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怎麼做

生態怎麼做

發布時間: 2021-03-02 05:19:28

1.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我們怎麼做

①必須加強資源和環境法規、資源和環境知識的學習、宣傳,提高保護資源和環回境的意識。(答②要全面規劃,科學布局,保持生態平衡,防治環境污染。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方法。)③樹立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同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④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應高度重視和警惕生態環境惡化所引起的問題,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A、提高環保意識;B.增強法制觀念,自覺守法,同破壞資源、環境的行為做斗爭;C、落實環保行動,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環境,珍惜資源,(舉例)守護好我們共有的家園。

2. 我們要怎樣做才能保護生態環境

1:打掃清潔家居,減少使用化學清潔劑或殺蟲劑
2:用檸檬及炭等消除異味,代替化學空氣清新劑
3:食具不大油膩時用暖水清洗,減少使用洗潔精
4:室內外多種植物可使周圍陰涼,減少開風扇、冷氣
5:時常留意保養電器 (特別是冷氣機),減少耗電
6:選用效能好的電器用品 (參考消委會的介紹)
7:非必需的電器 (電動牙刷等)可以少買
8:若不是太熱時,用電風扇代替冷氣較省電
9:冰箱放在陰涼角落可省電,開門取物後盡快關上
10:冰箱不貯存太多食物,這樣省電又減少中毒危險
11:使用日光燈及省電燈炮較省電,更可多利用天然光
12:離開房間時關掉電燈和冷氣機
13:冷天多穿衣服,必要時才開暖爐
14:儲積一機的衣物才開洗衣機,既省水、省電又省工夫
15:多用淋浴少用浴缸,可省下許多水
16:多用快鍋或悶燒鍋煮食,既省燃料又省時間,更保存營養
17:多用蒸、煮、炒的方法煮食,可節省燃料
18:廚房裡用餐布一樣衛生,不必用大量的紙巾
19:煮食時份量不必過多,以免浪費
20:盡量用密封盒或瓶裝食物,減少消耗保潔膜
21:采買用可回收材質包裝的商品,少買其他包裝
22:不買象牙筷子或其他稀有動物的產品
23:葯物及殘餘食物不要沖入廁所,應包好放垃圾箱
24:選購白色衛生紙,可以減少顏料污染,用草紙更好
25:用電動剃須刀,不用刀片剃,減少浪費金屬資源
26:多用自然物才料,少用塑膠及人造纖維
27:必要時才采購,選購耐用又款式不會過時的一類
28:採用這二手傢俱,減少不必要的購買
29:採用乳膠漆少用磁漆,因為水溶性油漆污染較少
30:不要取電話簿,減少消耗紙張
二、適當飲食多福多壽
31:盡可能喂母乳,必要時才用嬰兒奶粉及嬰兒食品
32:多在家裡進餐,少上館子,可減少浪費及污染
33:多自製飲料食品,有益健康又省錢,更保護環境
34:食物添加物往往對人及環境都有害,避之則吉
35:多吃蔬果少吃肉,個人健康有助利,地球更減少破壞
36:快速及空運來的食品都耗用大量能源,污染環境
37:高度加工的食品對人無益,更浪費資源兼污染
38:即溶飲料及即食食品浪費資源,污染環境
39:吃燕窩、魚翅、鮑魚、穿山甲等野味,殘害生靈又破壞自然生態
40:盡量用散裝茶葉,少泡茶包,節省資源,減少污染
41:盡可能買有機蔬果,減少化肥及農葯,害人害地球
42:試試自己種植蔬果,既有益身心又有滿足收獲
43:多選購本地及臨近地區產品,減少運輸能源及污染
44:多光顧傳統市場,可以減少過份包裝及加工食品
45:郊遊及遠足自備水壺,少買包裝飲料
46:高度浪費資源 (例如用發泡膠盒)的餐飲店少光顧
三、衣著順應自然
47:多選自然纖維 (棉、羊毛、麻等)衣物,少買人造纖維
48:適量地添置衣物,買得太多會浪費資源
49:建立個人衣著風格,不必為了流行多買時裝
50:多穿不用燙仍然得體的衣服,例如T恤,可以省電
51:可把舊衣服改裝翻新,既省錢又省資源
52:多穿二手衣服,例如哥哥姊姊給弟妹
53:乾洗衣服耗用化學物質污染環境,可免則免
54:不買皮革以免危害野生生物,養動物做皮革會浪費資源

