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北石窟水庫

北石窟水庫

發布時間: 2021-02-24 01:24:41

① 白盆珠水庫的介紹

白盆珠水庫在惠東縣城東北34公里,東江支流西枝江上游。原地稱白朦珠。因庫區地形似盆,故改稱白盆珠。1985年8月建成。

集水面積856平方公里,最大防洪庫容12.2億立方米。是防洪、灌溉、發電和改善航運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總庫容12.2億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7.47萬畝,是西枝江源頭。

防洪:減輕惠東、惠陽兩縣(區)及惠州市和惠州機場的洪水威脅,受益農田32萬畝。水庫於1986年按設計運行,即遭遇8607號強台風及暴雨考驗,經水庫調蓄,惠東縣水位降低1.95米,減少淹田13萬余畝。

灌溉:可灌溉農田17,47萬畝。但到1987年止灌區工程尚未動工興建,故尚未發生效益。

發電:1985年8月電站正式投產,至1987年10月已發電1.63億千瓦時,為當地工農業提供了電能。

(1)北石窟水庫擴展閱讀

景點介紹:

1、五緣灣濕地公園

是廈門五緣灣片區帶動項目之一,佔地85公頃,是廈門最大的公園,也是最大的濕地生態園區,被稱為是廈門的城市綠肺。每年的3月,大批的白鷺會在此築巢,繁殖,也是候鳥南北遷徙的重要驛站。

按照功能規劃,公園設有濕地生態自然保護區、紅樹林植物區、鳥類觀賞島、環湖休閑運動區等。

2、煙霞湖風景名勝區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東北邊緣。距大邑縣城有11公里,距成都市有56公里。煙霞湖呈樹枝狀,屬枝狀湖泊,湖面九曲十八位於大邑縣東北邊緣。湖面九曲十八彎,環繞20餘座山峰。煙霞湖集上游諸山溪水及青山堰上游水而成。

景區平均海拔755.6米,平均氣溫16℃左右,氣候溫和,陽光充足,煙霞湖湖面面積400畝,蓄水量500多萬立方米,四面環山,曲徑通幽,波碧岸曲景深,擁山、水、寺廟為一體。地處城郊,無污染,植被復蓋好,歷史內涵深。

3、溧陽·湖裡山公園

湖裡山公園座落於天目湖風景區內。她三面環水,一面倚山,是一座半島,佔地200多畝,島上竹木茂盛,石級曲折蜿蜒。石窟、長廊、亭、台、樓、閣、軒、榭環湖而建。邁步其間,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白盆珠水庫

