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水庫
❶ 三農的財政投入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財政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調整支出結構,不斷加大投入力度,為贏得「三農」發展黃金期做出了重要貢獻。2003-2012年,中央財政「三農」投入累計超過6萬億元(2012年數據為年初預算數,下同)。總量上,中央財政「三農」投入從2144億元增加到12286.6億元,翻了兩番還要多;速度上,中央財政「三農」投入年均增長21%,高於同期財政支出年均增長4.5個百分點;比重上,中央財政「三農」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從13.7%提高到19.2%,達到將近五分之一。從千億到萬億,數量級跨越的背後,是中央財政「三農」投入穩定增長保障機制的逐步形成完善。
穩定增加涉農補貼規模
從2002年安排1億元設立良種補貼開始,中央財政涉農補貼種類不斷增加,范圍逐漸擴大,標准日益提高,到2012年已經形成了包含四項直接補貼、造林補貼、家電下鄉補貼等在內較為完整的補貼政策體系,補貼規模達到2000多億元,大大改變了國家與農民直接的利益分配關系。
一是實施四項直接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從最初大豆1個品種擴大到水稻、玉米、小麥等10個品種,基本實現主要產區全覆蓋。農機購置補貼單機補貼限額多次大幅提高,種類擴大到12大類46小類180個品目,共補貼各類農機具約564萬台(套),受益農戶約439萬戶。實施糧食直補政策,首次建立國家對數億農民的直接補貼渠道。不斷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有效彌補農資價格上漲造成的種糧成本增支。
二是實施農林生態保護和畜牧良種補貼。建立健全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逐步覆蓋到國家確定的牧區半牧區縣(市、旗)。探索實行符合國情的造林補貼政策,補貼范圍擴大到全國所有省份。陸續出台生豬、奶牛、肉牛、綿羊等良種補貼政策,全國共有300多萬農戶直接受益。
三是建立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制度。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險種增加到玉米、水稻、小麥等15個,各級財政保費補貼比例平均達到80%左右,累計帶動農業保險累計實現保費約600億元,為5.8億戶次投保農戶提供風險保障1.78萬億元。
四是實施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自2006年7月1日起,對經核定的大中型水庫農村移民,按照每人每年600元的標准,統一扶持20年。截至2011年底,全國納入大中型水庫後期扶政策范圍的移民共計2394萬人。
五是實施消費補貼。以直補方式對農民購買家電給予銷售價格13%補貼,累計銷售家電下鄉產品逾2.5億件,實現銷售額6000多億元。
著力加大現代農業投入力度
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中央財政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措施,著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硬體」,提升農業科技水平「軟體」,改善農林生態「環境」,為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十年間,中央財政用於這一方面的投入始終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一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支持農村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先後實施三批共1250個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基本覆蓋了農業大縣和產糧大縣。啟動2209條重點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累計治理河長1.25萬公里。安排小型病險水庫完成除險加固任務5.27萬座,佔到現有小型水庫一半以上。支持耕地開發和土地整理、整治、復墾,加快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開展中低產田改造、高標准農田建設,加強重點商品糧棉油基地建設,促進糧食等優勢特色農業主導產業發展。
二是促進農業科技進步。積極支持農業領域科研工作,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加快農業技術推廣,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推進糧棉油高產創建示範,啟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初步建立起了符合農業科研活動規律、農業科技工作特點和財政預算管理要求的財政農業科技投入體系。
三是調動主要農副產品生產大縣積極性。出台產糧大縣獎勵政策,逐步創新推出產油大縣、超級產糧大縣和超級產糧大省獎勵政策,有效緩解產糧(油)大縣的財政困難。設立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累計支持生豬調出大縣1799個。
四是大力支持農林生態保護和建設。分期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累計減少森林資源消耗10.39億立方米。全面啟動退耕還林工程。正式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結束了森林生態效益無償使用的歷史。嚴格規范育林基金、森林植被恢復費徵收使用管理,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支持實施國家重點水土保持建設工程,完成治理面積7.63萬平方公里。
五是支持農業抗災減災救災。陸續出台糧食主產區抗旱澆水、冬小麥「一噴三防」等措施,支持防汛抗旱搶險、應急度汛及水毀水利設施修復,開展重大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基層動物防疫,推動氣象直接服務「三農」,實施全國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建設,落實蓄滯洪區運用補償政策,多次提高自然災害生活救助標准。
大幅度增加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支出
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方針,十年間,中央財政通過大規模、超常規的投入,逐步將農村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納入公共財政支出范圍,構建起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社會安全保障網路。到2012年,中央財政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支出已經將近佔到「三農」支出的半壁江山。
一是優先促進農村教育均衡發展。從2006年春季學期起,逐步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國約1.3億學生全部享受免學雜費和免費教科書政策,中西部地區約1228萬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獲得資助。陸續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等,支持改善農村教育條件。
