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林水庫
Ⅰ 山東臨沭的景觀
1.蒼山疊翠:蒼山主峰為蒼馬山脈的最高峰。它由南、北、中三峰組成,其中北峰最高,海拔394.7米。整個山體松柏掩映,層層疊疊,蒼翠欲滴,怪石嶙峋,雲霧繚繞,與周圍群山相映成輝, 以自然生態優美而著稱古今。明代詩人舒祥贊曰:「好山面面削芙蓉,吐月摩雲勢更雄。數疊好峰青列戟,幾層青嶂碧連空。巍峨低度淮陰小,突兀高聯泰岳崇。日暮卷簾看昳色,滿山佳氣雨蒙蒙。」
蒼山疊翠有著外界無覓的四奇獨在,即奇石、奇草、奇花、奇林。蒼馬山有其巨大的象形奇石。「老子問天」、「駱駝沐月」、「虎踞龍盤」、「神龜回望」和重約萬噸的腳動石、風動石以及賦有靈性的菱角石等,造形惟妙惟肖,呼之欲出。構成了蒼馬山獨特而壯麗的自然奇觀。其次遍布於整個景區而流光溢彩的各種山花,最為突出的是狗皮氈子草和野薔薇。四至十月,晶瑩如茵的氈草,刀削般整齊地將山地似綠毯鋪就;滿山遍野且毫無規則地生長於峻谷峭崖的一簇簇野薔薇,花如翩翩彩蝶,暗香浮動,令人消魂。再就是生長於蒼山之陰,具有百年以上樹齡的千畝青檀林,生態景觀國內少有,被譽稱「蒼馬山三樣寶,青檀、薔薇、狗皮草」。是蒼山疊翠錦秀畫卷中令人奪目的看點。
2. 始皇登臨處:位於蒼山南峰頂,如今高台與頌碑已毀,僅剩遺址。據載,公元前219年,「帝之琅琊,道南郡入。」秦始皇東巡親臨琅琊郡,並築台以望東海,建碑頌德。方誌記載:秦王柱,便是秦始皇築台望海,建碑頌德之處。經考證,秦王柱即位於蒼山峰巔。
3. 青檀谷位於蒼山主峰之陰的峽谷地帶。南北長近2公里,西鄰萬木蔥郁的響馬嶺,東連馬山,谷幽林秀,終年泉涌汩汩。百年以上樹齡的青檀與刺槐將此處覆蓋得濃郁清涼;狗皮氈草綠茵如毯,專家稱之為中國式高爾夫天然球場。林中百鳥鳴唱;無際的槐花使五月的蒼馬谷地漫天飄白,風送暗香,令人流連忘返。
4.玉虛仙境在蒼山主峰東麓第四峰的陡崖峭壁之上。石洞由兩石相疊而成,洞西側有一巨石,壁上「玉虛仙境」四個漢隸石刻大字清晰可辨。相傳為安期生修煉處。《沂州志》記載:「玉虛宮,在州東八十五里蒼山之陽,昔人以為安其生修煉處,遺址尚在。月夜常有白鶴反唳,香氣撲人。」
5.鬼谷駐跡位於蒼山主峰東麓懸崖處,面東而立的絕壁上「鬼谷駐跡」4個漢隸石刻大字,在松柏掩映下,顯得格外庄嚴而神秘。壁前為一平台,可俯視江淮沃野,平台下行百米有一石洞,即「鬼穀子洞」。相傳,這具有夢幻色彩的雲霧山中,就是兵祖鬼穀子王禪在此培訓孫臏、龐涓的兵學聖地。
6. 疊翠峪與玉虛觀蒼山與馬山之間朝陽地帶有一條谷地,北端有一東西山樑連接蒼馬二山,谷底平曠,北高南低,北窄南寬,呈簸箕狀。這條深谷叫疊翠峪,當地人稱牛口峪。著名的竇王廟和玉虛觀就座落在這幽林深谷之中。
7.草山草山海拔242.3米,與馬山欲斷還連而聳峰獨秀,蒼翠涵幽。古時因山臨海而立,位於蒼山馬山之東南,每日最早見到日出而得名,簡稱朝山。草山系當地百姓上山砍柴的俗稱。朝陽山西側有一泉,冬夏不幹,名為「神泉」。
8.五罐鼻位於蒼山東北側的半山懸崖。一塊巨石矗立在陡壁上,突兀挺拔,頂上平坦,石下萬丈深淵,下視令人目眩。站在這塊石頭上能看見五個方向的景物,同時可從蒼山之外五個方向看到它,所以稱它「五罐鼻」。人們通過長期觀察,得出一個非常准確的信息,即每當這塊巨石上出現彩雲時,一場或大或小的降雨必將來臨。
9. 虎踞龍盤在蒼山南峰之陽,有一巨石,猶如一隻威風凜凜的猛虎正俯視江淮,躍躍欲試。遊人立於疊翠峪東側谷底,抬頭向西北上方仰視,其面部斑紋均依稀可見。與之相距二百米的中峰東側又有一條蒼龍拱震北斗,龍虎雄峙,巍巍壯觀,自古就有「虎踞龍盤」之謂。
10.竇王廟遺址位於疊翠峪深處。相傳當地人為紀念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竇建德而建廟於此。該廟是蘇魯地區極有影響的古寺名剎。屢修屢毀,現僅存遺址。廟西側的石壁上有記載七品芝麻官徐九經當年游山題詩:「遠看一座疊翠山,近看一座疊翠山,山前山後轉著看,真是一座疊翠山」等摩崖石刻。
