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庄村水庫
❶ 泌陽郭庄水庫可以釣魚嗎
郭庄水庫不可以釣魚,因為這種水太非常危險。
❷ 有句容人嗎。去句容市二聖鎮二聖水庫或侖山水庫釣的嗎
句容的侖山水庫現在2000一年。二聖不給釣,侖山原來的釣位馬上也要拆了,省皮劃艇隊已徵用做訓練基地了,水庫方面說重找地方開發釣魚了,估計以後皮劃艇來了,魚也就跑了
❸ 在山西,汾河流向是什麼走向
在山西汾河沿太行山脈自北向南匯入黃河。
汾河是山西省第一大河,也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流域面積近4萬平方公里,養育了山西近41%的人民,滋養著山西大地萬物。
汾河,從北流到南,貫穿忻州、太原、呂梁、晉中、臨汾、運城。從古到今,汾河哺育了多少三晉兒女,她見證了無數古史今事,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關於汾河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山海經》:「管涔之山,汾水出焉。」之後,《水經注》:「汾水出太原汾陽北管涔山。」
可見,古籍中多有汾河源頭記載,均指向山西省北中部的管涔山。1992年由山西省水資源管理委員會編著的《山西水資源》:汾河「發源於寧武縣東寨鎮的雷鳴寺泉」。
(3)郭庄村水庫擴展閱讀:
汾河支流眾多,較大的如瀟河、文峪河、澮河等,其中還包括了許多著名的大泉水,蘭村泉、晉祠泉、洪山泉、郭庄泉、廣勝寺泉、龍子祠泉、古堆泉等。
汾河水利資源豐富,經濟地位重要,在全省共建有8座大型水庫(庫容在1億立方米以上),汾河流域即有3座(汾河水庫、汾河二庫、文峪河水庫),其他中小型水庫、灌區、機電泵站更是星羅棋布。
汾河二庫景區是在原柳林河自然景區的基礎上築壩蓄水後形成的集自然風光加人文景觀的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庫區水面長23公里,現已成為太原市的一處重要旅遊景點。
❹ 正定那是什麼河
滹沱河,古又作虖池或滹池,當地人俗稱葡萄河,是海河水系子牙河的上游支流之一。它發源於山西省繁峙縣泰戲山橋兒溝村一帶,向西南流經恆山與五台山之間,至界河折向東流,切穿系舟山和太行山,東流至河北省獻縣臧橋與滏陽河相匯成子牙河後入海。
滹沱河全長587公里,流域面積2.73萬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陽武河、雲中河、牧馬河、同河、清水河、南坪河、冶河等,呈羽狀排列,主要集中在黃壁庄以上,以下無支流匯入。
(4)郭庄村水庫擴展閱讀:
支流介紹
1、清水河,屬於海河水系滹沱河支流,故稱「鮮虞」,發源於五台山的紫霞谷及東台溝,經金崗庫,石咀,耿鎮,石盆口,胡家莊,與坪上匯入滹沱河。
2、雲中河,發源於雲中山,屬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滹沱河的一級支流,忻府區境內長58公里,流域面積約計800平方公里,自米家寨出山後,分為南北雲中河。
3、牧馬河,發源於陽曲、忻州、靜樂交界的白馬山南麓,於本區西南自西向東折向北東方向,流出本區於定襄縣蔣村東北匯入滹沱河
❺ 急!急!
