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破壞生態環境
Ⅰ 甘肅省為保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採取了那些具體措施
剛剛為了保護黃河流域的生態循環採取了很多
Ⅱ 生態環境遭到了哪些破壞
到目前為止,全球已有1.25億人口生活在污染的空氣中;12%的哺乳動物和11%的鳥類瀕臨專滅絕,每24小時就屬有150到200種生物從地球上消失;14億人口的生活環境中沒有污水排放裝置;全球每年土壤流失達200億立方米;每年全世界的森林正以460萬公頃的速度從地球上消失。大氣污染是誘發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害氣體是當今世界極重要的污染源。美國每年有5萬人死於空氣污染;在歐洲,二氧化硫每年奪走6000—13000人的生命,使20萬名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惡化。此外,二氧化氮污染,今後幾年將使6000萬歐洲人肺功能減退;臭氧污染將使100萬兒童患感冒或眼睛發炎,全世界每天有800人因呼吸受污染的空氣而早亡。工業的發展已經嚴重威脅著人類的正常生活。人們應當牢記這樣一條警句:「即使沒有核戰爭,生態環境的破壞也足以毀滅人類自身。」
Ⅲ 甘肅生態環境保護應該從哪幾方面考慮
甘肅的生態環境保護應該從三方面考慮,一是防風治沙,二是保護水源,三是改善生態多樣性。
Ⅳ 現在的生態環境遭到什麼破壞
環境污染調查報告
(一)環境污染狀況
l.大氣
1992年,全國廢氣排放量 l0.5萬化標立方米(不包括鄉鎮工業,下同)。廢氣中煙塵排放量 1111萬噸,比上年增長 7.6%;二氧化硫排放量 1685萬噸,比上年增長 3.9%;工業粉塵排放量 576萬噸,比上年下降 0.5%。
全國城市大氣中總懸浮微粒年日均值范圍為 90一66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403微克/立方米,與上年相比下降6.1%;南方城市平均243微克/立方米,與上年相比增長 8%。據67個城市統計,51% 的城市年日均值超標,尤以吉林、濟南、太原、蘭州、包頭、延安、西安等城市為重。
據66個城市統計,降上半月均值在 3.8一55.8噸/平方公里·月之間,較上年略有增加,比方城市明顯重於南方城市。降塵年月均值在 30噸/平方公里·月以上的城市有三明、鞍山、長春、大同、石家莊、哈爾濱、銀川、吉林、鶴崗、沈陽、蘭州和唐山。
據72個城市統計,二氧化硫年日均值范圍為 7—]6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97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90微克/立方米,與上年相比略有上升。超過國家三級標準的城市有貴陽、重慶、太原、烏魯木齊、宜賓、南充、濟南、石嘴山、青島、天津、長沙和大同。
據72個城市統計,氮氧化物年日均值范圍為 l1一129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56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40微克/立方米,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長春、濟南和運城污染明顯加重,蘭州、寶雞和南充咯有好轉。
2000年,酸雨仍限於局部地區。據58個城市統計,降水pH年均值范圍為3.85一7.43,pH年均值低於5.6的佔52%,均為南方城市。贛州、長沙和廈門市酸雨出現頻率高達90%以上,南充、宜昌、南昌、懷化、百色、南京、重慶和廣州市酸雨出現頻率在70%以上。
2000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後,中國政府十分重視自己承擔的國際義務,並努力推進國內的環境保護工作。經黨中央和國務院批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外交部、國家環境保護局《關於出席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情況及有關對策的報告》,提出了我國環境與發展領域的十大對策,這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一大綱領性文件,不僅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而且是今後相當長時期內工作的重點和努力方向。
環境法制建設有較大進展。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城市綠化條例》、《關於我國中低水平放射性廢物處置環境政策》,批准了《徵收工業燃煤二氧化硫排污費試點方案》,轉發了林業部《關於當前亂砍濫伐、亂捕濫獵情況和綜合治理措施報告的通知》,發布並全面實施了《排放污染物申報登記管理規定》。國家環境保護局還制定了環境行政處罰、防治尾礦污染、防治鉻化合物污染、環境監理執法標志等方面的規定和辦法。地方立法不斷加強,山東、湖南、重慶武漢、大連等省、市制訂了環境執法程序規定。國家環埔保護局首次進行了全國環保系統執法檢查。
人類能源利用的發展史
能源利用與環境污染調查報告
組員:
課題的由來:
現在世界上的能源供應量已經為數不多了,我們必須在能源枯竭之前開發新的能源,所以我們要知道能源的發展史,這樣才可能找到新能源。而且,光這樣是不行的,如果能源的污染太嚴重的話,恐怕還沒等能源枯竭,地球早已成為混球一個。所以我們要在開發新能源的同時保護能源。正因為這樣,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課題研究內容:
一、什麼是能源
「能源」這一術語,過去人們談論得很少,正是兩次石油危機使它成了人們議論的熱點。那麼,究竟什麼是「能源」呢?關於能源的定義,目前約有20種。例如:《科學技術網路全書》說:「能源是可從其獲得熱、光和動力之類能量的資源」;《大英網路全書》說:「能源是一個包括著所有燃料、流水、陽光和風的術語,人類用適當的轉換手段便可讓它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日本大網路全書》說:「在各種生產活動中,我們利用熱能、機械能、光能、電能等來作功,可利用來作為這些能量源泉的自然界中的各種載體,稱為能源」;我國的《能源網路全書》說:「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經轉換提供人類所需的光、熱、動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載能體資源。」可見,能源是一種呈多種形式的,且可以相互轉換的能量的源泉。確切而簡單地說,能源是自然界中能為人類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資源。
二、能源的分類及優缺點
第一類是與太陽有關的能源。太陽能除可直接利用它的光和熱外,它還是地球上多種能源的主要源泉。目前,人類所需能量的絕大部分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太陽 。
第二類是與地球內部的熱能有關的能源。地球是一個大熱庫,從地面向下,隨著深度的增加,溫度也不斷增高。
第三類是與原子核反應有關的能源。這是某些物質在發生原子核反應時釋放的能量。原子核反應主要有裂變反應和聚變反應。
第四類是與地球一月球一太陽相互聯系有關的能源。地球、月亮、太陽之間有規律的運動,造成相對位置周期性的變化,它們之間產生的引力使海水漲落而形成潮汐能。
三、人類能源利用及發展階段
小水電:我國西部地區的小水電資源十分豐富,根據最新水能資源復查結果,全國小水電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為1.25億千瓦。目前我國小水電的開發量為20%左右,預計到2030年,我國小水電資源將開發完畢,屆時可以形成1億千瓦的裝機水平。
太陽能資源:我國太陽能資源的利用主要用於城鄉居民的熱水供應,目前有太陽能熱水器5000多萬平方米,2020年和2050年分別可以達到2億平方米和5億平方米,分別可以替代1200億千瓦時和3000億千瓦時,替代高峰電力8000萬千瓦和2億千瓦。
生物質能源:我國的生物質能源主要有農業廢棄物、森林和林產品剩餘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分布廣泛,其中作物秸稈年產量超過6億噸,農產品加工和畜牧業廢棄物理論上可以產生沼氣近800億立方米。
四、能源利用造成哪些環境污染
陝北石油現已探明儲量十一億噸,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陝西省也成為原油產量增長最快的省區之一。隨著陝北石油資源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石油開采、運輸、加工、銷售等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二000年以來,陝北由於輸油管線腐蝕穿孔、斷裂造成的環境污染事故達五十一起。
五、污染對人類生活的嚴重影響
有一家農葯廠、兩家化工廠的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古河鎮洋橋村村民,成天聞怪味,井水不能喝,自來水有農葯味。三年來,喝著發臭的河水,聞著刺鼻的農葯味,村裡已有20餘位村民因癌症離開了人世,今年又有近10人被確診為癌症,現正在醫院治療。該村靠近農葯廠、化工廠的五組、六組、七組因癌症不治去世的人數已佔到這三個組三年來自然死亡人數的70%……曾是藍天清水的淮河,如今卻是魚蝦絕代的地方。奎河是淮河的重要支流,其岸邊的安徽省宿州市楊庄鄉,是污染最大的受害者。今年3月,楊庄鄉衛生防疫站對全鄉5年內因癌症死亡人口進行排摸,結果在16個靠近奎河的行政村,患各種消化道疾病和癌症的人數明顯高於其他村,三年來楊庄鄉因癌症死亡的人達到千分之13……3月18日,在朝陽醫院門診樓的大廳里,30餘位來自承德興隆縣孤山子鄉沙坡峪村的村民神情焦急,27名兒童依偎在他們懷中,有的面色蒼白,有的因肚子疼、頭疼而哭泣。這些村民稱,他們是孩子的父母,孩子都在他們村小學上學。3月15日,很多小學生在學校突然「中毒」,重者昏迷、口吐白沫,輕者頭疼。這些家長懷疑,村小學附近的鉛鋅廠是孩子們「中毒「的「罪魁禍首……
六、發現身邊的能源污染現象延長縣郭旗鄉王倉村,雖然距離石油泄漏已經數日,但在田地里依然能夠看到,不少種植了農作物的田地還殘留著石油浸過的痕跡,很多玉米苗由於石油的浸泡已變成灰黑色,田地里數位村民正在用鐵杴將已被污染的土層挖出。據村民們介紹,5月30日,一場大雨席捲延長縣。大雨過後,村裡30多畝田地被混雜著雨水的石油污染,不少農作物死亡,村民們順著水印發現原來是村旁的七里村油礦一處選油點的石油泄漏造成的。至於污染程度有多深,村民們說法不一,有的稱土地一兩年無法種植作物;有的則稱污染並不嚴重。一位李姓村民稱,由於選油點的排污設施不力,每逢下雨,就會有少量漏油隨著雨水流至田間,只是「從沒有這次這么嚴重」。
七、防治由此引起的環境污染的具體措施
