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生態安全
『壹』 重視國家生態安全如何建立
國家生態安全是指一國生存和發展所處生態環境不受或少受破壞和威脅的狀態。實現生態安全,主要是保持土地、水源、天然林、地下礦產、動植物種質資源、大氣等生態資源的保值增值、永續利用,使之適應國民教育水平、健康狀況所體現的「人力資本」以及機器、工廠、建築、水利系統、公路、鐵路等所體現的「創造資本」持續增長的配比要求,避免因自然資源衰竭、資源生產率下降、環境污染和退化給社會生活和生產造成短期災害和長期不利影響,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於經濟快速穩步發展的我國來講,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高度重視國家生態安全勢在必行。
當前國家生態安全的內容主要有4個方面:國土資源安全、水資源安全、大氣資源安全和生物物種安全。
1.國土資源安全。國土資源安全是指國土資源的數量、質量和結構始終處於一種有效供給狀態,即在動態上滿足當代人和未來所有人發展的需要。國土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國土資源的多少和優劣是決定一個國家生態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尤其如此。目前,我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56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37.1%,其中水蝕面積165萬平方千米,風蝕191萬平方千米。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萬多平方千米,近1/3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遭受荒漠化的威脅。2003年,全國凈減少耕地253.74萬公頃。森林資源和草地面積正在逐年減少,濕地受到中度和嚴重威脅,其他生態系統也退化嚴重,造成生態功能下降,生態平衡失調,已對國土安全構成非常嚴重的威脅。另外,還要佔用大量的土地資源來儲存垃圾,一些難降解、有毒有害的化學品污染物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引發環境危害。
2.水資源安全。水資源安全就是指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或者是水資源的供給和需求的動態平衡。我國水資源佔世界水資源總量的8%,但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卻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家之一。我國可利用水資源為8000~9000億立方米,現在一年的用水總量已達到5600億立方米,預計到2030年,全國用水總量將達到7000~8000億立方米,接近我國可用水資源的極限。目前有2/3的城市出現供水不足,上百個城市甚至嚴重缺水,3.6億農村人口飲水未達到衛生標准。現有水資源浪費、污染嚴重,河流污染由局部發展到整體,由城市發展到鄉村,由地表發展到地下。2002年,我國約有192.4億噸廢水超出環境自凈能力。2003年,全國工業和城鎮生活廢水排放總量為460.0億噸,比上年增加4.7%。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212.4億噸,比上年增加2.5%;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247.6億噸,比上年增加6.6%。而且,我國廢水處理率很低,許多廢水未經任何處理就排入江河湖海,導致我國主要河流普遍被污染,75%的湖泊出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海洋污染也比較嚴重。水資源的危機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鍾。
3.大氣資源安全。大氣資源安全是指大氣質量維持在受納體可接受的水平或不對受納體造成威脅和傷害的水平。目前我國向大氣中排放的各種廢氣數量很大,遠遠超過大氣的承載能力。2003年,全國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2158.7萬噸,其中工業來源的排放量1791.4萬噸,生活來源的367.3萬噸。煙塵排放總量1048.7萬噸,其中工業煙塵排放量846.2萬噸,生活煙塵排放量202.5萬噸。二氧化硫和煙塵的排放量比上年增加8%~15%左右;工業粉塵排放總量1021萬噸,比上年增加12%左右;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為1941萬噸,比上年增加10%左右。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近1倍。我國每新增一單位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為日本的近兩倍。根據環保總局發布的《200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全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的城市佔41.7%,較上年度增加7.9個百分點,但城市空氣污染依然嚴重。