二是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在試點五年內,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現全面覆蓋,各級財政對參合農民的補助由2003年20元/人·年提高到2012年240元/人·年。截至2011年底,參合人數達到8.32億人,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到70%左右,門診統籌普遍推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建立後,困難農民的醫療費用負擔進一步減輕。
三是推動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經過3年試點,與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同時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制度全覆蓋,1億多城鄉老人按月領取國家發放的基礎養老金。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提高全國農村低保平均標准和月人均補助水平。
四是大力促進農村文化計生事業發展。支持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農民體育健身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推進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支持實施全國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等,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體系。
五是統籌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和基礎設施改善。積極完善財政綜合扶貧政策體系,加大對貧困地區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引導專項轉移支付向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傾斜,保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穩定增長。將農村危房改造試點覆蓋到中西部地區所有縣和部分東部地區陸地邊境縣,超過2/3省份開展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工作,支持全國新改建農村公路272萬公里,逐年提高強農惠農富農項目在中央基建投資中所佔比重。
勇於承擔改革必要成本
為增添「三農」發展活力,推動體制機制改革順利進行,中央財政積極安排相關支出,勇於承擔取消農業稅收制度、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等所帶來的必要成本,構建了促進農業農村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一是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全面鋪開農村稅費改革,進一步深化國有農場稅費改革,推進減輕大湖區農民負擔綜合改革。從2006年起,提前3年時間全面取消農業稅,終結了延續2600年歷史的「皇糧國稅」。二是推進縣鄉機構改革。到2011年底,全國33631個鄉鎮已完成或正在進行機構改革,占總數的98%,初步建立了符合農村實際和鄉鎮工作特點,精幹高效的鄉鎮行政管理體制。三是建立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以農民民主議事為前提,以農民自願籌資籌勞為基礎,通過民辦公助的方式,對符合規定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項目給予適當獎補,累計建成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98.5萬個,惠及億萬農民。四是支持農村金融改革。實施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農村信用社保值儲蓄補貼等政策,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農村,推進涉農金融機構改革發展。五是支持涉農體制改革。支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開,將家庭承包經營從耕地擴大到林地,豐富和完善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此外,還積極支持農業科技推廣體制、農林水氣事業管理體制等改革,推動建立促進農林水氣事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在不斷加大直接投入的同時,中央財政還綜合運用稅收優惠、貸款貼息等財稅杠桿,積極開發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力引導和激勵企業、民間團體、金融機構和農民群眾等增加投入,充分利用國際金融機構、外國政府貸款,初步形成了支持「三農」發展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從千億到萬億,是起點而不是終點,是開始而不是結束,是出發而不是到達。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中央財政將積極貫徹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斷加大投入力度,繼續沿著科學發展的道路續寫「三農」發展新的輝煌。
❷ 為什麼距離增加可以增加水庫容量
距離增加可以增加水庫容量……
最簡單的解釋……距離增加,相當於長度增加……長度增加,相當於空間增大……於是,容積就增加了。
這個狀態的結果,就是水庫容量增加嘛……
❸ 為什麼要往水庫裡面倒大糞
這樣就會造成水污染,亂倒垃圾就要罰款,這是法律有規定的。
❹ 請問三農是指什麼農業
「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有9億,佔全國人口70%;農業人口達7億人,占產業總人口的50.1%。因此「三農」問題關繫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繫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解決 「三農」問題也就成為黨和國家的大事。
一、農業問題,主要是農業產業化的問題。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形態,農業的購銷體制不暢是農業不能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常常聽到農民兄弟抱怨種了東西賣不出去或賣得過於低廉,根子在沒有遵循市場規律。產供銷形成一條龍是當前農業在市場經濟中大有作為的一著好棋,黨和政府在創設「產?供?銷」鏈條的活動中起著關鍵作用。農業產業化的另一個問題是中國農業目前基本上屬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沒有形成規模經濟。加入世貿組織後,如何應對國外的集約型農業的挑戰?這將是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面臨的嚴峻問題。從現在看來,目前中國應在解放剩餘勞動力的同時,通過加快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拋棄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迎接入世挑戰。
