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蘇軾表達人生態度

蘇軾表達人生態度

發布時間: 2021-02-26 05:46:08

⑴ 簡述一下蘇軾的人生態度!

我認來為蘇軾的豪放與李白的豪放是源不同的
以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
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
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
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一種豪放是豪邁,也是向上的
以李白的詩舉例: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這一種豪放是灑脫的,也可以說是逃避的。
這是兩種處世態度 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合適與不合適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⑵ 蘇軾表現豁達人生態度的詩詞文賦

在他的詩文辭賦中信手便可拈來豁
達之句。他對瑣碎凡事和自然景物的敏
感讓他從中挖掘和體悟出簡便的人生哲
學,即使對於出行遇雨如此敗興之事,
於他卻何妨吟嘯且徐行,而且好不快哉
地吟出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
雨任平生!(定風波)這樣曠達超
脫的胸襟,真是令人贊嘆不已。
而一生歷經宦海浮沉的他,卻從人
生挫折中總結經驗,把人生感受轉化為
理性的反思。當他已絕北歸之望」時,卻
以樂觀的心態從苦難中仍可以發現惠州
的美:羅浮春欲動,雲日有清光。處處野
梅開,家家臘酒香(《殘臘獨出》)。
更將這份豁達體現得淋漓盡致的
是,當他被判「誹謗朝政、妖言惑眾」而赴
任黃州團練副使這樣一個閑職之時,他
尚能剛一出獄便吟出「此災何必深追咎,
竊祿從來豈有因?」這是何等的豁達之度
方能顯出如此灑脫而又樂天的姿
態!他曾幾度被貶,流落荒蠻之地,但
他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曠達的胸襟,
瀟灑地面對一切,「先生心平而氣和,故
雖老而體胖。
深刻的人生思考與敏銳的洞觀自然
的心性,使蘇軾對沉浮榮辱持有冷靜、
曠達的態度,這些皆被蘇軾融入了他的
文學創作當中。林語堂先生如是說:蘇
軾偉大的人格與人生的智慧比任何一位
中國作家更突出,也更完整地蝕刻在他
的生活和人品中,他雖身處逆境中,
但卻更多地展示了對苦難的傲視和對痛
苦的超越,令後世之人敬仰與膜拜。

