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可持續發展論文

生態可持續發展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06 03:12:22

A.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論文800字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認為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里約宣言》 指出「為了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應是發展進程的一個整體部份,不能脫離這一 進程來考慮」。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視環境保護,把環境保護作為它積極追求實現 的最基本目的之一,環境保護是區分可持續發展與傳統發展的分水嶺和試金石。 一、可持續發展突出強調的是發展,發展是人類共同的和普遍的權利。 發達國家也好,發展中國家也好都應享有平等的,不容剝奪的發展權,對於 發展中國家,發展更為重要。事實說明,發展中國家正經受來自貧窮和生態惡化 的雙重壓力,貧窮導致生態惡化,生態惡化又加劇了貧窮。因此,可持續發展對 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是第一位的,只有發展才能解決貧富懸殊,人口猛增和 生態危機提供必要的技術和資金,最終走向現代化和文明。 二、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緊密相聯系 可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做為實現發展 的重要內容,因為環境建設不僅可以為發展創造出許多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效益, 而且可為發展保駕護航,向發展提供適宜的環境與資源;可持續發展把環境保護 作為衡量發展質量、發展水平和發展程度的客觀標准之一,因為現代的發展與現 實越來越依靠環境與資源的支撐,人們在沒有充分認識可持續發展之前,隨傳統 發展,環境與資源正在急劇的衰退,能為發展提供的支撐越來越有限了,越是高 速發展,環境與資源越顯得重要;環境保護可以保證可持續發展最終目的實現, 因為現代的發展早已不是僅僅滿於物質和精神消費,同時把為建設舒適、安全、 清潔、優美的環境作為實現的重要目標進行不懈努力。 三、可持續發展認為,在環境保護方面,每個人都享有正當的環境權利。環 境權利和義務是相對的,對別人是一種權利,對自己則是一種義務,人們的環境 權利和環境義務是平等的和統一的。這種權利應當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維護。 四、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們放棄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就是要及時堅 決地改變傳統發展的模式——即首先減少進而消除不能使發展持續的生產方式 和消費方式。它一方面要求人們在生產時要盡可能地少投入,多產出;另一方面 又要求人們在消費時盡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因此,我們必須糾正過去那種單 純靠增強投入,加大消耗實現發展和以犧牲環境來增加產出的錯誤作法,從而使 發展更少地依賴有限的資源,更多地與環境容量有機的協調。 五、可持續發展要求加快環境保護新技術的研製和普及 解決環境危機、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以及消費方式,根本出路在發展科 學技術。只有大量地使用先進科技才能使單位生產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 才能實現少投入,多產出的發展模式,減少對資源、能源的依賴性、減輕環境的污染負荷。 六、可持續發展還要求普遍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是人們必須改變對自然的傳統態度——即從功利主義觀點出發,為我所用,只要 對人類是需要的,就可以隨意開發使用。

B. 求一篇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論文!

生態建設是全球關注的焦點問題,是區域發展的熱點問題。
1、生態市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全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基礎上作出的科學論斷。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前提是全面發展,中心是協調發展,根本是可持續發展。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不僅要為今天的發展盡力,更要對明天的發展負責;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系,為今後的發展提供可以永續利用的資源與環境。建設生態市,正是按照科學發展觀尤其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根據生態經濟學原理和循環經濟理論提出來的。我們要通過生態市的建設,實現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謀求經濟社會最大限度的發展,以最小的社會、經濟成本保護資源和環境,既創建一流的生態環境和生活質量,又確保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而使經濟發展走上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清潔生產型、生態保護型、循環經濟型之路,確保我市經濟社會在整體上的全面發展,在空間上的協調發展,在時間上的持續發展。
2、生態市建設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當前,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已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尺度。生態環境越好,對生產要素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越強。從這個意義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市目前的產業結構以機電、化工、輕紡、建築四大產業為主,其中機電和化工是我們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隨著化工業的蓬勃發展,部分區域的環境惡化趨勢日益加劇,環境容量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日益明顯。如果我們的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隨著經濟總量增長,甚至高於經濟總量增長,那麼,離累積性環境問題的爆發將為期不遠,到那時我們不僅將失去發展空間,甚至會影響生存的空間。
生態市建設的適時提出,為我們解決這個難題提供了途徑。堅持通過污染治理消除污染嚴重的劣勢,發掘生態經濟發展較快的「潛在優勢「,保持杭州灣新區的區位與集聚優勢。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對我市有限的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進行重新整合和配置,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使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從而緊緊抓住21世紀頭二十年的重要戰略機遇,由龍山時代和曹娥江時代直接邁向杭州灣時代,呼應大紹興,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不斷增強上虞區域競爭力,進而在國內外兩個市場有所突破,贏得先機。
3、生態市建設是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舉措。
層次,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的追求。開始注重城市的人居環境,普遍關心環境衛生、生態質量等問題,而且迫切要求這些方面盡快得到更大的改善。經過這幾年對城市污染源的綜合整治,我們上虞的生態環境與前幾年相比應該說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離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很大的距離。我們各級黨委、政府,我們這些黨員幹部,怎麼去為人民服務?怎麼去實踐「三個代表」?貫徹「三個代表」,必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建設生態市,努力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宜人的居住環境,是一件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是一項為民盡責、民為謀利、為民興業的民心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為人民群眾創造優美、干凈、舒適的生活環境,為子孫後代留住青山綠水,碧海藍天,真正實踐「三個代表」,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總之,生態市建設是大勢所趨,時代所期,人心所向。各級、各部門必須深刻認識建設生態市的重大意義,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上來,進一步增強建設生態市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生態市建設作為事關上虞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項戰略任務,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堅持不懈地扎實推進。

