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構架
⑴ 生態因素是指什麼謝謝!
生物無復論生活在什麼樣的制環境中,都會受到環境中的各種
因素的影響。例如(演示下列現象):
①給過敏性鼻炎患者聞花香,患者會怎樣?(會立即打噴嚏)
②將水灑在含羞草的葉片上,葉片會怎樣?(立即合攏)
③將螞蟻放在三角燒瓶中加熱,螞蟻會怎樣?(隨著溫度的升
高,螞蟻活動加劇直至死亡。)
從上述例子不難看出,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是
十分深刻的。因此,我們把環境中影響生物的形態、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態因素。
⑵ 生態旅遊的體系構架
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新興的旅遊方式,在10多年前被由於生態旅遊與傳統大眾旅遊在性質上的差別,以及傳統大眾對生態旅遊管理系統構架模式認的意義就在於領導者
⑶ 生態演替理論概述
生態系統是生物與非生物、群落與生境相互作用的統一體,群落中進行的一系列過程必然對生境產生影響並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定向變化,這種變化稱為演替 (succession) 。生境在很大程度上可決定演替的性質,一般不是演替的主要原因 (大連水產學院,1989) 。生態演替的原理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是解決當代人類環境危機的基礎 (Om E P.,1971) 。
生態演替的基本理論和機制研究,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傳統演替理論機制階段和現代演替 理 論 機 制 階 段。前 面 已 提 到,Clements (1916) 創 立 了 「單 元 頂 極 學 說」(mono-climax theory) ,成為經典演替理論的奠基人和創始人。Tansley (1939) 提出了「多元頂極學說」 (poly - climax theory) 和 Whittaker (1953) 的 「頂極 - 格局假說」(climax pattern hypothesis) 。他們將生態演替比擬為個體發育過程,認為演替有嚴格規律,演替中的先到種通過改變環境促進後續種的移入,頂極是演替的終點,是自我永存的群落。Connell 和 Slatyer (1977) 等學者普遍認為經典理論過分嚴密,近似僵化。他們通過實驗與觀察,認為群落的變化主要取決於不同物種的特點如生活方式等,因而存在種種偶然性,先到的物種未必總是促進後續種的移入,甚至對後來者有抑製作用,頂極也不是一成不變。因而,提出了演替機制的三種模型即促進、抑制和忍耐(Connell J H et al.,1977) 。促進模型相當於 Clements 的經典途徑; 抑制模型認為初始入侵者 (或演替早期) 調控演替,以致演替的後來種不能侵入和健康地生長; 忍耐模型認為物種的變化可能是不同生命史特徵的功能,是演替後來種忍耐初始環境條件的不同能力,它強調競爭在群落形成中的作用。他們還指出大多數演替途徑是三種模型之一或三種模型的結合。雖然這三種模型被廣泛應用於實驗和描述性研究,但 Connell和 Slatyer 模型不能解釋多物種的演替序列。Pickett (1987) 針對這種需要提出了一種綜合原因框架演替機制,這是一種三層等級結構,第一層次是演替的一般原因,即裸地的可利用性,物種對裸地利用能力的差異以及對不同裸地的適應能力; 第二層次是以上的基本原因分解為不同的生態過程,比如裸地可利用性決定於干擾的頻度和程度,對裸地利用能力決定於種繁殖體生產力、傳播能力、萌發和生長能力等; 第三層次是最詳細的機制水平,包括獨立的一種因素和行為及其相互作用,這些相互作用是演替的本質。這一演替機制最重要突破是認識到群落的非平衡性以及演替方向和途經的多重性,這很大程度上要歸於對干擾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的認識。大量的研究都強調了種的生命史特徵和進化對策在演替過程中的重要性 (L.Benedetti-Cecchi,2000) ,但是,作為演替理論基礎的物種屬性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關鍵區別和氣象學聯系 (D.Straile,2000) ,以及種的進化與生態系統或群落的進化差異性還沒有解決。季節性浮游生物的生長和演替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 生物因素如競爭,牧食和寄生,以及物理和化學因素如氣候、流量、水溫、光強、電導率、pH 值、溶解氧和營養可用性等(Reynolds,1984a) ,尤其降雨和流量的擾動強度與頻率是調節浮游生物 (生長與演替)動力學的重要因素 (Reynolds et al.,1988; Sommer,1989; Reynolds et al.,1993) 。一般湖泊中主要浮游植物種群的演替顯示: 甲藻通常出現在冬季,春秋季硅藻占優勢,綠藻在晚春大量出現,藍藻多出現在夏季和早秋 (Reynolds,1984; Harris,1986) 。
