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路渠
Ⅰ 怎麼理解河流生態
河流屬流水型生態系統,是陸地和海洋聯系的紐帶,在生物圈的物質循環中起著主要作用。與湖泊生態系統相比,河流生態系統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縱向成帶現象。湖泊和水庫的水溫變化具有典型的水平分層現象,而在河流中卻是縱向流動的。從上游到河口,水溫和某些水化學成分發生明顯的變化,由此而影響著生物群落的結構。魚類在河流中的縱向分布就屬這方面的例子。魚類分布的明顯縱向變化和水溫、流速以及pH值的變化有關。當然這種縱向替換並不是均勻的連續變化,特殊條件和特殊種群可以在整個河流中沒有明顯變化。
(2)生物多具有適應急流生境的特殊形態結構。在流水型生態系統中,水流常是主要限制因子。所以,河流中特別是河流上游急流中生物群落的一些生物種類,為適應這種環境條件在自身的形態結構上有相應的適應特徵,有的營附著或固著生活,如淡水海綿和一些水生昆蟲的幼體,它們的殼和頭黏合在一起,有的生物具有吸盤或鉤,可使身體緊附在光滑的石頭表面;有的體呈流線型以使水流經過時產生最小的摩擦力。從水生昆蟲幼體到魚類均可見到這現象,還有的生物體呈扁平狀,使之能在石下和縫隙中得到棲息場所。
(3)相互制約關系。復雜的河流生態系統受其他系統的制約較大,它的絕大部分河段受流域內陸地生態系統的制約,流域內陸地生態系統的氣候、植被以及人為干擾強度等都對河流生態系統產生較大影響。例如流域內森林一旦破壞,水土流失加劇,就會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升高。河流生態系統的營養物質也主要是靠陸地生態系統的輸入。但另一方面,河流在生物圈的物質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全球水平衡與河流營養的輸入有關。另外,它將高等和低等植物製造的有機物質、岩石風化物、土壤形成物和陸地生態系統中轉化的物質不斷帶入海洋,成為海洋,特別是沿海和近海生態系統的重要營養物質來源,它影響著沿海,特別是河口、海灣生態系統的形成和進化。因此,河流生態系統的破壞,對環境的影響遠比湖泊、水庫等靜水生態系統大。
(4)自凈能力更強,受干擾後恢復速度較快。由於河流生態系統流動性大,水的更新速度快,所以系統自身的自凈能力較強,一旦污染源被切斷,系統的恢復速度比湖泊、水庫要迅速。另外,由於有縱向成帶現象,污染危害的斷面差異較大,這也是系統恢復速度快的原因之一。具體情況還與污染物的種類、河流的水文、形態特徵有關。
知識點
海底河流
海底河流是指在重力的作用下,經常或間歇地沿著海底溝槽呈線性流動的水流。海底河流也像陸地河流一樣,能夠沖出深海平原。只是深海平原就像海洋世界中的沙漠一樣荒蕪,這些地下河渠能夠將生命所需的營養成分帶到這些沙漠中來。因此,這些海下河流非常重要,就像是為深海生命提供營養的動脈要道。英國科學家2010年7月底在黑海下發現一條巨大的海底河流,深達38米,寬達800多米。按照水流量標准計算,這條海底河流堪稱世界上第六大河。像陸地河流一樣,海底河流也有縱橫交錯的河渠、支流、沖積平原、急流甚至瀑布。
Ⅱ 生態文明理念的核心是什麼 生態文明理念符合我國那些基本國策和戰略的要求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以培育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林業生態實踐為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提供了環境基礎、物質保障和文化支撐。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符合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可緩解能源緊張,減輕環境壓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利於推動我國產業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使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是維護中華民族和人類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需要。
(2)生態路渠擴展閱讀:
生態文明理念注意事項:
1、建設生態文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
2、由於我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和經濟規模,即使採用各種末端治理措施,也難以避免嚴重的環境影響。要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需要大規模開發和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
Ⅲ 生態工程的含義
模擬自然生態系統中物質能量轉換原理並運用系統工程技術去分析、設計、規劃和調整人工生態系統的結構要素、工藝流程、信息反饋關系及控制機構,以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一門學科。它是建立在生物工藝、物理工藝及化學工藝基礎上的一門系統工藝學。
