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魚種類
① 魚有多少種類 , 名稱都是什麼
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平均每年已約150種計,十多年應已增加超過1500種,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魚種約在32100種。
魚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一般人們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行類(12%)、哺乳類(9%)、兩棲類(8%)五大類。根據已故加拿大學者尼爾森在1994年的統計,全球現生種魚類共有24618種。
魚主要分為:熱帶魚、溫帶魚和冷帶魚等;水類魚分為:淡水魚和鹹水魚。
(1)生態魚種類擴展閱讀:
世界上現存已發現的魚類約三萬二千種,魚生活在水裡,分布在海洋和淡水中,海洋中生活著佔三分之二,其餘的生活在淡水中。
中國計有二千五百種,其中可供葯用的有百種以上,常見的葯用動物有海馬、海龍、黃鱔、鯉魚、鯽魚、鱘魚(鰾為魚鰾膠)、大黃魚(耳石為魚腦石)肝油(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主要原料。
大型魚類的膽汁可以提制「膽色素鈣鹽」,為人工製造牛黃的原料。魚類各綱之間的差異之大就如陸生脊椎動物各綱之間。一般認為,魚類是體滑而形如紡錘、呈流線型、具鰭、用鰓呼吸的水棲動物,但更多的種類不符合此定義。
有的魚體極長,有的極短;有的側扁,有的扁平;有的鰭大或形狀復雜,有的退化乃至消化;口、眼、鼻孔、鰓開口形狀位置變化極大。魚類是人類的重要食物。過度捕撈、污染和環境變化都會破壞魚類資源,魚類捕食,有助於控制瘧疾等蚊傳疾病。魚是行為學、生理學、生態學及醫學的重要實驗動物。
② 魚有多少種類 名稱都是什麼
魚的種類:約三萬二千種。
名稱:海水魚、淡水魚。
世界上現存已發現的魚類約三萬二千種,魚生活在水裡,分布在海洋和淡水中,海洋中生活著佔三分之二,其餘的生活在淡水中。中國計有二千五百種,其中可供葯用的有百種以上,常見的葯用動物有海馬、海龍、黃鱔、鯉魚、鯽魚、鱘魚(鰾為魚鰾膠)、大黃魚(耳石為魚腦石)肝油(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主要原料。
從各種魚肉里可提取水解蛋白、細胞色素C、卵磷脂、腦磷脂等,河豚的肝臟和卵巢里含有大量的河豚毒素,可以提取出來治療神經病、痙攣、腫瘤等病症。大型魚類的膽汁可以提制「膽色素鈣鹽」,為人工製造牛黃的原料。魚類各綱之間的差異之大就如陸生脊椎動物各綱之間。
一般認為,魚類是體滑而形如紡錘、呈流線型、具鰭、用鰓呼吸的水棲動物,但更多的種類不符合此定義。有的魚體極長,有的極短;有的側扁,有的扁平;有的鰭大或形狀復雜,有的退化乃至消化;口、眼、鼻孔、鰓開口形狀位置變化極大。
魚類是人類的重要食物。過度捕撈、污染和環境變化都會破壞魚類資源,魚類捕食,有助於控制瘧疾等蚊傳疾病。魚是行為學、生理學、生態學及醫學的重要實驗動物。
(2)生態魚種類擴展閱讀:
魚是大部分是冷血動物,極少數為溫血動物,用鰓呼吸,具有顎和鰭。現存魚類可分為兩個主要族群:軟骨魚類(如鯊魚等)和硬骨魚類(線狀鰭和波狀鰭的魚類)。這兩種族群的魚類都首先出泥盆紀早期。線狀鰭魚中較進階的一群稱為硬骨魚,在侏羅紀時開始進化,已變成個體數量最多的魚類。另外也有數種已絕種的魚類。
魚,相伴人類走過了五千多年歷程,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食品與觀賞寵物,但人們對什麼動物是「魚」,魚的定義應如何下,卻知者甚少。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魚所下的定義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③ 我想知道這是什麼魚品種
可能是大頭亮䰾、大鱗䰾
拉丁學名:Luciobarbus capito
俗稱:團頭魮、錐首魮
䰾亞科亮䰾屬一種,2003年將大鱗䰾從烏茲別克引進我國。分為溯河洄遊型和陸封型兩種生態類型。體呈梭形,頭部較短,體修長,尾鰭形狀正尾。背部呈銀灰色,腹部銀白色,身體被覆奇特發光的較大鱗片,口亞下位,具有吻須和頜須各一對,鰾2室,背鰭起點至吻端距離比至尾鰭基距離為短。最大體長105厘米,最長體重15kg。
④ 給魚分類具體指什麼
魚類在分類上屬脊索動物門Chordata、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這一門包羅著從外形上、生活習性上及棲息條件上式樣極其繁雜的許多動物。文昌魚外形似魚,脊索和神經管縱貫全身,終生保留,無頭顱、無脊椎,無軟骨和硬骨,心臟為一能跳動的腹血管,在分類上屬頭索動物亞門Cephalochordata。但按魚的定義:真正的魚類是指一群通常以鰭輔助身體平衡,並以鰓在水中進行氣體交換的變溫脊椎動物。從廣義上分,通常把頭索類魚形動物文昌魚也歸入魚類。《魚類分類學》一書將文昌魚列入文昌魚綱(Amphioxi)。 