國內學者對生態演替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劉建康等 (1999) 通過對淡水生態的研究,提出淡水生態演替趨勢:
(1) 群落中種的多樣性逐步增大,至中期最大,隨後又開始下降;
(2) 由 r - 對策者占優勢過渡到 K - 對策者占優勢;
(3) 群落代謝率 (P/R) (P 是群落的初級生產量,R 是呼吸量) 由顯著大於 1 到接近於 1;
(4) 群落的抗干擾能力不斷增強。
Gause 假說指出,由於競爭的結果,生態位接近的兩個種不能永久共存。Hutchinson(1957) 對生態位的定義是: 「由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環境條件組成的 n 維空間中該生物得以繼續生存的范圍」。張德全等從生態理論的發展過程、生態演替實驗和現實,都較好地證實了生態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論的正確性與可行性。
生態演替的理論和機制研究盡管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一個更宏觀的完整的、概括性的理論和機制模型尚待建立。生態演替是生物群落的信息流 (本質上是遺傳信息流) 在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上的動態變化。因此,演替模型應該是時間、空間和信息共築的三維構架,其中信息流是維系這種構架的靈魂。可見,這是一個宏觀模型頂極。要構建這種宏觀模型,首先是構建其下方各子模型系統,因為宏觀模型中任何一維的差異如生境空間的不同均應有相應的演替模型。水生態系統向頂級的演替過程中 (大連水產學院,1989) ,在結構和功能上產生一系列定向變化,其中主要表現在下列幾方面:
(1) 種的多樣性增大;
(2) 群落中層次分化增強;
(3) 系統的穩定性增加;
(4) 小型種的優勢逐漸由大型種所取代;
(5) 群落的毛產量和呼吸量趨於一致;
(6) 腐屑鏈的作用增大。
馬加耳列夫觀察維哥 (Vigo) 灣的浮游植物時發現有 3 個演替階段: 小型硅藻占優勢階段 、大型硅藻占優勢階段和甲藻占優勢階段。在淡水浮游植物的演替中,初期多是增長迅速的小型硅藻或綠球藻類,後期多是競爭能力較強的藍藻或甲藻。近年來,國內許多學者在生態演替方面提出許多新的理論,並且開展了很好的應用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有關內容參見第 1 章。
⑷ 生態景觀設計和景觀生態設計的區別
區別:景觀設計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是生存的藝術!是關於景觀的分析、規劃布局、設計、改造、管理、保護和恢復的科學和藝術。景觀設計學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與藝術學科基礎上的應用學科。尤其強調土地的設計,即:通過對有關土地及一切人類戶外空間的問題進行科學理性的分析,設計問題的解決方案和解決途徑,並監理設計的實現。而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單元的類型組成、空間配置及其與生態學過程相互作用的綜合性學科。強調空間格局、生態學過程與尺度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核心所在。
景觀設計學
根據解決問題的性質、內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觀設計學包含兩個專業方向,即:景觀規劃(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觀的設計(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較大尺度范圍內,基於對自然和人文過程的認識,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過程,具體說是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適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當的土地利用;而對這個特定地方的設計就是景觀設計。
