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對風
⑴ 為什麼水庫白天風浪大 晚上風平浪靜的
白天氣溫高水庫表面溫度相對較低,形成溫度差,空氣發生對流,所以風大。晚上溫度基本一樣,沒有對流,所以幾乎沒風。
⑵ 風對湖水透明度有什麼影響
透明度的大小主要取決於水體中的浮游生物濃度、水中懸浮的有機和無機顆粒多少、版光源強度和檢測者視力權等。無論是湖泊、水庫或池塘,水體的透明度都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和晝夜變化,除了雨季因洪水攜帶大量泥沙、腐殖質等懸浮物而降低外,一般情況下透明度主要受浮游生物影響。
夏季由於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透明度降低,冬季水溫降低,浮游生物數量銳減使透明度升高。 夜晚光線弱透明度顯示低,中午光線強透明度顯示高。
另外,池塘的水深、底質狀況也會影響到透明度,淺水、獄泥多會使池水混濁而降低透明度。
正常情況下,透明度的高低主要決定於水體中浮游生物的數量。一般肥水池塘,透明度在20 ~40cm,水中浮游生物量較豐富,有利於鰱鱅等魚類的成長。
⑶ 水庫對當地氣候的影響
2 、人造地形氣候學涉及到的技術問題
人造地形氣候學遇到的最大問題是難以預見性,這是因為人造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復雜的連鎖的。1992年2月23日,筆者撰寫出《三峽工程不建為宜》一文(曾投稿報刊,未能發表),該文指出:超大工程,對自然環境而言,無異於一種突發性的強烈的沖擊;其復雜的連鎖反應和後果,人類尚缺少足夠的經驗事前給以可靠的預見。對三峽工程來說,相當於把一條奔流不息數千萬年的世界第三大河,在一二十年裡突然攔腰截斷。顯然,任何人都沒有資格說他能夠預見到這種突變的全部後果;即使有人敢這樣說,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大話,不能做為決策的可靠依據。
例如,三峽工程可能改變當地及附近的地質環境,地殼的承載力將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有可能導致地震或其他有害、有利的作用。又如,三峽工程可能改變當地及很大范圍的氣候變化,季風的流動路線和降雨范圍亦可能隨之而變;乾旱的地區可能變得雨水豐沛,但是原本風調雨順的地區也可能變成缺水區。
應該指出的是,導致人造地形對氣候影響的難以預見性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因為學術界對人造地形氣候學的研究尚處於剛剛起步階段。隨著對人造地形氣候學的不斷深入研究,難以預見的影響會逐漸減少,能夠預見的現象會逐漸增加。
具體來說,深入定量研究人造地形對氣候的影響,首先要解決參數測量問題。例如,研究水庫大壩對水汽輸送量的影響,需要在建水庫大壩之前就進行長期的河道峽谷水汽流動的測量;在建成水庫大壩之後,應該繼續長期進行該河道的水汽流動監測。顯然,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短時間就能完成的工作。其中,涉及到的技術難題之一是,如何快速准確測量低層空氣(海拔500米以下,或者相對高度500米以下)中的水汽含量,包括氣態水汽的水含量和液態水汽的水含量,以及這些水汽的流動方向和流動速度。
其次要建立相應的資料庫,以及高質量的人造地形水汽流動數學模型及其相應的電子計算機模擬系統。勿庸置疑,這同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舉例來說,新安江水庫大壩的風阻效應與三峽水庫大壩的風阻效應,並不僅僅與水庫大壩的物理尺寸有關,而且還與周邊環境有關,因此可能需要建立不同的數學模型。
道理很簡單,不同地區不同地理環境背景下的水庫大壩,其風阻效應對當地氣候的影響范圍和影響程度會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新安江水庫大壩位於浙江省,這里距離海岸線非常近,海風和台風對當地水汽流動和分布發揮著主導作用。對比之下,長江三峽位於中國內陸,台風的影響相對較小,從東部(沿海地區)向西部(重慶和四川盆地)輸送的水汽,其主要通道是三峽;因此在三峽修建大壩,對三峽大壩上游的水汽輸送量,必然會產生相對比較大得多的影響。