蘭山區境內有大小山頭10餘座,均為沂蒙山脈之餘脈。大致分為3支;北支起自蒙山,有蘆山、鐵山、尖山、磨山、桃花山、鳳凰山、白土山、茶山;西支與費縣、蒼山縣境內山脈相連,由北到南有艾山、鐵牛山、卧虎山、霧平山、薛南山等;南支起自金雀山和銀雀山,由北到南伸展到羅庄區境內的鐵礦山、慶去山、大柱山。
境內有沂、沭、枋、涑等大小河流10餘條,均屬淮河流域之沂沭泗水系,流向自北而南或自西而東。注入沂河的主要有蒙河、白雲河、孝感河、柳青河、枋河、涑河、陷泥河、李公河、燕子河。這里僅將著名山川作一介紹。
茶山
古稱嵯岈山,又名茶芽山、茶葉山。位於臨沂城北22.5公里處。山體由紅雜石、石灰石構成 ,海拔高度227.1米,四周綿亘1平方公里。孤峰秀出,雄踞沂河西岸,素聞有「臨沂鎮山」之稱。
民國五年(1916年)修《臨沂縣志·山川》雲:「茶芽山去城四十五里,臨沂之鎮山也。上建文昌宮,古松干章,蒼黝隱然,山陰有石洞。其東麓為諸葛城,舊有諸葛書院,久廢矣。茶芽山之南為桃花嶺,孝河源出於此,又南為八字山。」據說山巔舊有文昌宮,山腰建有白雲寺,寺前有澄金泉,每日所澄之金,適供寺僧一日生活之資。寺僧欲多澄,將泉眼鑿大。神惡其貪,金遂絕跡。山陰那個石洞,稱為王敖洞,據說是王敖修煉之所,後為婦女說破,遂遷去,洞逐漸被泥沙淤沒。
相傳諸葛城乃諸葛亮故里。孝河岸邊的孝友村為王祥故居,八字山相傳系王祥墓地,均在茶山之陽。因而歷代風鑒家認為:泰山山脈迤邐東南行,連綿數百里結聚為茶山,靈氣所鍾,不但出了諸葛亮、王祥那樣的忠臣孝子,而且琅琊臨沂王氏家庭代產偉人,如東晉開國元勛王導、王敦、書聖王羲之等,莫不是茶山風水所致。此山過去並不產茶葉,自從南茶北移後,這里成為產茶區,茶山之名,方得名副其實。茶山附近,有諸葛祖墓和無梁殿等古跡,旅遊事業尚待進一步開發。
艾山
又名華艾山、艾花山,以產艾而得名。位於臨沂城西北14.5公里處。山體由石灰石構成,海拔254.6米,綿亘數十里,為區境第二高峰 。《臨沂縣志·山川》稱:「艾山,城西三十五里,鐵牛山在其東」。鐵牛山,亦稱小艾山。故前人有「大艾如馬小艾駒,兩山相逐 類聯呼」之詩句。早在2700多年前,魯侯與齊侯曾在艾山會盟(《春秋·隱公六年》:「公會齊侯盟於艾」)《沂州志·艾山懷古詩》寫道:「滿山松檜待長空,流水漂花繞澗香;盟會有基人到少,但聞啼鳥送斜陽。」抒發了深深的懷古之情。
艾山多石,遠望如羊群卧起之狀。神話傳說東海龍王之女,為夫家虐待,在艾山牧羊,後經書生柳毅傳書,得返龍宮,而群羊遂化為石。該山東麓的廟上村,立有艾山神祠,本祠山神及神夫人,後論為柳毅龍女,俗呼為「娘娘廟」。今廟上村即由娘娘廟簡化而來。娘娘廟以外,立有柳公祠專祠柳毅,唐《傳奇》中的柳毅傳書故事,被附會移植於此。由於「龍女」之故,此地成為歷代天旱祈雨之處,民間說「有求必應」,靈驗無比。清康熙時兗東道徐惺作《艾山紀事》,記述祈雨靈跡,事雖荒唐,但卻反映艾山香火不絕之盛況,不知何時,「龍女」升為「龍母」,龍母廟前的那口井,便成為「柳毅傳書」之處了。
金雀山與銀雀山
金雀山與銀雀山,舊稱金雀環、銀雀環,位於臨沂城南隅。山體由石灰岩、紫色頁岩構成,海拔只有88米。兩山崗東西對峙,因盛開金黃色、銀白色兩種草花得名。《臨沂縣志·山川》載:「山上舊有王氏書院,系元王佐建。今遺址無考矣。」
這兩座小山山崗之所以名聞遐邇,乃因此山系西漢墓葬區的緣故。1972年至1986年,先後清理古墓70餘座。1972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銀雀山一、二號西漢墓中出土了舉世聞名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10多部先秦古籍。1976年5月,在金雀山9號漢墓中出土了帛畫,並先後在兩山出土了銅器、漆器、貨幣等大批珍貴文物。現在,金雀山和銀雀山墓群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沂河
又稱沂水,發源於沂源縣西北部的松山北麓。流經沂源、沂水、沂南、蘭山、河東、羅庄、蒼山、郯城8縣區,由郯城縣吳家道口村入蘇北平原,由新沂河注入黃海。全長574公里,流域總面積17325平方公里,大小支流100多條。區境內,流長34.9公里,流域面積64.93平方公里,河口最寬處1540米。1957年7月,沂河橋頭最大流量為15400立方米/秒。
