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圳水庫第二批移民
❶ 東圳水庫的水庫簡介
東圳水復庫位於福建省莆田市區制西北8公里許的延壽溪中游(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東圳尾村)。東圳水庫具有灌溉、防洪、發電、航運、養殖、游覽等作用。是福建省大型水庫之一,也是莆田市唯一的一座大型水庫,是莆田市的「大水缸」和生命線工程。
水庫攔河大壩長360米,高58米,頂寬8米,像一座巨大的屏障,橫亘在天馬、地龍兩山峽谷之間,攔住了自仙游九鯉湖奔流而下的溪水,形成一個面積10平方公里、庫容量達4.35億立方米的人工湖。1962年,郭沫若來莆參觀時,曾賦詩盛贊。今天,東圳水庫已成為一個新興的游覽區。凌波盪槳,泛舟湖上,其樂無窮。兩岸奇秀的山峰、蓊鬱的樹林,同澄碧的湖水相映成趣。湖上置有各種娛樂設施,遊客到此興致倍增。市區有公路通達庫區。
❷ 莆田東圳水庫讓釣魚嗎怎麼收費,或者現在哪有野釣
不讓,已經被人承包了
作為莆田新城網的熱心小夥伴,只能對你說這些了。
❸ 東圳水庫移民賠償費在哪裡查
湖濱緩沖帶搬遷治理工程在10月啟動搬遷工作,2015年12月基本完成保護區內搬遷、 有空就上莆田新城網有豐富的莆田便民信息。
❹ 東圳水庫環庫路上房屋有搬遷嗎
市藝術館左側的建安路習慣上被周邊的人稱為下斜街,因這條街聚居著來自常太鎮下斜村的移民。
47年前,即1959年,今東圳水庫鄰近四五里的常太下斜村,因修建東圳水庫的需要,村民們積極配合ZF的安排,有三十多戶搬遷到今新塘建安路,另有五十多戶搬遷至北磨下斜村,形成今莆田市區有特色的「下斜街」、「下斜村」聚居群。
74歲的老人李正塔想起當年的搬遷仍有種無奈的傷感。他說,當時田啊、山啊、果樹啊一下子都被淹了,沒了,不過那也是沒辦法的事。剛搬遷的移民聚居在ZF蓋的集體厝里(今建安路地址),以李姓為主,另有隨李姓親戚外遷的陳、方、王幾姓移民。當時各戶住所均較擁擠,每戶面積一般不超過60平方米,人口少的只分到半間房。那時日子過得較苦,頭幾年的艱苦是不用提了,尤其是65年至75年,幾乎是三餐不繼。當時種下一季莊稼,每人只分到稻30多斤,麥3斤,一季僅分一個月的口糧,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得餓肚子。此間,有的移民外出到紹武等地打工,有1戶還將戶口移至紹武常太移民聚居地。後來,分田到戶,每人分得五分田,日子才漸漸好轉。隨之,80年代後拆遷安置,田地收歸國有,集體厝拆了,在原址移民們蓋起了今「下斜街」兩排整齊的房子。失去了土地依傍的移民現每戶大都有前後間每層約60平方米計六七層的房子,移民多以收取房租為生,現每單間每月租金就有280元左右,每戶房租收入一般每月均達一千多元。頗具規模的凰華酒家是一移民開辦的,全是自家的產業,可算是移民中較有成就的,與之相關的凰華幼兒園也辦得有規模。現下斜街的移民中較為落魄的要算將戶口遷至紹武的李祖盛,其現年60歲,回莆時並無戶口,其親人在渠道旁幫他搭了個小披廈,日常拾「可樂瓶」為生,另有有關部門給予關照的每月100多元工資,是個特例。聚居地附近的新塘市場,有一些移民擺攤賣肉、賣菜,收入還行。現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有60元以上的工資,年紀大的可領到一百多元的工資。
下斜街常太移民至今保持著原有的習俗。尤其是前五六年藉助原集體厝的一個倉庫蓋起一個小廟兼老人活動中心後,這里成了移民們平常愛聚集的地方,在原村裡聚居的味道又返回了,「小中心」還天天安排人值班呢。每年農歷十月,都會在「小中心」不遠處稅務集資樓旁演上好幾天戲,請戲的錢由移民們自願捐出。春節時更熱鬧,老人們會出面組織掛大紅燈籠,每家一對,除夕前即掛出。因原30多家戶移民現已發展至70多戶,70多對紅彤彤的燈籠大都寫著李姓,一排排齊匝匝地排在建安路後頭,很是好看。正月十二至十四的元宵也是按照村裡原有的習俗鬧,在城區可扎眼了。
❺ 莆田市區,想去東圳水庫玩,有沒有班車能到那個水庫大壩
其實東圳水庫本身沒有什麼景點,其最大的景點就是水庫本身,從市檢察院內邊上的一條路一直往容裡面走就到了,車子是有,不過比較少,一般是去山裡的私人班車。不過個人覺得邊走路邊欣賞路邊的景色,其實也是一種很不錯的選擇!
❻ 福建省莆田市常太鎮東圳水庫今年有沒有移民計劃
你可以咨詢莆田市移民局,庫區移民的主管單位
❼ 莆田市東圳水庫搬遷安置什麼時候開始建設
湖濱緩沖帶搬遷治理工程在10月啟動搬遷工作,2015年12月基本完成保護區內搬遷、
有空就上莆田新城網有豐富的莆田便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