在生態系統演替過程中,有兩種基本功能在起著重要作用:一是通過生物或子系統間相互協調形成的合作共存、互補互惠的共生功能;另一個是以多層營養結構為基礎的物質轉化、分解、富集和循環再生功能。這兩種功能的強弱決定了生態系統的興衰及其穩定性。生態系統動態過程中,通常包含復雜的物理作用、化學作用和生物作用;其中生物起著傳遞者、觸媒乃至建造者的作用。生物在長期演化和適應過程中,不僅建立了相互依賴和制約的食物鏈聯系,而且由於生活習性的演化形成了明確的分工,分級利用自然提供各種資源。正是由於這種原因,有限的空間內才能養育如此眾多的生物種類,並可保持相對穩定狀態和物質的持續利用。把自然生態系統中這種高經濟效能的結構原理應用到人工生態系統中,設計和改造工農業生產工藝結構,促進系統組分間的再生和共生關系,疏通物質能量流通渠道,開拓資源利用的深度及廣度,減少對外部「源」和「匯」的依賴性,促進環境和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是生態工程的基本目標。近年來,我國城鄉建設中出現了各種不同類型的生態工程雛形,如:
①物質能量的多層利用工程
模擬不同種類生物群落的共生關系,包含分級利用和各取所需的生物結構,如利用秸稈生產食用菌和蚯蚓生態工程設計。秸稈經過糖化過程製成家畜喜食的飼料,再用家畜排泄物及殘渣來培養食用菌;生產食用菌後的殘余菌床又可用以繁殖蚯蚓,或與無毒有機廢物及生活污水混合以生產沼氣;最後把利用後的殘物返回農田,這樣就可以分級地充分利用其中的能量。這種分級利用的工藝不但可生產食用菌和蚯蚓及沼氣,還可以充分發揮秸稈的肥效。
②桑基魚塘的水陸交互補償工程
桑基魚塘(或蔗基魚塘)是中國廣東農家行之有效的多目標生產措施。桑樹通過光合作用生成有機物質桑葉,桑葉飼蠶,生產出蠶蛹及蠶絲(加工工藝中的物質轉化),桑樹的脫落物蠶沙施用到魚塘,經過魚塘內另一食物鏈過程,轉化為魚。魚的排泄物及其未被利用的有機物沉積於塘底,經底棲生物分解後可成為桑樹的肥料,返回桑基。這種交互補償水陸物質的方式,廣泛適用於沼澤及低濕地區(見圖)。生態工程
③工業城市廢物再生利用工程
工廠排出的余熱,燃料釋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以及某些加工工業廢液中的重金屬,是廣泛存在的污染環境的污染物。回收和凈化此類物質,是城市建設及工業建設必須重視的社會問題。利用工廠余熱(包括氣熱及水熱)作為冬季住房的熱源,已在許多城市實行。如能根據熱系數,在工廠附近建造不同溫梯度的溫室,便可利用余熱培植各種作物;作物的一部分製成飼料,飼養禽畜;禽畜排泄物施於農田或園林。而環境中林木還可吸收工廠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一些氣態的及存在空中懸浮的廢物。這種兼顧生產和環境保護的工藝,當做到基本不排污時,稱為無污染工藝;若干這種工藝所構成的工程體系,稱為無污染工程。另外,不少種陸生和水生生物可以吸附和富集某些微量金屬物質,因而可以用作回收某種微量元素的活介質。
④區域污水多功能的自凈系統
在結構復雜的自然生態系統中,往往同時在進行物質的富集與擴散、合成與分解、頡頏與加成等多種調控過程。在正常情況下,自然生態系統內部不易出現由於某種物質過度積累而造成的死亡,這是由於系統內具備自我解毒的機制(微生物)和解毒工藝過程(物理的、化學的作用過程)。即使由於某種物質積累破壞了系統的原來結構,也會出現適應新情況的生物更新。模似這種復雜功能的工藝體系是今後解決和防止工業污染以及實現廢水資源化的有效途徑,是系統生態原理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這種生態工程包括相互交錯的食物鏈及三個方向的物質流與能流以及不同性質的輸入與輸出。
⑤多功能的農工商聯合生產體系
把生態系統通過一定的網路結構和自調節功能而實現物質循環不已和生物生生不息的原理,應用到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工業中,使農工業產品(包括副產品)在農工商發展中相互補償原料,以保持該地區穩定的生產體系,減少廢物,防止污染,並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農工商聯合生產體結構模式應包括農、林、牧、副、漁業等一定范圍的居民點設施;農、林、牧、漁、副業等的產品數量和加工工業的范圍應與當地人口及計劃產值保持相應的比例。此類型的農工商聯合生產有機體系可作為現代化農村建設的模式之一。
Ⅳ 生態閉環到底怎麼理解
生態閉環指市場營銷體系中各流程模塊組成完整的循環閉環。在營銷實戰中,主要強調品牌傳播和渠道營銷兩大陰陽模塊的循環對接。這一理論最早由諾維爾提出建立,並在營銷實戰中獲得巨大成功。
閉環營銷,是一種營銷生態體系,是以客戶為中心形成的組合營銷策略。閉環顧名思義就是圈子,閉環營銷也稱圈子營銷。
閉環營銷的最新體系就是以顧客為中心,形成全方位的營銷閉環,既可以個人支撐,也可以群體協作。
(4)生態路渠擴展閱讀
在與用戶的互動溝通中深度把握用戶習慣和需求,遵循互聯網的社會規則,基於傳統行業產品本質,使用互聯網技術並用極致的體驗態度創新改造本行業產品的產業運作規則,快速形成用戶自發的口碑傳播,達成互聯網用戶認同的顛覆式的商業模式改造。
過去的營銷只是一個銷售環節,在產品銷售完成後,就由後續的服務部門或者服務代理商進行,消費者在使用的過程中,逐漸淡化了對該產品品牌的認可,客戶的忠誠度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降低。閉環營銷就是保持消費者對產品的高度認可度和忠誠度,是一種營銷生態體系,是以客戶為中心形成的組合營銷策略。
由此形成消費者對該產品的高度口碑滿意率,從而從根本上提高產品在消費者中的紮根深度和廣度。只有產品本身在消費者中的影響力越深入越廣泛,產品才會具有生命力。
閉環營銷就是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對客戶進行營銷,從而大大提高客戶再次選擇該產品的可能性,以此形成一個閉環的營銷鏈,通過每一次循環,逐步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形成客戶對產品的信任度。
Ⅳ 生態什麼成語
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 生態環境
