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型人才
㈠ 廣州GIC優劣勢
廣州國際智慧產業中心(GIC)隸屬於綠地集團,位於黃埔中新知識城板塊,旺存地鐵口旁。 知識城規劃總人口54萬人,其中就業人口27萬人。規劃范圍123平方公里,建設用地60平方公里;其中啟動區建設用地約6平方公里,產業用地佔55%, 在規劃方案中,知識城定位為引領中國經濟發展,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知識經濟高地;匯聚全球精英人才,創造生態型國際化宜居宜業新城。
【項目優勢】
1、距離地鐵中新知識城支線的旺村地鐵C出口200米,後期可通過中新知識城線接駁到地鐵21號線抵達天河員村,交通便利。
2、項目為復式毛坯出售,層高4.5米,單價較低,與周邊其他項目相比性價比高,分期靈活,首付壓力小。
3、項目業態豐富,集購物、娛樂、休閑餐飲等優質城市配套於一體。
4、項目西北毗鄰鳳凰湖,環境宜人。
【項目劣勢】
1、目前周邊還在開發建設中,還需一定的時間發展。
【總結】 項目業態豐富,性價比高,後期高素質人才匯聚,自住、投資皆宜。
㈡ 為什麼有人說阿里巴巴已經大到無法倒了
現在的阿里巴巴看起來很是牢固,十分強大,但是說已經大到無法倒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科技公司技術更新速度很快,如果抓不住主要潮流,跟緊市場,就很有可能被後來者趕上,想想國內四個門戶網站也沒有風光多久就被bat超越了。
中國的經濟發展,不是倒一個企業就是停滯不前的。如果阿里迅速倒下,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劇烈風波,如果是慢慢倒下如同上了年紀的老朽,到了年紀只能退休,那阿里的倒下對整個社會來說並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㈢ 遼陽市十一五計劃是什麼
遼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歷史階段。編制和實施《遼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對於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遼陽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
1、「十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今後加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十五」期間,全市各級黨委和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抓住發展不動搖,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迅速,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推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產業競爭能力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生態環境明顯改觀;社保就業成效顯著,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遼陽老工業基地振興有了一個良好開端,為我市今後加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十五」期末,全市生產總值達到358.4億元,年均增長13.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9584元,年均增長12.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7.4億元,年均增長16.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06.8億元,年均增長25.9%。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89.8億元,年均增長 11.8%。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到2.5億美元,年均增長18.1%;出口創匯累計達到5.6億美元,年均增長23.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 8407元,年均增長11.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4133元,年均增長6.8%。總人口達到183.69萬人;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5年,五年提高1.7年;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4.6歲,五年提高 1.3歲。
2、「十一五」時期我市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當前,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繼續深入發展,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市加快發展。 「十一五」時期,既是我市擴大改革開放,實現體制機制創新的關鍵時期,又是加快轉變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時期;既是加快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又是加快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市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一是面臨老工業基地振興和對外開放的雙重機遇。國家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為我市在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完善社保體系、擴大對外開放等方面創造了良好環境,同時也為我國東南沿海產業向東北地區轉移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二是面臨融入以沈陽為中心的遼寧中部城市群經濟區的機遇。沈陽經濟區的構建,為我市接受沈陽等大城市在經濟、技術、人才、信息和物流等方面的輻射,加強我市與周邊城市的合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三是我市具有遼化、弓礦公司、慶化公司等國有大企業加快發展和民營企業不斷壯大的雙重基礎。近幾年的重點項目建設成果在今後幾年將進一步顯現,一批重點企業的帶動作用將更加突出。