二、農村問題,目前突出表現的一個問題是戶籍制度改革。以往戶籍制度將城鄉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鄉之間經濟發展、文化水平的較大差異。這種戶籍制度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已經受到理論界的一致質疑。目前,各地興起的戶籍制度改革紛紛向這種不合理的制度「開刀」,希望能夠藉此進一步解放農村剩餘勞動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戶籍制度改革以後,解放的剩餘勞動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導,形成的移民潮會給社會治安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驟需要控制,小城鎮是消解城鄉二元對立、改革戶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三、 農民問題,可以分為素質和減負兩個問題。(一)農民素質問題,主要是指文化素質。 如果沒有一定文化素質的國民如何與強國競爭?因此,提高農民素質是富民強國的重要舉措。 (二)農民問題的另一個重大問題是減負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再三強調要減輕農民負擔,但個別地方「令不行禁不止」——農民負擔照原樣,引發農民抗交國稅和集體上訪等事件發生。農民負擔重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負擔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夠,目前還有些地方政府部門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飯的人不少」。因此,減輕農民負擔首先應該考慮加大力度進行機構調整,減員增效,把農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區域。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沒有全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發展和僵人民的小康。因此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關鍵在農村,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是做好「三農」工作的新平台,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途徑,是促進農村經濟更大更快更好發展的新載體。
1、要大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培育主導產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
首先,選准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對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進行全面的優化升級。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遵循廣開思路、廣辟渠道、多種經營、突出特色、搞活經濟、提高效益的原則,按照調高、調優、調出質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區內、區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通過區域布局調整,優化資源配量,發揮資源優勢,盡快形成優勢產區和產業帶;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加快實現農產品由產量型向質量型、專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報率型發展;通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加速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城市轉移,廣泛合理地利用農業資源,促進農業內部結構的合理化和產業化的良性循環。 其次,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尤其是鄉鎮企業中的農產品加工業。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努力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也是農業發展的一大優勢和潛力所在。今後,我們應該以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積極發展民營企業、非公有制經濟,按照多層次、多樣化的原則,適應市場的不同需求,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場,又要注意滿足農民要求;既要發展大規模的加工業,又要發展具有地方風味和特色產品的小企業,使農產品加工業真正成為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導產業之一。 第三,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促進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化、規模化發展。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把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集中力量培植名優品牌,以增強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2、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多渠道轉移,擴大農民就業和增收空間。
多年的實踐證明,把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拴在土地上,農民難以富裕起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減少農民,要繁榮農村必須推進城鎮化。因此,必須盡快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鎮化步伐,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鄉鎮企業、小城鎮和城市轉移,逐步減少農民,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村人均資源佔有量,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發展的良性互動。一要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以縣城和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心建制鎮為重點,健全小城鎮的居住服務、公共服務和社區服務功能,增強小城鎮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正確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集聚、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流動和到城鎮就業,注重發揮小城鎮帶動經濟發展的功能;二是以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等農村服務業為重點,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實現農民就地轉移;三要組織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建立健全保障農民利益的法律法規體系,如防止拖欠工資,改善勞動環境,保障農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視性和限制政策。在長期內,要竭盡全力搞好農村教育事業,一則要大力加強農村基礎教育,使更多的農民子弟盡快通過高考升學實現高層次的轉移;二則通過職業教育培養更多社會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為實現農村勞動力第二層次轉移創造良好的條件。
