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態框
『壹』 什麼是生態護坡
以前的人們植樹造林只是單純的植樹,但是這種人工林物種單一,浪費資源,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所謂生態護坡,就是人工構建一個完整的小系統,栽種當地的各種草、樹形成的一個能夠長時間存活,最後能脫離人工維護的自然系統。
『貳』 生態浮床是什麼
生態浮床,又稱人工浮床。通常用於生態修復城皮舉市農村水體污染或建設城市濕地景區等等。利用浮床的浮力承托水生植物,讓水生植物得到一個固定的區域生長,由此水生植物通過發達的根系吸收水體中富營養物質,降低COD(化學需氧量);同時人工營造一個動物、微生物良好的生長環境,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從而修復水生態系統,達到自然生態的平衡。可以說是當今生態文明建設的又一新利器。
生態浮床作用
1、經濟實用、治污效果明顯
生態浮床,在全國各地廣泛用於城市濕地建設。其治污原理是利用生物的自然生態習性,在受損水體中吸收、吸附消化和降解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因此,無需專業的機械設備以及化學葯劑的投入,可以大量的節省費用開支,減少動力、能源和日常維修管理費用,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節約能源、運行性能穩定、日常維護簡單等優點。另外,有類似濕地之功能作用,而與建設和維護同等面積濕地,費用實在低廉。
2、改善動植物生長環境,再造自然生態平衡
使用環保材料生產產品,產品具有良好的自然適應性。生態浮島是一種生物和微生物生存繁衍的載體。在富營養化水體中浮島上植物懸浮於水中的根系,除了能夠吸收水中的有機質外,還能給水中輸送充足的氧氣;為各種生物、微生物提供適合棲息、附著、繁衍的空間,在水生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吸收、攝食、吸附、分解等功能的共同作用下,兄凱使水體污染得以修復,並形成一個良好的自然生態平衡環境。
3、打造花園城市,美麗鄉村,建設生態文明
生態浮島除具有顯著的污水治理效果外,同時具有強烈的環境景觀功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周圍生活和工作的環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園林景觀建設,正朝著高層次、高品位的方向發展。由於水面綠化景觀的效果生動、新穎,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目前,水景園林建設和水生花卉應用已經形成了一個新興的行業熱點。
生態浮島,在碧波漣漪之上,花繁葉茂、奼紫嫣紅,隨波起舞,充滿無限的生機,應用於水景觀即可修復水體、治污防污,還可以美化水域環境,打造靚麗的城市水上景觀,提升城市園林建設的整體檔次和品位,是一種低投入高效益的生態環保設施。
4、可用於魚塘水體種植無公害蔬菜
現代都市土壤污染嚴重,用工業廢水灌溉菜田,在堆滿毒垃圾的田地種菜,污染毒物轉移到人體,影響健康。使用生態浮床種植水生經濟作物,有效降低魚塘中因為飼料的富營養化現象。且有效為水中微生物提供繁衍場所,提供養殖水活性,魚塘的產量和質量都得到提高。
5、消波護岸作用,保護水利設施
產品原名:感潮河流用生態浮床,大面積生態浮島的應用,可以有效的降低風浪對坡岸的拍擊與沖刷強度,對於河流、湖泊的坡岸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水上生物浮島的應用,既是水面景觀設施又是水質凈化和水利防護設施。
3生態浮床組成結構
浮床固定木樁
由於浮床只是通過其框體自身的浮力作用懸浮於水面,需要通過木樁將其固定。設計通過直徑150毫米,長度為4米的木樁對浮床燃塵碧進行固定,木樁浮出水面10-20cm,其餘部分打入水中,作為固定。
浮床框體設計
浮床框體材質選用成型環保PE材料。考慮到浮床的單體形狀必須容易組裝,組裝後需要便於植物的種植、收割,布設後要方便檢修通行,單體與單體之間連接的便利性和組合後的組合單元的經濟性。
『叄』 (三)河口海岸生態護坡修復要點
河口海岸的生態修復延伸到水環境綜合整治中。生態護岸以保護和創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自然景觀為前提。在再生生物群落的同時,建設具有設定抗洪強度的河流護堤工程,能夠提高水系功能和改善水的質量,把受人類嚴重干擾和破壞的河道修復成為水體與土壤、水體與生物相互涵養,適合生物生長的近自然狀態的河道。因而,生態護岸技術在水環境綜合整治中逐步得到了應用和發展。
生態護岸是利用石頭、木材、多孔環保混凝土和自然材質製成的柔性結構等構建,對河岸進行加固,防止河道淤積、侵蝕和下切,同時多孔護岸材料,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保障自然環境和人居環境的和諧統一。透水的護岸也保證了地表徑流與地下水之間的物質、能量的交換。其生態護坡手段如下:
1.河岸類型對護坡形式的選擇
河水流動過程中形成明顯的沖刷面和回水灣沖刷型、回水型和普通型河岸。處理時依河優勢,充分考慮其水動力學特徵,對於沖刷型河岸,河岸要承受河水的強烈沖刷作用,特別是在洪水季節,沖刷面是河岸侵蝕和水土流失的主要區域,對其進行生態護坡的首要措施是穩固岸堤。因此,對沖刷面,必須採用隔離封閉的護坡形式,最簡單的方法是砌石,考慮到整體協調美的生態要求,可以由低向高逐漸過渡堤岸形式,由外向內降低抗沖刷材料強度。
