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教育生態
Ⅰ 破壞生態環境的故事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始終面臨和解決的問題。當今,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出現了緊張和對立,整個生態系統不斷受到破壞。由此,必須要建立人與自然和諧與共的新文明。為保障人與自然的和諧,保護生態平衡,除經濟和法律手段外,還必須依靠道德的力量。建立適應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的道德規范,有利於形成人們堅定的內心信念,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
生態環境道德是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這不僅反映了新階段道德建設的客觀實際和規律,也體現了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生態環境道德的總體要求是: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改善環境。對青少年生態環境道德的具體行為要求是:珍愛生靈,節約資源,抵制污染,植綠護綠。要努力使保護母親河行動成為廣大青少年學習生態環境道德、學習環境保護知識和技能的重要載體。
青少年要率先珍愛生靈、節約資源,植綠護綠、抵制污染。
青少年既是生態環境道德的重點教育對象,更是生態環境道德建設的積極推動者。廣大青少年要率先行動、開風氣之先,充分發揮生力軍作用。
與和諧與共的人與自然關系理想狀態和境界相適應,生態環境道德要求人們熱愛自然、保護生態、改善環境。對於青少年來說,要首先做到:
珍愛生靈。平等對待自然界中的其它生命體,不隨意損害它們,保持生態系統平衡。不踐踏草木,不攀折花葉,不虐待小動物,不吃珍稀動植物等都是珍愛生靈。
節約資源。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資源有限,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卻不斷增長。節約糧食、節約用水、節約紙張,使用可再生的資源、分類回收廢物,生活簡朴等等,都是節約資源。
植綠護綠。沒有森林和植被等綠色,便沒有人類,沒有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生命。多植一棵樹、多種一片草、多養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綠色,都是青少年應盡的義務。
抵制污染。不當的生產生活行為,會帶來很大污染。不亂扔垃圾、不用或少用難降解和難再生的物品、不焚燒秸稈、制止污染等都是抵制污染。
要把保護母親河行動等活動作為青少年傳播生態環境道德的舞台。發揮保護母親河行動的公益特性,動員青少年宣傳生態環境道德,用小手牽動社會這個大手。樹立踐行生態環境道德的模範,鼓勵青少年監督、抵制違背生態環境道德的行為
Ⅱ 中小學大量私立學校的存在,嚴重破壞了教育生態,你認同嗎
對於很多家裡面有孩子的家長來說,最關注的就是孩子上什麼樣的小學升什麼樣的初中,這往往也決定了孩子的起跑線。但是現在有一些中小學都是以私立學校的方式存在著的,很多人認為這種私立學校嚴重的破壞到了教育生態,但我卻並不認同這種說法。
其實我個人在初中的時候上的就是私立學校,當時的私立學校是我們當地非常不錯的一所名校。但是後來進入到這所私立學校之後才會發現,雖然師資力量充足,並且學生大部分都是學習成績比較好的。但是面臨的教育問題以及學生自身的學習問題和普通的學校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區別。上到私立學校並不是代表著萬事大吉,無論什麼樣的學校都是要靠學生自己的努力的。
Ⅲ 有關破壞生態系統後造成惡果的事例
雖然是抄的但總比沒有好吧:
馬里溫是印度洋上的一個小島,1945年,南非的第一支探險隊來到這里,隨船來的幾只老鼠也悄悄溜上岸,到了1948年,老鼠成了島上的霸主,探險隊運進了5隻貓捕鼠,可是海鳥的味道比老鼠好,貓不抓老鼠卻吃鳥,結果貓繁殖到2500隻,鳥遭殃了,一年被吃60萬只。
20世紀30年代,一些商人把非洲的大蝸牛運到夏威夷群島,供人養殖食用。有的蝸牛長老了,不能食用,就被扔在野外,不到幾年,蝸牛大量繁殖,遍地都是,把蔬菜、水果啃得亂七八糟。人們噴化學葯劑,連續15年翻耕土地也不能除凈。
美國人長期從日本進口金魚,1973年,一些金魚無意間掉落華盛頓州的水裡,然後大量繁殖,幾年後,金魚霸佔了10個湖泊;湖中的鱒魚無法與金魚奪食物,大量減產,殺魚劑又殺不死金魚,漁民叫苦連天。
兔子並不是澳大利亞土生的,在1859年以前,那裡還沒有兔子。但在那一年,有一個農民從英格蘭帶來了一群野兔,共有24隻。他完全沒有料到,他的這一舉動將要引起一場農業災難。
在澳大利亞,兔子幾乎沒有什麼天敵,所以經過幾十年它們已成為一個大問題。它們吃莊稼,毀壞新播下的種子,啃嫩樹皮和牙,並且打地洞損壞田地和河堤。築籬笆也不能阻止它們侵入農民的田地。在幾十年時間里,澳大利亞的農業遭受了慘重的損失。
可以嗎
Ⅳ 中小學私立學校很多,會破壞教育生態嗎
私立學校是指由個人或私人企業投資興建的學校,也有人稱之為民辦學校,隨著教育發展形勢的持續向好,民辦學校的發展環境不斷優化,辦學規模越來越大,教學硬體設施日趨完善,可以說,這些私立學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地孩子上學難的壓力,解決了部分家長送孩子上學的剛性需求。
再次,部分私立學校的教學方法,有待改進,應該逐步淘汰那些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很多私立學校都是寄宿制學校,孩子們一天二十四小時在校,老師們為了自己所教學科的成績,都是採取各自不同的教學方法,力爭讓孩子們的成績最大化,並且採取熬夜、軟磨硬泡的學習方法,我們都知道,這種學習方法不僅透支了孩子們的聰明才智,而且也透支了孩子們的學習潛力。
Ⅳ 破壞生態環境犯法嗎,判幾年啊
小夥子你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啊!
