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環境網
Ⅰ 中國生態環境第一縣是哪
中國生態環境第一縣————浙江慶元2004年,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從生物豐度、植被覆蓋、水網密度、土地退化、污染負荷五項評價指標,在衛星遙感數據、生態環境現狀調查和統計數據等多源數據融合分析的基礎上,對全國31個省、2348個縣(市、區)的生態環境質量進行了評價,形成了《中國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慶元縣的生態環境質量位居全國第一,是「中國生態環境第一縣」。
慶元縣地處浙南山區。境內山嶺連綿,峰巒疊嶂,海拔1500M以上山峰有23座,其中百山祖海拔1856m,為浙江省第二高峰。山高林密,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86.05%,居全省之冠。雨量充沛,溪流縱橫,是甌江、閩江、福安江的發源地,有「水流兩省達三江」之說。溫暖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利於各種動植物的生長、繁育,其中有被列為世界最瀕危十二種植物之一的百山祖冷杉。山水清麗、風光旖旎、生物多樣,距東海海岸線直線距離120公里,是我國東南部抵禦熱帶風暴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地處「三江源頭」的慶元在浙、閩兩省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地位。
Ⅱ 生態環境現狀
(一)自然環境
處於雲貴高原的東北緣與湘鄂山地交匯地帶的湘西北中、低山、山原區,東與湘北洞庭湖平原區接壤,北與川東南、鄂西南山地毗連,西與黔東北高原鄰接,南止沅麻盆地西緣。區內氣溫偏低,光照偏少,干濕季節不明顯。年平均溫度16℃~17℃,年日照時數1400 h,>10℃積溫為5000℃~5300℃,80%的保證率積溫僅4800℃~5100℃,極端最低氣溫為-6℃~-15℃,無霜期只有265~285 d。雨量比較充沛,歷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1900 mm,特別是武陵山區降雨量顯著增多,並多以大雨,暴雨,形成了湘鄂(湖北以五峰、鶴峰為中心)暴雨中心區。水系甚為發育,且呈樹枝狀。發育有澧水幹流及其支流,南端為沅水一級支流酉水。土壤以黃色石灰土和黃壤性土為主,黃色石灰土面積約1341萬畝,占區內總面積的35%,黃壤性土面積約1322萬畝,占區內總面積的34.4%。其次有水稻土、黃壤、棕色石灰土、暗黃棕壤、粗骨石灰土、石灰性紫色土、山地草甸土等。森林植被覆蓋率為65.64%,以針葉林為主,闊葉樹、竹林也有分布。
地處武陵山和雪峰山之間的沅麻河谷盆地區,具有光熱充足,冬冷春寒,干濕季節明顯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溫度16.6℃,>10℃積溫為5000℃~5300℃,持續日數為230~235 d,無霜期278 d左右,年日照時數1500 h左右。年降水量在1300 mm以上,7~9月降水量在340~380 mm之間。土壤以紫色土和黃紅壤為主,其中紫色土占近30%,主要分布於沅水西岸,以及漵浦盆地,一般分布於海拔高度200~500 m之間;黃紅壤佔43%,主要沿沅江及其支流巫水的兩岸分布,海拔高度為300~500 m。
雪峰山地區,包括西部的西晃山和南部的越城嶺一部分,光能資源和熱能資源居全省最少區之一。年日照時數1250~1400 h,>10℃積溫為4200℃~5300℃,年降水量除安化暴雨中心外,一般為1300 mm。常年相對濕度在80%以上。土壤以黃壤為主,佔51.4%,主要分布在500~1200 m地帶;次為紅壤,石灰土和水稻土零星分布。森林植被覆蓋率為68.45%,以針葉林為主,以及針葉闊葉混交林等,此外城步南山有大片草地分布。
位於本省北部的洞庭湖濱湖平原區,屬於我國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型的長江中游氣候大區,其氣候特點是光、熱較足,春暖遲,秋寒早。年日照時數1700~1800 h,是全省日照最多的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6.5℃~17℃,>10℃的積溫在5000℃~5400℃,無霜期歷年平均為265~280 d。以洞庭湖盆地為中心的沖積平原年降水量1200~1300 mm,為全省降水量較少的地區之一,且分布不均勻,南部較多,北部較少,4~6月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50%,多大雨、暴雨,常造成洪澇災害。土壤有三個組合:①以紫潮沙泥為主,分布在南洞庭湖以北的安鄉、南縣的全部,沅江和華容的大部,以及澧縣、常德、漢壽、岳陽、臨湘等縣的一部分;②以黃潮沙泥為主,分布在湘、資、沅、澧「四水」及汨羅江等入湖處;③以紅黃泥為主,分布在洞庭湖以南的湘陰及益陽等縣,其次在漢壽、常德、澧縣、華容等縣亦有較大面積分布。此外,棕紅壤多分布在環湖的東、西側;紅壤集中分布在環湖的南側;黃紅壤分布在西部外緣;紫色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東北部;潮土沿各大小河流的兩岸分布。森林植被覆蓋率為19.08%,以針葉林為主。