對於回水型河岸,河水流動相對緩慢,河岸主要起緩沖作用,河水流線呈螺旋型,在回水灣,污染漂浮物容易滯留。對其進行生態護坡時,重點考慮生態美學特徵,強調河岸的形式變化,特別是復合生態系統培植、發育和完善,同時,可以構建局部生態景觀。
對於普通型河岸,其河水動力特徵介於上述兩種類型之間,但是,依河道寬度的變化。普通河岸也呈現微弱的沖刷面和回水面,在設計處理時,應注意其功能特徵,適當取捨,既要保證岸堤的穩固性也應注重岸堤的生態性能。
另外,河岸沖刷面一側的河水以湍流為主,稀釋和自凈能力較強,抗污染負荷能力也強,回水面和普通型河岸一側河水以層流為主,自凈能力較弱,環境容量較低,容易形成典型的遲滯型污染。
2.生態護坡建設方法
(1)介質篩生態護坡
在對河堤進行護坡處理時,由內及外,向河布設粒徑逐漸放大的天然石塊護坡介質,臨河面由粗石顆粒組成,孔隙率低,但是孔徑大:內側由細石顆粒組成,孔隙率高,但是孔徑小。這樣,由河向岸就形成介質篩的形式,一方面,這種結構能夠有效地保護坡堤,減輕河岸沖刷、防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這種結構為水生多生態系統的發育創造了條件,遠離河岸的微型空間內便於低級生物的繁殖,而臨河的大空間內便於高級生物的生存。介質篩護坡是自然河床形式的延伸,與其他人工護坡形式相比,它更趨向於自然,節約投資和建設費用。
依據介質篩分的基本原理,確定介質篩護坡的標准形式如圖10-34所示。可以看出,介質顆粒水平角小於45°,在介質篩底層外設置松木樁,在木樁外堆放防沖刷石塊;在介質篩與松木樁間以及介質篩空隙間種植挺水植物。對岸坡植被景觀營造,以喬木為骨架,喬灌草結合,與周圍景觀視廊相協調。
圖10-34 介質篩護坡的標准形式
這種形式的護坡適用於水利條件較好的河段,其穩定性主要依賴於最外層卵石的大小和護角的處理。
(2)仿濕地生態護坡手段
濕地生態系統的強大功能已被廣泛認同,其核心在於多生物生存條件的集成和穩定。在生態護坡處理中,可以借用濕地建設的成功經驗,營造局部仿濕地系統。在回水灣和河面較寬的河段,岸堤受沖刷的壓力減弱,岸堤的穩固性較強。對這類岸堤進行護坡處理時,以植被穩定技術優先,通過植物發達的根系固化土壤和堤岸。由於細介質中孔隙率大,微生物豐富,實質上已形成了沿河帶狀小型仿濕地生態護坡,就是在這類岸堤上完善其濕地生態系統,建立高級生命棲息的環境空間,促進生態系統的新陳代謝,同時,杜絕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干擾。
(3)根穩定生態護坡手段
樹木與草坪生態護坡存在一定差異,樹木對內部土壤具有較好的穩定作用,草坪對表土具有較好的固化作用。因此,現代生態護坡往往兼顧兩種模式,採用樹木與草坪相結合的護坡形式。對樹木根系進行穩定和固化是生態護坡的主要工程技術問題。可對其進行特別處理,即根系穩定生態護坡手段,它是通過穩定單株樹木的根系來實現整體堤岸穩定的技術。根據河水的流向,可以劃分出樹木根系的迎水面和背水面,對迎水面一側,採用混凝土澆注的硬處理;對背水面一側,採用網狀預留孔處理。這樣處理既避免了樹木根部被沖刷侵蝕,又為根系提供了物能交換的通道,從而強化對樹木根系的保護,進而對河流堤岸進行保護。
3.生態護坡恢復設計
根據夾河水利規劃,在維持夾河大堤現狀的情況下,對陌堂橡膠壩至入海口的夾河河道兩側濱水堤岸進行生態護坡建設。依據夾河現有的岸堤情況和水利條件,採用寬體斜坡護坡技術、根穩定生態護坡技術、地理板框介質篩護坡技術和半干砌石護坡技術等對其進行改造和建設。對已做石砌護岸的河段根據具體的水利及區位等因素採取退岸方式,將其改造成1:3.0的斜坡護岸,並採用半干砌石、地理板框等技術進行岸坡穩定。對自然岸堤進行平整,保護天然植被,特別是喬木,營造寬體斜坡,擴大泄洪空間。同時,對河槽與堤壩之間的灘地進行植物修復等水土保持措施。
(1)半干砌石介質篩護岸建設
在夾河上游段的部分混凝土硬化河岸改造、構建半干砌石介質篩護岸,斷面如圖10-35所示。該段護岸全長約15.0km。
圖10-35 半干砌石介質篩護岸斷面圖
為防止坡角侵蝕,沿河岸打3~4排木樁,木樁間距約5cm,在保證良好的透水性的前提下,有效地防止河水沖刷坡角;為延緩木樁腐爛,考慮將木樁完全打入水下,即要求木樁樁頂高程低於常水位。在木樁內側漿砌高度大約50cm的卵石,卵石頂高程高於常水位約30cm,以防止涌浪對生態護岸的沖刷。考慮到系統對氮的去除,可選用沸石內嵌與卵石中,提高生態系統對氮的去除。
現場澆築混凝土模塊,在混凝土半干狀態下,將大卵石置於其上,沿坡角向坡頂密實鑲嵌堆放,待混凝土完全晾乾後,天然石與混凝土固化為一體。在未澆築混凝土的坡面上,石塊受到其他固化石的擠壓作用,也穩定在岸坡上。混凝土砌塊平面尺寸約寬30cm,長50cm,其深度須滿足護岸穩定要求,且間距不小於1m。卵石粒徑約20~30cm。
在半干砌石上覆土30cm,移植附近相鄰區域的表土,以保持覆土有機質含量,在覆土上培植草本和灌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保證岸坡坡度小於1:3.0。為營造生物生存棲息空間,在木樁河水側拋石。為維持由江向岸的透視景觀,喬木不應太密,在保護現有喬木的基礎上,落葉與常綠搭配,臨河處盡量選用垂柳等彎曲喬木。
半干砌石介質篩護岸要比干砌石護岸穩定,且具有多空隙,能夠保證河水與空隙水及地下水之間的交換,空隙間填土又為植物生長提供了紮根基礎。
(2)地理板框介質篩護岸建設
如圖10-36所示,對夾河上游段其他混凝土硬化河岸改造、構建地理板框介質篩護岸,這種形式結構穩定性強、耐洪水沖擊。斷面如圖10-36所示。該段護岸全長約15km。
