向洪波不敢收。
清代詩人王維新在《洮陽八景.洮河流珠》一詩中寫道:
冬日河流急,浮波珠粒粒。
不勞象罔求,自有鮫人泣。
回答者:風行俠 - 助理 二級 1-27 10:43
--------------------------------------------------------------------------------
西南起臨洮(今甘肅岷縣)
回答者:付二の大便紙 - 舉人 五級 1-27 10:44
--------------------------------------------------------------------------------
臨洮地處東經103°29'至104°19',北緯35°03'42"至35°56'46"之間,在隴西盆地的西緣,青藏高原的東邊;位於甘肅中部、定西地區西部、洮河下游;東向越山穿谷達渭源、隴西境,西向渡河過嶺接康樂、臨夏,南向翻山繞壑至漳、岷界,北向跨梁渡關抵蘭州市。境內四山環抱,一水北流。
臨洮縣城距省會蘭州市僅100Km。甘川、蘭郎等三條國道穿境而過,蘭(州)臨(洮)高速公路 2001 年正式開工建設,定新、甘大等省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城鄉道路暢通,全縣村村通了汽車。近年來,共投資3億多元,進行了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城鄉總面積擴至15.2平方公里,市政設施建設初具規模;上萬門程式控制電話已並網開通,行動電話、無線尋呼、有線電視等通訊設施,功能完善,輻射城鄉。洮陽、中鋪兩個省級鄉鎮企業和高新技術開發示範區基本實現了「三通一平」並具雛形;新添、玉井等 10 個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以撤縣設市為目標,擬把臨洮建成蘭州的「衛星」城市,將為開放開發和招商引資創造良好條件。
臨洮,古稱狄道,位於甘肅中部、定西地區西部、洮河下游,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是古「絲綢之路」要道、隴上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彩陶之鄉」、「文化縣」之稱,是「全國田徑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花木之鄉」、國家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國家退耕還林(草)試點縣和國家花卉.....
遠在新石器晚期(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即有馬家窯、寺窪、辛店文化,是甘肅仰韶文化發軔較早之地。據史籍記載,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獻公滅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縣,是臨洮建置的起始。至秦紹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隴西郡,郡治狄道。東晉十六國時,屬武始郡。唐初,置臨州,後置狄道郡。安史亂後,陷入吐蕃。五代時吐蕃置武勝軍地。宋置熙州,治狄道。元、明、清均置臨洮府,府治狄道。乾隆五年(1740年),遷府治於蘭州,升狄道州,民國二年二月降州為縣。民國十八年( 1929年),改為臨洮縣。新中國成立後,初屬臨夏地區,後屬定西地區。1960年,成立臨洮地區,不久裁撤,仍為定西地區轄縣。
臨洮歷來為控扼隴蜀的戰略要地。秦築長城以制南牧之患。蜀姜維出狄道以擾關隴,魏人據狄道,使姜維不能得志。唐哥舒翰鎮邊,宋王韶安撫熙河,均以洮河流域為必爭之地。明徐達盛稱熙河對經略湟鄯的戰略作用。辛亥革命後,甘肅數次軍閥爭奪戰中,臨洮得失,關系蘭州、臨夏的安危。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一兵團王震司令員率軍渡洮河,解放臨夏、西寧,以側翼迂迴作戰,配合解放蘭州的戰略任務。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縣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快發展,使全縣經濟建設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全縣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在1987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第一個翻一番的基礎上,又於1996年提前四年實現翻兩番,並於1998年提前兩年實現了整體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到2000年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億元,比「八五」末增長57.9%,年均遞增9.6%;其中,第一產業完成2.02億元,增長36%,年均遞增6.4%;第二產業完成2.48億元,增長75.8%,年均遞增11.9%;第三產業完成2.5億元,增長62.5%,年均遞增10.2%;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由「八五」末的33.5:31.8:34.7調整為28.7:35.5:35.8;工業增加值達到7600萬元,增長2.58倍,年均遞增20%;農業增加值達到3.48億元,增長14.8 %,年均遞增2.8%;「九五」期間,最高年份1999年的糧食產量達到1.7億公斤。