生態平衡 英文名稱:ecological balance;ecological equilibrium 定義1:一個生物群落及其生態系統之中,各種對立因素互相制約而達到的相對穩定的平衡。 應用學科:電力(一級學科);環境保護(二級學科) 定義2:生態系統各組分通過相互制約、轉化、補償、反饋等作用而處於結構與功能相對協調的穩定狀態。 應用學科:昆蟲學(一級學科);昆蟲生態學(二級學科) 定義3:生態系統處於成熟期的相對穩定狀態, 此時, 系統中能量和物質的輸入和輸出接近於相等, 即系統中的生產過程與消費和分解過程處於平衡狀態。 應用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生態系統生態學(二級學科) 定義4:在一個特定的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關系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應用學科:水產學(一級學科);漁業環境保護(二級學科) 定義5: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均處於適應與協調的動態平衡狀態。 應用學科:資源科技(一級學科);資源生態學(二級學科) 本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脆弱的生態平衡生態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也就是說當生態系統處於平衡狀態時,系統內各組成成分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能量、物質的輸入與輸出在較長時間內趨於相等,結構和功能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在受到外來干擾時,能通過自我調節恢復到初始的穩定狀態。在生態系統內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能量與物質輸入、輸出動態的相對穩定狀態。
特點動態平衡
相對平衡
生態系統
破壞因素環境因素生改變
生物種類改變
生物信息系統的破壞
影響意義
人類對生物圈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概念簡介
特點 動態平衡
相對平衡
生態系統
破壞因素 環境因素生改變
生物種類改變
生物信息系統的破壞
影響意義
人類對生物圈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
指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聯系。又稱「自然平衡」。 在自然界中,不論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氣、溫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組成。每一個成分都並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綜合體。它們之間通過相互作用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稱為生態平衡。 實際上也就是在生態系統中生產、消費、分解之間地保持穩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過於劇烈地發生改變,都可能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如果某種化學物質或某種化學元素過多地超過了自然狀態下的正常含量,也會影響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生物維持正常生長發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條件,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會使各類生物瀕臨滅絕。20世紀70年代末期,兩棲動物的數量開始銳減,到了1980年已有129個物種滅絕。2005年初,一份全球兩棲動物調查報告「全球兩棲動物評估」顯示,目前所知的全球5743種兩棲動物有32%都處於瀕危境地。但是科學家還不清楚為什麼會導致兩棲動物如此銳減,目前主要的理論根據就是棲息地減少。
動態平衡
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而不是靜態的平衡,這是因為變化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的屬性,生態系統這個自然界復雜的實體,當然也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例如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以及環境各因子之間,不停地在進行著能量的流動與物質的循環;生態系統在不斷地發展和進化:生物量由少到多、食物鏈由簡單到復雜、群落由一種類型演替為另一種類型等;環境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中。因此,生態平衡不是靜止的,總會因系統中某一部分先發生改變,引起不平衡,然後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使其又進入新的平衡狀態。正是這種從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復過程,推動了生態系統整體和各組成部分的發展與進化。
相對平衡