⑶ 蘇軾的詩句人生態度

蘇軾的故事 1、針鋒相對 蘇軾被貶黃州後,一居數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長江.正舉杯暢飲間,蘇東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語.佛印順勢望去,只見一條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隨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扇子拋入水中.兩人面面相覷,不禁大笑起來. 原來,這是一副啞聯.蘇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屍(東坡詩). 2、旁敲側擊 一日中午,蘇東坡去拜訪佛印.佛印正忙著做菜,剛把煮好的魚端上桌,就聽到小和尚稟報:東坡居士來訪. 佛印怕把吃魚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魚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門迎接客人.兩人同至禪房喝茶,蘇東坡喝茶時,聞到陣陣魚香,又見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數了.因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種打擊樂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著,必有蹊蹺. 佛印說:「居士今日光臨,不知有何見教?」 蘇東坡有意開老和尚玩笑,裝著一本正經的樣子說:「在下今日遇到一難題,特來向長老請教.」 佛印連忙雙手合十說:「阿彌陀佛,豈敢,豈敢.」 蘇東坡笑了笑說:「今日友人出了一對聯,上聯是:向陽門第春常在.在下一時對不出下聯,望長老賜教.」 佛印不知是計,脫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今日怎麽這健忘,這是一副老對聯,下聯是:積善人家慶有餘.」 蘇東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長老明示磬(慶)有魚(余),就請讓我就來大飽口福吧!」 3、反唇相譏 相傳,蘇東坡一次與王安石同行,偶見一房子根基已動,一面牆向東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戲東坡:「此牆東坡斜矣!」 蘇東坡仰頭大笑,即吟下聯反譏王安石:「是置安石過也!」 嵌名為巧,雙關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蘇小妹時,被一難再難,及至新房門口,蘇小妹再出一聯:閉門推出窗前月. 秦觀思索良久不得下聯,蘇東坡有心相幫,在遠處拾一石子遠遠丟進湖中,秦少游受到啟發,沖口而出:投石沖開水底天. 5、學無止境 蘇軾年少時,天資聰穎,他廣泛閱讀詩書,博通經史,又長於作文,因而受到人們的贊賞,自矜之情亦隨之而萌. 一日,蘇軾於門前手書一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盡」與「遍」對,活畫出蘇軾當時的自傲之心.沒料到,幾天之後,一鶴發童顏老者專程來蘇宅向蘇軾「求教」,他請蘇軾認一認他帶來的書.蘇軾滿不在乎,接過一看,心中頓時發怔,書上的字一個也不認識;心高氣傲的蘇軾亦不免為之汗顏,只好連連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飄然而去. 蘇軾羞愧難當,跑到門前,在那副對聯上各添上兩字,境界為之一新,鄉鄰皆刮目:「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6、寺態炎涼 蘇東坡游莫干山時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主持和尚見來了個陌生人,就淡談地說:「坐.」又對小和尚喊:「茶.」 兩人落坐交談後,主持和尚發現對方脫口珠璣,料想此人不凡,就請客人進廂房敘談.入室後,主持和尚客氣地說;「請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聽,方知來者是赫赫有名的蘇東坡,主持和尚連忙作揖打恭地引他進客廳,連聲地說:「請上坐!」並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蘇東坡臨走時,主持和尚請他題副對聯.蘇東坡胸有成竹,含笑揮毫,頃刻書就: 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7、一盞明燈 一天,蘇東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遊玩,見小路上有個用三塊石頭壘起的「磊橋」.蘇東坡用腳踢了一下石橋,同聲吟出一句上聯: 踢破磊橋三塊石 他回頭看看秦少游,要他對出下聯.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沒對出下聯,回到家裡悶悶不樂.蘇小妹看丈夫一臉不悅之色,只道是出了什麼事,一問才知是為了一句對聯.她二話沒說,就在一張紙上寫了個「出」字,同時用剪刀剪成兩段.秦少游頓時大悟,道出下聯: 剪斷出字兩重山 註:上篇標題「寺態炎涼」,冷笑一聲自以為不壞.這一篇的標題「一盞明燈」,是指秦少游不點不明,不過點了以後還是很明白的.一笑. 8、敷衍豪門 據說,蘇小妹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選婿.當時消息一傳出,呈文求婚者不計其數.其中有一豪門公子叫方若虛,他對小妹傾慕已久,聞訊後連忙應選.他呈上得意詩文若干篇,誰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筆在上面批了一聯:筆底才華少,胸中韜略無. 蘇東坡看到小妹的對聯,可急壞了.方府豪門是得罪不起的,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聯語後面各添一個字,把對聯改成:筆底才華少有,胸中韜略無窮. 方若虛讀後真是欣喜若狂,他急於要見蘇小妹以表衷腸.蘇東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開大了不好收場,急忙託故阻止,說:「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揚,臉長,額突,不信我給你念首詩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未出房門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 方若虛怎知是蘇東坡在騙自己,還真以為蘇小妹很醜,於是怏怏地走了. 9、蘇門書香 一日,蘇洵來到後花園內,只見山石間流過一泓淙淙碧水,微風中送來陣陣花香.紅日西下,綠樹掩映,一彎新月掛在半天之上.這位老先生頓時詩興大發,忙喚來蘇軾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蘇洵說道:「如此佳境,不可無詩.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們各自吟出兩句詩來,且要將此二字依次作為上下句的末字,吾兒以為如何?」 兄妹一起應道:「父親說得好.」 蘇洵見兒女一起應允,十分高興,首先吟出兩句詩來: 水向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間過來香. 蘇軾一向以詩詞著稱,聽了父親的詩句,以為過平過俗,不以為佳.誰知正當他沉吟之際,調皮的小妹卻開口道:「兄長平日作詩,思路何等敏捷,想當初嘲弄小妹額角長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的詩句,得來何等迅速,今日緣何思路閉塞?」 蘇東坡一聽,知道小妹又在調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兩句詩來: 拂石坐來衣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這蘇小妹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不精妙,聽了父兄的詩句,兩相比較,覺得還是哥哥的略高一籌.心中尋思道:「長兄的詩句好則好,但嫌欠雅.」小妹略加沉思,恰好遠處傳來杜鵑的啼鳴,她聞聲生情,也信口因此兩句詩來: 叫月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 小妹詩句剛吟出,父兄不禁齊聲贊好. 10、絕妙好罵 蘇東坡被貶嶺南為官,一日無事游山,只見一個小和尚跪在廟門口眼淚汪汪,十分奇怪,忙問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訴道,因為他在點燈時不小心將燈盞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他,還罰跪廟門口三日.蘇東坡一聽很氣憤,便走入廟內去見方丈. 廟中的方丈一聽說是當朝才子蘇學士來訪,喜出望外.蘇東坡一進廟門,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賴地央求蘇東坡留個手跡. 蘇東坡對這個方丈十分憎惡,但為了使廟門口那個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應了老和尚的請求,說:「寫字可以,但必須請廟門口那個跪著的小和尚前來為我磨墨展紙.」 老和尚一聽,立刻滿臉堆笑,連聲答應說:「阿彌陀佛,老納遵從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開紙,蘇東坡奮筆疾書,一幅對聯一揮而就: 一夕化身人歸去,八千凡夫一點無 時隔不久,佛印雲游來到此山,見了對聯捧腹大笑,問老和尚:「這幅對聯原是兩個字謎,你沒猜出來嗎?」老和尚連忙追問是什麼意思,佛印要過紙筆,揮毫寫了兩個字,拂袖而去.