哥舒翰,唐代名將,生於公元704年,卒於公元757年,他是突厥族哥舒部人,世居安西,輕財任俠,勇冠全軍。他長期駐守巡防於邊防重鎮臨洮一帶,屢破吐蕃的進犯,收復黃河九曲。唐元寶六年公元747年),為隴右節度使,兼河西節度使,進封西平郡王。安祿山叛變時,哥舒翰統兵20萬堅守潼關。當時他身體病弱,因受楊國忠猜忌,被逼出戰,兵敗殘遭殺害,傳誦千古的西人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就是歌頌他充滿傳奇色彩一生和光輝業績的。
矗立在臨洮縣城南大街的「紀功碑」,據考證為唐天寶八年公元749年)所立,距今已有1240餘年。青磚碑座托舉著高大的碑體,碑正面刻文12行,為隸書,字體遒勁,筆力雄健。額刻有雲紋和盤繞的蛟理,據傳碑文為唐明皇御筆,只因長期的風雨剝蝕,岩石風化,僅存50餘字。但拂去歷史的塵封,濃縮哥舒翰悲壯人生的輝煌,都始終熠熠閃光,所以,常有人來此碑前瞻仰。
張維(公元1889年-1950年)臨洮人,字維之,號鴻汀。早年,他以詩文著稱鄉里,及後追蹤乾嘉學派,致力於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諸氏之學。治學主明事理,重實用,迄後乃專力史志、金石之學,所著有關西西北史志,深有見解,為國內史學界所重視,他的辭條被列入40年代《中國名人圖鑒》。
海巔峽東依南屏山,南和康樂縣接壤,距縣城30多公里,海巔峽兩岸絕壁千仞,峽口如蜿蜒銀蛇,洮水奔騰,洶涌澎湃,其勢如萬鈞雷霆,期間蘊藏著豐實的水利、森林、煤炭等資源。清代詩人吳鎮這樣寫道「我憶臨洮好,城南碧水來;崖飛高石出,峽斷鎖林開...」所以海巔峽又稱鎖林峽。
近代王熙之《臨洮金瑣錄》中略稱,峽中東岸石壁有「摩崖」二字及「紹聖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畢工」十二字,列為兩行,後列王存、王安刊記,大約五寸,均為正書,而州志卷一上記
載「......今峽上有古篆字,蓋宋金時所鐫雲」當為聞詞。峽內東岸石壁上,鐫四方形,五六寸孔甚多,昔曾於此建道,以通交通。海巔峽煤礦即在此,面積約40公頃,煤層厚約1米以上。現峽內距水面約1米的懸壁上,遺存楊繼盛所撰《開煤山記》石刻一方,高約2米,全文為楷書,保存完好。
如果在這里觀賞洮河流珠,則更令人流連忘返。洮水流珠是洮河獨有的奇觀,堪稱天下一絕。由於洮河上游山岩險峻,落差很大,三九嚴寒時節,濺起的水珠凍結為冰珠落入水中浮在河面而形成。每到嚴冬季節,北國大地銀裝素裹,洮水奔騰不息,一泄千里,河面上一簇簇的流珠滾圓晶亮、玲瓏剔透,浩浩盪盪地隨波而下,特別是冬日的早晨,旭日東升,朝霞滿天,給洮河流珠鍍上了一層火紅的霞光,顯得更為美麗、壯麗。
清代詩人陳鍾秀《泳洮河流珠》一詩曰:
萬斛明珠涌浪頭,晶瑩爭赴水東流;
珍奇難入俗人眼,拋向洪波不敢收。
清代詩人王維新在《洮陽八景.洮河流珠》一詩中寫道:
冬日河流急,浮波珠粒粒。
不勞象罔求,自有鮫人泣。
『貳』 臨洮有哪些景點
嶽麓山公園:嶽麓山公園位於臨洮城東一里許,因宋代山上修建東岳廟而得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近年有識之士八方奔走,方為集資,對歷史名山進行了全面規化和全方位整修,使這顆隴上名珠重新煥發出奪目的光彩。嶽麓山雄偉挺拔,綠樹成蔭,是理想的游覽勝地。富麗堂皇的山門,猶如飄帶橫貫山腰的洮惠渠,從山底就給嶽麓山平添了幾份壯觀,幾許驕美。沿新修的水泥台階,越過穿雲亭,便到東岩寺門首。東岩寺原為道教寺觀。如今成了縣博物館。這里陳列著新石器時代斑爛多姿的馬家窯文化、辛苦文化和寺窪文化的出土文物,其展品之精美,叫人嘆慕不已,尤其是彩陶,品種之全、數量之多,在全國亦堪稱一流。其它各個朝代的文物也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拾級而上,就到了聞名遐邇的椒山書院。這里最早叫塔院。明代嘉靖年間,被貶官狄道的兵部員外郎楊繼盛在這里興辦超然書院,聘請為師為蕃漢子弟講學,後來楊繼盛被嚴嵩誣陷致死,狄道人民為懷念他的功德,將超然書院改為椒山書院,並在此建立了椒山祠。椒山祠現存懸樓五間。登上懸樓,但見南屏黛色碧如玉,一脈洮水流入川。從鳳台迤驪而上,甘南農民起義紀念館赫然在目。這是為紀念震驚全國的甘南農民起義而修建的。省人民政府撰寫的紀念起義的碑文,刻
在紀念塔上,字里行間,充滿著對起義軍領袖王仲甲、肋巴佛等人英雄事跡的褒揚和悼念。在椒山書院一側,有一組亭台,與東岩寺成犄角之勢。這些亭台中,這些亭台中,一覽亭凌空絕頂,懸亭半懸空中,平添險絕情致。嶽麓山頂,有烈士陵園,敬讀刻在石碑上的先烈英跡,亦發摧人奮起和感到肩頭的份量。山頭的最南端,建有臨洮兒女進新疆紀亭。嶽麓山還有「龍泉涌月」的佳景和「東岩伏冰」的奇觀,而每到春節,這里舉行的燈展更是叫人流連忘返。成千盞各具特色的大型燈具,五光十色,美不勝收。尤其是冰燈,造型優美,晶瑩剔透,光亮如玉,別具一番情趣。