生態平衡是一種相對平衡而不是絕對平衡,因為任何生態系統都不是孤立的,都會與外界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會經常遭到外界的干擾。生態系統對外界的干擾和壓力具有一定的彈性,其自我調節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擾或壓力在其所能忍受的范圍之內,當這種干擾或壓力去除後,它可以通過自我調節能力而恢復;如果外界干擾或壓力超過了它所能承受的極限,其自我調節能力也就遭到了破壞,生態系統就會衰退,甚至崩潰。通常把生態系統所能承受壓力的極限稱為「閾限」,例如,草原應有合理的載畜量,超過了最大適宜載畜量,草原就會退化;森林應有合理的採伐量,採伐量超過生長量,必然引起森林的衰退;污染物的排放量不能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否則就會造成環境污染,危及生物的正常生活,甚至死亡等。 如果生態系統受到外界干擾超過它本身自動調節的能力,會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在外來干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當外來干擾超越生態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時謂之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動態的。維護生態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穩定狀態。生態系統可以在人為有益的影響下建立新的平衡,達到更合理的結構、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態效益。
自然生態系統經過由簡單到復雜的長期演代,最後形成相對穩定狀態,發展至此,其物種在種類和數量上保持相對穩定;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即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能較長時間保持平衡狀態。此時,系統中的有機體將所有有效的空間都填滿,環境資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熱帶雨林就是一種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層現象明顯,結構復雜,單位面積里的物種多,各自占據著有利的環境條件,彼此協調地生活在一起,其生產力也高;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內部調節能力。 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在生物進化和群落演替過程中就包含不斷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過程。人類應從自然界中受到啟示,不要消極地看待生態平衡,而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維護適合人類需要的生態平衡(如建立自然保護區),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舊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綠洲),使生態系統的結構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生態平衡是整個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維持系統的重要條件,為人類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和穩定的物質資源。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內兩個方面的穩定:一方面是生物種類(即生物、植物、微生物.有機物)的組成和數量比例相對穩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環境(包括空氣、陽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對穩定。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比如,生物個體會不斷發生更替,但總體上看系統保持穩定,生物數量沒有劇烈變化。
破壞生態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如水災、旱災、地震、台風、山崩、海嘯等。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一環境問題。由人為因素引起的生態平衡破壞稱為第二環境問題。人為因素是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 人為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環境因素生改變
如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垃圾等,不斷排放到環境中;人類對自然資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奪性利用,例如盲目開荒、濫砍森林、水面過圍、草原超載等,都會使環境質量惡化,產生近期或遠期效應,使生態平衡失調。
生物種類改變
生態
在生態系統中,盲目增加一個物種,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受破壞。例如美國於1929年開鑿的韋蘭運河,把內陸水系與海洋溝通,導致八目鰻進入內陸水系,使鱒魚年產量由2000萬公斤減至5000公斤,嚴重破壞了內陸水產資源。在一個生態系統減少一個物種也有可能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曾大量捕殺過麻雀,致使一些地區蟲害嚴重。究其原因,就在於害蟲天敵麻雀被捕殺,害蟲失去了自然抑制因素所致。