位於本省中部的湘中丘陵區為我國中亞熱帶典型地段之一,光能、熱量資源豐富,氣候溫暖,熱量充足,夏季高溫酷熱,冬無嚴寒,但春寒潮頻繁。本區全年日照時數1400~1750 h,年平均氣溫為16.8℃~18.0℃,>10℃的積溫5300℃~5600℃,無霜期長達261~281 d,最冷月平均氣溫為3.8℃~6.5℃。降水量大,但分布不均勻,常發生前澇後旱現象。年平均降水量1200~1400 mm,春末夏初多雨,一般年份4~6月降水量佔全年的45%左右;盛夏秋初乾旱,7~9月降水量僅佔全年的20%左右,且多以雷陣雨為主,而此時氣溫高,蒸發量大,空氣相對濕度小,故易發生乾旱,尤其是衡~邵一帶,歷來有「乾旱走廊」之稱。土壤以紅壤佔主導地位,其次為紫色土,它們在紅盆中廣泛分布,水稻土亦有相當量的分布,主要沿河谷兩岸的階地以及低山、丘陵谷地分布。森林植被覆蓋率為40.60%,以經濟林地、針葉林為主,竹林也有廣泛分布。
位於省內東部的湘東盆地—山地區,光能、熱量資源豐富,氣候溫暖,熱量充足。全年日照時數1500~1700 h,年平均氣溫16℃~17℃,>10℃的積溫為5300℃~5600℃,無霜期長達260~280天,最低氣溫在-6℃~-8℃。雨水較多,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 mm,春夏雨多常出現暴雨山洪,危害農作物。秋冬雨水略少,產生輕微秋旱。土壤以紅壤為主,其次為紫色土、水稻土,還有棕紅壤、黃壤、暗黃壤、山地草甸土。森林植被覆蓋率為62.82%,以針葉林為主,經濟林亦有一定分布。
位於本省南部的湘南山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7.8℃以上,為全省氣溫最高地區,年日照時數1750 h,年太陽總輻射每平方厘米105~109 kW,>10℃的積溫為5500℃~5800℃,持續240~260 d,無霜期長達290~310 d,最低溫可為-6℃左右。年降水量平均為1300~1800 mm,東部的桂東和西南部的江華,是本區的東西兩側的兩個降水中心,高達1800~2000 mm。土壤以紅壤為主,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潮土、黃壤、暗黃棕壤、山地草甸土為次。紅壤一般分布於海拔700 m以下的低山及丘崗;黃壤分布於山地海拔700~1300 m中山區;暗黃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300 m以上的山地;山地草甸土分布在海拔1200 m以上的山頂脊地。森林植被覆蓋率為59.79%,以針葉林為主,經濟林和竹林亦有一定分布。
(二)社會經濟環境
湖南省是一個具有多民族的人口大省,除漢族外,還有土家族、侗族、瑤族、苗族、壯族、白族、彝族、布依族、回族、維吾爾族、滿族、蒙古族等51個民族。截至1998年末,全省總人口為6502萬人,人口密度達305.24人/km2,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為464萬人,老年人占總人口的7.14%。
湖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歷來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林業和漁業基地。解放以來,湖南省投入了大量財力、物力和人力,用於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廣泛開展基本農田水利建設。截至1995年,全省興建各類水利工程200多萬處,其中大型水庫與灌區14處,中型水庫200多處,小型水庫1200餘處,塘壩200多萬處,機電排灌裝機385.53萬千瓦,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268萬公頃,旱澇保收面積達218.57萬公頃。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總體運行基本平穩,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化程度明顯提高。全省農業總產值1262.46億元,糧食總產量281.82億千克,棉花19.25萬噸,油料120.74萬噸,烤煙14.34萬噸,水果109.07萬噸,養殖業在連續幾年高速發展的基礎上,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勢頭。
湖南省的現代工業是新中國成立後逐步發展起來的,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機械、化工、食品、紡織和能源等六大支柱行業為主體的、門類較多的產業結構體系。工業結構在改革開放以前,一直以重工業和全民所有制工業為發展重點,自1978年以後,輕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同時,重工業也進行了服務方向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加速了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礎工業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雖然國有企業仍居主導地位,但是集體企業、股份合作企業、聯營企業、私營企業等在最近幾年發展迅速。
