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生態
『壹』 教育生態理論哪些人在研究
法國和交通集團
『貳』 什麼是教育生態觀
教育生態觀是指運用生態學方法研究教育與人的發展規律。著重圍繞生態平衡、環境與適應、人群的分布與構成、人際關系等問題,試圖建立合理的學校內外生態環境,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最早提出相關概念的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勞倫斯·克雷明。國內,我國學者對教育生態學的研究始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0年吳鼎福、諸文蔚的《教育生態學》是中國第一部教育生態學著作。
(2)育生態擴展閱讀:
教育生態觀具有如下的原則:
1、自然性原則。像自然界的任何生物一樣,人作為一種自然生態的成員,其本身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自然范疇。在教育中,只有教育理念符合自然規律才能更好地實現教育發展的總體規律。
2、系統性原則。在教育生態系統中,系統性原則就是教育的大環境和小環境、宏觀和微觀以及各個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它要求在處理問題時,要用系統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注意事物之間的相關性和動態效應。
3、整體性原則。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必須始終保持其發展的整體平衡性。由於各種因素和人為原因會造成教育發展過程的失衡,所以教育者是否具備整體觀念,以整體觀念來思考處理問題,以保持教育生態圈的平衡與協調是極為重要的。
4、能動性原則。生態思想的核心內容就是尊重生物的自然性,遵照自然規律處理和解決問題。人具有社會性,具有主觀能動性,在學習的過程中,人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構建新知識。
5、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可持續發展,不僅注重今人的發展,而且還強調明天的發展;不僅注重當代人的發展,而且還強調子孫後代都能夠持續發展;不但注重發展的數量,更強調發展的質量。
『叄』 造成如今不理想的教育生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我們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就當面對現實,不畏艱難,在有限的空間做出力所能及的改善,至少在課堂上不只是一味的聽從他者的擺布,而是努力用自己對教育的哲學思考改善我們的教育行動。英國教育理論家、西方分析教育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查德·斯坦尼·彼特斯(RichardStanleyPeters)認為,教師是傳遞社會文化的中介人,是文化的權威,教師必須發揮教導者和榜樣的作用。我以為所謂的教導者與榜樣,無非就是坦然面對種種困境,從改變自己開始,至少是從改變自己的課堂教學開始。
你和我,都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其實體制對教育的綁架在各國都是如此,美國學者大衛·W.奧爾認為,世界各國現行正規的教育至少「有三種種危險對我們在地球上的生活方式來說,後果特別嚴重:(1)正規規教育使得學生們在弄清楚自己的角色之前,先去考慮他們的生計;(2)正規教育會讓學生們成為缺乏道德感,狹隘的技術人員;(3)正規教育會泯滅學生們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對教育的危險勒龐、弗萊雷等哲人也有過類似的觀點。遺憾的是當有人批評時下教育存在的問題的時候,最為反感的倒是我們這些教育人,我們總是會千方百計地從體制和制度上去找原因,似乎今天窘困的教育生態與我們這些教育人絲毫沒有關系,如果說要有點關系,這關系也在校長,「一線教師」總是被動的,無奈的。不錯,現行教育體制和制度無疑是有問題的,體制與制度有問題是不是意味著我們這些從事實際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就沒有問題,或者只有校長有問題?我們總是習慣了對體制與他人的反思,但很少反思自己;我們也習慣了批評教育,但一旦有人批評我們的時候,就會抱成一團群起而攻之而無視倫理與常識,因為我們總是弱勢,憑什麼受傷的總是我們?魏忠先生《教師是教育創新最大阻礙》的博文以及許多其他先生類似的文字之所以會招來一片謾罵,原因其實也在這里。
誰來改革?我想首先應該是我們這些從事正規教育的教師,如果我們總是將責任推給別人,那就是一種不負責任。想想看我們是不生正干著扼殺學生天分的勾當?我們是不是正不遺餘力地「把學習變成無聊的日常事務,繁瑣的記憶,脫離親身體驗的大量枯燥概念,死鑽教科書」,或者正在「挖苦奚落,條條框框太多,過分強調考試成績,過多看電視、玩電腦,過多室內學習等等」。[4]想想看,在今天這個網路社會,大數據時代,我們這些教師有多少人不是依然習慣於根據教參和「優秀教案」之類來備課、上課。又有多少不是「只知道啃書本」,只知道膜拜「二手」、甚至「三手」的貨色。很少放手去尋找和積累屬於自己的「一手知識」。有多少教師不是教著教著使自己成了「二傳手」「二手貨」的,又有多少學生不是在我們這些「二傳手」「二手貨」的教育下成了「三手貨」甚至「四手貨」的?