地理板框介質篩護岸的坡角處理同上面的半干砌石介質篩護岸技術;沿修正後的緩坡傾斜面布設混凝土板框,為維持板框內鬆散堆積的碎石的穩定性,板框規格為1.0m×1.0m,板框採用混凝土整體現澆製作;在框格中,依介質篩原理填充不同粒徑介質。框架厚度40cm,框中底層填粒徑5mm,厚10cm的粗砂,其上再填粒徑2cm厚10cm的礫石,礫石上面鋪一層粒徑6~8cm的碎石,形成地理板框介質篩;最後在板框上敷表層土30cm厚,在保護現有喬木基礎上,對岸坡進行再綠化,栽植落葉喬木,覆土上間植灌木和草本植物;為營造生物生存棲息空間,在木樁河水側拋石,並栽植柳樹和蘆葦等親水植物。
圖10-36 地理板框介質篩護岸斷面圖
(3)寬體斜坡護岸建設
如圖10-37所示,在夾河下游部分軟質受損河岸區域內,岸坡上植被發育較好,植物根系有效地維持了岸坡的穩定,但是略顯單薄,岸上植被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該段考慮主要以植被恢復為主,有效利用植被根系的固土功能和控制面源污染的功能。該段全長約15.66km,寬度設計在20~50m之間,護岸斷面形式如圖10-37所示。
圖10-37 寬體斜坡護岸斷面圖
在夾河護岸方案中,堤岸坡角處採用了木樁+植物營養體束的護岸技術,如圖10-38所示。具體做法為,在岸坡坡腳嵌入直徑15cm、長1.5m的原木木樁,將萌芽力強的柳樹幼枝或蘆葦、菖蒲等捆成一束,用木樁將其固定在河岸坡腳。在柳樹或蘆葦、菖蒲根系未萌發之前,主要靠植物苗木束起到臨時保護河岸的輔助作用;在植物根系萌發之後,植物營養體和根系永久的護岸,達到恢復河流生態系統多樣性、提高水體凈化功能的最終目標。
圖10-38 木樁+塊石的護岸技術設計
岸堤的小傾角將減緩河水對岸堤的沖刷作用,緩解洪峰快速遷移對下游造成的壓力。坡面設計要有三維坡度變化,在水際部位設計為倒圓角坡度;在寬體斜坡護岸上採用植被穩定方法,種植柳樹、水楊,白楊、榛樹以及蘆葦、香蒲等耐濕喜水性植物。對岸堤進行穩定;在坡面上間種景觀植物,追求植物景觀的多樣性,在坡角下構築水生植物,穩定護堤,保持坡角、坡面、坡頂植被的發育和穩定;保護現有沉水、浮葉、挺水、濕生植物和灌、喬木植被系統,營造縱向生態鏈。通過沿岸拋石,構築岸邊水生兩棲類動物棲息繁衍的場所及環境,為小型動物提供避難場所。
生態護岸除了保持水土、保護河堤以及污染治理等功能外,其最主要的功能將是作為景觀林以增加河道走廊的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穩定性以及提高河道走廊的景觀效果。所以在生態護岸的建設過程中,生態護岸的景觀功能被提升到了一個重要的位置。
植物物種選取將在兼顧植物的保水護土、污染治理能力的基礎上,主要考慮其景觀功能。植物選取和種植時應注意高矮錯列,葉色和花色相搭配,喬、灌、草分層配置,以強化防護林帶的景觀效果。
防護林植物的選擇堅持本地物種優先的原則,同時兼顧植物的景觀價值、經濟價值和抗性能力。
在河灘地勢較低處種植香根草、荊三棱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河灘地勢較高處栽種槐樹、柳樹、楊樹等喬木和杞柳、紫穗槐等經濟型灌木,並配置石榴、月季、玫瑰等觀賞性樹種。以此形成河道走廊防護林帶,以增強景觀效果,穩固河堤,防止水土流失。防護河堤兩側的面源污染收集和配布水溝渠,分隔河堤和修復工程,以提高河道走廊生態帶的層次感,加強河道走廊的生態穩定性。
4.生態護坡修復注意問題
在建設生態溝渠及生態護岸時,應以提供生物生長棲息的生物材料為主。通過使用生物材料對受損護岸進行生態修復,這類生態修復方法一般是採用由固體、液體和氣體三相物質組成的具有一定強度的多孔人工材料作為載體,利用多孔材料空隙的透氣、透水等性能,並滲透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從而恢復河岸的植被,為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場所。利用生物材料進行修復,如圖10-39所示。
圖10-39 生態混凝土護岸方法
(據謝三桃、朱青,2009)
在河流護岸進行生態修復上,不僅要滿足防洪排澇和生態系統健康的需求,同時也要達到景觀美質和親水和諧的功效。基於這個生態修復的要求,可以採用景觀型多級階梯式人工濕地護岸和景觀凈污型混凝土組合砌塊護岸技術等。這類修復方法一般是以無砂混凝土樁板或無砂混凝土槽為主要構件,在坡岸上逐級設置而成的護岸形式。通過在樁板與坡岸之夾格或無砂混凝土內填充土壤、砂石、凈水填料等物質,並從低到高依次種植挺水植物和灌木,從而形成岸邊多級人工濕地系統,美化了河道岸坡,呈現出層層階梯式綠色景觀,同時沿護岸線可設置的親水平台,以便人們隨時的能夠親水,如圖10-40所示。
圖10-40 景觀型多級階梯式人工濕地護岸
(據謝三桃、朱青,2009)
陳海波等在對生態護坡在河道整治中的應用時提出,生態護坡的選擇和設計應遵循水力穩定原則、生態和諧原則和因地制宜原則。顧秋平等提出,生態護坡技術應該堅持以下原則:①生態邊坡必須能夠營造一個適合陸生植物、水陸兩生植物、水生動植物生長的生命環境;②生態護坡應滿足渠道功能和堤防的穩定要求,並降低工程造價;③要盡量減少剛性結構,增強護坡在視覺中的「軟效果」,美化工程環境;④進行水文分析,確定水位變幅范圍,結合植物調查結果,選擇合適的植物;⑤盡量採用自然的材料,避免二次環境污染;⑥布置時考慮人們的親水要求。