② 陝北石窟的石窟種類

此外,在宜君縣、黃陵縣沮河流域、富縣葫蘆河流域,還有南遷的鮮卑族和匈奴族供養人開鑿的少數民族石窟,如宜君縣福地水庫石窟、黃陵縣香坊石窟,以及一批胡服造像石窟,如富縣西王母洞、宜君縣彭村石窟和泰家河摩崖石刻。供養人和脅侍菩薩造像皆胡服圓領緊袖系腰,著長靴。北周石窟在南部黃陵縣寺灣懸崖有大窟1個,在北部榆林縣開光城下有小窟6個,神木縣虎頭峁有2個摩崖造像龕。造像方拙短壯,頭大頸粗,為民間造像風格,具有北朝晚期向唐代過渡風格的特徵。
隋唐石窟陝北隋唐石窟較少。隋代石窟以佳縣劉國縣鄉隋大業五年(609)的玉泉庵為代表,系佛、道造像混合之石窟。長方形窟,洞口左右雕蹲獅、力士,門楣呈尖拱形,雕蓮花捲雲紋,富麗壯觀。門內壁上部為佛涅□浮雕,左右各雕束發袒胸、握降魔杵之佛教護法金剛和戴冠長髯袒胸、握三股叉道教老者護法神,以及二脅侍菩薩。菩薩低花蔓冠,寶繒雙垂,方頤,微笑,頸圓如柱,瓔珞華麗,披帛和瓔珞由肩呈U字形下垂至足,裙帶如紳,亦呈U字形下垂至腹,形成腹足雙U字形。以菩薩為代表的石窟造像風格呈大塊方柱形造型,雄渾宏偉,身軀比例粗短,頭大,頸圓粗且長,為北朝石窟造像向唐代轉變之典型風格。 唐代石窟主要分布在富縣以南。其代表為洛川縣仙宮寺石窟,鑿於永泰二年(766)。方形平頂形窟,後壁佛壇上為三世佛,左右阿難、迦葉,兩壁八菩薩、二侍者。菩薩花髻,袒露胸臂,頸環瓔珞,臂著腕釧,披帛瓔珞由兩肩下垂至腿,下裙緊貼雙腿,如曹衣出水。面相豐滿,長眉,肌膚豐滿圓潤,上腰欹斜,富有青春的活力。造像自由運用貼泥條和淺階梯式與陰線結合的藝術手法,表現肌膚圓滑、衣裙透肌的真實感覺,配合華麗的火焰輪光,堂皇富麗。唐代民間小窟的代表作有:鑿於景龍二年(708)的富縣石泓寺二窟、銅川市金鎖關石窟和鑿於垂拱四年(688)的摩崖造型龕以及延長縣石佛村出土的一鋪石雕。石佛村石雕觀音菩薩像,身穿布衣,左手提凈瓶,右手柳枝搭肩,凝眸遠眺,儼然是在田間勞動之中舒腰直身遠望的陝北農婦的造像。力士形象則粗獷簡括,雙腿叉開,挺胸扭腹,張口瞪目,狀如吼獅,雖僅70厘米高,卻令人生畏。五代、北宋石
窟五代造像見於甘泉縣白鹿寺,系出自後晉天福(936~947)年間黨項羌族工匠之手。北宋軍州石窟集中在延安地區,其開窟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分布之廣在陝北都是空前的。除南部富縣鑿於開寶六年(973)的大佛寺石窟、黃龍縣鑿於天聖十年(1032)的阿師崖寺石窟等外,大規模開窟造像都是在北宋和西夏長期地大規模戰爭期間,隨著城塞的修建發展起來的。它們的開鑿者除善男信女、過路客商外,大多是保衛城砦的兵馬鈐轄、指揮和下層弓箭手兵民,開窟造像起著穩定軍心、保衛城砦、保家衛國的作用。宋代的代表石窟為:子長縣北鍾山石宮寺(1067)、延安市清涼山萬佛洞(1077)、黃陵縣雙龍千佛洞(1094)、志丹縣呂川石宮寺(1087)、狄青城石空寺(1081)、安塞縣石子河石窟(1119)等。大窟多為寺廟形制,中心為佛壇,壇上前後並列八柱、四柱或左右屏壁、倒凹字形屏壁。造像多為三世佛、阿難、迦葉、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十六羅漢、天王等,四壁遍雕千佛或說法、涅□、金棺說法等佛傳故事。造像寫實並具有濃厚的陝北地方特色。延安地區北宋石窟造像風格可以概括為三類,即以王信、薛成、馮義、孫友、孫玉石匠班子為一派,他們開鑿的北部子長縣北鍾山石宮寺,風格渾厚質朴,厚重有力,重在形體,長於圓雕;以□州(今富縣)介端、介政、介處、介子元、介子用家族兩代石匠班子為一派,所鑿黃陵縣雙龍千佛洞和富縣馬蹄寺溝石窟,形體簡括,重在線的表現,長於結構宏偉的佛傳故事巨型壁雕;以王志為首的石匠班子所鑿的安塞縣石子河石窟、黑泉驛石窟,則兼兩家之長,風格細致玲瓏,堂皇富麗。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工匠的藝術創造,成為中國北宋佛教石窟藝術的代表性作品。
唐代內遷現志丹縣、甘泉縣洛河一帶的黨項羌族,後來成為北宋軍隊的蕃部、熟戶,在宋對西夏的戰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此時佛教在黨項羌族也甚為流行。紹聖二年(1095)保安軍開鑿志丹縣廟灣千佛寺,金皇統九年(1149)又於志丹縣狄青城石空寺造像,風格粗拙、簡括生動,與當地宋窟藝術風格迥異,男女供養人造像亦均圓領緊袖胡服系腰著長靴。 金以後各代石窟金代石窟代表為:富縣石泓寺(皇統六年)、延安市清涼山4號窟、甘泉縣老君寺崖墓石窟。元代石窟代表為:佳縣佛堂寺(1299)、富縣松樹溝造像群(1349)。金、元石窟形制、內容和造像皆因襲北宋石窟。明代石窟群主要分布在榆林地區,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比宋代有過之無不及。其代表石窟為榆林紅石峽石窟群(1487),安崖鄉金佛寺石窟群(1605),神木縣的東山萬佛洞(1589),高家堡千佛洞、萬佛洞、虎頭峁伏智寺(1477),米脂縣萬佛洞(1558),志丹縣順寧大佛寺(1486)等。明代西北的政治、軍事、交通中心由延安北移榆林,設延綏鎮,置榆林衛,成為防禦河套蒙古的軍事重鎮的九邊之一。明代大規模的開窟造像是在防禦河套蒙古的戰爭中隨著城堡寨的修建發展起來的。榆林於成化七年(1471)置衛築城,成化二十三年就在城北長城鎮北台下創建宏偉的紅石峽石窟群,共27窟。雖然造像遭到嚴重破壞,但宏偉的規模和「榆關雄峙」、「威震九邊」等64方巨大的懸崖鐫壁,則仍充分顯示明代邊塞軍鎮石窟的特色。明代石窟形制繼承宋代,造像的寫實能力趨於衰落。內容多以佛教為主,又混合儒道,並滲入了民間故事傳說和民俗內容。藻井亦多以八卦為中心,環以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多層裝飾。民間雕刻藝術進入大型窟群,是陝北明代石窟的特色。另外,靠近內蒙古一帶的明代佛教造像,以長方條石稍事雕琢,再以陰線劃出五官、以平行陰線刻出服飾。這種北方民族的藝術風格,在中國歷代石窟中也是具有特色的。
富縣石泓寺金代雕刻清代以後除開鑿一些小窟和重修補塑歷代大窟造像外,已無大規模開窟造像活動。在中國石窟史上,陝北石窟無論是石窟形制還是造像風格都是自成體系的。

③ 甘肅炳靈寺石窟怎麼樣,關於它的旅遊知識有哪些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西南積石山的大寺溝內,是中國著名的石窟之一,甘肅最大最完整的石窟群之一,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炳靈寺石窟建於西秦,在每個朝代都進行了修復和擴建。現在,炳靈寺石窟里還存在著最有價值的特窟169窟,是我國石窟寺中現存最早的造像題記。佛像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炳靈寺石窟的山路不好走,基本都是盤山公路,自駕都需要開三四個小時的車,坐快艇的話大約90分鍾就可以到。如果暈車/船的話一定要提前備好葯。盡量穿舒適的衣褲和鞋子,再帶幾件稍微厚一點的衣服,說不定山上會降溫呢。這里是甘肅炳靈寺石窟,全國六大石窟之一,你對它是否有了解?有時間計劃一場甘肅的旅行吧,探索甘肅的風景美與石窟美。