同時,我市具有明顯的區位、資源、產業優勢、較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和深厚的古城文化底蘊,這些都為今後我市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十一五」期間,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產業結構不夠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壓力加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日益迫切,繼續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難度加大;外向依存度偏低,利用外資領域較窄,外經貿對經濟的牽動作用不突出;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科技人才制約因素日趨明顯;由於涉及利益格局的調整,深化改革面臨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農村城鎮化水平不高,城鄉基礎設施仍不完善,社會事業發展還有很多薄弱環節;社會保障和就業壓力較大,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矛盾還較為突出,保持社會穩定的任務很重。
「十一五」時期,我市機遇和挑戰同在,既是「黃金發展期」,也是「矛盾凸顯期」。我們要有加快發展的責任感、緊迫感和危機感,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牢牢抓住發展機遇,妥善應對各種挑戰,實現經濟和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努力把遼陽建設成為遼寧中部城市群中具有特色和活力的現代化生態型新興工業城市。
二、以科學發展觀統領遼陽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3、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制定和實施我市「十一五」規劃,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實現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目標,以振興老工業基地為中心任務,以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推進協調發展為著力點,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促進全市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打造「實力、平安、誠信」遼陽,構建和諧社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實現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要進一步更新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思路,轉變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實現建設「實力遼陽」的目標。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改革開放。要全面深化經濟社會、政府管理各個領域的改革,推進體制和機制創新,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更好的體制環境,在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上參與國內外經濟的競爭與合作,積極有效地利用國內外市場和資源。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全面推進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之上的再創新能力,實現經濟長期持續發展。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努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把構建和諧社會作為發展的重要內涵和基本要求,更加註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相協調,更加註重「平安遼陽」和「誠信遼陽」建設。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惠及人民。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4、「十一五」時期要基本實現遼陽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目標。主要標志:一是保持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確保五年經濟總量翻一番,經濟發展速度和效益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二是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國有較強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和骨幹企業;三是把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建立較為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築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四是城鄉人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爭達到全省平均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要較多地超過全省平均水平;五是確保2007年建成國家衛生城市,2010年建成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六是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精神文明建設與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和諧社會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主要預期指標:到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20億元,年均增長1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8600元(按現行匯率計算約摺合4760 美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比2005年翻一番,達到36億元,年均增長15.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26億元,5年累計達到1100億元,年均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173億元,年均增長14%;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50%,5年累計達到5億美元;出口創匯年均增長30%,5年累計 25億美元;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540元,年均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070 元,年均增長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總量控制在187萬之內;人均受教育年限12年;人均期望壽命75.6歲。
