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地震震級
1. 水庫到底能誘發多大地震
絕大多數水庫誘發地震的震級小於里氏5級,屬於弱震或微震,約占總數的80%以上;較強的水庫誘發地震不到總數的20%,其中5.0~5.9級的中等強度地震10例, 6.0~6.5級強度地震僅4例。目前世界上已記錄到的最大的水庫誘發地震為6.5級,1967年12月發生在印度柯依納水庫。引自網路
2. ()1962年3月19日在( )水庫壩區發生了迄今為止我國最大的水庫誘發地震,震級為6.1
廣東河源新豐江。
中國已建成萬余座水庫,其中已發現十多個水庫蓄水後發生地震,即廣東新豐江、湖北丹江口和前進、湖南南沖和黃石、浙江新安江和湖南鎮、安徽的佛子嶺、江西的柘林、遼寧的參窩水庫等。其中1962年3月19日,廣東新豐江水庫發生的一次6.4級地震,是迄今記錄的最大的水庫地震。
東南沿海地震帶在歷史上發生過7級以上地震。最近的是1918年,汕頭南澳發生了7.3級地震,建國以後除了新豐江水庫1962年發生過6.1級地震,1969年在陽江發生過6.4級的地震。1994年12月30日和1995年的1月10日,在北部灣又發生了6.1級和6.2級地震。
(2)水庫地震震級擴展閱讀:
廣東省地震局付局長梁干介紹,河源新豐江水庫自1962年的主震發生以後,採取了措施,對大壩進行了抗震加固。現在新豐江水庫的抗震測防烈度已經達到了9度。4.8級這樣的小地震,對大壩不會產生任何影響。水庫地震的特點是,發生主震之後都會發生餘震。但餘震的特點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震級(也就是能量)會慢慢衰減。所以餘震會持續幾天,但都不會大。
廣東在建所有特大水庫的時候,都要開展地質安全評估工作。經過合適的庫址選擇以後,才會新建水庫。從目前來看,廣東現有的水庫除了新豐江水庫有誘發地震的現象,其它水庫都沒有。
3. 水庫地震是怎麼回事
在原來沒有或很少地震的地方,由於水庫蓄水引發的地震稱水庫地震。水庫地震大都發生在地質構造相對活動區,且均與斷陷盆地及近期活動斷層有關。水庫蓄水是引起岩體中應力集中和能量釋放而產生地震的直接原因。水體荷載產生的壓應力和剪應力破壞地殼應力平衡,引起斷層錯動,產生地震。
水庫地震一般是在水庫蓄水達一定時間後發生,多分布在水庫下游或水庫區,有時在大壩附近。發生的趨勢是最初地震小而少,以後逐漸增多,強度加大,出現大震,然後再逐漸減弱。
水庫地震可分為三種情況:
①蓄水前沒有歷史地震記載,蓄水後出現明顯的地震活動;
②蓄水後發生的地震震級和頻度高於歷史地震;
③蓄水後地震的震級低於蓄水前的震級。前兩種常發生在弱震區或無震區,又稱水庫誘發地震。後一種常出現於多震區或強震區。
水庫誘發地震具有如下特點:水庫地震的震中僅分布在水庫及其周圍,一般位於水庫及附近 5km圍內,震源深度大多在5km內,少有超過10km;主震發震時間與水庫蓄水過程密切相關;水庫誘發地震的頻度和強度隨時間的延長呈明顯的下降趨勢;水庫誘發地震以弱震和微震為主;水庫地震震源較淺。
據統計,全世界已建水庫約有11000多座。但已誘發水庫地震的僅91座,其中誘發破壞性水庫地震的更少,共18座。國高坍大庫中誘發了水庫地震的約佔25%,·特別是近幾年蓄水的高壩大庫,4座中已有兩座發生水庫地霍,比例數達50%,而一般中小型水庫誘發地震的為數極少。壩高、庫容大的水庫在建壩前的工程地質調查中,應研究水庫誘發地震產生的可能性。
世界上已有一些國家的水庫蓄水後發生地震,1967年12月11日,印度戈伊納水庫發生地震。這次地震是迄今已知的水庫地震中最大的一次,震級為6.5級。它發生於比較穩定的德干高原地區內。主震的震中位置在大壩南3公里。戈伊納水庫壩高103米,1962年開始蓄水,以後發生了約450次地震。