4.生物物種安全。生物物種安全是指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相關生態過程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保證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我國是世界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現在已經有1431種動植物處於瀕危或接近瀕危狀態,《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公布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354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錄》公布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405種。由於野生資源的日益減少,造成全國經常使用的500多種葯材每年約有20%短缺,尤其是占葯材市場80%供應量的野生葯材嚴重短缺,對中葯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同時,外來物種不斷侵入我國,威脅到我國生物物種的安全。
『貳』 2.[判斷題] 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宗旨。 A對 B錯
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宗旨。 這句話是錯誤的。
國家安全是指國家政權、主權回、統一和領土完整、答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於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
雖然對國家安全基本理論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探討才剛剛開始,但卻意義重大,而且必須不斷深入下去,因為這是國家安全研究走向科學的基本要求和條件。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國家安全研究就只能永遠停留在"經驗"的層次上,而不可能成為科學。
(2)國家的生態安全擴展閱讀:
國家安全的概念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意思是保證一個國家的安全不僅是不受外國侵略,而且在國內也要穩定,要反對顛覆。
並且隨著國家安全的提出,我國有了一個概念性的轉折,由毛澤東時代的「戰爭與革命」發展成為了「和平與發展」。這樣使得中國在國際地位上更加發達,強調了經濟戰略。
根據新世紀新階段國際國內的形式發展,沿著上述國家安全發展的思想道路,明確提出了要確保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國防安全的要求。
這說明我國國家領導人對國家安全所包括的方面逐步的擴大。更加確保了我國在不受外國侵略的同時,防止內部矛盾,發展經濟的目標。
『叄』 生態安全的詳解
生態安全強調保障生態安全的生態系統應該包括自然生態系統、 人工生態系統和自然——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從范圍大小也可分成全球生態系統、區域生態系統和微觀生態系統等若干層次。從生態學觀點出發,一個安全的生態系統在一定的時間尺度內能夠維持它的組織結構,也能夠維持對脅迫的恢復能力,即它不僅能夠滿足人類發展對資源環境的需求,而且在生態意義上也是健康的。其本質是要求自然資源在人口、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三個約束條件下穩定、協調、有序和永續利用。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壓力不斷增大,人地矛盾加劇。盡管世界各國在生態環境建設上已取得不小成就,但並未能從根本上扭轉環境逆向演化的趨勢;由環境退化和生態破壞及其所引發的環境災害和生態災難沒有得到減緩,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臭氧層空洞的出現與迅速擴大,及生物多樣性的銳減等全球性的關繫到人類本身安全的生態問題,一次次向人類敲響警鍾。
因此,不管作為個人、聚落、住區,還是作為區域和國家的安全,都面臨著來自生態環境的挑戰。生態安全與國防安全 、經濟安全、金融安全等已具有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並構成國家安全、區域安全的重要內容。保持全球及區域性的生態安全、環境安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已成為國際社會和人類的普遍共識。
『肆』 如何維護發展中國家的生態安全
一、建議:解決當前我國西南地區乾旱問題。雲南大部、四川南部、貴州西南、廣西西北部等地乾旱無降雨,據北京晚報消息,本月西南旱情還將繼續,西南五省受旱作物約5647萬畝;有1100萬多人、612萬多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分別佔全國受旱人、畜的73%和66%。西南地區旱災發生以來,截至目前,雲南省救災辦、省慈善總會加上省紅十字會接收的社會捐助款實際到賬僅2000多萬元,大米305袋,礦泉水28箱,葯品25件,還不到認捐數額的一成。