在生態護坡的設計和類型選擇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首先要了解河道護坡的功能定位,如果待整治河道為主幹行洪河道,那麼就要優先考慮防洪排澇和航運對護坡穩定的需求,兼顧生態功能。在選擇材料和類型時可以在迎水面邊坡以傳統的干砌塊石為主,推廣使用三維土工植被網、植被型生態混凝土、土工材料復合種植等生態護坡新技術,嚴格限制漿砌石或混凝土護坡。同時,還要兼顧考慮待整治河道的位置及岸邊空間,如城鎮河道,在考慮其生態景觀功能的基礎上,還要考慮其所處空間位置的有限性,如果空間有限,那麼佔地面積大的生態型護坡就不適合待整治河道。②了解河流底泥和岸坡的土壤狀況,了解其親水性,以便有針對性地選擇護坡的類型、植被的種類以及護坡的材料。③了解河道的水質狀況以及污染物排入其中的方式。對於水質要求較高、面源污染嚴重的河道,在設計時可以構建多級階梯式、潛流型或表面流型人工濕地護岸系統。④河道的水文情況,尤其是水體的流速。對於流速緩慢的小型河道,可以直接利用草、蘆葦和柳樹等天然植物材料進行岸坡防護,這些植物都是親水的,在潮濕環境中能茁壯成長,可以在保護岸坡的同時,創造出豐富的岸邊自然生態環境。而對於水流較急、岸坡侵蝕較大的河段,單純利用草皮、柳樹和蘆葦等活體材料進行護岸,容易遭到破壞,應結合土工材料、石料、木樁等堅固材料,加強護岸的穩定性和抗侵蝕性,可以選擇三維網墊、混凝土框格、混凝土砌塊的植草護坡等復合生態護坡。
總之,生態護坡的設計和選擇應考慮河道護坡的功能需要以及各類型護坡的具體應用條件,使生態護坡和河流生態系統融為一體,形成一個有機的、開放的系統。
雖然生態護坡的應用已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其只考慮了生態護坡對植物的需要,而忽略了動物和微生物,忽略了生態護坡作為一個完整生態系統的動態性,忽略了真正意義上的生態護坡應該是在保證邊坡穩定的基礎上,以營造河道邊坡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為主要目標。因此,現有的生態護坡技術,雖帶有一定的生態色彩,卻是不完善的生態護坡技術,而是生態型護坡。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滿足邊坡系統對生物多樣性的要求,建立能夠使動物、植物、微生物共存的生態護坡,生態護坡的研究須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護坡材料。為了實現真正滿足生態學要求的生態護坡,需要將護坡工程對河道的水質、水文、生態系統的影響降至最小,這就需要逐漸改進護坡所採用的材料,使生態護坡在修復水體污染、提高水體自凈能力、營造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其生態學功能。
2)生態護坡的設計和類型。生態護坡的設計,包括護坡材料、護坡植物、坡比以及護坡結構形式的選擇等。要通過試驗和實踐探索,研究在不同地質條件下,不同護坡材料、護坡植物、坡比以及護坡結構形式等的組合對水流流態和流速等河道水力特性的影響,對坡面穩定性的影響,對護坡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的影響,探索出對河流生態系統影響最小的最佳組合。
3)施工方法。即使有了完美的生態護坡設計和方案,如果施工過程不能完美呈現其各要素間的結合,也會影響生態護坡的生態效果。因此,應逐漸完善生態護坡的施工方法和技巧,將生態護坡的各要素有機結合,使其生態功能充分發揮出來[31]。
煙台市在充分保護好原有的黑松植物群落海防林的基礎上,在臨海一側主要種植黑松、白蠟、檉柳、紫穗槐等抗海風、耐鹽鹼、耐瘠土、固沙性好的樹種。在相對風沙較弱的區域栽植景觀效果好的銀杏、合歡、欒樹、楸樹等喬木和黃櫨、紅楓、紫葉李、連翹等各種小喬木、花灌木。並合理調配喬、灌、花、草的比例,突出喬、灌木的綠化地位和綠化效果,突出季相色彩變化,注重各樹種色彩、冠性等生物學特性的互補作用,栽植的植物種類達到150多種,植物多樣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基本達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觀效果。
『肆』 平鋪護坡生態框式護坡價格
湖北中力通新材平鋪護坡生態框護坡價格不等。根據規格不同、是否有現貨、是否要開模、運費、質量要求、數量等等因素來決定。
平鋪護坡生態框的規格有現貨的尺寸:108*108*30cm。其他需要定製
『伍』 如何做好中小河流生態治理
1、概述
隨著社會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城鎮化建設的深入,用自己的方式改變著氣候和環境,隨著全球氣候的逐漸升溫,植被的逐漸減少,暴雨和洪澇災害發生率逐年上升。這些年來,我國的防汛建設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上,建立洪澇災害預警系統,完善防洪指揮機制,提高水庫堤壩的防洪能力。雖然這樣,但是仍然有一些地區不斷發生洪澇災害,造成大量的人員和財產損失。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為中小型河流洪澇災害所造成的,隨著這樣的事情不斷發生,政府也應該把目光轉移到中小型河流上。要治理中小河流洪澇災害,必須首先了解成因,他的主要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小河流流域氣候條件變化快,缺乏監測設備,沒有預測技術,人員投入少,能力不足,防洪難度大。
二是中小河流地質地貌情況復雜,洪水同時伴隨著泥石流產生。
三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資金投入不足。
四是為了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一些地區盲目開發、亂采礦石、攔河設障、擠占河道。
