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入侵的
❶ 下列各項屬於生態入侵的是
考點: 生態系統抄的概念 專題: 分析: 在一定區域內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環境就形成一個生態系統.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動物、細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壤、溫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態系統,只有環境也不叫生態系統. A、海洋中所有的魚,只包括生物部分,沒有非生物部分,不能構成一個生系統,A錯誤;B、森林中的所有樹木,只包括生物部分,沒有非生物部分,不能構成一個生系統,B錯誤;C、稻田中所有的蚜蟲,只包括生物部分,沒有非生物部分,不能構成一個生系統,C錯誤;D、窗檯上一個養了一條小魚和幾株小草的魚缸,既包括了此魚所在的環境,又包括了此環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態系統的概念,D正確.故選:D 點評: 熟練掌握了生態系統的概念是解題的關鍵
❷ 生態入侵的相關案例
中國廣東省珠江的伶仃洋上有一個小島叫內伶仃島。島上森林覆蓋面積達百分之九十五,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島上生活著近600隻獼猴,還有其它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
但近兩年來,島上出現大片森林死亡現象,這些可愛的小生靈在島上很難找到食用的各類果實,只能靠人來喂養。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惡果呢?這場災難來臨即不是天災,也不是人禍,而是一種草本植物在島上「瘋」長所造成的。這種現象植物學家稱它為「生態入侵」。
這一束束乾枯的藤蔓在樹冠及其枝椏上交織成網,它能把樹冠密密地罩起來造成樹木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這就是蠶食樹木的植物殺手名叫薇甘菊。薇甘菊為菊科,假澤蘭屬植物。由於生長速度非常快,植物學家們又稱為「瘋」長。這種草本植物生命力極旺盛,繁殖速度驚人。它即能進行有性繁殖,又能進行無性繁殖。小島上一棵棵香蕉就這樣被薇甘菊活活纏死。這些灌木和喬木被薇甘菊覆蓋後,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逐漸萎縮,最後變成墳墓。 薇菊原產熱帶美洲,七十年代東南亞國家做為垃圾場覆蓋植物而引種,薇甘菊九十年代初葉傳到中國。薇甘菊種子非常多,而且又輕又小。1000粒種子重量才有0.0892克。象降落傘似的種子毛可隨風傳播。薇甘菊喜歡溫暖潮濕,陽光充足的生存環境。是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它首先爬到樹上,隨後將整個樹木覆蓋。這里原本都是高大喬木,而被薇甘菊吞噬後,早已變成朽木,一大片一大片的森林就這樣變成草地。就是這樣。薇甘菊在南美洲並不是植物殺手。上百種昆蟲和菌類吃它,還有很多植物來限制它生長,從而達到一種生態平衡。
而薇甘菊來到亞洲後沒遇到什麼天敵,失去了制約,所以就出現了「瘋」長現象。而令人擔擾的是目前人們還沒找到有效的辦法殺滅薇甘菊,只能採取這些最原始的辦法,將薇甘菊從樹上勾下來。
為了防止薇甘菊在內伶仃島上不斷蔓延,有關科學家先後到這個島上調查受災情況,並研究解決辦法。島上這些獼猴因野生芭蕉、荔枝、龍眼、芒果等因被薇甘菊覆蓋而失去食物來源。這么多的小生靈不能全靠人工喂養來維持生命。
內伶仃島由於薇甘菊的入侵失去了生態平衡,損失是巨大的。薇甘菊究竟是怎樣傳入中國以及如何防止薇甘菊的蔓延。有關部門專家正在研究解決。
❸ 如何預防生態入侵
外來物種入侵及其法律防治對策
隨著國家、地區間經濟、文化交往的日益頻繁密切,隨著全球環境不穩定因素的不斷增多,一切沒有硝煙的生態戰爭——「外來物種入侵」正在全世界范圍悄悄打響,其造成的生態災難正嚴重威脅著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及全球的生態安全。
被喻為「紫色惡魔」的鳳眼蓮(Bichhornia crassipes即中國人俗稱的「水葫蘆」)在全世界水域的肆虐繁殖即是外來物種入侵最典型的一個例子。1884年,原產於南美洲委內瑞拉的風眼蓮被送到了美國新奧爾良的博覽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人見其花朵艷麗無比,便將其作為觀賞植物帶回了各自的國家,殊不知繁殖能力極強的鳳眼蓮便從此成為各國大傷腦筋的頭號有害植物。在非洲,鳳眼蓮遍布尼羅河;在泰國,鳳眼蓮布滿湄南河;而美國南部沿墨而哥灣內陸河流水道,也被密密層層的鳳眼蓮堵得水泄不通,不僅導致船隻無法通行,還導致魚蝦絕跡,河水臭氣熏天;而我國的雲南滇池,也曾因為水葫蘆瘋狂蔓延而被專家指稱患上了「生態癌症」。
此外,澳大利亞的「免災」,地中海的「毒藻」,美國五大湖的「斑馬貽貝」,夏威夷的「蛙聲」以及入侵我國的「紫莖澤蘭」、「大米草」、「松材線蟲」,「加拿大一枝黃花」、「克氏螯蝦」、「美國白蛾」等等外來物種入侵的事例舉不勝舉。由於缺少自然天敵的制約,這些外來入侵者不僅破壞食物鏈,威脅其他生物的生存,而且還給全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據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的報告,外來物種入侵給全球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4000億美元。[1]
目前,外來物種入侵作為全球性問題已經引起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的廣泛關注,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國際海事組織(IMO)等國際組織已制定了關於如何引進外來物種、如何預防、消除、控制外來物種入侵等各方面的指南等技術性文件。而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也先後建立了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各種技術准則及指南,並進行了相應的立法,努力加強本國對外來入侵物種的防禦能力及綜合治理能力。