④ 石羊河的水利工程


石羊河流域灌區 位於河西走廊東部。水源於祁連山東部冷龍嶺北坡,其較大支流有大靖河、古浪河、黃羊河、雜木河、金塔河、西營河、東大河、西大河等,各河流程較短,流向多與山脈走向垂直,出山後匯集於石羊河幹流,呈掃帶狀水系,進入武戚—永昌盆地,後向北穿過紅崖山進人民勒量地,總面積4.2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最15.7億立方米。河西走廊三大水系中,石羊河流域水土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最高,到80年代中期,全流城灌溉面積近400萬畝,農田灌溉面積369.15萬畝,林草灌概面積29.85萬畝,1990年農田灌溉面積為333.86萬畝,畝均佔有毛水憊尚不足400立方米。滋區水資源嚴重短缺,用水矛盾最為突出,因而促進了群眾興修水利、節約用水的積極性,經國家大雲投入,修水庫,襯集道,打機並,並調整灌溉制度,改進浦水技術,灌區取得了有效的發展。
西大河水庫灌區 位於西大河兩半個峽口,距永昌城77公里,總庫容6800萬立方米。灌區地處永昌縣城西南祁連山北魂,西以大黃山 (古稱焉支山)為界,南靠祁連山北坡,東和東北部與四壩灌區相連。灌區是西大河和馬營河形成的沖積洪積扇平原,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海拔在1980米~2500米之間,多年平均降水量343毫米,年燕發量1 761毫米,是河西走廊冷涼地區之一。灌區土壤多屬山地栗鈣土、灰鈣土等,西大河水源於祁連山冷龍嶺北麓嘴鳥口、平羌口諸山間,多年平均徑流盤1.6億立方米,此外有馬營河、深溝、水溝、月牙湖和大、中、小泉等彌補。灌區包括新城子鎮、紅山窯鄉的全部,軍馬四場、八一農場黑土窪分場全郁和焦家莊鄉的雙么街、河灘杏樹庄,共3個鄉鎮的27個行政村,兩個國營農場,總人口4.6萬人,總面積50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5萬畝,設計灌溉面積39.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5萬畝。1990年實灌面積21.8萬畝。
東大河水庫灌區 於1990年在永昌城以南47公里的祁連山區,建成皇城水庫,總庫容8000萬立方米,樞紐工程包括大現、輸水泄洪洞、水電站。灌區位於永昌縣城東南,東與武威市西營灌區的青林、金山兩鄉接壤,南靠祁連山北坡,西鄰四壩滋區的北海子鄉,北與河西堡鎮黃家泉為界,東北至九壩灘。地處祁連北蔑傾斜平原洪積扇地帶,總面積約600平方公里。海拔1680米至2800米之間,年降水量184毫米,年蒸發量2 100毫米,無霜期120天至136天,屬溫寒干早氣候.灌區建設乾渠15條,長217.2公里,支架73條,總長260公里,轄永昌縣東寨、六壩、南壩3鄉、國營八一農場二、三、四營、土佛寺紅光園藝場、永昌羊場和武威金山、青林鄉部分耕地,共有5個鄉,35個行政村,6800餘戶,人口3.4萬人,有耕地「萬畝。是金昌市地多人少地區的大型灌區,有效灌溉面積30.2萬畝。1990年實灌面積21萬畝。
西營河水庫灌區 位於武威市灌區西南40公里西營河出山口段四鉤嘴。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的調蓄工程,灌區東連金羊、水昌井泉灌區,東南與金塔河灌區相鄰,西南與酉北分別和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永昌縣接搜。東西長60公里,南北寬30公里,總面積1455平方公里,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在2150~1510米之間。為沖積洪積扇平原,適宜各種糧油作物種植,多年平均降水盆180毫米,蒸發址達2 115毫米,屬大陸性溫帶千早氣候。西營河是石羊河水系的較大河流,水派於祁連山東端冷龍嶺北慈,主流寧昌河與支流水關河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鐸尖鄉水關口處匯合,河道全長77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7億立方米,河流水能組藏童4.4萬千瓦。灌區自漢武帝元狩二年 (前121年)設郡,即開始戍兵屯田,興修農田水利。但由於歷史變遷,灌區內水利設施時興時廢,發展緩饅。新中國成立後,即新修渠道引水樞紐1座,總千渠2條,長25.6公里,乾渠9條長97公里,全部為干砌卵石襯砌渠道,灌溉面積擴大為32.2萬畝,從1962年開始,對灌區重新進行全面規劃和系統建設,到1990年建成水庫,總庫容2400萬立方米,漿砌卵石總乾渠l條,長10.9公里,乾渠5條,長82.9公里,各類建築物230座,支渠65條,長221.4公里。建成條田30萬畝。利用乾渠水能修建3750千瓦水電站1座,50至160千瓦小水電站8座,在血區下游建成機井355眼,同時在灌區中游地區,建成人畜飲水機井58眼,蓄水池541座,水窖170座,截引地下水工程4處。40年來,累計工程總投資達3600多萬元,灌溉面積達到38.5萬畝,成為武威市最大的河水灌區。徹底解決了灌區11.5萬人和10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南營水庫灌區 位於武威城南,金塔河出山口。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發電的中型水庫。於1971年9月基本建成,爾後,兩次進行除險加固工程。灌區南依夭祝藏族自治縣的祁連、且馬鄉,東鄰雜木河灌區,西與西營河灌區接澳,北和金羊灌區毗連。