1、發展生態工業
優化工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生態優先,發展第一,強化經濟效益、環境效益「雙贏」意識。應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拓展高新技術產業。積極引進、培育、發展產業關聯度大、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項目和企業,重點扶持機電、節能環保產業,改造提升輕紡等傳統產業,適度發展化工業和新型建材業,積極培育電子信息、生物醫葯等新興高新技術產業,限制壓縮重污染和高耗低效產業,形成以機電、化工、輕紡、節能環保四大支柱產業為主導,其它產業協調發展的工業格局。
合理空間布局,推進產業集聚。以企業規模化、產業集聚化、經濟特色化、污染治理集中化、資源利用集約化為目標,加快實施「北工中城南閑」的市域發展戰略。按照城鎮體系規劃所確定的市區——中心鎮——一般鎮三級城鎮發展布局和高效、集約化的城市產業發展要求,按照梯度集聚、合理規劃的原則和環境資源稟賦特點,優化全市工業空間和產業布局。建立工業發展嚴控區,做大做強杭州灣上虞新區,做優做高上虞經濟開發區,做活做特鄉鎮(街道)工業集聚區。重點扶持杭州灣上虞新區、上虞經濟開發區和豐惠勞保用品、崧廈傘業等一批重點開發區和特色工業集聚區,整合、壓縮不規范的鄉鎮工業集聚區。採取政策措施,推動企業向工業集聚區集聚,形成以城區為中心,上三高速、329和104國道等重要交通干線為發展軸,以杭州灣上虞新區和經濟開發區為集聚發展區,以豐惠、小越、崧廈、章鎮、上浦為發展點,符合產業發展與布局規劃和生態市建設規劃的市域集聚態產業空間布局。積極引導廢水、廢氣排放量較大的項目和企業向杭州灣上虞新區集聚,嚴格控制化工、印染等廢水、廢氣污染較嚴重的建設項目在杭州灣上虞新區外落戶建設,嚴格控製造紙、食品脫水加工等廢水排放量較大的建設項目在污水集中收集輸送管網之外的區域選址建設,分散在城區內和虞中、虞南地區對環境污染影響較大的工業企業限期轉產或搬遷。
推行清潔生產,建設生態園區。大力實施清潔生產審計,推廣應用清潔生產技術,鼓勵選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產生量少、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的生產工藝、設備。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工業生態鏈,實現工業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強化工業污染防治,加強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管理,未通過環保「三同時」驗收的建設項目一律不準投產。組織開展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建立區域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加強工業園區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完善園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實行生態化改造
2、發展生態農業
建設特色優勢生態農業。調整糧經結構、種養結構、品種結構,逐步提高經濟作物、水產養殖、林特產品和畜禽產品在農業中的比重,重點發展蔬菜、水產、花卉、茶果、畜牧五大產業,農、林、牧、副、漁五業並舉,形成穩定的生態農業經濟體系。根據各地農業發展的區域條件和比較優勢,按照「開拓市場、優化結構、提高品位、增加效益」的要求,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優化區域布局,推動名特優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區。在城郊和虞中平原水網地區構築城郊型優高農業區,建設優質蔬菜產區、花木種植區、名優特色水果種植區、高檔水產養殖區;在虞南丘陵山地構築生態型農林特產區,建設綠色有機農產品區、生態農業特色產業區,建設「後花園」、「休閑區」。積極開發休閑觀光農業。
推行綠色生產經營。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引導農民發展綠色農業,推行綠色生產營銷,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全面實施農產品無公害生產,加強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積極申報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組織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著力提高綠色有機農產品比重。通過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生態示範基地建設,帶動千家萬戶發展生態農業。突出發展茶葉、乾果、水果、蔬菜、竹筍等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綠色有機名特優農產品。
強化農產品質量管理。實施種子、種苗工程,大力引進推廣優質高效的農產品新品種。積極推廣病蟲害無害化防治技術、動植物品種優化技術、農產品標准化生產技術和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科學用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葯和各類有害葯物。實施農業生產過程標准化和農產品質量標准化,突出安全衛生指標,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和檢測體系。
3、發展生態旅遊
全面整合自然景觀和文化資源,緊緊圍繞「打造虞南旅遊休閑基地,建設長三角都市後花園」的總體發展目標,著力構築曹娥江濱水觀覽遊憩帶、春暉白馬湖文化生態休閑區、洪山湖祝家莊古典風情休閑度假區、陳溪一覆卮山健身運動休閑區、四明一鳳鳴山養生游覽度假區、東山文化觀光區「一帶五區」的生態旅遊框架,努力成為杭、甬旅遊集散城市的副中心及浙東黃金旅遊線上的旅遊節點。切實加強旅遊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維護景區資源和當地生態系統,打造優美舒適的生態旅遊環境。提高旅遊區的文化品位,挖掘、包裝具有上虞特色的「東山文化」、「曹娥文化」、「虞舜文化」、「英台文化」、「春暉白馬文化」、「青瓷文化」和「名士文化」,打響生態旅遊品牌,做大、做精生態旅遊產業。
第三、加強生態建設。
這是建設生態市的重點,也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突出抓好三點: 一是加強城市生態建設。發揮城區自然生態資源優勢,「森林進城」,建設以山體為綠被,以河流水系、交通綠地為脈絡,街道、小區、單位綠地為補充的點、線、面有機結合的城區綠地生態體系。充分利用濱江優勢,實施曹娥江「一江兩岸」綠化景觀帶建設,營造特色鮮明的城市中心景觀區,展現生態型城市的魅力。利用杭甬運河、百松河、西橫河三河貫穿城區的自然條件,精心打造城區碧水綠林人文景觀帶。加強綠色通道工程建設,在人民路、三環路、四環路、南北中心大道、百松公路、百豐公路、329國道、104國道等重要交通干線兩側建設縱橫交錯的綠色生態走廊。加強百官半山、豐山、曹娥鳳凰山、峰山等自然山體的景觀建設和森林、植被保護,建設城區生態休閑綠地,建設市民廣場、青春廣場,合理布置街道綠化,增強城市「綠肺」功能。二是加強農村生態建設。整治村落環境。結合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以每年100個行政村的進度,開展「百村整治」示範活動。按照布局合理、設計科學的要求,全面規劃農村居民點的建設,拆舊建新,改造「空心村」,植樹綠化,整治環境衛生,改善村容村貌,達到道路硬化、四旁綠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河道凈化、布局優化、住宅美化、服務強化等八化要求,以良好的居住環境、完備的基礎設施、優質的社區服務實現農村城鎮化。同時選擇生態優勢突出、經濟條件較好的行政村,大力開展生態村建設工作,建設綠色生態家園。三是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完善城鎮排水系統。新建排水系統採用雨污分流制,對現有合流制管道採用截流式合流制,並在道路改造、舊城改造中逐步建成分流制。近期重點加快建制鎮污水收集系統的建設步伐,完善城區污水收集系統,盡快完成城市污水處理廠截污范圍內建制鎮的生活污水納管統一處理工作,保證至2007年全市城鎮生活污水收集率達到60%以上。非城市污水處理廠納污范圍內的鄉鎮生活污水處理,按照集中和分散處理相結合的原則予以實施,並盡可能考慮與工業集聚區合建集中污水處理廠。章鎮、豐惠、湯浦等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較大鄉鎮可分別建設小型污水處理廠;其餘南部各鄉鎮由於人口不多,且較為分散,應採取地埋式無動力生活污水凈化池或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等多種方式進行處理。至2007年,所有城市污水處理廠納污范圍外的建制鎮必須建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加快建設和完善城鎮垃圾收集處置系統,建設相應的環衛基地和環衛設施,積極推行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近期加快改造、擴建位於城東驛亭鎮的城市垃圾填埋場,以滿足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需要,其它各鄉鎮近期必須完成現有垃圾填埋場規范化改造,實現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中期結合杭州灣上虞新區熱電廠建設,建設生活垃圾焚燒設施,集中處置市區和道墟、崧廈、小越、驛亭、謝塘、蓋北、瀝海等鄉鎮及杭州灣上虞新區的生活垃圾,集中處置一般可燃固體廢棄物;並逐步關閉這些鄉鎮的小型垃圾填埋場,做好覆土、綠化和防滲等工作;同時在這些鄉鎮建設密閉壓縮式垃圾中轉站,提高垃圾收運效率。在小型垃圾焚燒設施技術經濟條件可行的情況下,在虞南的豐惠、章鎮建設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其它鄉鎮因較為分散,仍以建設小型無害化垃圾填埋場自行填埋處置為主,或建設垃圾堆肥廠進行綜合處理。
三、加強領導,狠抓落實,確保生態市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生態市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涉及領域多、涵蓋面廣,同時也是一個長期建設和漸進發展的過程,任務重、時間長、要求高。各級各部門必須著眼長遠,立足當前,扎實工作,穩步推進,堅持不懈地把生態市建設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1、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健全創建機制
生態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全市上下各級、各部門、各行業,必須切實加強領導,統一認識,協調行動。建立以黨政一把手為首,由分管相關工作的副市長、有關部門及重大工程項目的負責人組成的生態市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組織生態市建設規劃的實施,協調解決生態市建設過程中產生的重大問題,確定各階段的重點任務。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協調和處理生態市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並對各項生態建設任務實行目標管理。辦公室要保證人員編制到位和資金保障到位。市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切實加強生態市建設工作領導,明確分管領導,明確職能科室或辦公室。同時要加強市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之間的配合、聯系和協調,建立工作通報制度和交流制度,形成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良性互動的工作推動機制。
建立生態市建設首長負責制,把生態市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將生態市建設任務的完成情況作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對在生態市建設工作中取得成績的予以相應的獎勵,對嚴重影響生態市建設或發生生態環境破壞事故的單位和主要領導給予必要的處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要把生態市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市委、市政府將生態市建設的年度目標、任務納入對市級各部門、各鄉鎮(街道)的年度考核內容,並將生態市建設的年度目標、任務逐項分解,下達到各有關部門和鄉鎮街道,簽訂目標責任狀。並建立生態市建設評估機制和行政效能監察機制,按照生態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與考核評價制度,對全市及各鄉鎮、各部門生態市建設進展情況進行動態評估,科學地分析和評價生態市建設的成效和階段性成果。市級有關部門、單位要嚴格按照生態市建設的職責要求,把生態市建設內容結合到本部門的重點工作中。各鄉鎮(街道)要按照生態市建設目標責任書要求,抓緊制訂工作計劃,切實抓好落實。使建設任務落實到基層,實現任務到人,措施到位,確保生態市建設工作卓成有效。
2、抓好項目,落實政策,保障創建成效
建設生態市,關鍵要抓項目。沒有一定數量、質量的項目,建設生態市就是空中樓閣。抓住了項目,也就是抓住了生態市建設的「牛鼻子」。我們在招商引資活動中,要利用生態品牌引項目、爭項目、建項目。重點是抓好生態項目的開發、篩選、包裝、申報和實施工作,以生態項目推動生態市建設,促進經濟發展。要選擇對生態市建設、上虞經濟社會發展帶動力強、社會效益好、近期可以啟動的項目,各鄉鎮(街道)、各部門要拓寬思路,多思考、多挖掘。凡是可以利用生態條件,可以掛上生態市建設的項目都可以充分挖掘出來。環保、發計、經貿等部門要加強業務指導,及時綜合和篩選。 建設生態市,必須要有相關配套的政策保障。切實加大創建生態市的政策扶持力度,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項目,要優先保證用地、用水、用電,並提供相應的稅收優惠和政策傾斜。到2012年,市政府計劃安排295.15億元的資金用於生態市建設,各鄉鎮(街道)政府和市級有關部門、單位也要籌措相應的資金用於生態市重點建設項目。充分發揮政府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和對社會資金的導向作用,堅持以改革的思路,運用企業化、產業化、市場化的機制,鼓勵、支持社會資金投向生態市建設,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導、市場推進、公眾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逐年提高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投入占同期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以及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市財政每年撥出300萬元資金,專項獎勵、補助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發展生態經濟、開展清潔生產、創建生態鎮(街道)村等項目和在生態市建設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制定鼓勵退耕還林優惠政策,加大退耕還林工作力度。建立自然資源與環境有償使用機制和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對資源受益者徵收資源開發補償費和生態環境補償費。
3、強化宣傳,全民參與,營造創建氛圍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和網路等媒體,拓寬思想,創新載體,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開展生態市建設的輿論宣傳,進行多種形式的生態環境教育和科普宣傳教育,使生態市建設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使單位和市民明確自己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增強社會各界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加強消費引導,大力推行綠化消費和可持續消費,在全社會形成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風尚。把生態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來培育和弘揚。通過「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宣傳教育,在廣大幹部群眾中廣泛開展生態文明觀和文明發展觀教育,促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轉變。牢固樹立環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財富,環境就是生產力,環境就是競爭力的觀念,使人民群眾像關注經濟增長數字那樣關注環境質量的改善,像關心社會穩定那樣關心環境安全。在全市上下形成不重視生態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視生態的幹部是不稱職的幹部、不重視生態的企業是沒有希望的企業、不重視生態的公民是不具備現代文明意識和公民這樣一種共識。
建立完善的公眾參與機制,暢通交流渠道。充分發揮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法律和民主監督作用,進一步加大新聞媒體、社會各界及群眾的輿論監督力度,表揚先進典型,揭露違法行為,完善有獎舉報制度。建立環保問題公眾聽證會制度,不定期地公布環境狀況和環保工作的信息,擴大公眾對環境的知情權,如重點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信息等,為公眾關注環保、參與環境監督和咨詢提供必要條件。把開展生態市建設切實轉化為各級各部門和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實現生態市建設的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

