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澤生態
㈠ 什麼叫生態入侵它對物種引進有什麼啟示
生態入侵是指由於人類有意識或無意識地 把某種生物帶入適宜其生長繁殖的地區,其種群不斷擴大,分布區逐步擴展,造成的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或削弱的現象。
在我國3萬多種高等植物種類中,目前已知的外來有害植物就有近百種。它們分布在草原、林地、水域或濕地,生長在農田、荒地或鐵路、公路兩側,與本地植物競爭土壤、水分和生存空間,造成了本地生物種類的下降或滅絕。更有甚者,嚴重威脅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有些有毒植物造成當地牲畜死亡或生存力下降,同時還在氣候、土壤、水分、有機物等方面產生連鎖反應。凡此種種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將解決外來植物生態入侵問題盡快列入政府的議事日程,封殺外來植物生態入侵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薇甘菊會吞掉內伶仃島嗎在距深圳蛇口工業區13海里的海面上,有一座7000多畝的海島,島上綠樹成蔭,野果飄香,是野生動物的樂園。在這個島上生長著獼猴、蟒蛇、穿山甲等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它們依賴島上豐富的香蕉、荔枝、龍眼、野生桔及一些灌木、喬木,繁衍生息了幾百上千年。這就是著名的內伶仃國家自然保護區。
從1996年開始,在這片野生動、植物的樂園中,出現了一種具有超強繁殖能力、喜歡攀緣的藤本植物———薇甘菊,這里便產生了災難性的厄變。薇甘菊是原產於中南美的菊科植物,這種植物所產生的種子數量特別大,具有有性和無性兩種繁殖能力。它攀上灌木或喬木後,能迅速形成整株覆蓋之勢,使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壞窒息而死。對6—8米以下天然次生林、人工速生林、經濟林、風景林幾乎所有樹種,尤其對一些郁密度小的次生林、風景林危害極大,可造成成片樹林枯萎死亡而形成災害性後果。就是這些有「植物殺手」之稱的薇甘菊,占據了內伶仃島80%的「國土」,造成災害性危害面積達1200多畝。致使大片林木死亡,斷絕了野生動物的生長條件,使這些動物瀕於滅絕,600多隻獼猴需要人工飼養。為了挽救這片保護區,深圳市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甚至不惜投資1000多萬元,僱用民工進行人工砍除。但是這邊砍了那邊長,山腳易割山頂難砍,即便砍掉,在往山下運輸的時候,種子灑落,使得薇甘菊傳播得更快。使用化學除草劑,則會影響所有的植物,小小的薇甘菊使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傷透了腦筋。水葫蘆欲困死雲南滇池800里滇池水波浩淼,氣勢恢弘,引發多少騷人墨客的奇思異想。然而,近年來雲南滇池卻被一種叫做水葫蘆的水生植物所困擾。1000公頃的水面上全部生長著水葫蘆,其蓋度近100%。水葫蘆又稱鳳眼蘭、鳳眼蓮,雨久花科,鳳眼蓮屬,原產南美,大約於30年代作為畜禽飼料引入我國大陸,並曾作為觀賞和凈化水質植物推廣種植,後逸為野生。水葫蘆主要分布於河流、湖泊和水塘之中,由於其無性繁殖速度極快,往往形成單一的優勢群落。近些年,由於水質污染導致了水葫蘆瘋長,使得滇池內很多水生生物處於滅絕的邊緣。資料記載,60年代以前,滇池主要水生植物有16種,水生動物68種,但到了80年代,大部分水生植物相繼消亡,水生動物僅存30餘種。近年來隨著滇池污染治理的大規模開展,雲南人民採取多種措施對水葫蘆進行打撈、噴葯,但是始終難以控制其發展。