我國加入WTO後,外來物種入侵我國的機會將大大增加,與此同時,涉及國際貿易及其他交往的外來物種入侵問題勢必將日益突出,但遺憾的是我國長期以來並沒有對外來物種的入侵問題給以足夠的重視,對外來物種入侵的防範措施和生物控制技術的研究剛剛起步,對外來物種入侵的相關立法也十分有限,幾乎是一片空白。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抵禦外來物種入侵的法律規則,加強對外來物種入侵的防範和治理工作,已是我國環境法制建設的當務之急。本文正是以此為己任,力圖從立法完善的角度,就外來物種入侵的防治談談粗淺看法。
一、外來物種入侵與外來物種引進
外來物種引進是與外來物種入侵密切聯系的一個概念。任何生物物種,總是先形成於某一特定地點,隨後通過遷移或引入,逐漸適應遷移地或引入地的自然生存環境並逐漸擴大其生存范圍,這一過程即被稱為外來物種的引進(簡稱引種)。
毋庸置疑,正確的行種會增加引種地區生物的多樣性,也會極大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如美國於20世紀初從我國引種大豆,其種植面積從6000多萬畝增加到現在的4億多畝,目前,美國已成為大豆的最大生產國、出口國。就我國而言,早在公元前126年張騫出使西域返回後,我國歷史便揭開了引進外來物種的一頁,苜蓿、葡萄、蠶豆、胡蘿卜、豌豆、石榴、核桃等物種便開始源源不斷地沿著絲蠶之路被引進到了中原地區,而玉米、花生、甘薯、馬鈴薯、芒果、檳榔、無花果、番木瓜、夾竹桃、油棕、桉樹等物種也非我國原產,也是歷經好幾百年陸續被引入我國的重要物種。
相反,不適當的引種則會使得缺乏自然天敵的外來物種迅速繁殖,並搶奪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進而導致生態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種的減少和滅絕,嚴重危及一國的生態安全。此種意義上的物種引進即被稱為「外來物種的入侵」。由此,這種對等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外來物種即被稱為「入侵種」(invasive species)。
我們不難看出,「入侵種」不同於「外來物種」,它特指的是有害的外來物種,如前面提到的「鳳眼蓮」「松材線蟲」「大米草」等,其范疇小於「外來物種」;而「外來物種入侵」也不同於「外來物種引進」,它特指的是入侵種經自然或人為的途徑,從原生地傳播到入侵地,並損害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甚至危及人類健康,從而造成經濟損失及生存災難的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氣候環境等因素的變化,某些在引進後相對一段時期內不具有危害性的物種有可能逐漸會轉認為「入侵種」,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外來種引進的結果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預見性。這也使得外來物種入侵的防治工作顯得更加復雜、棘手。
二、外來物種入侵的嚴重後果
外來有害生物侵入適宜生長的新區後,其種群會迅速繁殖,並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新的「優勢種」,嚴重破壞當地的生態安全,具體而言,其導致的惡果主要有以下幾項:
第一,外來物種入侵會嚴重破壞生物的多樣性,並加速物種的滅絕。
生物的多樣性是包括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種和它們的遺傳信息和生物體與生存環境一起集合形成的不同等級的復雜系統。[2]雖然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但任何一個國家莫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盡力維護本國生物的多樣性。而外來物種入侵卻是威脅生物多樣性的頭號敵人,入侵種被引入異地後,由於其新生環境缺乏能制約其繁殖的自然天敵及其他制約因素,其後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擴張,形成優勢種群,並與當地物種競爭有限的食物資源和空間資源,直接導致當地物種的退化,甚至被滅絕。
第二,外來物種入侵會嚴重破壞生態平衡。
外來物種入侵,會對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營養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結構穩定性及遺傳多樣性等方面造成影響,從而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如引自澳大利亞而入侵我國海南島和 雷洲半島許多林場的外來物種薇甘菊,由於這種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從而造成土壤極其乾燥,對水土保持十分不利。此外,薇甘菊還能分泌化學物質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曾一度嚴重影響整個林場的生產與發展。
第三,外來物種入侵會因其可能攜帶的病原微生物而對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對人類健康構成直接威脅。
如起源於東亞的「荷蘭榆樹病」曾入侵歐洲,並於1910年和1970年兩次引起大多數歐洲國家的榆樹死亡。又如40年前傳入我國的豚草,其花粉導致的「枯草熱」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每到花粉飄散的7—9月,體質過敏者便會發生哮喘,打噴嚏,流鼻涕等症狀,甚至由於導致其它並發症的產生而死亡。
第四,外來物種入還會給受害各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想要徹底根治已入侵成功的外來物種是相當困難的,實際上,僅僅是用於控制其蔓延的治理費用就相當昂貴。在英國,為了控制12種最具危險性的外來入侵物種,在1989—1992年,光除草劑就花費了3.44億美元,而美國每年為控制「鳳眼蓮」的繁殖蔓延就要花掉300萬美元,同樣,我國每年因打撈水葫蘆的費用就多達5—10億元,由於水葫蘆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也接近100億元。[3]
據美國、印度、南非向聯合國提交的研究報告顯示,這三個國家每年受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分別為1500億美元,1300億美元和800多億美元。[4]而據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的報告,外來物種在非洲蔓延迅速,已嚴重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和經濟發展,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多達數十億美元,且報告的起草人霍華德認為,目前所了解到的外來物種給非洲造成的破壞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其對非洲生態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可能要比估計的大得多。[5]