沂河屬山洪河道,源短流急,歷史上經常發生水患。《尚書·禹貢》中有「淮沂其義,蒙羽其藝」之載,說明4000年前,大禹曾對沂河進行過治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一書,對沂河發源、支流的匯合及沿岸古跡、地名敘述甚祥。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對沂河進行大規模綜合治理,相繼開挖分沂入沭、武河分洪道等工程,減輕了下游地區的災害。
孝河
又稱孝感河,位於城北白沙埠鎮境內。發源於茶山南麓之桃花嶺。「東南經孝友村。村,為王元公故里。河,所由名也……至諸葛村入於沂。」(《臨沂縣志·山川》)王元公即王祥,其「卧冰求鯉」故事,婦孺皆知。孝河夏季蘆蒲夾岸,菱荷滿池。冬季上下冰封如玉,稱為「孝河凝冰」,列臨沂八景之一。明人有「銀屏皎潔連川合,碎玉樓層映月寒」詩句予以贊美。由於名人之故,孝河隨之身價百倍,吸引著眾多的文人墨客。
柳青河
因兩岸多柳而得名。《臨沂縣志·山川》載:「柳青河二源:一出茶芽山前雲北湖,西南流;一出費縣汪溝,東至潭家莊入縣境。又東南會半程、棗溝各湖之水與東支會,又東南至岔河村入於沂。」全長34公里,流域面積240平方公里;境內長20.75公里,流域面積218.8平方公里,最大流量531立方米/秒。
柳青河支流除費縣汪溝及區境內小柳青河、鴨子溝等較大略見河形外,其餘皆由李官、白沙埠、半程、棗溝頭境內之溝水匯集而成,每遇大雨,必致泛濫。據史料記載,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暴雨,中下游村莊、農田均遭水淹。1993年8月4日-5日的特大暴雨,河堤多處決口。徹底治理柳青河,需要進一步努力。
涑河
發源於費縣馬庄鄉的魚鱗山、天井汪山附近。向東流至西單村入區境,經水磨頭村折而北流,過大芝房村折而東南至朱里村,經堰東、堰西村,在蘭山街道的南郭庄分成兩支,南支稱為南涑河,北支為北涑河。
南涑河為涑河南流之故道,流經羅庄區的盛庄、馬廠湖、岑石、羅庄、傅庄等鄉鎮,至郯城縣境注入武河,全長41.2公里,流域面積249.18平方公里,區境長9.9公里,最大流量416立方米/秒。過去,南涑河由於中下遊河道彎曲和分支處無法控制,每到汛期,南北混流,常泛濫成災。1961年,在分支處的郭庄村北建水閘一座,後又進行5次治理,已變害為利。
北涑河為明代嘉靖年間由涇王朱佑舜集民眾開鑿的人工河。引涑河之水直達臨沂城,環城北注入沂河。在城西門外,開鑿分支東南流入青龍河(習稱護城河),環城南於大埠東村北注入沂河,全長30公里(南郭庄以上河段長30.4公里除外),流域面積126.77平方公里,洪峰流量529立方米/秒。
祊 枋(beng)祊河 祊
得名於古代之枋邑,系沂河西岸的一級支流。全長137公里,流域面積3376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1200米,入沂口處寬2034米,區境長26.7公里,流經朱保、義堂、棗溝頭、南坊等鎮,於臨沂城東北隅注入沂河。流域面積32.3平方公里,最大過水量6600立方米/秒。
枋河為山洪河道,歷史上為害河。建國後,上游實行封山造林,並修建了水庫,洪災已基本上得到控制,枋河兩岸為小麥、玉米、水稻主要產區之一。
翻花泉
位於半程鎮韓家村。《臨沂縣志·湖泉》雲:「翻花泉,城北四十里,泉瀕小河,沙隨水涌,勢若翻花。對岸有石洞 ,可容數百人。」所謂小河,系指柳青河上游支流。「石洞」民間傳說乃王敖修仙之所。
