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流行病學
㈠ 流行病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
流行病學在歷史上是研究疾病流行的科學,即是研究在人群中發生某種疾病病例數上升的情況及其原因和如何控制的科學。由於傳染病和非傳染病都可以有大量發病,這些大量發生的疾病都是流行病學研究的對象。但是,傳染病的流行(瘟疫)危害更嚴重,因此,早期的流行病學是以研究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規律為主,並且形成了較系統的理論。隨著多種傳染病的流行逐漸被控制,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壽命的延長,慢性病和非傳染病對人們健康的危害相對漸趨嚴重,所以流行病學研究的病種自然會擴大到非傳染病。近年來,如何提高健康水平和延長壽命等問題也提到日程上來了。所以,現在幾乎沒有流行病學不研究的病種和醫學問題。
在研究的病種方面,流行病學和臨床醫學、基礎醫學沒有什麼不同。流行病學是從群體水平研究疾病,臨床醫學是從病人個體水平研究疾病,基礎醫學是從亞臨床水平研究疾病。臨床醫學主要是對具體病人進行診斷和治療,結合診斷與治療也從個體水平研究疾病的病因、預後和衛生管理方面的問題等。流行病學則主要研究疾病在特定人群中的發生、發展和疾病及健康有關狀態與事件的分布規律(包括現象及原因),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控制疾病以及促進健康等的對策。因此,流行病學的定義在目前可以規定為:流行病學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發生、發展及其分布的原因,以及制訂預防、控制和消滅這些疾病和促進健康的對策與措施的科學。
現在,除了研究疾病問題以外,流行病學的原理與方法也被應用於衛生管理、健康教育及衛生服務的評價和某些生理、心理、病理和臨床葯理學的群體現象的研究上。所以,流行病學被有些學者看作是一門研究人類的生理、病理、心理的群體現象的方法學。我國的流行病學是在與疾病的防制緊密結合中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國的流行病學不僅僅是一門方法學,它還是應用於防制疾病,促進健康的實踐醫學,有著極強的應用性。
臨床專業醫學生學習流行病學,應當把所學到的群體觀點應用於今後的臨床工作。在流行病學中的群體是指在一定范圍內的人群,可以小到一個家庭,也可以大到全人類。在這個群體中既包括病人,也包括非病人,而且常把這些人和其周圍環境聯系起來。它也可以擴大到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在內的一個生態學的群體。
流行病學的研究及應用范圍極廣,使用的方法和技術很多。隨著其他學科的發展,如血清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等等,這些學科的方法逐漸被引入流行病學,以解決流行病學研究中的問題。另外,流行病學方法還專門用於解決某些特定疾病(如腫瘤、心血管疾病等)的問題。因此,根據其特定的研究范圍,流行病學有更細的劃分,如血清流行病學、臨床流行病學、地理流行病學、遺傳流行病學、腫瘤流行病學、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學、葯物流行病學、傳染病流行病學、慢性病流行病學等等。
㈡ 流行病學研究的觀察法分為哪幾個
1、描述性研究:通過觀察而正確、詳細地記載疾病或健康狀態按時間,地點,人群各種特徵的分布特點,也可以包括可疑病因因子的分布特點。為了正確的描述分布必須有明確統一的診斷標准、准確的病例(或因子)數字以及人口數字。
2、分析性研究:對所假設的病因或流行因素進一步在選擇的人群中探找疾病發生的條件和規律,驗證所提出的假說。從有無可疑原因(病因)開始去觀察是否發生結果(疾病)的研究方法叫隊列(或群組,定群)研究(cohort study)。
(2)生態流行病學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暴露組的選擇:要求暴露組的研究對象應暴露於研究因素並可提供可靠的暴露和結局的信息。如可根據情況選擇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或有組織的團體。若研究需要,暴露組還可分成不同暴露水平的亞組。暴露組人群多有以下幾種選擇。