哥舒翰紀功碑:當地人稱「石碑觀」,在臨洮縣城內南大街,坐北向南,有三面磚壁維護。碑額、碑身、碑座均為巨石製成。額高0.92米,已破裂為三塊,並有殘缺。碑身高4.25米,寬1.84米。額刻獸物跌裂怪形(似為雄獅,並有雲紋),碑座共為五層,高2.4米。碑的正面刻隸書十二行,據說碑文為唐明皇御筆,字體秀麗。現存70餘字,據張維《隴右金石錄》考證:「此碑既錄於金石略,又有哥舒二字,自系邊人為哥舒翰紀功所作。觀西鄙人哥舒翰紀功所作。觀西鄙人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之詩,蓋邊人之稱韓深矣。唐初置臨洮軍於狄道,其後始移鄯州節度衙內。故此碑立於狄道。」哥舒碑為唐天寶八年(公元749年)所立。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馬家窯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跡。甘肅爺韶文化馬家窯遺存,以最初在馬家窯發同而得名,位於臨洮縣洮河西岸西坪鄉馬家窯村,北距縣城10公里。該遺址包括了新石器時代較早期的「馬家窯文化」和較晚期的「齊家文化」、更晚期的「寺窪文化」,並有仰韶文化的遺存。該遺址出土彩陶等遺物非常豐富,文化層厚0.3~0.5米,東西長350米,南北寬280米。馬家窯遺址,屬全區唯一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辛店村東遺址:系晚於馬家窯文化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是「辛甸文化」的命名地。包括郭家村的石家坪祁家孤遺址和辛甸村的駱駝崖遺址。祁家孤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200米,駱駝崖遺址,東西長50米,南北寬150米。辛甸文化的遺存甚為豐富,灰層厚1米左右,遺物頗多。出土陶器幾乎全為夾砂粗陶,彩陶器也很多,表面均施淺紅色陶衣。除了彩陶,還有繩紋陶片和素陶片及很少的細泥陶片。辛甸村東遺址為省級文物單位。
寺窪山遺址:寺窪山遺址 系新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位於臨洮縣城北20公里,洮河西岸衙下鄉衙下村。遺址的分布面積遼闊,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800米,為「寺窪文化」的命名地。除了寺窪文化外,還有豐富的新石器時代較早期的馬家窯文化遺存。寺窪文化的器形以罐最多,鬲、鼎較少。陶器多為夾砂粗陶,表面磨光,勁部都有對稱的雙耳。高肩、深腹下殺,馬鞍形口沿,平底,表面多為紅褐色,間有褐色斑點。多為素麵,少量有紅色彩繪。器形、紋飾都具有辛店文化的特徵。石刀兩側有缺口,石斧有肩。遺跡灰層斷續相連,厚1米左右,陶片等遺物非常豐富。該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戰國秦長城及西端起點遺址:戰國秦長城,始建於秦昭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0年)。首起今臨洮縣新添鄉三十墩南坪北庄,進入峽口後,沿萬長嶺而下,越溝進入峽口鄉後,沿萬長嶺而下,越溝進入八里鋪鄉。再經沿川、塔灣、東 鋪、石家樓、堯店等8個鄉界進入渭源縣境。長城從新添鄉三十墩望兒嘴至堯店鄉長城坡東南出界,水平距離長41000米,起伏長度90華里。戰國秦長城從臨洮出鏡,經渭源、隴西、通渭、靜寧,進入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固原縣境內,復入甘肅環縣,一直往東北與陝西長城相連,勢如游龍,奔騰於萬山之巔,氣勢磅礴,雄偉壯觀。至今殘存地牆基、城障、關門、烽燧等遺跡尚十分明顯。牆基寬約為14米,高0.5—3米,為夯土板築,夯土層厚8—13厘米,暴露遺物甚豐,曾出土長達70厘米的筒瓦和5060厘米的板瓦,系築長城用的構件。戰國秦長城及其西端起點遺址舉世矚目,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徵。
龜石公園:黃河最大支流洮河流域的南屏山下,正在崛起一座風格獨特,神妙奇異的旅遊新景點——龜石公園,又稱「神龜園」。這座「神龜園」,座落在洮河海巔峽附近的塔下王家村。那用十萬顆洮河白石嵌鑲成的「龜」子形園路,周圍附近以綠色草坪和青松,巨型龜石就蹲卧在龜字中心的十字型水塘上。這人龜石重約1000公斤,頭尾、背、腹、甲皆俱;龜背寬100厘米,身長100厘米,周邊長427厘米,背上有乳白色與褐色水波狀花紋,龜頭呈錐形,頭頂長65厘米,從頭到頸環繞著30圈乳白與褐色的螺旋紋。更神奇的是,石龜嘴唇上下顯露出幾顆潔白的牙齒。整個石龜形象逼真,光澤圓潤,活靈活現。在龜石公園四角聳立的「萬猴石」、「猛虎下山石」、「中華地圖石」等象拱雲托月一樣,將巨型石龜襯托得神彩飛揚。龜石園於93年底又建成「中國龜文化展廳」,展出有關龜文化的書法、繪畫、神話傳說、文學作品、刺綉、地毯等工藝品。並將在塔下王家村磚塔前雕成大型石雕唐僧取經(過通天河)塑像,為龜園增輝添色。神龜園以它獨有的魅力引起中外賓客的情趣和贊賞。一位紐西蘭友人不辭辛勞來到龜園,對龜石仔細觀察研究,認為有很大的觀賞價值,還有很大的地帶地層研究價值。蘭州黃河石藝術協會名譽會長周林海題詞:「神龜奇石