C. 關於可持續發展的論文怎麼寫

精神文明建設是整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1 控制人口數量
控制人口數量,對於中國和世界、現在和未來都有著積極意義。
2 提高人口素質
提高人口素質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3 改變不合理的生產消費模式
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形成低消耗、低污染的生產消費模式。
4 改變不合理的生活消費方式
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引導人們樹立科學、適度、文明的生活消費方式。
5 水是生命的源泉
人類能直接利用的陸地淡水依賴大氣循環而產生,即太陽能蒸發了海水,水汽通過大氣環流,凝結成雲致雨降落於陸地而形成陸地的淡水。但在水資源中能夠利用的淡水比例卻是很小的。所以,我們一方面要積極開發利用好水資源,另一方面又要從全面節約用水做起,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水量和水質日益增長的需要。同時,又要切實維護水資源在水文、生物和化學等方面的自然功能,使經濟建設和水資源保護同步進行。
6 發展衛生事業,保障人民健康
人類健康水平是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提高和改善人類的健康水平,必須健全綜合衛生保健體系,減少因環境污染和公害引起的健康危害,大力控制傳染病,減少地方病的危害,特別是要保護好婦女、兒童、老人等易受害人群。
7 加強住區建設,改善人類住區
發展是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的基本需要,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人類住區建設的一個標志。要努力建設一個布局合理,設施齊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環境優美,居住舒適的人類住區。
8 清潔生產代表著工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在生產過程中對污染物進行控制和預防,使社會需要的最終產品盡量少地成為廢物進入環境中,並有效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清潔生產代表著工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9 不要把子孫後代的飯都吃光了
如果人們無節制地消耗自然資源,如果人們今天浪費或者不合理地使用石油、天然氣、煤和各種礦產資源,那麼這實質上就是在吃子孫後代的飯,堵子孫後代發展之路。
10 消除貧困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消除貧困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基本條件。我們要實施更加積極的消除貧困政策,鼓勵和提倡先富起來的地區幫助貧困地區盡快消除貧困,努力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11 全面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資源
21世紀將是人類全面開發和保護海洋資源的時代,研究、開發和保護海洋應是人類的共同行動。
12 逐步改變現有的能源結構
自然界中存在的且可能被人類利用來獲取能量的自然資源稱為能源資源。當前,世界上消耗最多的能源資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非再生的化石礦物能源。而這種能源資源的儲量是有限的,是會枯竭的。因此,我們必須改變現有的能源結構,加強對能源的可持續利用,走能源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3 防止土地荒漠化
我國有多達5000千米的風沙線,受害農田有660多萬公頃。因此,我國實施了「三北」防護林工程,這是一項舉世矚目的綠色工程,也是改善我國生態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典範。
14 保護生物多樣性
生命系統的因子共分為三大類:即植物、動物、微生物。植物紮根於土地,在光合作用下生產更多的生命物質和能量。動物首先是吃植物的草食動物,然後是吃動物的肉食動物。就三者的關系講,植物是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或次生產者,微生物是分解者。生物資源是由多樣性物種種群組成的生命系統。
15 森林資源具有保護環境的功能
森林不僅具有維持生態平衡的功能,同時其自身就是最豐富的陸地生態系統。森林可以調節氣候和地下水、地表水的流量,可以防止沙塵暴,減少水土流失。森林還是生物多樣化的寶庫,是衡量人類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
16 發展科學技術,改善環境和生活質量
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決定著未來世界的發展速度,同時決定著未來世界能否可持續發展。
17 培育生態意識,轉變公眾觀念
可持續發展提出了生態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原則,提出了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態化的要求。生態保護、生態補償、生態創造意識,應當成為社會各行各業的直覺的內驅力;購買綠色產品,培育綠色消費和適度消費,應成為人們的新消費觀;綠化造林,應成為全民的生態創造活動;建設生態旅遊區,應成為旅遊業發展的新思路;企業家必須轉變觀念,樹立綠色生產的觀念;城鎮規劃和建設必須體現生態的觀念和思維。
18 依靠法制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依靠法制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一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地位需要法律的確定;二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需要依賴法律的強制性;三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需要藉助法律的廣泛調整性;四是可持續發展也將豐富法律的內涵,推動

