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生態文明
A. 生態文明是什麼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專和;是指人與自然、屬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所謂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
B. 什麼是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
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來看,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2)文明是生態文明擴展閱讀: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提出了優、節、保、建四大戰略任務。
一是優: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是節: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中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是保:
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是建: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
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C. 何謂生態文明為什麼說說生態文明是人類的文明發展的必然走向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
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生態文明觀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這種文明觀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
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即生態文明突出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和保護環境,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干,為所欲為。
(3)文明是生態文明擴展閱讀:
發展模式
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是一個必然實現的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從人類世界歷史生態、文化生態和現實生態出發,在生態全球化背景下,以提升人格文明、生態文明、產業文明為發展方向;以發展憲政、優化體制、優化結構、促進公民意識和認知水平;
以真誠的民主來反映公民的社會存在,建立社會公眾信仰及其相應的倫理精神的法制秩序,讓社會各階層利益公開自由的表達權利以期讓社會真理能夠真實的公共表達;將人格質量的提升放在國民教育的首位,來提高人在群體公共事物中的智慧能力;
將生態文明發展放在戰略首位,來提高文明產業化社會的上升能力;將未來優先的戰略放在國家建設的首位,來提高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戰略產業能力;
將公眾人本信念及其相應的倫理精神的法制秩序放在推動聯合國改革的首位,讓國際社會各階層利益公開自由的表達權利以期讓社會真理能夠真實的公共表達,來提高聯合國維護和尊重人的能力,走生態文明發展的國家發展道路。
D. 四個文明的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將使人類社會形態發生根本轉變。
生態文明是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發展的一個更高階段;從狹義的角度講,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並列的文明形式,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文明。在生態文明理念下的物質文明,將致力於消除經濟活動對大自然自身穩定與和諧構成的威脅,逐步形成與生態相協調的生產生活與消費方式;生態文明下的精神文明,更提倡尊重自然、認知自然價值,建立人自身全面發展的文化與氛圍,從而轉移人們對物慾的過分強調與關注;生態文明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種關系,避免由於資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斗爭以及權力的濫用而造成對生態的破壞。生態文明是對現有文明的超越,它將引領人類放棄工業文明時期形成的重功利、重物慾的享樂主義,擺脫生態與人類兩敗俱傷的悲劇。 一方面生態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精神文明的補充。生態文明是改造生態環境的積極成果的總和,它除了表現為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的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外,還表現為對人們生態方面的意識、政治決策、法律法規、生態倫理、文學藝術等的提高和完善。因此,生態文明中要求建設人們生態方面的意識形態成為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和補充。同時生態文明中要求培育生態道德的意識,也成為精神文明中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發展為生態文明的建設發展創造良好穩定的社會環境提供了保證,為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提供了思想引導、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且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發展,會使人們心中形成良好的社會生態意識,提高人們的生態道德水平,規范人們的生態活動的行為准則,轉變人對生態環境的態度,讓人承認自然界的權利與價值,樹立「人是自然之友 」的新觀念,提高人們對環境保護和建設的認識,創造良好的社會生態意識環境,促進和保護生命與自然界的發展,從而豐富和完善精神文明的發展。同時精神文明的發展會進一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社會生態意識的進步,以及生態道德觀念的培育,使人們逐步樹立生態文明觀,提高人們的生態文明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時,精神文明能夠為生態文明的建設努力構建一個以資源節約型、科技先導性、質量效益性為基礎的可持續的文明發展觀,在全社會形成科學、合理、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為生態文明的建設創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並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生態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這「四個文明 」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共同發展的。其中生態文明是基礎和根本,有健康的生態文明,才有健康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發展,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不可逆轉的生存危機。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的過程,也是經濟、政治、文化、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過程,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共同發展和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將「四個文明 」作為我國社會發展和前進的航標。
E. 生態文明包括什麼
在眾多的生態文明定義中,可以歸納為三種生態文明觀:純自然生態文明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生態文明觀和廣義生態文明觀。
(1)純自然生態文明觀
這是一種基於人與自然的自然性和諧的生態文明觀,其內涵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又主動保護客觀世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這種生態文明定位於人類保護與恢復自然以實現自然生態平衡的基礎上,是以保護與恢復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與完整為奮斗目標的一切進步過程和積極成果。
(2)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生態文明觀
這是一種基於人與自然的自然性和諧與能動性和諧協調統一的生態文明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生態文明觀將生態文明概括為人類以實現人與自然的自然性和諧與能動性和諧的協調統一為目標的一切進步過程與積極成果。即生態文明的本質是人類保護與恢復自然和改造與變革自然的協調統一,是實現自然生態平衡與實現人類自身經濟目標的協調統一,也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協調統一。不難發現,這種生態文明直接揭示了當代自然生態危機的主要成因,即是人與自然的自然性和諧與能動性和諧之間,或者說是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出現了嚴重失調與對立;同時也給我們指明了解決危機的必然途徑,即必須實現它們之間的協調統一,這種生態文明概念自身涵蓋了純自然生態文明觀。
(3)廣義生態文明觀
這是一種基於既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又是人與人的和諧的生態文明觀,其實質是將人類社會系統納入自然生態系統而構成的廣義生態系統的和諧。廣義生態文明觀認為,生態文明的本質要求是實現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雙重和諧,進而實現社會、經濟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之間並不屬於並列關系,生態文明的概括性與層次性更高、外延更寬。[1]
顯然,第一種生態文明觀旨在解決純生態危機,第二種生態文明觀旨在解決「生態•經濟」惡性循環,第三種生態文明觀旨在解決廣義的生態危機(自然生態系統危機和社會系統危機)。因此,筆者認為,作為指導人類社會發展的生態文明觀,應該採用廣義的內涵,即:生態文明是在工業文明的背景下,以和諧發展觀為指導,及時協調解決人類社會發展中的生態因子矛盾和社會因子矛盾,實現「人•地」共榮。