加快污染源治理步伐,加速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大流域生態保護和建設力度甘肅省環保部門表示,除加快重點污染源治理步伐外,還將加快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和配套管網建設,保證七里河———安寧、白銀、臨夏三大污水處理廠今年內建成投運;同時,加大沿黃城市垃圾集中處理管理力度,盡快解決蘭州市油污干管安全隱患,確保城市安全;年內將國營四七一廠、五○四廠等企業污水接入西新線排水管道;加大流域生態保護和建設力度,科學調配黃河水量,確保黃河稀釋自凈能力;建設水質自動監測信息網路系統,提高環境監管水平。
《2005全國城市家庭裝修室內環境污染情況調查報告》《為您服務》2005全國城市家裝污染調查報告
來源: CCTV.com
由中央電視台《為您服務》欄目組織的 「我愛家裝環保行」 期間所開展的「首次全國城市家庭裝修室內環境污染情況調查」活動,於2005年7月起11月完成。並整理出《2005全國城市家庭裝修室內環境污染情況調查報告》。
根據各城市上報的檢測數據進行匯總和分析,表明因家庭裝修造成的室內空氣污染較為嚴重。用2001年11月26日建設部和國家質量監督局聯合發布的GB50325-2001《民用建築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來評價,本次檢測的家庭中,發現有68%的家庭裝修後室內空氣中甲醛濃度超過該規范所規定的限值。苯和TVOC污染沒有甲醛那麼嚴重,苯超標的有11%,TVOC超標的有38%。用三種污染物綜合指數來評價,室內空氣質量良好的家庭佔34%,有污染的家庭佔66%。其中重污染的家庭佔30%,這種狀況應引起我國有關部門關注。
Ⅳ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存在哪些生態環境問題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18個哦1.興隆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蘭州榆中縣)2.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武威、張掖兩地區和金昌市部分地區)3.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安西極旱荒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酒泉市瓜州縣境內)5.民勤連古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武威市民勤縣)6.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甘肅省南部隴南的文縣、武都縣)7.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南部的康樂、臨潭、卓尼、臨洮、渭源5縣接壤地區,坐落在甘肅省甘南臨潭縣北部的八角鄉境內)8.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甘肅省甘南碌曲縣境內)9.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10.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蘭州市永登縣境內)11.小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徽縣、兩當縣的交界處)12.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甘肅酒泉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東南部祁連山區)13.安南壩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酒泉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境內)14.太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臨夏回族自治州與甘南藏族自治州之間)15洮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9地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臨潭、迭部和合作四縣)16敦煌陽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7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1跨張掖市甘州、臨澤、高台三縣區)18黃河首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3甘南州瑪曲縣)
Ⅵ 秦朝的時候甘肅生態環境怎麼樣
甘肅生態當然是十分的優美,森林覆蓋面積十分的大。
Ⅶ 甘肅省旅發委對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自查整改
近日:甘肅省,省委、省政府全面安排部署祁連山環保問題整改工作以來,省旅發委深刻認識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的嚴重性,認真汲取教訓,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加大工作力度,緊密配合省直有關部門和有關市委市政府,對位於保護區內的旅遊基礎設施全面復核排查評估,並督促項目所在地政府堅決依法整改。截至目前,已配合張掖、武威兩市,對清理出的25個旅遊項目全部進行了整改,並以此為契機,對全省60個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開展了全面自查整改。
從根源上解決事情就是好事