D. 關於可持續發展的1000字論文

可持續發展與人的主體地位初探

自20世紀末以來,由於人類面臨日益嚴重的各種「生態問題」,因而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備受人類關注的熱門話題。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觀,也日益深入人心,並被越來越多的國家作為一種社會發展戰略付諸實踐,這是人類社會文明進程中的質的飛躍。但就目前情況看,對可持續發展內涵的理解仍不盡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問題上尚未形成共識,如人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問題。這就直接關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續發展觀的本質以至能否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一、人在與自然關系中的主體地位
所謂人的主體地位,是指人在與自然界關系中的一種位置,即在這種關系中,人是主 體,自然界是客體。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是相當復雜的,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層次, 「主—客」關系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方面,但不能涵蓋人與自然界關系的全部。因此 ,人與自然的「主—客」關系的確立也是有范圍的,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一般地說, 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可以從兩個角度加以確證,一是從存在論(事實)的角度看,人與自然 界中其他存在物(生命的、非生命的)一樣,同屬於自然生態系統構成中的一份子或一個 組成部分,人與其他自然存在物就是一種「平等」關系。在這個意義上,人與其他自然 物之間難以區分誰為主、誰為客關系。二是從價值論(價值)的角度看,人類具有不同於 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屬性,具有其他存在物所不具備的自主性、創造性,人源於自然 而又超越於自然,人可以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作為認識、利用和改造的對象,使直接的自 然物或被人改造過的自然物為人所用、為人服務。同時,人還具有認識和改造自身的自 覺性和能力,也就是在人類針對自然界的有意識、有目的活動中,對自然界的積極改造 和對人類自身的自覺改造是一致的,在改造自然中使人類自身得到改造。「自覺地」改 造自身與「積極地」改造自然兩者之間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相輔相成,進而實現人與 自然的協調、共生與互利。可見,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的主體地位主要是在「價值 論」的意義上構成的「主—客」關系中得到確證的。但是,人的實踐和自然科學研究證 明,即使是在「存在論」的意義上,人類的活動也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主體性,「由於人 類在地球上的活動非常廣泛,不斷地改變或影響地球的自然環境,已經成為生物生態系 統中的主導性生態因子」[1](P43)。概而言之,在人與自然關系中,人的主體地位的內 涵主要表現為:(1)人依據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積極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實現主 體客體化;(2)人通過實踐活動將外在於人的自然「內在化」以充實、完善和發展人自 身,實現客體主體化;(3)人的主體地位的實質在於人是目的。就人與自然關系的本質 而言,人具有目的價值,自然界具有手段價值。因為就人類而言,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正 確認識與有效地處理,都必然以是否符合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客觀需要,作為最終的價 值取向和評判標准。當然,這並不否定自然界在人們活動面前確證它存在的客觀性和獨 立性,即自然界可以獨立於人而存在,它具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和本質。 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規律的「價值」是人的存在及其需要所賦予的。一方面,自然 界存在及其規律對人作為目的及其實現有制約作用,也就是說,人在自然界面前不能「 為所欲為」,必須承認自然界的真實存在,尊重自然規律;另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 規律之所以有價值,就在於它為人的生存及其發展提供了條件,為人的活動服務,為人 的目的實現服務。這就是人的主體地位的基本涵義,也是人與自然之間「主—客」關系 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規定,正是人的主體地位確定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性質,確定了人的活 動和自然界作用的范圍。