三、努力開創改革開放的新局面
5、深化以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要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全面完成國有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進一步深化集體企業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基礎設施領域和公用事業領域改革。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管理和監督體制,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積極推進財稅、金融、投資體制改革。按照建立公共財政體制框架的目標要求,調整收支關系,合理劃分稅收征管體制和分享許可權,進一步深化部門預算編制、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購制度和收支兩條線的改革,加強收入管理,提高依法理財水平,整合政府財力資源,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加快推進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改革,搞好增資擴股,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完善內控機制建設,加強遼陽金融安全區建設,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深化保險業改革,規范保險市場秩序。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完善項目審批、核准、備案制度,明確政府審批核準的范圍和程序,合理界定政府投資職能,完善投資決策責任制。
6、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解決好目前存在的越位、缺位和錯位的問題,切實履行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理順政府與企事業單位和市場中介組織的關系,實現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建立健全科學的政府績效評價體系,完善公務員特別是行政領導幹部的選拔任用制度。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建設服務型政府。以加強公共行政服務體系建設為重點,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化政府機構改革,進一步調整政府機構設置。建立健全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建立重大決策調研製度、集體決策制度、公示和聽證制度、專家咨詢制度和決策失誤追究制度。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切實做好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加強機構編制管理;深化以人員聘用為重點的用人制度改革;逐步建立體現事業單位特點的工資收入分配製度。
7、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繼續營造有利於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法治、政策和市場環境,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鼓勵全民創業。消除政策歧視,放寬市場准入,凡是國家法律法規沒有禁止進入的一切行業和領域,都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健全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為非公有制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特別要著力疏通企業融資渠道,改善融資環境。依法保護私人財產權,加強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監督管理。引導非公有制企業積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導非公有制企業提高自身素質,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保障非公有制企業職工合法權益,逐步增加職工收入。
8、積極參與沈陽經濟區的經濟合作。我們要抓住構建沈陽經濟區的機遇,積極參與,推進合作,務求取得實效。進一步加強與沈陽、鞍山等周邊城市的經濟、技術、交通、旅遊等各個領域的協作,促進資本、貿易、技術、人才和旅遊資源的互動,形成統一、開放的市場。要重點加強與沈陽搞好工業區布局的對接和產業配套協作,發展現代物流,利用沈陽的招商平台,擴大對外開放。
9、加快推進工業園區建設。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的要求,打破行政界限,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按各園區功能做好項目進區的安排,突出各工業園區的特色,不斷完善園區服務功能,增強園區集聚效應。要重點發展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慶陽工業園區,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降低進區企業配套設施投資成本。鼓勵和支持城區老企業加快向工業園區搬遷。同時還要加快培育首山、劉二堡、蘭家、佟二堡、燈塔、大河南、沈旦等縣(市)區級的工業園區,加強與沈陽、鞍山等周邊城市工業布局的銜接。「十一五」期間,按照園區功能,力爭形成精細化工、裝備製造、鋼鐵和有色金屬加工業等生產基地;各工業園區引進項目數量和實際利用外資額年均增長50%以上,經濟增長速度年均增長30%以上,實現經濟總量翻兩番。