2、對照組的選擇:隊列研究的對照組應是暴露組來源的人群中非暴露者的全部或其隨機樣本。除研究因素之外,其他與結局有關的因素在暴露組與非暴露組間皆應均衡可比。可有內對照、外對照、總人口對照和多重對照等形式。
3、樣本含量的估計:隊列研究與病例對照研究使用的樣本含量估計公式一樣,但隊列研究比較的是結局的發生率,因而P0和P1分別為非暴露組和暴露組結局的發生率。
㈢ 最常用的觀察流行病學方法有幾種
有觀察性研究、實驗性研究、數學模型研究三種
1、觀察性研究
觀察性研究是指研究者不對被觀察者的暴露情況加以限制,通過現場調查分析的方法,進行流行病學研究。在概念上與實驗性研究相對立。觀察性研究主要包括橫斷面研究、病例對照研究和定群研究三種方法。
2、實驗性研究
實驗性研究是指在研究者控制下,對研究對象施加或消除某種因素或措施,以觀察此因素或措施對研究對象的影響。實驗性研究可劃分為臨床試驗、現場試驗和社區干預試驗三種試驗方式。
3、數學模型研究
又稱理論流行病學研究,即通過數學模型的方法來模擬疾病流行的過程,以探討疾病流行的動力學,從而為疾病的預防和控制、衛生策略的制定服務。
(3)生態流行病學擴展閱讀
充分病因:指如果有某因素存在,則一定會導致該疾病的發生;必需病因:指某疾病發生的必要因素,即缺乏該因素時該疾病就不會發生。
指根據研究需要,運用普查或抽樣調查等方法去收集特定時間內、特定人群中那些和疾病或健康狀態有關的變數,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狀況的分布及其有關因素。
特點:常用的流行病學研究方法、時序上屬於橫斷面研究、不能得出有關因果關系的結論、一般不用於病程比較短的疾病、相關因素選擇與解釋有一定的限制。
㈣ 如何用流行病學研究一系列病因不明的疾病
流行病學試題一一、單項選擇題[A型題]1、現代流行病學的形成於發展不包括下面哪個部分A、對傳染病流行因素的研究B、對慢性病流行因素的研究C、對疾病防制措施的研究D、對疾病臨床治療的研究E、流行病學研究方法的發展2、流行病學研究的主要用途是A、進行統計學檢驗B、探討病因與影響流行的因素及確定預防方法C、研究疾病的發生概率D、研究疾病的死亡情況E、研究疾病的臨床表現3、流行病學描述性研究不包括A、檢測B、抽查C、隊列研究D、現患調查E、生態學研究4、流行病學的實驗性研究不包括A、臨床試驗B、干預試驗C、人群現場試驗D、病例對照研究E、防制實驗研究5、下列哪項因素與患病率的變化無關A、發病率的升高或下降B、病死率的升高或下降C、人口總數自然增加或減少D、治療水平的提高或降低E、存活時間長短6、在比較不同地區發病率或死亡率時應注意使用A、年齡別發病率,年齡別死亡率B、性別發病率,性別死亡率C、職業別發病率,職業別死亡率D、民族別發病率,民族別死亡率E、標化發病率,標化死亡率7、疾病年齡分布中的出生隊列分析方法是A、不需要隨訪B、觀察一時間斷面的死亡率C、將同一時期同一年齡的人劃為一組D、說明同一時期不同年齡組死亡率的變化E、說明不同年代出生的各年齡組的死亡率的變化8、時點患病率在理論上是無長度的,但實際上以不超過多長時間為度A、1天B、1個星期C、1個月D、6個月E、1年9、不同地區的粗死亡率不能進行直接比較,因為A、不同地區發病率水平不一樣B、不同地區環境因素不一樣C、不同地區人口年齡構成不一樣D、不同地區醫療診治水平不一樣E、不同地區經濟水平不一樣10、甲乙令人群中幾種特殊部位癌腫報告新病例的相對數如下:癌腫部位甲人群(%)乙人群(%)肺10.06.7乳腺30.020.0子宮頸25.016.7其他35.056.6合計100.0100.0據此推論甲人群較乙人群更易患肺癌、乳腺癌和子宮頸癌,該推論是:A、正確B、不正確,以為未區分發病率或死亡率C、不正確,因為未用率指標測量D、不正確,因為未設對照組E、不正確。因為未進行率的標化11、患病率指標來自於A、現況調查資料B、門診病例資料C、住院病例資料D、專科醫院病例資料E、對所有病人的調查12、某高速公路的統計資料表明,藍色車子的車禍發病率事件要比其他車子的車禍發生事件為多。