可怕的是今天的許多教育人,完全不自覺於教育的實際情況,只顧自說自話,有人還傲慢得不容他人質疑,甚至還懶得閱讀與思考,更懶得把心智和「實際創造活動」緊密聯系起來。有幾個人能如民國時代的老師們總能給學生以外的驚喜或者不經意的地吊一弔學生的胃口的,比如劉文典有一回講《月賦》。講到一半,突然賣起了關子,宣布關鍵處到等到「下個星期三晚飯後七時半」才揭秘。原來,那晚恰是陰歷十五,皓月當空,他選擇在如此情境交融下侃侃而談,讓在場的學生都大呼過癮。
今天我們如何應對商業電視、網路游戲、家庭離異、自然衰敗、以及城鄉兩極以及不斷出現的暴力文化對學生心靈侵蝕的現實,重建「生態教育」?大衛·W.奧爾的建議是,「徹底打破舊的教育理論;徹底打破學科化的課程的束縛;徹底打破教室和教學樓的禁錮。」要做到這些,我們首先需要有勇氣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體制制度如此,但是面對不合理的體制和制度,我們能做什麼,做了些什麼,我們是不是真的無能為力?我看不見得。比如我在主持學校工作的那些年給自己的提醒就是:在今天這樣的教育生態中盡其所能,少做應試教育的幫凶。我的主張就是甘於「第二」,不爭「第一」。我所在的學校就不推行教學模式,就不以考試成績論英雄。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組織師生讀書、思考、行走。幾年下來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一樣得到了同行和社會的認可。
在今天的教育生態中,不被綁架是不可能的,或許我們真的無法出走,無法繞過,無法穿越這些困境,但是我們能做的,唯有用自己的智慧砸碎鐐銬,以一己之力尋找改善的可能,而不是選擇放棄與埋怨。參與改善的人多了,也就有希望了。你和我,都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肆』 生態教育與教育生態的區別
我覺得是教育方法的運用,更趨於本真。
『伍』 如何看待並改善當前學校教育的育人生態
課堂教學評價
是課堂教學環節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充分發揮課堂教學評價的應有功能專對於整體教育教學質量屬的提升、學生的成長及教師的專業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目前,我國課堂教學評價仍存在一些問題,如何完善課堂教學評價以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
『陸』 教育生態學的基本規律
教育生態規律是指以生態學觀點來研究教育與外部生態環境之間以及教育內部各環節、各層次之間本質的、必然聯系的基本規律。由於教育生態的研究起步較晚,還有若干教育生態的規律尚未被人們認識或充分認識,尚有待大力開發。
(1)遷移與潛移律。教育生態系統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宏觀上主要表現為徑流,即較明顯的遷移,而在微觀上則表現為潛流,即不明顯的潛移。國家財政部門撥款給教育部門,教育部門通過銀行轉給各學校,這是徑流,能量流入學校後分散到系、部,再到教研室以至教職員工個人,逐漸即由徑流變為細小的潛流,在此過程中,能量逐漸耗散。對信息系統的相似分析,尚需藉助於關於人腦、神經系統的知識。
(2)富集與降衰律。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多渠道、多種方式解決學校的資金,可以理解為一種富集作用,這將給學校教育生態系統帶來活力和動力。一般地,富集度愈高,系統愈向高水平發展,但能量富集過多會造成浪費。總之,富集要與不同的發展水平和層次相適應,降衰作為富集的對立物不難理解,如信息流隨距離的增加而減少。在人體內隨時間延長而衰減,只有反復復習,強化那些必要的神經聯系,方能保持。
(3)教育生態的平衡與失調。教育生態理論的核心問題之一,正是教育的生態平衡。把握教育生態平衡的規律,能從根本上揭示教育方面存在問題的實質,推進教育發展。教育生態平衡可以從教育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兩個不同角度來分析。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恢復教育生態平衡或建立新的教育生態平衡周期表,加上教育的效果滯後,有些平衡失調在一段時間呈隱性,一時難於反饋、顯示出來,這就要求人們根據平衡原理及科學的檢測方法,主動去觀察、分析,採取超前對策,能動地加以調節,否則,將付出昂貴代價。