翻花泉水質甘洌,有舒神暢思之效。可惜一直未能很好的開發。韓家村民以泉水釀酒,味美稱佳。若得重視利用,定有廣闊前景。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位於臨沂市政府院內,1982年建立。博物館大門向西,共佔地15畝,周圍紅牆環繞,內植松柏花竹。主體竹簡墓廳,每一座仿古建築,歇山斗拱,灰陶瓦頂。廳內為銀雀山一、二號漢墓復原墓型,原墓中出土文物的復製品按原位置陳放。這兩座漢墓於1972年4月發現並發掘。一號墓出土竹簡4942枚,系《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墨子》、《管子》、《晏子春秋》、《相狗經》、《曹氏陰陽》、《風角占》、《災異占》、雜占》等先秦古籍;二號墓出土竹簡32枚,系《漢武帝元光元年歷譜》。《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同時出土,解決了千百年來關於兩部書有無和真偽的歷史疑案,成為新中國建國以來考古十大發現之一;《歷譜》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歷譜。
竹簡墓廳後面有一荷池,通過拱形石橋入文物陳列大樓。樓內陳列著上述出土竹簡、大批出土漆器和漢畫像石等文物。其中的西漢帛畫,為珍貴文物。這幅帛畫於1976年5月在金雀山九號墓中出土,置於墓主人棺蓋的麻布之上。是長江以北地區唯一出土的西漢帛畫。畫呈T型,長200厘米,寬42厘米,以紅色細線勾勒,平塗色彩,有紅、藍、白、黑等色。畫面主要內容分為天上、人間、地下3部分。天上有日月,日中有金鳥,月中有蟾蜍和玉兔;人間有蓬萊、方丈、瀛洲3座仙山,山前有一建築物,內有一貴婦人端坐右方,前有侍婢模樣的3個女子侍立,另有一女子手捧容器跪於女主人之前作奉獻之狀。由此開始,連續出現幾組人物生活場面,其中包括樂舞,迎送賓客、紡織、問醫、角抵表演等 ,與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大體相似,充分反映了當時中國民間繪畫藝術已居家到很高的水平。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位於市區東南部。東瀕沂河,風景秀麗。陵園於1949年2月由中共華東中央局揭底,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建立,翌年7月1日產體工程烈士紀念塔、紀念堂相繼落成。後經陸續增建,現有塔、堂、亭、館、墓、坊等15處。陵園佔地19.2萬平方米,規模宏大。198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全國第一批烈士紀念建築重點保護單位。
革命烈士紀念塔: 為五角亭柱式建築。塔高47.5米,塔身正面「革命烈士紀念塔」7個金字,為毛澤東同志題寫,每字高1.5米。塔台正面為山東省人民政府建塔碑文,其它分別是華東局、華東軍政委員會、華東軍區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朱德、劉伯承、陳毅等題詞。塔頂鑲有一顆外接加圓直徑2米的景泰藍質紅五星,光芒耀眼。
革命烈士紀念堂: 坐落在紀念塔以北100米處,為傳統宮殿式建築,寬45米,高21.4米,進深19米。聊門影壁之上有周恩來題詞:「人民革命的烈士們永垂不朽!」壁前兩側,陳列著王麓水、趙 、劉炎、張元壽烈士半身石質浮雕像。巨大的石碑上,鐫記得著62576位烈士英名,其中縣團級以上的烈士372名。
紀念塔前的兩側,有7座造型各異的陵墓,分別掩埋著羅炳輝、王麓水、漢斯·希伯、張元壽、劉炎、常恩多、陳明和辛銳(合葬)的忠骨。此外,還有「粟裕將軍骨灰安放處」。
革命戰史陳列館: 位於革命烈士紀念堂左側,1980年興建。館正廳迎門是一題為《氣壯山河》大型群雕,表現工農兵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艱苦奮斗取得了偉大勝利。環廳殿陳著各種圖片、圖表、實物和文字解說,展示出山東省以至華東地區人民革命的斗爭史,再現了很多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重大革命事件。內容共分為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4個部分;在前兩個部分中,有沂水黨組織的建立和日照、沂水、蒼山三大暴動。