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協同戰略
A. "五化"協同發展目標提出的原因
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要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
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最大亮點就是首次提出「綠色化」。此前,黨的十八大已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四化同步」目標,即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現在加入「綠色化」,組合成「五化」。從「四化同步」到「五化協同」,這是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戰略的歷史性轉型。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國家治理綠色現代化做好了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中國未來的最大創新是綠色創新,最大的變革是綠色變革。
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今天,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都必須提升綠色發展質量,「不以犧牲後代人的利益為代價。」為子孫後代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必須推進綠色化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緊密融合,實現綠色工業化、綠色信息化、綠色城鎮化、綠色農業現代化。
綠色化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融合創新發展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沒有綠色化,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就會缺乏堅實的生態環境支撐,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也就難以持久,更為糟糕的是,人類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就會產生嚴重問題。因此,促進「五化」協同發展,才能實現社會生產力、經濟生產力、文化生產力和生態生產力的整體持續發展。
中國推進國家治理綠色化的意義主要體現在:首先,從近期看,水污染、霧霾等環境問題日益突顯,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重要的負面影響。傳統發展理念、發展機制、發展模式必須轉型升級。因此,推進綠色化是非常緊迫、重要的一項任務。其次,從長期來看,編制「十三五」規劃,必須創新綠色發展機制,建設生態文明、綠色文明。最後,中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路徑選擇會對生態系統產生重要影響。
新常態下的中國治理轉型,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必須大力實施綠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系統地建構中國的綠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促進國家治理綠色化,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B. 對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生態文化旅遊協同發展有何具體思路和建議
你好,
對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生態文化旅遊協同發展有何具體思路和建議如下:專
1、《規劃》是指屬導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和編制相關專項規劃的重要依據,規劃期為2014-2020年。
2、《規劃》涉及水利工程、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城鄉統籌、基礎支撐和民生改善等各類綜合和單體項目超過600個。
3、
《規劃》提出了5大戰略定位:
建設全國大湖流域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突出長江流域和湖泊生態特色,加快構建綠色生態產業與和諧人水新關系,促進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為全國大湖地區綜合保護、治理和開發探索道路;
保障糧食安全的現代農業基地,率先建成中部地區現代農業示範基地;
「兩型」引領的「四化」同步發展示範區,為全國「兩型」建設和大湖地區農業現代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同步發展探索新路徑、積累新經驗;
水陸聯運的現代物流集散區,簡稱覆蓋全區域、聯接中西部、對接長三角、面向海內外的現代物流集散區;
全國血吸蟲病綜合防治區,打造血吸蟲病感染零風險區。
C. 什麼事生態化戰略
是根據現代生態學原理,運用符合生態規律的方法和手段進行的旨在促進生態系統健康、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行為
D. 要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國家層面應該如何應付
一要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的「人—自然—社會」的整體生態觀,深刻理解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明確生態優先、保護優先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前提。
二要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把綠色化融入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大力發展綠色工業、綠色農業、綠色旅遊等產業。
