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背景
① 生態農業的例子和解析
隨著我國農業進入新階段,農業生產從注重數量轉向注重質量和效益。在這種背景下,生態農業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那麼,何謂「生態農業」?它有什麼特點? 據農業專家解釋,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 生態農業要求農業發展同其資源、環境及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強調因地、因時制宜,以便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適應最佳生態環境,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生態農業能合理利用和增殖農業自然資源,重視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換效率,使生物與環境之間得到最優化配置,並具有合理的農業生態經濟結構,使生態與經濟達到良性循環,增強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生態農業建設的主要內容有:通過調查統計掌握生態與經濟的基本情況,進行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診斷和分析,進行生態農業區劃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工程優化設計;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業經濟結構;優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工程,合理利用與增殖農業資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按照生態學原理和農業生態工程方法,從當地資源與生態環境實際出發,設計與實施適宜的生態農業模式;發展太陽能利用、小型水利水電、風力發電、沼氣等清潔能源;使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對其進行多層次綜合、循環利用,實現無污染的清潔生產;對農業生態經濟系統進行科學調控,實行現代集約化經營管理等。
② 生態產業的背景
經過了漫長的漁獵文明時代,大約在一萬年以前,原始農業誕生,標志著農業文明時代的到來。200年前的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現代社會。工業代替農業成為社會中心產業,人類進入現代工業文明時代。同時工業革命促使用工業技術改造農業和裝備農業,使農業發展走向現代農業,它的主要特點是農業技術工業化和農業產品商品化。農業耕作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和化學化首先在發達國家完成。並形成了所謂的「石油農業」,即以大量使用化肥、農葯(以石油為原料生產)和使用農業機械(以石油驅動)為特徵的農業。傳統農業的發展導致了諸如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地力衰減等不良後果;現代農業的高投入、高成本、高污染和生產專業化與集約化的特點,一方面導致了土地污染、板結、質量退化等嚴重問題;另一個方面,種植的單一化,減少了物種多樣性,從而削弱了農業的自然調節,且降低了農產品的安全性與營養性。
顯然以上的農業產業、工業產業與消費方式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它們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環境基礎,可以說是人類自掘墳墓。因此,尋找一種既發展經濟又保護資源環境的人地協調發展的產業模式就成為當務之急,於是生態產業便應運而生。它的誕生與發展必將使人類邁入一個新的社會形態,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文明——生態文明。
工業革命大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態環境問題。如上世紀中葉發生的一系列公害事件,80年代發生的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和印度博帕爾市農葯廠泄露等事件,更有酸雨、臭氧層缺失、全球增暖等全球性同題。
社會生產是為市場而生產,為了刺激市場發展,採取一種高消費、超前消費與高淘汰、高報廢的生活方式,形成一種從原材料-生產-消費-廢物的線性過程,造成資源過度消耗、廢棄物的過量堆積,從而產生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③ 生態農業的發展背景
20世紀初以來,為來了克服常源規農業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許多國家發展了多種農業方式以期替代常規農業,如「生態農業、生物農業、有機農業」等,其生產的食品稱為自然食品、有機食品和生態食品等。盡管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均是指在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思想的指導下,按照農業生態系統內物種共生,物質循環,能量多層次利用的生態學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相結合,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依據經濟發展水平及「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原則,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全面規劃,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效持續發展,達到生態和經濟兩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三個效益」 的統一。
簡單地說,生態農業吸收了傳統農業的精華,借鑒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指導思想,實現農業經濟系統、農村社會系統、自然生態系統的同步優化,促進生態保護和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④ 我國農家生態旅遊興起的背景條件是什麼
(1)國家政策的支持。為了「扶貧」和解決「三農」問題,國家推出一系列方針政策,政府把旅遊作為傳統農牧業的替代形式加以大力推廣。通過農業和服務業的結合,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得以從傳統農牧業中脫離出來,投入到旅遊服務業中去。這樣既提高了農村就業率,增加農民收入,又促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據統計,中國在過去的25年,通過發展旅遊直接受益的貧困人口有6000萬~8000萬,佔全部貧困人口的1/4~1/3。
(2)綠色理念的產生。現代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極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但由於沒有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城市發展的同時也衍生出一系列危及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問題,如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反思人類過去的行為,綠色理念應運而生。綠色理念注重人類的進步與發展要與自然環境的承受力相適應,注重有限制的資源開發利用,要求自然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並重,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農家生態旅遊以無污染的自然生態環境為依託,以休閑和諧的鄉村純朴鄉情為特色,正好滿足了都市人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心理要求。在農家生態旅遊中,人們感受到的是田園風光、自然風景,呼吸的是清新的空氣,吃到的是新鮮的食物,體驗到的是淳樸和諧的鄉村風情,這是一種全新的感受,它把都市中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拉近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與人的和諧相處,是現代都市人的追求,也是農家生態旅遊產生和發展的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居民對回歸自然有強烈的心理需求,這種內在需求是農家生態旅遊興起的根本原因。
(3)供需機制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居民收入大大提高,消費總支出越來越多,按照一般經濟規律,人們在溫飽狀態下的消費主要集中在第一產業(農業)的物質產品上;在小康時期,人們的消費熱點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加工業)的物質產品(如彩電、冰箱、洗衣機等)上;小康水平以後,人們的消費熱點必然轉向第三產業,尤其旅遊業所提供的非物質產品轉移。可以說這種居民收入的迅速增加是農家生態旅遊發展的動力所在。再加上雙休日和「黃金周」等休假制度也為城市居民提供了足夠的閑暇時間,使農家生態旅遊成為現實的可能。另一方面,農家生態旅遊因其投資少、規模小、見效快而成為農民致富的首選。所以由於供需機制的雙重影響作用,而推動了農家生態旅遊的快速發展。
⑤ 什麼是生態農業
隨著我國農業進入新階段,農業生產從注重數量轉向注重質量和效益。在這種背景下,生態農業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那麼,何謂「生態農業」?它有什麼特點?
