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中心是
Ⅰ 什麼是生態文明制度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把資源消耗、專環境損害、生態效屬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黨的十八大報告摘要)[1]
「這是首次提出來的,是一個根本性的保障:建設生態文明制度。」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說,僅僅是號召和觀念轉變還不夠,需要我們的制度進行改革、改變,形成適應生態文明理念要求的制度。
Ⅱ 制度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當前制度建設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制度,也稱規章制度,是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為了維護正常的工作、勞動、學習、生活的秩序,保證國家各項政策的順利執行和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訂的具有法規性或指導性與約束力的應用文,是各種行政法規、章程、制度、公約的總稱。
一、加強制度建設應當進一步深化對制度功能的認識,不斷加大推進工作制度化的力度。制度的功能在於規范和約束行為,由於行為主體存在人性弱點、行為能力差異以及行為環境的不斷變化,制度規范和約束的功能指嚮往往側重於消解人性弱點、增強行為能力和克服客觀環境不利因素。制度建設的重要性。制度經濟學中常常引用「分粥」的案例來說明制度的功能:在一個僧多粥少的廟里,人們發現掌勺和尚分粥有多有少,因人而異,很不公平,於是掌勺和尚改由大家推選。但一段時間後,發現這種方法也行不通,因為誰都有私心,大家推選的掌勺和尚其實也親疏有別,難以公平。經商量,決定輪流掌勺,一人分一頓,情況雖一時有所好轉,但時間一長,發現問題更多,因為個別和尚不僅分親疏貴賤,輪到自己時還又吃又藏。經過反復討論,大家決定在輪流掌勺的基礎上再加上一條規矩:分粥者必須最後拿剩下的那一份。這樣,問題最終得到了很好的解決。長期以來,我們對制度的功能和力量重視不夠,更多地強調思想教育和思想改造,雖然兩者都很重要,但卻有著明顯的局限性。在推進制度建設的進程中,工作中經常出現的問題要從規律上找原因,反復出現的問題要從制度上找原因。」堅持走科學化、規范化的道路,這是對制度及制度功能的深層次把握和運用。
二。加強制度建設應當著眼於機制的建立完善,努力實現制度在更高層面的系統整合。在若干制度構成的系統中,制度的相互作用和實際運行就構成了機制。小平同志講「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地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同樣,好的機制能事半功倍,壞的機制卻使壞者更壞並造成惡性循環。壞機制的典型是「補償性反饋」。古希臘神話里有一個故事:西緒福斯背叛了宙斯,死後被打入地獄受懲罰。每天清晨,他都必須將一塊沉重的巨石從平地搬到山頂上去。每當他自以為已經搬到山頂時,石頭就突然順著山坡滾下去。這樣西緒福斯必須重新回頭搬動石頭,艱難地挪步爬上山去。對這個故事加以引申,我們可以發現,西緒福斯把這個石頭搬得越高,石頭就會掉得越低,他就必須花費更大的力氣才能完成任務,這就是「補償性反饋」。這個例子從反面說明了建立良性機制的重要性。過去,我們也在研究制度、制定製度,但常常由於沒有從完善機制的角度對制度進行系統研究,使制度不僅難以發揮預期的作用,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還會發生相反的運作。
三。加強制度建設應當注重發揮制度的整體功效,著力構建科學的制度體系。在一個更為宏觀的背景中考察就會發現,要充分發揮制度的功能,還需要構建一個閉合的、關聯的、科學的制度系統,這個制度系統中各部分既各有分工、互不沖突又相互聯系、協調配合,共同發揮作用,缺少任何一部分都會造成結構、功能和功效的缺失。如領導班子領導幹部工作制度就需要日常辦公制度、財務管理工作制度等加以配合執行;行政執法工作制度就需要幹部紀律工作制度、紀檢監察工作制度等制度來加以約束。作為一個整體,全局的各項制度之間應當協調一致,如果各部門的制度互相不能夠協調一致,遵守制度的人就會感到無所適從,建立完整統一的制度體系,應當將各個部門制定的內容相似的制度進行統一設置。
四。加強制度建設應當要不斷提高制度建設的質量和水平。制度建設關鍵是要管用、可行。制度都是人訂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制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組織或團體的發展而不斷修訂,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針對一些容易出現問題的環節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科學合理、具體實在、切實可行的制度。如果一項制度的出台得到了全體組織成員的支持,這樣的制度肯定不能出台,因為這樣的制度,肯定直接或間接地犧牲了組織結構中某一方的利益;如果都反對,這樣的制度也不能強制推行,因為不僅法不治眾,更重要的是會造成組織結構不同利益群體的失衡,這和組織成員都贊成所產生的問題是一致的。但凡好的制度,肯定是有一部分人反對,有一部分人贊成。好的制度,肯定是考慮到了組織成員以及組織關聯成員的方方面面的利益,並經過嚴謹周詳的論證才能出台。因此,制度應該盡可能全面,同時組織中每一業務環節、服務環節、管理環節以及利益可能波及到細小方面都要有制度的身影,如果制度與制度之間矛盾交叉,更會導致有關部分無法執行,該制度效力的減弱,進而導致整個組織制度效用的減弱。制定製度與修改不合時宜的制度可採取幹部職工論證、橫向交流論證、研討論證等方式,建立科學的制度體系,通過制度保障被大多數人接受,建立制度激勵機制。 對於已經不能適應目前管理需要的制度,要及時地進行修訂,將不符合形勢發展需要的規定予以廢止,重新制定、完善適合管理需要的、統一的制度。
Ⅲ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任務分為哪三大類別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復依靠制度。要把資制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Ⅳ 我們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最終目標是
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最終目標是:
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十八大報告)
Ⅳ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一、生態文明決策制度。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全局高度通盤考慮,搞好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
二、生態文明評價制度。
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
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制度、生態文化、生態人居等內容作為重點納入到目標體系中。
(5)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中心是擴展閱讀:
生態文明制度具體內容:
一是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
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是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是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
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Ⅵ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什麼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生態文明的內容如下:
1、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
2、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3、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
生態文明貫穿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6)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中心是擴展閱讀
戰略任務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提出了優、節、保、建四大戰略任務。
1、優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2、節
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中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3、保
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4、建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Ⅶ 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必要性是什麼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回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答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報告強調,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Ⅷ 十八大中提出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任務和要求是什麼
1、十八大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2、十八大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
(1)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2)全面促進資源節約。