進一步說,2006年夏季重慶、四川東部等地持續高溫乾旱,長江中下游及其支流水位持續走低(這可能是非常危險的信號),並非全部都是三峽大壩這一處人造地形的影響,應該還與橫斷山脈的怒江峽谷、瀾滄江峽谷、金沙江峽谷已經建造和正在建造的水庫大壩有關,後者甚至還起著更重要的作用。筆者曾多次撰文指出,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三江峽谷乃是中國內地水資源的咽喉命脈,從印度洋北上的水汽經孟加拉灣穿越喜馬拉雅山脈峽谷進入青藏高原,其中最重要的水汽通道,一是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二就是橫斷山脈大峽谷。此外,印度洋地區的自然環境變化(例如印尼地震海嘯)和人造地形變化(沿岸城市帶熱牆效應),也在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印度洋大氣環流的走向和強度。問題是,對於上述廣闊地域的巨系統氣候變化與人造地形的關系,我們還缺少有效的手段去進行定量研究。
3 、人造地形氣候學涉及到的相關學科
眾所周知,水庫大壩的出現,不僅對氣候會產生影響,而且還對植物分布、動物分布,以及地表滑坡、地殼應力產生一系列的影響;上述影響既有相互抵消的情況,也有相互疊加的情況,這無疑進一步增加了人造地形氣候學的研究難度。有鑒於此,開展人造地形氣候學的研究,在必要的時候應該邀請各學科學者進行「會診」,共同努力找到問題的症結,然後才能「對症下葯」。
舉例來說,水庫大壩建成蓄水後,由於地殼應力發生變化而觸發當地及其周邊地區地震活動加劇的情況屢屢發生。幸運的是,三峽大壩建成蓄水後,並沒有造成當地地震活動的加劇。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從此高枕無憂了,因為地殼應力的變化往往是有一個過程的。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底,重慶市開縣天然氣井發生嚴重井噴,事故與工人操作不當有關,但是起因卻是地殼應力的增加。2005年底,歷史上很少發生地震的江西省九江地區,忽然發生5•7級地震,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2006年夏季,雲南東北向的昭通地區鹽津、魯甸發生多次5級左右地震;2006年8月1日,四川省興文、長寧發生4•2級地震。在三峽水庫一東一西前後發生的地震,應該引起人們的密切關注。
2006年夏季,重慶地區發生持續高溫(氣溫最高達44•5度,高溫天氣連續超過一個多月)和大面積乾旱;歷史經驗表明,某一地區如果出現異常持續高溫,有可能與地表地殼活動加劇有關,例如地表地殼應力變化導致的地熱泄漏,或者地表地殼移動產生的摩擦生熱效應。值得注意的是,重慶地區原本就有著發達的地熱資源,綦江、巴南、北碚等地都有溫泉,這表明該地理區域地下存在許多地裂縫隙。
與此同時,如果長江三峽大壩的風阻效應,減少了從下游向上游的長江水汽輸送量的五分之一(源自太平洋水汽);建造在金沙江上的水庫大壩的風阻效應,減少了從下游向上游的水汽輸送量的五分之一(源自印度洋水汽);再考慮到長江支流水繫上的水庫大壩的風阻效應,以及長江流域城市熱島和城市帶熱牆的風阻效應;那麼,長江水資源總量就有可能相應減少三分之一左右(准確數字有待實測)。這不僅會對長江流域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對長江航運造成嚴重影響,而且也會危及到上海市的生存發展。這是因為,長江水量的減少,勢必同時減少長江輸送入海的泥沙量;而入海泥沙量的減少,將使上海市的沿海岸地帶(包括浦東新區)和崇明島遭受海水的侵蝕,這種侵蝕很有可能進一步演變成為沿海岸區域的地面沉降和沉陷。凡此種種,都是人造地形氣候學所需要同時關注的相關學科的現象和問題
⑷ 如何分辨水庫風向
抓一把土,鬆手,讓土灑落......
⑸ 修建水庫對當地氣候的影響
改善局部氣候,增加空氣的濕度,有利於水滴聚集,形成降水
⑹ 水庫對周邊氣候可能產生的影響是
涵養了水源,水的比熱容大,使得周邊地區冬暖夏涼,也減小了日溫差。水庫的建成可以調節水的時空分布不均,防止水旱災害的頻發。此外,水庫還能改善周邊的生態環境…
⑺ 水庫風大跑鉛還是調漂
水庫風大如果水下沒有走水暗流旋窩的話還是調漂好,最好選擇大號的浮漂,空鉤版平水釣1-2目,黑漂或權上頂超過2目就可以提桿了.有暗流就要跑鉛釣了.參考資料http://www.52fupiao.com/433.html
⑻ 今日風小明日風大對今日水庫垂釣有影響嗎
風大風小對垂釣有影響。風小好看漂,風大很大不易判斷漂相,易錯失良機。
⑼ 水庫的風吹向林地對嗎
水庫的風不一定吹向林地,只不過風吹到樹林,樹會動,給人感覺就是風的吹向,其實不然。
⑽ 三峽水庫對氣候的影響
三峽水庫對庫區微觀氣候的影響:增大空氣濕潤度,增加降水;冬季增溫,夏季降溫。
近年來,重慶地區局部高溫、持續乾旱天氣頻發,這是大氣候異常所致,不是三峽水庫能影響的,而且三峽水庫是增加降水,夏季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