三要進一步完善綠色產業發展導向政策,加大改革開放力度,落實民營中小企業政策和減稅降費措施,打造法治化、透明化、多元化的市場環境,破除阻礙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發展的制度藩籬,強化激勵政策,幫助企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各種隱性障礙。
四要通過科學完整的環境標准監測體系建設,抓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根據不同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差異化績效考核,探索建立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GDP考核評價體系。
五要鼓勵支持企業研發和推廣運用環保節能技術,通過打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和政策制度環境,充分釋放其在綠色高質量增長方面的動能,建立一套涵蓋政府、企業、社會和個人的綠色采購、綠色生產、綠色消費和綠色生活的利益聯動機制,最大限度調動全民參與節能減排和綠色消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E. 生態因子協同作用有哪些
生態因子的類型多種多樣,分類方法也不統一。簡單、傳統的方法是把生態因子分為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和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前者包括生物種內和種間的相互關系;後者則包括氣候、土壤、地形等。根據生態因子的性質,可分為以下五類:
1、氣候因子
氣候因子也稱地理因子,包括光、溫度、水分、空氣等。根據各因子的特點和性質,還可再細分為若干因子。如光因子可分為光強、光質和光周期等,溫度因子可分為平均溫度、積溫、節律性變溫和非節律性變溫等。
2、土壤因子
土壤是氣候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產物,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結構、土壤的理化性質、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等。
3、地形因子
地形因子如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陰坡和陽坡等,通過影響氣候和土壤,間接地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分布。
4、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包括生物之間的各種相互關系,如捕食、寄生、競爭和互惠共生等。
5、人為因子
把人為因子從生物因子中分離出來是為了強調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和越來越帶有全球性,分布在地球各地的生物都直接或間接受到人類活動的巨大影響。
每一個生態因子都是在與其他因子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中起作用的,任何因子的變化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變化。例如光照強度的變化必然會引起大氣和土壤溫度和濕度的改變,這就是生態因子的協同作用。
F. 如何探索推進職能分工一體化協同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指出要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這對東部沿海地區尤其是長三角地區的區域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長三角區域合作已經走過了區域的布局合作和要素合作階段,深化至體制機制的創新,長三角一體化進入了深層次階段。在長三角一體化向縱深推進的同時,仍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如城市功能定位與分工不明晰,同質競爭仍較普遍,跨區域合作的過程中還存在一系列現實與隱形的壁壘,城際交通互聯互通和一體化管理仍有較大差距,區域環境保護與治理的長效聯動機制尚未建立等。
未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要通過設立更高層級的協調發展機構,建立多領域、多層次的協調發展機制。通過開展長三角城市功能協同發展研究,形成有序的城市職能分工體系。通過完善快速交通和同城化網路,構築區域綜合交通網路體系。通過設立環境監管治理制度和生態建設專項基金,構建長三角生態協同治理機制。同時,要加強區域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聯動實施推進創新體系建設等重大戰略,協同推進上海「四個中心」、全球科創中心、自由貿易區等重要功能區建設。在此過程中,江蘇作為長三角地區的重要一員,需緊緊圍繞頂層規劃體系、產業分工協作、創新要素培育、區域交通一體、生態協同治理和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積極主動對接和支持上海長三角龍頭作用的發揮,加速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進程,共同推動長三角地區的高質量發展。
積極融入長三角頂層規劃體系
首先,瞄準長三角區域頂層規劃設計。注重立足需求,統籌全局,突出重點,有序實施,積極深化實施《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呼應《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分工協作,促進空間體系一體化發展。其次,加強與周邊區域的無縫銜接。在涉及重大基礎設施、產業布局、生態維護時,要重視與上海及長三角其它地區的無縫銜接,為融合發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統一性、可操作性的發展藍圖。再次,提升內部功能板塊的能級。為積極呼應長三角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要繼續提升城市群內部的發展層次和水平。加快落實「1+3」重點功能區戰略,著力打造揚子江城市群經濟增長極,推動沿海經濟帶、江淮生態經濟區、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協調發展。進一步提升區域發展能級,實現區域發展由同質競爭向協同融合轉變。
共建長三角國際先進製造業基地