E. 如何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論文

一、環境危機呼喚生態文明建設
科技進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隨著科技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文明開化程度日漸提高。「技術已給我們的生活與時代帶來根本性的變化,它在各個領域的挺進已日益地改變、修正和更換著我們的環境,我們的面前呈現出一個可供行為與選擇的迥然不同的世界」。[①]18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使這個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工業化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給人類帶來無限的幸福與憧憬。但是,伴隨工業化生產方式而來的不僅僅是福音,環境惡化與資源短缺已使超常發展和消費巨增的人類面臨著生存挑戰:按傳統生產方式和人類無節制的消費方式,地球提供給人類的資源能維持多久?「狹小」的自然空間還能容納多少人類生產生活所產生的垃圾、廢物、廢氣?有限的地球最終能夠承載多少日益龐大的人群?我國的環境資源危機也是與工業化相伴而生的。近代中國為實現民族的平等和國家的發展,進入了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型期,百年動盪,內憂外患。直到中國共產黨執政,中華民族才開始了一場艱難的工業化運動。20世紀50年代以前,我國的工業化剛剛起步,工業基礎薄弱,環境污染問題尚不突出。50年代後,隨著工業化的大規模展開,重工業的迅猛發展,環境問題初見端倪,但這時候污染范圍仍局限於城市地區,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較為有限。到了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工業化進程的突飛猛進,我國的國內資源已難以支撐傳統工業文明的持續增長和當前這種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產方式的持續擴張,環境危機已經呈現。其中,人與自然之間的危機主要表現在: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嚴重等等;受人與自然環境道德關系影響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危機表現在:代內不平等(當代人在利用自然和環境、滿足自身利益上的機會不平等。代內不平等主要反映在南北問題或者同一國家內部不同地區的不平衡上)、代際不平等(我們現在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如果超過其再生速度,就破壞了其再生性,我們的後代就不能再開發利用)。
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把經濟利益作為追求的首要目標。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人們競相開發「免費」或者「低廉」的自然資源, 降低甚至規避環境成本,由此引發了環境危機。如,在青海,人們為了獲取土地上所剩無幾的「發菜」,幾乎將方圓數百公里的植被全部毀掉;在內蒙古,由於山羊絨的高價和暢銷能夠給生產者帶來高額利潤,大片的草場被養殖的山羊破壞殆盡。正如馬克思所言,「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大膽起來,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二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可以說,某種野生動植物被人們發現有利可圖之日,便是其瀕臨消亡之時。一些落後或邊遠地區為盡快脫貧致富,不惜一切手段開采本地的自然資源。例如:長江上游川西北地區的居民濫伐森林,直接引發1998年那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20世紀90年代初在寧夏草原上,當地群眾瘋狂挖采尚未成熟的沙淇、甘草,致使幾十萬畝草原沙漠化。[②]這種為了經濟利益而破壞環境的例子不勝枚舉,造成的環境危機是不可估量的,有時是無法挽回的。人們對經濟利益的追求所造成的環境破壞,是只顧及眼前利益、本位利益,而不顧及社會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不符合現代環境道德要求的。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給人類帶來了幸福的生活,但在享受現代科技改造自然和發展經濟所獲得的好處的同時,也品嘗到了其所帶來的負效應。
總之,我們正面臨著一場新的環境資源危機,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矛盾需要及時緩解,人類需要文明的轉型。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我們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進一步升華。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人類曾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這些傳統文明的一個突出特徵是以人類中心主義為價值取向,其實質是「反自然」的。工業文明時代,奉行的是「物質消費至上,享樂至上」的價值觀。人類憑借科技的進步,採取各種手段不斷向自然大肆索取財富,忘卻了對自然的愛護和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導致了當今全球性的環境危機。[③]生態文明是人類在繼承和批判工業文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一種可持續的道德文明。它強調人類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權力的同時,也應當與自然保持一種和諧的關系,而不應當憑藉手中的技術和投資,採取耗竭資源、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的方式;強調人類在追求今世發展與消費的時候,應承認並努力做到使後代人與自己的機會平等,不允許當代人一味片面地、自私地追求自己今世的發展與消費,而毫不留情地剝奪後代人本應享有的同等生活、消費和發展的機會。
二、生態文明建設中環境道德的內容和作用
環境道德(也叫生態道德),即人與自然環境間的行為規范。《中國21世紀議程》將我國公民的生態道德界定為:1、所有的人享有生存環境不受污染和破壞,從而能夠過健康和健全生活的權利,並承擔有保護子孫後代滿足其生存需要的責任。2、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種享有其棲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壞,從而能夠維持生存的權利,人類承擔有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3、每個人都有義務關心他人和其它生命,破壞、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種生存權利的行為是違背人類責任的行為,要禁止這種不道德的行為。
環境道德的思想和理念。基於生態文明的環境道德強調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反對人類中心主義關於人擁有對自然的絕對的單向權力、人是宇宙之靈、太陽為人而生、星斗為人所亮、自然為人而存、人是自然的主人、人類要征服自然等觀點;反對認為自然是無價、無主、無限的觀點;反對對自然資源進行「竭澤而漁」式的索取和掠奪。環境道德主張擺正人與自然的關系,明確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類對自然做了什麼就是對自己做了什麼,人對自然具有義務。在生態文明下,人類與自然要共同邁向未來,既不是人類統治自然,也不是自然界統治人類,而是在不斷滿足人類長遠利益的前提下,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滲透。人類在尊重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合理地開發自然,把人類的活動控制在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范圍內,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積極能動地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④]
環境道德的生產觀。人們在從事生產、經濟活動時,要在追求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兼得的前提下實現生產、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要改變傳統的「原料—產品—廢品」的生產模式為「原料—產品—剩餘物—產品」 的生態模式,即循環經濟模式。循環經濟是追求更大經濟效益、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的先進經濟模式,是實現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與自然資源有機整合的基礎,是一種與環境和諧共生、環境友好的經濟模式,它是世界各國環境保護必然的選擇。另外,要加強生產領域的倫理約束。首先,要使企業在保護環境方面發揮重要的主導作用,特別是在推行運用環保技術方面發揮示範作用。近年來,在環境污染日漸嚴重的情況下,生態生產技術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發展非常迅速。但是目前生態生產技術在我國企業生產中的應用還不充分,這就要求企業界能夠克服生態上的短視,使不斷進步的生態技術能夠發揮真正的效力,有用武之地。其次,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要以研發「綠色產品」為主導方向。企業生產綠色產品既會體現出企業對社會的責任感,推動「綠色市場」的發育,同時也有助於推動環保宣傳教育,提高整個社會的生態意識。第三,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企業應勇於承擔治理環境的責任,不能推諉,更不能採取轉嫁生態危機的不道德的行為。
環境道德的消費觀。199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可持續消費的政策因素》中提出,可持續消費是「提供服務以及相關產品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使自然資源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減少,使服務或產品的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廢物和污染最少,從而不危及後代的需求。」可持續消費要求引導人們選擇合理的生活方式。人類的生活方式通常是指滿足自己多種需求的基本樣式。隨著技術文明時代的到來,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評判也往往是通過「以個體對實物的佔有量的多少和個體對實物的需求量的滿足程度評判生活質量的高低」。[⑤]這種評判導致社會出現非人道化的消費時尚,即表現為片面地強調物質消費。因此,人們應轉變消費模式和觀念,提倡綠色消費。綠色消費是「一種以『自然、和諧、健康』為宗旨的有益於人類健康和社會環境的一種消費形式」。[⑥]具體說來,表現為三個方面:其一,消費文明化。應該使消費行為成為個人發展完善的一種手段和條件,不能將其轉化為生活的目的,要摒棄「消費至上」的價值觀念。其二,消費無害化。要求對人的整個消費活動的諸多環節——從產品的設計生產、包裝出售到被人以不同的方式消費掉,都應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破壞或將污染、破壞降到最低限度。其三,消費適量化。也就是指建立一種科學合理的消費結構,選擇正確的消費方式,在使人們的消費規模保持適當增長幅度的同時,提倡消費適量化。