我國已建成9萬余座水庫,其中已發現10米個水庫蓄水後發生地震,即廣東新豐江、湖北丹江口和前進、湖南南沖和黃石、浙江新安江和湖南鎮、安微的佛子嶺、江西的柘林、遼寧的參窩水庫等。其中1962年3月19日,廣東新豐江水庫發生的一次6.4級地震,是迄今記錄的最大的水庫地震。
4. 水庫地震的歷史記錄
據統抄計,全世界已建水庫約有11000多座。但已誘發水庫地震的僅91座,其中誘發破壞性水庫地震的更少,共18座。國高坍大庫中誘發了水庫地震的約佔25%,·特別是近幾年蓄水的高壩大庫,4座中已有兩座發生水庫地震,比例數達50%,而一般中小型水庫誘發地震的為數極少。壩高、庫容大的水庫在建壩前的工程地質調查中,應研究水庫誘發地震產生的可能性。
世界上已有一些國家的水庫蓄水後發生地震,1967年12月11日,印度戈伊納水庫發生地震。這次地震是迄今已知的水庫地震中最大的一次,震級為6.5級。它發生於比較穩定的德干高原地區內。主震的震中位置在大壩南3公里。戈伊納水庫壩高103米,1962年開始蓄水,蓄水後至今發生了約450次地震。
中國已建成9萬余座水庫,其中已發現十多個水庫蓄水後發生地震,即廣東新豐江、湖北丹江口和前進、湖南南沖和黃石、浙江新安江和湖南鎮、安微的佛子嶺、江西的柘林、遼寧的參窩水庫等。其中1962年3月19日,廣東新豐江水庫發生的一次6.4級地震,是迄今記錄的最大的水庫地震。
5. 水庫地震的特點
水庫地震可分為三種情況:
①蓄水前沒有歷史地震記載版,蓄水後出現明顯的地震活動;權
②蓄水後發生的地震震級和頻度高於歷史地震;
③蓄水後地震的震級低於蓄水前的震級。前兩種常發生在弱震區或無震區,又稱水庫誘發地震。後一種常出現於多震區或強震區。
水庫誘發地震具有如下特點:水庫地震的震中僅分布在水庫及其周圍,一般位於水庫及附近 5km圍內,震源深度大多在5km內,少有超過10km;主震發震時間與水庫蓄水過程密切相關;水庫誘發地震的頻度和強度隨時間的延長呈明顯的下降趨勢;水庫誘發地震以弱震和微震為主;水庫地震震源較淺。
6. 水庫地震
水庫地震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才形成的概念。它是指在原來沒有地震的地區,因為建設專水庫而出現的地震,或者在屬原來有地震的地區,在建設水庫後,地震活動增強,亦稱為水庫地震。總之,與水庫的蓄水有關的地震,均在此列。水庫地震的發生表面上與蓄水有關,但實質上又是與蓄水導致的水庫負荷和水庫滲透有關的,而這兩個原因只是起著某種潤滑和觸發的作用,真正發生地震的原因還是地下的地質構造、地下有斷層發育或地層破碎等。與水庫地震起因相同的,如礦井抽水、油氣井注水、鹽井開采等,這類地震一般具有震源淺(2~3km)和震級小(3~5級)的特點。
7. 水庫地震屬於什麼地震
屬於構造地震。
構造型水庫地震 可能因岩體強度大,又積累了較高的應變能,版當庫水沿斷裂帶向深權部集中滲透,促使破裂面強度降低,造成能量急劇釋放而誘發地震。發震條件主要是:①有區域性或地區性斷裂帶通過庫壩區;②斷層在上更新世以來有明顯的構造活動;③沿斷裂帶有地震活動的記載;④斷裂帶有一定規模和導水能力,庫水能滲向深部等。據已觀測到的實例,這類地震的特點是:①震中位於斷裂帶附近;②震源深度一般3~5km,深的約8km;③震級較高,已發生的最強為6.5級;④蓄水深度或水壓力大小與發震的相關性不明顯。
8. 為什麼水庫會誘發地震
庫誘發地震是指因水庫蓄水而誘使壩區、水庫庫盆或近岸范圍內發生的地震。根據精確定位的水庫誘發地震的震中資料證明,水庫誘發地震震中位置均分布在壩區、水庫庫盆及近岸地段范圍內,距庫邊線一般不超過3~5千米,最遠10千米。
