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自然生態
1. 生態系統的能量動態和儲存怎麼答
試題答案:A、有機物中儲存著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因此物質循環伴隨能量流動,此項說法版正確. 權B、生態系統可以自動調節,因此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可以長時期地保持動態平衡,此項說法正確. C、生態系統中物質可以反復循環的,但是能量不能循環,只能逐級遞減,因此食物鏈不能無限地延伸下去,此項說法錯誤. D、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最終以熱能形式散失到環境中,此項說法正確. 故選C
2. 自然保護區是「______」,能夠保存許多物種和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是進行科學研究的「______」
自然保護區不僅保護了珍稀野生動物,還保護了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建立自然版保護區是保護生物多權樣性最有效的措施.自然保護區的作用有:自然保護區是「天然基因庫」,能夠保存許多物種和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研究自然生態系統的場所.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便於進行連續、系統的長期觀測以及珍稀物種的繁殖、馴化的研究等,是宣傳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館」,可以向人們進行普及生物學知識和宣傳保護生物多樣性等.自然保護區還能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環境和保持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故答案為:天然基因庫;天然實驗室;活的自然博物館.
3. 在中緯度保存最完整的亞熱帶自然生態系統神農架里,怎樣玩的舒心
一定要提前做好攻略,把路線規劃好,這樣去了才能不浪費時間,另一方面就需要注意衣服要帶夠,一定要帶外套,避免著涼。
其實最主要的遊玩歷程,也就是登臨神農頂、騎乘大九湖、穿越鹽馬古道、徒步漳保河,另外就是觀光攝影了,也可以研究一下神農架自然天成的山水畫卷以及各種舉世罕見的珍稀物種,主要就是應接不暇的特殊景觀地貌,神農架——炎帝農耕文化,在湖北省西部邊陲,號稱「中華脊樑」的那片原始森林,就是神農架。
每個人旅遊思路都會不同,想去的景點也不同,所以說具體的思路規劃還是要自己提前做打算,別人口中的風景遠不如自己看到的實在。不過可以給的建議就是一定要拿長衣長褲,主要是那邊早晚都很涼,中午的話,短袖短褲沒有問題,一般早上和晚上就需要添外套了,除此之外,雨傘也是需要隨身攜帶,下雨的可能性也很大,可以說是既涼快又炎熱,自然而然,防曬工作也要做好,以免曬傷。
4. 什麼叫自然保存林
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現狀、技術和策略
林木種質資源即森林植物種質資源。作為林木種質資源載體的森林與林木,負載著野生植物、野生動物和微生物的種質資源,是陸地生物(包括農作物野生種及近緣種)基因的「避護所」和「主基因庫」。森林植物種質資源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內容,是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遺傳物質基礎與必要前提,林木種質資源保護不僅制約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發展,而且直接影響到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護,關繫到國家的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顧萬春,2005)。
早在1975年,FAO和UNEP便提出了《森林遺傳資源保護方法》,對森林遺傳資源的收集與保存作了較全面的敘述,首次提出了森林遺傳資源「原地保護」(Conservation in situ)、「異地保護」(Conservation ex situ)倡議,將其作為森林基因資源保存的基本方式。直到目前,林木基因資源「原地保護」和「異地保護」仍是較常用的兩種保存方法。森林基因資源的保存策略側重於「原地保護」,普遍認為「原地保護」是物種保存最有力和最高效的保護方法,因為它不僅保證了物種的正常發育、物種在原生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種內遺傳變異度,還保護了所在生境中物種個體、種群和群落。因此原地保護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根本途徑。