五是防洪標准低。為了節約資金,防洪標准一般是三到五年一遇的洪水,防洪能力不足,遇到一些極端情況,就容易發生水災。
2、生態護坡所面臨的問題
2.1相關問題及產生原因
由於我國當前城市用地緊張,而人們喜歡依山伴水的生活環境,所以一些城市的河道邊水地帶不斷被侵佔,水面面積越來越小,河流寬度越來越窄,為了泄洪的需要,將河道挖深,取直,這樣的結果,使得對護河岸堤的建築強度要求越來越高,建設的費用越來越大,但是破壞了河道兩邊的生態環境,其生態功能逐漸減退,河道成了專門的泄洪通道,失去了河道兩邊景觀休閑和娛樂的功能。雖然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國部分地區在防洪和河流治理工程中,採用了一些新材料,新技術和新的設計思路,比如採用生態型護坡技術,堤防綠化措施等,嘗試還原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但是遇到了很多問題。現在的情況是從水利主管部門到具體的設計人員,在很多問題的認識上比較片面,思想高度不夠,模糊不清,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和相應技術的應用指導,由於實際設計時時間緊任務重,設計資料不全面,沒有相關領域的生物資料,使水文地質勘探資料都不齊全,在這種情況下,人往往習慣用傳統的方法對中小河流進行治理,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下,設計思路有很大的局限性,沒有採用新材料新工藝的設計思路方法,並且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缺乏相關的依據和標准,在河流整治全過程中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
2.2解決方式
在當前的經濟環境形勢下,面對現有問題,在解決城市河道的治理問題時,區域市政的規劃相結合,還需要相關的政策扶持,進行退地還河工作,拆除原有的視覺單調、生硬、熱島效應明顯的渠道護岸,使用生態護坡建設技術,盡量還原原有的天然河道,創造適宜水生物生長把生態環境,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維護河道的生態平衡,這樣才能實現河道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我們現在投入人力物力,不是修建一條條規模不同的臭水溝,而是要建造一個適宜人居住的河岸環境。因此,生態護坡技術的創新與研發,應該不斷進行,努力提高,需建立一個適合實際操作的,完善的科學體系。
3、生態護坡的設計要點
一是具有較大的孔隙率,護岸上能夠生長植物,可以為生物提供棲息場所,並且可以藉助植物的作用來增加堤岸結構的穩定性;
二是地下水與河水能夠自由溝通,能夠實現物質、養分、能量的交流,促進水汽的循環;
三是造價較低,不需要長期的維護管理,具有自我修復的能力;
四是護岸材料柔性化,適應曲折的河岸線型。復式斷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採用矩形或者梯形斷面,既解決了常水位時親水性的要求,又滿足了洪水位時泄洪的要求。
人類活動較少的區域,在滿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應減少人工治理的痕跡,盡量保持天然河道面貌,使原有的生態系統不被破壞。所以在河道斷面的選擇上,應盡可能保持天然河道斷面,在保持天然河道斷面有困難時,按復式斷面、梯形斷面、矩形斷面的順序進行選擇。在河道治理的過程中,也應該避免斷面的單一化。不同的過水斷面能使水流速度產生變化,增加曝氣作用,從而加大水體中的含氧量,有利於改善生物的生存環境。例如在淺灘的生境中,光熱條件優越,適於形成濕地,以供鳥類、兩棲動物和昆蟲棲息。積水窪地中,魚類和各類軟體動物豐富,它們是肉食性候鳥的食物來源,鳥糞和魚類肥土又能促進水生植物生長,水生植物又是植食鳥類的食物,從而形成了有利於鳥類生長的食物鏈。深潭的生境中,由於水溫、陽光輻射、食物和含氧量隨水深變化,所以容易形成水生物群落的分層現象。
4、幾種生態護坡的設計方法
方法一,液壓噴播植草護坡。這種方法是將槽子,改良劑,肥料,紙漿和粘合劑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配水攪拌均勻後,通過液壓噴射到邊坡坡面,這樣就可以完成跖草施工工作,其優點是施工速度快,操作方法簡單,兩個月後就能實現綠化功能,適用范圍廣,防護效果好,但不適用於靠近水的地方,只適用於護坡的背水面防護工作;方法二,人工種草護坡,就是使用人工的方法在播面簡單播撒的一種傳統方式,這種方法的草種播撒不均勻,天氣對其影響較大,近年來已經很少使用了;
方法三,客土植生植被護坡,將保水劑,粘合劑,抗蒸發劑,植物纖維,復合肥料和腐殖土經過專業機械混合,形成一定厚度的客土,然後將選好的種子噴灑到客土中。利用這種方法,土壤與坡面結合牢固,普通的透氣性好,機械化程度高,工期短,植被保護效果好,基本不需要維護,根據地質和氣候條件進行優化配置,但同樣只是用於背水面。
方法四,蜂巢式網格紙草護坡,這種方法是在整理好的邊坡坡面上,利用混凝土框架磚,平鋪成正六邊形網格,在網格內,填充種植土,然後再種草或者是鋪設草坪一種防護措施,其優點是受力結構合理,可以有效分散潑面雨水徑流,防止破廟沖刷,施工簡單,外觀整潔,美觀大方,但同時造價比較高,故土效果方面不是很好。以上的幾種方法,在使用選擇方面應該與當地的情況相結合,選用哪種方法,需要根據當地的經濟條件和自然環境條件確定,不能一概而論,充分調查,廣泛取證,才能選擇最適合當地的方法。
5結束語