3. 如何做一個小型生態圈

做一個小型生態圈的話,需要一個密閉環境,在這個環境中要有生產者,分版解者,但是消費者權不一定需要。最簡單的做法是,一個玻璃瓶,在河裡取水最好加入河沙(約瓶三分之二),裡面有水草。密封的狀況下,每天給他曬曬太陽,那麼水草生產氧氣和養分,河沙和水和空氣中微生物就是分解者。但是為了觀察生態圈的情況,你可以加入一兩只小魚。但是魚的選擇和水草的選擇,河水的選擇都是有講究的。河水不可選被污染嚴重或是成富營養狀態的。水草不能是生長水深處的,因為那些水草不耐光。魚不能是食肉類的,不然你會餓死他的。

4. 生態建設怎麼做

各地生態來文明建設的做法和經驗源

1、山東省壽光市為進一步推進生態市建設進程,不斷強化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行污水處理、環衛、環境監管一體化,旨在全面改善城鄉環境質量。
壽光市積極推進城鎮(街道辦)污水處理一體化,對建設鎮區生活污水處理廠和污水管網的鎮街實行「以獎代補」,把鎮(街道辦)污水處理廠建設納入市委、市政府對鎮街的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大力推行城鄉環衛一體化,完善運行資金保障機制,形成「戶集、村收、鎮運、市處理」的城鄉環衛一體化格局。
完善城鄉監管一體化體系。為實現環境監管向基層延伸,在重點中心鄉鎮成立了5個環保所。同時,在14處鎮街設立了環保助理,140個重點村安排了環 j

5. 怎樣做才是生態文明

我國繼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後,又提出生態文明。並且把它寫入黨的十七大政治報告之中,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納入到社會發展目標中統籌考慮,成為中國共產黨對子孫後代和世界負責的莊重承諾。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將使人類社會形態發生根本轉變。
生態文明是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發展的一個更高階段;從狹義的角度講,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並列的文明形式,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文明。在生態文明理念下的物質文明,將致力於消除經濟活動對大自然自身穩定與和諧構成的威脅,逐步形成與生態相協調的生產生活與消費方式;生態文明下的精神文明,更提倡尊重自然、認知自然價值,建立人自身全面發展的文化與氛圍,從而轉移人們對物慾的過分強調與關注;生態文明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種關系,避免由於資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斗爭以及權力的濫用而造成對生態的破壞。生態文明是對現有文明的超越,它將引領人類放棄工業文明時期形成的重功利、重物慾的享樂主義,擺脫生態與人類兩敗俱傷的悲劇。