10、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充分利用國家關於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優惠政策,充分發揮工業園區的先導作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搭建招商引資平台,高質量地做好項目包裝工作,提高招商引資水平,自覺接受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輻射,大力承接國際和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把利用外資同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科技進步、企業改革和公共事業改革緊密結合起來,擴大對外開放領域,營造全方位開放氛圍,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改進和創新招商方式,建立以政府為指導、專業隊伍為骨幹、中介組織為輔助、園區為載體、企業為主體的招商機制,爭取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產業關聯度大、技術含量高、輻射帶動力強的重大項目。加強與東南沿海等發達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 積極吸引粵、滬、蘇、浙等東南沿海和國內其他地區的科研金融機構、企業、資本、專利技術等進入我市,發揮集聚優勢,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加快轉變對外貿易方式。實施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優化對外貿易結構,逐步實現出口增長方式由出口創匯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推動加工貿易升級,重點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重點出口企業,提高加工貿易的產業層次和配套能力,增強出口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特別是發展旅遊、運輸、建築工程等服務業貿易。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和域外投資建廠,開展對外加工貿易、技術、設備和勞務輸出,緩解資源約束和就業壓力。高度重視進口設備的技術含量,引導企業重點引進核心設備、關鍵技術和零部件。
四、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11、堅持工業強市方針。工業是我市加快發展、實現遼陽老工業基地振興的主要帶動力量。要繼續堅持工業強市的方針,實施北打沈陽牌、南打鞍鋼牌、內打特色牌的戰略,按照增加總量、優化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提高效益的總體要求,加快培育支柱產業和重點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繼續支持重點骨幹企業的同時,注重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發展產業集群,努力培育「拳頭」產品,加快新興工業化進程。到「十一五」期末,工業增加值達到408億元,佔全市GDP總量的57%,年均增長17%。
12、做大做強化工化纖塑料業、鋼鐵和有色金屬加工業「兩大支柱」產業,加快發展裝備製造及配套業、農副產品深加工業和礦產建材業「三個重點」 產業。繼續支持遼化、慶化、弓礦等中省直企業發展,推動原材料工業向集約化、大型化、高級化、系列化和高加工度方向發展。到2010年,遼陽石化分公司、遼陽化纖公司、慶化公司銷售收入分別達到320億元、72億元和26億元。全力推進遼陽石化分公司年加工550萬噸俄油、年140萬噸大重整、年產30萬噸精己二酸等重點項目加快實施,確立遼陽石化中國北方最大芳烴生產基地和以芳烴深加工為主的化纖原料基地的優勢地位。地方化工化纖塑料產品加工企業要圍繞遼化主副產品,大力發展原材料精深加工,拉長加粗環氧乙烷、聚乙烯、聚丙烯、聚酯、尼龍66和胺系列產品等產業鏈條,形成上下游關聯互動的產品系列,提高產業組織化程度和產業規模競爭力,構建中小企業分工協作的石化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到2010年,化工化纖塑料業增加值達到188億元,年均增長 21.5%,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46%以上;大幅度地提高「兩化」主副產品本地加工率。
抓住鞍鋼本鋼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密切同國有大型鋼鐵企業的協作配套,加快改造、提升鋼鐵和有色金屬加工業,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經濟效益,拉長鋼材加工、有色金屬深加工產業鏈條,重點培育金屬加工產業集群。到2010年,鋼鐵和有色金屬加工業增加值達到85億元,年均增長13%,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21%。
抓住沈陽發展汽車工業和建設國家裝備製造業基地的機遇,提高裝備製造及其配套業的開發、成套和配套能力。大力扶持發展紙機、葯機、鍛壓等傳統裝備製造業,鞏固其在全國同行業的優勢地位。充分發揮我市農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推進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建設,重點培育稻米、玉米、大豆、水果、薯類、蔬菜和肉蛋奶等深加工產業鏈。大力開發和推廣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化學類、金屬類、復合類、資源節約類新型建材,提高傳統建材業產品的技術含量和生產集中度,引進和推廣綠色建築、生態建築和可持續建築的新理念,堅決淘汰浪費資源、消耗高、技術落後的工藝和產品,新型牆體材料的比重達到70%。突出發展新型干法水泥,推進以本溪、遼陽為中心的遼寧中部水泥工業生產基地建設,力爭到「十一五」期末,新型干法水泥生產能力達到1000萬噸。到2010年,裝備製造及其配套業、農副產品深加工業分別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7%,礦產建材業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8%。