對水庫地震成因的探討一直是人們最感興趣的課題,也曾有許多似是而非的觀點流行。庫水的重力荷載作用和孔隙壓力作用是誘震因素之一,但庫水的作用必須藉助於地質體中存在的導水結構面才能向深部傳遞。通過查明庫區是否存在特定的水文地質條件來判別誘發地震的可能性,進而估計發震地點和最大可能強度,稱為水庫誘發地震研究中的水文地質結構面理論,是現階段預測水庫誘發地震的理論基礎。
據研究,我國曾歸納了以下七條可能誘發水庫地震的定性標志。①壩高大於100米,庫容大於10億立方米;②庫壩區有新構造,活斷裂呈張,扭性和張扭,壓扭性;③庫壩區為中,新生代斷陷盆地或其它邊緣,近代升降活動明顯;④深部存在重力梯度異常;⑤岩體深部張裂隙發育,透水性強;⑥庫壩區有溫泉;⑦庫壩區歷史上曾有地震發生。上述七條,符合數越齊備,越典型,則該水庫蓄水後誘發地震的可能性就越大。
按工程地質條件來分類,水庫誘發地震具有不同的成因類型,主要有岩溶塌陷型和斷層破裂型。其他類型的誘發地震震級很小,不會對大壩和周圍環境造成危害,因此一般不作過多的研究。
水庫誘發地震具有多種成因,其發震機理和誘震因素十分復雜,目前還沒有完全為人們所認識。水庫誘發地震是涉及地震學、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和結構抗震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前沿課題。
9. 為什麼水庫會誘發地震
水庫地震大都發生在地質構造相對活動區,且均與斷陷盆地及近期活專動斷層有關。水庫蓄屬水是引起岩體中應力集中和能量釋放而產生地震的直接原因。水體荷載產生的壓應力和剪應力破壞地殼應力平衡,引起斷層錯動,產生地震!
10. 水庫地震的類型
可分為構造型、岩溶型、滑坡崩塌型、凍裂型及混合型等。其中以構造型水庫地震的強度較高,岩溶型水庫地震較為常見。
構造型水庫地震 可能因岩體強度大,又積累了較高的應變能,當庫水沿斷裂帶向深部集中滲透,促使破裂面強度降低,造成能量急劇釋放而誘發地震。發震條件主要是:①有區域性或地區性斷裂帶通過庫壩區;②斷層在上更新世以來有明顯的構造活動;③沿斷裂帶有地震活動的記載;④斷裂帶有一定規模和導水能力,庫水能滲向深部等。據已觀測到的實例,這類地震的特點是:①震中位於斷裂帶附近;②震源深度一般3~5km,深的約8km;③震級較高,已發生的最強為6.5級;④蓄水深度或水壓力大小與發震的相關性不明顯。
構造型水庫地震引起的地震活動變化多使地震增強,但修建在多震區、強震區或曾發生破壞性地震地區的水庫,如美國格蘭峽水庫、佛萊明峽水庫、日本黑部第四水庫、義大利皮亞韋-卡多雷水庫、南斯拉夫格蘭察雷沃水庫等,都是蓄水後微、弱震明顯增加,而中強震很少。對此,有些學者認為是庫水引起岩體中蘊集的應變能提前釋放,才使原有地震活動性減弱。
岩溶型水庫地震 可能因庫水位上升,迅速淹沒某些岩溶管道系統,造成被圍堵的水和氣體在其中沖擊振盪,而庫水下降時引起局部岩溶塌陷和氣爆活動,並伴生地震。發震條件主要是:①庫壩區及其附近有大面積的碳酸鹽岩分布,特別是未變質的質純、厚層塊狀灰岩;②岩溶發育,有管道系統,蓄水前已有天然岩溶塌陷和誘發地震的記載。這類地震的特點是:①震中常位於岩溶發育的峽谷河段,無明顯遷移現象;②庫水位與發震的相關性密切,發震時間滯後於庫水位到達某一庫水位的時間短;③震級較低,大多在4級以下;④震源深度淺,深的一般只1~2km;⑤常為單發、多發的震群型地震,沒有明顯的前震和餘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