一、生態社會主義

西方的環境危機觸發了綠色生態運動,生態運動產生了可持續發展理念,可持續發展集中體現於生態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中。經濟增長、社會公正、環境保護是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而生態社會主義正是這核心中的核心。
生態社會主義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是西方生態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潮相結合的產物,是當今世界十大馬克思主義流派之一。20世紀80年代,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思索超越了生態學范圍,生態運動成為集環保、和平、女權為一體的全球性政治運動。生態運動所提倡的基層性民主、生產資料的共同所有、生產是為社會需要而不僅是為了市場利潤、結果的平等、社會與環境公平、人與自然和諧等主張,給一些左冀學者重要啟發。他們批判地吸收了環境主義、生態主義、生態倫理、後現代主義等生態理論,把生態危機的根源歸結於資本主義制度本身,試圖用馬克思主義來引導生態運動,為社會主義尋找新的出路。
90年代以來,綠色運動變成左翼政治流派中的主力。蘇東解體後,許多老共產黨員都加入了綠色組織。西方一些主要政黨也紛紛通過綠化或與綠黨聯合以增加執政砝碼。
生態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是生態馬克思主義。
生態馬克思主義屬於政治生態學,認為生態問題實際上是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只有廢除資本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它致力於生態原則和社會主義的結合,力圖超越資本主義與傳統社會主義模式,構建一種新型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主義模式。第一,自然是客觀自然與歷史自然的統一。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自然界對人的優先存在地位,認為自然界制約和規定著人的生存和發展,隨著實踐水平的提高,人必將走向與自然的和諧。第二,人是自然存在屬性與社會存在屬性的統一。馬克思認為人的解放只能是在對自然規律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調整人的社會存在屬性與積極順應自然才能實現。第三,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協調的重要基礎,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結果。
生態社會主義形成的觀點
在此思想基礎上,生態社會主義形成了如下觀點:
首先,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因為它無限追求利潤的生產方式內在地包含著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內在地決定它不可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經濟增長,各項環境經濟政策不可能實際操作到位。全球化加快了生態危機的轉移和擴散。生態殖民主義愈演愈烈。發達國家由於自己的資源無法維系現有的經濟規模與生活水準,就通過資本全球化進行悄悄的剝削,讓全世界發展中國家為他們的資源環境買單。發達國家制定的環保高標准,促使本國高能耗工業向不發達國家轉移,甚至還把第三世界當作傾倒各種廢物的垃圾場。環境問題一再讓位於資本主義主導下一輪又一輪新的經濟增長。所謂的可持續首腦會議只能在一些細微問題上達成象徵性協議。在現有的資本主義國際秩序下,資金技術援助、貿易義務、保健、教育、債務削減和可再生能源生產等關鍵議題,不可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第二,生態危機成為轉移經濟危機的新手段。生態社會主義認為,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對資本主義控制危機的能力估計不足。今天的危機已經從生產領域轉移到了消費領域,這正是資本主義轉移危機的最佳途徑。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一是靠經濟技術上的優勢;二是靠不斷製造公眾消費的新需求來達到自我維持。製造並操縱消費,實際上就是在「轉移目標」,把經濟危機轉移到生態危機上去。
第三,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社會公平問題。受環境災害影響的群體,是一種更大范圍的社會公平問題。資本主義的本質不可能會停止剝削而實現公平,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真正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從而在根本上解決環境公平問題。如今的環境問題,早已超過一國一區而成為全人類共同面對的難題。要解決,就必須取得共識;要取得共識,就必須公平;要公平,就必須改變現有不公平的、由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操縱的國際秩序;要改變現有國際秩序,就只能發展社會主義,因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正是公平。
第四,必須用生態理性取代經濟理性。生態社會主義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就是對經濟理性的批判。經濟理性只會使勞動者失去人性變成機器;只會使人與人的關系變成金錢關系;只會使人與自然的關系變成工具關系。而生態理性則力圖適度動用勞動、資本、資源,多生產耐用高質量的產品,滿足人們適可而止的需求。這是兩種截然對立的動機,即利潤動機和可持續發展動機。
第五,對未來社會的解釋。未來社會應該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場質的變革,應是一個經濟效率、社會公正、生態和諧相統一的新型社會。這個社會必將是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必將採用生態經濟的模式,生態經濟模式就是可持續法則對所有人都有制約的經濟活動,而社會主義制度正是實現生態經濟的根本保證。表面看來,發達國家顯然比發展中國家更有物質條件建立一個綠色社會,但在主要發達國家,綠色變革的要求與動力並不是社會政治的主流。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正在拚命向發達國家學習,正在沿襲西方傳統生產消費模式,這樣一個世界幾乎註定不可能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需要一場社會變革。
第六,變革力量的選擇。傳統社會主義一直強調變革的力量是工人階級。但如今西方工人階級不僅在規模上比其它階級縮小得快,而且因日益依賴於資本主義經濟而變得十分保守。生態社會主義者認為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首先應是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為主體的「中間階層」,然後才是工會。工人階級雖然缺乏足夠的「生態意識」,但他們畢竟是遭受環境污染最直接的階級,仍蘊藏著最終革命性,是未來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
生態社會主義運用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學說,把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提升到「資本主義生產與整個生態系統之間的基本矛盾」,認為生態惡化是資本主義固有的邏輯,因而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就在於粉碎這種邏輯本身。生態社會主義把生態問題的原因追溯到根本制度,這與傳統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一致。
生態社會主義與傳統社會主義的不同
生態社會主義與傳統社會主義有何不同?
第一,對時代矛盾的解釋不同。科學社會主義更多解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如何進行現代化的問題。民主社會主義更多解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如何提高民主化的問題。而生態社會主義要解釋的是所有發達與發展中國家所共同面對的人與自然矛盾問題。科學社會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可以在國家層面上一定程度地實現自己目標,而生態社會主義目標必須在全球層面上才能實現。
第二,追求的制度目標不同。科學社會主義的目標是一種更優越於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民主社會主義的目標是一種盡可能改良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而生態社會主義則是要構建一種超越各種主義的、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的政治經濟制度。
第三,所依靠的政治力量不同。科學社會主義的政治變革是靠一個始終保持先進性與戰鬥力的政黨。民主社會主義的政治改良靠固定選民的支持。而生態社會主義把綠色組織、新政治運動、傳統工人運動、各政黨合作都作為社會變革動力,即依賴一種不同群體、不同黨派、不同國家之間的民主協商精神和多元文化價值原則下的對話。
生態社會主義在實踐中並不能解決經濟如何增長、政治制度如何構建、人民生活水平如何提高、民族國家利益如何保證等問題。有人認為,生態社會主義以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為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反對暴力革命,主張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和平過渡,這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相左。因此生態社會主義只是一種西方國家富裕之後出現的理論,它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其道德意義遠大於現實意義,是一種「富人哲學」。但也有人說,也許正是在這一點上,更符合馬克思關於共產主義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物質文明極大豐富基礎上的邏輯。
生態社會主義的核心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可持續發展,第二是對資本主義本質的批判,第三是對社會主義本質新的闡述。這從另一個視角大大印證了中國共產黨三年前提出科學發展觀的偉大意義。有不少人都把科學發展觀等同於一種單純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甚至把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構建也降低到一個技術層面。這是非常片面的。科學發展觀追求的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個領域可持續發展的整體變革,包括思想與制度。科學發展觀可挖掘的社會主義深刻內涵遠未窮盡,科學發展觀可補充的社會主義思想文化也遠未完成。
在全球化背景下,北部國家和南部國家都出現了不同的生態運動。北部國家的主題是防止污染,南部國家的主題是防止資源衰竭。要解決全球環境資源困境,就要全球協商,就要全球共識,就必須在全球范圍內有計劃地放棄西方傳統工業文明模式。社會主義相對於資本主義制度來說更能達到生態平衡,因為社會主義的出發點不是以利潤為生產目的,其現實環境問題並非是社會主義的內在本質造成的,恰恰是違反這種內在本質的結果。世界資源環境矛盾為社會主義重新崛起創造了條件。
今天的生態社會主義是對傳統社會主義的極大補充。生態社會主義期待生態運動與工人運動結合起來,共同開展對現行資本主義的斗爭。這不太容易。因為西方產業資本大量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致使發展中國家的剩餘勞動力不能全球流動而導致絕對過剩,在生態與就業上,大多數工人選擇後者。生態社會主義的最大啟示主要在思想文化方面,即社會主義的內在本質要求它必須領導全世界從工業文明向新型文明的偉大轉型。我們正處於一個新型文明的前夜。這就是生態文明。