生物信息系統的破壞
生物與生物之間彼此靠信息聯系才能保持其集群性和正常的繁衍。人為地向環境中施放某種物質,干擾或破壞了生物間的信息聯系,有可能使生態平衡失調或遭到破壞。例如自然界中有許多昆蟲靠分泌釋放性外激素引誘同種雄性成蟲交尾,如果人們向大氣中排放的污染物能與之發生化學反應,則雌蟲的性外激素就失去了引誘雄蟲的生理活性,結果勢必影響昆蟲交尾和繁殖,最後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消失。
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一旦失去平衡,會發生非常嚴重的連鎖性後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國曾發起把麻雀作為"四害"來消滅的運動。可是在大量捕殺了麻雀之後的幾年裡,卻出現了嚴重的蟲災,使農業生產受到巨大的損失。 後來科學家們發現,麻雀是吃害蟲的好手。消滅了麻雀,害蟲沒有了天敵,就大肆繁殖起來、導致了蟲災發生、農田絕收一系列慘痛的後果。生態系統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經過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一旦受到破壞,有些平衡就無法重建了,帶來的惡果可能是人的努力無法彌補的。因此人類要尊重生態平衡,絕不要輕易去干預大自然,引起這個平衡被打破。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和物質循環在通常情況下(沒有受到外力的劇烈干擾)總是平穩地進行著,與此同時生態系統的結構也保持相對的穩定狀態,這叫做生態平衡。生態平衡的最明顯表現就是系統中的物種數量和種群規模相對平穩。 當然,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即它的各項指標,如生產量、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在某個范圍內來回變化。這同時也表明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和維持平衡狀態的能力。當生態系統的某個要素出現功能異常時,其產生的影響就會被系統作出的調節所抵消。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和物質循環以多種渠道進行著,如果某一渠道受阻,其他渠道就會發揮補償作用。 對污染物的入侵,生態系統表現出一定的自凈能力,也是系統調節的結果。生態系統的結構越復雜,能量流和物質循環的途徑越多,其調節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響的能力,就越強。反之,結構越簡單,生態系統維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農田和果園生態系統是脆弱生態系統的例子。 一個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的影響超出這個限度,生態平衡就會遭到破壞,生態系統就會在短時間內發生結構上的變化,比如一些物種的種群規模發生劇烈變化,另一些物種則可能消失,也可能產生新的物種。但變化總的結果往往是不利的,它削弱了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 這種超限度的影響對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是長遠性的,生態系統重新回到和原來相當的狀態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造成不可逆轉的改變,這就是生態平衡的破壞。作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力目前已經超過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負面影響,成為破壞生態平衡的主要因素。
編輯本段人類對生物圈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
人類對生物圈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大規模地把自然生態系統轉變為人工生態系統,嚴重干擾和損害了生物圈的正常運轉,農業開發和城市化是這種影響的典型代表; 二是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種資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森林砍伐、水資源過度利用是其典型例子; 三是向生物圈中超量輸入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產品和廢物,嚴重污染和毒害了生物圈的物理環境和生物組分,包括人類自己,化肥、殺蟲劑、除草劑、工業三廢和城市三廢是其代表。
Ⅵ 求我國生態環境規劃論文一篇
海河流域生態環境用水研究與規劃思路
鄭連生
摘 要 海河流域是我國七大江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最高的,由此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很突出。水利規劃應體現水資源利用的多目標,生產用水、生活用水、環境用水都應兼顧。生態環境用水量是水資源可利用量的組成部分,必須給予合理安排。
關鍵詞 海河流域 生態環境用水 水資源