Ⅵ 破壞生態平衡導致的惡果的事例
就我國來說,森林破壞:黃土高原,黃河斷流,沙塵暴。
世界來說:撒哈拉沙漠。
另外如果在水資源方面說話比較方便:
給你看個帖子:
黃河源於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長5464千米,多年平均徑流總量574.50億立方米,黃河屬我國第二長河、世界第八長河。
黃河是華夏民族的母親河之一,黃河文明馳名中外。但受諸多因素的制約,時至今日,黃河也呈現了幾多的尷尬與無奈,黃河下游的季節性斷流便是其中一個重要難題。
一、黃河將成為世界上最長的內流河
歷史上的黃河一瀉千里、氣勢恢宏,古化有「奔騰到海不復回」的豪放詩句,詩仙李白何曾想到,漫漫黃河居然也有「奔騰而不到海」的斷流景觀。
黃河頻繁的季節性斷流始於本世紀70年代之初,從1972年山東利津斷面斷流開始,至今已有19年斷流,累計斷流57次,進入90年代之後,斷流現象更為嚴重。
從斷流天數看,黃河斷流的天數已逐年增多,1972年首次斷流僅歷時15天,1996年斷流136天,截止於今年8月7日,1997年黃河已斷流181天(8月7日復流後8月9日再次斷流);從斷流河段看,黃河斷流河道向上游延伸,斷流河段逐年增大,1972年斷流僅產生於山東利津的下游,1995年斷流上溯至河南開封附近,斷流683千米;從斷流始發時間看,斷流時間也逐年提前,過去斷流一般始於五六月份,近幾年來提前到三四月份,1997年2月7日黃河即開始斷流。
水利專家預測,到2000年後,黃河會每年斷流,斷流最長歷時可達140~200天,山東利津水文站每年將有半年左右半涸。
黃河頻繁的季節性斷流將使黃河演變成世界上最長的內流河、季節河。
二、黃河斷流之影響
1.黃河斷流對沿岸自然生態環境的危害
黃河斷流能夠引起河道萎縮,原來輸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區沉積,由此抬高河床,不利於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誘發更大的洪澇災害。
乾涸河道中泥沙的驟然增多使河道潛在著演變成一條巨大沙帶的可能,久而久之,昔日黃河故道風沙彌漫、荒涼凄愴的悲劇就可能會重現,沿岸土地缺乏水源保護,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可能性增大。
黃河季節性斷流後,黃河三角洲地區缺乏足夠的泥沙沉積與水量輸入,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浸,土壤鹽鹼化速度加快,生物種群多樣化的優勢將喪失殆盡。
總之,黃河斷流使黃河下流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趨向惡化,生態平衡失調,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2.黃河斷流對沿岸人類活動的影響
因黃河斷流,黃河下游地區1972年~1996年累計造成工農業損失約268億元,每年平均損失14億元以上,受旱農田累計500萬公頃,減少糧食100億噸,單是1995年的黃河斷流就使山東東營3萬公頃稻田未能插秧,河南新鄉2萬公頃稻田改種其他農作物,山東德州100多家企業缺水癱瘓。
黃河斷流嚴重地擾亂了沿岸人民的生活,山東境內10萬余居民長期供水不足,當地政府被迫限時限量總供水,公用水龍頭前排隊等水者彼彼皆是。
黃河季節性斷流使其下游地區水源減少,而排入黃河的工業污水與生活廢水卻逐年增多,黃河的自凈能力減弱,地下水水質惡化,威脅著人們的健康。
黃河的季節性斷流極大地制約了華北地區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黃河斷流成因探索
1.黃河斷流的自然原因
黃河流域近年來降水量減少是黃河斷流的主要自然原因。
長期以來,我國的氣候呈現出寒冷期與溫暖期交替的變化規律,到20世紀,我國進入氣候溫暖期,氣溫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黃河河南花園口以上流域1990年~1995年間平均降水量減少12%。
黃河徑流主要來自於上中游以降水補給為主的地表與地下徑流,流域內降水量的下降直接減少了徑流的水源補給量。
黃河流域屬於半濕潤、半乾旱地區,降水量本來就不充沛,水資源不足,進入溫暖期後蒸發加強,降水減少,旱情加重,水資源供求關系更加吃緊。
2.黃河斷流的人為原因
從某種意義上講,黃河斷流與其說是天災,不如說是人禍,人類對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黃河斷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