11.翠湖即凌山頭水庫。因近蒼山疊翠勝景而得名,因蓄蒼源河碧流而成湖。位於蒼馬山風景名勝區西北側。是景區重要景觀之一,又是縣域最大的淡水庫。濕地面積近萬畝,庫容1200餘萬立方米。其水既可灌溉,又是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水源地。翠湖碧綠如染,泛金光而含煙波,騰祥雲而升霞霧,山水相依,山憑水而疊翠,水因山而秀美。或輕舟盪漾,或閑雲垂釣,湖光山色,風情萬種,令人流連忘返。
12.馬山相連於蒼山之東。南北走向,由大小12個峰頭組成,雄奇闊大,逶迤連綿,長約5公里,主峰海拔333.5米。其造型恰似亘卧峰巔的巨型神龜,正翹首回望東海,世人稱其為「神龜回望」峰。峰巔北側有一片石重約萬斤,遊人可用小拇指輕輕晃動;主峰南側有一巨石重約萬噸,可用腳踏動,人稱「腳動石」。
13.神龜回望立於馬山西側谷底。舉目向東北方向望去,其主峰奇特的造型,令人感嘆。一尊巨大無比的神龜恰似剛剛從東海躍上馬山峰巔,其翹首回望的神態栩栩如生。相傳,東海龍王生有九子,均被派往人間司職。該神龜系龍第九子,被龍王指派去朝庭,司保皇帝江山萬年永固之職。途中龍九特立馬山回首凝望東海,充滿了對故鄉的無限眷戀。
14. 抗金寨位於馬山南端之上。近2平方公里,古寨、斷垣、殘壁山門、哨台、防守布局等至今仍依稀可辯。據專家評價,此寨是目前國內外發現的規模最大,且保存尚好的古戰場遺址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及觀賞價值。據《臨沂縣志》記載:「馬山有故寨,宋滕狄御金兵所建也。」《通鑒》記載:「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沂民避蒼山者數十萬。金兵圍困,久攻不下。寨首滕狄告急於魏勝,勝提兵往解蒼山圍。」時過境遷,山寨城垣仍給人以英雄往事之遐想。
15.惠民泉抗金寨中東南側有一泉,水自巨大的岩石下湧出,自成清潭碧流,惠及歷代山民百姓,故名惠民泉。《臨沂縣志》記載,此泉「可飲萬人」。當年人們就是靠這山泉生活,靠堅固的寨牆抵禦金兵。
16.冠山仙境冠山仙境景區,位於蒼馬山省級風景名勝區內。她東鄰大海,與連雲港花果山相望,西枕沭水碧流,為蒼馬山群峰之一,主峰海拔288.2米。西鄰馬山,北依演武山,兩峰對峙,呈馬鞍狀。因主峰北側有一巨石形成的奇峰,海拔299.5米,若鳳凰之冠而得名。人們清晨立於蒼馬之巔望大海旭日東升,紅霞滿天,冠山被蒙罩在金光萬道的神秘之中,猶如太陽般燦爛,故又曰太山。據東盤觀音禪寺廟碑載,清雍正皇帝甲辰年巡遊此山,並建有太山行宮,現僅存遺址。冠山仙人洞即是最好的例證。冠山以其優美靜雅的環境吸引了道教創始人老子的《道德經》傳人尹喜和徐則、張良、徐庶等歷代數位高人在此修煉成仙而名聞天下。
17.仙人洞 仙人洞即神仙洞。位於冠山主峰北側,面對東海。「仙人洞」是冠山主要景觀。位於冠峰北麓有石洞兩穴,上下兩洞相距約3米。傳因古代張良、徐庶在此修煉成仙而得名仙人洞。下洞留有仙人遺跡,《臨沂縣志》稱它「容積不逾方丈,而中有天然之石榻石椅,滑而光澤,若人常坐卧者然。」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代表劉少奇來山東視察指導工作時,曾住在冠山腳下的東盤村。在山花爛熳的1942年5月,劉少奇饒有興趣地與大家一道登上冠山仙人洞處。他被眼前的美麗景觀深深感動,欣然揮毫寫下了「冠山仙境,福地洞天」之佳句,並詼諧地說:「大家齊心努力,等我們的事情辦好了,我也來做神仙」。人民領袖的音容笑貌已經與冠山仙境同青共春,永傳於世。