首先,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要在鞏固傳統製造業優勢的基礎上,加強與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的融合,提高傳統產業的整體質量和競爭力,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和製造業高端化發展。其次,培育智能製造等新興產業。樹立與新時代和本省實踐相適應的思維方式,深入落實「中國製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實現先進製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協同攻關的世界級產業集群,共建長三角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再次,加強區域間產業分工協作。利用上海的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和資源、產業鏈等外溢的機遇,結合自身優勢,瞄準國家或長三角地區急需的重點產業領域,加強研究謀劃,進行整體戰略部署,堅持產業的分工協作、錯位發展,打造區域特色產業,與上海及長三角其它地區形成合理分工、協作有序的發展格局。
打造長三角創新功能示範區
首先,加快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圍繞經濟發展高質量,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利用區域內高校、企業和研究機構的科創資源,藉助上海科創中心和合肥國家科學城的建設機遇,加快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系統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其次,推進高層次創新平台建設。加大教育、科研投入力度,大力引進國內外科技創新人才和具有國際水平的創新團隊,打通江蘇和長三角其它地區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間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通道,聯合建設區域高層次創新載體和研發服務平台,加強科技資源交流共享,開創長三角科技合作共贏新局面。再次,實現創新要素跨區域聯動。瞄準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通過打通與上海、浙江、安徽在創新要素流動上的界限,實現科創資源的協同創新。加強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南京江北新區與上海張江、合肥科學城、G60科創走廊等國家級科學中心的聯動,打造長三角創新集群重要連接點,合力建設長三角創新功能示範區,打造世界級創新經濟發動機。
建設區域一體的交通網路體系
首先,加快交通干線骨架的建設。進一步加大區域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快區內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城際路線、過江通道等主要交通軸線的架設,打造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路系統,支撐「1+3」重點功能區發展。其次,實現跨區域交通的無縫連接。通過推進沿海經濟帶、沿江生態帶、江淮生態經濟區、寧杭生態經濟帶等的交通運輸規劃研究,構建完善的綜合交通體系,加強跨省市城際鐵路、公交、軌道交通線路有效銜接的協調,實現與上海及長三角其它地區無縫連接。再次,完善同城化的交通網路體系。推動江蘇與長三角城市間公交一卡通、通關一體化等的全面實施,支持主要城市間開通城市公共交通線路。臨滬地區城市加快與上海同城化步伐,融入上海1小時都市圈,其餘城市躋身上海2小時交通經濟圈。
構建跨區域生態協同戰略區
首先,建立區域生態保護聯盟。重點圍繞長江、太湖、洪澤湖、大運河等生態重點功能區,以江淮生態經濟區、沿江生態帶、寧杭生態經濟帶建設為契機,與上海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及長三角其它地區實現區域共享、生態共保,協同建設長三角區域發展綠色新空間。其次,加強區域生態環境聯防聯治。以推進「263」專項行動為抓手,全面實施生態河湖行動計劃,重點開展大氣、水環境、土壤三大治理行動,積極參與長江下游以水污染治理為核心的環境綜合治理工作,與長三角同流域及其它地區實行多管齊下,聯防聯治,共同推進長三角江河湖海的生態協同治理。再次,設立生態建設專項基金。重點對跨區域的環境污染防控、環境治理等工作進行資金扶持和政策獎勵。健全和完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對在區域環境保護中承擔生態功能而影響經濟發展的地區,通過設立專項基金予以合理的經濟補償。
實現制度創新的跨區域聯動
首先,要積極配合長三角跨行政區域協調管理機構的工作,統籌好區域內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戰略資源開發以及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做好與其它兩省一市的協調工作。其次,完善跨區域合作機制。在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和長三角其它地區聯手構建協調的制度框架和實施細則,實現區域制度架構的融合。同時,與長三角其它地區相關政府部門一起,協商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政策問題和相應舉措,完善具有整體性、專業性和協調性的「長江經濟帶下游1+3省際協商」合作機制。再次,鼓勵民間力量的積極參與。積極探索江蘇與長三角核心區、非核心區之間的聯動發展機制,支持區域性的非政府社團組織或民間組織發展,不定期地針對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政策問題和舉措開展專題研討,使企業、非政府組織、居民等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G. 誰能解釋下協同生態模式是什麼鬼
就是很環保
H. 京津冀協同發展將如何推進生態環境保護
日前北京市相關負責人表示,生態環境保護,是推進協同發展的重要基礎,更是廣受矚目回的民生工程。
河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此亦有著墨:完善區域生態信息共享和補償機制,抓好京津冀水源涵養林、永定河綜合治理等生態工程。
希望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同時可以加強生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