1. 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特點
1.1 整個生態系統的保存
「原地保存」是對林木集團或包含林木集團的群體作為生態系所具有的全部遺傳
信息在原生地域進行保存管理。由於原地保存的目的群體作為生態系的一部分保存於自然環境之中,所以保存對象是通過有性繁殖的,其基因自由組合、交換。由於森林分布面積大、生境各異以及各種遺傳隔離作用,使得林木的遺傳變異極其豐富。遺傳變異豐富的群體作為遺傳資源保存林 ,原地加以保護是經濟有效的。這種保存形式尤其適用於那些采種困難,不易營建後繼林的樹種。關鍵按照不同的生態區,找出這種遺傳變異豐富的保存群體(趙彤堂等,1992)。
1.2 保存群體是接近平衡的群體
原地保存群體與原始群體都處在同一生態環境之中,沒有新環境下選擇壓的淘汰。
這時保存群體與原始群體沒有區別,在無突變、遷移和選擇干擾下,它們接近遺傳平衡群體,即在世代相傳中,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可基本保持不變(p2+2pq+q2=1),所以這種保存方式是最可取的保存方式,群體遺傳遵守「遺傳平衡」法則(朱之悌等,1992)。
1.3 強調原生境的保存
原地保存強調的是在原環境或原生境下的保存。對於集中分布的永久林分,就進
行原地保存,如種源保存、優良林分保存或劃定自然保護區保存;如無集中永久林分的,就從分散單株或片林上采種造林,於原環境或林分附近的某處集中營造保存林分。
2.原地保存的主要形式
2.1 自然保護區
森林遺傳資源的「原地保護」主要通過建立保護區來實現。自然保護區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其類型因保護的對象和目的而異。保護區是專門用於生物多樣性和有關自然和文化資源的管護,並通過法律和其他有效手段進行管理的陸地或海域(IUCN,1994)。IUCN根據保護地主要管理目標,把自然保護區分為6類,認為最適合保護森林遺傳資源的保護區有4類,即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資源管理保護區(Managed Resource Protected Area)、生境/物種管理區(Habitat/Species Management Area)、嚴格的自然保護區(Strict Nature Reseve)。
2.2 自然保護小區和自然保護點
對於面積沒有達到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地方,但又有珍稀瀕危物種分布較集中、分布種類較多,可在面積較小的地方建立自然保護小區,它不受林權等管理體制及專職管理機構的限制,靈活多樣(葛繼穩,1998)。
2.3 禁伐區和封山育林區
對一些珍稀瀕危樹種集中分布區可以建立禁伐區,既可在一定時期內進行靜態保護,又可根據植物群落的演替規律對林木進行永續利用。在一些典型森林生態系統又易受人類干擾的林分,可以通過封山育林區來保存林木種質資源。
3.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原則與關鍵內容
3.1 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原則
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①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必須與自然保護區管理相結合。1993年發布的《林木種質資源保存原則與方法》國家標准(GB/T14072-93),規定了設立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區,應盡可能利用國家和地方建立的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和保護林。②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優先樹種的確定,不僅考慮它的稀少程度,而且應考慮它的社會經濟價值和遺傳資源枯竭的情況。③林木種質資源就地保存必須與森林經營措施相結合。對於一些珍稀瀕危樹種,群體自身繁殖能力弱,需要採取相應的森林經營措施保持適當的群體大小。④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必須與天然林保護工程相結合。天然林保護工程對自然保護區、江河源頭、高山陡坡等生態極脆弱地區的天然林實行封禁保護,使天然林分能夠維持更完善的生態結構,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得以提高和維持,使生態能持續地得到改善。林木種質資源保存應結合天然林保護工程,擴大保存范圍和重點保存對國家生態建設的關鍵森林植物種。⑤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必須與國家生態建設相結合。對於國家西部生態建設的重點喬、灌樹種應優先考慮。
3.2 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關鍵內容