解放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省的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迅速發展。1998年省境內中央路營里程2275 km,地方鐵路通車里程344.7 km,公路通車里程60077 km,內河航道里程1萬公里,民用航空航線20條,管道里程164 km,形成了相當規模的交通運輸網路。全省市話交換機容量達315.37萬門,農話交換機容量134.29萬門,郵路和農村投遞線路總長度達到31.55萬公里,全省所有縣(市、區)均已開通國際、國內直撥電話業務,實現了人工網向自動網的轉變,完成了模擬網向數字網的過渡,並正在向可傳輸各種信息媒體的寬頻網、智能網轉變。全省交通運輸與通信能力大幅度提高。
教育事業在調整、改革中穩步發展。1998年全省有各級各類學校共4.94萬所,在校學生達1336.93萬人,全省高等院校數已發展到49所,為了提高成人的科學文化水平,各地廣泛開展了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1998年參加各級成人學歷教育的在校學生達到83.39萬人。
科學技術事業迅速發展。1998年,僅縣級以上政府部門科研與科技開發機構就達196個,其中自然科學研究機構18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4個。全省國有單位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97.83萬人,其中自然科學技術人員81.20萬人,在湘「兩院」院士16人,科技投入力度加大。科技成果大量涌現,1998年共獲得各類科技成果950項,其中獲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勵的項目333個,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22項,不少項目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三)地質環境
湖南省在大地構造上分屬於揚子陸塊和南華活動帶,兩者大致以雪峰山東南緣安化—靖縣斷裂為界。自中元古代末期的武陵運動開始,以後歷次構造運動在湖南省均有所反映,特別是喜馬拉雅山運動以來的新構造運動對湖南省的地形地貌有著巨大影響,造成湖南省地殼總體上是西升東降、南升北降的格局。形成了如下幾個地質構造—地貌區:
(1)湘西北褶皺隆起岩溶發育山原山地區。海拔一般為600~1200 m,最高為2098 m。河谷多「V」字型,切割深500~1500 m。碳酸岩鹽分布區岩溶地貌景觀顯著,區內發育巨大斷裂及舒緩褶皺,屬較穩定地塊。歷史地震最高6.1級,主要地質災害為溶洞、地下河、滑坡、崩塌、泥石流及水土流失等。
(2)湘西斷褶隆升山地區。海拔500~800 m,最高2021 m。水系發育,河谷多呈「V」形。區內活動性斷裂發育。地殼尚穩定,歷史上地震最高5級。岩組復雜,主要地質災害為岩溶滲漏塌陷、邊坡不穩、軟弱夾層等。
(3)湘北斷陷盆地沖積平原區。地勢低平,地殼上屬較不穩定區,主要地質災害為軟土層的塌陷、沉陷、管涌、地殼沉降和河湖淤積等。
(4)湘中褶斷岩溶發育丘陵盆地區。區內大部為丘陵盆地,局部中低山。丘陵海拔150~350 m,中低山山峰最高1513 m。盆地中水系發育,晚近期活動性斷裂也很發育。歷史地震最高5.5級,沿斷裂帶有溫泉出露,主要地質災害為岩溶塌陷滲漏,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採煤區地面變形破壞等。
(5)湘東斷褶拗陷丘陵山地區。區內中部及南部為丘陵盆地,偶有低山,海拔一般100~300 m,山峰最高1289 m;東北為低山丘陵,邊境幕阜山、連雲山,海拔1615 m。山體谷地呈北北東向雁形排列,晚近期活動性斷裂發育,規模巨大。歷史地震最高5.5級,主要地質災害為水土流失、岩溶塌陷滲漏等。
(6)湘東南褶斷隆起岩溶發育山地丘陵區。區內岩溶發育強烈,岩溶地貌顯著。晚近期活動性斷裂發育,規模巨大,構造復雜,以堅硬-較堅硬碳酸鹽岩組及堅硬-較弱淺變質岩組為主。主要地質災害為岩溶塌陷滲漏、軟弱夾層、邊坡不穩。
Ⅲ 生態環境
一、土壤特徵
山東省土壤種類較齊全,其分布與地貌和母岩基本一致。據1979年省土壤普查辦公室等進行的土壤分類研究,全省土壤總面積為1211萬hm2,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77.03%。把全省劃分為8個土類、25個亞類。即:棕壤土類,包括棕壤性土、林地棕壤(暫)、棕壤、灰條棕壤(暫)、潮棕壤亞類;褐土土類,包括褐土性土、林地褐土(暫)、林溶褐土、褐土、無石灰性褐土,潮褐土亞類;潮土土類,包括褐土化潮土、潮土、鹽化潮土、鹼化潮土、濕潮土亞類;鹽土土類,包括潮鹽土、濱海潮鹽土亞類;鹼土土類,包括潮鹼土亞類;水稻土土類,包括老水稻土、新水稻土亞類;砂姜黑土土類,包括砂姜黑土、鹽化砂姜黑土、鹼化砂姜黑土亞類;山地草甸型土土類,包括山地草甸型土亞型。
棕壤,面積170.62萬hm2,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4.09%。主要分布在膠東半島和沭河以東丘陵地區。陡坡多是林、牧用地,緩坡處適宜種植花生、地瓜等作物。
褐土,主要分布於魯中南低山丘陵、山麓平原、山間盆地和河谷平原。面積177.51萬hm2,佔全省土地總面積14.66%。這類土地地勢低緩,呈中性或微鹼性,保水保肥,土壤生產性能較好,適應性寬,是全省最好的一種土壤類型,也是旱澇保收的高產區,歷來為糧食、棉花、烤煙、蔬菜等作物的重要產地。
潮土,集中分布在魯西北黃泛平原區,在山丘地區的河谷平原、濱湖窪地也有零星分布。面積466.58萬hm2,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8.53%。潮土質地適中,潛水埋藏淺,呈中性或微鹼性,生產性能良好,適宜性強。黃泛平原地表坦盪,土層深厚,光、熱、水資源豐富,因而省內潮土類土地增產潛力很大。