歷史上植被狀況的惡化對黃河斷流影響很大,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後遭到人為的毀滅性破壞,直到今天,黃河流域的森林覆蓋率仍然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其生態破壞的趨勢遠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於有所發展。水土流失量驚人,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生態環境的惡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黃河洪災與斷流並存的歷史原因。
②人口、經濟迅速發展,耗水量劇增。
本世紀50年代以來,黃河流域人口猛增,人類生產與生活規模無節制擴大,耗水量呈現急劇上升態勢。
50年代時,黃河下游灌區灌溉140萬公頃農田,90年代灌溉面積上升到500萬公頃,工業生產用水也數十倍地增長。
50年代初期,黃河供水地區年均耗水量122億立方米,90年代初達到300億立方米,而同時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
與50年代相比,90年代黃河下游非汛期來水減少24.5億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億立方米,水資源供需矛盾尖銳,黃河水資源供遠小於求,斷流在所難免。
③缺乏統一、健全的水資源管理體制
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節,黃河沿岸各地只從自身利益考慮,紛紛引水、蓄水、爭水、搶水,水資源管理混亂,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政府在黃河上中游興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預計到2000年時,黃河上中游地區水庫的總庫容量將達到660億立方米左右,大大超過了黃河河南花園口水文站的多年平均徑流總量,上中游巨大的截流能力固然有利於上中游地區的水土保持與經濟建設,但也導致了下游地區水量的大量減少,加重了下游水資源匱乏的程度。
④水費價格偏低,農業灌溉方式原始,水資源浪費驚人。
黃河流經了我國北方重要的農業產區,農業灌溉用水即佔全河流用水總量的90%以上,而引黃渠每立方米水費僅為3.6厘錢,遠遠低於供水的生產成本,如此低廉的水價自然難以喚起人們的節約用水意識,只能促使人們利用水資源時的放縱、毫不吝惜。
目前,黃河流域共有水澆地500萬公頃,農業灌溉仍然主要採用大畦漫灌、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一些灌區每公頃地年均毛用水量竟然高達60立方米,粗放經營的農業生產方式使黃河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及40%,水資源浪費程度令人觸目驚心。
⑤水體污染嚴重,水體質量不佳。
隨著人口的劇增、經濟的發展,黃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體質量的明顯下降既影響了人體的健康,也降低了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銳。
另外這個地方你可能會用得著:
http://..com/question/6139961.html
Ⅶ 有人說,私立學校的存在,嚴重破壞了教育生態,大家認同嘛
看來你的思想還停留在四十年前。第一,你所說的教育生態,我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第二,私立學校的存在與一個國家教育狀況的好壞並無負相關關系。
歐美許多名校、新中國之前中國許多名校都是私立,出的能夠稱之人才的學生並不少。
國家沒有強迫誰去上私立學校。我們上不起的、覺得沒必要的,完全可以不去上私立學校,但我們也完全不必嫉妒人家。
《聖經》第一個英文版翻譯者約翰·威克利夫(John Wycliffe)
歷史學家湯因比(Arnold Toynbee)
神學家兼數學家懷特海(Henry Whitehead)
知名的無神論者、生物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政治野心爆棚的英國外相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
摘自張力奮《牛津筆記》
我們現在許多事情急功近利,這才是我們許多問題的症結所在,包括家長、包括學校和教師。
Ⅷ 代表:教育商業化嚴重破壞教育生態,教育界應該有啥風氣