二、生態文明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
《周易》里說:「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穎達註疏《尚書》時將「文明」解釋為:「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經天緯地」意為改造自然,屬物質文明;「照臨四方」意為驅走愚昧,屬精神文明。在西方語言體系中,「文明」一詞來源於古希臘「城邦」的代稱。
人類文明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文明。約在石器時代,人們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簡單的採集漁獵,為時上百萬年。第二階段是農業文明。鐵器的出現使人改變自然的能力產生了質的飛躍,為時一萬年。第三階段是工業文明。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現代化生活,為時三百年。從要素上分,文明的主體是人,體現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時間上分,文明具有階段性,如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從空間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與印度文明。
三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徵。世界工業化的發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達到極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再沒能力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生態文明。如果說農業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
生態,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亦即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有著自在自為的發展規律。人類社會改變了這種規律的作用條件,把自然生態納入到人類可以改造的范圍之內,這就形成了文明。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的產生基於人類對於長期以來主導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反思,自然資料的有限性決定了人類物質財富的有限性,人類必須從追求物質財富的單一性中解脫出來,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才可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無疑將使人類社會形態發生根本轉變。
首先是倫理價值觀的轉變。西方傳統哲學認為,只有人是主體,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對象;因而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因此只能對人講道德,無需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這是工業文明人統治自然的哲學基礎。生態文明認為,不僅人是主體,自然也是主體;不僅人有價值,自然也有價值;不僅人有主動性,自然也有主動性;不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類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與其他生命共享一個地球。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還是西方的可持續發展,都說明生態文明是一個人性與生態性全面統一的社會形態。這種統一不是人性服從於生態性,也不是生態性服從於人性。用今天的話說,以人為本的生態和諧原則即是每個人全面發展的前提。
其次是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從原料到產品到廢棄物,是一個非循環的生產;生活方式以物質主義為原則,以高消費為特徵,認為更多地消費資源就是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生態文明卻致力於構造一個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為手段的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關鍵在於人的主動性。人的生活方式就應主動以實用節約為原則,以適度消費為特徵,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生態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應在發達國家首先興起,因為在那裡首先爆發生態危機。但一是因為西方強大的技術資金使本國生態危機得以緩解;二是因為西方工業文明的巨大慣性還要持續相當一段時間;三是因為西方資本主義不斷向不發達地區轉移生態成本,西方失去了發展生態文明的機會。西方失去機會,就為中華民族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會。