由此推論:藍色車子發生車禍的危險性高於其他車子A、對的B、不對,因為比較的不是基礎率C、不對,因為沒有對照組D、不對,因為沒做顯著性檢驗E、不對,因為以現患率代替了發生率13、1996年共發生200例某病病人,在1996年年初已知有800例病人,年內因該病死亡40例,年中人口數1000萬,如果該病的發生和因該病死亡的事件均勻分布在全年中,則1996年期間,該病的患病率(1//10萬)是A、10.0B、9.6C、8.8D、8.0E、2.014、當對疾病的情況了解不多的時候,往往總是從A、實驗性研究著手B、描述性研究著手C、分析性研究著手D、比較性研究著手E、調查研究著手15、描述性研究具有以下哪項特徵A、描述性研究以個體為單位收集和分析資料B、描述性研究選擇不同性質的人群進行對比C、被調查人群是以隨機抽樣的方式獲得的D、描述疾病分布的特點,可提供疾病的病因線索E、描述性研究可以驗證病因假設16、不屬於普查的優越性是A、可以早期發現和診斷疾病B、能尋找出全部病例C、沒有抽樣誤差D、可以普及醫學衛生知識E、資料比較全面細致17、抽樣誤差最小的抽樣方法是A、簡單隨機抽樣B、系統抽樣C、分層抽樣D、整群抽樣E、雙盲法抽樣18、能夠實現早起發現和治療患者的方法是A、普查B、抽樣調查C、生態學研究D、縱向研究E、個案調查19、樣本量敘述正確的是A、樣本量宜大不宜小B、樣本量是否足夠大C、樣本量足量就好D、樣本量大小由調查可行性決定E、樣本量估計不能採用經驗法20、某地區為調查中小學生近視率以及在不同年級、城鄉中的分布狀況,在全區60所中小學中進行抽樣調查。較合理的抽樣方法是A、採用整群抽樣的方法B、採用分層抽樣的方法C、先整群抽樣,再分層抽樣D、分層抽樣,再整群抽樣E、以上均不對21、在隊列研究中,結局的確切概念是指A、統計檢驗結果B、暴露屬性的分組結果C、觀察中出現預期結果事件D、觀察期限的終止時間E、研究隊列中存在混雜結果22、下列哪項不是前瞻性隊列研究的特點A、可直接計算發病率B、多數情況下要計算發病密度C、多用於罕見疾病D、每次調查能同時研究幾種疾病E、因素可分為幾個等級,以便計算劑量反應關系23、對某病進行前瞻性隊列研究時,隨處選擇的隊列應有下列人員組成A、患該病的人B、未患該病的人C、具有欲研究因素的人D、具有該病家族史的人E、不具有欲研究因素的人24、下列哪項不是隊列研究與實驗性研究的相同點的是A、均需給予人為的干預措施B、均需設立對照組C、均由因及果的研究方法D、均可能產生失訪偏倚E、花費較大25、隊列研究與病例對照研究比較,錯誤的是
㈤ 世界上第一個流行病學家是誰
蘇德隆,男,南京市人,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內外著名的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學家、我國流行病學奠基人之一、傑出的醫學教育家,中共黨員,曾任上海第一醫學院副院長。
1906年7月9日,蘇德隆出生於南京一個城市貧民之家。5歲時進私塾,因家境貧寒,念完小學父母送他進一所伙食費減免的教會辦的益智中學。1927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醫預科,修學3年,後轉入國立上海醫學院讀本科。1935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鑒於總成績第一,獲金質獎章一枚。畢業後留任助教,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醫學教育和預防醫學生涯。
當助教不久,顏福慶院長派他到上海縣顓橋鄉建立農村衛生所,一邊為農民治病,一邊作鄉村衛生狀況和兒童常見病的調查研究,著有「上海郊區瘧疾流行病學分布」等論文。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蘇德隆任難民收容所醫師,後任防疫大隊長,歷時數載,輾轉內地,進行天花、霍亂、傷寒、痢疾、瘧疾等急性傳染病及虱患的調查和防治,創造相當有效的折疊式乾熱滅虱器,發表了「天花的流行病學分析」等論文。1941年,衛生署聘他為貴陽衛生人員訓練所教育主任,以培訓戰時衛生人員。教學之餘,他研究水面撒布煤油致死蚊孑孓的機制。1942年,在印度孟買霍夫金斯細菌學研究所進修鼠疫防治學。1943年,返回內遷重慶的國立上海醫學院任副教授。1944年留學美國霍普金斯大學衛生學院,獲公共衛生碩士學位。1945年去英國牛津大學,在病理學院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弗萊明教授指導下研究抗生素,他發現了一種具有強力抗菌作用的抗生素,命名為微球菌素。於英國《實驗病理學》雜志上發表「糞—污水中的抗生素產生菌」和「微球菌素」兩文,路透社作為科學新聞向世界報道。由此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先後被接受為英國皇家統計學會、微生物學會會員。