現在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所以很多家長也會給孩子報課下輔導班,但正是因為家長對教育的重視才導致教育商業化越來越嚴重,有很多人打著教育孩子的名義開輔導班,但實際上只是為了謀取巨大利潤,而且現在教育商業化越來越嚴重,也破壞了教育界的生態,形成了一種非常不好的風氣,我覺得教育界的風氣應當是一切以教育孩子為主,這不是反對利用教育來賺錢的意思,而是在利用教育賺錢的時候,也要做好對孩子的教育。開設教育機構的時候可以打廣告,但是拒絕虛假宣傳,拒絕誇大宣傳,有很多著名的教育機構,在宣傳的時候都是請演員來扮演老師,這樣浮躁的風氣是千萬不行的,會給家長錯誤的引導。
隨著不負責任補習班的增多,越來越多的家長也不大相信補習機構了,因為補習機構里不負責任的老師實在是太多了,而且因為有的家長非常容易相信培訓機構,所以有很多大學生在畢業之後自己開了個培訓機構,這樣的培訓機構都是非常不專業的,也希望家長在選擇培訓機構的時候,不要選擇這種小作坊,也不要一味的聽信培訓機構的宣傳,還是要靠自己判斷才能夠選到合適的培訓機構,又或者問一問有經驗的人,通過他們的經驗來判斷自己應該選擇一個什麼樣的培訓機構。
Ⅸ 生態環境破壞帶給我們的教訓
如果人類再破壞資源(水資源 森林資源 礦物資源 等等)受到破壞之後,人類無法移民到其他星球去,至少以地球為40億萬公里的遠方沒有適合人類的星球.比如科學家曾經說:」如果移民到火星或者是月球上去,就算能去,但是有多少人去的到喃?再說我們地球擁有的資源到40億萬公里的地方就找不到了.」所以大家不要破壞地球的生態平衡.要精心保護地球的生態平衡.使我們的地球越來越可愛,不容易破碎.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生活在這可愛的地球上面!!```````````````
另外給你個小知識喲!!!!!_
地球自我調節假說簡介
地球上的生命已經綿延了約35億年,但太陽系中最接近地球的金星與火星卻不存在任何生命,這以基本被各種探測器證實,這樣的現實難道真的是 因為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正合適嗎?在30多年前,英國大氣化學研究者洛夫 洛克對此問題提出了獨特的見解:地球自我調節假說,簡稱Gaia。Gaia是 希臘神話中的地母神。地球自我調節假說將生命和全球環境視為一個系統 內不可分割的兩個組成部分,生命不斷地自動調節地球的環境以適合自己 的生存。而火星上從未有過生命,因此,今天也不會有生命存在。 35億年前,生命首次出現時的地球完全不同於今天的地球,那時,地球剛 剛從氣體、塵埃和岩石構成的氣雲中脫胎出世,雖然當時大氣成分不能確 定,但以碳元素為主組成的氣體則是無疑的,濃密的二氧化碳,也可能有 甲烷,根本沒有氧;那時的太陽也和現在的太陽不一樣,按恆星演化理論, 當時太陽的溫度應比現在的太陽溫度低25~30%。早期地球周圍空氣中二氧 化碳的溫室效應使地球保持溫暖的狀態,生命得以延續,但隨著太陽溫度 的升高,海水變熱,越來越多的水蒸氣進入大氣,加上若干億億噸蘊藏在 碳酸鹽岩石中的二氧化碳,持續下去的話,溫室效應最終將失控,地球會 象金星現在的情況那樣,表面被濃厚的二氧化碳氣體籠罩,高溫可以把鉛 融化。幸運的是,大約在20億年前,海洋中開始出現藍藻,它們通過光合 作用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轉變成有機碳的化合物。億萬年來,藍藻及其演 變成的植物已經大大進化和繁衍了,因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加的幅度恰 好與太陽變暖的速度保持同步。該理論認為:正是生命本身拯救了整個生 命世界。另一方面,地球從誕生之日起,從來就沒有平靜過,除各種旱澇 災害、颶風、海嘯、地震及火山爆發等外,它還不斷地被來自空間的岩石 碎塊所轟擊。大多數的隕石個頭不大,成為無害的流星,極少數較大的能 夠到達地面。平均大約一億年,有一顆巨大的隕星撞擊地球,在地球大氣 中注入大量的塵埃和氣體,遮蔽住陽光,使地球遭受極大的劫難,大量的 物種滅絕,最近的一次發生在大約6500萬年前,並使當時統治地球陸地的 恐龍滅絕。地球自我調節假說的支持者們認為,恐龍滅絕後新物種的出現 是支持此假說的證據。他們認為,地球上生命和環境結合起來的系統是強 健的並能很快地修復自己的創傷。雖然災難發生時生命對全球環境的控制 會暫時中斷,但在事後,生命會迅速恢復控制並重新開始起調節功能。但 這並不意味著地球沒有變化,物種更新了,也是環境有所改變。總之,按 照這一假說,地球上的生命與環境這個大系統一般來說是穩定的,變化不 大,但當系統處於超越其自身調節能力的非常狀態下時,也會發生突變。 人們對此假說的爭論一直很激烈,有些人認為它跟本不是科學,而是哲學, 甚至有人說它是一種宗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