三、生態文明與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雖然是工業文明的遲到者,但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卻與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基本一致,從政治社會制度到文化哲學藝術,無不閃爍著生態智慧的光芒。生態倫理思想本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之一,這使我們有可能率先反思並超越自文藝復興以來就主導人類的「物化文明」,成為生態文明的率先響應者。
中國歷朝歷代都有生態保護的相關律令。如《逸周書》上說:「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為春天樹木剛剛復甦生。什麼時候砍伐呢?《周禮》上說:「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除保護生態外,還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棄灰於公道者,斷其手。」把灰塵廢物拋棄在街上就要斬手,雖然殘酷,但重視環境決不含糊。這種制度,並非統治者的個人自覺,而是中華文明本身的內涵所決定的。以儒釋道為中心的中華文明,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系統的生態倫理思想。
中國儒家生態智慧的核心是德性,盡心知性而知天,主張「天人合一」,其本質是「主客合一」,肯定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所謂「天地變化,聖人效之」,「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儒家通過肯定天地萬物的內在價值,主張以仁愛之心對待自然,講究天道人倫化和人倫天道化,通過家庭、社會進一步將倫理原則擴展自然,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說:「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儒家的生態倫理,反映了它一種對寬容和諧的理想社會的追求。
中國道家的生態智慧是一種自然主義的空靈智慧,通過敬畏萬物來完善自我生命。道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准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皈依。強調人必須順應自然,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莊子把一種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稱為「物化」,也是主客體的相融。這種追求超越物慾,肯定物我之間同體相合的生態哲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與現代環境友好意識相通,與現代生態倫理學相合。
中國佛教的生態智慧的核心是在愛護萬物中追求解脫,它啟發人們通過參悟萬物的本真來完成認知,提升生命。佛家認為萬物是佛性的統一,眾生平等,萬物皆有生存的權利。《涅盤經》中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認為一切生命既是其自身,又包含他物,善待他物即是善待自身。佛教正是從善待萬物的立場出發,把「勿殺生」奉為「五戒」之首,生態倫理成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煉內容,生態實踐成為覺悟成佛的具體手段,這種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表現出的慈悲為懷的生態倫理精神,客觀上為人們提供了通過利他主義來實現自身價值的通道。
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來表述中華文明精神。這與生態文明的內涵一致。中華文明精神是解決生態危機、超越工業文明、建設生態文明的文化基礎。一些西方生態學家提出生態倫理應該進行「東方轉向」。198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集會巴黎,會後得出的結論是:「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兩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問題在於,思想與行動並不是同一的,接受東方智慧並不難,但傳統中華文明如果想為生態文明的形成和實踐作出貢獻,也同樣面臨著創新發展的問題。這就需要用生態理性來審視我們的發展原則。生態理性認為,人類的理性一旦與環境相脫離將毫無價值,只有當與環境的現實要求結合起來考察人類理性時,才能正確評判人類的行為。生態理性具有人性化、自然化、整體化的特徵。它是西方哲學面對生態危機而產生的新的哲學觀點,是對科學理性絕對化、工具化、教條化的反思。長期以來,正是在科學理性絕對化的視角下,很多人都將中華文明這種東方智慧視為前現代的產物,採取了批判排斥的態度。
也正是在生態理性的原則下,西方思想家越來越表現出對東方智慧的認同,東方智慧已參與到西方世界的思想文化建設中去。對於我們而言,中國文化精神被世界逐漸重視,只是一個更深層文化問題的開始。我們既要防止片面復古;我們也要辯證地看待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科學理性的作用。但科學理性必須與生態理性結合,如同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結合一樣。我們要用人文精神來校正科學理性的絕對化傾向,也要用道德原則來審視實用主義。我們雖然身在中國文化之中,但主導我們現代化實踐的主要邏輯仍然是西方式的。西方傳統工業現代化的模式最終是難以復制的,尤其是對於中國來說,這意味著更加深刻的資源環境沖突。所以,用中華文明來校正我們的現代化方向,理順我們的文化結構,使中華文明的生態智慧成為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尤為必要。
僅有生態文明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一種新的社會主義實踐,即從工業文明基礎上的社會主義,過渡到生態文明基礎上的社會主義。