三、外來物種入侵渠道分析
可以肯定的是,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相關立法必須建立在對外來特種入侵渠道全面了解的基礎之上,唯有此才能增強立法的科學性與有效性。
總體來看,外來物種入侵的渠道包括以下三種:
(一)自然入侵
這種入侵不是人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過風媒、水體流動或由昆蟲、鳥類的傳帶,使得植物種子或動物幼蟲、卵或微生物發生自然遷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來物種的入侵。
如紫莖澤蘭,微甘菊以及美洲斑潛蠅都是靠自然因素而入侵我國的。
(二)無意引進
這種引進方式雖然是人為引進的,但在主觀上並沒有引進的意圖,而是伴隨著進出口貿易,海輪或入境旅遊在無意間被引入的。
如「松材成蟲」就是我國貿易商在進口設備時隨著木材制的包裝箱帶進來的。航行在世界海域的海輪,其數百萬噸的壓艙水的釋放也成為水生生物無意引進的一種主要渠道。此外,入境旅客攜帶的果蔬肉類甚至旅客的鞋底,可能都會成為外來生物無意入侵的渠道。
(三)有意引進
應當說,這是外來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世界各國出於發展農業、林業和漁業的需要,往往會有意識引進優良的動植物品種。如20世紀初,紐西蘭從我國引種獼猴桃,美國從我國引種大豆等。但由於缺乏全面綜合的風險評估制度,世界各國在引進優良品種的同時也引進了大量的有害生物,如大米草、水花生、福壽螺等。這些入侵種由於被改變了物種的生存環境和食物鏈,在缺乏天敵制約的情況下泛濫成災。全世界大多數的有害生物都是通過這種渠道而被引入世界各國的。
四、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國際合作及他國的立法實踐
外來物種入侵作為一種全球范圍的生態家現象已逐漸成為導致犧牲多樣性喪失、物種滅絕的重要原因。根據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提供的數據,目前全球瀕臨滅絕危險的野生動物共有10954種,全球魚類的1/3,哺乳類的、鳥類的、爬行類的1/4,都已高度瀕危,如果照此速度發展到2100年,地球上1/3到2/3的植物、動物以及其他有機體將消失,這些物種大規模死亡的現象和6500萬年前恐龍的消亡差不多。[6]
如此嚴峻的形勢,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逐漸意識到單靠一國的力量根本無法阻擋外來物種的肆意入侵,而積極的國際合作才能更有效地解除外來物種對生物多樣性的危脅。
1982年—1988年,眾多科學家開始在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SCOPE)的組織下就外來物種入侵的本質開展討論。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與會各國簽署了「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包括中國),這是有關生物安全的一個最重要的全球性公約。對於外來物種的入侵,《公約》第8條明確規定:「必須預防和控制外來入侵物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同時《公約》還要求每一締約國應直接或要求其管轄下提供《公約》所規定生物體的任何自然人和法人,將該締約國在處理這種生物體方面有關使用和安全的任何現有資料以及有關該生物體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的任何現有資料,提供給將要引進這些生物的締約國。
此外,與控制外來物種密切相關的兩個國際規則:SPS協議(即《關於衛生和植物衛生措施協議》)以及TBT協議(即《貿易技術壁壘協議》)也都明確規定,在有充分科學依據的情況下為保護生產安全和國家安全,可以設置一些技術壁壘,以阻止有害生物的入侵。
事實上,對於抵禦海洋外來生物的入侵早在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公約》里已明確規定,各國必須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以防止、減少和控制由於故意或偶然在海洋環境某一特定部分引進外來的新的物種致使海洋環境可能發生重大和有害的變化。
總的來看,為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目前已通過了40多項國際公約、協議和指南,且有許多協議正在制定中。雖然許多公約在一定程度上還缺乏約束力,雖然各國在檢疫標準的制定上還存在著一些差距和矛盾,但這些文件仍在一定范圍內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國際海事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也正在更加積極致力於加強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國際合作。
放眼世界各國,美國和澳大利亞對於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立法舉措值得借鑒。
作為世界上遭受外來物種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美國政府早在90年代初期就展開了相應的立法工作。199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非本地物種法》,旨在對美國航運實踐進行研究以幫助掌握如何引進外來物種以及如何防止有害物種的引進。當1999年1月首屆海洋生物入侵國際會議在美國馬薩諸塞特理工學院如期舉行後,總統柯林頓簽發總統命令,成立由各部門代表組成的入侵種理事會,該理事會必須與聯邦、州、有關科學家、大學、航運業、環境機構和農場組織等不同單位共同合作,相互協助,開展工作,抵禦外來入侵種。
澳大利亞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如何防治對農業、林業造成嚴重影響的220多種有害雜草;二是如何解除通過輪船壓艙水攜帶的海洋外來物種入侵的威脅。基於此,1996年,澳大利亞首先從總體上制定了《澳大利亞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策略》,旨在通過制定各種環境影響評價計劃以及建立防治有害外來物種的生物學和其他方法,最大限度地減小外來物種引進的風險。
