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生態移民
1. 中華民族一家親素材
我國自古以來是 多民族的國家,全國共有56個兄弟民族勞動、戰斗、生活在這片遼闊而富饒的土地上。各個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並各有自己的文化傳統、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盡管各個民族之間在歷史上曾經存在矛盾與不和,發生過沖突和戰爭,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歷史的主流。中華各民族之所以能夠融合成為團結的整體,並經歷幾千年的變故與動盪而永不分離,根本原因就是愛國主義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著作用。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礎。我們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在愛國主義的旗幟指引下,我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趕走了帝國主義侵略者才誕生的。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結果。
社會主義祖國的成立,使我們統一多民族國家發生了質的變化,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視,實現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團結,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國家的主人。在社會主義大家庭里,在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共同斗爭中。各民族之間交往與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以往任何時候都無法比擬的。正是這種民族的大團結,大統一、大交流,有力地促進了各民族經濟和文化的迅速發展,大大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
民族的聯合和國家的統一,符合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盡管在新中國建立以前,總的說來這種不可能是真正平等的,統一也只是相對的,仍保留著某種封建割據狀態。但是,它畢竟給人民帶來和平建設的環境,減少了某些民族統治者為爭權奪利而挑起民族仇殺的機會,排除了分裂時期許多人為的障礙,為各族人民順利開展經濟文化交流創造了條件,從而有利於促進民族團結和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增強抵禦外來侵略的力量。因此,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必然表現為為維護統一、反對分裂而斗爭。古代史上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兩次大分裂以後又分別重歸於 的事實,是中華民族偉大向心力的生動表現。漢族的隋文帝、宋太祖,蒙古族的元世祖,滿族的康熙帝,都為中國的統一建立了不朽功績。
到了近代,愛國主義的精神力量,更支撐著我國各族人民的愛國力量,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同帝國主義肢解中國領土、破壞民族團結的陰謀;同民族敗類的分裂主義活動,展開了英勇的斗爭。歷史一再證明,反對分裂,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是我國人民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國際上的敵對勢力,一直蓄意挑撥我國各兄弟民族之間的親密關系,企圖分裂、肢解我們統一的社會主義祖國。極少數民族分裂主義分子,也極力鼓吹民族獨立,脫離社會主義祖國這個大家庭。他們分裂陰謀雖然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全國各族 的反對,不可能得逞,但他們的破壞活動也決不會停止。在當前世界上許多地方民族沖突加劇,民族戰亂不斷的情況下,我們每個人都要從中華民族的大局出發,從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從維護我國多民族統一的傳統出發,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堅決同破壞祖國統一的言行作斗爭。我們一定要認識到,由於我國各民族已經形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因而民族發生分裂,必然引起社會動盪,甚至導致戰爭發生,這樣對國家、對民族、對每個人都會帶來損失乃至災難。相反,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環境安定,各族人民可以安心地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有利於各民族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支持,共同發展。民族團結就發展,民族分裂就倒退,這也是我國幾千年歷史發展所得出的結論。
2.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質環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典型材料