1948年回國後,先後任上海醫學院微生物科主任和公共衛生科主任等職。解放後任上海第一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衛生系主任、流行病學教研室主任、預防醫學研究所所長。1979~1984年任上海第一醫學院副院長。1980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上海市政協常委、中華醫學會流行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全國血吸蟲病防治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流行病學協會名譽會員及中華醫學雜志、中華預防醫學雜志和中華流行病學雜志編委、《辭海》衛生學部分主編、醫學網路全書衛生學部分副主編。
1949年12月,上海成立血吸蟲病防治委員會,委任蘇德隆為副秘書長。在廣大醫務者的共同努力下,治癒了一支部隊戰士的血吸蟲病,不久該部隊開赴抗美援朝前線,因此,部隊授予他「名譽教育主任」光榮證書。之後,他全力投入「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行列中,足跡遍布我國南方30個省市血吸蟲病的重疫區。他徘徊在河邊、田邊、溝邊的小道上,搜尋著釘螺,觀察其習性,逐一訪問農戶,了解患病和流行情況。通過對收集到的原始資料和素材加以整理分析,撰寫成有價值的科學論文近百篇。1957年夏天,毛主席來滬接見科學家,他坦誠地向毛主席提出:農業發展綱要中規定12年消滅血吸蟲病是難以實現的。同時他向毛主席匯報了他的研究生從黃浦江中分離到傷寒菌,勸毛主席不要在江水中游泳。毛主席聽取後即取消了游泳的打算。他的耿直而又實事就是的品德贏得了人們的尊敬。
1963年,蘇德隆運用統計學原理發表了理論性論文《釘螺的負二項分布》的數學模型,闡明釘螺的分布有聚集性的特徵,其成因與土壤、水分、食物、交配有關,得出釘螺生活的最適合溫度為13℃,最適光線強度為3600勒克斯,這對查螺滅螺具有指導意義,使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闡述釘螺生態分布規律的學者。根據對釘螺生態學的進一步研究,他首創「地域性防治血吸蟲」的理論,對我國控制血吸蟲病起了重大作用。「文革」期間,他發明了防禦血吸蟲病感染的「防蚴衣」和「防蚴筆」。這兩種方法操作簡便,效力持久,價格低廉,對預防國內外多種血吸蟲病,都有特效。為了完成這兩項科研成果,蘇德隆叫家人幫他以浸有氯硝柳胺葯物的「防蚴筆」先塗在自己身上做實驗,觀察副反應。「防蚴筆」的研究獲全國醫學科學大會獎。蘇德隆堅持防治結合、預防為主的綜合措施,提出既治療又滅螺的方案。1981年開始,他與美國Warran博士協作,在安徽貴池設點,開展血吸蟲病防治策略的研究。蘇教授主張中國式的防治結合以滅螺為主,Warran博士主張西式的單純特效葯的治療。兩種防治策略在相似地理條件的毗鄰村莊中進行。到1984年終於有了結論:只治不防的村落群體的感染率雖有緩慢下降趨勢,但有急性血吸蟲病患者發生,釘螺和釘螺感染率仍處於原來水平;防治兼顧,堅持滅螺的村落,群體感染率和釘螺密度急劇下降,連續兩年未查到被感染的釘螺。1982年在全國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會上,蘇德隆宣讀了《中國血吸蟲病生態學》論文,得到高度評價。1985年11月上海市宣布消滅血吸蟲病,為表彰蘇德隆在血防戰線上的貢獻,授予血防戰線先進工作者墓餿儷坪牛
㈥ 流行病學研究應具有哪些重要觀點
一:前言
從傳染病的預防開始,以Snow19世紀中葉發現霍亂的傳播方式為標志出現的流行病學依然是一門相對年輕的科學。在其過去的兩個世紀中,流行病學和人類總體的科學技術發展進步及健康水平的改變相伴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隨著人類對傳染病的逐步控制,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及腫瘤,已成為對人類健康的主要危險。因此,在發達國家流行病學的重點已完成了從傳染病到慢性病的轉移。