有效的遺傳資源原地保存方案具有以下幾個關鍵內容:①林木種群遺傳多樣性的鑒別;②特定地點及地點配置的選擇;③確定保存目的樹種、樣本策略和制定設計方案;④保證種質資源的測定、評價有效利用計劃;⑤保存地的永久管理,對已經有管理活動的地區,地點的確定必須與當地的多種利用目的相結合,以便容易進行管理和收集活動(顧萬春,1996)。
4.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技術
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護區面積必須考慮到保存林木群體的生態和遺傳穩定性。《林木種質資源保存原則與方法》國家標准(GB/T14072-93)規定針葉樹種保存面積為100 hm2以上;闊葉樹種為50 hm2以上;珍稀瀕危樹種為25 hm2。
作為原地保存目標,如保存優良種源時,應首先進行種源試驗,以了解優良種源區的所在地點,這時必需在樹種的全分布區范圍收集種子,包括全分布區取樣(粗網)和局部地區取樣(細網)兩種,以弄清變異的規律及優良種源的地點。粗網取樣,可以以種源、林分為單位,進行混合取樣;但細網取樣,必須以母樹為單位,單點採收單播,以評價各種源之內和種源(點)之間的遺傳變異。取樣的林分數目和地點應與環境和林分變化的復雜性相符合。在林分內取樣,可以隨機,也可以有選擇地進行,但不同林分間的做法必須一致。優良種源或林分確定後,便開始保存。希望保存的林分或種源滿足基因庫作用所需有的效益,就必須考慮保護區的規模、樹木和分布。原地保存時,保存的數目和面積都有一定的規定,才能維持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和一個種所要求的變異幅度和穩定水平(朱之悌等,1992)。
保護區與就地保護之間存在明顯的聯系,但也有區別,通常保護區的目的是保護野生生物或生態系統或者保護文化和風景區,就地保護的目標是在目的原生境中管理目的種,著重於遺傳基礎及生物多樣性。
生態系統的保存需要佔據較大的面積,而遺傳資源的保存不同,不必保存大量含有同樣所期望基因綜合體的個體,主要需要管理保護的林分,能維持理想的遺傳組成,一般幾千株樹就足以建立有效的基因庫,即能夠保持自體的更新能力的群體。同時要注意對極端環境和邊緣群體的保護,因為在極端環境和邊緣群體中,其基因頻率可能不同於主要群體的基因頻率,可能產生具有特殊潛在價值的變種或生態型(王明庥,1993)。
1) 對於大面積分布樹種:對於大面積分布的樹種,原生境中劃定一定面積能夠包
括所有形成森林主要樹種的種群組,在數量上保證足夠的總體完整性即可。
2) 對於零散分布樹種:對於廣域分布的散生闊葉樹種,例如楊樹、泡桐,由於他
們不能形成穩定的自然群落,所以無法進行單樹種的原境保存。但是,他們在森林群落里有零散分布,與其他樹種共同組成穩定的混交森林生態系統,從而形成相對穩定的混交的森林自然群落。在這樣的群體里,各林木在進行多世代繁育中,都能保持各自穩定的基因和基因型頻率,從而實現了不能獨立形成長期穩定自然群落的散生闊葉樹種的原境保存(侯元凱,1996)。
5.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現狀
我國森林類型自然保護區已初步形成全國性網路,具有一定基礎,但與我國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的要求相比,及作為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國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在保護區分布、管理、分類體系方面存在不少問題,直接關繫到自然保護區功能的發揮和遺傳資源保護的成效。遺傳資源保護如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分布比較集中的福建、湖北、浙江、廣東等省,自然保護區面積與森林資源擁有量還不適應,有待加強(薛達元,1995)。
5.1森林類型自然保護區成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護的主體
截止2002年底,我國已建立了1757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保護區226個,全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32.9 km2,陸地保護區面積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3.2%。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分3大類別9種類型,至2001年底,全國共建立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769個,面積2245.08hm2,佔全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49.58%(解炎,2004)。另建有野生植物類型保護區111個,面積212.99 hm2。兩者面積合計2 245.8 hm2,佔全國森林總面積的17.6%。