寧夏回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
近年來,在國土資源部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寧夏地質環境管理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以人為本、服務民生作為首要任務,有效地開展了自治區地質環境管理與地下水調查等工作,並取得了一定成效,為地方經濟發展和區域環境的改善提供了服務和支持。
一、寧夏石嘴山惠農採煤沉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
石嘴山市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轄區共有6個礦區,礦區面積560餘平方千米,是國家「一五」時期布局建設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煤炭資源日益枯竭,采礦造成的地質環境問題也嚴重製約了石嘴山市的經濟社會發展。自2007年以來,石嘴山市先後被列為全國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城市、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寧夏統籌城鄉發展試點。
惠農採煤沉陷區是石嘴山市目前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該礦區面積56.8平方千米,採煤沉陷區面積達43平方千米,嚴重沉陷區域面積達9.1平方千米,平均沉陷深度為8~10米,最大沉陷深度為24.39米,地表裂縫140餘條,土地、植被遭受嚴重破壞,地質災害頻發,對礦區居民構成了嚴重威脅,近2萬戶約5萬人的生產生活受到採煤沉陷的影響。
為從根本上解決沉陷區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在國土資源部、財政部的大力支持下,自2004年以來,中央財政連續7年累計投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2.16億元,地方政府統籌資金1.2億元,目前已治理面積達18.3平方千米。
惠農採煤沉陷區經過連續7年的綜合治理,較大地改善了因采礦活動造成的地質環境問題,對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當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和深遠影響,對加快城市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生態建設,提高了森林覆蓋率,改善了城區氣候條件,美化了城市環境,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娛樂場所,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了旅遊產業、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具體成效體現在5個方面:一是由當地政府組織搬遷了沉陷區內的1.83萬戶居民,改善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保證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二是著力消除了沉陷區內6.35平方千米的嚴重地質災害隱患,保證了周邊企業和居民正常生產和生活;三是充分挖掘和展示礦山工業文化的內涵及外延,著力打造石嘴山國家礦山公園,進一步提升了惠農區的城市品位;四是充分利用廢棄土地,有效提高了沉陷土地的利用率,增加生態綠化面積18.3平方千米,切實保護和改善了生態環境,據統計,從2004年到2011年,惠農區綠地面積共增加2430公頃,其中沉陷區綠化面積1830公頃,惠農城區公園面積共增加1080公頃,其中沉陷區國家礦山公園佔地面積910公頃;五是通過實施沉陷區治理項目,增加可建設城市基礎設施用地0.8平方千米,為惠農區經濟社會發展拓寬了用地空間。通過實施礦山環境治理、恢復和保護工程,礦區變綠了,城市變靚了,土地變活了,這些成效,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惠農採煤沉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不僅挽救了一座礦山,更挽救了一座城市」。
二、寧夏地下水資源勘查
寧夏中南部嚴重缺水地區包括寧夏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涉及西吉縣、海原縣、原州區、同心縣、彭陽縣及隆德縣等10個縣(區)、105個鄉鎮,總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佔全區總面積的25%左右。該地區乾旱少雨,十年九旱,水資源十分缺乏,苦鹹水分布面積大,水文地質條件極為復雜,造成人畜飲水極度困難,該區252.73萬人口中仍有115.6萬人的飲水安全無法保障。
幾年來,我們以解決民生問題為出發點,積極創新勘察找水新思路,積極協調相關部門,認真落實自治區「十二五」規劃中關於生態移民重大舉措。目前,由國土資源廳、財政廳牽頭組織,寧夏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具體實施的生態移民安置區勘察找水項目前期工作已經開展,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1.基本情況