3、加大對「三農」投入和服務,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 要求進一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不斷加大農業投入,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重點加強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灌區改造和農村飲水安全建設,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依法有償合理有序開發水資源。大力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村村通電話」工程。抓好農村基礎設施、整村推進項目建設,推進以特色種養和龍頭企業帶動為主的產業化扶貧開發,改善貧困村群眾基本生產和生活條件。全面整合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的培訓資源,提高培訓能力,加大服務力度,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
4、加快農村通訊及信息設施建設,健全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
加快農村通訊及信息設施建設,特別是互聯網的建設,通過互聯網搜集現代農業科技和國內外農產品市場供求、價格變動趨勢的信息,建立相應的預測預報系統,定期向農民發布相關的信息,真正使農民的農業生產與國內外的市場緊密聯系起來,使農產品的生產更好地適應區內外市場的消費需要。 鼓勵龍頭企業和營銷大戶拓展經營網路和銷售空間。實施能人帶動戰略,加強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培育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切實加強動物防疫工作,整頓和規范農資市場,保障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安全。
5、協調發展,走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道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要切實搞好退耕還林工作,加大林業綜合開發力度,促進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要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進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加強對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堅持資源合理開發與節約並重,增強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
6、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制建設。
一是盡快建立農村醫療保險、農村養老保險、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規。這是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關鍵,功能就是穩定農村社會和經濟、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緩和農村的各種社會矛盾,使農村社會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進行,為農村人口提供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籌措農村統籌基金及養老基金。 切實改善農村居民生存狀況,使城鄉更加協調發展。三是對農村統籌基金及養老基金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及使用。
7、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
一是加強黨的領導,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二是狠抓農村普法教育,不斷提高農民法律素質,培育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充分利用骨幹培訓、新聞媒體、法律工作者以案說法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廣泛宣傳,提高農民的法律素質,增強依法辦事和參與村務管理和監督的能力。三是實行村民自治,規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原則,讓群眾自我教育,幹部自我約束。以村務大事民主決策制度為突破口,解決農村熱點、難點問題,從而提高農民參與村務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規賦予的民主權利,制定出切合實際、操作性強的工作規范。四是加強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經濟穩定。要加大對農村違法違紀案件的查處、打擊力度。要齊抓共管,共創共建,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搞好農村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經濟穩定。五是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的作用,強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把階段性集中整治與日常性管理結合起來,建立健全村規民約,開展各項積極向上的群眾評比活動,激勵先進,鞭策後進,促進新農村建設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
8、加強培訓教育工作,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提高農民素質。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育工作的資金投入,對農民進行多方面的培訓,一是面對市場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使他們能夠掌握新技術,了解新信息,增強致富發展的本領;二是法律知識培訓,通過學習法律知識,真正達到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❺ 「三農」工作的方針、政策有哪些
解決"三農"問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要大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培育主導產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 首先,選准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對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進行全面的優化升級。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遵循廣開思路、廣辟渠道、多種經營、突出特色、搞活經濟、提高效益的原則,按照調高、調優、調出質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區內、區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通過區域布局調整,優化資源配量,發揮資源優勢,盡快形成優勢產區和產業帶;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加快實現農產品由產量型向質量型、專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報率型發展;通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加速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城市轉移,廣泛合理地利用農業資源,促進農業內部結構的合理化和產業化的良性循環。 