奇景,中華大地一絕」。巨型龜石是1992年7月新華社陝西分社離休老記者王得溫,在臨洮縣塔下王家村探親時發現的,在他的倡導下,當地和外地工作的眾鄉親捐資捐款捐力,得以建成此園。
三甲水電站:三甲水電站位於臨洮縣三甲洮河幹流上,是洮河水力規化的第十六個梯級(最末一級),距縣城25公里,離蘭州120公里。三甲電站屬河床式水力樞紐,壩基岩石為下白堊系的沙質粘土岩層。左岸是廠房擋水段,每機設一排砂廊道,上游還設有擋水段,右岸為閘壩相同布置。壩線全長225米,最大壩高33.4米。廠房安裝有4台0.62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設計水頭16.6米,單機最大引用流量46.6秒立方。三甲水電站即是洮河開發水利資源,以電為先導,促進經濟繁榮的龍頭項目,又是游覽勝景。尤其是水庫,綜合利用價值很大。
臨洮縣博物館:臨洮縣博物館成立於1957年,是全區最早的博物館。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民眾教育館」。館址在臨洮縣城東約1里的嶽麓山東岩寺內,面積為1568平方米。博物館現有展廳一座,長年興辦臨洮縣歷史文物展覽。分為化石,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馬廠類型、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寺窪文化,戰國秦漢文物、銅鐵器、瓷器、畫像磚等專題專櫃展出。展品約200餘件,按時代發展順序重點介紹了馬家窯文化等幾種古文化遺存的特點,以實物宣傳了臨洮是人類文明起源較早的地區之一。在舉辦歷史文物展覽的同時,還舉辦古錢幣和歷史貨幣展覽。該館現有藏品幾千件,在各級各類文物中,尤以新石器時代及青銅時代的遺物居多。有時代較早的戰國秦長城遺物,漢代銅、陶器、金代狄道縣印,宋代畫像磚,元代瓷器,清代《狄道縣志》木該版等較為珍貴的文物。每年平均參觀人數為一萬五千人次
『叄』 用英語介紹我的家鄉臨洮縣的景點和特產
臨洮,古稱狄道,蘭州南大門,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古絲綢之路要道,是黃河上游古文化發祥地之一,有「彩陶之鄉」、「蘭州的衛星城「、」蘭州的後花園」的稱號。 Lintao, ancient Di, the South Gate of Lanzhou, since ancient times for the northwest of Longyou City, town, the ancient silk road routes,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s one of the ancient cultural birthplace, "colored town", "Lanzhou satellite city", "Lanzhou garden" title. 臨洮縣,隸屬於甘肅省定西市,地處東經103°29'至104°19',北緯35°03'42''至35°56'46''之間,隴西盆地西緣,青藏高原東邊,甘肅中部、定西市西部。東臨安定區,北接蘭州市,南連渭源縣,西與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廣河、康樂縣接壤。臨洮縣總面積2851平方公里,轄12個鎮、6個鄉,54.54萬人 Lintao County, Gansu Province, belonging to the city of Dingxi, located in the east longitude 103 DEG 29'to 104 DEG 19', between latitude 35 DEG 03'42''to 35 DEG 56'46'',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Longxi basin, Qinghai Tibet Plateau East, central Gansu, Western Dingxi. East Anding District, Lanzhou city of North, south of Weiyuan County, bordering the West and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Dongxiang Autonomous County, Kangle County, guanghe. Lintao county with a total area of 2851 square kilometers, jurisdiction over 12 towns, 6 townships, 545 thousand and 400 people 臨洮縣獲得了「全國田徑之鄉」、「中國花木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等稱號。 