毫無疑問,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流行病學發現一再對我們的健康知識做出貢獻,這些知識導致了健康行為的改變,和控制健康問題的法律法規的制定(1)。其中包括確定吸煙為肺癌和心血管疾病的一個可預防的危險因素。比如在很多西方國家裡,過去幾十年來的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持續下降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流行學研究結果所帶來的人群生活習慣改變(ref)。盡管流行病學對促進人類的健康是有目共睹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流行病學工作者可以滿足現狀。 過去的幾年裡,人們越來越關注圍繞著「危險因素流行病學」的局限性的問題,並且越來越多地在流行病學文獻中反映出來。同其它學科一樣,流行病學也會在自我批判中進步。
Susser和 Susser(2, 3)在他們富有特別見解的文章中認為,過去的兩個世紀里,
流行病學歷史的發展有三個代表性的時期,每一個時期都有其代表性的範例:①衛生統計學時期,代表性範例是瘴氣說;②傳染病流行病學時期,代表性範例是,細菌理論;③慢性病流行病學時期,代表性範例是「黑箱理論」(black box theory)或危險因素流行病學。每一個範例都有其因果理論和成功之處。用瘴氣學說武裝起來的19世紀的流行病學家認為疾病是由於土壤、水和空氣中散發出來的骯臟的晦氣引起的,並且通過大家在生態學方面的努力,例如改造排水設備、下水道和衛生設施等成功地使某些傳染病的發生和死亡下降。接下來的時期,細菌理論假定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微小的有機體,並且認為病因是單一的。這種學說控制了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中期的大部分時間。該時期,中斷疾病的傳播主要通過疫苗接種、隔離及抗菌素。許多成就之中,「巴斯德消毒法」對流行病學做出了具有標志性意義的貢獻。由於大多數傳染病的控制,延長了壽命,以至於慢性病患病率增加而產生了危險因素的模式,它是現代流行病學和黑箱流行病學的標志。「黑箱」這種比喻性的說法,反映了研究與健康結局有關的暴露既不需要插入干預因素,也不需要了解病因機制。例如,常規的流行病學研究常常把重點放在危險因素上,而很少檢查可能的致病途徑或機制。盡管實際上單一的必要病因和充分病因很少存在,但是從流行病學研究得到的危險因素常常獨立於其它因素給予解釋。盡管這三個時期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但其主要發展階段和內容可用表一來表示。
(在此插入表一)
本文是一篇觀點性綜述文章。我們先對流行病學的發展做一下簡單的回顧。然後分以下五個個方面就流行病學的局限性加以論述:個體及群體水平流性病學研究;在研究弱的聯系中危險因素流行病學的局限性 ; 當前對於「混雜因子」極其局限性的理解;流行病學中間效應的重要性;及病因的理解。
二:個體水平和群體危險
隨著近年來對社會經濟因素(2-18)及心理因素(19-28)研究興趣的增加,流行病學的范圍也在不斷括大。過去的幾年裡,圍繞著流行病學的過去和未來出現了很激烈的爭論(14)。其爭論的焦點在於忽略社會因素對人們健康的影響上(5)(6, 7)。這些爭論極大地刺激了考察社會因素對健康影響的研究興趣(6, 7, 29)。這種學術的爭論自然形成了兩類學術陣營,即社會流行病學和傳統流行病。社會流行病學的支持者主張將「流行病學」和其它「人群科學」如社會學、人口統計學和生態學等作為群體科學的家族成員結合起來。他們集中於疾病的社會決定因素,倡導社會科學並結合社會的概念和方法(11, 14)。他們認為,由於缺乏對社會結構和社會動力及其對健康影響的理解,導致了確定病因和預防疾病上的重要失敗(5, 30)。這一觀點在在幾篇很有思想的評論文章中得以很好的支持和反映(31-35)。社會、經濟和政治因素在群體水平上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不乏實例。例如,歐洲國家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結核病發生了很大的下降,該下降遠在抗菌素療法出現之前就發生了(36)。中國自從19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改革和對世界的開放,曾經消滅了的性病復燃了(37)。幾項研究表明,失業率與自殺率正相關(38)。雖然社會因素如何影響健康的機制尚未很好地了解,但是有些文獻提示,社會環境像鄰里環境、工作場所和政策可能通過多個途徑包括中間效應影響人們的健康狀況(34, 39)。