Ⅷ 生態環境遭到了哪些破壞(請列數字表明)
環境污染調查報告
(一)環境污染狀況
l.大氣
1992年,全國廢氣排放量 l0.5萬化標立方米(不包括鄉鎮工業,下同)。廢氣中煙塵排放量 1111萬噸,比上年增長 7.6%;二氧化硫排放量 1685萬噸,比上年增長 3.9%;工業粉塵排放量 576萬噸,比上年下降 0.5%。
全國城市大氣中總懸浮微粒年日均值范圍為 90一66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403微克/立方米,與上年相比下降6.1%;南方城市平均243微克/立方米,與上年相比增長 8%。據67個城市統計,51% 的城市年日均值超標,尤以吉林、濟南、太原、蘭州、包頭、延安、西安等城市為重。
據66個城市統計,降上半月均值在 3.8一55.8噸/平方公里·月之間,較上年略有增加,比方城市明顯重於南方城市。降塵年月均值在 30噸/平方公里·月以上的城市有三明、鞍山、長春、大同、石家莊、哈爾濱、銀川、吉林、鶴崗、沈陽、蘭州和唐山。
據72個城市統計,二氧化硫年日均值范圍為 7—]6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97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90微克/立方米,與上年相比略有上升。超過國家三級標準的城市有貴陽、重慶、太原、烏魯木齊、宜賓、南充、濟南、石嘴山、青島、天津、長沙和大同。
據72個城市統計,氮氧化物年日均值范圍為 l1一129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56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40微克/立方米,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長春、濟南和運城污染明顯加重,蘭州、寶雞和南充咯有好轉。
2000年,酸雨仍限於局部地區。據58個城市統計,降水pH年均值范圍為3.85一7.43,pH年均值低於5.6的佔52%,均為南方城市。贛州、長沙和廈門市酸雨出現頻率高達90%以上,南充、宜昌、南昌、懷化、百色、南京、重慶和廣州市酸雨出現頻率在70%以上。
2000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後,中國政府十分重視自己承擔的國際義務,並努力推進國內的環境保護工作。經黨中央和國務院批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外交部、國家環境保護局《關於出席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的情況及有關對策的報告》,提出了我國環境與發展領域的十大對策,這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一大綱領性文件,不僅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而且是今後相當長時期內工作的重點和努力方向。
環境法制建設有較大進展。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城市綠化條例》、《關於我
Ⅸ 人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摘 要:人類影響氣候,氣候也影響人類。氣候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任何變化都會對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經濟系統以及人類健康產生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層次的,既包括正面影響,同時也包括負面效應。但目前它的負面影響更受關注,因為不利影響可能會危及人類社會未來的生存與發展,以及人類生活和健康。研究表明,氣候變化會給人類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適應氣候變化會花費不小的代價。因此,關注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顯得十分重要。
關鍵詞:氣候變化;全球變暖;人類健康;
氣候變化是長時期大氣狀態變化的一種反映,是一個多變的、復雜的過程。它主要表徵大氣各種時間長度的冷與暖或干與濕變化,冷與暖或干與濕相互交替組成了不同的變化周期。這些變化周期並不是嚴格的,一個周期內前後階段往往不具有對稱性,而且,不同周期的長度也可以相差很大。氣候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類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異常天氣現象,如乾旱、洪澇、凍害、冰雹、沙塵暴、城市暴雨瀝澇災害、雷電災害等,造成的嚴重自然災害,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給人類生態環境、人類社會以及人類健康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不僅如此,全球氣候變暖直接影響到地球的生態系統,給人類生存環境和人體健康帶來危害。而人類健康狀況水平是國家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物質生活水準以及公共福利水平的綜合反映。
一 關於全球變暖的問題