第三部分包括1938年的徂徠山起義,1939年八路軍一一五師入魯和白彥爭奪戰,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的建立,1940年聯合大會的召開和山東省最高政權機關「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的成立、大規模的反「掃盪」斗爭等。第四分部是中共華東局、新四軍軍部北移山東和華東局組成,七戰七捷的蘇中戰役,宿北戰役和魯南戰役,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的成立,萊蕪戰役,孟衣崮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中國人民歡慶新中國誕生等。
烈士事跡陳列館:位於紀念堂右側,1980年建立,次年8月1日開放館內通過文字說明、圖片、文物等,介紹革命戰爭時期華東地區著名烈士的事跡。內容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犧牲於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王盡美、尹景伊、李清漪、劉之言、孫善師、安哲、鄭天九等11位烈士事跡。第二部分介紹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病逝於華東地區的羅炳輝、陳明、符竹庭、趙 、王麓水、陳若克、張元壽、漢斯·希伯等14位烈士事跡。第三部分介紹解放戰爭時期在華東戰場上英勇捐軀的王吉文、郭繼勝、林茂成、劉加其、胡鳳誥等7位戰斗英雄事跡。館前廳有一題為《前赴後繼》大型群雕,表現革命戰士踏著烈士足跡奮勇前進的豪邁壯舉。
王祥故里
王祥故里位於城北白沙埠鎮的孝友村。因地處於管子湖、澇子湖之間,原名王家雙湖。明萬曆年間為紀念王祥、王覽兄弟,易名孝友村。
王祥,字休徵,東漢末年琅琊臨沂人,歷仕漢、魏、西晉三朝,晉代魏後,拜太保,進封為公爵。晉人干寶所著《搜神記》中,記王祥在嚴冬季節卧冰求鯉奉母故事。《晉書·王祥傳》亦記其「風雨守柰」、「黃鳥入幕」等孝行。元郭居敬將王祥列為「二十四孝」之一。其異母弟王覽以友於兄弟聞名,其母虐待王祥,他百般庇護史長,官至太中大夫。王覽之孫王導,為東晉開國功臣。其曾孫王羲之,系蜚聲海內外的「書聖」。
孝友村南有孝感河,河畔有「王祥卧冰處」碑亭。河北岸有河友祠,內祀王祥、王覽、王羲之像。今僅存遺址。
王羲之故居
位於市內硯池街中段北側,為王羲之幼年居住處。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東晉官吏、著名書法家。因作過右軍將軍,故世稱王右軍。建興元年(313年)王羲之11歲時,「臨沂諸王」舉族南遷建康(今江蘇南京市),舊居舍為佛寺。後歷代屢有興廢。唐稱開元寺,宋稱天寧萬壽寺。偽齊劉豫時,改名為普照寺。寺內有金代妙濟禪師覺海集唐柳公權之字而成的《沂州普照禪寺興造記碑》,稱為「集柳碑」。《集柳碑》記載了王羲之舊居「東有曬書台,南有澤筆池,一曰洗硯池,皆其遺跡」等情況。
為了紀念王羲之,人們在普照寺和洗硯池之間增建了一座左軍祠,內祀王羲之像,兩邊各有一個童子,左抱「文房四寶」,右抱白鵝,院內立一龍鳳碑。明崇禎十二年(1960年),將原在城南關的忠孝祠移此,建於普照寺西南隅。清乾隆二十四年(1970年),知州李希賢在右軍祠內設立琅琊書院。同治年間,在忠孝祠西側修建了萬善庵,其東原有五賢祠、關公廟,今已無存。
近幾年,人民政府在原址修建了王羲之故居,是以陳列書法、繪畫作品為主的文化公園。內有洗硯池、曬書台、碑廊、書院等,吸引著眾多的海內外遊人。
孔子廟(現已成為臨沂市博物館)
位於市區蘭山路中段北側,整個建築呈長方形,南北長155米,東西寬45米,總面積6975平方米。該廟始建於金代,明、清兩代均重修並增建。《臨沂縣志·秩祀》記載甚祥:「孔子廟,在縣治西,舊在東南,宋靖康毀於火。金守臣高召,卜遷今地,其後再毀再葺,元末兵燹,故址僅存。明洪武二年,知州羅希孟重修。正統年間,知州賀禎再修。弘治間,知州張鳳、吳寅,正德年間知州朱袞,相繼增修。嘉靖三十五年,東兗道任希祖見廟廡圮壞,呈請拆經府殿房重建。清乾隆初,知府李希賢、道光十五年知府熊遇泰、光緒九年知府錫恩,重加修繕。其制:中為大成殿。東西為兩廡。廡北為神廚、神庫。南為戟門。南門為泮池,上有石樑;東門南為照壁。廟後迤東為崇聖祠。」