18.演武山 位於冠山北側。與其他諸峰連而不斷形成朝陽懷抱之勢,別有洞天。主峰海拔284.0米。位於山東南麓有佔地不足二平方公里的小平台,世傳隋唐時羅成曾率部駐扎於此,辟有場地操練兵馬,演習武藝,故稱「演武台」。現尚存演武場、點將台等遺址。
19.長春觀與古銀杏樹相傳,尹喜修仙傳道而建的長春觀遺址,位於冠山與演武山之間的向陽深處。面積約百畝,東西北三面依山,谷幽林密。道觀臨崖而建,即「長春觀」。宋元時期著名道教龍門派創始人丘處機曾在觀中誦經傳道,並自諭長春子。觀內有「三清閣」等。《續修臨沂縣志》記載:「三清閣有銀杏二株。」其中,一株在長春觀院內,至今保護完好。樹齡2100餘年, 高24米,主幹約7米,最大圍粗7.7米,須5人合摟。枝繁葉茂,遮陰144平方米。世傳樹為徐則所植,晉八年立碑載之,是目前臨沂市樹齡最長的銀杏樹。另一株在觀前牆外約20米處,古碑記為「尹喜所植」,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此樹曾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毀於戰亂。時隔十年後又在根部抽出一枝新芽,即現觀前銀杏樹,高21米,胸徑1米有餘,挺拔茂盛。此樹歷風雨滄桑,又印證了道家「萬事萬物,生生不息,周而復始」的宇宙觀。當代畫壇泰斗張文俊先生,面對古樹,深情而感慨地說:「這就是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應當備加保護」。
20.冠山泉林遍布冠山景區內的優質礦泉達28處之多,其中尤以長春觀兩側的神泉、龍泉、靈泉等最為著名。泉水清冽甘甜,四季涓涌,碧流成溪,其景觀備受遊人青睞。
21. 玉聖園 玉聖園景區包括玉聖園、 觀音禪寺、玉聖山莊、卧龍池、蓮花灣、百鳥村(在建)等,位於臨沭東盤蓮花灣畔,佔地約120畝,系山東寶田石業有限公司於2003年投資600多萬元,在沂陽觀音院的基礎上修建而成。
22.觀音禪寺寺院座落於冠山之陽的東盤玉聖園蓮花灣內。始建於隋唐,是遠近聞名的千古名剎。主要供奉佛祖、觀世音菩薩及十八羅漢等。據百姓傳說,到該院燒香特別靈驗,能達到有求必應的效果。寺院碑載,早在宋元之前,觀音禪寺就是魯南蘇北乃至全國佛教界地位顯赫的古寺名剎。香火極盛,信徒遍及各地。僅元至正已未年至清光緒十九年的六百年間,官府與民間先後五次重修此院,足見該寺院地位之要。21世紀初始,當地著名人士李培梅先生為搶救歷史文化遺產和弘揚佛學,自籌資金400多萬元,在原址上重修了佔地8公頃的
玉聖園觀音禪寺,並義捐給臨沂市佛協對社會開放。
23.夾谷山位於蒼馬山風景名勝區的最東部,是魯蘇兩省的界山,為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歷史文化名山。史書《春秋》詳載,公元前500年,由孔子主持魯定公與齊景公舉行會談,從而奠定兩國稱雄政治基礎的重大歷史事件——夾谷齊魯會盟就發生於此山。明代大理寺正卿裴天佑登臨賦詩:「翠微西進祝其城,齊魯當年此會盟,幽洞雲深人已去,左壇松老月還明」。逝者如斯,青山依舊。孔子及兩國郡主在此從事重大政治活動的祭壇及書院、聖廟等歷史遺跡仍依稀可辨。遊人至此仍能感覺到2500年前的歷史氣息。
24.玉山海拔304.6米,位於縣境東北部,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這里山林植被茂密,自然生態良好,環境優雅靜美,一派桃花園里人家的意境。據傳說,早在遠古時代,玉山山脈的大小山頭都是顯露於汪洋大海與陸地過渡段的仙山群島,後因地殼運動,海水退卻,才成為今日的形態。玉山顧名思義玉皇山也。自古就有:「玉山仙都」之美譽。相傳,這里乃是八仙中鐵拐李和曹國舅的故鄉。八仙就是自此山出發過海的。拐老隨身使用的寶葫蘆即為玉山所生長。他臨行前對山主說是借用,但從未聽到歸還的信息。玉山是齊魯夾谷會盟之地,更是明太祖朱元璋發祥地。他早年隱居玉山韜光養晦時的金鑾殿龍墩,鑄劍池等遺址及傳說,家喻戶曉。玉山樹高林森,山青水秀,物產豐優。生長於澗邊溪旁、嶺上崖下的玉山甘露青茶,因其獨特的保健功能,早就蜚聲海內外。