1997年《國家雜草策略》(1999年最新修訂)由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環境與保護委員會、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農業與資源管理委員會以及澳大利亞林業部共同發布。《國家雜草策略》主要規定了外來雜草管理的3個目標,並明確了政府、社區、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各自的義務、責任,最終提出相應的行動策略。此外,針對雜草的引進,澳大利亞還建立了一套雜草風險評價系統(WRA),通過問題和評分標準的制定,對將有意引進的外來植物進行風險評價。
為了防治海洋有害物種的入侵,澳大利亞檢疫與檢驗局在1991年發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強制執行的有關壓艙水的規范性文件——《壓艙水指南》(1999年最新修訂),要求對所有進入澳大利亞水域的船隻必須服從強制的壓艙水管理。此外,關於壓艙水的排放、報告和檢疫方面的問題在此文件中也行出了詳細規定。
五、我國外來物種入侵法律防治對策
(一)我國外來物種入侵現狀
我國地域遼闊,棲息地類型繁多,生態系統多樣,大多數外來物種都很容易在我國找到適宜的生長繁殖地,這也使得我國較容易遭受外來物種的入侵。
由於長期以來對外來物種的入侵缺乏足夠的認識和系統的調查研究,至今我國仍不能提供較為權威的反映入侵我國的外來物種的目錄資料,雖然國家環保總局曾公布了首批16種「外來物入侵物種」 [7]但實際入侵動植物的數量卻遠不止這些。據初步統計,目前我國已知的外來入侵物種至少包括300種入侵植物,40種入侵動物,11種入侵微生物。其中水葫蘆、水花生、紫莖澤蘭、大米草、薇甘菊等8種入侵植物給農林業帶來了嚴重危害,而危害最嚴重的害蟲則有14種,包括美國自蛾、松材線蟲、馬鈴薯甲蟲等。
這些外來入侵生物,目前已然成為我國農業、林業、牧業生產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頭號敵人。
一方面它給我國農業、林業、牧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據估算,僅幾種主要外來入侵種每年給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多達500億元人民幣。
另一方面,它使得我國維護生物多樣性的任務更加艱巨。據調查,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公布的100種破壞力最強的外來入侵物種中,約有一半侵入了我國。與此相一致的是在《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公約》列出的640種世界瀕危物種中,有156個均在我國。因此,維護生物多樣性,全力抵禦外來物種的入侵的工作已刻不容緩。
(二)我國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立法現狀及存在問題剖析
目前來看,我國尚沒有制定一部專門的外來物種管理法規,更沒有建立外來物種引進的風險評估機制、綜合治理機制及跟蹤監測機制,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立法工作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立法分散,可操作性不強
目前與外來物種防治相關的法律規定主要散見於《環保法》、《海洋保護法》、《農業法》、《漁業法》、《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等法律法規之中,不僅過於分散,不成體系,而且其規定過於原則,針對性和操作性均不強。
如《環保法》雖然涉及到了環境生物的保護,但卻並未明確提出外來物入侵及其防治的問題。又如,經修訂並於2003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農業法》在64條第一款中加入「從境外引進生物物種資源應當依法進行登記或審批,並採取相應安全控制措施」,但時至今日,我國卻沒有建立相應的外來物種檔案分類管理制度及定期調查的跟蹤監測制度,如何進行「安全控制」?
2、缺乏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
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防範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門機構,涉及的部門包括國家質檢總局,國家環保總局、農業部、林業部等。由於受各自職責所限,在外來物種入侵前的防範及入侵後的應對工作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脫節。令人痛心的是,一些本來可以被拒之門外的入侵種或可以在入侵初期被徹底根治的入侵種,卻由於管理體制的問題,最終肆意擴散和猖獗蔓延,而管理部門也錯失了一次又一次預防和扼制其生長繁殖的大好時機。
3、相關規定仍顯單薄,多項法律制度仍需建立或進一步完善
長期以來,我國外來物種防治的內容都僅僅集中在對病蟲害及疫種的檢疫上,對於風險評估制度、跟蹤監測制度及綜合治理制度都鮮有涉及;對於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目標、程序、手段等也均未涉及。
(三)我國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立法完善
1、建立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
在這一點上,美國的做法值得借鑒。在1999年以前,美國也沒有設立專門機構領導防治外來物種的入侵工作,但日益嚴重的入侵危機和堅決的反入侵的決心促成了美國入侵物種理事會的誕生,而此理事會的主要職責則是與不同級別、不同地區、不同種類的各個部門、機構、單位進行積極協作,並對各部門之間的協作計劃的執行進行監督。
具體到我國,應成立包括檢疫、環保、海洋、農業、林業、貿易、科研機構等各部門在內的統一協調管理機構。此機構應從國家利益,而不是部門利益出發,全面綜合開展外來物種的防治工作。在外來物種引進之前,應由農業或林業或海洋管理部門會同科研機構進行引進風險評估,由環保部門作出環境評價,再由檢疫部門進行嚴格的口岸把關,多方協調行動共同高效開展外來物種的防治工作。
2、完善風險評估制度
要阻止外來物種的入侵,首要的工作就是防禦,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就是力爭在第一時間,第一地區將危害性較大的生物堅決拒之門外。