Lintao County won the "national athletics village", "China Huamuxiang", "Chinese folk art village" title. 地方風俗 a local custom 民間繪畫 Folk painting 臨洮民間繪畫以油漆傢具最為馳名,民間家用木器箱、櫃、桌等,都畫著描金裝飾畫,以傳統戲、花卉、二十四孝等為內容,由民間工匠繪制。臨洮鄉間盛行畫棺木,畫師以松、鶴、鹿、百壽圖、前蟒後鶴、二十四孝、八仙等為內容,按死者身份繪畫。 Lintao folk painting to paint the most famous folk furniture, household wood box, cabinet, table, painted with gold decorative painting, traditional opera, flowers, filial piety and other content, drawn by the folk craftsmen. Lintao country popular painting painter to the coffin, pine, crane, deer, Baishou map, crane, Ershisixiao, former Python after eight to the content of painting, according to the identity of the deceased. 刺綉剪紙 Embroidery and paper cutting 一些民間女藝人,精於花樣刺綉與剪紙。在窗戶、枕頭、鞋面、肚兜上剪上或綉上花、草、魚、蟲、貓、兔、蝙蝠等動植物圖案,以獨特的風格、濃郁的鄉土氣息受人青睞,盛行不衰。 Some folk artist, skilled in embroidery pattern and paper-cut. In the window, a pillow, a vamp, stomachers cut or embroidered with flowers, grass, insects, fish, rabbits, cats, bats and other animal and plant pattern, with unique style, rich local flavor popular, popular. 磚雕木雕 Brick carving 許多民間工匠擅長磚雕、木雕,俗稱「花雕」、「花板子」,題材多為梅、蘭、菊、竹、孔雀牡丹、喜鵲登梅等,用於建築物和棺木的裝飾。寺廟建築雕梁畫棟,木雕磚雕極為盛行。有些能工巧匠長於製作戲劇頭盔、頭飾、玩具、彩燈、刻葫蘆、印章等。 Many folk craftsmen at brick and wood, commonly known as "flower", "flower board", the theme are plum, orchid, bamboo, chrysanthemum, peony, peacock magpie Mui, and coffin decoration for buildings. Temple building a richly ornamented building, wood carving is extremely popular brick. Some skilled craftsmen made longer than drama helmets, ornaments, toys, lamps, carved gourds, seal etc.. 民間戲曲 folk operas 臨洮民間戲曲演唱較為盛行。每逢節日,城鄉群眾有搭台唱戲的習慣,劇種有秦腔、眉戶、小曲等,尤以秦腔更為普及。 Lintao folk opera singing is more popular. During the festival, urban and rural masses have dataichangxi habits, Shaanxi opera, opera, etc. especially in small Mihu, Shaanxi is more popular. 民間音樂 folk music 臨洮民間音樂主要以民歌、民間樂曲、花兒、喪事音樂、勞動號子等形式流行於人民群眾中。民歌主要有小曲、小調、秧歌、酒麴等。 Lintao folk music, folk music, folk songs to flowers, funeral music, work songs and other forms of popular in the masses of people. There are folk songs, minor, yangko dance, yeast etc.. 民間舞蹈 Folk dance 臨洮縣民間舞蹈多數是集體舞蹈,隨從社火表演,有龍燈舞、獅舞、旱船舞、太平鼓、高明燈等,用的道具有扇、花等,以鑼、鼓擊拍伴奏,動作粗獷,場面復雜多變,陣勢浩大,氣氛熱烈,在東鄉大石頭、南鄉南屏一帶流行。 