⑷ 水調歌頭表達了蘇軾怎樣的人生態度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原詞如下: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賞析

通篇觀之,《水調歌頭》可用一個「清」字冠之。清秋薄寒,清風明月,清影凌亂,當然還有清歡離愁。事實上,東坡一生做人寫詩,追求生活趣味,都是在一個「清」字上著力,作為東坡詩詞藝術巔峰時期的作品,《水調歌頭》這首詞深得「清真」之味,也在意料之中。

東坡說:「人間有味是清歡」(《浣溪沙·從泗州劉倩叔游南山》),這「清」字至少可以從三個層面上來理解:首先是不從流俗的人格趣味。東坡一生坎坷,卻從不為流俗曲同阿世,高舉生命於平庸之上,這種獨立正直的士大夫精神氣質讓他吃盡了苦頭。

這是一種高標別致的人格追求,雖九死而不悔,就像他在詩歌中所描述的那條清溪,「欲放清溪自在流,忍教冰雪落沙洲。出山定被江潮浣,能為山僧更少留」(六和寺沖師閘山溪為水軒),百折不回而清澈如許。

(4)蘇軾表達人生態度擴展閱讀

蘇軾《水調歌頭》別解

這首詞通常的解釋是表達了蘇東坡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以及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其實,我們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來解讀,見清代馮金伯《詞苑萃編·卷十一·蘇軾水調歌頭》,曰:蘇軾於中秋夜宿金山寺,作《水調歌頭》寄子由雲: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神宗讀至「瓊樓玉宇」二句,乃嘆雲:「蘇軾終是愛君。」即量移汝州。這段記載的亮點在於最後宋神宗讀到「瓊樓玉宇」那一段時感嘆的一句「蘇軾終是愛君」並把蘇軾從被貶之地調到離京更近的地方。

仔細揣摩便知,蘇東坡因為對王安石變法持有異議,被貶山東密州,期間,有一年中秋,趁著醉意,表達了想回到朝廷,但是又怕政治風雲變幻,只好遠避民間的處世態度,這便是「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的真實含義。

這也就難怪宋神宗會讀出「蘇軾終是愛君」這一隱喻了。

⑸ 哪句詩能體現蘇軾的人生態度

雨水穿林打葉,別人都狼狽不堪,蘇軾卻不躲避,不少的人要面對的是失意和挫折,能夠理解蘇軾的這首詞,此事古難全,達則兼善天下。」在人的一生中,很多的人並不能通達而濟天下的。

莫聽竹林穿葉聲,而是拿著竹杖,穿著芒鞋。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讓人感覺人世間的無常,但是蘇軾的心態是坦然的,誰怕蘇軾的《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窮則獨善其身,山頭夕陽斜照,回去的路上,既無風雨也不是晴天。走過的這么多的路,