近百年來全球和中國的氣候正經歷一次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它對世界和我國的生態系統、社會經濟以及人類健康產生了,並將繼續產生重大的影響。
2001年,由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建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英文簡稱IPCC)發表了它的第三次評估報告。報告指出:從1860年以來全球地表平均升溫0.6℃±0.2℃,最近20年是過去100年來最暖的。而90年代是1000年來最暖的10年。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我國近百年來的氣候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主要表現在:近百年來我國氣候變化的趨勢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總趨勢基本一致,近百年來,我國氣溫上升了0.4℃–0.5℃。從地域分布來看,我國氣候變暖最明顯的地區在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從季節分布看,我國冬季增溫最明顯。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最新資料顯示:2004年以來,我國氣溫普遍較常年同期偏高,成為暖冬已成「定局」,這意味著我國在近50年來將連續經歷第19個暖冬。
(一)全球變暖帶來的負面效應(與人類健康關系密切的)
1.高溫熱浪的頻率和強度增加
據日本的科學家統計,近100年來,整個地球的年平均氣溫上升了0.7℃,而大城市的平均氣溫上升了2~3℃,這一期間東京市的氣溫竟上升了7℃。在日本,氣溫不低於25℃的夜晚稱為「熱夜」。50年前,東京的「熱夜」每年不到5個;而1961~1970年平均有14.9個;1981~1990年,「熱夜」增加到23.8個。大阪在1991~2000年的10年中,年均「熱夜」數達38個。
從北京1940~2002年的極端最高氣溫的變化來看(見表1),40年代北京夏季極端最高氣溫較高,為42.6℃。然後出現下降的趨勢,到80年代最低,為38.5℃,進入90年代又開始升高,為41.9℃。
表1 北京夏季極端最高氣溫
1940~1949 1950~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2000 2000~2002
極端最 42.6 39.6 40.1 40.3 38.5 41.9 41.1
高氣溫
我國科學家對上海和廣州氣溫變化的分析表明,由於氣候變暖,上海每年的熱日(最高氣溫≥34℃),將由現在12d/a,增加到未來15.7d/a;廣州每年的熱日,將由現在24.7d/a,增加到未來36.0d/a。
2.厄爾尼諾現象
IPCC第三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指出,與過去100年相比,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厄爾尼諾-南方濤動事件更頻繁、更持久且強度更大(IPCC第三次氣候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2001)。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兩次嚴重的厄爾尼諾事件期間,全世界各地極端天氣事件頻發,使人類蒙受了巨大的災難。
3.城市熱島更明顯
據有關資料顯示,1997年觀測到全國最大熱島強度(城鄉溫差),北京為9℃(高於上海6.8℃,僅次於加拿大溫哥華11℃的德國柏林13.3℃)。熱島效應的產生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非一個方面的原因。全球氣候變暖就是造成城郊溫差加劇的原因之一。
(二)全球變暖給人類健康帶來的影響
1.氣候變暖對疾病流行性的影響
人類健康和人類生存息息相關。氣候環境、氣候災害和氣候變化直接影響人類健康,極端氣候事件的危害更為驚人。由於全球變暖,極端氣候事件將會更為頻繁,氣候災害對人類生命和健康的危害也會增大。許多通過昆蟲傳播的傳染性疾病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例如全球變暖將加劇瘧疾和登革熱的傳播,據有關部門統計,伴隨全球變暖,僅瘧疾和登革熱兩種疾病就將禍及世界人口的40%。最不可忽視的是,氣候變化造成部分舊物種滅絕的同時必然產生出新的物種,物種的變化可能打破病毒、細菌、寄生蟲和敏感原的現有格局,產生新的變種。如2003年春季,相繼在我國廣東、北京、山西等地爆發的SARS病毒傳染病一樣,給社會和人民的健康及生命帶來極大的危害。
全球變暖影響生態系統,帶來另一種危險是可能激活某種新病毒。世界衛生組織一份研究報告證實,至少有30種新的傳染病在過去20年裡出現。對新興病毒研究的大部分研究人員認為:各種新病毒的出現有可能是人類破壞環境、氣候變化擾亂了病毒巢穴的結果,這些原本寄居在野生動物身上,活動於封閉世界中的未知病毒,在人類活動的進程中,新的病毒在今後將不斷地被發現。
全球氣候變暖以及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出現,給生態平衡,尤其是微生態平衡帶來了強烈也影響,突出地改變了傳染病病原體的存活、變異、媒介昆蟲孳生分布及流行病學特徵,會對某些傳染疾病的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當蚊子叮咬一個帶有傳染病毒的人時,這種病毒就會隨血液進入某個健康人體內。而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體內病毒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將隨之提高。例如,在20℃時,P.falciparum病菌需要26天才能成熟,而在25℃時則只需13天。攜帶這種病菌的虐蚊生存周期只有幾周的時間,這樣以來高溫就會大大提高該種病菌的傳播概率。同時,由於高溫現象使得夜晚和冬季溫度上升,大大延長、擴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傳播的瘧疾、猩紅熱、黃疸、腦炎等惡性傳染疾病的發病率提高,