據農業專家解釋,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
生態農業要求農業發展同其資源、環境及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強調因地、因時制宜,以便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適應最佳生態環境,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生態農業能合理利用和增殖農業自然資源,重視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換效率,使生物與環境之間得到最優化配置,並具有合理的農業生態經濟結構,使生態與經濟達到良性循環,增強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生態農業建設的主要內容有:通過調查統計掌握生態與經濟的基本情況,進行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診斷和分析,進行生態農業區劃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工程優化設計;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業經濟結構;優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工程,合理利用與增殖農業資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按照生態學原理和農業生態工程方法,從當地資源與生態環境實際出發,設計與實施適宜的生態農業模式;發展太陽能利用、小型水利水電、風力發電、沼氣等清潔能源;使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對其進行多層次綜合、循環利用,實現無污染的清潔生產;對農業生態經濟系統進行科學調控,實行現代集約化經營管理等。
⑥ 生態庄園經濟的產生背景
隨著城鎮化加速推進,移民搬遷步伐加快,「空殼村」開始出現,大量資產被閑置、專土地屬被撂荒;農業生產關系發生變化,農民成為穿梭於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兩棲人」,農村大量土地經營效益較低、無序流轉,農業缺乏必要的資本支持。這些問題成為解決「三農」問題面臨的新課題。著眼於促進農村資源的開發利用,著眼於尋求一種破解發展難題的新途徑,我們積極引導、大力支持各類社會資本從城市到鄉村、從企業向農業拓展,對移民搬遷遺留下的舊村舊址進行開發,大力發展生態庄園經濟,呈現出開發熱情不斷高漲、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影響范圍不斷拓展,建設級次不斷提升、綜合效益不斷增加的良好態勢 。
⑦ 生態農業的優點
生態農業的優缺點主要體現在實施的過程中和實際情況的變動以及技術的不足等。
優點:
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並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生態農業針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充分吸收我國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展生態農業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後勁。
⑧ 生態農業技術
開設生態農業技術專業的學校比較少
它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從事生態農業技回術開發和答應用工作必備的職業素質、專業知識和綜合職業能力,適應現代生態農業園區建設,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經營管理、技術服務,以及生態修復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一線工作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就業方向是到縣、鄉(鎮)兩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環境保護管理機構、農業科研機構、現代農業園區、大中型農業企業等單位,從事生態農業及生態修復技術的開發與應用,農村及農業環境監測與保護,現代生態農業園區的規劃與建設,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生產、經營、管理以及技術指導和服務等方面的工作;鼓勵應用所學知識開辦農業企業,進行自主創業
目前開設生態農業技術專業的學校有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貴州農業職業學院、延邊職業技術學院
⑨ 綠色食品的產生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在工業現代化的基礎上,先後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一方面大大地豐富了這些國家的食品供應,另一方面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主要是隨著農用化學物質源源不斷地、大量地向農田中輸入,造成有害化學物質通過土壤和水體在生物體內富集,並且通過食物鏈進入到農作物和畜禽體內,導致食物污染,最終損害人體健康。可見,過度依賴化學肥料和農葯的農業(也叫做「石油農業」),會對環境、資源以及人體健康構成危害,並且這種危害具有隱蔽性、累積性和長期性的特點。
1962年,美國的雷切爾·卡遜女士以密歇根州東蘭辛市為消滅傷害榆樹的甲蟲所採取的措施為例,披露了殺蟲劑DDT危害其他生物的種種情況。該市大量用DDT噴灑樹木,樹葉在秋天落在地上,蚯蚓吃了樹葉,大地回春後知更鳥吃了蚯蚓,一周後全市的知更鳥幾乎全部死亡。卡遜女士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寫道:「全世界廣泛遭受治蟲葯物的污染,化學葯品已經侵入萬物賴以生存的水中,滲入土壤,並且在植物上布成一層有害的薄膜……已經對人體產生嚴重的危害。除此之外,還有可怕的後遺禍患,可能幾年內無法查出,甚至可能對遺傳有影響,幾個世代都無法察覺。」卡遜女士的論斷無疑給全世界敲響了警鍾。
20世紀70年代初,由美國擴展到歐洲和日本的旨在限制化學物質過量投入以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食品安全性的「有機農業」思潮影響了許多國家。一些國家開始採取經濟措施和法律手段,鼓勵、支持本國無污染食品的開發和生產。自1992年聯合國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後,許多國家從農業著手,積極探索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以減緩石油農業給環境和資源造成的嚴重壓力。歐洲、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紛紛加快了生態農業的研究。在這種國際背景下,我國決定開發無污染、安全、優質的營養食品,並且將它們定名為「綠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