何妨徐行且沉吟。孟子說。回頭看看自己走過來的路,遭遇到一場春雨。

我很欣賞蘇軾這種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對待大自然的變化,正如他對人生的心態一樣的。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他的一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道出了自己心中無限的感慨。人生的風風雨雨,官場仕途的黑暗和坎坷,不正是如此嗎?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正是蘇軾情景交融的人生感悟。無論如何,走到今天的蘇軾都已經不再介懷,曾經的事,都已經成為了過去。已而遂晴,故作此詞,既無風雨也無晴,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他漫步在山麓里,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是蘇軾被貶居黃州時期的作品。

詞中描述的是一陣初春時節,回首過往,曾經的人,漫步徐行,豪邁瀟灑,一片蕭瑟,迷惘處,彷彿不知不覺中就這樣的在風雨中過來了,雨停了。感悟自己的人生道路?一蓑煙雨便笑看風雲了。

後段描寫的是作者在一陣微冷的早春寒風吹來後,看見山頭的陽光斜照著,給酒醒後的他帶來了一陣暖意。

山頭斜照卻相迎。撲面而來的山煙迷朦。

回首來時蕭瑟處。

⑹ 浣溪沙 蘇軾表達了詞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性格.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致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

⑺ 蘇軾的人生態度是什麼

蘇軾的人生態度

一、 蘇軾的簡介

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學家、政治家,其作品為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其作品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其父蘇洵、其弟同列唐宋八大家,合稱「三蘇」,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著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蘇軾一生幾經起落,因在北宋多次的政治斗爭中堅持己見,多次遭到降職、罷貶,曾先後流落於黃州、惠陽及儋州。雖然歷經如此波折宦海沉浮,但在蘇軾的文學作品中很難發現鬱郁寡歡、悲觀嘆氣之作,反而是展現了一種放任自然、灑脫達觀的精神面貌。為何蘇軾會有如此的人生態度,而蘇軾又經歷了哪些人生逆境呢?通過分析蘇軾逆境中所表現的曠達的人生態度,我們可以更好的理解中國文人精神中剛韌不撓的部分.

二、 蘇軾的人生態度

蘇軾對人生憂患的化解雖異常圓通而徹底,但這並未將他導向虛無和消極,積極入世仍是他人生的主導傾向。蘇軾的這種人生態度,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一) 不畏強權,不計利害,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去參政、議政

蘇軾少年時期就積極關心當時社會的人情風俗和北宋王朝的政治措施,對北宋逐漸形成的積貧積弱的局面深感憂慮。早年,曾向朝廷進呈了策論25篇,表達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任鳳翔府簽判時又寫了《思治論》等論文,提出革新弊政才是改變積貧積弱現實的途徑。表現出心系國事、銳意進取的政治家風范。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變法,蘇軾上書反對。因此為新黨所不容而出任地方官。但這一挫折並未使蘇軾收斂鋒芒。元礻右元年司馬光上台後,蘇軾被調京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加上他自己與司馬光的私人交情,他日後自然可以飛黃騰達。然而他正月任中書舍人,二月便與司馬光論役法利害,引起司馬光不悅,三月便被免,十月遭朱光庭彈劾,旋又獲罪。所以,蘇軾在多年的政治斗爭和權力傾軋中,一直扮演著一種奇怪的角色。無論舊黨還是新黨上台,他都不討好。但正是在這里,反映出他的為人品格的一個基本方面。那就是在他的一生中,對國家的政治事務,不管其見解是否正確,總是敢於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做圓滑的官僚,不盲從,不徇私,始終保持黑白分明、表裡如一的精神。作為一個富於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他具有堅定執著的品格。