氣候變暖還會導致氣候帶的改變,熱帶的邊界會擴大到亞熱帶,原熱帶地區傳染病的發病區域擴大到溫帶。例如,我國江南一帶的恙蟲病,80年代以來流行的地理區域向北推進,1986年山東省有流行報告,1989、1990年天津恙蟲病流行地區的地理區域向北推進了4個緯度,向天津恙蟲病流行地區年平均氣溫上升1.3~1.7℃。據此估計,我國恙蟲病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有可能出現全國分布的趨勢。2002年的夏天,「西尼羅河」病毒在美國再次爆發,專家分析,病毒傳播速度如此之快,主要原因是乾燥炙熱的天氣。西尼羅河病毒是在1937年從烏干達西尼羅河區的一位婦女身上分離出來的,近年來出現在歐洲和北美洲的溫帶區域。另外,由於氣候變暖,攜帶鼠疫病的黃胸鼠的活動范圍,已不僅僅限於17°N以南地區。
2.高溫熱浪與死亡率
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最直接的影響是極端高溫產生的熱效應,它將變得更加頻繁、更加廣泛。高溫熱浪強度和持續時間的增加,導致以心脹,呼吸系統為主的疾病或死亡率增加。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夏季高溫日數明顯增多,高溫熱浪的頻率和強度隨之增加。特別是濕度和城市空氣污染的增加,進一步加劇了夏季極端高溫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熱浪對人體健康最直接的影響是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
2003年入夏以來,熱浪席捲全球,各地氣溫破紀錄地高達38~42.6℃。許多老年人而因此傷生。熱浪波及印度、巴基斯坦、歐洲、中國,僅印度就有1000多人被熱浪奪去了生命。隨著高溫熱浪的增加,心臟病和高血壓病人的發病人數也在不斷增加。此外,全球變暖還將導致對流層大氣臭氧濃度增加,平流層臭氧濃度下降。
高溫使得病菌、細菌、寄生蟲、敏感原更為活躍,同時也會損害人的精神、人體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全球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數超過10萬人。上海1998年經歷了近幾十年來最嚴重的熱浪,(7月8—20日、8月1—3日、8月7—17日、8月21日—23日),熱浪期間的總死亡人數可達非熱浪期間的2—3倍,以65歲以上老年人死亡率增加更為明顯。熱浪對嬰幼兒的威脅也很大,如果嬰幼兒患有某些疾病如腹瀉、呼吸道感染和精神性缺陷,在熱浪期間最易受高溫危害。熱浪除中暑死亡這種直接影響外,還將導致以心臟、呼吸系統為主的疾病或死亡。研究表明,隨著全球變暖,夏季高溫日數將明顯增加,心臟病和高血壓病人發病和死亡率都將增加。
我國夏季,35℃以上高溫各地時有發生,38℃、40℃或以上的高溫也時常出現。2003年6月下旬到8月下旬,受副熱帶高氣壓影響,江南、華南一帶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高溫天氣。日最高氣溫高於或等於35℃的日數持續了40餘天。江南、華南日最高氣溫一般為35℃—38℃,部分地區達到38℃—40℃,局部地區高達40℃—43℃。生理學家研究表明,一旦氣溫升至38℃,人體汗腺排汗已難保持正常體溫,不僅肺部急促喘氣以呼出熱量,就連心臟跳動也要加快速度,輸出更多的血液至體表,參與散熱。這對於心臟病人來說,是孕育著生命危險的溫度。氣溫生至39℃,由於汗腺疲於奔命的工作,已經無能為力並趨於衰竭,這時,很容易出現心臟病導致猝死的危險。氣溫生至40℃,高溫已直逼生命中樞,大腦已經顧此失彼,以致頭暈眼花。可見,在高溫情況下人體對氣溫升高的生理反映是很敏感的。2004年,我國南部省份由於受台風「蒲公英」和副熱帶高壓的影響,從6月底開始,廣東大地被酷熱天氣所籠罩,7月1日,廣州最高氣溫高達至39.7℃,超過了廣州歷史最高氣溫38.7℃的最高記錄。6月28日,廣東東莞大嶺山鎮台生傢具八廠的一名工人,因工作疲勞加之車間氣溫太高而暈倒,送到醫院後半小時死亡。據廣州「120」急救中心負責人介紹,進入夏季以來,僅廣州市因高溫誘發其它疾病而死亡的人數就達39人,每天比平時日均派出急救車次數(約200次)增加66%,創急救中心成立10多年以來日出車最高記錄。以北京為例,因高溫發病到醫院就診的患者,7月比6月增加了40%。上海和甘肅等地,高溫病人增加導致臨床用血量居高不下,出現了用血緊缺的局面。露天工作者,如交警、公共汽車司機、建築工人,更是受到了熱浪的嚴重威脅。高溫使人們容易疲勞駕駛,爆胎、汽車自燃等重大交通事故屢屢發生。
高溫酷熱還直接影響人們的心理和情緒,容易使人疲勞、煩躁和發怒,各類事故相對增多,甚至犯罪率也有上升。如紐約1966年7月的熱浪期間,兇殺事件是平時的138.5%。北京2003年7月高溫期間交通事故增多,據北京急救中心資料顯示:交通事故增加與天氣炎熱有很大關系。氣溫高、氣壓低時,人的大腦組織和心肌對此最為敏感,容易出現頭暈、急噪、易激動等,以致發生一些心理問題。
3.尼爾尼諾事件與疾病