孔子廟普稱「文廟」,民國三年(1914年)九月為尊孔而改「孔子廟」。現有大成殿、明倫堂及古銀杏樹等,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娘娘廟
娘娘廟位於城西北蘭山街道廟上村。始建年代不詳,北宋景德年間、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修。廟長10.6米,寬9.4米,歇山式頂,頂上走獸等飾型毀於「文化大革命」中,現有一明兩暗的3間殿堂及前廊。
該廟門朝東,意在龍女觀海。廟前原有柳毅廟、關帝廟、鍾樓、戲台等建築,現僅存干圍8.2米的古銀杏樹一株。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集柳碑
金皇統四年(1144年),普照禪寺主事和尚妙濟禪師覺海對寺院進行擴建和修繕,一面請仲汝尚撰寫《沂州普照禪寺興造記》的碑文,一面奔波集唐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的墨跡,最後由名記得工仲汝羲精刻於石上。此碑被稱為「集柳碑」。碑高8尺6寸,寬3尺9寸,厚2尺1寸,字徑1.5寸,共1261字。西安碑林里有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因而臨沂的《集柳碑》被稱為「東柳」。
集柳碑於康熙七年(1668年)臨郯大地震中倒丈人城數截,雖經精心復修,但殘缺128字。道光年間,一和尚對該碑加以刮洗,臻使筆劃粗肥,失去原來風貌。日本侵略軍盤踞臨沂時,計劃將這一文物盜走,幸未能得逞。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當作「四舊」砸碎。現存於臨沂市博物館內的集柳碑,系1979年對照數種拓本復制而成。
禹阝國故都遺址
位於城北8公里處的南坊鎮古城村。禹阝系西周初年的封國,乃夏後氏之裔,子爵,姒姓,魯哀公三年(前493年)被魯國吞滅。在古城遺址,曾發現周代至漢代陶器殘片和銅戈、銅、箭鏃等文物。今古城村南「林子」,相傳為禹阝子之墓地。
魯昭公十八年(前525年),禹阝國國君出城督耕,邾人乘機攻襲禹都。禹阝國守門人准備關閉城門時,被邾國人羊羅殺死,遂攻入城內。後把禹阝君家屬全部俘虜而走。禹阝子嘆道:「我無家可歸了!」隨妻子一起到邾國。邾庄公將禹夫人還給他,而將其女兒留下,翌年,禹阝夫人娘家親戚、宋國大臣向寧請求宋郡出兵伐邾,圍困了邾國的蟲邑,把禹阝國人全部要回。魯哀公三年魯國伐邾,邾國戰敗,魯國吞並了一度被邾國佔領的禹阝國「沂西之田」。
諸葛城
諸葛城位於城北白沙埠鎮東北6公里,東臨沂河。這座古城遺址,周長4.5公里,今只存殘碑及銀杏樹一株等物。《沂州府志·古跡》稱:「諸葛城,亦名中邱城,在縣東北三十里。《後漢志》琅琊臨沂縣有中邱亭,即此。後諸葛亮來居於此。」這說明諸葛城最早稱為中邱城。中邱城於公元前716年由魯國建築,這從《左傳·隱公七年》「夏,城中邱」的記載中可以證明。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置臨沂縣治。對此,《水經注》、《太平寰宇記》等書都有明確記載。隋大業初年(605年),臨沂、開陽、即邱3縣合並為臨沂縣,治於開陽(今臨沂城),臨沂故城曾因「諸葛亮來居於此」之此,遂易名為諸葛城。
諸葛城舊有「武侯祠」,碑文記載諸葛家族來此「避兵」等事,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歷代文人墨客將諸葛城當作諸葛故里,留下諸多詩文。明代大臣陳玉《諸葛武侯祠》詩雲:「鹿走人間漢鼎移,南陽山色草廬低。卧龍不起扶江表,瞞賊長驅到隴西。謂水古川春雨滑,丈原壘高陣雲迷。年來獨有祠前柏,歲照籠蔥越鳥啼。」明萬曆進士周京《諸葛城》詩雲:「三分籌 已茫茫,魚腹千秋戰壘黃。馬上欲尋卧龍處,空城斜日下牛羊。」
劉疵墓