在滿足防禦洪澇災害的前提下,保護和創造良好的生物生存環境,建造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景觀,再考慮到安全性強度和耐久性的同時,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效果,把過去的由混凝土組成的人工建築河堤,改造為由水系和土體以及植物互相聯系,適宜生物生長的,自然狀態的生態護坡,現在城市河流治理的一個發展趨勢。生態護坡建設技術,是一個集環境科學,生物科學,現代水利工程學,美學和生態學等學科的一體性的工程。推廣生態型護坡的新思路、新材料、新工藝,建設一個綠色環繞,水質清澈,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學校環境,是我們這一代水利人不可推卸的責任。
『陸』 階梯護坡生態框為什麼選中力通新材的
中力通新材的階梯護坡生態框在全國多個水利項目中被應用,如:寧夏固原清水河項目、承德山水林田胡項目、衡水迎賓河項目等等。
『柒』 城市河道景觀有哪些設計要點
傳統河道景觀設計規劃的綠地和公共建設配套設施用地,通常是濱水規定洪水位以上的區域。而在現代化的規劃設計時注重保護和構造濱水地帶的生態環境,避免污染環境、浪費資源和不合理的利用。 1.合理利用地形 在進行河道的規劃與設計時,首先要求工程師對河流的上下游情況做到充分了解。一些河流附近散落的局部低窪,要在盡可能保持原狀的基礎上塑造生動的景觀,並與河流連通起來。其次,設計水體的岸線要以平滑流暢的曲線代替僵硬筆直的直線,來體現流水的順暢柔美。駁岸和池底要盡可能保持天然狀況,並要與地下水連通,這樣能使清潔和更新水體的費用大大減少。最後,可以用卵石和原木加藤本植物來穩固沖刷較強的區域。如果是拋石駁岸,在選擇石塊時應選用帶稜角的,並依據風浪的沖擊力來決定其大小;或是用碎石打底,上面再鋪以大石塊加固;或者先在河底設置鋼筋框,再填充上比網孔大的石塊。總之,要避免過多的使用鋼筋混凝土和漿砌塊石等不環保的材料。 2.河道護岸形式 在設計城市濱水景觀的普通護岸時,要使其外表朴實自然,這樣能很好的和周圍環境相融合。在構思護岸的平面形狀時,要將舒緩怡人作為出發點,避免小尺寸和小圓弧式的變化,以免破壞河川的美觀;也不要為了追求視覺的變化而在護岸平面形狀中使用不必要的曲線。 在平面形狀的變化上,應該採用大單位空間變化為主細微變化為輔的方式,通過處理局部水體使水流形態發生變化,或者培植水生植物和魚蝦等小動物的方式,使景觀變化自然得體。 3.景觀節點和景區的設置 城市河流通常都不會太短,如果做成同一種主題風格,就會很容易讓人產生千篇一律的審美疲勞,也與設計者的本意大相徑庭,同時也不利於營造濱河主題公園。因此,在場地和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採用分段的方式,將一條河流分割成長短不一的數段,並使每一段的主題風格都不盡相同,可以使自然風格的,可以是彰顯文化氣息的,也可以是反映歷史進展的,用與之相呼應的景觀來營造以達到預定的效果,這樣設置出來的景觀將是人文與自然融合、歷史與現代融合的多層級結合。同時景觀的主題應根據場地條件和環境來靈活設計,如在開闊的場地,其河面景觀就要設計的相應開闊,可以通過設置生態駁岸的方法來達成,比如說在岸坡和附近大片地上上種植綠化植物,建造一些休憩設置以供人們遊玩,以自然生態為主的親水走廊必然會得到人們的喜愛。 4.水生植物的選擇 一個完整的水生生態系統,應該包含多種水生動植物。城市河道一般都沒有深潭和緩沖帶,所以水生植物不僅為魚類提供著食物,還為它們提供棲息的場地。同時,還能通過生態循環起到凈化水質、降低水體營養化的作用。從景觀的方面來看,在水中種植各種形態特徵和花期不同的水生植物,也符合了人文化水體景觀的要求。
『捌』 河道沙石有什麼化學作用
3.流域泥沙資源化的可行性
流域泥沙既要滿足自然資源回的基本屬性,還要具備一些泥答沙資源化的基本條件,流域泥沙才可以達到資源化的目的,流域泥沙資源化的過程如圖2所示。從圖可以看出,流域泥沙滿足資源性和資源化條件時,流域泥沙才可以資源化。從流域泥沙的基本屬性和主要特徵可以看出流域泥沙具有有效性、可控型和稀缺性等自然資源的屬性,表明泥沙具有資源性;流域泥沙具有資源性,並不等於泥沙的資源化,僅當社會經濟和泥沙技術發展到一定水平,流域泥沙才可以資源化。
圖2 流域泥沙資源化過程框圖
『玖』 西咸一體化的生態景觀
規劃區分布有村莊用地、生態林地、濕地和度假休閑用地,以及石化工業用地、渭河電廠和秦宮遺址用地等,現狀建設比較少。
規劃區外圍西安和咸陽城區段已經基本建設成型。咸陽段主要以居住、辦公和商業用地為主,並形成較好的城市濱河景觀效果;西安段主要以生態濕地、農場和觀光農業為主,其餘多為民房和空閑地,外圍還分布有漢城遺址、五陵塬保護區、草灘農場等。 功能分區:西部城市濱水景觀區、中部秦、漢文化產業園區、東部休閑度假區。
用地布局:規劃在西部濱水新區形成金融中心,中部建設秦、漢文化產業園區,建設遺址公園和風景林地,東部以居住、休閑度假、娛樂、購物為主。 ①景觀結構:規劃渭河城市景觀帶在空間格局上將形成「五心一軸一廊加一環」的總體框架結構。
「五心」是指澇渭濕地景觀生態中心,灃渭濕地景觀生態中心,灞渭濕地景觀生態中心和涇渭濕地景觀生態中心,遺址公園綠色景觀中心。
「一軸」是以渭河生態景觀為核心的,包括城市濱水地區綜合服務功能的東西向線性發展軸一水軸;同時也是一條以渭河為依託的,水綠相映的景觀綠化主軸帶。
「一廊」是指中部以遺址公園為依託的南北向景觀廊道(綠廊)。
「一環」是指渭河沿岸寬度不等的生態風景林帶,起到「河在綠中」的大綠景觀效果。此類綠地強調環境的自然生態屬性,是維系整個規劃區生態平衡的重要緩沖區和綠色過渡帶。在規劃時應堅持以喬木為主體,喬、灌、草、藤、地被相結合,增加林帶綠量,使有限的綠地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