環境道德教育是為維護人類生存和經濟持續發展所進行的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行為規范教育,是客觀的環境道德原則和規范轉化為人們個人環境道德品質的基礎,是培養人們良好環境道德素質不可缺少的重要實踐活動。《21世紀議程》指出,「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能力的關鍵。教育對於改變人們的態度是不可缺少的,對於培養環境意識和道德意識、對於培養符合可持續發展和公眾有效參與決策的價值觀與態度、技術和行為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道德教育才能提高人們的環境道德素質和意識,才能對保護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邁向生態文明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環境道德教育的現狀與存在問題
環境問題不僅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直接導致了復雜的倫理惡果。恢復這些被環境危機破壞的倫理關系需要大力開展環境教育,特別是其中的環境道德教育。傳統的道德教育僅僅教化人們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及社會關系,並沒有對人類指向自然實體,直接作用於生態環境的行為加以倫理評價。環境道德教育所確定的道德教育目的和原理與此不同,它教導人們,不僅人對人的社會行為而且人對環境的自然行為均要受到倫理評價,不僅要正確處理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的利益關系,而且還要恰當地對待人與自然的交往行為、利益關系,擺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⑦]近年來,環境道德成為環境倫理學領域內受到廣泛關注的問題。但是,對環境道德教育的研究並不多,環境道德教育的實踐也比較薄弱或缺乏。在領導層,對於環境道德教育口頭上重視,行動上忽視。不少領導幹部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往往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報告中,在實際工作中對環境問題的關注較少。在各類學校,專門的環境道德教育幾乎沒有,只是在相關課程的教學中,有時提到一些支離破碎的環境道德觀念。在媒體的宣傳上,雖然有一些環境道德的提倡,但力度也不夠,知識也不全面。受這種大環境的影響,家庭的環境道德教育更是付之闕如。環境道德教育的這種現狀引起的結果是:我國公眾環境道德總體水平不高。雖然近年來隨著環境危機的日益嚴重,公眾對環境保護的意義、環境污染的危害性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也掌握了一些環保科學知識,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環境道德規范,但還不盡如人意;另外,雖然許多公眾確立了較為明確的環境道德觀念,但環境保護的參與意識較為薄弱,對自己行為的作用以及應當承擔的責任沒有充分認識。
環境道德教育在我國是一門很不成熟的學科,還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公眾對環境問題認識不足,影響了環境道德教育的開展;缺乏系統的環境道德知識教材,各界無法進行完整的環境道德教育;師資匱乏,師資的培養還沒有到日程上來;社會未能將環境道德教育作為基礎教育中提高未來公民素質的重要措施來實施,未能真正認識到環境教育廣泛而深刻的德育內涵。
四、環境道德教育的實施途徑
按照環境道德教育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開展環境道德教育,使社會各階層逐步樹立環境道德意識,養成環境道德習慣,從而自覺履行環境道德義務。
(一)教育的內容。
普及生態環境知識和環境法律知識。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自然的支持。人們應熱愛自然、尊重自然、了解自然;只有掌握了自然規律,才有可能正確利用規律,滿足人類自身需求,改善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只有擁有豐富的生態環境知識、環境法律知識,具有環境道德意識,才能對大自然產生熱愛之情,才能產生保護大自然的摯著追求,才能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因此,系統傳授生態環境知識、環境法律及環境道德知識就成了環境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務。
灌輸新的環境道德價值觀。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大大拓展了傳統價值觀的內涵。首先要向人們揭示自然的內在價值,使人們能夠將自然視為人類的夥伴,並產生一種保護自然、尊重自然的態度,產生對自然的親近感情和關懷。其次引導當代人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自覺維護下一代的發展權利,學會正確處理當代人之間、當代人與子孫後代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益關系,從而在平等的基礎上真正實現資源共享。
引導人們樹立合理的利益觀。利益是人們行為的驅動力。道德與利益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正確對待利益問題是一切道德的出發點。環境道德作為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於生態環境利益關系的規范,其基本原則就是生態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高於一切,要注重自然界各個要素的互利共生、協調發展。環境道德將我們置於一種挑戰性的困境中,因為它們可能會要求我們拋棄一些物質理想,即我們的生活應達到一定的水準以及為了維持這種水準應該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因此,我們在發展經濟,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不能忽視生態利益,以破壞環境為代價。人類應重新規范人與自然的關系和利益分配,以生態優先的原則重新定位一些產業。
提倡適度消費和綠色消費觀念。人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須考慮它們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即使可以再生,也必須給它以喘息的機會,讓其能夠休養生息。我們應大力宣傳和引導人們購買那些生產使用中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無害、符合環保要求的綠色產品,培育綠色消費的情感和市場,從根本上杜絕一次性的消費。總之,我們強調:「自然界能夠提供人類生存的資源,而人類消費過的東西又能夠被自然界分解和吸收,成為自然界發育的有益養分,然後再以更多的財富回報人類。這樣就形成了社會—人類—自然的良性循環」,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人類可持續的發展。
(二)教育的途徑。
社會環境教育。在社會教育中,應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社會宣傳教育格局。首先要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認識,強化他們對環境道德的重視。各級領導層是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社會經濟重大事項的決策者,在環境道德建設中起著決策作用。領導者的環保意識和環境道德水平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和廣大民眾。因此,抓好領導者的環境道德教育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應利用黨校和行政學院等各種領導幹部培訓班開設環境教育講座,提高領導者的環保意識和環境道德水平,進而激發領導者帶頭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的積極性。[⑧]同時,也要在群眾中進行環境保護、環境科學和環境道德的普及宣傳教育,使環境道德教育成為全體公眾的必修課,讓全社會都重視和行動起來,共同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充分利用環保部門和宣傳媒體普及生態、環境科學知識。環保部門以公開環境情況的數據、案例等,引起社會對環境問題的廣泛關注,以科普講座、板報宣傳、影像教育等方式進行輿論宣傳,加強環境道德的宣傳教育,深化全社會環境道德意識。
學校環境教育。學校是教育和培養國家建設者和管理者的專門場所,對於學生環境道德素質的塑造,它們有著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培養學生的環境道德觀念,是提高全民族環境道德觀念的關鍵。因此,有必要根據各類學校的教育特點,進行環境道德教育。學校應將環境道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開設相關的必修課或選修課,以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和環境道德意識。對他們進行廣泛深入的環境保護和環境道德教育,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長期的戰略任務。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終身教育中是處於起點位置的。在對人的教育中,家庭教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家庭教育是家庭承擔社會責任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家庭教育應包括環境道德教育,引導孩子從小做起,從點滴做起,自覺遵守行為規范,培養良好的環境道德素養。在家庭環境教育中,可以將環境道德教育內容以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方式傳授給孩子。也可以通過各種切實可行的實踐活動來進行環境道德教育。如,可以參加每年的「世界環境日」、「植樹節」、「愛鳥周」等宣傳活動,從小培養孩子們良好的環境道德意識,了解一定的環保知識。
環境道德教育,是一項涉及面廣的任務,宣傳、教育、新聞、出版、文藝等部門應協調配合,把這項教育活動深入開展、抓緊抓實,使環境道德深入人心。形成一個人人關愛保護環境,領導者帶頭做起,企業家從本企業做起,公民從身邊做起,學生從小事做起的良好社會風氣,努力創造人和自然協調與和諧、優美的生態環境。