澳大利亞建立的雜草風險評價系統值得學習。該評價系統根據待引進物種的有關信息、生物學特徵、繁殖和傳播方式以及氣候參數等情況,設計49個問題,通過問卷的方式回答每個問題,再對每一問題的回答給出得分,將所有問題的得分相加,根據最終的得分與標准值的比較來決定是否引進該物種。一般包括三種結果:
一是允許該物種進口;二是不允許該物種進口;三是需要對這一植物進行更多的評價。
通過這樣一種雜草風險評價系統可以表明生態系統受引進物種影響的可能性的大小,從而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危害生態系統的雜草被引進。
我國長期以來對於有意引進的外來物種僅僅是由檢疫部門根據檢疫目錄進行病蟲害及疫種的一般性檢疫,如果外來物中本身沒有病蟲害,或本身不是疫蟲、疫草,則一般卻可以安全過關。因此,對於首次引進或短期內不能發現其危害性的有害生物,沒有對其進行科學的風險評估,導致一大批有害生物堂而皇之地被引進我國。值得慶幸的是,這個問題已在國內引起廣泛關注。2000年12月19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布的《進境植物和植物產品風險分析管理規定》(2003年2月1日施行)設專章規定了「風險評估」制度,規定由國家質檢總局採用定性、定量或兩者結合的立法開展風險評估制度。此項制度的建立無疑是我國抵禦外來物種入侵的一項重大的制度進步,但依筆者看來,仍存在兩項不足:
第一,風險評估的主體僅限於檢疫部門,缺乏與其他生產部門及科研機構的協調合作。毋庸質疑,科學的風險評估應當建立在對該項物種的生物學特徵,繁殖和傳播能力,親緣關系各方信息全面掌握的基礎之上,而各部門各科研機構的合作是獲取充分信息的重要途徑。
因此,筆者認為有關風險評估主體的規定不盡合理,應擴大合作范圍。
第二,缺少評估具體指標的規定,僅僅規定了一些評估時應當考慮的因素,操作性不強。
筆者認為應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風險指數評估體系,即根據其遺傳特性、繁殖和擴散能力及其生物學特徵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設置不同的問題,根據回答問題的得分來量化其風險程度的大小,從而使風險評估工作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3、建立跟蹤監測制度
某一外來生物品種被引進後,如果不繼續跟蹤監測,則一旦此種生物被事實證明為有害生物或隨著氣候條件的變化而逐漸轉化為有害生物後,對一國來講,就等與放棄了在其蔓延初期就將其徹底根除的機會,面臨的很可能就是一場嚴重的生態災害。
由此,我們也不難得出結論:首先應建立引進物種的檔案分類制度,對其進入我國的時間、地點都作詳細登記;其次應定期對其生長繁殖情況進行監測,掌握其生存發展動態,建立對外來物種的跟蹤監測制度。一旦發現問題,就能及時解決。既不會對我國生態安全造成威脅,也無須投入巨額資金進行治理。
4、建立綜合治理制度
對於已經入侵的有害物種,要通過綜合治理制度,確保可持續的控制與管理技術體系的建立。外來有害物種一旦侵入,要徹底根治難度很大。因此,必須通過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化學方法的綜合運用,發揮各種治理方法的優勢,達到對外來入侵物種的最佳治理效果。
5、加強檢疫工作力度並建立外來物種疫情報告體系和信息共享體系
一方面,檢疫部門應加強檢疫,嚴厲打擊走私動植物和逃避檢疫事件;在外來入侵物種最易集中進入的地區,加強人員配合,加強檢疫力量。
另一方面,加強科研和信息交流,建立起省、市、縣級的多層次的外來物種疫情的報告和分析系統,並建立外來物種疫情的查訊系統,實現信息共享,從而幫助農戶或飼養戶掌握病害情況,盡量減少風險。
結語
不同生態系統不同物種的引進給社會經濟及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隨著各國不斷完善現行的法律應對機制,隨著國際合作的不斷深入,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工作必將會取得更大成效,盡管這一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注釋:
①「外來物種每年給非洲造成數十億美元」〔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3,(4):101
② 蔣有緒.「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與入世後的對策」〔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3,(10):1
③ 張潤志、桑衛國、孫江華、薜大勇、康樂.「生物入侵與外來入侵物種的控制」〔J〕.前沿,56卷6期:12
④ 陳賽.「外來物種入侵及其環境法律調控准則」〔J〕.新疆環境保護,2002,24(4):32
⑤「外來物種每年給非洲造成數十億美元」〔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3,(4):101
⑥蔡守秋.「論生物安全法」〔J〕,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2,(2):4
⑦ 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16種有害外來物種分別為:紫莖澤蘭,薇甘菊、空心蓮子草、豚草、毒麥、互花米草、飛機草、鳳眼蓮(水葫蘆)、假高梁、蔗扁蛾、濕地松粉蚧、強大小蠹、美國白蛾、非洲大蝸牛、福壽螺、牛蛙。
❹ 生態入侵的概念簡介
外來有害生物侵入適宜生長的新區後,其種群會迅速繁殖,並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新的「優勢種」,嚴重破壞當地的生態安全,具體而言,其導致的惡果主要有以下幾項:
第一,外來物種入侵會嚴重破壞生物的多樣性,並加速物種的滅絕。
生物的多樣性是包括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種和它們的遺傳信息和生物體與生存環境一起集合形成的不同等級的復雜系統。雖然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但任何一個國家莫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盡力維護本國生物的多樣性。而外來物種入侵卻是威脅生物多樣性的頭號敵人,入侵種被引入異地後,由於其新生環境缺乏能制約其繁殖的自然天敵及其他制約因素,其後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擴張,形成優勢種群,並與當地物種競爭有限的食物資源和空間資源,直接導致當地物種的退化,甚至被滅絕。
第二,外來物種入侵會嚴重破壞生態平衡。