「5·13」省部合作協議的簽署,為自治區地下水勘查奠定了基礎。2011年8月啟動的爭先創優「4+1」活動又將自治區地下水勘查工作推向了高潮。當前「寧夏中南部乾旱帶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水文地質及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寧夏沿黃經濟區水工環地質調查評價項目」以及固原鹽化基地水資源勘查等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並取得了新突破。
2.進展情況
寧夏中南部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與供水示範項目項目實施年限為2010~2012年,計劃投資6000萬元。截至目前,共投入2550萬元。截至2011年8月前,已完成年度1:5萬水文地質專項調查面積3100平方千米,2011年共設計鑽探工作量2200米/9孔,現已完成鑽孔1800米/6孔(年內可全部完成),除鑽探任務外,其他工作也基本完成。
寧東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項目項目實施年限為2010~2012年,計劃投資3000萬元。截至目前共投入2000萬元。2011年度任務書下達工作量已全部完成。
寧夏沿黃經濟區水工環地質調查評價項目截至2011年10月,「寧夏沿黃經濟區(黃河金岸)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評價」項目,目前已完成1:5萬水、環地質調查面積2216平方千米,水文地質鑽探356.18米/3孔,完成豐水期水位統測,野外抽水試驗已結束。
2011年以來,我們還利用自治區地質勘查基金項目開展了以下工作:
寧南寧東地下水勘查項目探采結合井配套工程截至2011年9月底,寧南、寧東共完成探采結合井配套共計24口,總投資646.56萬元,其中寧南探采結合井配套8口(含2口改水),寧東探采結合井配套16口,鑽探總進尺6066米,共計出水量23967米3/日,移交後預計可解決17萬人的生活飲水問題。
固原鹽化基地水資源勘查項目固原鹽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項目設計總投資987.7萬元,目前主要工作已基本完成。完成鑽探總進尺3994.48米/15孔。其中,10口探采結合井移交當地政府使用,總出水量7600米3/日,預計移交後可解決周圍5萬人的生活飲水問題。
生態移民打井工程完成了「寧夏生態移民安置區打井工程方案」並列入自治區地勘基金項目,計劃投資1500萬元,2011年內完成11口井的施工任務,投資750萬元。
根據創先爭優「9+1聯創齊爭」活動方案的要求,寧夏地礦局依編制完成了「創先爭優『9+1聯創齊爭』活動固原市地下水勘查與開發工作方案」,項目確定成井100眼,改水20處,輻射井10眼,配套100眼,投資8820萬元。
近年來,我們通過勘查找水工作,對地下水賦存規律有了新的認識與發現,創新開展探采結合井與成井配套供水相結合,勘查找水與苦鹹水改水相結合,科學研究與服務民生相結合,加快了寧南缺水區群眾飲水安全問題的解決。一是在羅山西麓、香山東麓、海原縣麻春堡、關橋地區發現蓄水構造及富水地段,有望成為集中供水水源地,向周邊缺水區及生態移民安置區供水;二是發現了固原市原州區河川鄉富水地區,為解決固原市原州區東南部及彭陽縣西北部嚴重缺水地區飲水困難提供了依據,在河川鄉政府所在地以東地區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特別是深部灰岩岩溶水,裂隙、溶洞更為發育,富水性更強;三是查明了海原縣地下水特徵、人畜飲水情況,並提出了地下水開發利用方向;四是苦鹹水改造示範取得成功,為寧夏中南部苦鹹水改造開發利用積累了經驗。
3. 西海固到底是指哪些地方
包括固原、西吉、海原、隆德、涇源、彭陽等市縣。
西海固——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黃土高原地區,包括固原、西吉、海原、隆德、涇源、彭陽等市縣。雖然海原在2003年12月31日由國務院批准,行政劃歸中衛市管轄,但是西海固,已經成為人們記憶中一個不可分割的地域名詞。
這里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然而,就在這樣一個地方,卻居住著眾多以回族為主的人民,他們世世代代繁衍不息,紮根在這樣一塊十年九旱、荒蕪貧瘠的黃土地上。
(3)回族生態移民擴展閱讀:
西海固的相關情況:
1、2001年7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寧夏固原地區(即西海固地區),設立地級固原市,這也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最後一個由地區改為地級市的行政區域。
2、1953年11月1日,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成立,自治區首府為固原縣,轄西吉、海原、固原3縣;1955年11月18日,國務院批准,西海固回族自治區改名為固原回族自治州。
3、1998年,寧夏對西海固貧困地區進行大規模移民搬遷。實施吊庄移民、生態移民、勞務移民、插花移民,6次大規模移民累計從西海固地區移民120餘萬人。
4. 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紅耀鄉生態移民是怎麼回事
生態移民(ecomigration),亦稱環境移民(environmental
migration),系指原居住在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地區、生態脆弱區以及自然環境條件惡劣、基本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的地區的人口,