砂姜黑土,約有53.66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4.4%。主要分布在膠萊平原、濱湖和魯南低窪地帶,是窪地長期積水乾涸後形成的土壤,表層有機質含量豐富,適宜種植小麥、大豆、高粱等作物。
鹽鹼土,約47.60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3.1%,主要分布在魯西北平原低窪地帶和濱海平原。土壤含鹽量多在0.4%以上,最高可達1.5%,嚴重影響作物生長發育。但內陸黃泛平原的鹽鹼地,只是表層含鹽量較高,經過治理,可以改造為良田。
水稻土,面積很小,僅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1%,約17.27萬hm2。主要分布在南四湖窪地、臨郯蒼湖沼平原和沿黃澇窪地帶。多系新中國成立後改種水稻而形成的新水稻土。
二、森林植被與動物資源
山東屬於華北生物區系,地帶性原始植被為溫暖帶落葉闊葉林,因歷代耕墾,現多為次生植被。陸生、野生動物較貧乏。
山東植物種類較豐富。據《山東植物志》資料,包括變種、變型共有維管植物2321種,隸屬於183科896屬。有野生和常見栽培樹種600餘種,主要為針葉林、闊葉林、灌木林,各種果樹近90種,3000多個品種類型。干鮮果經濟林是本省一大優勢,果樹種類多,果品產量大,名特產品種多,素有「北方落葉果樹王國」之稱。有飼用草類植物377種,中草葯植物700餘種,農作物品種近百種。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大豆、高粱、穀子、水稻、小雜糧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煙草、麻類;蔬菜類主要有白菜、大蔥、生薑、大蒜、辣椒等;還有一些可供開發利用的澱粉糖類、纖維類、土農葯類等植物。
山東動物資源也比較豐富,有陸生、海生和淡水三大類群,均屬華北區的習見種類。陸棲野生脊椎動物450種,其中獸類55種,鳥類362種,兩棲動物8種,爬行動物25種。陸棲無脊椎動物中昆蟲種類繁多,居全國同類動物之首,家畜、家禽地方優良品種31個,其中魯西黃牛、渤海黑牛列全國八大名牛,德州驢是三大型驢種之一。有海生動物500多種,淡水動物100多種,屬國家一、二類保護的珍稀動物71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文昌魚、中華鱘、短尾信天翁、斑嘴鵜鶘、褐鰹鳥、白鸛、黑鸛、朱䴉、丹頂鶴、白枕鶴、白頭鸛、白尾海雕、游榫等16種。
Ⅳ 中國環境生態網為什麼打不開啊
可以打開呀!我都打開了。
Ⅳ 中國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屬什麼機構
中國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是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管,中國投資協會投咨專委會資源環境投融資中心主辦的一家環境監測機構
Ⅵ 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什麼
1、自然環境先天不足
中國土地總量雖然較大,土地總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佔有土地面積只有0.8公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高原、丘陵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9.27%,所構成的復雜地形地質條件,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外營力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地質新構造運動較活躍,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嚴重。
2、水土流失仍很嚴重
據國務院公布的遙感調查結果,1989年底中國輕度以上的土壤侵蝕面積為36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8.2%,其中水蝕面積179萬平方公里,風蝕面積188 平方公里,全國平均每年因人為活動新增水土流失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總量達50億噸,佔世界年流失量的19.2%,其中有33億噸是耕地土壤。
3、荒漠化面積呈擴大趨勢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面積較大、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2.2萬 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7.2%,其中風蝕荒漠化160.7萬平方公里,水蝕荒漠化20.5萬平方公里,冰融荒漠化36.3萬平方公里,土壤鹽漬化23.3萬平方公里,超過全國現有耕地面積的總和,有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脅,全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40億元。