在此呼籲國家要進一步動員社會力量支持參與雲南等五省抗旱, 有力出力有錢捐錢,進一步擴大社會力量捐助方便麵、礦泉水、大米、食品、葯品、抗旱設備;需要各方集思廣義,調動各方的集體智慧幫助受旱地區群眾盡快渡過難關。
引申關註:2007至2008年中國17個省出現不同程度的乾旱,北京、河南等地出現了少有的110多天不下雪的天氣,有些地區甚至120多天不下雪,這與北方地區不注重環境保持有直接關系,據參考消息報道,有外電稱,中國北方地區燃燒煤碳,釋放了大量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揮發到大氣層中,造成大氣層難以形成積雨雲團。自09年入冬以來我國南方也出現大面積乾旱,大自然警告人們,必須節能減排必須愛護生態。
二、建議:國家必須下決心以立法的方式確保河流湖泊的生態安全,重點確保河流發源地周邊的生態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河流湖泊就是大地的血脈,就如同人身體的血管和脈絡一樣,如果想讓人的生命之樹常綠就必須保證人的造血機制完好,同樣一座城市或一個地區依靠外來調水來運轉,就好比一個失去造血機能的人依靠別人供血來維持生命一樣,這座城市是非常危險的同時也制約犧牲掉其他地區的發展;最根本的做法是恢復這個人的造血機制,恢復這個城市原本的生態自然循環,所以國家要採取強制措施,保護河流、湖泊、濕地、海洋、地下水源不受污染。確保山林、林場、草地、耕地與濕地屬國家所掌控,任何經濟組織或承包者都有保護的責任和義務,破壞者要受到國家法律制裁。森林被稱之為地球的肺藏,是維護生態安全的重要「臟腑」,所以國家各直轄市、省、自治區、地、市、縣、鄉、村在規劃使用土地進行園區建設時,首先要確保濕地和林地的自然生態調節功能完整,一定要保證生活小區或工業園區的綠化率,務必要確保河流、水源發祥地、湖泊、濕地等林地對水土保持的生態功能不受破壞!歷史的經驗證明,對於環境保護中國人不能靠自覺,大多數人都是急功近利,植樹的速度比不上砍伐的速度。關於子孫後代的生存大計,務必從一開始就要強制。進一步加強水源濕地生態保護,濕地被稱之為地球之腎,可見濕地之重要,國家對於舉報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給予初、中、高等級的重獎。任何人或任何企業一旦觸犯水源地的生態安全,今後都要負刑事責任。因為,對河流湖泊乃至海洋進行污染,已然涉及到動物乃至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所以必須運用法律手段進行強制,否則,污染還將無休止的繼續下去。
三、建議:進一步嚴格審批中小城市規劃,杜絕中小城市盲目擴大導致地區生態失衡。
當前中國正在從農業化國家向工業化轉移,農村人口正逐漸向城市轉移,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國2010年至2050年前要將4-6億農民,或更多的農民轉化為工人或居民,城市化水平在現有基礎上提高1倍以上,城市化建設無疑會與生態環境發生沖突;所以,在規劃城市建設之前就要首先確保生態環境不能遭到破壞,從一開始就要考慮到城市的生態可持續發展。否則一旦施工之後,突然間發現諸多生態問題,那就一切都晚了。因為城市化建設會加快工業化發展、農業生產、礦山開采、採煤發電等等,都會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眾所周知,天空下雨或下雪,一個極其重要的成因是大地的水蒸汽蒸發到天空中,同天空中的氣流相遇,然後形成降雨或降雪,如果一座城市,幾乎找不到一片土地,全是水泥地面,那怎麼可能大地中的水汽蒸發到天空中呢?所以城市建設中水泥地面以及柏油路,必然會阻止大地水蒸汽上升,也阻止了雨雪滲透到地下,繼而破壞了大氣層——雨雪水蒸汽——大地的生態循環,再加上有害氣體和污水排放等,長此以往加劇氣侯惡性循環,造成乾旱。
在此,也強烈建議國家相關部門能夠盡快研製出能夠代替柏油、代替水泥的新型的環保建築材料,這兩種材料可以代替柏油路面或水泥地面以及地磚;這兩類材料既可以讓大地的水蒸汽蒸發到天空中的大氣層,又可以接收天空中的雨或雪水,讓其滲透到大地深處,同時這兩類材料又具備柏油和水泥等建築材料的堅固和耐用,同時,這兩類材料的研製成功,必將帶動我國建築行業整體跨上新台階,這對於我國的城市生態建設一定會起到卓越的貢獻,國家要鼓勵建築行業使用環保材料。另外,環保產業對於我國還是新興的朝陽產業,我國人均資匱乏,每萬元GDP工農業生產浪費掉的能源同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國外有一句話叫:未來不是人類打敗垃圾,就是垃圾打敗人類!國家要在各個城市推廣垃圾分類,俗話說垃圾亂放是麻煩,垃圾分類是財富;所以,國家要對廢水、廢汽、廢料、垃圾進行科研投入,支持環保產業快速穩步發展,比如垃圾可以提煉出石油、可以冶煉有色金屬、還可以用來梵燒發電;比如廢水經過污水處理廠可以灌溉園林等。環保產業不是簡單的同垃圾打交道的產業,而是高科技產業,國家應該鼓勵扶持,同時國民也要增強環保意識。國外的一些大城市居民的環保意識很濃,很多居民不用天然氣做飯,他們用電來做飯,這樣可以進一步減少大氣污染,以色列大力發展用電驅動的轎車,不過北京在2015年預計也將有5萬輛全電動小轎車投入使用,國家應該如給予大力支持,相信不久的將來,可以有電動公共汽車、電動地鐵、電動輪船、甚至電動飛機!