四、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

文明的轉型決定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農業文明帶動了封建主義的產生,工業文明推動了資本主義的興起,而生態文明將促進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主義是對資本主義的超越,包含著對工業文明的反思,從而使生態文明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和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恩格斯說:「人們會重新感覺到,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和肉體對立起來的荒謬的、反自然的觀點,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實行這種調節,單是依靠認識是不夠的。這還需要對我們現有的生產方式,以及和這種生產方式連在一起的我們今天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
對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完全變革的必然結果就是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是實現了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兩大和解」的生態文明社會。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
生態文明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首先強調以人為本原則,同時反對極端人類中心主義與極端生態中心主義。極端人類中心主義製造了嚴重的人類生存危機;極端生態中心主義卻過分強調人類社會必須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動。生態文明則認為人是價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另外,在可持續發展與公平公正方面,生態文明也與當代社會主義原則基本一致。
生態文明應成為社會主義文明體系的基礎。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離不開生態文明,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不可逆轉的生存危機。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生態文明也只能是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作為對工業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為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對資本主義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為美好的社會和諧理想。兩者內在的一致性使得它們能夠互為基礎,互為發展。生態文明為各派社會主義理論在更高層次的融合提供了發展空間,社會主義為生態文明的實現提供了制度保障。
資本主義使人們擺脫封建枷鎖和宗教禁錮的同時,卻帶來新的剝削和壓迫,這使社會主義應運而生。社會主義自產生之日起就存在著革命與改良兩種選擇。無論是科學社會主義還是民主社會主義,都要研究資本主義自我發展的豐富活力,都要思考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給全人類帶來的諸多利弊。針對全球化所帶來的一系列難題,例如生態問題,生態社會主義等新型社會主義流派的探索,不僅在學術上對社會主義進行了理論創新,也在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全球問題具體結合起來。雖然生態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仍然單薄,仍具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但確為社會主義回應全球性問題提供了想像空間,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進一步完善,因為當代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使得社會主義不能只研究工業文明基礎上的階級關系,還必須研究人與自然的文化倫理。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正在於此。
對中國而言,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生態和諧觀,為實現生態文明提供了深厚的哲學基礎與思想源泉。今天,中國共產黨提出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包括環境友好型社會)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與生態社會主義、世界可持續發展理念、中國傳統文化相互借鑒。它們之間的融合,必促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必促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促成全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新潮流,必促成社會主義真正代替資本主義,必促成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和諧。對此,中國責無旁貸。