4、生物多樣性減少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豐富程度佔世界第9位。中國的野生動物和植物分別佔世界總數的9.8%和9.9%,中國陸地森林生態系統有16大類和185類,區系豐富,生態類型多,為野生動、植物棲息和繁衍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中國陸地的野生動、植物有80%以上物種在森林中生存。
(6)中國生態環境網擴展閱讀:
一、保護措施:
1、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土地荒漠化
實施綠色工程,保護生態環境,防止土地荒漠化是當前一項緊迫的任務。保護長江黃河源頭,嚴禁在江河源頭採金、挖草(甘草、蟲草、發菜);加強長江黃河上中游森林植被建設、「三北」防護林建設;嚴格實施生態脆弱區的禁采禁伐、禁漁、禁獵,實施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退耕還湖還海,封山育林、風沙區造林植草。
2、建立適合現階段生態環境建設的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
自然保護區是近代人類為保護生態環境、野生動植物、生物多樣性、自然遺跡的一大創舉,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徵。自然保護區制度盡可能地保護了典型的生態,保護了動植物種質遺傳資源。
截至1997年底,中國已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926個,總面積76.98萬k㎡,占國土面積的7.64%。其中14個自然保護區加入人與生物圈網路,6個被列人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因此,進一步加強適合中國國情的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必將為中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做出貢獻。
3、正確對待自然生態資源,實行綠色經濟。
發展模式生態環境的破壞是人類追求超額回報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付出的慘重代價。生態環境的恢復需要比所得回報數倍乃至數十倍的付出,同時還得忍受數十年甚致上百年的生態災難。為此,人類必須改變傳統的無償佔有、掠奪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實行綠色經濟模式。
承認並正視生態環境資源的資本的屬性,在經濟成本核算中要提取「折舊」費,要提生態資源稅,還要分得相應紅利——即利潤中的台理分額,以保證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以及改善有充分的經濟基礎。
4、提倡綠色消費,節約物質資源。
綠色消費是人類在確保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提高生活水平的消費方式。綠色消費應盡快取代一味追求享樂的高消費而毫無節約的消耗自然資源的消費觀。當前,應提倡適度消費,要減少一次性消費,要加強資源的重復利用,要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物種看作維系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夥伴。
綠色消費就是不影響子孫後代的生存和發展,為他們留下青山綠水,留下豐富的可供永續利用的生態環境資源。
二、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其中生產者為主要成分。不同的生態系統有: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分為湖泊生態系統、池塘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等)、農田生態系統、凍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其中,無機環境是一個生態系統的基礎,其條件的好壞直接決定生態系統的復雜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豐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於無機環境,生物群落在生態系統中既在適應環境,也在改變著周邊環境的面貌。
各種基礎物質將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涼的裸地變為水草豐美的綠洲。生態系統各個成分的緊密聯系,這使生態系統成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Ⅶ 中國最大的生態環保網站有哪些
中國最大的生態環保網站是......生態網。生態網是以生態環保為主題,集資訊、視頻、商務綜合為一體的大型環保門戶網站,聯合國內外權威環境保護專家,由多家高端媒體重磅打造。
Ⅷ 與環境保護,生態有關的網站
中國水網來的論壇:源http://www1.h2o-china.com/
城鎮水網:http://www.chinacitywater.org/
中國環保論壇:http://www.epbbs.cn/
環境技術網:http://www.cnjl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