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的建立不僅有效地保護了大量的森林資源,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各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森林生態系統。我國已建立的森林類型保護區不僅數量較多,為全國自然保護的主體;而且分布較廣,遍布全國所有林區和生物地理區域,代表著各種森林類型。建立了寒溫帶針葉林、溫帶針闊混交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落葉、常綠闊葉林及熱帶雨林的保護區。
5.2 自然保護區雖然數量多,但「原地保存」工作落後
目前中國自然保護區數量、面積有了大幅增加,但保護區管理工作卻因種種原因(經費投入太少、人員不夠)滯後了。例如現有的各級各類保護區中已建立管理機構的僅佔1/2;管理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只佔1/3,且大學本科以上學歷者很少;省級以下的保護區大多沒有開展全面的資源清查工作;國家級以下的自然保護區基本沒有進行科研工作等等。落後的管理造成植物的「原地保護」只停留在較低級的水平上,受影響最大的當數稀有瀕危植物(胡敏,2002)。
5.3 保護區類型不齊全,尚無建立專門針對遺傳資源保護的保護區
許多國家已建立了專門針對木本植物遺傳資源保護的森林遺傳資源保護區(Forest Genetic Resources Reserves, FGRR),許多熱帶國家已進行了這方面的工作。FGRR對木本植物遺傳資源保護和熱帶林長期管理方法的制定非常重要,可以說是木本植物遺傳資源「原地保護」的主要方法。例如馬來西亞的FGRR建立於1950年,1984年國家森林法通過,代表馬來西亞的森林類型有很好的記錄和保護措施,在天然林管理及管理制度方面的重要性越來越大,對其他國家有指導意義。目前,馬來西亞共有80個FGRR,總面積達19 000hm2 (許定發,1993)。至2001年底,全國共建立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769個,但尚沒有建立專門針對遺傳資源保護的保護區,對遺傳資源保護不夠。
5.4 已建立的保護區尚未開展遺傳資源的相關管理活動,影響遺傳資源的保護
已建立起來的保護區尚缺乏相應的管理目標、協調和統一的管理體制,甚至尚無建立相應的管理機構,缺乏合理清晰和靈活的保護區法律框架,在保護區規劃、管理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如濫砍濫伐、過度放牧、外來種入侵、保護區內非法耕地、過度發展旅遊業等,導致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還在繼續,與此相關的林木種質資源保護受到很大影響。很多保護區僅維持日常的管理工作,根本無條件開展物種資源調查、群體遺傳學、生態學的相關調查,到目前為止,我國幾乎沒有一處保護區進行過以維持樹種的遺傳多樣性為目的的科學管理,因此,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建設與遺傳資源保護的要求相差甚遠。
6.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對策
6.1 將維持樹種遺傳多樣性列入保護區重要管理工作之一
要發揮自然保護區對林木種質資源有效的就地保護作用,就應加強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建立健全各級保護區的管理機構,加強經費投入,培訓各級管理人員,提高管理水平。自然保護區或國家公園都兼有就地保存基因庫的功能,其主要優點是保存了生態系統,使林木可繼續進化,所以需要在自然保護區的功能區中劃出一小片永久性樣地,長期檢測群體的變化。其基本原則是要求保存足夠的遺傳多樣性,使物種得以充分發揮其進化潛力。
6.2 原生境的保護和恢復是林木種質資源保存的關鍵
生境中的水、熱、土壤因素及其配製是保護植物生長發育繁殖的基礎。而每一種珍稀瀕危植物都有著一定的生長環境,它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中和其他植物之間構成了相互依存的群落關系。當這些生態幅度較窄的珍稀植物種群的生境遭到破壞,植物就會隨之減少或消失。所以只有保護好這些物種的生境,才能保存這些珍惜瀕危植物。
6.3 對瀕危樹種需要採取適當的人工經營措施,使群體能夠恢復,達到繼代保存的目的
對於分布相當局限的珍稀瀕危植物,一般種群受生存壓力較大,面臨分布區和種群縮小,天然更新不良等因素,因此需要採用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方法,就地繁育、恢復和擴大種群數量,達到繼代保存的目的。
6.4 建立森林遺傳資源保護區或遺傳資源保護區功能區