Most of the folk dance in Lintao county is a collective dance, after dragon dance, folk art performances, lion dance, dance, drum, Hanchuan high light, props for fans, flowers, Gong, drum beat accompaniment, action rough, complex scenes, the battle is vast, warm atmosphere, popular in Dongxiang, big stone Nan Xiang Nanping area. 旅遊景點 Scenic spot 老子文化園,水泉山莊,戰國秦長城遺址,佛歸寺生態旅游園,西湖水上公園,臨洮縣博物館, Lao Tzu Cultural Park, Fountain Hills, Warring States Qin the Great Wall ruins, Buddha Temple to ecological tourism park, West Lake water park, Lintao County museum,
『肆』 臨兆哪裡有旅遊區
老子文化園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教學派創始人。據史料考證,老子晚年出函谷關, 向西來到隴西郡,在嶽麓山鳳台(今臨洮嶽麓超然台)飛升而去。
老子的曾孫叫李曇,李曇的兒子叫李崇。李崇「建功北狄道討西羌」,「受封南鄭家素昌
臨洮縣
(狄道)」,在秦時曾任隴西郡守,駐防郡治狄道(今臨洮)。李崇就是為後世所稱頌的李氏隴西房始祖。這樣,從老子西行飛升臨洮,到老子九世孫李崇以後,就開始有了「隴西房」李氏,即「隴西李氏」。[16]
水泉山莊
水泉山莊位於臨洮縣城北40公里,距蘭州市40公里、蘭臨高速公路安家咀出口7公里,瀕洮河而建。
戰國秦長城遺址
秦長城起始首於臨洮城北15公里處的三十墩南坪的望兒嘴,綿延起伏於沿川子、塔灣、東廿鋪、窯店等8個鄉界,穿越長度45公里。
佛歸寺生態旅遊園
水泉山莊
佛歸寺生態旅遊園坐落在臨洮城南3公里的洮陽鎮旭東村紫雲山,其山峰屬嶽麓山山系,是國家AA級臨洮縣嶽麓山森林公園的主要組成部分。
西湖水上公園
西湖水上公園地處縣城西,洮水之濱,是臨洮縣著名的「洮陽八景」之一。
臨洮縣博物館
臨洮縣博物館成立於1957年。博物館前身為1941年成立的民眾教育館,1949年,民眾教育館更名為人民文化教育館,兼管文物工作。1957年臨洮縣博物館成立,專管文物工作,館址設在嶽麓山東岩寺內。1958年縣博物館與與縣文化館、縣圖書館合並,統稱為臨洮縣文化館。1981年縣博物館建制恢復,隸屬縣文化局,館址仍設東岩寺內。
『伍』 臨洮屬於哪個市或地區
臨洮地處東經103°29'至104°19',北緯35°03'42"至35°56'46"之間,在隴西盆地的西緣,青藏高原的東邊;位於甘肅中部、定西地區西部、洮河下游;東向越山穿谷達渭源、隴西境,西向渡河過嶺接康樂、臨夏,南向翻山繞壑至漳、岷界,北向跨梁渡關抵蘭州市。境內四山環抱,一水北流。
臨洮縣城距省會蘭州市僅100Km。甘川、蘭郎等三條國道穿境而過,蘭(州)臨(洮)高速公路 2001 年正式開工建設,定新、甘大等省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城鄉道路暢通,全縣村村通了汽車。近年來,共投資3億多元,進行了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城鄉總面積擴至15.2平方公里,市政設施建設初具規模;上萬門程式控制電話已並網開通,行動電話、無線尋呼、有線電視等通訊設施,功能完善,輻射城鄉。洮陽、中鋪兩個省級鄉鎮企業和高新技術開發示範區基本實現了「三通一平」並具雛形;新添、玉井等 10 個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以撤縣設市為目標,擬把臨洮建成蘭州的「衛星」城市,將為開放開發和招商引資創造良好條件。
臨洮,古稱狄道,位於甘肅中部、定西地區西部、洮河下游,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是古「絲綢之路」要道、隴上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彩陶之鄉」、「文化縣」之稱,是「全國田徑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花木之鄉」、國家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國家退耕還林(草)試點縣和國家花卉.....