東西寬10公里,南北長30公里,總面積300平方公里,地勢自西南向東北緩慢傾斜,海拔在1900~1400米之間,多年平均降水盒為161毫米,燕發量達2020毫米,金塔河屬石羊河水系,水源於祁連山冷龍嶺北坡的牛心山、藏南山,河流全長71公里,水源為降水和冰雪觸水,流域面積1 160平方公里,其中山內集水面積85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2億立方米,地下水埋深在10~80米。水庫灌區轄南營、新華、高壩、羊下壩、金羊、柏樹、金塔7個鄉,74個行政村,有農業人口9.2萬人,耕地13.85萬畝。農作物主要以春小麥為主,玉米、洋芋、養麥、油菜、蔬菜次之。南營水庫總庫容20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8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1 205萬立方米。總千渠和東、西千渠3條,長35.6公里,各類建築物74座,支渠21條,長65公里,各類建築物300餘座,到1990年。實際灌溉面積達到13.85萬畝。
雜木河灌區 位於武威城東南約20公里處。南依天祝藏族自治縣,東鄰黃羊河灌區,西與金塔河灌區接坡,北面和清源、金羊井泉灌區毗鄰。東西寬約20公里,南北長約40公里,控制面積540餘平方公里。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灌區屬大陸性溫帶干早氣候,多年平均降雨最為190毫米,年燕發盆2000毫米。雜木河水源於祁連山東端冷龍嶺北坡一帶,以降水和冰雪融水為補給水源,多年平均徑流量2.57億立方米,山區流域面積851平方公里,山區千流長約60公里,出山後河床逐步擴展,為寬改河床,至磨咀子處寬約500米,此以下河道明顯分為3支,主河流為大七壩河,經磨咀子馬兒壩、五里墩至陳家橋堡 (現大柳鄉橋坡村)匯入白塔河,於下雙鄉歸人石羊河。地下水埋藏深度由南轉北逐漸變淺,埋深為5~70米,適宜灌概和人畜飲水,灌區艷武南鎮、古城、校尉、東河、河東、六壩、高壩、新華、大柳、羊下壩鄉的93個村和黃羊河農場、甘農大農場,總人口15.3萬人。耕地面積28.2萬畝。農作物以春小麥為主,其次有穀子、玉米、洋芋、胡麻、蔬萊等。有效灌溉面積由50年代的22.5萬畝發展到1989年的26.4萬畝,凈增3.9萬畝,糧食畝產由50年代的150斤提高到1989年的710斤,總產由1 800萬斤提高到1.52億斤,凈增7.4倍。從1971年到1981年,每年平均提供商品糧2200萬斤。到1989年,灌區中上游3.84萬人和4.55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得到徹底改普。
黃羊河水庫灌區 位於武威市中路鄉天梯山石窟北翼水峽及人口處。灌區地處武威市東南隅,東靠古浪縣,南鄰天祝藏族自治縣,西、北面和雜木河灌區接鑲,控制面積355平方公里。分為山內、山外兩個灌區。山內張義灌區在水庫以上為山間盆地,海拔2020~2360米,有河谷階地2萬多畝,山外黃羊灌區在水峽口外沖積扇面上,海拔1650、1960米。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灌區屬石羊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216毫米,燕發量達2000毫米,水源於祁連山北趁的冷龍嶺雙龍山一帶,主河道流經清源鎮人白塔河,於羊下壩鄉北側匯人石羊河,全長126公里。水源系南部山區集雨徑流和冰雪融流,多年平均徑流量1.44億立方米,河水除汛期外,一般清澈透明,礦化度0.6~1.1克/升。山外灌區地下水埋藏較深,在70~170米左右,灌區格河東、謝河、廟山、七里、廣場、二壩、黃羊鎮和張義、中路、黃羊河農場等8鄉、1鎮、1場。有農業人口11.2萬,耕地面積35萬畝,農作物有春小麥、油籽、豆類、洋芋、甜菜、瓜果等。新中國成立後,黃羊河灌溉工程是本省首批水利工程,於1951年10月建成。改多首制為一首制,並實行合渠並壩。1961年建成黃羊河水庫,總庫容6 000萬立米,設計滋溉面積31萬畝,自1973年3月至1980年進行壩基處理和續建加固。1980年完成渠道改建,將總長192公里的干支渠進行漿砌卵石襯砌,1982年又建成裝機2600千瓦的壩後式水電站。1983年以後,相繼進行了農田渠系配套和人畜飲水管道工程,到1989年實灌面積達到21.2萬畝。
清源灌區 位於武威市東側白塔河以東,南和雜木、黃羊、古浪河等灌區接坡,東部緊連騰格里沙漠至紅水河為界,北面與金羊灌區毗連。灌區總面積320平方公里 (不包括紅水河以東的騰格里沙摸)。地勢由東南向西北方向傾斜,海拔在1500~1600米之間。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70毫米,燕發量2020毫米。范區地下水較豐富,主要靠祁連山冰雪融化和雜木、黃羊、金塔三大河系流程滲漏補給,灌區內主要有白塔河、紅水河、大沙河三大河渠,縱貫全灌區進人金羊灌區,然後流入石羊河。由於山洪攀發匯集,造成嚴重水土流失,天長日久,上游成河,下游呈高崖深溝寬槽型河集,灌區轄吳家井、長城、清源、清水、大柳5個鄉鎮,65個行政村,人口10.24萬人,有耕地1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為14.2萬畝。主要農作物有春小麥、玉米、胡麻、油菜、甜菜和瓜、菜等。