13、大力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和名牌產品。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立足現有產業基礎,發揮比較優勢,提高傳統產業的技術裝備水平,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大力培育精細化工、電子信息、生物制葯、新型材料4大高新技術產業,重點推進50個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實施名牌戰略,引導企業把技術進步作為實施名牌戰略的根本手段,推動各類資源向名牌集中,建立名牌培育機制。到2010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0%;力爭新創省級以上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50個以上,其中新創國家級名牌和馳名商標5個以上。
積極推動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以建設「數字化城市」為目標,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提高全地區信息化程度,大力推進有線電視數字化進程,重點推進寬頻城域網、電子政務、企業信息化與電子商務、信息交換與信息資源建設進程,加快城市建設與管理、社會保障、科技教育、社會安全和醫療衛生的信息化工程建設。
14、加快發展服務業。順應產業結構快速升級的要求,以服務方式規范化、服務業態多元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產服務專業化為發展方向,加快構築大市場、大流通、大貿易的格局。加強市場體系建設。積極發展土地、技術、勞動力等各類要素市場,完善產權交易市場。深入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抓好食品、葯品及農資市場專項整治。加快發展商貿餐飲、交通運輸等服務業,重點拓展西關中心商業區,規劃建設站前中心商業區,培育發展特色商業街,建設區域和社區商業(中心)街。拓寬社區服務領域,開展家政服務、就業指導、法律咨詢、衛生保健等社區服務。加速改造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大力發展農村產地市場,積極參與全國的「萬村千鄉」工程實施,重點發展鄉鎮、村兩級連鎖超市。規范建築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引導房地產業規范、健康發展,加強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開發。加快發展旅遊業,以歷史文化、佛教文化、自然生態為特色,以改善旅遊基礎設施、提高服務功能和接待能力為重點,抓住沈陽舉辦世博會的契機,推出一批特色旅遊精品線路,打造遼陽旅遊品牌。
重點發展物流、金融、信息和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規劃建設物流園區,加強物流公共基礎設施、物流信息網路和物流政策體系建設,重點培育農產品、建材、化工化纖塑料等工業品物流配送中心,組建社會配送網路,鼓勵工商企業逐步把物流業務分離出來,引導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積極發展金融業,引入域外金融投資者,加大對中小企業貸款支持力度,創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創建直接融資平台。重點發展信息服務業,拓展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遠程教育、社會信用、寬頻等網路增值服務。加快培育為企業服務的市場調查、管理咨詢、融資設計、會計服務、資信評估等中介服務組織。積極鼓勵文化娛樂、教育培訓、競技體育等產業進入市場,加快產業化進程。到2010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244億元,年均增長14%。
五、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5、科學編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學編制好全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重點做到「五新」,即發展壯大新產業,大力發展特色塊狀經濟,加快專業村建設,實現農民持續增收;規劃建設新村鎮,搞好村鎮建設整體規劃,達到「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整潔、村(鎮)貌美化」的基本標准;建立健全新經濟組織,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健全完善各類農村公共服務組織,加強對農民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培養造就新型農民,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大力推廣農業適用技術,以培養新型務工農民和產業農民,提高農民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為目標,以農村實用技術、務工經商職業技能培訓為主要內容,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同時開展以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建設樹立新作風,選好配強鄉鎮、村領導班子,提高農村幹部的素質和能力,轉變工作作風,促進黨風政風煥然一新。進一步用政策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村環境,塑造農村新風貌。
16、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發展農業必須改變傳統生產模式,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緊緊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發展精品、高效、特色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擴大優質水果、蔬菜和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實施畜牧業「倍增計劃」,大力推廣稻田養殖,不斷優化淡水養殖品種結構。強化動物衛生監督管理,提高無規定疫病示範區建設水平。加快農業標准化生產,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建立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和規范的農產品市場准入制度。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建立健全縣管為主、區域設站的農技推廣網路,重點推廣一批先進適用技術、擴大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的覆蓋面。加強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加快設施農業發展步伐,積極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形成一大批種養加銷一體化的農業產業鏈。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實施水土保持、治澇、防洪、灌溉等27項重點工程建設,全部完成農村三、四類排水站改造工程。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機化水平。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重點發展沼氣池、秸桿氣化及北方能源模式。進一步加強農業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災害性天氣預警和防災減災的能力。到2010年,農業增加值達到38億元,年均增長8%。