遠在新石器晚期(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即有馬家窯、寺窪、辛店文化,是甘肅仰韶文化發軔較早之地。據史籍記載,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獻公滅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縣,是臨洮建置的起始。至秦紹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隴西郡,郡治狄道。東晉十六國時,屬武始郡。唐初,置臨州,後置狄道郡。安史亂後,陷入吐蕃。五代時吐蕃置武勝軍地。宋置熙州,治狄道。元、明、清均置臨洮府,府治狄道。乾隆五年(1740年),遷府治於蘭州,升狄道州,民國二年二月降州為縣。民國十八年( 1929年),改為臨洮縣。新中國成立後,初屬臨夏地區,後屬定西地區。1960年,成立臨洮地區,不久裁撤,仍為定西地區轄縣。
臨洮歷來為控扼隴蜀的戰略要地。秦築長城以制南牧之患。蜀姜維出狄道以擾關隴,魏人據狄道,使姜維不能得志。唐哥舒翰鎮邊,宋王韶安撫熙河,均以洮河流域為必爭之地。明徐達盛稱熙河對經略湟鄯的戰略作用。辛亥革命後,甘肅數次軍閥爭奪戰中,臨洮得失,關系蘭州、臨夏的安危。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一兵團王震司令員率軍渡洮河,解放臨夏、西寧,以側翼迂迴作戰,配合解放蘭州的戰略任務。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縣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快發展,使全縣經濟建設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全縣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在1987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第一個翻一番的基礎上,又於1996年提前四年實現翻兩番,並於1998年提前兩年實現了整體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到2000年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億元,比「八五」末增長57.9%,年均遞增9.6%;其中,第一產業完成2.02億元,增長36%,年均遞增6.4%;第二產業完成2.48億元,增長75.8%,年均遞增11.9%;第三產業完成2.5億元,增長62.5%,年均遞增10.2%;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由「八五」末的33.5:31.8:34.7調整為28.7:35.5:35.8;工業增加值達到7600萬元,增長2.58倍,年均遞增20%;農業增加值達到3.48億元,增長14.8 %,年均遞增2.8%;「九五」期間,最高年份1999年的糧食產量達到1.7億公斤。
哥舒翰,唐代名將,生於公元704年,卒於公元757年,他是突厥族哥舒部人,世居安西,輕財任俠,勇冠全軍。他長期駐守巡防於邊防重鎮臨洮一帶,屢破吐蕃的進犯,收復黃河九曲。唐元寶六年公元747年),為隴右節度使,兼河西節度使,進封西平郡王。安祿山叛變時,哥舒翰統兵20萬堅守潼關。當時他身體病弱,因受楊國忠猜忌,被逼出戰,兵敗殘遭殺害,傳誦千古的西人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就是歌頌他充滿傳奇色彩一生和光輝業績的。
矗立在臨洮縣城南大街的「紀功碑」,據考證為唐天寶八年公元749年)所立,距今已有1240餘年。青磚碑座托舉著高大的碑體,碑正面刻文12行,為隸書,字體遒勁,筆力雄健。額刻有雲紋和盤繞的蛟理,據傳碑文為唐明皇御筆,只因長期的風雨剝蝕,岩石風化,僅存50餘字。但拂去歷史的塵封,濃縮哥舒翰悲壯人生的輝煌,都始終熠熠閃光,所以,常有人來此碑前瞻仰。
張維(公元1889年-1950年)臨洮人,字維之,號鴻汀。早年,他以詩文著稱鄉里,及後追蹤乾嘉學派,致力於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諸氏之學。治學主明事理,重實用,迄後乃專力史志、金石之學,所著有關西西北史志,深有見解,為國內史學界所重視,他的辭條被列入40年代《中國名人圖鑒》。
海巔峽東依南屏山,南和康樂縣接壤,距縣城30多公里,海巔峽兩岸絕壁千仞,峽口如蜿蜒銀蛇,洮水奔騰,洶涌澎湃,其勢如萬鈞雷霆,期間蘊藏著豐實的水利、森林、煤炭等資源。清代詩人吳鎮這樣寫道「我憶臨洮好,城南碧水來;崖飛高石出,峽斷鎖林開...」所以海巔峽又稱鎖林峽。
近代王熙之《臨洮金瑣錄》中略稱,峽中東岸石壁有「摩崖」二字及「紹聖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畢工」十二字,列為兩行,後列王存、王安刊記,大約五寸,均為正書,而州志卷一上記
載「......今峽上有古篆字,蓋宋金時所鐫雲」當為聞詞。峽內東岸石壁上,鐫四方形,五六寸孔甚多,昔曾於此建道,以通交通。海巔峽煤礦即在此,面積約40公頃,煤層厚約1米以上。現峽內距水面約1米的懸壁上,遺存楊繼盛所撰《開煤山記》石刻一方,高約2米,全文為楷書,保存完好。
如果在這里觀賞洮河流珠,則更令人流連忘返。洮水流珠是洮河獨有的奇觀,堪稱天下一絕。由於洮河上游山岩險峻,落差很大,三九嚴寒時節,濺起的水珠凍結為冰珠落入水中浮在河面而形成。每到嚴冬季節,北國大地銀裝素裹,洮水奔騰不息,一泄千里,河面上一簇簇的流珠滾圓晶亮、玲瓏剔透,浩浩盪盪地隨波而下,特別是冬日的早晨,旭日東升,朝霞滿天,給洮河流珠鍍上了一層火紅的霞光,顯得更為美麗、壯麗。