②人文景觀規劃:形成三條城市主脈——「水脈」、「綠脈」、「文脈」
「水脈」——是依託渭河河道南北兩岸的濱水岸線而自然形成的,是體現城市「水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城市發展的生命線。
「綠脈」——是依託渭河兩岸的生態防護綠地、濕地景觀、公園綠地等形成的,是整個區域的生態基礎和環境支柱。
「文脈」——可稱作一條凝聚城市歷史人文信息的主脈線索,用以串聯沿線的秦文化、漢文化、唐文化,是城市歷史文化的延續和展現。 形成中心河道開放空間、綠帶開放空間、功能組群開放空間三個層次。
規劃區劃分為風貌協調區、風貌控制區、自然風貌區三大區域。
風貌協調區:主要位於渭河防洪治導線南北各500-800米以外。
風貌控制區:主要位於渭河防洪治導線南北各200-500米范圍內,區內以人工景觀和自然生態綠化相結合的景觀環境為主。
自然風貌區:主要位於渭河防洪治導線南北各200米范圍內,區內多以自然生態林地、濕地為主,局部地段採用人工造景的方式與自然生態景觀相協調,景觀營造要突出秦漢文化主體。
《西咸新區規劃建設方案》,方案中提到,經過5~10年的開發建設,西咸新區將成為大西安的都市核心區。渭河將成為大西安的中心水帶,形成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開發示範區。
新區東西橫貫50公里
近年來,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之後,湖北武漢新區、河南鄭汴新區以及重慶兩江新區等城市擴展板塊快速崛起,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西咸兩市接合部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大,通過高起點規劃建設西咸新區,有條件將其發展成為一個現代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新興產業聚集的城市板塊,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增長極和加快城市化新的支撐點。
根據國務院批准實施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為加快推進西咸一體化建設,著力打造西安國際化大都市,SZF決定設立西咸新區,確定范圍為西安和咸陽兩市接合部,以渭河為中軸線,西起規劃中的西咸環線,東至涇渭交匯口,東西橫貫50公里、南北擴展5~10公里的整體板塊。
渭河將成西安的城中河
據了解,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發展戰略規劃總面積為9036平方公里,現狀總人口965萬人,到2020年總人口1280萬人。其主城區范圍北至涇陽、高陵北交界,南至潏河,西至澇河入渭口及秦都、興平交界,東至灞橋區東界,總面積1280平方公里。西咸新區將成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支撐區,把西咸兩市聯接為有機的整體。
從構建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大視野來看,渭河將是未來西安的城中河和中心綠帶。按照方案要求,經過5~10年的開發建設,西咸新區將成為大西安的都市核心區,形成西安大都市圈之中渭河百里生態景觀長廊橫貫東西、秦漢歷史文化景區一脈相連、現代製造和生物產業集群化發展、人居環境適宜優美的城市特色功能區,形成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在西部具有強大積聚和輻射帶動功能的一體化開發示範區。
灃渭新區
突出城市特色功能
灃渭新區位於渭河以南,老西寶公路以北,東接西安市西三環,西接規劃中的西咸繞城新線位,規劃總面積195平方公里。
該區域是西咸兩市中心城區距離最近的接合部,也是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向西拓展的重點區塊,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重點打造城市特色功能區和生物產業聚集區兩大功能區,建設西咸都市圈人居環境最為適宜優美的新型都市商務中心和西部地區重要的生物及環保產業基地。力爭到2020年生產總值達到1000億元。
●城市特色功能區
以完善基礎設施、提升集聚功能為重點,加快發展電子信息、智能電器、微電子製造等高技術產業和總部經濟、物流配送、住宅產業等現代服務業,打造灃河「大水大綠」生態景觀,力爭到2020年生產總值達到700億元。
●生物和環保產業聚集區
依託大型骨幹企業,重點發展生物醫葯、環保節能和精細化工產業,建設西部地區重要的生物和環保產業基地,力爭到2020年生產總值達到300億元。
涇渭新區
著力打造精品景區
涇渭新區位於渭河以北,西咸北環線以南,西到老咸宋公路,東至西咸分界線,規劃總面積305平方公里。
該區中間地帶為五陵塬保護區,四周有較大的開發建設空間。將重點按照空港產業園、歷史文化聚集區、現代產業聚集區三大功能區進行打造,建成西部最大的臨空產業園區、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秦漢歷史文化集聚區和西部地區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力爭到2020年生產總值達到500億元,旅遊總收入達到70億元。
●咸陽空港產業園