搬離原來的居住地, 在另外的地方定居並重建家園的人口遷移。
什麼是生態移民
從導致人口移動的因素來看, 生態移民主要不是由於生產方式、產業結構變動、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新地區的開發等經濟因素引起,也不是戰爭、宗教活動等非經濟因素等所致;而是由於遷出區的人口規模遠
遠超過區域生態環境容量和承載能力, 因生態環境因素所致。從移民的目的來看, 生態移民通過將生活在惡劣環境條件下的居民搬遷到生存條件更好的地區,
一方面可以減輕人類對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的繼續破壞, 使生態系統得以恢復和重建; 二是可以通過異地開發, 逐步改善貧困人口的生存狀態;
三是減小自然保護區的人口壓力, 使自然景觀、自然生態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生態移民定義
生態移民是指為了保護或者修復某個地區特殊的生態而進行的人口遷移,如三江(長江、黃河、瀾滄江)之源地區的大規模移民。三江之源是中國最大的生態功能區和水源涵養地,對廣大中下游地區乃至全國的可持續發展起著生態屏障作用,由於人類活動加劇了這個地區生態的退化,採取自然修復的辦法,將當地居民移往他處。
生態移民也指因自然環境惡劣,當地不具備就地扶貧的條件而將當地人民整體遷出的移民,如貴州省麻山地區,因水土資源不斷流失而呈現「石漠化」(石質荒漠化)現象,當地人民失去生存的基本條件,因而不得不遷往他鄉。
中國是從2000年開始實施生態移民的,僅西部地區約有700萬農民已實現了移民。
生態移民意義
聯
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1992年裡約熱內盧宣言中指出:「為了實現可持續的發展,使所有人都享有較高的生活素質,各國應當減少和消除不能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
式,並且推行適當的人口政策」。同時,聯合國1982大會宣言也指出:「因人類活動而退化的地區應予恢復,用於能配合其自然潛力並符合受損害居民福利的用
途」。
生態移民是指為了保護某個地區特殊的生態或讓某個地區的生態得到修復而進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環境惡劣,不具備就地扶貧的條件而將當地人民整體遷出的移民。
5. 2015屆高考寧夏回族自治區信息採集照片是一寸照片還是半身,啥情況
(一)網上報名前准備工作
寧夏教育考試院負責網上報名系統初始化工作,採用多種方式做好宣傳工作;各縣(市、區)教育考試中心負責維護本轄區派出所代碼庫和中學代碼庫工作,設置報考點(學校)管理員帳號和許可權,生成往屆生、社會考生和不具有寧夏戶口的流動人員子女考生的網上報名考生號;報考點(學校)設置班級管理員(班主任)帳號和許可權,生成具有寧夏戶口考生應屆生網上報名考生號。
(二)考生網上填報報考信息
1、考生報名前應在所在高級中等教育學校或縣(市、區)教育考試中心申請領取網上報名所需考生號(14位),登錄寧夏教育考試院公布的網站進行報考信息填報。
2、考生填報的流程為:(1)填寫報名表草樣(可到報考點領取或在網上自行下載);(2)在規定的時間內在網上填報報考信息並提交保存;(3)在網上報名期限內考生可對已提交保存的報名信息進行修改。
考生網上填報的報考信息是參加我區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和錄取的重要依據,考生報考信息必須由考生本人填報並對其准確性和真實性負全責,任何人不得代其填報。
(三)網上報名信息現場確認
考生憑本人第二代身份證在縣(市、區)教育考試中心規定的時間和地點,辦理報名信息確認手續。
1、交驗有關證件、證明原件及復印件。
2、報考資格初審。
3、交納報名考試費。
4、採集考生居民身份證信息和指紋信息。指紋信息採集統一使用寧夏教育考試院下發的採集軟體。採集時考生須出示居民身份證,採集身份證信息後採集指紋信息。考生指紋採集左右手各採集一枚,按拇指、食指、中指、環指、小拇指順序,若拇指採集成功後,其餘手指不需再採集。如因技術原因和殘疾等無法採集指紋的,需登記無法採集的原因,上報考試院備案。確保考生身份信息完整准確。
5、進行考生本人電子照片現場採集。
6、考生須現場核對報名信息登記表無誤後,簽名交報考點,縣(市、區)教育考試中心保存備查,並在考生錄取後裝入考生紙介質檔案。
(四)報名資格審查
縣(市、區)普通高校招生考生報名資格審查工作小組可在考生網上報名信息和考生信息確認期間審查考生報考資格,對於符合報名條件第(四)條中第7、8、9、10款的考生,還須要求考生填報相關報考承諾書。縣(市、區)教育考試中心須依據縣(市、區)普通高校招生考生報名資格審查工作小組的審查結論,對符合我區報名條件的考生組織進行身體健康狀況檢查並核發准考證。對不符合我區報考條件的考生,取消其報考資格。
(五)各縣(市、區)教育考試中心須認真審核申報享受照顧政策的考生資格,核對考生網上申報的照顧項目並修正照顧項目特徵信息,同時以正式文件形式上報享受照顧政策的考生名單以及原始證件的復印件(1份)。
(六)縣(市、區)教育考試中心須將所有報名考生名單通過多種渠道向社會公示,接受監督;各中學要以班級為單位,將報考考生名單在學校、班級顯著位置張榜公示,內容須包括考生姓名、性別、民族、學籍號、戶口所在地、應往屆、農村戶籍、是否「十二五」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子女考生、是否符合專項計劃報考條件、擬享受的錄取照顧政策等。
(七)考生網上報名數據除用於工作外,任何人不得私自對外提供考生相關信息,不得利用考生信息非法牟利,違反規定者將依法嚴肅查處。
(八)縣(市、區)教育考試中心列印數據由客戶端子系統自動下載,用加密方式導入系統中,任何人不得打開資料庫。