(3)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4)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3、十八大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8)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中心是擴展閱讀:
十八大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措施如下:
1、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方面
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
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
2、生態文明制度方面
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
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3、國土方面
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4、資源節約方面
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十八大報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Ⅸ 十八大第14部分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四方面內容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一是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是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是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Ⅹ 如何加強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答案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放在突出地位,並強調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意義的深刻認識,對生態文明建設地位的准確把握,對生態文明建設路徑的精心部署。
生態文明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一種新的人類文明形態,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狀態。生態文明不是單純的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問題,而是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既包括尊重自然、與自然同存共榮的價值觀,也包括在這種價值觀指導下形成的生產方式、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眾所周知,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強調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均衡發展指明了路徑。在這一戰略思想指導下,我國扎實推進節能減排、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持續下降,超額完成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十一五」減排任務,全面實施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為促進綠色增長、推動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可靠基矗但客觀地講,由於沒有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及與之相適應的可定量評價與考核的標准,缺乏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生態文明建設依然任重道遠。
歷史的教訓和現實的需要催促著我們尋找更為有效的制度性解決方案。黨的十八大報告正是深刻反思傳統工業文明發展模式的不足,認真總結落實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踐經驗,充分吸納中華傳統文化智慧,要求從文明進步的新高度認識和解決資源環境等問題,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科技等領域全方位審視和應對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方面的嚴峻挑戰,對如何建設生態文明作出了一系列部署,並明確了具體的路徑。同時,站在更高層次上,決定從法律、法規及頂層的制度設計上著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眾所周知,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問題,或者說是發展不當帶來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重速度、輕質量,重規模、輕結構,重眼前、輕長遠,重經濟效益、輕環境效益等問題,離不開相關制度的建立與完善。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有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很重要的一條, 就是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也就是說,制度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這其中,建立剛性的評價機制和硬約束,即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又是將中央的部署和措施落到實處的關鍵所在。
首先,要進一步建立與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體系。要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依法治理軌道,建立和完善職能有機統一、運轉協調高效的生態環保綜合管理體制。要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綜合運用財稅、價格等經濟杠桿,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並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績效考核。
其次,既要注重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也要特別注意人和自然的和-諧。近年來,因環境污染損害群眾財產和健康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越來越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這其中不僅牽涉到人和人之間利益分配的問題,也關繫到人和環境,即人為破壞了環境,進而影響到人居環境與安全的問題。
在和-諧礦山建設中,牽涉到政府、企業和社區群眾幾方面的利益,如何平衡是難點。對於政府部門,給予它的自由裁決權應當和它的職能相匹配,同時自始至終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制衡機制,使相關的程序、政策、方針與手段陽光透明,公開、公平、公正。礦企的主體地位,決定了政府和社區可以要求它履行社會責任,回饋社會,但不能幹預企業正常的生產與經營活動,更不能「吃大戶」;社區群眾作為利益相關一方,相對意義上是弱勢群體,但實際上也是和-諧礦區建設的主要參與者,維護礦區的秩序義不容辭。要讓礦區群眾享有充分的表達權、參與權與監督權,但也要防止一些礦區的群眾漫天要價,干擾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而這些問題的徹底解決,有賴於相關制度的創設與更新。
第三,要建立和完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切實加強領導,及時研究和統籌解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問題。要有效整合管理資源,完善行政手段。要全面梳理現有管理資源分布情況,合理設置管理機構和劃分管理責權,優化行政資源及相應的財政資源配置。要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完善行政管理手段,切實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和威脅資源、環境、生態安全的突出問題。以生態礦山或和-諧礦山建設為例,要明確並落實地方政府的主體責任,明確礦山企業是和-諧礦區建設的主力軍,也就是說,要著力建立與形成由地方政府牽頭,礦山企業和社區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的和-諧礦區建設格局。各級政府應把此項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督促相關部門認真履行職責,確保政策執行到位,引導礦山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投入公益事業,切實解決社區群眾的實際困難,讓百姓共享礦產資源開發利益。
第四,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盤活市場資源,創新經濟手段。要有的放矢地改造甚至廢棄一些不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經濟政策法規,有針對性地創新一些有利於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的經濟政策法規,充分體現市場供求關系、環境資源稀缺程度和生態產品公平分配原則。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資體制,堅持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投入列入本級財政支出的重點內容並逐年增加,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各方面投資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真正為生態文明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投融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