根據所建自然保護區類型及特點或自然保護區功能劃分,建立森林遺傳資源保護區或在自然保護區內建設森林遺傳資源保護功能區,使遺傳資源保護切實落到實處。對於一些資源少、分布點單一的珍貴樹種,建議採用自然保護點和禁伐區的方法進行保護。
6.5 建立就地保存遺傳多樣性數據管理體系
徹底清查各自然保護區內珍稀瀕危、經濟價值、生態價值重大的植物狀況,摸清群體現狀,包括生境、分布形態特徵、群體大小以及生態學和遺傳學特徵等,建立系統的科學檔案和植物遺傳多樣性資料庫,從而根據各自的特點確定具體的保護措施。同時還應建立生態觀測站,對其群落及生態系統進行長期檢測,及時總結相關數據信息,為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6.6 重視自然保護區以外的原地保護工作
自然保護區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重要的途徑,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保護區的數量和面積終究有限,對於大量位於保護區之外的珍稀瀕危物種,他們受到的環境壓力和社會威脅更大,瀕危滅絕的幾率更大。因此,應加強自然保護區以外的原地保護工作,各地林業部門要堅決禁止煉山和掠奪性開發,對山林採取「全封」、「半封」或」輪封」的措施,切實保護好當地鄉土樹種種質資源。
參考文獻:
顧萬春,王棋,游應天,孫翠玲.1996.森林遺傳資源學概論.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顧萬春.2005.中國林木遺傳資源本底現狀與保護對策.見:薛達元.中國生物遺傳資源現狀與保護.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
葛繼穩,吳金清,朱兆泉,楊敬元,雷耘.1998.湖北省珍稀瀕危植物現狀及其就地保護.生物多樣性.6(3):220~228
侯元凱,那保平,於敬業,賈先強.1996.論森林遺傳資源原境保存與異境保存的結合途徑.河南林業科技,(1):27~29
胡敏.2002.福建省稀有瀕危植物保護價值及對策.福建地理,17(4):34~37
劉寧,李正芬,乙引.2003.貴州野生矮楊梅林地扶育管理研究.貴州科學,21(1/2):187~190
王明庥.1993.森林與生物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的保護和利用.南京林業大學學,17(4):73~77
解炎.2004.中國自然保護區公里體制綜合評述.見:鄭易生.《中國環境與發展評論》(第二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73~295
薛達元,蔣明康.中國生物多樣性的就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52~57
許定發.1993.森林遺傳資源保護研究進展.植物資源與環境,2(3):46~54
葉永忠,朱學文,楊好偉,王婷,杜衛兵.2001.河南大別山珍稀瀕危植物與保護.武漢植物學研究,19(1):21~24
趙彤堂,董曉剛.1992.森林遺傳資源保護現狀及技術問題.世界林業研究.5(4):20~25
朱之悌,林惠斌.1992.森林基因資源收集保存的要點和方法.世界林業研究,(2):13~20
5. 概括地說出怎樣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人類為了生存所進行的資源及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所有開發專和利用都應當從整個自然界,屬尤其是地球環境的生態系統,即所謂生物圈的平衡狀況加以全面地和科學地考慮,然後再在保護自然環境、維持生態多樣性的基礎上,達到人和自然之間的協調。
當前,不但要加強和擴大那些具有原始性狀,即受人類影響較少的生態系統,通過人為的保護和再建、使其維持原始的自然面貌,保持生態系統內部各要素的平衡,而且要重視人類在認識化學物質毒性問題上所取得的寶貴經驗。對於各種比學物質,從生產到廢棄的整個過程,都要考慮一個防止污染環境的安全措施,更應當尋求無污染的生產方法,製取無毒性的化學產品,顯然,這是給化學工作者提出的一個更高、更難的任務。
我國憲法第二十六條已經明確指出:「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國家組織和鼓勵植樹造林,保護林木。」這樣,在黨和國家的重視和領導下,我們要大力宣傳和普及「環保」知識、為創造一個無污染和公害、生態保持平衡和優美的環境而共同努力。
6. 生態系統儲存能量最多的是
食物鏈的開始是生產者,由於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沿著食物鏈傳遞是單向、逐回級遞減的,營答養級別越低,得到的能量越多,生物數量越多;營養級別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數量越少.食物鏈的起始環節是生產者,生產者是第一個營養級.因此,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儲存能量最多的生物是生產者.