據介紹,目前,水葫蘆已廣泛分布於華北、華東、華中和華南的大部分省市,其中尤以廣東、雲南、江蘇、浙江、福建、四川、湖南、湖北和河南南部為重。而且還在繼續以很快的速度向周邊地區蔓延、擴散。如不及時採取措施,其危害將會越來越大。西雙版納切莫成為飛機草的一統天下「杠板歸」是一種不怎麼出名的中葯材,早些年,在西雙版納到處都是。最近幾年卻很少見到了。這倒不是由於人類的過量採摘,而是被飛機草和紫莖澤蘭兩種外來植物所封殺。飛機草與紫莖澤蘭均屬菊科澤蘭屬,原產中美洲,大約於解放前後傳入我國雲南南部,歷經30餘年,現已遍布雲南、廣西、貴州、四川等很多地區,而且每年還以50公里的速度向北擴展,僅雲南目前發生面積就達2470萬公頃。飛機草和紫莖澤蘭生態適應性很強,特別是紫莖澤蘭,在海拔330米的黔桂公路上的南盤江渡口到海拔2900米的雲南文山縣的老軍山均有其蹤跡。
據中科院昆明分院生態研究室劉倫輝等人調查介紹,在同一地區,無紫莖澤蘭分布的自然草坡,每畝可產鮮草240公斤左右,其它非牧草500多公斤。當發生紫莖澤蘭危害之後,每畝牧草產量不足20公斤,其它非牧草植物也未超過100公斤,而紫莖澤蘭卻可高達3000公斤。墨江縣1958年建立了一個牧場,全場養有600頭牛,200匹馬和很多山羊。10年之後的1968年,紫莖澤蘭蔓延成災,原有馬匹因紫莖澤蘭誘發哮喘病而全部死光,牛因無飼草銳減到200頭,並由原來的放養改為廄養,山羊也被淘汰,牧場只好撤消。據滇中地區群眾反映,80年代前,這里的森林砍伐地、火燒地只要封山3—5年,旱冬瓜就長滿山坡,現在到處只見紫莖澤蘭,連山間小路也被它阻塞,經濟林地成片死亡,水陸交通長期被堵,成為一大害草。
大米草正在侵吞中國的海岸灘塗
大米草是禾本科米草屬幾種植物的總稱。60———80年代,我國為了保護灘塗,從英美等國引進了大米草。30多年來,經過人工種植和自然繁殖擴散,在我國北起遼寧錦西縣,南到廣東電白縣80多個縣市的沿海灘塗上均有生長,為我國沿海地區抵禦風浪、保灘護堤、促淤造陸起了重要的作用,並帶來了一定的生態和經濟效益。但是近幾年來,大米草在一些地區瘋狂擴散,其覆蓋面積越來越大,已經到了難以控制的局面。福建寧德地區於1980年開始引種大米草,1983年在全區沿海鄉鎮大面積推廣,9年以後,覆蓋面積就達13萬多畝,約佔全區灘塗面積的一半。這些外來植物破壞近海生物棲息環境,使沿海養殖的多種生物窒息死亡;它們堵塞航道,影響各類船隻出港;它們影響海水的交換能力,導致水質下降並誘發赤潮;它們與沿海灘塗本地植物競爭生長空間,致使大片紅樹林消亡。高密度的大米草不僅沒有起到人們預先希望的作用,相反卻成了東吾洋這個以水產業聞名全國的「藍色寶庫」的大禍害。1990年,東吾洋一帶的水產業年損失高達1000多萬元。
天敵———外來生態入侵的剋星中國農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丁建清副研究員告訴記者,造成外來植物入侵成災的原因很多,但是,很重要的一條是這些外來植物在由境外遷移到我國時,它們的天敵卻沒有相應跟過來,形成了局部地區的生態失衡。因此,要解決外來植物生態入侵問題,就要盡快引入或篩選這些植物原產地的食性專一的、不危害其他植物的天敵因子,重新建立有害植物--天敵之間的相互調節、相互制約機制,恢復和保持這種生態平衡。丁建清介紹說,天敵一旦在新的生活環境下建立種群,就可能依靠自我繁殖、自我擴散,長期控制有害植物,形成新的生態平衡。因此,生物防治具有控效持久、對環境安全、防治成本低廉的優點。
根據國內外眾多的事例,採用以生物防治為主,輔以化學、機械或人工方法的綜合體系是解決外來有害植物最有效的方法。我國在生物防治研究領域已經取得很大成就,特別是在水葫蘆的生物防治上,已經取得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但是,生物防治外來有害植物在我國還是一個冷門領域,人們尚不認識這門學科的重要性。因此,提高對外來有害生物潛在危害及重要性的認識,將解決有害生物生態入侵問題盡快列入政府的議事日程;對引進的動植物嚴格審批把關;組織對外來有害生物的生物學、生態學、分布、危害、綜合治理等方面的研究;特別是對生物防治外來有害生物學科的研究和應用給予特別的支持,是解決外來生物生態入侵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