F. 可持續發展論文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論文
自人類邁進二十一世紀以來,開發新能源成為全世界解決能源問題的共同出路。與化石燃料相比,新能源具有可再生、對環境友好等特點,更符合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其中,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水能和潮汐能,是開發較早的新能源,已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曾一度被人們看好的核能,有著極高的能量值,可是其高額的研究經費和潛在的巨大危害,令世界大多數國家望而卻步。而作為新能源中「排行」靠後的生物能源,卻在最近幾年內忽然人氣銳增,勢如破竹,被看作是「新能源家族中可實現度最高的未來能源」。那麼究竟何謂生物能源呢,它又有哪些優勢呢?
生物能源主要是指在生物體(尤為植物)內,經一系列化學反應所釋放出的能源。其實,世界上90%的能源消耗來自植物光合作用所積累的能源,比如地球演變的歷史上所積累的礦物能源(煤、石油、天然氣,因為它們是堆積在一起的有機物經地質作用形成的),但總有一天礦物能源會消耗殆盡。能源危機威脅著人類的發展。所以發展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利用植物光合產物轉化成便於利用的能源,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人類利用生物能源,實質是將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碳的能量釋放出來。它的好處在於: 一、中性的碳循環,即無溫室效應;二、生物再生的能源有助於克服化石能源供應的萎縮。並且,發展生物能源不僅可以解決資源、環境的問題,還可以帶動農業產業的發展,實現環境與經濟效應的雙贏。
我國是糧食大國,同樣也是資源匱乏的國家,發展生物能源十分符合我國國情。對此農業部成立了生物質工程中心,目的是加強農業生物質技術研究,在生物能源的開發等方面取得突出進展,並使我國在未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與此同時,國內的眾多科研院所也紛紛加入研發行列,試圖開拓出自己的道路。巴西、美國等利用玉米澱粉轉化成酒精已經取得很大成效。但是就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而言,不可以用有限的耕地去發展新的能源產業。所以利用荒地種植野生、半野生的能源植物已是大家認同的發展方向。另外,與某些國家採用把玉米、甘蔗轉化成乙醇,或是從油料作物中提取生物柴油不同,我們國家把目光放在了更為高效的纖維素上。 纖維素是植物的木質部分,是地球數量最大的植物積累的產物,植物從太陽獲取的絕大部分能量也都儲存於其中。所以人類一旦掌握了釋放出存儲在纖維素中能量的技術,能源危機便可迎刃而解。在北京市科技俱樂部組織的活動中,我有幸與北京大學生命學院的老師交談,並聆聽纖維素技術。我了解到纖維素的降解和轉化是十分關鍵的步驟,也是巨大的難點。纖維素猶如植物堅硬的骨架,因此它遠比澱粉類物質難分解。而突破口是找到合適的能高效分解纖維素的酶。在這方面生物又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牛吃的是充滿纖維素的草,卻能夠勝任拉車、耕田的重活。牛胃的反芻作用,其中微生物產生的纖維素酶都是很值得我們去模擬的。我們的課外科技活動就從這里開始,從分離和改良纖維素酶基因開始。而從另一個角度,我們還可以通過提高植物體內的纖維素含量,來提高轉化效率,降低成本。天然的甜高梁、柳枝稷是目前已知的高纖維素含量植物,而通過對它們進行轉基因處理,我們能從單位植株中獲得更多的纖維素。
生物能源的開發與生物技術、基因工程密不可分。北大的老師向我講述了基因工程在培育能源植物中的作用。其中包括促進光能產物的積累,促進採收後纖維素的降解,以及要使能源植物在缺水的環境中生長,要使這些植物耐受低溫、增加一年中光能轉化的時間。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基因操作技術來實現。這些工作正是我們這一代人明天要做的事情。今天,我們要多學習這方面的高新技術知識。
作為當代的青少年,我們需要放眼世界,密切關注生態環境和資源問題。過去,我們曾開展節水宣傳、參與植樹造林,為美化環境做出貢獻。而現在我們要身體力行,加入到開發、宣傳新能源的行列中。比如,我們可以在實驗田裡學農勞動,負責原料作物的種植和養護;有組織地進行野外考察,研究各種作物的成分及價值,提供給有關部門。或者科學合理地運用已有的知識,為增強農作物的環境適應性、解決荒漠化問題積極獻言獻策。我們還可以在學校內做培養微生物、植物的組織培養等實驗,提高對生物工程技術的認識水平;加入青少年科技俱樂部,進入科研院所,與導師合作研究相關課題。或者是在學校、社區中宣傳生物能源的使用前景…… 總之,有無數活動與創意等待我們去實施。在這個過程中,不但能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還可以提高科學素養,鍛煉能力!其實,我們的力量並不微小。只要我們報有一顆熱愛科學的心,將熱情與智慧投入其中,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而我們的家園,也必將在你我的行動中,變得越來越美麗!