故選:A.
7. 存儲生態圈是什麼東西
生態圈又稱商業生態圈,指商業活動的各利益相關者通過共同建立一個價值平台。各個角色關注其所在的價值平台的整體特性,通過平台撬動其它參與者的能力,使這一系統能夠創造價值,並從中分享利益。與生物生態圈相比,有很多類似之處,競爭性依然存在,但更多是強化了彼此間的聯動性、共贏性和整體發展的持續性。存儲生態圈自然就是存儲以及與存儲技術相關行業的各個利益體結合在一起,以期獲得互利共贏的局面。元核雲基於存儲生態圈,推出了一系列與存儲相關的通用應用型產品,涵蓋金融雙錄、法院庭審雙錄、遠程面簽、遠程醫療、在線教育、視頻監控、文檔掃描、企業文件共享等業務場景。
8. 如何保護生態環境
如何保護生態環境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環境是一個人類生存最基本的條件,如果我們破壞了環境,這等於破壞了我們生存的條件。
目前,生態環境日益惡劣,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就是水資源。據有關資料報道:排水系統的鋪設和清潔劑的使用有增無減,消耗水中的氧,使魚類死亡,生態系統惡化。人類的活動會使大量的工業、農業污染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億的污水排入河中,污染了5.5萬億的淡水。
這是多麼讓人觸目驚心的事實啊,保護環境是人人有責的,為什麼要破壞呢?
我外婆家附近有一條小河,以前清澈見底,我的姐姐、哥哥小時候常常在小河裡游泳,和他們的小夥伴們在水中嬉戲,叔叔、阿姨們也常常在這小河中洗衣服、洗菜······,而如今,小河旁建造了一個化工廠,把生產的廢水排放到河裡,原本那清澈見底的小河漸漸變成了黑黑的散發著怪味的小河。大人們再也不去小河洗衣服洗菜了,小夥伴們也再也不去河裡嬉戲······
我多麼懷念那條清澈見底的小河啊!我想:珍惜資源,愛護環境,這些都是功在當代、力及千秋的大事啊!如果我們在這樣污染水,那我們可以用的水資源就會越來越少,我們破壞環境,就是破壞我們生存的條件。
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保護環境,不要讓淡水變成污水,保護環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保護環境隨手可做的100件小事
1 使用布袋
我們去商店或農貿市場購物,幾乎每樣物品都會隨贈一個塑料袋, 回到家後,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進垃圾箱。作為垃圾,塑料袋離開了 我們的家,但是它們並沒有在這個世界上消失。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都 是隨處可見塑料袋,遇到刮鳳的天 氣,它們就會在空中飛舞,降落在樹 枝上、河流中,影響衛生和市容。塑 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數量,佔用耕地, 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更為嚴重的是塑 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若進 行焚燒,又會產生有毒氣體。僅圖一 時方便,卻把垃圾遺棄給子孫後代。 這樣做合適嗎?以北京為例,若人均 每天消費一個塑料袋(約0.4克重),每 天就要扔掉4噸塑料袋,僅原料就價 值4萬元。小小塑料袋的害處真夠大。 我們從前也是用可以重復使用的菜籃 子和布袋子購物買菜的,普遍使用塑 料袋只是近幾年的事。我們應該恢復 既往的優良傳統。德國年輕人正以挎 布袋購物為榮,讓我們也來追隨這種 「綠色時尚」吧。
2 盡量乘坐公共汽車
美國洛杉磯的居民,在1943年發現空氣中有一種微白的薄霧,有時 帶有黃褐色,刺激人眼疼痛和流淚,這種薄霧日趨嚴重,但直到10年後才 找到真正的禍首——汽車。1955年和1970年洛杉磯又兩度發生光化學煙 霧事件,前者有40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後者使全市3/4 的人患病。汽車排放的廢氣,在每年5-10月份的強烈陽光作用下,形成 光化學煙霧,引起眼病、喉頭炎和頭疼,還降低了大氣能見度,使車禍和 飛機墜毀事件增加。如今,汽車廢氣的治理已取得相當的成功,但數量的 急劇增長,使汽車仍是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據報道,近年國內某些 大城市也出現過光化學煙霧污染。不僅如此,製造汽車的過程中也要消耗 自然資源,也要排放污染物,汽車還產生雜訊等危害。而且日益增加的汽 車給城市交通造成重大壓力,造成交通擁堵。這些都嚴重地困擾著我們的 生活,而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少乘小汽車,提倡乘坐公共汽車。