景觀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 (landscape ecology)是在1939 年由德國地理學家C. 特洛爾提出的。它是以整個景觀為對象,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與價值流在地球表層的傳輸和交換,通過生物與非生物以及與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研究景觀結構和功能、景觀動態變化以及相互作用機理、研究景觀的美化格局、優化結構、合理利用和保護的學科。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之間交叉學科,主體是生態學和地理學。
如今,景觀生態學的研究焦點是在較大的空間和時間尺度上生態系統的空間格局和生態過程。Risser等(1984)認為景觀生態學研究具體包括:景觀空間異質性的發展和動態;異質性景觀的相互作用和變化;空間異質性對生物和非生物過程的影響;空間異質性的管理。景觀生態學的理論發展突出體現其對異質景觀格局和過程的關系,以及它們在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上相互作用的研究。理論研究還包括探討生態過程是否存在控制景觀動態及干擾的臨界值;不同景觀指數與不同時空尺度對生態過程的影間擴散響;景觀格局和生態過程的可預測性;以及等級結構和跨尺度外推。盡管這些都僅是理論雛形,但它們確實給生態學提供了一個新的範式(Paradigm)。按照Kuhn(1970)的科學哲學思想,科學的發展總是不斷地以新的範式替代舊的範式。新範式提出新的理論、新的概念、新的構架、新的思維、新的方法。景觀理論是生態系統理論的新發展。它的新穎之處主要在於景觀理論強調系統的等級結構、空間異質性、時間和空間尺度效應、干擾作用、人類對景觀的影響以及景觀管理。景觀生態學的生命力也在於它直接涉足於城市景觀、農業景觀等人類景觀課題。Naveh和Lieberman(1984)指出:景觀生態學是生物生態學和人類生態學的橋梁。此外,跨尺度上推(Scaling Up)景觀生態學是環球生態學(Global Ecology)的重要一環。
⑸ 什麼是生態建築常見生態建築有哪些特徵哪些技術運用
生態建築設計,綠維創景認為,是從建築的景觀、功能、技術等各個方面都強調合理和適度的以生態為標准.生態建築技術的採用與住宅中科技含量的不斷提高是改善居住環境和提高住宅內部舒適宜人性的有效手段.生態建築技術的系統應用能夠有效地控制和減少建設活動對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降低建築的能耗和日常運營開銷.在景邁芒景惠民遊客服務中心項目中,綠維創景在建築風格上,結合民俗文化,以傣族、布朗族等當地民族的建築特點為基礎,運用生態建築設計手法,設計了四套方案,其中方案一得到了甲方高度認可.方案一中,屋頂採用傣族建築的典型三段式人字形屋帽外形;屋面採用十字坡屋檐,分段迭落,呈現優美起伏的曲線;立面以千年古茶樹剪影為意向,作為大廳立面裝飾,與景點千年萬畝古茶園景點有機呼應;建築構架則採用現代干欄式,運用簡潔、通透的設計手法,將建築和當地環境融為一體.更多推薦閱讀:《綠維創意建築與景觀設計之路》.
⑹ 誰會做生態農業運營項目組織架構圖
把企業情況先介紹一下。按照生產流程 企業盈利需要來制定
⑺ 生態型組織結構
遵循「健康、安全、活力、發展」的理念,將廣州分為66個生態調控單元進行生態控制 ◆2005年廣州城市生態系統呈現健康狀態,2010年呈現生態城市雛形,2020年建成生態型現代化城市◆2005年GDP達4880億元,人均 G DP達6.4萬元,職工年人均工資達2.67萬元 ◆2020年廣州常住人口達1500萬,人均預期壽命達77歲以上,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達500人大洋網訊 廣州日報報道,遵循著「健康、安全、活力、發展」的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基本理念,2005年的廣州城市生態系統即呈現健康狀態,到2020年廣州城市生態系統將達到很健康水平。這是記者從昨天通過評審驗收的《廣州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規劃》中獲悉的。副市長李卓彬主持了評審驗收。據悉,規劃將報市政府審批,由各個職能部門執行,今後進行城市建設時將貫徹這一規劃要求。 該規劃共投入約180萬,始於2001年8月,以2000年為基本年進行研究,去年6月主體規劃完成。昨天,來自高校、環保、規劃部門的13名專家參加了評審驗收,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就有8名。國家環保總局認為該規劃對全國尤其是特大城市的生態建設方向具有推廣示範作用,廈門、寧波、杭州等城市正在仿照廣州的做法進行城市生態規劃編制。 