流行病學家可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至少是在常識和簡單知識的基礎上,個體及個體的健康是由人類所生存的社會所決定的。但是,在了解社會和在研究中實際上包括社會因素之間是有很大區別的。傳統的流行病學家寧願劃清流行病學和社會學的界限,他們主張研究社會內容是社會科學的任務,已經超出了流行病學的范疇(40)。另一方面,批評「危險因素流行病學」者認為專門集中在個體上,從策略上講是瞄準了錯誤的目標,因為它沒有考慮健康的社會和環境的決定因素。的確,不考慮個體,我們就不能理解疾病的機制;但是反過來也很明確,如果忽視社會因素,我們就不能獲得對於人群中疾病發生的社會影響的情況。例如,個體研究可以揭示結核病的危險因素是「與受感染的人接觸」,「營養不良」等。在群體水平上,「社會的不平等」,「缺少疫苗接種規劃」以及「對新移民的無效篩查」可能是致命的問題。個體危險因素的方法有幾個局限性(41)。首先,個體危險因素只能解釋疾病發生變異的一部分。例如,許多慢性病的大多數病例發生在非高危人群中。其次,很難通過勸說個人改變其習慣來改變個體的危險因素。而且疾病個體之間病因的差別可能與人群之間差別的原因不同(7)。因此,只有通過把個體水平和群體水平的因素結合起來,我們才能對疾病的發生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並確定最有效的預防策略。
雖然當前沸沸揚揚的爭論似乎沒有立即結束的跡象,但是很顯然,流行病學的范疇正在拓寬而包含更多的內容。這一點在流行病學和其它學科如社會科學的結合中已經有所反映,並且在最近的流行病學文獻中也越來越多地反映出來。這些變化可能如Susser(2)所描述的,預示著「生態-流行病學」新時期的到來。可能的模式的轉變肯定超出了理論的領域,並且必然使傳統的流行病學方法產生相應的變化。
我們認為在未來的發展中,流行病學應同其它學科密切結合,及時反映研究社會變化對健康的影響。特別是在我國,目前在社會及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尚很薄弱。因此具有廣泛的流行病學研究前景。
三:在研究弱的聯系中危險因素流行病學的局限性
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形成共生關繫上是成功的,然而其理論發展是滯後的。評論家認為,在1960年MacMahon「病因網(web of causation)」的概念提出之後,流行病學領域缺乏能被廣泛理解的流行病學理論(42)。「病因網」的思想,其注意力集中在與「結局最為接近的危險因素上,主要強調因果關系的復雜性,而不是理論上的描述(10)。正像教科書中反映的,是將方法應用於特殊的健康問題(10, 43)。過去的半個世紀中,流行病家成功地確定了許多非傳染疾病的重要原因,例如吸煙,它可以使發生肺癌的危險增加高達20倍。其它類似的已知的流行病學結果其聯系強度也是非常強的(相對危險度10或以上),例如聚氯乙烯暴露與肝血管肉瘤(44),二乙基己烯雌酚(DES)與女兒患陰道癌(45),胎兒風疹感染和白內障(46)。隨著主要的危險因素逐漸得到確定,流行病學研究必須尋找弱的和中等強度的聯系,如疾病與環境和生活方式之間的各種因素。2000年流行病學研究學會會議所有摘要的定量資料提示,所報告的RR大約80%低於3.0(47)。流行病學研究中通常應用的探討危險因素的方法足以確定強的危險因素,而當評價弱的聯系時常常會產生矛盾的結果(48)。事實上有很多弱的聯系,飲用咖啡與胰腺癌(49),飲酒與早老痴呆(50),染發和膀胱癌(51),激素替代療法和乳腺癌(52),以及家庭內氡暴露與肺癌(53)等就是這樣。
所有觀察到的聯系有三種可能的解釋:①機會;②測量誤差或偏倚;③符合真實情況。弱的聯系對測量誤差和偏倚更為敏感。當暴露和結局的聯系弱時,更容易產生機會造成的結果,因為陽性結果比陰性結果發表的機會更多,這是一種發表偏倚(publication bias)(54-56)。根據一些簡單的推理和可行性假設,Smith(57)和Skrabanek(58)證明,流行病學文獻所報告的陽性聯系中將近一半的可能是機會的結果,而不是真正的聯系。當研究者把重點放在單個危險因素,並且不能提出一個清晰的理論概念時,與研究弱聯系相關的問題甚至更為糟糕。這些問題的一個表現是出現了大量的矛盾的研究結果(48, 59-61),常常是不能得到確定的結論,甚至多次重復同樣的研究仍然如此。在流行病學研究論文中,結束語常常是「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此來安慰該領域里的流行病學工作者。