3 不要過分追求穿著的時尚
4 不進入自然保護核心區
5 倡步行,騎單車
6 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
7 不燃放煙花爆竹
8 雙面使用紙張
9 節約糧食
10 拒絕使用一次性用品
11 消費肉類要適度
12 隨手關閉水龍頭
13 一水多用
14 盡量購買本地產品
15 隨手關燈,節約用電
16 拒絕過分包裝
17 使用節約型水具
18 拒絕使用珍貴木材製品
19 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
2O 盡量利用太陽能
21 盡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22 使用節能型燈具
23 簡化房屋裝修
24 修舊利廢
25 不隨意取土
26 多用肥皂,少用洗滌劑
27 不亂佔耕地
28 不焚燒秸桿
29 不幹擾野生動物的自由生活
3O 不恫嚇、投喂公共飼養區的動物
31 不吃田雞,保蛙護農
32 提倡觀鳥,反對關鳥
33 不撿拾野禽蛋
34 拒食野生動物
35 少使用發膠
36 減卡救樹
37 不穿野獸毛皮製作的服裝
38 不在江河湖泊釣魚
39 少用罐裝食品、飲品
4O 不用聖誕樹
41 不在野外燒荒
42 不購買野生動物製品
43 不亂扔煙頭
44 不亂採摘、食用野菜
45 認識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
46 不鼓勵製作、購買動植物標本
47 不把野生動物當寵物飼養
48 觀察身邊的小動物、鳥類並為之提供方便的生存條件
49 不參與殘害動物的活動
50 不鼓勵買動物放生
51 不圍觀街頭耍猴者
52 動物有難時熱心救一把,動物自由時切莫幫倒忙
53 不虐待動物
54 見到誘捕動物的索套、夾子、籠網果斷拆除
55 在室內、院內養花種草
56 在房前屋後栽樹
57 節省紙張,回收廢紙
58 垃圾分類回收
59 舊物捐給貧困者
60 回收廢電池
61 回收廢金屬
62 回收廢塑料
63 回收廢玻璃
64 盡量避免產生有毒垃圾
65 使用無氟冰箱
66 少用紙尿布
67 少用農葯
68 少用化肥,盡量使用農家肥
69 少用室內殺蟲劑
70 不濫燒可能產生有毒氣體的物品
71 自己不吸煙,奉勸別人少吸煙
72 少吃口香糖
73 不追求計算機的快速更新換代
74 集約使用物品
75 優先購買綠色產品
76 私車定時查尾氣
77 使用無鉛汽油
78 不向江河湖海傾倒垃圾
79 選用大瓶、大袋裝食品
80 了解家鄉水體分布和污染狀況
81 支持環保募捐
82 反對奢侈,簡朴生活
83 支持有環保傾向的股票
84 組織義務勞動,清理街道、海灘
85 避免旅遊污染
86 參與環保宣傳
87 做環保志願者
88 認識草原危機
89 認識荒漠化
90 認識、保護森林
91 認識、保護海洋
92 愛護古樹名木
93 保護文物古跡
94 及時舉報破壞環境和生態的行為
95 關注新聞媒體有關環保的報道
96 控制人口,規勸超生者
97 利用每一個綠色紀念日宣傳環境意識
98 閱讀和傳閱環保書籍、報刊
99 了解綠色食品的標志和含義
100 認識環保標志
9. 保持生態多樣性的具體辦法
為了實現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標,需要採取許多具體行動措施,協調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1.就地保護——自然保護區就地保護是指保護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以及維持和恢復物種在其自然環境中有生存力的群體。「保護區」是指一大豐麋鹿保護區個劃定地理界限,為達到特定保護目標而指定或實行管制的地區。自然保護區是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的重要基地,在全世界得到普遍推廣。全世界建立的各類自然保護區已超過1萬個。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是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各種自然生態系統,野生生物物種,各類具有特殊意義的、有價值的地質地貌、地質剖面和化石產地等自然遺跡。但最主要的保護對象仍是生物物種及其自然環境所構成的生態系統,即生物多樣性。