外來物種入侵,會對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營養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結構穩定性及遺傳多樣性等方面造成影響,從而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如引自澳大利亞而入侵中國海南島和雷洲半島許多林場的外來物種薇甘菊,由於這種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從而造成土壤極其乾燥,對水土保持十分不利。此外,薇甘菊還能分泌化學物質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曾一度嚴重影響整個林場的生產與發展。
第三,外來物種入侵會因其可能攜帶的病原微生物而對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對人類健康構成直接威脅。
如起源於東亞的「荷蘭榆樹病」曾入侵歐洲,並於1910年和1970年兩次引起大多數歐洲國家的榆樹死亡。又如40年前傳入中國的豚草,其花粉導致的「枯草熱」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每到花粉飄散的7-9月,體質過敏者便會發生哮喘,打噴嚏,流鼻涕等症狀,甚至由於導致其它並發症的產生而死亡。
第四,外來物種入還會給受害各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想要徹底根治已入侵成功的外來物種是相當困難的,實際上,僅僅是用於控制其蔓延的治理費用就相當昂貴。在英國,為了控制12種最具危險性的外來入侵物種,在1989-1992年,光除草劑就花費了3.44億美元,而美國每年為控制「鳳眼蓮」的繁殖蔓延就要花掉300萬美元,同樣,中國每年因打撈水葫蘆的費用就多達5-10億元,由於水葫蘆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也接近100億元。
據美國、印度、南非向聯合國提交的研究報告顯示,這三個國家每年受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分別為1500億美元,1300億美元和800多億美元。而據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的報告,外來物種在非洲蔓延迅速,已嚴重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和經濟發展,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多達數十億美元,且報告的起草人霍華德認為,目前所了解到的外來物種給非洲造成的破壞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其對非洲生態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可能要比估計的大得多。
❺ 生態入侵的危害
二、外來物種入侵的嚴重後果
外來有害生物侵入適宜生長的新區後,其種群會迅速繁殖,並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新的「優勢種」,嚴重破壞當地的生態安全,具體而言,其導致的惡果主要有以下幾項:
第一,外來物種入侵會嚴重破壞生物的多樣性,並加速物種的滅絕。
生物的多樣性是包括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種和它們的遺傳信息和生物體與生存環境一起集合形成的不同等級的復雜系統。[2]雖然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但任何一個國家莫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盡力維護本國生物的多樣性。而外來物種入侵卻是威脅生物多樣性的頭號敵人,入侵種被引入異地後,由於其新生環境缺乏能制約其繁殖的自然天敵及其他制約因素,其後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擴張,形成優勢種群,並與當地物種競爭有限的食物資源和空間資源,直接導致當地物種的退化,甚至被滅絕。
第二,外來物種入侵會嚴重破壞生態平衡。
外來物種入侵,會對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營養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結構穩定性及遺傳多樣性等方面造成影響,從而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如引自澳大利亞而入侵我國海南島和 雷洲半島許多林場的外來物種薇甘菊,由於這種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從而造成土壤極其乾燥,對水土保持十分不利。此外,薇甘菊還能分泌化學物質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曾一度嚴重影響整個林場的生產與發展。
第三,外來物種入侵會因其可能攜帶的病原微生物而對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對人類健康構成直接威脅。
如起源於東亞的「荷蘭榆樹病」曾入侵歐洲,並於1910年和1970年兩次引起大多數歐洲國家的榆樹死亡。又如40年前傳入我國的豚草,其花粉導致的「枯草熱」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每到花粉飄散的7—9月,體質過敏者便會發生哮喘,打噴嚏,流鼻涕等症狀,甚至由於導致其它並發症的產生而死亡。
第四,外來物種入還會給受害各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想要徹底根治已入侵成功的外來物種是相當困難的,實際上,僅僅是用於控制其蔓延的治理費用就相當昂貴。在英國,為了控制12種最具危險性的外來入侵物種,在1989—1992年,光除草劑就花費了3.44億美元,而美國每年為控制「鳳眼蓮」的繁殖蔓延就要花掉300萬美元,同樣,我國每年因打撈水葫蘆的費用就多達5—10億元,由於水葫蘆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也接近100億元。[3]