一位從中國到歐洲旅行的朋友告訴我說,從飛機上看歐洲,幾乎都是綠色,可是從飛機上看中國,除了北京,大部分地區都是一片枯黃,這說明歐洲人在很早就開始注重生態環境,可我們近幾年才剛剛意識到環境問題。千萬不要忘了生態環境的恢復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歐洲人對土地實行休耕制,不是每年都要往地里撒很多化肥,對於城市建設,也不是高樓越多道路越寬越好,因為歐洲人對於城市建設和農業生產,他們優先確保環境,同時有很完善的環保措施、環保法制、乃至環保意識,我們中國人需要增強環保意識、需要完善環保法規、需要增強環保意識。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歐洲的一些城市,夏季很多地方根本不開空調,因為最高氣溫總維持在20幾度左右,所以大家誰也不開空調,這樣,天空中的有害氣體肯定少同時又節約了電力,這是一個國家長期注重環保的結果。假如北京的夏季,最高氣溫不超過30度,那麼每個家庭,哪怕是90%的家庭可以不必開空調了,那麼這個夏季,大家過得美不美呀?
四、建議:我國當前的能源結構同節能減排存在著巨大矛盾,國家必須下狠心徹底改變煤電為核電,國家一定要在能源大省大力發展核電,將核電作為發展的第一要務!因為用煤來發電其結果就是能源大省肯定是污染大省消耗大省,礦產資源大省甚至水資源大省,也存在著濫采亂采甚至污染嚴重消耗浪費嚴重的問題。
據參考消息報道,國外在報道質疑中國對外宣稱的節能減排計劃,此消息發布不久後,參考消息又刊出一篇文章稱,中國2009年比2008電力用煤的消耗量增長了約42%,這確實讓人費解,2009年怎麼可能比2008年節能減排了呢?
我國是一個人均資源匱乏的國家,污染已嚴重影響到國民經濟和人民健康,對於環境保護不能全靠國民自覺,對於違反環保的行為國家必須強令禁止!建議在國家的資源大省、煤碳大省,如山西、雲南、河南、內蒙古等地大力開發核電、風電,杜絕一方面國家下大力氣進口石油、煤炭,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運力,之後進行生產再污染了環境,另一方面又花大筆人民幣進行治污。本人去過山西太原,感覺天空灰濛蒙的,呼吸有抑鬱感,擁有能源本來是好事,可污染環境卻得不償失了。當中國沒錢的時候,我們被迫出售能源換取外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GDP發展,如今我們不能再犧牲環境了。據揚子晚報網消息,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院士認為,中國能源70%來源於煤(2010年中國能源局消息中國火電佔75%,水電佔22.5%),各種污染都比較明顯。杜祥琬院士介紹說,核能不是補充能源,核能要第一發展,核科學技術還可以應用於很多方面,工業、農業、醫學、考古、環境保護、能源等等。 全世界的核電佔了世界電力的17%,比如法國的電力80%都是核電,我國的核能、核電佔中國電力1%。所以,在中國的礦產、煤炭資源大省要優先發展核電,這應該列入國家發展規劃!發展核能對於促進中國國民經濟結構調整,保護煤炭資源,保護天空和大地乃至水源,保護人民和子孫後代,進行可持續發展,都具有極其現實的意義,因為用煤發電方方面面的消耗比核電要消耗大很多很多,想想還是發展核電比用煤來發電核劃算得多。
對於發展核電,中國人不能再猶豫了!