該區是西北最大的航空貨運集散地,是我省重點規劃建設的三大物流園區之一。以臨空產業為主導,重點發展航空物流、大型飛機改裝及維修、航空服務和運輸等產業,到2020年生產總值將達到100億元,人口達到20萬人,建成西部最大的臨空產業園區和國際知名的航空產業城。
●五陵塬歷史文化聚集區
堅持保護優先,著力打造精品景點景區,重點發展生態文化旅遊、休閑娛樂、生態田園觀光等產業,建成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秦漢歷史文化集聚區和生態宜居新區。力爭到2020年旅遊總收入達到70億元。
——現代產業集聚區。按照循環經濟發展理念,積極發展機械加工、能源化工裝備製造等現代製造產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綠色加工等生態產業,適度發展風力發電設備、太陽能發電設備等新興產業。力爭到2020年生產總值達到300億元。
渭河景觀帶
構建百里生態長廊
以渭河為軸線,西起澇渭交匯口,東至涇渭交匯口,南北兩岸延伸800~1000米,規劃面積108平方公里。該區是西咸都市圈重要的生態景觀帶。將以河堤建設、河道治理、生態綠化、景觀打造為重點,積極開發渭河沿岸的歷史文化資源,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環境,構建橫貫東西的百里濱河生態長廊。
涉及兩市人口51萬
本報訊《西咸新區規劃建設方案》明確了西咸新區規劃控制范圍560平方公里,在2016~2020年的全面提升階段,生產總值將達到1500億元左右。
西咸新區的規劃范圍為,以渭河為中軸線,西起規劃中的西咸環線,東至涇渭交匯口,北至西咸北環線,南至310國道西寶線,東西約50公里,涉及西咸兩市6個縣(區)、22個鄉鎮(街道辦),總人口51萬人。規劃控制范圍560平方公里。
按照方案中提到的西咸新區發展目標,2010~2015年為啟動實施階段,重點推進核心功能區建設,構建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網路,增強對要素資源的吸納能力,形成初具規模的產業體系,「兩區一帶」基本建成,實現生產總值比2009年翻兩番,達到600億元左右。
2016~2020年為全面提升階段,開發建設重心由核心功能區逐步向其他區域延伸,建設成為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健全、產業優勢突出、環境優美宜人的西咸都市圈最佳人居區和重要經濟增長極,成為關中-天水經濟區重要的生物產業集聚區和生產性服務業集中區,實現生產總值比2015年再翻一番,達到1500億元左右。
接受省市雙重領導
本報訊記者昨日獲悉,我省將在省級層面成立西咸新區建設工作委員會,工作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負責整體規劃、統籌對外招商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
在成立西咸新區建設工作委員會的同時,設立灃渭新區和涇渭新區兩個管委會。灃渭新區管委會受西咸新區建設工作委員會和西安市政府雙重領導,管理以西安市政府為主,西安市政府為建設責任主體;涇渭新區管委會受西咸新區建設工作委員會和咸陽市政府雙重領導,管理以咸陽市政府為主,咸陽市政府為建設責任主體;兩個新區均享受省級開發區政策。
目前,灃渭新區管委會已先行設立了規劃建設、綜合行政等4個工作小組開展各項籌建工作。
支持組建投資開發公司
●財政金融
設立西咸新區建設專項資金,並爭取各金融機構的配套,專項用於西咸新區重大或標志性基礎設施、渭河生態景觀打造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省級其他專項資金也給予適當傾斜。支持兩個新區管委會分別組建投資開發公司,爭取發行10~30億元企業債券和銀行貸款支持。
●土地
西咸新區建設用地指標納入省級土地調控計劃,由SZF統一進行調劑。充分運用城鄉統籌建設的先行先試權,積極開展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探索有效的土地流轉方式和補償機制。
●投資
優先布局東部產業轉移項目,大規模進行招商引資。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適宜在關中布局的產業項目,優先在新區內安排。凡能夠在新區建設的項目,原則上不在其他區域布點。
●法律保障
方案中提到,我省將做好《西咸新區建設條例》制訂的准備工作,並選擇適當時機提請省大人常委會審議。
西咸新區今年啟動建設
2002年,西咸一體化開始試水。
2006年,兩地電話並網。隨後,西咸大道等路網建設,成就兩地交通動脈暢通。
2009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復頒布了《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使地處亞歐大陸橋中心,處於承東啟西、連接南北戰略要地的西安,一躍成為與上海、北京並肩,由國家布局打造的國際化大都市。
2009年11月,省發改委主任向省人大常委會作了關於《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和西咸一體化有關情況的報告。
從2010年開始,西咸新區建設將進入啟動實施階段。
2014年1月6日,國務院發布國函〔2014〕2號文件,正式批復陝西設立西咸新區。至此,西咸新區正式成為國家級新區,是中國的第七個國家級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