對於流行病學中弱聯系的挑戰,常規的做法是進行重復的研究。Meta分析常用於系統地總結同一題目的多個研究結果(62)。作為一種系統地綜合發表的研究結果的工具,meta分析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並且在流行病學研究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55, 63, 64)。由於meta分析本身並不能改進原研究的質量,在某些情況下可能使系統誤差,例如出版偏倚不可避免。盡管meta分析仍然是一種有用的方法,還是非常有必要尋求新的思路和方法。顯而易見,與小的危險效應有關的問題,可能不容易通過meta分析得到改進(57, 61)。
這里我們想藉助於雌激素替代療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和預防心臟病的最新研究結果來進一步說明流行病學分析方法的局限性。長期以來很多西方國家的醫務人員提倡正常絕經婦女使用雌激素替代療法。其主要理論基礎為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雌激素替代療法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和心臟病。但最近大人群的隨機雙盲臨床試驗(65)(Clinical trial )結果發現雌激素替代療法不僅不會降低心臟病的發病率,相反增加發生心臟病的機會。因此,從根本上否定了很多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這一結果也直接導致了美國及加拿大有關部門緊急調整使用雌激素替代療法的指南。盡管
大樣本隨機雙盲臨床試驗被視為確定因果關系的試金石,但從倫理道德角度講,它只能用於假設的保護因素而往往不能鑒定危險因素。比如,我們不能用臨床試驗來證明高脂肪攝和乳腺癌的關系,因為我們不能要求被觀測對象為了試驗目的而增加脂肪攝入。
因此,為了克服危險因素流行病學的局限性,現代流行病學黑箱思考和分析方式待有改善。像許多人所倡導的,進入「黑箱」並且超越「黑箱」似乎是有價值的努力。進入「黑箱」意味著流行病學研究中描述和將因果機制整合的實踐,而不是簡單地研究「危險因素」。它還應當在個體水平的因素中,圍繞著提出可能的因果機制假設的概念。超越「黑箱」意味著不僅注意直接的因素(或最接近的因素),還應當注意間接的因素(遠端的因素),這些因素常常是宏觀水平的社會因素。最近的流行病學文獻中越來越多地討論了多水平因果理論和多水平分析的問題。如果概念的模型試圖說明所有可能影響疾病變異的社會因素,它將復雜地難以理解,並且不能指導科學研究。然而,如果忽略社會影響或將其看作一組與自變數無關的因素,我們將不能獲得全面的科學的理解(66)。
要真正作到進入「黑箱」及超越「黑箱」流行病學需要向微觀和宏觀的雙向結合與延伸,需要與其它相關學科(從反映微觀世界的的分子生物學,到宏觀群體的社會學)緊密結合。結合我國的流行病學現狀,我們認為流行病學在雙向結合延伸方面都有差距,但似乎在向宏觀結合延伸方面更差一些。
四:當前對於「混雜」及其局限性的理解
4.1定義混雜因素和混雜效應
在理論流行病學中可能沒有哪個概念比「混雜」受到更多的重視。眾多定義中,John Last的「混雜因素」定義被認為是最權威的:「混雜變數是可以引起或防止研究結局發生的一個變數,它不是中間變數,並且與所研究的因素有關聯(67)。」顯而易見,該定義可以解讀為兩個納入標准,一個排除標准,即混雜因素必須是研究結局的危險因素,必須與所研究的因素有關聯,並且必須不是研究因素和研究結局之間的中間變數。該定義還意味著危險因素和混雜因素之間沒有統計學差異,不需要從理論上區分它們。研究因素與混雜因素之間的聯系可能是因果性質的,也可能不是因果性質的。
顯然,危險因素和混雜因素之間的區別可能在於研究者主要的研究興趣上,而不是與研究結局有關的統計學上。如圖1所示,研究母親吸煙或飲酒與嬰兒出生體重之間的關系。如果研究者的主要興趣在吸煙上,他就可以將飲酒看作混雜因素。相反地,如果研究者的主要興趣是母親的飲酒的情況,他將會把吸煙看作混雜因素。因此,「危險因素」和「混雜因素」之間的差別在於研究的重點所在,而在統計學分析和結果的解釋方面沒有任何特別的含義。但是這兩點表面上很重要的概念在研究中常常令人困惑。例如,在peer- reviewed雜志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作者試圖明確地劃分二者,甚至使用了 「教育是混雜因素還是危險因素?」 這樣的標題,認為教育是混雜因素而不是危險因素(68)。這個說明顯然與混雜因素的定義「作為混雜因素必須是研究結局的一個危險因素」相矛盾。