25. 羽山以禹王父子治水的故事而聞名天下,位於縣城東南31公里的蘇魯交界處。海拔269.5米,東西走向,總面積1.5平方公里。山勢挺拔,景色秀麗,有「殛鯀泉」、「禹王廟」、「出雲洞」、「鳳凰石」等名勝,自古為游覽勝地。古詩雲:「羽山一點青,海岸雜花碎。日暮千里帆,楚色有微靄」。相傳,夏禹的父親鯀,因治水不力,被舜帝正法於此山,後在鯀死處湧出一山泉,謂之「殛鯀泉」,泉水終年不涸。明《隆慶海州志》載:「羽潭在羽山下,鯀化為黃熊入於羽淵即此」。清《嘉慶海州直隸州志》載:「山西南有淵水即羽泉也,俗謂此山為懲父山」。此山舊稱禹山,後因山石多羽毛狀,更名羽山。亦說因山上古有一種珍鳥,羽毛甚美,得名羽山。羽山是中華民族的史前文化名山,也是遠近聞名的溫泉之鄉。據地質專家分析斷定,羽山地下蘊含著豐富的地熱溫泉。目前已正式列入開發規劃,一個環境優美的溫泉休閑度假區,即將在風光秀麗的羽山腳下誕生。
Ⅱ 求一個200~300字的名人故事
1.艱辛的留學生活:
留學生活並不輕松。為了維持不斷上漲的學費,李四光假期到礦山去做工。在伯明翰大學的6年裡,他不僅專業學習成績優秀,而且熟練地掌握了英語,先後獲得了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畢業後,他婉言拒絕了一家礦山的高薪聘請,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請,回到祖國,在北京大學地質系擔任教授。
2.第四紀冰川的發現:
從19世紀以來,就不斷有德國、美國、法國、瑞典等國的地質學家到中國來勘探礦產,考察地質。但是,他們都沒有在中國發現過冰川現象。因此,在地質學界,「中國不存在第四紀冰川」已經成為一個定論。可是,李四光在研究蜒科化石期間,就在太行山東麓發現了一些很像冰川條痕石的石頭。他繼續在大同盆地進行考察,越來越相信自己的判斷,於是,他在中國地質學會第三次全體會員大會上大膽地提出了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的看法。到會的農商部顧問、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輕蔑地一笑,予以否定。
為了讓人們能接受這一事實,他繼續尋找更多的冰川遺跡。10年以後,他不僅得出廬山有大量冰川遺跡的結論,而且認為中國第四紀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並且可劃為三次冰期。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黃山考察,寫了「安徽黃山之第四紀冰川現象」的論文,此文和幾幅冰川現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學者的注意,德國地質學教授費斯曼到黃山看罷回來贊嘆道:「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發現。」李四光十多年的艱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國科學家的公開承認。
3.應蔡主持地質研究所的籌建工作:
1927年,李四光應蔡元培的約請,離開北京南下,主持地質研究所的籌建工作。1928年1月,地質研究所成立,李四光擔任所長。搞地質研究常常要餐風飲露,條件十分艱苦。況且剛剛成立的研究所經費少,設備缺,甚至沒有固定的所址。八年抗戰期間,李四光和他的研究所受盡奔波輾轉之苦。那時,他抽的是用草紙做的煙,穿的是土布衣服,生活十分清苦,但是,他和同事們始終沒有放棄地質研究。由於生活的艱辛和工作的勞累,他患了心絞痛和肺結核。