(九)管理機構的用戶名和密碼是登錄管理系統的唯一途徑,有關人員須妥善保管。縣(市、區)教育考試中心要加強用戶管理,各級管理機構原則只建立一個管理員帳號和一個操作員帳號,用戶名須實名注冊。考生登錄密碼須妥善保管,如有考生遺失登錄密碼可以向其報考點書面申請,由縣(市、區)教育考試中心管理人員重置為初始密碼,考生下次登錄時立即修改。
八、在高考報名戶口、投資、納稅、工作經歷、住所、社會保險、學籍、檔案、注冊登記、照顧項目等環節中徇私舞弊、弄虛作假的考生,一經核實,將分別給予取消報名資格、取消考試資格、取消錄取資格、取消已錄取的高校學籍等處理;有關人員將嚴格按照相關規定依法追究其相應的責任;觸犯法律的,將移交司法部門處理。
九、報名考試費
報名考試費為每生145元;
體育類報名考試費為每生50元;
藝術統考報名考試費按《寧夏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招生專業統一考試實施辦法》的規定執行;
英語口試費為每生30元。
十、本辦法由寧夏回族自治區招生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負責解釋。
關於寧夏2015年高考報名辦法的內容,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6. 寧夏生態移民區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
林向軍
(寧夏國土資源地理信息中心)
摘要 本文針對寧夏的現狀情況,充分利用地質資料,開發生態移民服務產品,為政府生態移民建設工程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 生態移民 地質資料 開發利用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形成的重要基礎信息資源,有可重復利用、不斷開發、能夠長期提供服務的功能。寧夏館藏各類成果地質資料3453種(截至2013年底)和資料庫,其蘊藏著巨大的潛在價值,通過對各類地質資料的發掘,開發出豐富、多元的服務產品,為改善民生、生態移民區選擇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0 前言
寧夏生態移民工程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保障改善民生、構建和諧富裕新寧夏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為加快中南部地區扶貧開發進程,從根本上解決生存條件惡劣地區群眾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實施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中南部地區包括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涇源縣、彭陽縣、海原縣、同心縣、鹽池縣、紅寺堡區等9個扶貧開發重點縣(區),以及沙坡頭區、中寧縣的山區。這一地區處於我國半乾旱黃土高原向乾旱風沙區過渡的農牧交錯地帶,生態脆弱,乾旱少雨,土地貧瘠,資源貧乏,自然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不適合人們的生存和生活。為改善生態環境,解決人民的生存問題,對貧困地區群眾實行生態移民。
生態移民工程科學選址是關鍵。選址包括遷出區和遷入區的選擇。遷出區的選擇主要考慮落後貧困地區、乾旱地區、自然災害多發區;遷入區選擇適宜生活和經濟產業相對發達地區。自然災害和地震斷裂帶是遷出區、遷入區選擇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自治區地質資料館館藏了豐富的環境地質、水文地質、地震地質、礦產地質等資料,根據資料進行區域分析,研究和開發寧夏生態移民服務產品,對於搬遷出入區,查明區域地質結構,排查地質災害險點,為移民遷出區和遷入區的選擇提出可靠的依據,為生態移民建設提供可靠的建議。
1 生態區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情況
利用生態移民區內的地質調查、礦產勘查、地質災害、中南部缺少地區地下水勘查等相關地質資料,收集生態移民區的分布范圍、人口數量等基本情況,疊加1:25萬寧夏基礎地理地圖,編制寧夏生態移民區總體分布圖、生態移民區水資源分布圖和生態移民區地質災害狀況圖等圖件,為生態移民工程的規劃,提供決策性指導意見。
1.1 編制生態移民區總體分布圖
在1:25萬基礎地理地圖上疊加生態移民區工作底圖、水資源、地質災害、礦產分布地質資料專題要素,以圖、表為主的,錄入相關屬性,包括規劃移民項目區、所屬行政區、項目區面積、移民人數、土壤含水量、礦產資源量等,編制寧夏生態移民區總體分布區圖和屬性資料庫。
通過對寧夏生態移民區總體分布圖中移民區的分布范圍、所處的地理環境、生態移民遷出區、遷入區的地質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可以看出寧夏生態移民工程總體規劃100個項目區(遷入區),分布於銀川市、石嘴山市、吳忠市、中衛市、固原市。生態移民遷出區地處乾旱地帶,礦產資源貧乏,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現象;遷入區所在地理位置都地處水資源分布豐富,地勢平坦,沒有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現象,有便利的交通設施,適合人民的生存和發展。
1.2 生態移民區水資源分布產品
水是人賴以生存和生活必需資源,是生態移民區選擇的關鍵因素。利用館藏1:20萬數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19幅),對數據信息進行綜合研究,提取水文地質信息,經過拼接、整飾,集群成全區的水資源分布狀況圖。將水資源狀況圖與生態移民工作底圖、地理地圖疊加,加工成生態移民區水資源分布圖。