自然保護區屬於就地保護,是最有力、最高效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就地保護,不僅保護了生境中的物種個體、種群、群落,而且保護和維持了所在區生態系統的能量和物質的運動過程,保證了物種的生存發育和種內的遺傳變異度。因此,就地保護對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3個水平都得到最充分的最有效的保護,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最根本的途徑。
自然保護區是留給野生動植物的寶貴棲息地。自然保護區是人類的一種創造,是人類為了對付自身的環境破壞而採取的一項補救措施,為的是能給野生動植物留下一塊寶貴的棲息地。
2.移地保護移地保護是指將生物多樣性的組成部分移到它們的自然環境之外進行保護。移地保護主要適應於受到高度威脅的動植物物種的緊急拯救。移地保護往往是單一的目標物種,如利用植物園、動物園和移地保護基地和繁育中心等對珍稀瀕危動植物進行保護。
瀕臨絕種的丹頂鶴中國的植物園於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展很快,已有110多個。有用於科學研究的綜合性植物園或葯用植物園,有的是以收集樹種為主的樹木園,還有觀賞植物園等。我國植物園保存的各類高等植物有23000種。至1991年我國已建的動物園有41個,加上大型公園的動物展區,共175個。這些動物園和展區共飼養脊椎動物600多種,10萬多頭。我國動物園在珍稀動物的保存和繁育技術方面不斷取得進展,許多珍稀瀕危動物可以在動物園進行繁殖,如大熊貓、東北虎、華南虎、雪豹、黑頸鶴、丹頂鶴、金絲猴、揚子鱷、扭角羚、黑葉猴等。
野生動植物移地保護的主要問題是植物園、保護基地和繁育中心的數量和規模不夠,移地保護物種的種群小,不能滿足多基因庫樣本的要求。由於經費不足,難以支付移地保護動物的高額費用,經常對被保護對象,如華南虎的繁育需要加以限制,實行計劃生育,使該物種個體數目前不到40頭。
10. 綠色設計是起自於旨在保存自然資源,防止工業污染破壞生態平衡的一場運動,雖然它至今仍處於萌芽階段
Green design is began to preserve natural resources, prevention of instrial pollution damage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a campaign, although it still in its infancy stage, but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new trend. Green Design origin in the 1960s in the United States rise of the anti-consumption movement. This anti-consumer movement is the United States a press criticized the U.S. instrial waste to the social problems caused by pollution together.
In the 1970s, such criticisms are echoed design sector. For designers speaking, their design has been in the process of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However, green design has not yet become mainstream, in spite of this, the ideal itself is seen to be a great victory. Green design is the inevi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now designers and will soon become a designer of peopl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is point ear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