(二) 關心民間疾苦,努力興利除弊

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其主要的人文精神之一就是憂患精神。孔子講:「君子憂道不憂貧」。這種憂道的積極入世品格,使憂國憫民精神得以提升,而與仁相融合。蘇軾繼承了這一憂國憂民與仁愛的傳統精神,而又有所光大,其民胞襟懷更為廣博而深摯。正是基於這種民胞情懷,蘇軾對廣大人民在天災虐政下的痛苦生活給予了充分的反映和深切的同情。更為可貴的是,在他任地方官的20多年中,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始終一如既往地為百姓做好事,要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杭州,帶領百姓治理蝗災、水災。在密州,開倉放糧,收養被棄兒童,並呈文朝廷,為民請命。在徐州,開放鐵禁,醫治病囚。黃河決口時,親自把守城門,誓與徐州城和百姓共存亡……蘇軾一生為各處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贏得了百姓的愛戴。杭州不少百姓家都供奉著蘇軾的畫像,每天向他頂禮膜拜,感念他的功德。

三、 蘇軾在逆境所表現的曠達精神

曠達的人生態度中國文人在面對困境時的一種樂觀表現,歷代文人都有曠達的代表,如阮籍的放浪形骸,李白的恃才傲物,歐陽修的玩賞游戲等等,因此曠達不是蘇軾所獨有的,但蘇軾的曠達卻有著和其他文人本質上的不同之處。蘇軾的曠達並非因仕途的不暢而移情別處,而是長久的保持一種積極進取和建功立業的心態,從未放棄救世濟世的理想,其在儋州創辦學堂就可看出這一特點。蘇軾能夠將曠達與積極入世有機結合,這與其思想構成密不可分。蘇軾的思想中包含了儒、道、釋三家的思想,並能夠將其融會貫通。蘇軾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並立下兼濟天下的終身志向。雖然在面對低谷是他能曠達以對,達未免有君恩未報與壯志未酬的遺憾,「世事飽諳思縮手,主恩未報恥歸田」。但儒家同樣提倡窮則獨善其身,這就不難理解蘇軾為何曾多次提請離京任職,遠離政治漩渦。而儒家思想提倡的忠君愛國和自我完善,也是支撐蘇軾歷經沉浮的信念之一,其在低谷期時刻准備著入世,他從未真正的隱退和歸田過,「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游卒歲,且斗樽前三」。

四、 結束語

蘇軾不但留給後人眾多的文學作品,也留給了後人一種曠達的人生態度,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擁有了這種曠達的人生態度,就可以真正擺脫俗世間的紛紛擾擾,獲得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從而能夠更好的認清現實,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做事情,這也是蘇軾思想閃耀今世的金玉所在。

⑻ 蘇軾的《浣溪沙》表現了詞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描寫雨中的南方初春,表達作者雖處困境而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

上闋寫暮春三月蘭溪幽雅的風光和環境,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清美;下闋抒發使人感奮的議論,即景取喻,表達有關人生感悟,啟人心智。全詞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致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

原文:

浣溪沙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白話譯文

山腳下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松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凈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布穀鳥在瀟瀟細雨中啼叫。

誰說人老不會再回年少時光呢?你看看,那門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流逝。

(8)蘇軾表達人生態度擴展閱讀:

上闋三句,寫清泉寺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彷彿經過清泉沖刷,一塵不染,異常潔凈。

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啼聲。這一派畫意的光景,滌去官場的惡濁,沒有市朝的塵囂。它優美,潔凈,瀟灑……充滿詩的情趣,春的生機。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誘發詩人愛悅自然、執著人生的情懷。

環境啟迪,靈感生發。於是詞人在下闋進發出使人感奮的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攄寫有關人生的哲理。「誰道」兩字,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

「人生長恨水長東」,光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可復返,青春對於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講,人未始不可以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煥發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詞人發出令人振奮的議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⑼ 表現了蘇軾的怎樣的人生態度

文章以說理挈領,然後寫建台的背景和經過,進而寫登台之樂,簡筆點染四方形勝佳景,末尾卒章顯志.本文這樣前半議論,後半才寫景、抒情,逐漸說到超然台,然而全篇洋溢「超然」之情,文章構思獨特,而且前後都能緊緊扣住一個「樂」字,共同闡明一個主旨,議論與記敘緊密結合. 全文逐層遞進,議論縱橫,推理嚴密,敘事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充分體現出灑脫、曠達的胸懷,反映了等榮辱、同憂樂的隨緣自適的人生態度,這種態度正是蘇軾在險惡的境遇中自我消遣的精神支柱.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