通過對水資源分布圖進行綜合分析發現,寧夏中南部地區,尤其是固原市的原州區和彭陽縣、西吉縣的全部及海原縣的部分地區,屬於缺水區,乾旱少雨,蒸發強烈,水資源嚴重匱乏,時空分布不均,地下水資源奇缺,水質很差。人口和牲畜的飲水十分困難,更不要說農田灌溉,群眾的生活、生產長期沒有穩定可靠的水源保證,不適合人居住,需要搬遷移民到有降雨量大、水質優質、水資源豐富的地區。生態移民區水資源分布圖為生態移民工程遷入區的選擇提供參考。
1.3 生態移民區地質災害分布產品
用寧夏地質災害點資料庫為數據源,提取不穩定斜坡災害點、地裂縫災害點、地面塌陷災害點、泥石流災害點、崩塌災害點、滑坡災害點和易發程度分區等屬性信息,用ArcGIS軟體將地質災害信息投影疊加到生態移民工作底圖上,開發製作地質災害分布區圖。對地質災害分布區進行分析查詢發現,寧夏的突發性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寧夏南部黃土丘陵山區和中北部礦區。生態移民區的選擇,就是考慮把貧困落後、易發地質災害的地區居住區遷往不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地區,避開地質災害多發地,使移民能夠在安全穩定的環境中生活。
1.4 生態移民區礦產資源分布產品
使用ArcGIS軟體把寧夏礦產資源分布圖疊加到生態移民區工作底圖上,對自治區的生態移民區的礦產資源分布情況做統計分析,可以看出自治區南部多有小型銅礦,中部太陽山和北部大武口多有中大型的煤礦。礦業開采可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對促進地區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帶動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將會產生極大的產業波及效應。但是礦業開采多會造成山體滑坡、泥石流和地質塌陷等地質災害。生態移民工程,尤其是遷入區的選擇,一方面要考慮到礦業區礦業開採的經濟效應,另一方面還要考慮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態效應,礦業發展兼顧經濟效應和生態效應,才能使生態移民能夠住得長,住得穩。
2 結束語
收集整理寧夏生態移民區的地質資料,對其進行有效的整合、聚集,進行信息的採集與集成處理,形成了寧夏生態移民區專題信息產品,並利用專題產品進行綜合研究分析,為寧夏生態移民工程提供數據支撐。
7. 紅寺堡屬於那個縣
紅寺堡開發區是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設立的一個的生態移民扶貧開發區,用於安置自然環境惡劣的寧夏南部山區同心、海原、原州、彭陽、西吉、隆德、涇源7縣和中寧縣的貧困群眾。紅寺堡開發區於1998年開始開發建設,2002年劃歸地級吳忠市管轄。至2008年已形成總面積1999.12平方公里、人口19.4萬人(其中回族佔57%)的規模。現設有2鎮2鄉,分別為紅寺堡鎮、太陽山鎮、大河鄉、南川鄉,共40個行政村,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駐紅寺堡鎮[1]。
8. 玉樹以後有沒有發展前途啊就是重建以後,還有整個城市面貌怎麼樣
明確告訴你~~~~~
沒有~~~~~~~~
為什麼呢????
一個地方想要發展~~~~靠什麼????
自身的環境~~~和周邊的環境~~~~~
玉樹有什麼????無非有點蟲草~~~~牧民們養點牛~~放點羊~~~~
有輕工業???重工業么????沒有~~~
格爾木那麼豐富的礦產資源~~~~
鹽湖鉀肥~~~你懂吧???錫鐵山~~你懂吧?石棉礦~~~你懂吧???
而且格爾木離石油局的生產基地花土溝會是最近的~~~~
有豐富的礦產儲備~~~和優越的自身條件~~~
格爾木發展起來了么??沒有吧????
綜上所述~~~玉樹一點發展前景都沒有~~~~
句句真言~~~~~~
下面是貼一些行政方面對玉樹的簡介~~~
2009年,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為主線。按照州委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奮斗目標,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努力將各種機遇轉化為推動發展的現實生產力,隨著國家支持青海等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的進一步落實,給玉樹社會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現出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執著奉獻、開拓創新,真抓實干,狠抓落實,取得了經濟向好、民生改善、社會和諧的新成績,使國民經濟總體上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增長態勢,各項社會事業穩步發展。
一、綜合 國民經濟持續又好又快發展。全州地區生產總值達254787萬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長8.1%(按05年可比價計算),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58271萬元,增長8.1%;第二產業38764萬元,增長2.9%;第三產業57752萬元,增長17.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GDP)為7131元.