17、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堅持以工業化為主導,城鎮化為支撐,農業現代化為基礎,加快形成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在繼續調整優化第一產業的基礎上,高度重視和加快發展縣域工業,以工業發展帶動農業和服務業發展,促進縣域經濟全面振興。發展縣域經濟要堅持因地制宜、項目牽動、擇優扶持和追求綜合效益的原則,著力培植一批稅源大戶,建設財源大縣(市)。通過加快發展,強化征管,完善財政體制和規范轉移支付制度等辦法,促進遼陽縣、燈塔市的財政收入快速增長。
18、加大支農扶貧的力度。實行「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逐步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進一步改善農村的金融服務,形成財政和金融支持農業和農村的長效機制。繼續推進「百村扶貧開發工程」。大力實施 「整村推進」扶貧計劃,重點加大省確定的33個貧困村和市確定的30個貧困村的建設力度。培育扶持扶貧龍頭企業,推進「訂單式」勞動力轉移。繼續堅持領導幹部聯系貧困戶制度,實施農村貧困戶危房改造計劃。「十一五」期末,全市95個貧困村全部實現階段脫貧目標,山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230元,年均增長 9%以上。
19、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繼續堅持土地承包政策,穩定農民長期的承包經營權。根據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全面推進林木、林地使用權依法流轉。鞏固稅費改革成果,開展村級財務代理制和清理村級不良債務試點工作。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支持農村各類合作組織和農民專業協會的發展,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20、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農村公共事業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薄弱環節,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一。實施「村通油路」工程,實現全部行政村通油路的目標;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到「十一五」期末,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5%,新解決30萬人口飲水問題;實施農村改廁工程,使 70%以上的農戶能使用上符合衛生要求的廁所;實施農村垃圾收集與處理工程,使70%以上的村莊有集中的垃圾收集轉運場所。加快發展農村教育,鞏固「雙高普九」成果,實行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民進行職業技術培訓的力度,促進農民工向產業技術工人轉變。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建成覆蓋全市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搞好農村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建設,加快農村信息化步伐。
21、加快城鎮化進程。進一步搞好小城鎮建設規劃,切實解決規模偏小、布局分散、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以劉二堡、佟二堡等市級以上示範鎮和省級中心鎮建設為重點,帶動一般小城鎮和中心鎮發展,不斷完善城鎮體系,提高建設品位,增強輻射能力。以白塔、文聖、太子河、宏偉四個區農民新村建設為重點,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和城市面貌。遼陽縣、燈塔市、弓長嶺區要引導農民向小城鎮和中心村集中,建設一批有
㈣ 創新生態型體系是什麼
這里不妨引用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在《維護國家的創新生態系統》報告中的專表述:屬「美國的經濟繁榮和在全球經濟中的領導地位得益於一個精心編制的創新生態系統,這一生態系統的本質是追求卓越,主要由科技人才、富有成效的研發中心、風險資本產業、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基礎研究項目等構成」。
㈤ 最近聽說有新政策,在職可以拿全日制大專文憑是真的嗎
考公還有考教招,相信是很多小夥伴的選擇。
但是,前兩天廈門發布的,關於中小學幼兒園職業學校教師的公告里,對學歷這一塊進行了限制。
即,要求是全日制畢業生才能報考。
連幼兒園的教學崗位都要求全日制大專了,可笑還有人覺得提升學歷無用。
其實,早在廈門之前,江西省一直有全日制畢業生才能報考的要求。
每年都有大批的人考教招,這個報考條件一出,一下就卡了不少人。
現有的幾種學歷提升方式中,自考、成考還有網路教育,拿到的都是非全日制的文憑。
廈門的教招公告一出,很多人跑來問小聚該怎麼辦。
別怕,小聚這就來支招了。
其實,還有一種學歷提升方式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二元制。
二元制是福建省特有的試點項目,簡單來說就是,不需要全天到校上課,在職就可以拿全日制大專文憑。
是的,你沒看錯,二元制所取得的畢業證書,和統招全日制大專的畢業證書一毛一樣,有圖有真相:
而且,二元制畢業生拿到的大專學歷,是你的第一學歷!
這含金量可是杠杠的,再也不用擔心考不了教招了!
有些人可能會疑惑,既然含金量這么高,是不是報考難度很大?
並!沒!有!
在高升專的學歷提升方式中,成考和網教要求考生具備高中或中專同等學力,只有自考和二元制不作此要求,初中畢業滿三年就可以報考二元制全日制大專。
除了報考門檻低,相比自考,二元制的考試難度大大的降低了。
二元制的入學考試前,老師會提供復習材料,還會劃考試重難點。
只要切切實實去復習,通過考試完全是小case。
只不過,因為大家對二元制存在誤解,誤以為所謂的拿全日制大專文憑都是騙人的。
選擇提升學歷,除了深感學歷的重要性,無非是為了考公考編。
現在,有這么一個在職拿全日制大專文憑的機會擺在你面前,千萬別錯過啦!