新的實驗結果表明,尼爾尼諾與疾病的傳播有密切的關系。尼爾尼諾出現往往會造成某些地區氣候異常,進而引發疾病。例如,1982~1983年尼爾尼諾事件期間,在巴基斯坦北部由於乾旱造成的高溫天氣,引發了瘧疾流行;而在南美的玻利維亞,厄瓜多和秘魯,由於暴雨災害,也發生了瘧疾的流行。據科學家分析,發生厄爾尼諾現象後的第一年,委內瑞拉瘧疾病例增加35.1%。在如,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活動高潮期,在索馬里和尼肯亞,感染上裂谷熱病的人數為8.9萬,死亡人數近250人;在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里斯蘭卡、東非、委內瑞拉和巴西等地,大面積的乾旱造成瘧疾病和猩紅熱爆發。另外,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報告,1982~1983年的厄爾尼諾事件期間,全球大約10萬人患上了憂鬱症,精神病的發病率上升了8%,交通事故也增加了5000次以上。
4.空氣污染與健康
空氣污染與氣象條件的關系十分密切。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背景下,由於異常天氣的出現,如夏季高溫、冬季變暖,乾旱等,往往會造成局地空氣質量下降。特別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由於城市熱島環流的存在,導致空氣污染物不易擴散,造成嚴重的污染。
大城市的污染物質進入人體後,會引起人體感官的和生理機能的不適反應,產生亞臨床的和病理的改變,出現臨床體征或存在潛在的遺傳效應,發生急、慢性中毒或死亡等。比利時馬斯河谷(1930年)、美國多諾拉(1948年)和英國倫敦(1952年)的煙霧事件就是大氣污染影響的典型事例。
二 氣候變化引發的自然災害與人類健康問題
自從1960年以來,世界人口加倍,但災難損失上升了30倍,從1960年的30億美元到1995年的1000億美元。氣候災害時導致這一增長趨勢的一部分,例如,1992年安德魯台風在邁阿密南市郊造成了240億美元的損失。由於氣候變暖,自然災害的潛在影響可能增加。假定在溫度變化或降雨分配上沒有變化,全球變暖將導致洪水和高溫發生率增加,由於洪水經常同南方濤動聯系起來,因此不能排除增加乾旱的可能性。這些氣候災害將誘發剛更多的森林大火、泥石流。這些災害對健康和社會的影響包括死亡、身體傷害、心靈創傷、社會混亂等。
(一)洪水
歷史上,洪水是各種自然災害中導致最大死亡損失的災害。到目前為止,受害最嚴重的地區是中國的黃河。1332年,700萬人被淹死,在隨後的飢荒和疾病中超過1000萬人死亡。1887年洪水破環了22m高的築堤,淹死100萬人。最近的洪水發生在1930年,有100萬中國人淹死,另有可能1100萬人死於隨後的飢荒。美國密西西比河洪水不斷不斷地破環商業,最近的最大洪水發生在1973~1974年和1993年。中世紀暴風雨在北歐河流產生極端洪水事件,在幾個事件中死亡人數超過10萬。1995年在北歐發生的冬季洪水使過去200年較嚴重的一次。在澳大利亞,大型洪水在20世紀後50年變得更通常。在1988~1990年的拉尼娜事件中,嚴重的洪水淹沒了澳大利亞東部1× 的土地。除了這些,洪澇的發生不僅會增加溺死、爆發腹瀉和呼吸疾病的風險,在發展中國家,還會增加飢餓和營養不良的風險。
(二)乾旱
乾旱是所有與氣候相聯的自然災害中最嚴重、最廣泛的自然災害。1769、1790、1866、1876~1977年以及1943年發生在印度次大陸的乾旱殺死了幾百萬人。1878年在中國有1000~1300萬人死於與乾旱相聯的飢荒。許多乾旱事件與ENSO事件相聯。如果飢荒在乾旱期發生,營養不良和疾病能導致永久的智力、身體損害。不是所有的飢荒由於乾旱引起,也不是所有的乾旱導致飢荒。乾旱無處不在,它對發達和發展中國家都有沖擊。盡管乾旱能導致長期的病態,但對人口的增長影響不大。由於全球大部分地區乾旱的准確周期性質,氣候變暖能否減少乾旱強度和頻率熱存有疑問。例如,盡管澳大利亞東部自從1950年以來濕度增加了30%,但乾旱的強度和頻率並沒有減少。事實上,最嚴重的乾旱發生在1982~1983年和1991~1995年。
(三)森林火災
翻閱歷史可以看到,歷史上發生過許多森林火災。在北美洲,歷史紀錄至少有13次燒掉4萬公頃森林的大火。威斯康星州和密歇根州1871年森林大火毀掉了170萬公頃森林,殺死2200人。在1894年威斯康星州、1910年在愛達荷和蒙大拿西北部發生像是程度地區大火。1881年密歇根大火殺死幾百人;1894年的明尼蘇達州欣克利大火奪走了418人的生命;1918年明尼蘇達州克羅奎特大火燒死551人。大火是如此普遍,以致於居民聽到火警像對待自己損失失物一樣採取冷淡態度。
森林大火發生的決定性因素是火源、極易燃燒燃料的數量、有助於燃燒及傳播的氣候條件。後兩個因素首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大火危險期前幾個月內的降雨是一個重要參數。春季和初夏的適量降雨將減少森林火災,但卻為以後高火險提供了充足的下層叢林。嚴重的前期乾旱將使這種植被被干透,增加可燃物的數量。最近,洪水與極端乾旱事件是一些國家發生火災,如澳大利亞,、每種情況都有利於火災發生。相對低的濕度和大風也在決定森林大火發生可能性和強度方面起關鍵作用。任何大強度火災不僅僅取決於氣候條件,而且它也取決於由疾病(或昆蟲傳染病)、風暴、先前大火或陸地開拓產生的干屑殘渣。在高濃度二氧化碳的「施肥」作用下,高燃料量與較暖、濕氣候條件相關聯。
三 減緩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的對策:
人類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同氣候環境相適應的生存史。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挑戰是不容迴避的,為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的生存環境,保護地球的氣候,並阻止其繼續惡化,是我們的共同責任。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大力開展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的關系研究,建立健全影響公眾健康的疾病監測和預警系統,是當務之急。
1、 要在目前人體健康生活、常見病、多發病的氣象指數預報和服務的基礎上,將研究和服務領域伸展到傳染病領域,開展短、中、長期的傳染病預測、預警服務,形成系列產品。
2、 對主要流行病、傳染病開展氣候風險評估和氣候區劃研究。主要研究內容有:研究疾病滋生、傳播、爆發過程與氣候的關系,確定有利和不利的天氣、氣候條件;研究疾病氣候評估模式;應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集成疫情、氣候和其它環境資料庫,進行疾病氣候區劃,確定各季節、各地區傳染病防治的重點;建立疾病的氣候監測、預警實時業務系統;建立為公眾服務的信息產品製作、發布系統,為社會提供內容豐富、准確、及時、權威的疾病監測、評估、預測、預警,以及疾病預防等各類服務產品。
3、 開展居室或交通工具中小氣候與疾病滋生、傳播的研究。加強對氣候資源變化的開發利用,減輕自然災害損失,提高對氣候變化的研究和預測能力。熱浪是可以監測和預測的,目前,在國內和世界上的許多城市都發布高溫或熱浪警報,按照中國氣象局的規定,日最高溫度大於35℃,發布高溫預報。廣東省氣象台在2004年6月28日至7月3日期間,共發布紅色預警信號23次,如此頻繁地發布高溫預警信號,在廣東省氣象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這樣,當熱浪來臨時,人們能夠有效地採用各種適應措施來大大地減少熱浪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逐步完善熱浪的預警系統。
四 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研究的不確定性
關於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的研究進行的相對不多,初步結論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這給科學家提出了嚴重的挑戰。
1. 關鍵是從影響健康的諸多因素中提取氣候的影響
在流行病學研究中,由於氣候變化通常伴隨桌其他各種環境變化,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是唯一的,還受其他如遺傳、自身素質、飲食、生活習慣以及環境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因此在進行氣候變化對健康的研究中,關鍵技術是在與從健康的諸多因素中分離車氣候的影響。
2. 健康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是很復雜的
對目前全球氣候變化及未來變化做出響應的某些人類健康的變化,可能正在或即將發生。另外在未來幾十年內,在氣候發生變化的同時,社會、經濟、人口、技術和健康保健等都將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在未來幾十年內很難准確預料,因此,人類健康對氣候變化響應的敏感度性相當復雜,這就給研究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帶來很大的困難。
只能保護環境,多種樹,節約地球資源,才能防止破壞環境的可怕
Ⅹ 為什麼祁連山環境會遭破壞
通過調查核實,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突出。主要有:
一是違法違規開發礦產資源問題嚴重。保護區設置的144宗探礦權、采礦權中,有14宗是在2014年10月國務院明確保護區劃界後違法違規審批延續的,涉及保護區核心區3宗、緩沖區4宗。長期以來大規模的探礦、采礦活動,造成保護區局部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地表塌陷。
二是部分水電設施違法建設、違規運行。當地在祁連山區域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流域高強度開發水電項目,共建有水電站150餘座,其中42座位於保護區內,存在違規審批、未批先建、手續不全等問題。由於在設計、建設、運行中對生態流量考慮不足,導致下遊河段出現減水甚至斷流現象,水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三是周邊企業偷排偷放問題突出。部分企業環保投入嚴重不足,污染治理設施缺乏,偷排偷放現象屢禁不止。巨龍鐵合金公司毗鄰保護區,大氣污染物排放長期無法穩定達標,當地環保部門多次對其執法,但均未得到執行。石廟二級水電站將廢機油、污泥等污染物傾倒河道,造成河道水環境污染。
四是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不力。2015年9月,環境保護部會同國家林業局就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對甘肅省林業廳、張掖市政府進行公開約談。甘肅省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約談整治方案瞞報、漏報31個探采礦項目,生態修復和整治工作進展緩慢,截至2016年底仍有72處生產設施未按要求清理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