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的社會生態
Ⅰ 五位一體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相互關系
五位一體總布局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
只有堅持五位一體建設全面推進、協調發展,才能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的發展格局,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五位一體」,大大豐富了「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以往的提法主要是「經濟現代化」,十六大報告提的是「三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到了十七大提出了「四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這次進一步拓展到「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這個總體布局意味著中國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從局部現代化到全面現代化,從不斷協調的現代化到全面協調的現代化。
(1)建設的社會生態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它從理論上指明了中國今後的發展方向。黨的「十八大」中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五位一體的內涵是:
1、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
2、就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核心立場,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3、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權益;
4、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
Ⅱ 為什麼要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原因就是提出的背景
改革開放初始,就有專家學者大聲疾呼——中國不能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幾乎都是以環境污染加劇和資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態破壞為代價的.據有關資料統計,中國創造1萬美元價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中國仍有61%的城市沒有污水處理廠,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產垃圾能夠按環保的方式處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過酸雨的襲擊,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資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沒有純凈的飲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氣.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GDP總值的15%,超過了9%的經濟增長.中國們面臨著殘酷的社會現實.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資源不足、生態系統破壞、環境質量下降宣告著環境危機正在越來越嚴重地制約經濟發展,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事實已經證明,人類的發展應該是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當代人與後代人的協調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講究代內公平,而且要講究代際之間的公平,亦即不能以當代人的利益為中心,為了當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犧牲後代人的利益.而必須講究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牢固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 中共中央在這時及時地提出這個鮮明的概念,正是標志著黨在建設現代化社會的思路正在轉變,提醒著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諧等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按照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自然規律來治理國家,治理方方面面的工作.從十二大到十五大,中國共產黨一直只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現在,十七大報告又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正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建設「和諧中國」道路上通過長期地深入思考,不斷追求進步與創新的優秀成果.
如果還有問題就追問我,希望對你有幫助.
Ⅲ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主要內容是什麼
在文化價值觀上,對自然的價值有明確的認識,樹立符合自然生態原則的價值需求、價值規范和價值目標。生態文化、生態意識成為大眾文化意識,生態道德成為普遍道德並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在生產方式上,轉變高生產、高消費、高污染的工業化生產方式,以生態技術為基礎實現社會物質生產的生態化,使生態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居於主導地位,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在生活方式上,人們追求的不再是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而是一種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生態的生活。人類個體的生活既不損害群體生存的自然環境,也不損害其他物種的繁衍生存。
在社會結構上,表現為生態化滲入到社會結構之中,但這只是社會的某些方面而不是整個社會結構發生變化。諸如在社會政策上考慮如何組織好經濟,以便協調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在制定決策上,使科學家和經濟學家、人文學者對有重大影響的發展戰略決策進行生態效益評估,以期維護人類活動對自然的最小損害並能夠進行一定的生態建設。
Ⅳ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Ⅳ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有何重要意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回人、自然、社會和諧答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如果我國率先跨入生態文明社會,不但會使全國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人文、民生面貌為之一新,而且必將大大加快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在開發自然、利用自然中,人類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人類的行為方式應該符合自然規律,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在生產力布局、城鎮化發展、重大項目建設中都要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Ⅵ 怎樣在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首先應該轉變我們傳統的價值觀。傳統觀念認為,只有人是主體,版生命和自然權界是人的對象;因而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因此只能對人講道德,無需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但是,生態文明認為,不僅人是主體,自然也是主體;不僅人有價值,自然也有價值;不僅人有主動性,自然也有主動性;不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
因而人類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與其他生命共享一個地球。要想發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轉變我們的傳統觀念。
其次應該轉變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傳統的生產方式,從原料到產品到廢棄物,是一個非循環的生產。
建設生態文明,我們需要構造一個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為手段的環境友好型社會,來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
Ⅶ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戰略舉措有哪些
1、是優。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2、是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中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
3、是保。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
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4、是建。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
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7)建設的社會生態擴展閱讀
政策方針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方針,十八大報告要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
途徑方式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途徑方式,十八大報告強調:「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重要目標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十八大報告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中指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
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強調:「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 。
Ⅷ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
信息缺失無法做出判斷;
所謂的生態文明就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生態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諧和人文發展。對於公民要求應正確認識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法律上任何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個人和單位都要補償環境損失、檢舉揭發各種環境違法行為,推動環境公益訴訟、在發展規劃上,進一步優化重化工業的布局,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
而對於自身,則更多的是從小事做起。隨時關燈、節約用水、購買小排量汽車、使用清潔能源等等。
Ⅸ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要堅持什麼基本國策
主要是保護環境和水土保持兩個基本國策。
中國的基本國策:
1、對外開放
1984年《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確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把對外開放作為長期的基本國策,作為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措施,在實踐中已經取得顯著成效。」
2、一國兩制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是中國政府為實現國家和平統一而提出的基本國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2014年6月.《人民日報》(2014年06月11日14版)
3、計劃生育(中國第一個被明文規定的基本國策)
1982年中共十二大報告強調:「在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人口問題始終是極為重要的問題。實行計劃生育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2001年《人口和計劃生育法》第二條第一款:「中國是人口眾多的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是國家的基本國策。」
4、男女平等
1992年全國人大通過、2005年修訂的《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二條規定:「實行男女平等是國家的基本國策。」
5、節約資源
1997年全國人大通過、2007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第四條:「節約資源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國家實施節約與開發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能源發展戰略。」。
6、保護環境
1990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確認:「保護和改善生產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7、保護耕地(中國第一個在單項法中明確的基本國策)
1998年修訂的《土地管理法》中規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8、水土保持
1993年《國務院關於加強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指出:「水土保持是山區發展的生命線,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是國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