據美國、印度、南非向聯合國提交的研究報告顯示,這三個國家每年受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分別為1500億美元,1300億美元和800多億美元。[4]而據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的報告,外來物種在非洲蔓延迅速,已嚴重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和經濟發展,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多達數十億美元,且報告的起草人霍華德認為,目前所了解到的外來物種給非洲造成的破壞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其對非洲生態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可能要比估計的大得多。[5]
❻ 生態入侵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外來入侵物種主要是那些來自外部的、能夠破壞當地生物多樣性、打破當地生態平衡、破壞生態環境或者具有其他負面影響的非本地物種。外來入侵物種既包括來自一個國家外部的入侵物種,也包括來自一個國家內部其他地區的入侵物種,入侵物種一般應滿足以下三個基本條件:
(1)侵入到其自然分布區以外的物種;
(2)在侵入地區能自我繁衍;
(3)對經濟、生態、生物多樣性和社會導致危害。目前,在不做特殊說明的情況下,一般情況下都是指來自國外的物種。
生態系統是經過長期進化形成的,系統中的物種經過成百上千萬年的競爭、排斥、適應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現在相互依賴又互相制約的密切關系。一個外來物種引入後,有可能因新的環境中沒有相抗衡或制約它的生物,從而打破原有的平衡,改變或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
外來入侵物種是導致生態系統喪失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外來入侵物種 入侵的主要通道之一就是通過國際貿易、國際旅行等過程,由人類有意或者無意地攜帶進入國內,從而導致外來生物侵入中國。但有意或無意攜帶這些具有成為潛在入侵物種的人們,一是因為意識不強,二是因為缺乏相關知識, 三是為了減少麻煩或花費,或者是其他原因,往往會成為外來入侵物種的潛 在攜帶者,因此需要加強嚴格的海關檢疫把關。
❼ 生物入侵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例子有哪些
1884年,原產於南美洲委內瑞拉的風眼蓮被送到了美國新奧爾良的博覽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內見其花朵容艷麗無比,便將其作為觀賞植物帶回了各自的國家,殊不知繁殖能力極強的鳳眼蓮便從此成為各國大傷腦筋的頭號有害植物。在非洲,鳳眼蓮遍布尼羅河;在泰國,鳳眼蓮布滿湄南河;而美國南部沿墨西哥灣內陸河流水道,也被密密層層的鳳眼蓮堵得水泄不通,不僅導致船隻無法通行,還導致魚蝦絕跡,河水臭氣熏天;而我國的雲南滇池,也曾因為水葫蘆瘋狂蔓延而被專家指稱患上了「生態癌症」。
此外,澳大利亞的「兔災」,地中海的「毒藻」,美國五大湖的「斑馬貽貝」,夏威夷的「蛙聲」以及入侵我國的「莖澤蘭」、「大米草」、「松材線蟲」,「加拿大一枝黃花」、「克氏螯蝦」、「美國白蛾」等等外來物種入侵的事例舉不勝舉。由於缺少自然天敵的制約,這些外來入侵者不僅破壞食物鏈,威脅其他生物的生存,而且還給全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據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的報告,外來物種入侵給全球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4000億美元。
資料源於網路。
❽ 生態入侵的對策
根據國內外眾多的事例,採用以生物防治為主,輔以化學、機械或人工方法的綜專合體系是解決外來有屬害植物最有效的方法。中國在生物防治研究領域已經取得很大成就,特別是在水葫蘆的生物防治上,已經取得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
但是,生物防治外來有害植物在中國還是一個冷門領域,人們尚不認識這門學科的重要性。因此,提高對外來有害生物潛在危害及重要性的認識,將解決有害生物生態入侵問題盡快列入政府的議事日程;對引進的動植物嚴格審批把關;組織對外來有害生物的生物學、生態學、分布、危害、綜合治理等方面的研究;特別是對生物防治外來有害生物學科的研究和應用給予特別的支持,是解決外來生物生態入侵的根本保證。
❾ 生物入侵和生態入侵一樣嗎
不一樣,生物與生態就不一樣。生物入侵是非本地物種遷入導致本地一部分物種多樣性減少甚至滅絕,生態入侵就像沙漠化一樣是整個生態系統遭到了入侵。這兩樣都多生態系統造成了破壞。若沒破壞本地生態系統就不叫入侵了。一種生物從原產地遷入到另一地,這種生物被稱為外來物種。生物入侵是指外來物種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的過程。在人類歷史上,人類通過文化交流,把外來種(如玉米、紅薯、馬鈴薯等)從其起源地傳播到世界各地,從而豐富了人們的食物品種和各地區的農業生產類型。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說,每個地區的農業發展史可以說是農業生產類型、農業品種在不斷地吸收外來種、不斷地更新換代的過程。現代社會,隨著貿易、旅遊的發展,大容量、快速先進的交通工具的普遍採用,越來越多的物種在全球范圍擴散,外來種問題已引起人們的重視。特別是中國加入WTO自國外的有害物種對中國的威脅也大大增加。有些人認為,生物入侵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問題。然而大多數的學者認為,生物入侵是無意的引入和傳播發展起來。由於其有廣泛的適應性、極強的繁殖能力,不僅對「入侵領地」的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破壞生態平衡,甚至給人類社會、環境造成巨大的損失。
❿ 什麼叫生態入侵它對物種引進有什麼啟示
生態入侵是指由於人類有意識或無意識地 把某種生物帶入適宜其生長繁殖的地區,其種群不斷擴大,分布區逐步擴展,造成的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或削弱的現象。