流行病學研究中混雜效應的常規分析方法及其局限性
㈦ 流行病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哪些
流行病學研究方法按照設計類型分為觀察法、實驗法和數理法三大類。內
(1)觀察法中容又有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2種設計類型,其中描述性研究主要是描述人群中疾病與健康狀況的分布,揭示流行或分布的現象,提供病因線索,提出病因假設,它包括個案報告、現況調查、疾病監測、生態學研究等。分析性研究主要是研究影響分布的因素。檢驗病因假設,它主要包括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
(2)實驗法主要是研究評價疾病防治干預措施的效果,可確證病因假設,它可分臨床試驗和現場試驗,後者包括個體試驗與群體試驗。
(3)數理法主要是通過對分布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建立數學模型來預測疾病流行趨勢、描述疾病流行規律、考核疾病防治效果。
㈧ 環境流行病學研究方法有哪些,試比較常見的研究方法
環境流行病學是應用傳統流行病學的方法,結合環境與人群健康關系的特點,從宏觀上研究外環境因素與人群健康的關系。因此,在研究內容和方法學上有著自身的特點。
一般流行病學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探索導致或影響該病在人群中發生與流行的決定因素或病因,最終提出控制疾病流行的措施。通常採用描述性(包括生態和現況)研究、分析性(病例-對照、定群)研究和實驗性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從不同人群發病率或死亡率的差異,群體其它反應差異來探討發病因素及防治對策。環境流行病學除與一般流行病學共有的方法學特徵外,它在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學上有如下特點。
1.由於環境因素對人群健康影響不僅反映為疾病,而是一個反應較廣的健康效應譜。更經常地是研究發病前的一系列健康效應,包括生理功能,生化代謝等的改變。
2.環境流行病學研究的暴露因素較多的是物理和化學因素。已知暴露因素,研究其對健康的影響,如磷肥廠氟污染大氣對居民健康影響等;或出現健康異常,探索引起健康異常的暴露因素研究,例如近年來我國學者對宣威肺癌、林縣食道癌、克山病、大骨節病病因研究,日本的水俁病、痛痛病病因學研究等。
3.環境流行病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消除污染、改善環境、保護人群健康。通過對環境和健康監測,發現有害健康的環境因素及對健康的損害,採取措施,控制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環境流行病學特別注意暴露-效應關系和暴露-反應關系的研究,這是制定環境衛生學標准、法規、條例的重要依據。
㈨ 流行病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及其用途 (一)描述性研究是流行病學研究的基礎,主要方法為現況研究,
㈩ 流行病學有哪些重要的觀點或特徵
現況調查、疾病監測,可確證病因假設。
(1)觀察法中又有描述回性研究答和分析性研究2種設計類型,其中描述性研究主要是描述人群中疾病與健康狀況的分布,揭示流行或分布的現象,它主要包括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
(2)實驗法主要是研究評價疾病防治干預措施的效果,提供病因線索,提出病因假設、生態學研究等。分析性研究主要是研究影響分布的因素。檢驗病因假設,它包括個案報告流行病學研究方法按照設計類型分為觀察法、實驗法和數理法三大類,它可分臨床試驗和現場試驗,後者包括個體試驗與群體試驗。
(3)數理法主要是通過對分布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建立數學模型來預測疾病流行趨勢、描述疾病流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