永昌灌區 位於武威城北。東鄰石羊河,西與西營灌區相連,南接金羊灌區金羊鄉,北和永昌縣、民勤縣交界。南北長22公里,東西寬12.6公里,總面積276.3平方公里,永昌灌區的灌溉水源,依次以河水、泉水、井水為主,河水主要依靠西營河水灌溉。隨著上游西營液區的不斷開發,可供本灌區引灌的河水日漸減少。50年代到60年代,灌區可用的河水約8萬畝,到80年代灌區可用的河水僅能灌溉2.5萬畝。泉水主要在西營河下游區及東大河下游區的潛層水,在本區內出盡帶所形成的三個泉系,即: 以東大河和西營河滲漏補給為主的北沙河泉系;以西營河滲漏補給為主的南沙河泉系;以西營河滲漏補給為主的石羊河支系泉系。這三大泉系共形成大大小小泉水溝道116條,成為灌區的主要灌溉水源。隨著河水、泉水的逐年減少,灌區從50年代後期開始用打井提取地下水的方法來補充灌溉水源的不足。最初天早時挖土井,用吊桿等簡單提水工具提取地下水灌地,到60年代中後期,少數地方已開始打機並,用柴油機提水范地。到70年代初期,由於河水、泉水銳減,盆區抗早以機井建設為主,截止1989年底,先後打成機並946眼,配套896眼,年提取地下水1.04億立方米,成為本灌區的主要灌溉水源。灌區共轄永昌、四壩、洪祥、雙城4個鄉鎮,53個村,有人口6.85萬人,耕地20.6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4.3萬畝。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洋芋,經濟作物有胡麻、甜菜、瓜菜等。
紅崖山水庫灌區 位於距民勤縣城30公里處,民勤縣自古被稱為「綠洲盆地」,絕大部分屬紅崖山水庫灌區,東、北及西北三面被騰格里沙淇和巴丹吉林沙淇所包圍,南接武威縣,西鄰永昌縣和金昌市,是石羊河的最下游,地勢四周高,中部低,地貌具有明顯的盆地特徵,浦區南北長約100公里,東西寬約20~30公里,海拔1400米~1360米,共轄16個鄉 (鎮),兩個國營農場和林場,有效灌溉面積84.3萬畝,保灌面積48.6萬畝,人口23.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1.7萬人。因毗連大漠,風沙大,降雨少,年降水最100毫米左右,而蒸發最高達2600多毫米,全憑河流和井水灌溉。但日照長,有利於農作物生長,主產小麥,次為糜谷和豆類,經濟作物有油料、甜菜及棉花,並因盛產白蘭瓜、黃河蜜、黑瓜籽而聞名於省內外。
大靖映水庫灌區 位於古浪縣東75公里處。灌區南依祁連山北麓,北靠騰格里沙漠,東鄰景泰縣,西與古浪灌區相接,東西、南北各約60餘公里。海拔1670~1970米,地形為南高北低。氣候乾燥,雨量稀少,且多集中於7、8、9月份,多年平均年降雨量284毫米,年蒸發童1803毫米。灌區主要水源為大靖河,。灌區轄大靖、雙城、專城、龍崗、專嶺、山泉6個鄉,有人口11.8萬,耕地3.15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糜谷、胡麻等。新中國成立後,於1957年修建引水渠首和東、西千渠,為蓄余補缺,解決季節用水問題,1959年至1960年興建了大靖峽水庫,1959年建成總干柒,1977年改建了東、西乾菜為漿砌石渠道。干集3條,總長18.5公里,有效灌溉面積3.15萬畝,配套灌溉面積2.4萬畝。
古浪河灌區 位於古浪縣城北東方向,地處古浪河形成的沖積扇平原,東靠大靖河灌區,南依天祝藏族自治縣,西鄰武威市黃羊灌區,北與腸格里沙淇接城。區內轄古浪、泅水、定寧、胡家邊、土門、永豐灘、視子、黃羊川、井泉、十八里堡、黑松擇11個鄉鎮,有人口15萬。誰區地勢南高北低,海拔1600~2100米,古浪河是古浪縣境內最大的河流,屬石羊河水系,全長103公里,總流域面積1455平方公里。多年徑流量7762萬立方米,降雨和冰雪融化佔57.5%,各類潛水母佔42.5%,徑流時空分布不均,多集中於7~9月。滋區古老,漢武帝時就開始築壩開架,移民電田。歷經各代以至民國時期,引古浪河水灌溉,都是在自然河床建壩引水,並以河為界,分東西兩片,東片有古頭壩、土頭壩、二壩西溝、二壩東溝、長流壩、漪泉壩l西片有三壩、四壩、五壩、包壩等,各壩分水以地載糧,按糧均水。新中國成立後,廢除封建水規,進行合渠並壩。共修建總乾渠1條,長7公里,乾菜及支乾渠3條,共長95.27公里,支架101條,共長175.9公里,修建小型水庫漫地工程。灌區耕地面積25萬畝,年約種植14-0萬畝,有效范溉面積18萬畝,保灌面積9.99萬畝,其中庫水灌區8萬畝,井灌區1.99萬畝。此外,修建人畜飲水管道7條,共長39.5公里,解決了1.54萬人和6000餘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民勤紅崖山水庫,被稱為沙海明珠,位於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下游,是沙漠地區的一座中型窪地蓄水工程,控制流域面13400平方公里,是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紅崖山水庫工程從一九五八年始建設,採取總體設計,分期實施的方案,設計壩高15.1米,壩長8360米,總庫容量1.27億m3,水庫建築有輸水洞、泄洪閘、西壩非常溢洪道等,以蓄水灌溉為主,並具有防洪養漁等綜合利用效能。水庫的建成,為該縣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大漠、青山、碧波、綠蔭、藍天、彩霞、麗日,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幅美麗壯闊的大漠奇觀圖,是理想的避暑旅遊勝地。2011年3月,民勤縣紅崖山水庫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人文景觀,被省水利風景區評審委員會評為省級水利風景區,並順利通過申報國家水利風景區規劃綱要及資源調查報告的評審。