(4)競爭機制與協同進化。無論是國家與國家、學校與學校,還是人才之間,從教育生態系統到群體、個體,競爭都是長久存在並導致優勝劣汰。例如,某些學校創辦後消亡。但另一方面,競爭的積極意義也是眾所周知的,競爭對教育者、受教育者都可以產生推動力,競爭可以促進整體教育改革,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與滲透,推進學科間,院、系間的協作,促進教學質量與科研水平的提高。從相互競爭到協同進化,這是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共同願望。盡管有時不適當地競爭也可能導致相反的結果,但對教育生態系統而言,協同進化將永遠是主流。
(5)教育生態的良性循環。教育圈是一種大教育系統,包括初始教育、成人教育、繼續教育。對象包括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員,還包括教育發展所依賴的客觀條件與環境,即社會、經濟、科技、管理及對人才的需要等。教育圈內的人才流、能量流、物資流有自己的良好循環機制,這只是一個例子。
『柒』 教育生態學的演變
教育生態的演替主要反映在層次演潛和教育階演替上,其實質是知識、信息的積累並產生質變。
(1)層次交替。由低年級到高年級,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到研究生,這里有機遇,也有主觀條件和競爭力,通過人工選擇產生演替。
(2)知識演替。呈螺旋式上升、波浪式發展模式。
(3)周期演替。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對教育的物質能量投入逐年增加,這里通常按年度表現為周期演替,也有象我國的6.5;7.5;8.5計劃那樣,以5年為周期的演替。
(4)次生演替。繼續教育、成人教育屬次生演替。
(5)演替的中斷與跳躍。留級、綴學屬演替中斷,跳級屬演替的跳躍。這里有客觀因素的制約和引導,也有主觀因素起作用,而且一般地,後者更為重要。
(6)逆行演替。如學業荒廢蛻變成文盲、半文盲。
(7)縱向教育結構演化趨勢。如不同人均收入水平下不同教育層次占人口比率有所區別,這種縱向演化趨勢通常可用回歸分析法分析。
生態系統的演化有其內源、外源性表現,根本動力來自系統內部,生態系統通過各子系統間的相互作用及對環境變化的相互調整,保持增加有序整體中的負熵因素,以達到系統適應環境之目的,教育生態系統亦然,但人可以經常調整其發展目標--通過決策。決策正確可以推進系統的演化,反之決策失誤將導致系統缺損、失調,不過總體上說,由於物質能量知識、信息的積累,系統的演替、演化不可逆,而在不斷推進。
當前,我國的教育隨著經濟、政治、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入,教育結構內部每個層次,各種體系都受到外力沖擊,教育的基礎需要改造,教育體制需要改革,教育內容需要更新,教育觀念需要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革,如何用教育生態學的手段、方法與各種教育理論相結合,更深入、系統地研究這些因素。彼此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對教育系統的作用和影響,對我國教育發展,從新的觀點出發補充、形成更科學的理論基礎,自然成為我國研究教育生態學的中心任務。以上簡單介紹了教育生態學這門新興學科的基本輪廓,願我們為該學科早日躋身世界科學之林而努力奮斗!
『捌』 什麼是教育生態學
簡而言之:
教育生態學是運用生態學原理與方法研究教育現象的科學。
其實,教育生態學在我國發展緩慢,也並不成熟……
『玖』 教育生態學范疇
教育生來態學是將教育及其生態環境相自聯系,並以其相互關系及其機理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新興學科。
其研究目的在於通過分析各種教育生態環境因素與教育事業發展之間復雜動態的關系,解釋教育發展的規律和生態機制,探索教育生態環境的途徑和方法。
簡單的講,生態系統理解吧?就是說教育它有一個整體環境,然後這個環境里有很多東西,這些東西彼此聯系,例如因果或者相關。我們研究教育生態學,就是為了理解這些關系,並了解最合理的搭配關系,進而使教育事業更好的進行。
於是你所說的范疇,凡是有關教育背景,有關教育因素的都可以往這個領域靠。往大的說,例如文化因素、教育資源、人口,都可能是其中因素。
民族文化與教育,人口遷移、人口地域分布與教育,教育資源分布、浪費與教育。等等……
希望能幫到你~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