G. 3000字的可持續發展論文

可持續發展與人的主體地位初探 自20世紀末以來,由於人類面臨日益嚴重的各種「生態問題」,因而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備受人類關注的熱門話題。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和發展觀,也日益深入人心,並被越來越多的國家作為一種社會發展戰略付諸實踐,這是人類社會文明進程中的質的飛躍。但就目前情況看,對可持續發展內涵的理解仍不盡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問題上尚未形成共識,如人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問題。這就直接關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續發展觀的本質以至能否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一、人在與自然關系中的主體地位 所謂人的主體地位,是指人在與自然界關系中的一種位置,即在這種關系中,人是主 體,自然界是客體。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是相當復雜的,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層次, 「主—客」關系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方面,但不能涵蓋人與自然界關系的全部。因此 ,人與自然的「主—客」關系的確立也是有范圍的,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一般地說, 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可以從兩個角度加以確證,一是從存在論(事實)的角度看,人與自然 界中其他存在物(生命的、非生命的)一樣,同屬於自然生態系統構成中的一份子或一個 組成部分,人與其他自然存在物就是一種「平等」關系。在這個意義上,人與其他自然 物之間難以區分誰為主、誰為客關系。二是從價值論(價值)的角度看,人類具有不同於 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屬性,具有其他存在物所不具備的自主性、創造性,人源於自然 而又超越於自然,人可以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作為認識、利用和改造的對象,使直接的自 然物或被人改造過的自然物為人所用、為人服務。同時,人還具有認識和改造自身的自 覺性和能力,也就是在人類針對自然界的有意識、有目的活動中,對自然界的積極改造 和對人類自身的自覺改造是一致的,在改造自然中使人類自身得到改造。「自覺地」改 造自身與「積極地」改造自然兩者之間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相輔相成,進而實現人與 自然的協調、共生與互利。可見,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的主體地位主要是在「價值 論」的意義上構成的「主—客」關系中得到確證的。但是,人的實踐和自然科學研究證 明,即使是在「存在論」的意義上,人類的活動也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主體性,「由於人 類在地球上的活動非常廣泛,不斷地改變或影響地球的自然環境,已經成為生物生態系 統中的主導性生態因子」[1](P43)。概而言之,在人與自然關系中,人的主體地位的內 涵主要表現為:(1)人依據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積極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實現主 體客體化;(2)人通過實踐活動將外在於人的自然「內在化」以充實、完善和發展人自 身,實現客體主體化;(3)人的主體地位的實質在於人是目的。就人與自然關系的本質 而言,人具有目的價值,自然界具有手段價值。因為就人類而言,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正 確認識與有效地處理,都必然以是否符合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客觀需要,作為最終的價 值取向和評判標准。當然,這並不否定自然界在人們活動面前確證它存在的客觀性和獨 立性,即自然界可以獨立於人而存在,它具有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和本質。 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規律的「價值」是人的存在及其需要所賦予的。一方面,自然 界存在及其規律對人作為目的及其實現有制約作用,也就是說,人在自然界面前不能「 為所欲為」,必須承認自然界的真實存在,尊重自然規律;另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 規律之所以有價值,就在於它為人的生存及其發展提供了條件,為人的活動服務,為人 的目的實現服務。這就是人的主體地位的基本涵義,也是人與自然之間「主—客」關系 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規定,正是人的主體地位確定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性質,確定了人的活 動和自然界作用的范圍。id=8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