6. 如何做到生態文明

建設生態文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由於我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和經濟規模,即使採用各種末端治理措施,也難以避免嚴重的環境影響。要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需要大規模開發和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這對於尚處於工業化時期的我國來說,挑戰是巨大的。但作為後發國家,我們又具有積極借鑒和吸收其他國家經驗的優勢。我們必須抓住歷史機遇,採取有力措施,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在思想上,應正確認識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主要是:從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並重,從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要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結構的意識,將環境保護作為新階段推進發展的重要任務。
在政策上,應從國家發展戰略層面解決環境問題。只有將環境保護上升到國家意志的戰略高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才能從源頭上減少環境問題。在發展政策上,抓緊擬訂有利於環境保護的價格、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經濟政策體系,採取總體制度一次性設計、分步實施到位的辦法,使鼓勵發展的政策與鼓勵環保的政策有機融合;在發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規律,開展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工作,根據不同地區的環境功能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要求確定不同地區的發展模式,引導各地合理選擇發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在發展規劃上,進一步優化重化工業的布局,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
在措施上,應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包括建設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嚴格的環境標准,培養專業的執法隊伍,採取行之有效的執法手段等。建立健全與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環境保護管理決策相一致的環境法規、政策、標准和技術體系,凡是污染嚴重的落後工藝、技術、裝備、生產能力和產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建設項目一律不允許新建,凡是超標或超總量控制指標排污的工業企業一律停產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任務的地區一律實行「區域限批」,凡是破壞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一律嚴懲。核心要求是杜絕一切環境違法行為,任何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個人和單位都要補償環境損失。
在行動上,應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保護環境。環境保護是全民族的事業。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齊心協力保護環境。一是廣泛開展環境宣傳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層面宣傳環境保護知識、政策和法律法規,弘揚環境文化,倡導生態文明,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環境保護的文化氛圍。加強對領導幹部、重點企業負責人的環保培訓,提高其依法行政和守法經營意識。將環境保護列入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強化青少年環境基礎教育,開展全民環保科普宣傳,提高全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二是加強部門協作。環境保護部門是推動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總體設計部」,其他有關部門是環境保護事業的共同建設者。要加強環境保護部門的機構、隊伍和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統一監督管理體制。三是強化社會監督。公開環境質量、環境管理、企業環境行為等信息,維護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對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要通過聽證會、論證會或社會公示等形式,聽取公眾意見,接受輿論監督。四是形成科技創新與科學決策機制。針對現階段的環境污染形勢和廣大人民群眾改善環境的迫切願望,不斷加大對全球性、區域性、流域性以及前瞻性重大環境問題的成因與演化趨勢的研究,組織開展科技攻關,形成國家、地方政府對水環境、大氣環境等的監控、預警技術體系,帶動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理性借鑒國際環境保護的成功經驗,積極參與全球性、區域性環境保護活動。五是健全公眾參與機制。發揮社會團體的作用,為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環境保護搭建平台,鼓勵公眾檢舉揭發各種環境違法行為,推動環境公益訴訟。六是加強基層社會單元的環保工作。把環境保護作為社區、村鎮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引導和動員廣大群眾參與環保工作,使每個公民在享受環境權益的同時,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法定義務。

7. 怎麼做是生態文明

把自己看到的,放在有標題的東西,整理歸類
把自己看不到的,記載在心裡,等以後看到了再整理歸類。
把自己聽到的,放在身邊,時時告誡自己,需要改善,需要提高。

8. 我們青少年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應該怎麼做

青少年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應該:
①必須加強資源和環境法規、資內源和環境知識的學容習、宣傳,提高保護資源和環境的意識。②要全面規劃,科學布局,保持生態平衡,防治環境污染。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方法。
③樹立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同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
④作為當代青少年,我們應高度重視和警惕生態環境惡化所引起的問題,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A、提高環保意識;
B.增強法制觀念,自覺守法,同破壞資源、環境的行為做斗爭;
C、落實環保行動,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保護環境,珍惜資源,守護好我們共有的家園。

9. 生態園是怎麼做出來的

生態園是指在城市可抄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

針對城市化進程中導致的環境質量下降的問題,

強調綠地對城市的滲透力和系統性,運用生物學、

生態學規律建立綠色走廊,

並以此引導城市的空間布局的集自然-人文於一體的園林地帶。

10. 生態文明我們應該怎麼做

簡單環保的生活…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