⑤ 梅州市水庫資源概況

梅州地形地貌比較來獨特,境源內山地丘陵廣布,嶺谷排列有序,地勢北高南低,大小盆地較多(總面積約2000km2);河流溪澗極為發育,僅集雨面積100km2以上的河流就有53條,它們絕大部分屬於韓江流域,小部分屬於榕江和東江流域。其中主要的河流有:韓江、梅江、琴江、五華河、寧江、程江、石窟河、松源河、汀江、梅潭河、大勝溪、豐良河、八鄉河和榕江北河等14條。梅州庫區水面旅遊資源不僅數量多而且面積大,截至2000年底,全市已建成水庫651座,其中,大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12座(含新建清涼山水庫——筆者注),小型水庫636座,山塘9039座,總庫容12.75億m3[7](圖17.1,表17.2)。

圖17.1 梅州市主要水庫分布示意圖

表17.2 梅州市大中型水庫情況一覽表

⑥ 天梯山石窟的保護

王奎告訴記者,石窟管理處下一步工作重點就是要先把這些因搬運而破損的壁畫和塑像盡快修復起來,等經濟條件好些以後,再進行石窟內壁畫的修復與保護。王奎說,在洞窟壁畫的背面,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珍貴壁畫,但是管理處每年只有不到10萬元的保護經費,維持現狀已經很勉強了,繼續發掘與修復工作真的是有心而無力。
王奎介紹說,從1995年開始,國家文物部門就開始立項修復天梯山石窟了。第一期修復工作現已經順利結束,由於經費不足,大規模的修復工作已基本停頓了下來。 研究人員告訴記者,天梯山石窟是我國早期石窟的代表,也對後世大同石窟、雲岡石窟等石窟有著巨大的影響。它不僅保存了大量的珍貴文物,而且為研究我國古代洞窟、雕塑、繪畫藝術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但由於經濟條件有限,天梯山石窟的許多洞窟,仍然是一種自然存在狀態。要想有效地進行修復保護工作,必須沿陡峭的山體修建棧道,人們才可以進入洞窟進行工作。則只能是零敲碎打地進行一些局部的修補工作。
研究人員無奈地說:「沒有棧道,無法進入洞窟,修復專家也沒有辦法,只能望『窟』興嘆。」 甘肅武威市《天梯山石窟文物保護規劃》已正式得到中國國家文物局批復,這意味著被當代史學界稱為「中國石窟鼻祖」的天梯山石窟將得到系統保護和修復。
按規劃,國家將投入資金1億多元人民幣,分近中遠三期完成,期限21年,重點對天梯山石窟文物本體採取系列保護措施,包括賦存岩體加固、洞窟保護、陳列館展出等,系列修復規劃的建設控制地帶總面積將達到233公頃。
《天梯山石窟文物保護規劃》前期准備已經完成,後面的系列保護修復規劃正緊鑼密鼓實施。王奎表示,已對石窟內壁畫進行了初步修繕和維護,會加緊對小洞窟的岩體加固,尤其對北涼洞窟加大力度。 1、始建於北涼時期的天梯山石窟有中國石窟「鼻祖」之稱,在敦煌研究院和甘肅省博物館專家的共同努力下,已搶救性修復天梯山石窟塑像20身、壁畫約90平方米。
天梯山石窟位於甘肅省武威市城南約60公里的黃羊河畔,始建於北涼沮渠蒙遜時期,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被稱為中國石窟「鼻祖」,在中國石窟藝術發展乃至整個佛教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1958年,因修建黃羊河水庫,天梯山石窟除大佛窟外的其他文物被搬遷至甘肅省博物館保存。1992年,國家文物局批復在原址、原位修復天梯山石窟文物。2006年,保存於甘肅省博物館的天梯山石窟文物,除少量留存甘肅省博物館外,其餘500多件大小文物及殘片移交武威市涼州區天梯山石窟管理處保護管理。
由於天梯山石窟時代久遠,加之搬遷前後保存環境不斷變化,導致天梯山石窟文物大部分出現了不同程度病害。敦煌研究院和甘肅省博物館按照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的搶修方案,正在對天梯山石窟文物開展搶救性修復。
2、天梯山石窟位於武威城南約60公里的黃羊河畔,始建於北涼沮渠蒙遜時期,被稱為中國的石窟「鼻祖」,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在我國石窟藝術發展乃至整個佛教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1958年,因修建黃羊河水庫,省政府報請文化部同意後將除大佛窟外的其他文物搬遷至省博物館保存。1992年,國家文物局批復在原址、原位修復天梯山石窟文物。在國家和省上的支持下,武威市先後完成了天梯山石窟大佛窟防滲水圍堰工程、天梯山石窟陳列館建設和窟區環境整治等工作。2006年,經省政府批准,保存於省博物館的天梯山石窟文物,除少量留存省博物館外,其餘移交武威市涼州區天梯山石窟管理處保護管理。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搬遷前後保存環境的變化,導致天梯山石窟文物大部分存在程度不同的病害,亟須進行搶救性保護。1992年至2002年,省博物館陸續修復保護了其中的14尊塑像、近6平方米壁畫。2006年4月,武威天梯山石窟管理處委託敦煌研究院,在對搬遷回武威的部分塑像、壁畫進行全面詳細調查的基礎上,制定了《天梯山石窟彩塑壁畫搶修方案》,經省文物局申請,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隨後,敦煌研究院和省博物館按照搶修方案開展了天梯山石窟搶救性修復工作。已搶救性修復塑像20尊、壁畫約90平方米。
2001年06月25日,天梯山石窟作為北朝至唐時期文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15年11月8日武威天梯山石窟搬遷壁畫、彩塑保護修復項目正式啟動,大批珍貴文物的全面修復和原址回歸在半個多世紀後成為現實。這意味著被歷史文獻考證為「中國石窟鼻祖」的天梯山石窟與藏於此的文物將告別長期的「分居生活」。這批珍貴文物預計將在修復後安置回天梯山原址保存和展出。由敦煌研究院和天梯山石窟管理處共同組成的工作組計劃修復壁畫327.4平方米,塑像76身,預計3年後將可基本完成。

⑦ 劉家峽水庫在中國排名第幾

劉家峽在甘肅省永靖縣內,距離蘭州市80公里的路程,位於臨夏永靖縣城西南1公里處,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自己設計、自己施工、自己建造的大型水電工程,竣工於1974年,為黃河上游開發規劃中的第7個梯階電站,兼有發電、防洪、灌溉、養殖、航運、旅遊等多種功能。在從前的這個黃河谷地中,只是座落著近百戶人家的小村落。1964年建成後成為了當時中國最大的水利電力樞紐工程,被譽為黃河明珠,每年將57億度的強大電流,送往陝西、甘肅、青海。劉家峽水庫蓄水容量達57億立方米,水域面積達130多平方公里,呈西南----東北向延伸,達54公里。攔河大壩高達147米,長840米,大壩右岸台地上,修建有長700米,寬80米的溢洪道。大壩下方是發電站廠房,在地下大廳排列著5台大型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122.5萬,達到年發電57億度的規模。水庫地處高原峽谷,被譽為"高原明珠",景色壯觀。水庫大壩處有電廠和劉家峽旅遊公司提供各式遊船,遊客可乘船直達水庫西南端的炳靈寺石窟參觀游覽。一般遊程約需二至三個小時,坐快艇約需一個半小時。8、9月份是劉家峽旅遊的最好的季節,天高雲淡,氣候宜人。黃河向西流是這里的一個奇特景觀。黃河之水天上來,到了劉家峽,卻來了個大回轉,向西流去,所謂九曲黃河,在劉家峽就能夠看到一曲,電站的攔河大壩就鎖在這段河谷中,站在黃河單拱第一橋面上,電站主壩一覽無余。主壩高147米,長100米,如同天門緊縮在懸崖峭壁之間,巨大的龍門吊矗立在壩上,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8、9月份是電站的汛期,電站屆時都要提閘排洪,黃河水像被囚的雄獅沖開了閘門,洶涌咆哮,彌天水霧白茫茫直沖霄漢,驚心動魄,嘆為觀止。從大壩乘坐仿古遊艇到庫區游覽,駛到洮河口,攜有大量泥沙,渾濁不堪的洮河水注入水庫,立即與清澈的黃河水形成涇渭分明的兩股水流,但濁流很快被清波吞沒,這也是一個奇景。