其次,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尤其是鄉鎮企業中的農產品加工業。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努力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也是農業發展的一大優勢和潛力所在。今後,我們應該以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積極發展民營企業、非公有制經濟,按照多層次、多樣化的原則,適應市場的不同需求,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場,又要注意滿足農民要求;既要發展大規模的加工業,又要發展具有地方風味和特色產品的小企業,使農產品加工業真正成為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導產業之一。 第三,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促進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化、規模化發展。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把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集中力量培植名優品牌,以增強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2、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多渠道轉移,擴大農民就業和增收空間。 多年的實踐證明,把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拴在土地上,農民難以富裕起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減少農民,要繁榮農村必須推進城鎮化。因此,必須盡快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鎮化步伐,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鄉鎮企業、小城鎮和城市轉移,逐步減少農民,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村人均資源佔有量,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發展的良性互動。一要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以縣城和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心建制鎮為重點,健全小城鎮的居住服務、公共服務和社區服務功能,增強小城鎮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正確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集聚、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流動和到城鎮就業,注重發揮小城鎮帶動經濟發展的功能;二是以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等農村服務業為重點,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實現農民就地轉移;三要組織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建立健全保障農民利益的法律法規體系,如防止拖欠工資,改善勞動環境,保障農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視性和限制政策。在長期內,要竭盡全力搞好農村教育事業,一則要大力加強農村基礎教育,使更多的農民子弟盡快通過高考升學實現高層次的轉移;二則通過職業教育培養更多社會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為實現農村勞動力第二層次轉移創造良好的條件。 3、加大對「三農」投入和服務,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 要求進一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不斷加大農業投入,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重點加強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灌區改造和農村飲水安全建設,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依法有償合理有序開發水資源。大力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村村通電話」工程。抓好農村基礎設施、整村推進項目建設,推進以特色種養和龍頭企業帶動為主的產業化扶貧開發,改善貧困村群眾基本生產和生活條件。全面整合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的培訓資源,提高培訓能力,加大服務力度,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 4、加快農村通訊及信息設施建設,健全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 加快農村通訊及信息設施建設,特別是互聯網的建設,通過互聯網搜集現代農業科技和國內外農產品市場供求、價格變動趨勢的信息,建立相應的預測預報系統,定期向農民發布相關的信息,真正使農民的農業生產與國內外的市場緊密聯系起來,使農產品的生產更好地適應區內外市場的消費需要。 鼓勵龍頭企業和營銷大戶拓展經營網路和銷售空間。實施能人帶動戰略,加強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培育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切實加強動物防疫工作,整頓和規范農資市場,保障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安全。 5、協調發展,走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道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要切實搞好退耕還林工作,加大林業綜合開發力度,促進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要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採納哦
❻ 雲南省鹽津縣落雁鄉三農水庫有望建設嗎
好像是在規劃中,但是現有大量土地侵佔份子。在地界與他人地界中做手腳。想肆意強取他人土地。使得在外務工人員甚是頭疼。希望有關人員做好相應的措施。
❼ 水利工作人員 如何服務三農
在汛期,水文站工作人員可以及時准確地公布水位流量等水文信息以備做好防汛工作,回對農民判斷何時收獲莊稼答有所幫助。在乾旱時期,要做好抗旱工作,做好水利工程設施建設,包括水渠、水庫等等,保障民生。另外,要做好水電站建設和水環境保護工作。
❽ 威海前十大水庫是那些
米山 崮山 冶口 所前坡 龍角山水庫等
❾ 村裡水庫承包給外人,在庫容里起了地,由於水庫下面是農民的水田淹了他在庫容里起的地,需要農民賠償嗎
村裡水庫承包給外人,在庫容里起了地,由於水庫下面是農民的水田淹了他在庫容里起的地,需要農民賠償嗎?不需要吧,問問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