在我國3萬多種高等植物種類中,目前已知的外來有害植物就有近百種。它們分布在草原、林地、水域或濕地,生長在農田、荒地或鐵路、公路兩側,與本地植物競爭土壤、水分和生存空間,造成了本地生物種類的下降或滅絕。更有甚者,嚴重威脅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發展,有些有毒植物造成當地牲畜死亡或生存力下降,同時還在氣候、土壤、水分、有機物等方面產生連鎖反應。凡此種種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將解決外來植物生態入侵問題盡快列入政府的議事日程,封殺外來植物生態入侵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薇甘菊會吞掉內伶仃島嗎在距深圳蛇口工業區13海里的海面上,有一座7000多畝的海島,島上綠樹成蔭,野果飄香,是野生動物的樂園。在這個島上生長著獼猴、蟒蛇、穿山甲等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它們依賴島上豐富的香蕉、荔枝、龍眼、野生桔及一些灌木、喬木,繁衍生息了幾百上千年。這就是著名的內伶仃國家自然保護區。
從1996年開始,在這片野生動、植物的樂園中,出現了一種具有超強繁殖能力、喜歡攀緣的藤本植物———薇甘菊,這里便產生了災難性的厄變。薇甘菊是原產於中南美的菊科植物,這種植物所產生的種子數量特別大,具有有性和無性兩種繁殖能力。它攀上灌木或喬木後,能迅速形成整株覆蓋之勢,使植物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壞窒息而死。對6—8米以下天然次生林、人工速生林、經濟林、風景林幾乎所有樹種,尤其對一些郁密度小的次生林、風景林危害極大,可造成成片樹林枯萎死亡而形成災害性後果。就是這些有「植物殺手」之稱的薇甘菊,占據了內伶仃島80%的「國土」,造成災害性危害面積達1200多畝。致使大片林木死亡,斷絕了野生動物的生長條件,使這些動物瀕於滅絕,600多隻獼猴需要人工飼養。為了挽救這片保護區,深圳市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甚至不惜投資1000多萬元,僱用民工進行人工砍除。但是這邊砍了那邊長,山腳易割山頂難砍,即便砍掉,在往山下運輸的時候,種子灑落,使得薇甘菊傳播得更快。使用化學除草劑,則會影響所有的植物,小小的薇甘菊使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傷透了腦筋。水葫蘆欲困死雲南滇池800里滇池水波浩淼,氣勢恢弘,引發多少騷人墨客的奇思異想。然而,近年來雲南滇池卻被一種叫做水葫蘆的水生植物所困擾。1000公頃的水面上全部生長著水葫蘆,其蓋度近100%。水葫蘆又稱鳳眼蘭、鳳眼蓮,雨久花科,鳳眼蓮屬,原產南美,大約於30年代作為畜禽飼料引入我國大陸,並曾作為觀賞和凈化水質植物推廣種植,後逸為野生。水葫蘆主要分布於河流、湖泊和水塘之中,由於其無性繁殖速度極快,往往形成單一的優勢群落。近些年,由於水質污染導致了水葫蘆瘋長,使得滇池內很多水生生物處於滅絕的邊緣。資料記載,60年代以前,滇池主要水生植物有16種,水生動物68種,但到了80年代,大部分水生植物相繼消亡,水生動物僅存30餘種。近年來隨著滇池污染治理的大規模開展,雲南人民採取多種措施對水葫蘆進行打撈、噴葯,但是始終難以控制其發展。
據介紹,目前,水葫蘆已廣泛分布於華北、華東、華中和華南的大部分省市,其中尤以廣東、雲南、江蘇、浙江、福建、四川、湖南、湖北和河南南部為重。而且還在繼續以很快的速度向周邊地區蔓延、擴散。如不及時採取措施,其危害將會越來越大。西雙版納切莫成為飛機草的一統天下「杠板歸」是一種不怎麼出名的中葯材,早些年,在西雙版納到處都是。最近幾年卻很少見到了。這倒不是由於人類的過量採摘,而是被飛機草和紫莖澤蘭兩種外來植物所封殺。飛機草與紫莖澤蘭均屬菊科澤蘭屬,原產中美洲,大約於解放前後傳入我國雲南南部,歷經30餘年,現已遍布雲南、廣西、貴州、四川等很多地區,而且每年還以50公里的速度向北擴展,僅雲南目前發生面積就達2470萬公頃。飛機草和紫莖澤蘭生態適應性很強,特別是紫莖澤蘭,在海拔330米的黔桂公路上的南盤江渡口到海拔2900米的雲南文山縣的老軍山均有其蹤跡。
據中科院昆明分院生態研究室劉倫輝等人調查介紹,在同一地區,無紫莖澤蘭分布的自然草坡,每畝可產鮮草240公斤左右,其它非牧草500多公斤。當發生紫莖澤蘭危害之後,每畝牧草產量不足20公斤,其它非牧草植物也未超過100公斤,而紫莖澤蘭卻可高達3000公斤。墨江縣1958年建立了一個牧場,全場養有600頭牛,200匹馬和很多山羊。10年之後的1968年,紫莖澤蘭蔓延成災,原有馬匹因紫莖澤蘭誘發哮喘病而全部死光,牛因無飼草銳減到200頭,並由原來的放養改為廄養,山羊也被淘汰,牧場只好撤消。據滇中地區群眾反映,80年代前,這里的森林砍伐地、火燒地只要封山3—5年,旱冬瓜就長滿山坡,現在到處只見紫莖澤蘭,連山間小路也被它阻塞,經濟林地成片死亡,水陸交通長期被堵,成為一大害草。
大米草正在侵吞中國的海岸灘塗
大米草是禾本科米草屬幾種植物的總稱。60———80年代,我國為了保護灘塗,從英美等國引進了大米草。30多年來,經過人工種植和自然繁殖擴散,在我國北起遼寧錦西縣,南到廣東電白縣80多個縣市的沿海灘塗上均有生長,為我國沿海地區抵禦風浪、保灘護堤、促淤造陸起了重要的作用,並帶來了一定的生態和經濟效益。但是近幾年來,大米草在一些地區瘋狂擴散,其覆蓋面積越來越大,已經到了難以控制的局面。福建寧德地區於1980年開始引種大米草,1983年在全區沿海鄉鎮大面積推廣,9年以後,覆蓋面積就達13萬多畝,約佔全區灘塗面積的一半。這些外來植物破壞近海生物棲息環境,使沿海養殖的多種生物窒息死亡;它們堵塞航道,影響各類船隻出港;它們影響海水的交換能力,導致水質下降並誘發赤潮;它們與沿海灘塗本地植物競爭生長空間,致使大片紅樹林消亡。高密度的大米草不僅沒有起到人們預先希望的作用,相反卻成了東吾洋這個以水產業聞名全國的「藍色寶庫」的大禍害。1990年,東吾洋一帶的水產業年損失高達1000多萬元。
天敵———外來生態入侵的剋星中國農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丁建清副研究員告訴記者,造成外來植物入侵成災的原因很多,但是,很重要的一條是這些外來植物在由境外遷移到我國時,它們的天敵卻沒有相應跟過來,形成了局部地區的生態失衡。因此,要解決外來植物生態入侵問題,就要盡快引入或篩選這些植物原產地的食性專一的、不危害其他植物的天敵因子,重新建立有害植物--天敵之間的相互調節、相互制約機制,恢復和保持這種生態平衡。丁建清介紹說,天敵一旦在新的生活環境下建立種群,就可能依靠自我繁殖、自我擴散,長期控制有害植物,形成新的生態平衡。因此,生物防治具有控效持久、對環境安全、防治成本低廉的優點。
根據國內外眾多的事例,採用以生物防治為主,輔以化學、機械或人工方法的綜合體系是解決外來有害植物最有效的方法。我國在生物防治研究領域已經取得很大成就,特別是在水葫蘆的生物防治上,已經取得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但是,生物防治外來有害植物在我國還是一個冷門領域,人們尚不認識這門學科的重要性。因此,提高對外來有害生物潛在危害及重要性的認識,將解決有害生物生態入侵問題盡快列入政府的議事日程;對引進的動植物嚴格審批把關;組織對外來有害生物的生物學、生態學、分布、危害、綜合治理等方面的研究;特別是對生物防治外來有害生物學科的研究和應用給予特別的支持,是解決外來生物生態入侵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