海河流域是我國七大江河流域水資源開發程度最高的,又處在乾旱半乾旱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很突出。河枯湖干、水面大量減少、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質日趨惡化、水土流失嚴重、泥沙淤積、物種減少、旱澇災害增多等等。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和作用的強度越來越大,原有的生態平衡被打亂,已經大大超出了海河流域自身生態系統的承受能力。在生態環境脆弱區生態保護的首要任務是生態環境用水應該優先得到安排,力爭滿足其基本要求,只有這樣才能維持生態環境不進一步退化。
許多國家對破壞河流生態環境的教訓和影響進行了反思,都在逐漸將河流進行回歸自然的改造。我國80年代中期就開展了多方面的有關生態環境用水的研究,近些年來一些單位對西北地區生態環境用水和河北省地表水環境用水量估算方法以及北京、蘇州、上海等城市生態環境用水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為進一步深入研究生態環境用水打下了基礎。
一、研究生態環境用水的基本思路
1.研究生態環境用水量標准
作為一個流域或地區,在氣候、水文、地質、生物、土壤等綜合作用和影響下,形成了一定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和功能。建立水體生態環境恢復目標,確定其用水量,需要了解動植物區系生態環境歷史變化和潛能以及今後的變化趨勢。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資源情勢的變化改變了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導致生物的區系組成、種類、種群數量、群落結構乃至生態系統發生變化,生物的這種變化趨向於適應新的環境,並與新環境之間達到新的平衡,因此生態環境用水也隨之改變,其用水量標准、用水水質、用水形式等都發生了變化。要研究水資源大規模開發前後生態環境變化的情況和原因,提出環境變化之後的生態環境用水量標准和其他要求。
2.研究恢復原有生態環境結構和功能的用水
生態環境結構和功能與河流、湖泊、水庫、濕地、河口以及水生生物資源和受其影響的陸生生物資源緊密相關,要研究解決其用水量、水質、用水形式等。找到生態退化和環境惡化發生的原因,有助於在規劃中調整安排生態環境用水,提出改善生態環境的措施。在乾旱缺水地區把已經退化的生態系統恢復到原有自然狀態
Ⅶ 生態體系的概念
也叫生態系統,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並在一定時期內處於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
生態系統的范圍可大可小,相互交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最為復雜的生態系統是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人類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農田為主的人工生態系統中。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其中生產者為主要成分。不同的生態系統有: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分為湖泊生態系統、池塘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等)、農田生態系統、凍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其中,無機環境是一個生態系統的基礎,其條件的好壞直接決定生態系統的復雜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豐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於無機環境,生物群落在生態系統中既在適應環境,也在改變著周邊環境的面貌,各種基礎物質將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涼的裸地變為水草豐美的綠洲。生態系統各個成分的緊密聯系,這使生態系統成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們把這個整體叫生態系統。
Ⅷ 生態工程的意義是什麼
定義復1: 模擬自然生態的整體、制協同、循環、自生原理, 並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去分析、設計、規劃和調控人工生態系統的結構要素、工藝流程、信息反饋關系及控制機構, 疏通物質、能量、信息流通渠道, 開拓未被有效利用的生態位,使人與自然雙雙受益的系統工程技術。 定義2: 著眼於生態系統結構改善,功能提高,物質分層多級利用的工程技術。 生態工程是指應用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原理,結合系統工程的最優化方法設計的分層多級利用物質的生產工藝系統,其目的是將生物群落內不同物種共生、物質與能量多級利用、環境自凈和物質循環再生等原理與系統工程的優化方法相結合,達到資源多層次和循環利用的目的。如利用多層結構的森林生態系統增大吸收光能的面積、利用植物吸附和富集某些微量重金屬以及利用余熱繁殖水生生物等。
採納哦
Ⅸ 哪位大神知道生態溝渠有哪些類型
生態溝渠是指具有一定寬度和深度,由水、土壤和生物組成,具有自身獨特結構並發揮相應生態功能的農田溝渠生態系統,也稱之為農田溝渠濕地生態系統。主要有固著藻類生態溝渠和水生植物生態溝渠;按土地類型主要有灌區生態溝渠和濕地生態溝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