生態現狀:處於亞健康狀態 規劃編寫組長、北師大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楊志峰教授介紹了其規劃理念:城市生態系統的健康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衡量標准;生態安全是指人類生產生活和健康不受生態破壞影響的保障程度,其中潛在的生態安全格局十分關鍵;健康、安全的生態城市是充滿活力的,提高活力水平是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發展即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 通過分析廣州復合生態系統承載力,選擇活力、組織結構、恢復力、生態系統功能的維持、人群健康狀況等5要素23個具體指標,劃分了病態、不健康、亞健康、健康、很健康等5個評價等級,目前,廣州城市生態系統主要處於健康和不健康之間的亞健康狀態。規劃提出的總體目標是從2000年起用20年左右的時間,逐步提高城市生態系統健康水平,構建市域生態安全空間格局,激發城市生態系統活力,培育城市強勁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規劃分2005年、2010年、2020年提出了三個階段目標:2004年建成全國環保模範城將為廣州生態型城市打下基礎,2005年城市生態系統呈健康狀態;2010年廣州將基本達到清潔、優美和舒適的目標,呈現生態城市雛形;2020年將建成資源消耗動態平衡、生態型、現代化、國際性濱海城市,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其中,2015年實現生態型城市藍圖,2020年實現生態型現代化城市目標。 生態格局:打通南北生態通道 根據潛在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及城市空間發展戰略,以「山城田海」的自然特徵為基礎進行構建。具體而言,就是構建北部「三道綠色走廊」,打通縱貫南北的「生態大通道」,以促進生態流,並且南部的生態通道和珠江河面可將來自海洋的新鮮空氣引入市區,建立各組團間的多組「生態隔離帶」,重點保護城市綠心(萬畝果園)和南部水網地帶植被。規劃還將廣州市域生態系統劃分為三個生態區(生態管護區、生態控制區和生態重建區),21個生態亞區和66個生態調控單元。此外,規劃還制定了生態系統管育措施,比如在生態敏感地區建立固定觀測點等生態安全監測預警系統等。 資源瓶頸:非汛期水質性缺水 規劃對水、土地、大氣、能源、森林、綠地等生態支持系統中的各種資源環境進行了分析規劃。通過對廣州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瓶頸分析,能源結構、水環境、綠地和森林系統都離生態城市建設目標有一定距離,目前,廣州主要的資源瓶頸是非汛期水質性缺水,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區和花都區,若保持現有資源供給和利用方式不變,水資源將成為廣州市社會經濟建設最主要的瓶頸。若根據該規劃建設,2020年廣州除能源結構仍需調整外,廣州已滿足生態城市要求。(記者 李婧通 訊員伍 慶祿)廣州2010年前森林公園達29個 生態格局建設:2005年建成200萬畝生態公益林體系,到2010年全市建設自然保護區19個,森林公園29個,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多功能的綠色屏障。在番禺沿海地帶,將建設紅樹林風景區。201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45%,2020年達到50%。流溪河流域農業綜合開發,將沿河兩岸3.34萬公頃的農田建設成無公害農產品生
⑻ 5G產業生態的總體架構是什麼有哪些機構和企業組成
5G產業概述
一、5G概述
5G,即第五代行動電話行動通信標准,也稱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目前5G技術正在落地中,下載速度預計可達1.25GB/S。與2G、3G、4G不同的是,5G是對現有無線接入技術(包括2G、3G、4G和WiFi)的演進,以及一些新增的補充性無線接入技術集成後解決方案的總稱。5G三大應用場景有eMBB、uRLLC、mMTC。
資料來源:各國運營商官網、安信證券,中創產業研究院整理
⑼ 我想知道國家環保部的組織架構,有誰知道啊!謝謝了各位!
機構設置:
·辦公廳
·規劃與財務司
·行政體制與人事司
·政策法規司
·科專技標准屬司
·污染控制司
·自然生態保護司
·核安全管理司
·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司
·環境監察局
·國際合作司
·機關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