二、農業和畜牧業 2009年,由於風調雨順,農牧業全面豐收,支農惠農政策全面到位, 「穩糧、擴飼、增菜、推科技、建基地」的 農作物種植結構基本形成.農業總產值為(可比價)為189701.58萬元,增長3.83%。當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8.23萬畝,增長0.44%。糧食總產量19087噸,增長3.73%。 畜牧業生產重點圍繞結構調整,規劃引導,趨向市場。繼續實施奶牛、牛肉、飼草料生產推廣工作,推進「西繁東育」,和「自產自育」, 牲畜存欄恢復災前水平。牧民定居點建設和畜牧業「五項工程」及種植業「七大基地」建設資金全部到位。全州成畜減損7.68萬頭只匹,減損率下降71.28%。出欄90.41萬頭只,出欄率達34.82%,多出欄0.48個百分點.其中:出售69.91萬頭只,商品率26.93%,年末存欄259.87萬頭只匹。年末各類牲畜中,能繁殖的母畜為133.99萬頭只匹,母畜比例51.56%。 2009年是全州經濟社會發展速度較快、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一年,其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再生產消費不斷提高。據年報顯示:全州擁有大中型拖拉機2734台,動力40720千瓦;小型拖拉機2784台,動力43902千瓦;農用排灌機械18台,動力1070千瓦,農牧業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生態治理和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生態移民建設成效顯著。圍欄草場面積累計達1958千公頃,人工種草面積累計78千公頃,年內滅鼠369千公頃。 造林綠化面積擴大,質量逐步提高。零星植樹1974百株,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治理和植被再生效果明顯。
三、工業 2009年,州委、州人民政府花大氣力,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向農畜產品開發,氂牛肉、藏系羊肉、乳製品的精深加工方向發展,推動了非公經濟的有好有快發展。 實現工業總產值(現價)10007萬元,增長7.8%,工業銷售產值9860萬元,增長6.2%,工業增加值4504萬元,增長5.7%。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發電量9094萬度,增長11.2%,原鹽2900噸,增長16%,生產磚650萬塊,增長18.2%,鮮凍肉2200萬噸,增長15.8%.流動資金周轉次數為3.1次,比上年加快0.3次。
四、固定資產 2009年全州經濟工作繼續把推進重大項目建設作為加快發展的著力點,狠抓協調和服務工作,確保各類項目順利實施。據統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9829萬元,增長21.1%。按三次產業分:第一產業完成投資62369萬元,增長5.7倍;第二產業5556萬元,下降45.77%;第三產業101904萬元,增長2.27%。按建設性質分:新建94193萬元,擴建37744萬元。 全州共有296個項目,同比減少35個項目。其中:新開工項目241個,同比減少12個;本年投產項目206個,同比減少56個;千萬元以上的項目56個。
五、郵電通訊業 郵政、電信業迅速發展,其效益持續增長。據部門(行業)提供:郵政業務總量993.28萬元,增長18.91%。電信業務總量5036.71萬元,增長65.57%。
六、貿易、旅遊業 2009年, 全州城鄉居民購買力繼續增強,物價總水平受全國大氣候的影響,物價漲幅不一,國家出台積極的消費政策,「促消費、保增長」,貨源充足,商品玲琅滿目,使消費品市場呈現出活躍景象。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534萬元,增長12.6%。其中:批發和零售銷售額36127萬元,增長12.84%,住宿、餐飲業零售額7273萬元,增長12.2%,其它行業零售額3721萬元,增長8.5%。 旅遊業發展較好。遊客人數達12.5萬人(次),增長39.16%,旅遊總收入6498.75萬元,增長39.13%。
七、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政府採取積極穩健的貨幣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2009年地方財政 收入達5226萬元,財政總支出為204669萬元,增長21.67%。 2009年玉樹州金融市場繼續健康平穩運行,存款增長勢頭迅猛,貸款增長平緩。各項存款余額281960萬元,增長50.05%,其中:企業存款余額32935萬元,增長31.35%;儲蓄存款430208萬元,增長55%。各項貸款余額34586萬元,增長24.42%,其中:短期貸款20911萬元,增長10.1%;中長期貸款13675萬元,增長55.4%。全年累計現金收入553404萬元,增長44%,現金支出681252萬元,增長48%.