F. 什麼是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
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來看,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6)文明是生態文明擴展閱讀: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提出了優、節、保、建四大戰略任務。
一是優: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是節: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中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是保:
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是建: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
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G. 生態文明是一種什麼樣的文明形態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世界倫理社會化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生態文明特點 :
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生態文明要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合理開發利用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而不是單純地、消極被動地順應自然,而是積極主動、自覺的適應自然,人不是自然的奴隸,自然也不是人的奴隸,兩者是兄弟朋友關系;
二是文明的新境界。生態文明是不同於傳統農業文明和近代工業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態,如果把農業文比作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麼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
三是社會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態,不是單純的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問題,而是要把生態文明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形態。
H. 什麼是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一、建設生態文明,觀念要先行。要使生態文明觀深入人心,在全體公民中強化我國人
口多、人均資源少、環境形勢嚴峻的國情意識;強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的效益意識;強化經濟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人文指標全面發展的政績意識;強化環
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資本,破壞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環保意
識。在全社會形成了解國情、珍愛環境、保護生態、崇尚自然、節約資源、造福後代的共識,
使生態文明觀念成為13 億中國人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自覺行動。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鍵。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統一到經
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上來,樹立保住綠水青山也是政績的理念,把產業結構調整與節約資
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產業結
構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逐步改變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的狀況,
達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三、堅定不移地抓好節能減排工作是核心。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好」是基礎,「好」
的體現之一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做到節能減排。要讓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成為兩根「高壓
線」,加快利用先進技術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堅決淘汰落後的生產力,堅定不移地走
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四、實行嚴格的制度是保障。完成硬指標要出硬招數,不動真格的換不來藍天碧水。要
像控制人口、保護耕地一樣,實行嚴格的環境資源保護制度,嚴肅法律制度、環境標准、執
法紀律、執法手段,建立健全節能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制度,將能耗降低和污染減排完成情
況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實行政績督察制和行政問責制,對那些我行我素、無視
法紀、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人要堅決懲處,杜絕一切環境違法行為,絕不允許「少數人發財、
人民群眾受害、全社會買單」的情況再出現。
I. 什麼是生態文明建設
201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闡明了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理念、原則、目標、實施保障等重要內容,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我國生態文明領域改革作出了頂層設計。
方案分為十個部分,共56條,明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方針,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新的階段性特徵,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以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生態文明定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J. 什麼是生態什麼是生態文明
一、生態
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生態的產生最早也是從研究生物個體而開始的,「生態」一詞涉及的范疇也越來越廣,人們常常用「生態」來定義許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諧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態」修飾。
二、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
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
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包括社會生態、政治生態,文學生態等。
(10)文明是生態文明擴展閱讀
1、生態
生態(Eco-)一詞源於古希臘οικοs,原意指「住所」或「棲息地」。生態學一詞是1865年勒特(Reiter)合並兩個希臘字logos(研究)和oikos(房屋、住所)構成的生態學(oikologie)一詞。
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H. Haeckel)首次把生態學定義為「研究動物與有機及無機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三好學於1895年把ecology一詞譯為「生態學」,後經武漢大學張挺教授介紹到我國。
簡單的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生態學的產生最早也是從研究生物個體而開始的。
如今,生態學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當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生態」的定義會有所不同,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正如自然界的「生態」所追求的物種多樣性一樣,以此來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
生態一詞有多種含義,一般指生物的生活狀態。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
2、生態文明
所謂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
這種文明觀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這種文明觀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
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即生態文明突出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和保護環境,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干,為所欲為。
很顯然,生態文明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說它們有聯系,是因為生態文明既包含物質文明的內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內容。
生態文明並不是要求人們消極地對待自然,在自然面前無所作為,而是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能動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在這一點上,它是與物質文明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