你想要到達的遠方,一定會在某個路口與你相見。
㈥ 南京江寧濱江經濟開發區,南京江寧區和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區別,這3個單位的上級管理單位各是哪個
上級管理單位是江寧區政府。
區別:
1、行政類別不同
南京江寧濱江經濟開發區:省級開發區
南京江寧區:市轄區
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地理位置不同
南京江寧濱江經濟開發區:位於南京市江寧區江寧街道,距南京主城25公里,距南京長江三橋12公里,距江寧東山新市區20公里。
南京江寧區:江寧區位於南京市中南部,東與棲霞區及句容市接壤,東南與溧水區毗鄰,南、西南分別與安徽省當塗縣、馬鞍山市相交,北、東北分別與雨花台區、秦淮區相鄰。
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江寧開發區地處沿海和長江經濟發展帶的交匯處,位於華東中心城市南京市都市圈內,距市中心僅7公里。
3、定位不同
南京江寧濱江經濟開發區:堅持以打造「環保生態型現代工業新城」為定位,以建設一流先進製造業基地為目標,著力「打造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長江口岸最具規模的鋼鐵物流基地、南京西南部最具宜居的生態新城」。
南京江寧區:國家重要的科教中心和創新基地,國家東部地區先進製造業基地、交通物流樞紐和空港樞紐,江寧從東西南三面環抱南京主城,航空、航運、鐵路、公路交通體系匯聚,是南京對外溝通的重要樞紐。
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總體規劃的功能定位為:具有鮮明特色的國際化、現代化、生態型的南京新市區;一個以高新技術產業、高科技企業、高科技人才為支撐的經濟園;一個與國際慣例接軌、與現代市場經濟接軌的創業園;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郊休閑旅遊生態園;一個人居環境清潔優雅、文化氣息濃郁、充滿生機活力的文化園。
㈦ 浙江農林大學第一次黨代會提出的建設生態型、創業型大學的戰略目標的內涵
生態性:一是表明了浙江農林大學將致力於生態文明、生態科技、生態產品領域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並以此服務社會、引領社會的辦學使命與學科專業屬性;二是指生態化理念、生態化教育、生態化管理與生態化校園的辦學特色;三是指開放的、競爭的、和諧的、兼容並包的校園文化。 創業型:其內涵表現在學校辦學精神上,強調傳承「堅韌不拔,不斷超越」的學校精神,注重經世致用的創新與創業文化的培育。在學校組織與管理上,強調組織對外部關系的反應性、適應性,注重辦學經費來源的多元化;強調知識生產的效率,注重辦學資源配置的效益。在人才培養上,強調生態化教育理念,構建以社會需要為導向、學生發展為目標的多樣化人才培養體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在科學研究上,強調科學研究的現實問題導向,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在社會服務上,強調面向「三農」,服務浙江,注重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 創業型大學是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適應浙江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適應國際高等教育發展新趨勢,立足學校實際作出的戰略選擇。 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的道路。 內涵發展。就是要將工作重心轉到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上來。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加強學科建設、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增強學術產出能力。特色發展。在學校發展戰略與發展模式上,走特色化道路,彰顯生態性、創業型。在發展策略上,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走差異化錯位發展之路。進一步凝煉和凸顯學科專業特色。創新發展。即觀念更新、制度變革和學術創新,以創新的思維思考學校未來的發展,尋求學校發展新突破。和諧發展。即統籌校內各要素的關系,使要素與要素、局部與整體、個人與群體都能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在學校系統中都有各自合理的生態位,形成相互依存、互促互補、共同發展的和諧關系,從而實現學校可持續發展。 在發展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傳承與發展、創業與創新、教學與科研、順應與堅守的關系。 傳承與發展。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淀的優良傳統、學校精神和辦學理念是學校的寶貴財富。在新的歷史條件與新的發展起點上,要特別重視對學校辦學經驗的總結提煉,並在今後的辦學中加以傳承與發展。生態性創業型大學的建設,就是對「生態大學」、「生態育人,創新強校」辦學理念與戰略的傳承與發展,「堅韌不拔,不斷超越」的學校精神更是學校發展不竭的精神源泉。 創業與創新。創新是創業的源泉,創業是創新的實現。創業型大學的建設,既要重視創業,更要強調創新;既要通過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解決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實現大學的外部價值,更要通過基礎理論特別是應用基礎理論研究、技術的發明與創新,提升學校的學術聲譽與核心競爭力。 教學與科研。人才培養是立校之本,科學研究是強校之路。教學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科研是學校學術聲譽和核心競爭力的顯性體現。學校鼓勵教師從事科學研究,科研反哺教學;鼓勵教師安心教學工作,開展教學學術研究,提高教學水平。必須妥善協調好兩者關系,探索建立教師分類管理體系,建立教學科研等效評價制度,確保教學科研相輔相成,互為促進。 順應與堅守。大學必須遵循高等教育的內部與外部規律,既要適應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發展的要求,又要遵循高等教育內在的育人與學術發展的規律。創業型大學的建設既要主動順應市場與經濟規律的要求,更多地參與社會生活,腳踏實地,服務社會,引領社會,實現大學的社會責任和外在價值,更要堅守大學的理想與精神,仰望星空,消浮除躁,潛心學術,保持大學的核心價值觀與相對獨立性,按照大學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學術規律,不斷提升大學內在的知識價值和學術能力,以卓越的學術形象贏得社會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