4.地震預測
在1966年邢台大地震後,李四光「教導我們」要注意河北河間、滄州;要注意渤海;要注意雲南通海;要注意四川爐霍;要注意雲南的彝良大關;要注意松潘;要注意唐山……這一路走來,都被李四光言中。當時很多科學家認為地震是無法預報的,李四光斬釘截鐵地說,地震是可以預報的。
周總理說過:「李四光力排眾議,認為地震是可以預報的。」文中用了一連串的「要注意」,這種特殊的表達方式起到了強調的作用,也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Ⅲ 潯州的歷史沿革
潯州是公元633年至1944在今桂平境內存在的一個州(道、府、區),存在時間長達1311年。 潯州(桂平)的歷史從公元前214年開始,因此,潯州(桂平)是廣西歷史最悠久的城市。
秦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後,以其地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桂林郡領十二縣:布山、安廣、河林、廣都、中留、桂林、譚中、臨塵、定周、領方、增食、雍雞,其中布山縣(縣治在今桂平蒙圩一帶)和阿林縣(縣治在今桂平東南一帶)的縣治所均在今桂平。
南越國 公元前203年,南海郡尉趙佗起兵兼並桂林郡和象郡,桂林郡改名為鬱林郡,後又恢復為桂林郡,布山縣仍然作為桂林郡的郡治。
漢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擊滅南越國,原來南越國的三郡增至九郡,桂林郡更名為鬱林郡,郡治在布山縣。
三國 縣境為吳國屬地,隸廣州鬱林郡,仍稱布山、阿林縣,鬱林郡治在布山縣。
晉 仍沿三國舊制。
南朝 公元502年,南方的梁朝從原鬱林郡的布山縣分置一部分出去設立桂平縣和鬱林縣,布山縣、阿林縣仍隸屬鬱林郡,桂平縣隸屬桂平郡,鬱林郡郡治設在鬱林縣,桂平郡治設在桂平縣(今西山大窩坪,即功德山莊附近),「桂平」之稱,始於此時。
隋 開皇10年(590年),廢桂平郡,先後置桂平、阿林、皇化、武平、大賓5縣,桂平、阿林、皇化、武平4縣屬鬱林郡;大賓縣屬永平郡,其中武平、皇化兩縣分別於大業元年(605年)和二年廢,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置綉州,屬嶺南道。 唐 公元633年置潯州,領桂平、陵江、大賓、皇化四縣,「潯州」之稱,始於此時;公元638年潯州被撤銷,桂平、陵江、大賓、皇化四縣隸屬龔州;公元692年復置潯州,以桂平、大賓、皇化來屬;公元742年,潯州改為常林郡,後復為綉州;公元758年,復名潯州。
五代 潯州管轄桂平、皇化兩縣。
宋 公元972年廢潯州,其轄地並入貴州(今貴縣)。973年復置潯州,領桂平縣。縣境內之阿林、羅綉、常林、皇化等縣統一並入桂平縣。縣治從西山大窩坪遷到今城區地,今桂平市境內長期分置多縣的局面至此結束。
元 置潯州路,路治在今城區。潯州路轄桂平、平南兩縣。
明 置潯州府,府治在今城區。潯州府轄桂平、平南、貴縣三縣。
清 沿明制屬潯州府,府治在今城區。潯州府轄桂平、平南、貴縣、武宣四縣;
民國 初襲清制。公元1913年廢潯州府,由省直轄;公元1916年置潯州行政區,公署設桂平;公元1917年廢潯州行政區,改屬蒼梧道;公元1926年改置潯州區,公署在桂平;公元1944年廢潯州區,改屬梧州區,「潯州」作為地名之稱從此退出歷史。 桂平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東經109°41′55〃-110°22′48〃,北緯22°52′02〃-23°48′04〃之間,東和東北鄰平南縣,東南近容縣,南界北流市、玉林市,西連貴港市,西北靠武宣、金秀縣,是廣西一區(北部灣經濟區)一帶(西江黃金水道)的最佳結合部。