八、教育、衛生、科技文化事業 2009年是玉樹民族教育事業以規范管理為基礎,以素質教育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強化內涵為支撐,努力推進「科教興州」和「人才強州」戰略,「兩基」成果不斷鞏固提升,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進一步提高,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取得突出成效的一年。全州各級各類學校192所,在校學生67178人,其中藏族在校生66387人,佔在校生數的98.8%。全州小學166所,在校生48944人;其中九年制學校12所,初級中學6所,完全中學3所。初中在校生14257人,高中在校生2127人;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1193人。幼兒園4所,在園幼兒657人。全州各級各類教職工總數2593人,其中專任教師2268人,代課教師1049人。 「兩基」工作方面。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6%,初中階段升學率86.1%,青壯年非文盲率98.7%。「兩基」人口以鄉鎮為單位覆蓋率達到65%。 2009年全州參加高考生986人,高考上線達384人,錄取率為39%,其中二本以上錄取91人,錄取率為10%,三本及專科錄取293人,錄取率為30%。 落實省、州級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5471.8萬元,58271名中小學生享受免費教科書。落實貧困生助學資金27.1萬元,2496名中小學生得到資助。 2009年,玉樹州衛生工作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目標,加大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和社區衛生工作力度,促進衛生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共有衛生機構81個,擁有病床710張(套),從業人員989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886人,執業醫師299名,助理醫師498人,個體診所(在冊) 66家,從業人員123人。 2009年,全州鼠防檢測面積達52500公頃,滅獺面積達到31000公頃。建立健全了全州常規免疫報告,其報告率達100%。完成了麻疹、脊灰、百日咳、白喉、乙肝、破傷風抗體水平檢測血清采樣工作。繼續落實現代結核病防治策略,結核病控制項目覆蓋率達100%。 2009年,全面建立「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制度,其參合人數達264068人,參合率為86.2%。 文化藝術蓬勃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電視普及面逐步擴大,收視效率不斷提高。據統計:廣播台1個,電視接收轉播站7個,收聽廣播人口為28.69萬人,覆蓋率83.56%,收看電視人口為26.25萬人,覆蓋率78.78%。 2009年,活躍農村文化為抓手,努力打造文化品牌,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實施。建設「農家書屋」31個,配發圖書共36844本(冊),影像資料4610盤。爭取直播衛星接收設備3471台、電視機400台、DVD機60台,配發五個縣12座寺院,「戶戶通」達到2800戶。體育健身及娛樂文化活動日趨活躍,豐富多彩。「掃黃打非」成效顯著。藏語廣播電視新聞采編3600餘條,攝錄文藝節目2190多條,累計播出時數2098小時。 深入實施「科技興州」戰略。2009年申報科技項目25項,獲得無償配套資金達95萬元。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環境保護 2009年(據州計劃生育局提供),人口出生率13.2‰,死亡率4.3‰,人口自然增長率8.9‰;人口統計(州公安統計年報顯示)年末總戶數105895戶,總人口(常住)為357267人,在總人口中,藏族人口為344870人,占總人口的96.5%;漢族人口為10770人,佔3.01%,回族人口為988人,佔0.27%;其他民族704人,佔0.19%。 全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335.27元,增長7.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31.71元,增長8.5%。各部門以「以人為本、服務群眾」扎實有效地開展了人民群眾得實惠的工作,全州享受城鎮居民低保人數為10019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並得到落實,享受低保人數為36300人,實現了應保盡保;五保戶生活有了實質性保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全州共有五保對象5915人,年供養標准為1500元/人,其供養資金全部到位;共確定廉租住房2867戶;優撫對象2628人和2008年城鎮退役士兵13名得到妥善安置,全州制掛門牌21195枚。 扶貧開發工作開展的扎實有效。2009年,全州穩定脫貧人口達9677人凈穩定脫貧人口1914人,尚有貧困人口96389人,因災返貧只有1152人;已實施整村推進項目總投資4455萬元,覆蓋全州37個村6815戶,受益人數達32603人。 2009年,全州單位從業人員及勞動報酬總體呈現雙增態勢,年末從業人員15876人,增長12.9%,勞動工資58690.2萬元,增長9.3%,年平均工資為36968元。圍繞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目標,積極推進社會保障擴面工作,參加醫療保險人數18276人,養老保險人數5668人,失業保險人數6785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為6810人,參加生育保險的職工有684人。
行政區劃
下轄6縣:玉樹縣(結古鎮)、雜多縣(薩呼騰鎮)、稱多縣(周筠)、治多縣(加吉博洛格鎮)、囊謙縣(香達鎮)、曲麻萊縣(約改鎮)。
旅遊資源
玉樹州旅遊資源極其豐富,以藏傳佛教文化為代表,主要有: 結古鎮中心廣場格薩爾王銅像,高22米,是全國最大的格薩爾王銅像。 結古鎮的結古寺、文成公主廟、新寨瑪尼石堆。 稱多縣的竹節寺、當卡寺、多干寺。 囊謙縣的尕爾寺,囊謙縣雖然偏僻,但卻是青海省寺院最為密集的縣城,擁有各派佛教寺院無數。
交通條件
陸路 目前進入玉樹主要通過長途汽車。西寧汽車站每天有5班發往玉樹的班車:早晨發2班,硬座車;下午發3班,卧鋪車。全程16小時左右。
航空 玉樹縣結古鎮機場已於2009年8月通航。2010年6月10日,中國國際航空公司開通北京至玉樹往返直飛航班,每周3班,拉近了玉樹災區到首都北京的距離。 2010年,東方航空公司計劃新開的西寧—玉樹—成都航線處在審批階段,這條航線開通後,玉樹機場周航班量將突破20班,完全能夠滿足玉樹災後重建對航空運輸的需求。
整理不易~~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