『伍』 生態安全意義是什麼
生態安全主要包來括兩個含義:自一是生態系統自身是否安全;二是生態系統對於人類是否安全。生態安全的本質可以認為是圍繞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的,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三者之間和諧統一。影響安全的因素主要有生態環境問題、公共政策和公眾素質。加強生態安全研究有諸多價值和意義:能夠促進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對可持續發展概念起到補充和完善作用;有利於樹立人們的生態安全意識;生態安全關繫到國家安全及國民的生命與健康。
『陸』 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時代關切對嗎
是的,生態安全與國防安全、經濟安全、金融安全等已具有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並構成國家安全、區域安全的重要內容。保持全球及區域性的生態安全、環境安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已成為國際社會和人類的普遍共識。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壓力不斷增大,人地矛盾加劇。盡管世界各國在生態環境建設上已取得不小成就,但並未能從根本上扭轉環境逆向演化的趨勢。
由環境退化和生態破壞及其所引發的環境災害和生態災難沒有得到減緩,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臭氧層空洞的出現與迅速擴大,及生物多樣性的銳減等全球性的關繫到人類本身安全的生態問題,一次次向人類敲響警鍾。
(6)國家的生態安全擴展閱讀
生態安全具有整體性、不可逆性、長期性的特點,其內涵十分豐富。
1、生態安全是人類生存環境或人類生態條件的一種狀態。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種必備的生態條件和生態狀態。也就是說,生態安全是人與環境關系過程中,生態系統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備條件。
2、生態安全是一種相對的安全。沒有絕對的安全,只有相對安全。生態安全由眾多因素構成,其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滿足程度各不相同,生態安全的滿足也不相同。
若用生態安全系數來表徵生態安全滿足程度,則各地生態安全的保證程度可以不同。因此,生態安全可以通過反映生態因子及其綜合體系質量的評價指標進行定量地評價。
3、生態安全是一個動態概念。一個要素、區域和國家的生態安全不是一勞永逸的,它可以隨環境變化而變化,反饋給人類生活、生存和發展條件,導致安全程度的變化,甚至由安全變為不安全。
4、生態安全強調以人為本。安不安全的標準是以人類所要求的生態因子的質量來衡量的,影響生態安全的因素很多,但只要其中一個或幾個因子不能滿足人類正常生存與發展的需求,生態安全就是不及格的。也就是說,生態安全具有生態因子一票否決的性質。
5、生態安全具有一定的空間地域性質。真正導致全球、全人類生態災難不是普遍的,生態安全的威脅往往具有區域性、局部性;這個地區不安全,並不意味著另一個地區也不安全。
6、生態安全可以調控。不安全的狀態、區域,人類可以通過整治,採取措施,加以減輕,解除環境災難,變不安全因素為安全因素。
7、維護生態安全需要成本。也就是說,生態安全的威脅往往來自於人類的活動,人類活動引起對自身環境的破壞,導致自己生態系統對自身的威脅,解除這種威脅,人類需要付出代價,需要投入。這應計入人類開發和發展的成本。
『柒』 什麼是國家的安全環境
國家安復全環境是指影響一個國制家安全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外部情況和條件。這些情況和條件既有全球性的,也有地區性和周邊性。
安全環境反映了國家與國家間關系的狀況。衡量一個國家所處環境是否安全,基本的著眼點是國家利益。我國的安全環境可以概括為總體穩定,局部緊張,形勢復雜化。
(7)國家的生態安全擴展閱讀:
國家安全是國家的基本利益,是一個國家處於沒有危險的客觀狀態,也就是國家沒有外部的威脅和侵害也沒有內部的混亂和疾患的客觀狀態。
當代國家安全包括10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國民安全、領土安全、主權安全、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態安全、信息安全。其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是國民安全。
『捌』 什麼是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
生態紅線是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
『玖』 生態安全特徵是什麼
2006年6月5日是第三十五個世界環境日,在這個世界環境日中,我國提出了「生態安全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主題。時任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的吳曉青在出席生態安全高層論壇時指出,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說明生態安全是當前社會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我國正在為促進生態安全方面的工作進行著不懈的努力。