清代詩人陳鍾秀《泳洮河流珠》一詩曰:
萬斛明珠涌浪頭,晶瑩爭赴水東流;
珍奇難入俗人眼,拋向洪波不敢收。
清代詩人王維新在《洮陽八景.洮河流珠》一詩中寫道:
冬日河流急,浮波珠粒粒。
不勞象罔求,自有鮫人泣。
『陸』 臨洮 在什麼地方 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臨洮縣地處東經103°29'至104°19',北緯35°03'42''至35°56'46''之間,隴西盆地西緣,青藏高原東邊,甘肅中部、定西市西部。東臨安定區,北接蘭州市,南連渭源縣,西與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廣河、康樂縣接壤。縣城距省城蘭州100公里。
水泉山莊 水泉山莊位於臨洮縣城北40公里,距蘭州市40公里、蘭臨高速公路安家咀出口7公里 臨洮縣,瀕洮河而建,佔地百餘畝,園區內現以軟梨樹為主,核桃、梨樹成片,30年樹齡以上的樹木佔40%以上,參天蔽日,時令花卉接連不斷,際目一派對田園風光,園內曲道幽徑,山清水碧,鑲砌涼亭,迴廊錯落致,遊客置身園中,各類果蔬,遊客可自由摘嘗。該園為宏遠公司於2002年在原有果園的基礎上投資改擴建而成,園區設計新穎,布局獨特,園區內集亭台水榭、游樂餐飲、垂釣劃船、度假休閑、商務會議於一體,配套設施齊全。該園是臨洮最早以開發度假休閑為主的旅遊點之一,特別是距蘭州市僅40多公里的車程,便捷的交通區位優勢、良好的休閑環境、豐富的服務功能,其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成為各類遊客周末休閑度假的理想場所。 佛歸寺生態旅遊園 佛歸寺生態旅遊園坐落在臨洮城南3公里的洮陽鎮旭東村紫雲山,其山峰屬嶽麓山山系,是國家AA級臨洮縣嶽麓山森林公園的主要組成部分。 據《搜神記》第六卷和清代陳如平《岷州續志采訪錄·祥異記事》里分別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有長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見於臨洮」。傳說十二長人因體長,難入臨洮縣城,於是南行,人們好奇追隨,追至城南紫雲山前,長人一晃不見蹤影,追隨者更為好奇,從紫雲山尋找,在紫雲山平台發現「長人」足印,而不見「長人」,因而認為仙歸於此,從此紫雲山香火不斷,後在唐代建寺,名曰「佛歸寺」。
『柒』 臨洮有哪些旅遊景點大全
老子文化園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教學派創始人。據史料考證,老子晚年出函谷關, 向西來到隴西郡,在嶽麓山鳳台(今臨洮嶽麓超然台)飛升而去。
老子的曾孫叫李曇,李曇的兒子叫李崇。李崇「建功北狄道討西羌」,「受封南鄭家素昌
水泉山莊
佛歸寺生態旅遊園坐落在臨洮城南3公里的洮陽鎮旭東村紫雲山,其山峰屬嶽麓山山系,是國家AA級臨洮縣嶽麓山森林公園的主要組成部分。
西湖水上公園
西湖水上公園地處縣城西,洮水之濱,是臨洮縣著名的「洮陽八景」之一。
臨洮縣博物館
臨洮縣博物館成立於1957年。博物館前身為1941年成立的民眾教育館,1949年,民眾教育館更名為人民文化教育館,兼管文物工作。1957年臨洮縣博物館成立,專管文物工作,館址設在嶽麓山東岩寺內。1958年縣博物館與與縣文化館、縣圖書館合並,統稱為臨洮縣文化館。1981年縣博物館建制恢復,隸屬縣文化局,館址仍設東岩寺內。
『捌』 臨洮縣的旅遊景點
老子文化園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教學派創始人。據史料考證,老子晚年出函谷關, 向西來到隴西郡,在嶽麓山鳳台(今臨洮嶽麓超然台)飛升而去。
老子的曾孫叫李曇,李曇的兒子叫李崇。李崇「建功北狄道討西羌」,「受封南鄭家素昌(狄道)」,在秦時曾任隴西郡守,駐防郡治狄道(今臨洮)。李崇就是為後世所稱頌的李氏隴西房始祖。這樣,從老子西行飛升臨洮,到老子九世孫李崇以後,就開始有了「隴西房」李氏,即「隴西李氏」。
水泉山莊
水泉山莊位於臨洮縣城北40公里,距蘭州市40公里、蘭臨高速公路安家咀出口7公里,瀕洮河而建。
戰國秦長城遺址
秦長城起始首於臨洮城北15公里處的三十墩南坪的望兒嘴,綿延起伏於沿川子、塔灣、東廿鋪、窯店等8個鄉界,穿越長度45公里。
佛歸寺生態旅遊園
佛歸寺生態旅遊園坐落在臨洮城南3公里的洮陽鎮旭東村紫雲山,其山峰屬嶽麓山山系,是國家AA級臨洮縣嶽麓山森林公園的主要組成部分。
西湖水上公園
西湖水上公園地處縣城西,洮水之濱,是臨洮縣著名的「洮陽八景」之一。
臨洮縣博物館
臨洮縣博物館成立於1957年。博物館前身為1941年成立的民眾教育館,1949年,民眾教育館更名為人民文化教育館,兼管文物工作。1957年臨洮縣博物館成立,專管文物工作,館址設在嶽麓山東岩寺內。1958年縣博物館與與縣文化館、縣圖書館合並,統稱為臨洮縣文化館。1981年縣博物館建制恢復,隸屬縣文化局,館址仍設東岩寺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