位於城北南坊鎮洪家店村西北隅。1978年5月臨沂市廣物組對該墓進行發掘。出土一套包括頭、手、足5個部位的金鏤玉衣。玉衣由1140塊玉片組成,從頭罩到腳套長1.8米。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唯一的西漢早期金鏤玉衣。墓主人劉疵身著玉衣,有瑪瑙印章一枚,3把隨葬的鐵劍和兩件銅弩機,說明當系漢宗室成員或有功之臣。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記載:奚涓為漢高祖劉邦舍入,隨劉邦起兵於沛,入咸陽後,官拜郎中。劉邦封漢王後,他為將軍。漢高帝六年(前201年),以軍功封魯侯,食邑4800戶,功比舞陽侯(樊噲)。奚涓死後,因無子,封其母疵為侯。疵在位10年,呂後五年(前183年)薨,封除。墓主人劉疵,很可能就是奚涓之母「疵」(《漢書》作底)。
諸葛亮祖塋
諸葛亮祖塋位於茶山東麓。《臨沂縣志·古跡》雲:「諸葛武侯先塋,《府志》:蘭山縣北茶芽山東,其墳砌以碎石,灌以鐵汁。」並作了這樣的註:「諸葛家傳為武侯祖母墓。」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明節,臨沂諸葛氏於墓前立石碑一通,作「諸葛武侯先塋」。
「文化大革命」期間,該墓被石家屯村民毀壞,出土文物散失,現只有一面銅鏡和一件銅俑存於臨沂市博物館。
中共中央華東局舊址
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發出《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指示規定黨的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決定陳毅、饒漱石等到山東工作,華中局北移山東,和山東分局合並組成華東局,另在華中成立華中分局,受華東局領導。按照中央的部署華中局和山東分局於10月25日在臨沂合並組成中共華東中央局(簡稱華東局),統一領導華中和山東的全盤工作。華東局機關設在西里路南原「德國醫院」的舊房子里(現市電影發行公司),直到1947年2月撤離。其間,臨沂成為華東戰略區政治、軍事中心。
山東省政府舊址
1945年8月13日,山東省政府成立。9月11日臨沂城解放,中共山東分局和山東省政府機關從莒南縣大店遷駐臨沂。省府機關設在原偽「沂州道尹公署」舊址(現臨沂供銷學校)。省交際處設在原「美國醫院」(現臨沂市人民醫院)。此後,臨沂成為山東解放區的首府。
1946年6月全國解放戰爭爆發後,省府除留少數人員在堅持工作外,各廳局大部人員疏散到城南農村辦公。翌年2月中旬,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改山東時,山東省政府離開臨沂。
新四軍軍部舊址
1945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新四軍江南部隊撤到江北,軍部率部分主力挺進山東,陳疫、饒漱石到山東工作。新四軍軍部於10月上旬率部分主力到達山東,陳毅從前線趕到臨沂。軍部設在臨沂西門里路北原「德國天主教堂」後院。羅榮桓在這里向陳毅等人介紹了山東當時的形勢及部隊狀況,共同研究了堵擊徐州國民黨軍隊北上的作戰方案。
1946年1月7日,中央軍委正式決定,新四軍軍部與山東軍區合並,統一指揮山東和華中部隊。陳毅任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饒漱石任新四軍政委兼山東軍區政委,黎玉任副政委,陳士榘任參謀長,袁仲賢任副參謀長,鄶同任政治部主任,唐亮任副主任。12月,軍部移至臨沂城東北、沂河東岸的前河灣村(現屬河東區)。次年2月離開臨沂。
山東大學舊址
1945年8月22日,山東省政府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決定,在臨沂建立山東大學,任命李澄之為校長,田佩之為副校長,仲煥章為教育長,並成立由李澄之、田佩之、楊希文、陳沂、孫陶林、薛暮橋、仲煥章、張凌青、劉導生、白備五、張立吾為委員會山東大學管理委員會。山東大學設在臨沂前經文中學。於1946年1月5明晃晃會行開學典禮。陳毅和黎玉親臨並講話,要求把青年學生培養成為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文化的各方面人才,去為人民服務。山東大學設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系科,並有代辦的合作訓練班、財經隊、文化隊、郵政訓練班等。8月間,山東大學撤離臨沂。