生態安全是近年來提出的新概念,有廣義和狹義2種含義。前者是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提出的定義,即生態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樂、基本權利、生活保障來源、必要資源、社會秩序和人類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脅的狀態,包括自然生態安全、經濟生態安全和社會生態安全,組成一個復合人工生態安全系統。狹義的生態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系統的安全,即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健康的整體水平反映。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態系統就是不健康的生態系統,其安全狀況處於受威脅之中。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在其評估體系中指出:生態安全通常是指主體存在的一種不受威脅、沒有危險的狀態。由水、土、大氣、森林、草原、海洋、生物組成的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當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狀況能夠維系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時,它的生態就是安全的;反之,就是不安全的。
生態安全有如下的特徵:
1.生態影響的深遠性。導致生態危機諸因素的生成、作用和消除時間,比起影響軍事、政治、經濟安全的諸因素都要長得多。由於生態失衡帶來的影響是緩慢表現出來的,因此生態影響對後代的影響遠遠大於當代。這就是生態影響的深遠性。
2.生態後果的嚴重性。相當一些生態過程一旦超過其「臨界值」,生態系統就無法恢復,受到人類破壞的大自然的報復或者不給人類機會,即讓後來者沒有糾正錯誤和「重新選擇」的餘地,或者要付出十倍、百倍於當初預防和及時治理的代價。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如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死亡人數超過30萬,經濟損失超過130多億美元。
3.生態破壞的不可逆性。生態環境的支撐能力有其一定限度,生態破壞一旦超過其環境自身修復的閾值,往往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比如,野生動植物物種一旦滅絕就永遠消失了,人力無法使其重新恢復;再如,我國西南地區出現的「石漠化」土地,流失的土壤是人力很難恢復的,可以說是不可逆轉的。
4.生態恢復的長期性。許多生態環境問題一旦形成,若想解決就要在時間和經濟上付出很高代價。比如改變沙化土地,使之恢復原來的面貌,往往要數十年甚至幾代人的努力,經濟代價也很高。如雲南滇池污染的治理歷時10年,投入40多億元人民幣,但治理效果卻不明顯。
5.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生態環境的大系統中一切都是相連相通的,任何局部環境的破壞,都有可能引發全局性的災難,甚至危及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條件。氣象學家洛倫茲1963年提出來的蝴蝶效應很好地說明了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2周後在美國得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
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起這方面的例子。比如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巴比倫文明、地中海地區的米諾斯文明、巴勒斯坦「希望之鄉」等文明的相繼衰弱和消亡,都是生態環境破壞導致的可悲後果。我國唐代的絲綢之路,當時許多地區還是森林密布,河流不息,出現了許多繁榮的城鎮。隨著不適當的墾殖和對森林的砍伐,加上氣候的惡劣,才變成今天這種大面積不毛之地。在黃河流域,先秦時期還是植被茂密,黃土高原森林覆蓋率超過50%,我們的先民逐水而居,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文明。自秦統一中國之後,由於毀伐森林,無節制地開墾,到唐代安史之亂後,昔日繁華的黃河流域,競到了「居無尺椽、人無煙灶、蕭條凄慘、獸游鬼哭」的地步。從當前來看,許多環境問題也都是由小范圍、小局部逐漸蔓延擴大成大范圍、大區域性的問題。
6.生態安全的全民性。生態安全關鍵到人類每一個個體的安全,保護生態安全是每個人的責任。即使是單個人對環境的破壞,也會影響到生態的安全,因此生態安全具有全民性。只有每個人都參與到環境建設中,從一點一滴做起,積極開展環保公益活動,弘揚環境文化,倡導生態文明,才能在全社會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才有利於生態安全的建設。
7.生態安全的全球性。地球環境是一個有機的共同體,因果關系千絲萬縷,生態破壞絕不會因一牆之隔而得到抑制,更不會因人為的某種界限或武裝力量的抵禦而受阻隔。人類只有一個共同的地球,一損俱損,受損的生態環境在影響一國的同時對他國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因此,生態安全是跨國界的。如國際性河流中,上游國家的污染物排放或滲漏,可能危及下游國家的用水安全。實際上,目前世界各國已經面臨各種全球性環境問題,包括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迅速減少、土地沙化、水源和海洋污染、有毒化學品污染危害等。在生態安全問題上,各國有著相當廣泛的共同利益,因此也最有可能開展國際合作。
『拾』 生態安全的定義
生態系統 完整性和健康的整體水平,尤其是指生存與發展的不良風險最小以及不受威脅的狀態。 一是環境、生態保護上的含義。即防止由於生態環境的退化對經濟發展的環境基礎構成威脅,主要指環境質量狀況低劣和自然資源的減少和退化削弱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支撐能力;
二是外交、軍事上的范疇。即防止由於環境破壞和自然資源短缺引起經濟的衰退,影響人們的生活條件,特別是環境難民的大量產生,從而導致國家的動盪。 廣義生態安全概念以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1989)提出的定義為代表:生態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樂、基本權利、生活保障來源、必要資源、社會次序和人類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脅的狀態,包括自然生態安全、經濟生態安全和社會生態安全,組成一個復合人工生態安全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