大家在課本里了解過劉家峽,知道她的建設成就,但並沒有領略到她的美。 劉家峽位於蘭州的上游不遠處,在黃土山的懷抱下的 一汪碧水,這是一池需要機動船跑兩個多小時才到頭的水。 在庫水的盡頭,便是洮河與黃河主幹流的交匯處,遠 遠望去,有一道藍色與金色的分界線,因為兩股水流來源 不同,洮河來自甘南青山中間,而主幹流已在黃土高原行 走了一段,如果你回頭,將視線抬起,你會看到同樣的兩 道分界線:碧水與黃土山,黃土山與青天。這種感覺也許只有劉家峽才有。 沿黃河幹流向上不遠,便進入了一個由特抗風化的石 英砂岩構成的嶙峋地貌區,有點象石林,但要高大的多, 白色陡壁上長著些頑強的綠草和苔蘚,有個陡壁上用紅漆 寫著幾個莫名奇妙的字,據說是幾十年前有人在那裡刷標 語,還沒寫完便繩斷跌落粉身碎骨,此後再沒人敢試了, 看來人不一定能勝天,天人合一卻是最重要的。這片石叢中隱藏著一座炳靈寺,是鑿空一座山而建, 有一個幾十米高的大佛,其中更珍貴的是幾個唐代和北魏時期的石窟。

⑧ 劉家峽水庫的修建時間 高度及容水量

1988年3月修建,高度40米左右,容量達到958立方米。

⑨ 湖洞水的景區簡介

湖洞水 由平谷區黑豆峪村出資興建於上世界90年代初期,位於平谷縣東北黃松峪水庫北側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內,南鄰石林峽景區和雕窩民俗村,離市區90公里。湖洞水自然風景區距金海湖12公里,為一條長約6公里的大峽谷。總面積9平方公里。東西長5公里,南北寬1.5公里,此外因谷中有湖,山中有洞,溪水常流而得名。湖洞水是由平谷區黑豆峪村出資興建的第一個旅遊景區,與飛龍谷、京東大溶洞、東方石窟共同構成了黑豆峪村四大旅遊景區。
沿溪水前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門澗石壁上的「湖洞水」三個大字。高大的白色牌樓聳立在溪水流出的地方。在高約百丈的崖顛有古洞三個,為金山十景之一的「三娘洞」。在山路左側有一半山亭。前行右側凹壁處有一尊天然形成的羅漢像。距羅漢洞數尺處兩邊山峰高聳,仰望天空,天升一線,故名一線天。深入山谷,峰迴路轉,步移景遷。最壯觀的是坡度約為45度,由山石砌成的天梯,共有石階800級,幾乎直上直下,彷彿能登天。拾階而上,經過喚夫亭、北天門,便是高聳的「懷天攬月」牌樓,山頂有娘娘廟。西有京東大峽谷、軒轅陵、丫髻山、東有金海湖。
湖洞水山峰怪異,峽谷幽險,山林茂密,水秀洞奇。四季各異:春季山花怒放,百鳥啼鳴;夏季幽幽綠水,遍山水簾;秋季山果累累,草木金黃;冬季銀裝素裹,冰川橫卧。
景區有「三娘尋夫迴音洞」、「池魚騰空映天池」、「舉頭一線天」等二十餘處景觀,最適宜大家觀光游覽且能鍛煉身體的要數天梯了。天梯約有700級台階,陡峭且狹長。涼爽幽雅的避暑山寨可為您提供客房、娛樂場所、餐廳、會議室等。附近還有著名的金山旅遊區。