❻ 句容市赤山湖管理委員會的赤山湖的整治
自古以來,赤山湖對鎮江市句容縣南部20萬畝農田的防洪灌溉關系很大。整治赤山湖,是句容南鄉人民的長期願望。新中國成立後,從50年代開始,貫徹「以蓄為主,以小型為主,以群眾自辦為主」的方針,結合該地區易旱、易澇的特點,採取灌溉與排澇相結合,防洪與水土保持相結合,有計劃地在上游興建蓄水工程,逐步發展機電排灌事業。
50年代初,主要是加固堤防,整修涵閘,消除險工隱患,1956年大水,圩區淹沒,1957年1月由縣調集三岔、二聖、葛村、郭庄、城東、石獅、後白、春城8個鄉民工6404人,投入赤山湖切灘培堤工程,1957年12月使堤頂高程由11米增至13米,頂寬3米,完成土方48.16萬立米。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在湖河上游興建中、小水庫43座,控制上游來水面積336.87平方公里,對防洪和灌溉都發揮了顯著效益。1969年、1972年、1974年三次大水、山洪暴發,河湖水位猛漲,1974年最高湖水位12.48米,部分地段僅低於湖堤頂0.5米,沿湖圩區仍遭受嚴重洪澇威脅。
為進一步整治赤山湖,1974年秋,經省、地、縣三級領導和技術人員沿湖實地查勘,提出浚河建閘分洪,將湖堤及南、中、北河進行改線,裁彎取直,加高培厚;將赤山滾水壩及花蘭墩節制閘作廢,在陳家邊翻水站西側,興建赤山閘一座;將原南、北二源,九河進水,改為南源由南、北、中三河進水,原從允盛橋入湖的北源來水直入秦淮河。是年冬,發動18個公社5.6萬民力投入施工,新湖堤全周長為16.15公里,堤頂標高15米,頂寬6米,坡比一比三,並在沿湖堤內開挖新河,底寬15米,其中西北出口段為50米,共完成土方336.59萬立米。
為了充分利用水面發展漁業生產,縣水利漁業部門進行勘察、規劃,在湖內沿河加築內堤建魚池,並建排、引涵洞一座、攔魚柵一道,長180米,頂高14.5米,共計完成土方340萬立米,支用經費370萬元(其中國家補助60萬元,貸款260萬元,自籌50萬元)。平時河內蓄水,池內養魚,一般情況下洪水由河道排入句容河,魚池不滯洪。閘下河水位達到12.5米時,即開閘引洪入池,由於新赤山閘的控制,湖內最高洪水位可達13.5米,滯洪量又可增加1000萬立米。
經過整治,赤山湖水面由原來14,3平方公里縮小到7.8平方公里,整個水利樞紐配套設施已基本形成,初步達到「引得進、排得出、蓄得住、灌得上」,抗災能力明顯提高,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有一定保障,赤山湖資源亦得到進一步開發利用。
❼ 平定有幾個水庫
平定有三個小庫:原坪水庫、尚怡水庫、大石門水庫
平定縣年平均降雨量版505.1毫米,地下水資源權量為1.73億立方米/年,水資源總量為2.09億立方米/年,加上地表水和地下水入境水量1.08立方米/年,平定縣水資源總量為3.17億立方米/年。娘子關泉水年涌量39800萬立方米,是華北地區最大的礦泉水利資源。地表水源基地有尚怡、原坪、上冶頭三座小型水庫,總庫容1080萬方。平定縣地下水可劃分三種類型,一是鬆散岩類空隙水,二是碎屑岩類裂隙水,三是奧陶系灰岩深部岩溶水
❽ 開封市尉氏縣朱曲鎮西南6公里秦樓蘇庄村有一位名叫梁軍的醫生 聽說看頸肩腰腿痛看的很好是真的嗎
托個毛線,我之前扭到腰,在市醫院花了一萬多沒治好,去粱軍那花120塊錢看好了,這都是5-6年前的事了,今晚干著活感覺腰酸疼,給上次的感覺差不多,今晚得去他那報一下名排隊,讓他再給我看看 ,不要人家病沒給你看好就說,人家這不是那不是,還說人家是騙子,在醫院很多病醫院也有沒看好的,那你還得說醫院是騙子呢,醫院有的花幾十萬病沒治好,人死了,那你才說醫院是騙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