境內有西江的幹流黔江和西江最大支流鬱江在市境交匯,另有45條重要支流,主要河流長度為992.95公里全部河流均屬西江水系;有南梧二級公路、玉桂二級公路、武平二級公路3條二級公路。
正在修建的經桂平的鐵路有——南廣快速鐵路,高速公路有——蒼梧~龍邦高速公路(貴梧高速公路)、三江~北海高速公路(來賓至桂平高速公路、桂平至興業高速公路)。
列入規劃修建經桂平的鐵路有——柳肇鐵路、桂林至玉林鐵路,高速公路有——荔浦至鐵山港高速公路、桂平至賓陽高速公路,二級公路有——貴港至岑溪二級公路。
列入國家重點規劃建設的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桂平市區上游12公里處,是紅水河綜合利用第十個梯級水利樞紐,設計正常蓄水位61米,校核洪水位62.02米,庫容25.3億立方米,防洪庫容15億立方米,全部設置在正常蓄水位以下,與發電結合,裝機160萬千瓦,年發電量71.96億千瓦小時,水資源配置興利庫容15億立方米,形成279公里深水航道、樞紐設置千噸級船閘,是一個集防洪、水資源配置、發電、航運,灌溉為一體的綜合水利樞紐。工程靜態投資超過240億元。工程建成後,將下游的桂平市潯江50年一遇洪水削減為20~30年一遇以下,將下游的梧州市100年一遇洪水削減為50年一遇以下,將流域型和上中游200年一遇洪水削減為50年一遇以下,受益地區包括潯江、西江、西北江三角洲防洪保護區1586萬人、635萬畝耕地,多年平均防洪效益6.24億元,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顯著。 桂平地處嶺南,地勢西北、東南高,中間低,略呈馬鞍形。平原與盆地佔土地總面積的41.55%,丘陵佔52.29%,山地佔6.16%。主要山脈有北部的大瑤山的南端海拔1313.6米的紫荊山,南部海拔1206米的大容山,西北海拔1158.2米的大平山,西部的五指山等。東南部是大容山的余脈。廣西最大的平原¬——潯江平原的主體在本市境內。北回歸線橫貫中部,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在21.4°C以上,一月平均氣溫為12.4℃,七月平均氣溫28.6℃,極端最高氣溫39℃,極端最低氣溫-3.3℃,年均降水量1726.70毫米,全年無霜期337天。
桂平主要河流長度為992.95公里,年徑流量40.56億立方米,全市河網密度為0.24千米/平方千米,水資源較為豐富,地表水總量為38.53億立方米,地下水總量0.73億立方米;建有水庫、水渠、堤、排灌等配套水利工程網,其中中、小型水庫146座,總庫容量34629萬立方米(不包括達開水庫),灌溉面積4.64萬公頃。土壤質地有壤土、粘土和沙土,其中潯、鬱江沿岸的沖積平原多為沙質紅壤土,山區多為紅壤土,大平山區為丹霞地貌,屬泥盆系蓮花山組。市內土壤肥沃,水、熱資源充足,是水稻和甘蔗的產區,兼種玉米、大豆、紅薯、木薯、芋頭、黃麻、花生等。
山林類型繁多,有國家一類保護植物樹蕨和樟、格木、紫荊、楠、觀光木、豬血木、華南五針松、鋸葉竹節樹以及大平山動植物保護區。用材林以杉、松為主,經濟林有肉桂、八角、烏桕等,果樹有荔枝、龍眼、柿子、柑、橙、桔、香蕉、菠蘿等。 2010年末總人口185多萬人,其中市城區人口25萬人,有漢、壯、瑤等12個民族,轄21個鎮5個鄉,是廣西最大的縣級市。
桂平土地總面積4074.51平方公里,全市農用地面積352690.4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6.56%。
1、耕地