⑩ 南北石窟寺的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位於董志原中部西側寺溝川薄河與河交匯處的東岸。隸屬於慶陽市西峰區董志鄉轄地,距西峰區直線距離20公里,道路長度25公里。
平涼市涇川縣有同時代所建石窟,稱南石窟,故此石窟稱北石窟。北石窟寺,俗稱大佛寺。開窟於南北長110米、高20米的石岩上,共有大小窟龕295處,石雕造像2125軀。窟龕上下密集,宛如蜂房。大窟高達14米,小龕只有20厘米,是甘肅省石窟藝術最集中的一處。
據史書記載,此窟開創於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為涇川刺中奚候(奚康生)所建。後經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和人繼續開窟增添。造像中有各代典型的代表作,內容豐富多彩。如165號窟,寬達21.7米,高13.2米,進深15.7米,,內雕高達8米的立式佛像七身,高4米的的脅侍菩薩十身,彌勒菩薩二身,三頭四臂的阿秀羅和騎象的普賢與彌勒菩薩和一身。窟頂有知佛、飛天、伎樂人、建築物和佛本生故事等多種體裁的休繪浮雕。這是少見的具有代表性的北魏石窟藝術的佳作。32窟,為唐代大周如忌年(公元692年)涇州臨涇縣令楊元裕所創。內雕造像表情生動,股肉豐滿,衣褶線條流暢,,給人的質感很強,其技巧造詣之深,使人感嘆。
這些精美的雕刻藝術,處處閃爍著歷代無名匠師的高度智慧和藝術才能。為我們批判地繼承古代藝術傳統,提供了重要的借鑒資料。
此窟在解放前久已失聞,由於無人管理,自然和人為的破壞極為嚴重。不少佛像頭部和身部被砸毀,載被雨水剝蝕僅留殘痕,完整的窟龕所剩無幾,令人惋惜。解放後,此窟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1963年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設立文物保管所。歷年來國家拔款加固維修,確保了石窟安全。
據史書記載:在北石庫寺北部相距十公里的薄河西岸石岩上,開有「萬旨洞」石窟,聞名於陝甘兩省。此窟亦建於北魏,以後歷代各有增添。所供佛像多為石雕。其規模之大,造像之多,保存之好,均超過北石窟寺。惜因巴家咀水庫攔壩淤泥,河床上升,全部石窟盡被淤泥淹歿。 北石窟寺窟龕群分布密集,有281個築在一個高20米,寬120米的崖面上, 其餘13個分布在寺溝以南的石道坡、花鴇崖、 石崖東台等處,只有1窟在寺溝以北的樓底村(即北一窟)。第165窟位居寺溝窟龕群中間,高14米,寬21.7米,深15.7米。窟內沿北東南三壁馬蹄形高壇基上石雕7佛立像(高8米)、 脅侍菩薩10身(高4米)。其中東壁(正壁)3佛4脅侍、兩側壁各2佛3脅侍。西壁門南側雕菩薩乘象(通高3.05米)和倚坐菩薩(高3.9米),門北側雕三頭四臂阿修羅(高3.1米)和交腳菩薩(高4米)。四壁上部和窟頂四坡均作浮雕,前帔薩□那太子本生保存尚完整,此外浮雕內容可辨的還有坐佛、飛天、蓮花、化生、佛塔等。窟門外兩側各雕一天王,高5.3米,經唐代修改。南石窟寺第1窟,高11米,寬18米,深13.2米,與北石窟寺第165窟相比,尺度略小,窟形和造像布局大體相同,仍以7佛為主像,脅侍菩薩14身,前壁門兩側亦各有彌勒菩薩1身。窟頂四坡浮雕佛傳故事,現殘存樹下誕生、阿私陀占像、尼拘陀樹、宮中娛樂、逾城出家、犍涉馬辭別、樹下思惟等畫面,窟門外雕2力士。
觀七佛是佛教禪觀的重要內容。七世佛與後繼的彌勒菩薩組成了第1與165窟的主題。兩窟時當北魏中期,窟規模宏大,造像雄偉莊重,淳厚洗練而又兼有生動細膩,體現了由北魏早期粗獷健勁的作風向著晚期秀骨清像的過渡。在造像的模式上無疑受到龍門石窟的影響,但又有獨特的地方特色。兩窟比較,第1窟造像略顯清秀。兩窟佛、菩薩像,富有氣勢和力量的阿修羅,聰慧恬靜的乘象菩薩及其弟子、象奴,規模空前的浮雕薩□那太子捨身飼虎故事和佛傳故事,都顯示了匠師的深厚功力。
由於石質不宜作繁麗精細的裝飾雕刻,多注重於明快有力的人物造型,而以彩繪彌補裝飾的不足,可惜已大部脫落。 北石窟寺位於甘肅省慶陽市西南25公里處,蒲河和茹河交匯之東岸的覆鍾山下,海拔1083米。因與平涼涇川南石窟寺同時代開鑿,南北輝映,直線相距45公里,故而得名。北石窟寺肇造於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即公元509年,由涇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創建。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相繼增修,形成一處較大規模的石窟群。北石窟寺包括寺溝主窟群,及其北1.5公里處的樓底村一窟(簡稱北一號),其南1.5公里處的石道坡石窟、花鴇崖石窟、石崖東台石窟群等,南北延續3公里。現存窟龕296個,石雕造像2126身,碑碣8通,壁畫96.7平方米,題記150方。主要精華石窟集中在寺溝主窟群。此處有283個窟龕,密布在高20米,南北長120米的黃砂岩崖體斷面上。代表洞窟有北朝的165號、240號窟和盛唐時期的32、222、263號窟。雕造內容極其豐富,其千姿百態的石雕藝術,濃縮了隴東漢唐文化的精華,也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晶,在中國佛教石窟藝術史上佔有一定的位置。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隴東著名的旅遊勝地。??
165窟出北石窟寺的特級洞窟,位於寺溝主窟群的中部,是北魏永平二年涇州刺史奚康生主持開鑿的七佛窟。窟門高5.90米,寬3米。門外兩側雕二身5.8米高的守門天王。洞窟平面為橫長方形,覆斗形頂,高14米,寬21.7米,進深15.7米,正壁(東壁)及南北壁雕七尊8米高立佛和十身4米高脅待菩薩,西壁兩側雕二身5.8米高的交腳彌勒和3.05米高的騎象菩薩、三頭四臂的阿修羅天。窟內四壁遍布千佛、飛天、「捨身飼虎」、「割肉貿鴿」等佛傳及佛本生故事浮雕造像110多身。造像大多保存較完整,在全國北魏石窟同類題材中,此窟風格獨特,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很高的歷史考古和藝術觀賞價值。
32、222、263號窟是唐代的代表洞窟,其造像生動逼真,富麗多姿。雕刻刀法嫻熟,堪為藝術精品,令人嘆為觀止。 北石窟寺是隴東古代留下的一處規模較大的佛教文化遺存,其精湛的石雕藝術凝聚了這一地區漢唐文化的精華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曾對隴東、乃至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藝術、甚至軍事產生過重大影響。北石窟寺早期雕刻藝術受到了雲岡石窟的影響,反映了北魏首都與地方之間的關系,也是首都地區與隴東交通、文化關系的反映。北朝晚期的藝術又與洛陽、長安等中心地區的關系密切。唐代更受到都城地區的影響。因此,北石窟寺的佛教藝術及其題材全面地反映了這一地區在佛教藝術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交流。北石窟寺對隴東已消逝的石窟藝術、古代傳統的雕刻技藝,能夠提供一種獨特的特殊見證。從北魏至宋代,每個歷史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發展變化,在北石窟寺都能找到實物見證。北石窟寺第165窟是目前保存最好的最大的北魏七佛窟,並且由當時的涇州刺史奚康生創建,代表了北魏時期的佛教雕刻藝術和信仰。 北石窟寺始創於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後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宋各代不斷增修擴建,形成一處規模較大的石窟群。從初創距今已近1500年的歷史,是隴東古代最大的一座佛教石窟寺院。石窟窟龕造像保存基本完好,石窟規模和遺存未遭大的人為和自然災害的破壞。歷史上曾對少數雕像的殘損部分有過補塑。在歷次保護加固工程中嚴格遵守「不改變原狀」的原則,特別是2005年由國家撥款,成功地實施了岩體加固和滲水治理工程,其設計、材料、工藝、布局等方面均較好地保持了歷史的真實性。同時在對石窟進行保護的同時,注重其周圍環境的保護,基本上保持了窟區的歷史風貌。
北石窟寺是中國古代大型石窟寺之一,是隴東地區規模最大的石窟寺,現存窟龕數量多,造像有其自身的特點,尤其北朝時期在吸收了雲岡、龍門等石窟藝術的影響下,形成了隴東地區特有的造像風格和特點。被稱之為「黃土高原」風格。北石窟寺的第165窟與涇川的南石窟寺第1窟同為涇州刺史奚康生創建,是北朝時期規模最大、最完整、十分獨特的七佛窟,反映了這一地區特有的佛教信仰。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