面積為138757.23公頃,其中水田80235.86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57.82%。灌溉水田為79902.58公頃,佔全部水田面積的99.58%;旱地面積為58521.37公頃,佔耕地總面積的42.18%;水澆地面積為3.91公頃,占旱地面積的0.007%。主要分布在:①南部鬱江兩岸平原地帶,主要是尋旺、蒙圩、社步、下灣、白沙、大灣、大洋、厚祿等鄉(鎮);②北部大藤峽出口處的黔江以北及潯江兩岸,黔江支流南木江兩岸的平原地區,即石咀、馬皮、江口、金田、思宜、南木、木圭等鄉(鎮)。耕地中坡度大於15°的占總耕地面積的0.92%,坡度大於25°的幾乎沒有,可見在現有耕地中因坡度引起的水土流失嚴重的耕地所佔比例很小,地形因素並未成為現有耕地生產的制約因素。
2、園地
面積為8772.70公頃,其中果園面積為8416.52公頃,占園地總面積的95.94%。茶園面積為148.96公頃,占園地總面積的1.70%,桑園面積為94.06公頃,占園地總面積的1.07%,其他園地(主要是劍麻園)面積113.16公頃,園地總面積的1.29%。果園主要分布在:①桂(平)—玉(林)公路沿線鄉(鎮),以麻垌為中心的低坡地旱地區,其中麻垌果園面積佔全市果園面積的37.30%;②平(南)—玉(林)公路沿線鄉(鎮)。桑園主要分布在木圭、江口和羅播等鄉(鎮)。則其他園地則主要分布在江口鎮和石龍鎮。
3、林地
面積為177364.47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為109335.54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61.65%,森林覆蓋率達26.88%(以有林地佔全市面積計),灌木林面積9832.53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5.54%,蔬林地面積6299.92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3.55%,未成林造林地面積51758.02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29.2%,跡地面積113.51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0.07%,苗圃面積24.96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0.01%,是自治區造林滅荒達標合格市。林地主要分布在金田林場以及垌心、紫荊、石龍、西山、理端、尋旺、社步、油麻、羅秀、木根、羅播、中和、中沙等鄉(鎮)。
4、牧草地
面積為6370.5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56%。全部為天然草地,且主要是河漫灘及低窪地的天然草地,部分為旱地撩荒地,面積較多的有白沙、厚祿、大灣、下灣、麻垌等鄉(鎮)。
5、水面
面積21425.5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26%,其中河流面積10597.05公頃,占水面總面積的49.46%;水庫用地面積5218.08公頃,占水面總面積的24.36%;坑塘水面5610.37公頃,占水面總面積的26.18%。河流水面及坑塘水面主要分布在木圭、石咀、尋旺、社步、下灣、大灣、白沙、白龍、蒙圩、西山、南木、江口等鄉(鎮);水庫則主要分布在紫荊、南木、馬皮、理端、尋旺、社坡、油麻、社步、麻垌、木根、大洋、下灣、石龍等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