全世界的魚類總數幾乎占整個脊椎動物數量一半左右,約有22396種和亞種,分隸於4綱(盲鰻綱Myxini、頭甲綱Cephalaspidomorphi、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和硬骨魚綱Osteichthyes)57目479科3848屬;我國有4綱45目299科1214屬約3166種和亞種。(據《魚類分類學》) 魚類的科學性研究,一般認為從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開始,他記錄了115種生活在愛琴海的魚類。17世紀由於地理學的進步,大大擴充了魚類學的領域,在分類上,從人為分類法進入了自然分類法。18世紀瑞典科學家林奈(Linnaeus.C.)著有《自然系統》一書,確定了雙名法,記錄了2600種魚,奠定了魚類分類學的基礎。19世紀中葉對魚類形態學研究的進展、以及19世紀末葉由於漁業生產需要加深了對魚類的洄遊、生殖、發生和生長的研究,魚類分類學迅速發展起來,一百多年來陸續形成了許多學派。對魚的分類方法一般有兩種:一是按魚的外部形態及習性等方面的一個或幾個特徵作為分類標准,並不涉及親緣關系和魚的基本結構及演化關系;另一種是依靠魚的形態、生態、生理、發生、化石演化關系等來分類,即自然分類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目前還有細胞分類法、化學分類法、分子分類法等新的分類方法。目前世界上比較著名的魚類分類學派有:貝爾格分類系統、拉斯和林德貝格分類系統(《中國魚類志》依據此系統)屬於綜合系統學派或進化系統學派;納爾遜分類系統屬於分支系統學派(《魚類分類學》依據此系統),目前為大多數魚類學者所接受;此外還有數值分類學派。
⑤ 魚類根據食性和生態棲息地如何分類
魚類依其生態功能或棲息環境可區分為以下幾種魚類:
1.依流水分類:嗜流水性、嗜湖沼性等。
2.依棲息位置分類:表層、底棲、中水層等。
3.依食性分類:食、肉食、草食、蟲食等。
4.依所需鹽度分類:初級、次級、周緣性等。
5.依生殖棲地分類:草叢、附著等。
⑥ 魚類種類的差異是什麼
大多數以鰓呼吸、用鰭運動、體表被有鱗片、體內一般具有鰾和變溫的海洋脊椎動物。現生魚類共2萬余種,其中海洋魚類約有1.2萬種,為魚類中最繁盛的類群。
黑點蝦虎魚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黏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此外,在體型結構、繁殖生長、攝食營養、運動等方面都有其特點。 研究簡史一般認為,對海洋魚類的研究,是從公元前4世紀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開始的。他在《動物志》一書中,記錄有愛琴海的魚類 115種,並對魚類的結構、繁殖、洄遊等方面作了較為系統的記述。近代海洋魚類的研究,由法國學者G.B.居維葉和A.瓦朗西納發表《魚類自然史》(1828~1829)開始,以後各國對海洋魚類的洄遊、繁殖、生長及其資源的分布和開發進行了大量調查和研究,其中以「挑戰者」號、「信天翁」號、「丹納」號等調查船的工作成就最為顯著。20世紀50年代以來,廣泛應用電子顯微鏡等新技術,對海洋魚類的發生、組織、生理和生態等進行了大量研究。
人類對海洋魚類的研究歷史溯源久遠。公元前4世紀,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動物志》一書中記錄了生存於愛琴海的115種魚類,並對魚類的結構、繁殖和洄遊等方面作了較為系統的敘述。我國是世界上開發、利用和研究海洋魚類最早的國家之一。1975年在山東膠州灣畔發掘的古墓就證實了中國遠在新石器時代就能捕撈鰳魚、梭魚、黑鯛和藍點馬鮫等多種海洋魚類。在古代的著述中,不僅有魚類習性、漁期的詳細記述,而且有海魚的生長、繁殖和生態等方面的知識。
姥鯊
近代海洋魚類的研究,據說是由法國學者G.B.居維葉和A.瓦朗西納發表的《魚類自然史》開始的,以後各國學者對海洋魚類的洄遊、繁殖、生長及其資源的分布和開發進行了大量調查和研究,其中以「挑戰者」號、「信天翁」號和「丹納」號等海洋調查船的工作成就最為顯著。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廣泛應用電子顯微鏡、衛星遙感等高新技術,對海洋魚類的組織、生理和生態進行了大量研究。50年代我國對中國海洋魚類進行了大規模的普查,出版了一系列魚類專著,對魚類的生理、生態和遺傳等方面進行了研究開發。
⑦ 海洋魚類的種類
據調查海洋魚類約有1.2萬種。
中國的海洋魚類總數有3187種,對這些魚類的分類,比較通行的是分為三個綱。
1、 一是圓口綱(Cyclostomata)是最為原始的魚類。
2、二是軟骨魚綱(Chondrichihyes)。
3、三是硬骨魚綱(Osteichthyes)。
(7)生態魚種類擴展閱讀:
海洋魚類種類
大多數以鰓呼吸、用鰭運動、體表被有鱗片、體內一般具有鰾和變溫的海洋脊椎動物,現生魚類共2萬余種,其中海洋魚類約有1.2萬種,為魚類中最繁盛的類群。
研究簡史一般認為,對海洋魚類的研究,是從公元前4世紀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開始的。
他在《動物志》一書中,記錄有愛琴海的魚類115種,並對魚類的結構、繁殖、洄遊等方面作了較為系統的記述。
⑧ 魚類種類有什麼差異
大多數以鰓呼吸、用鰭運動、體表被有鱗片、體內一般具有鰾和變溫的海洋脊椎動物。現生魚類共2萬余種,其中海洋魚類約有1.2萬種,為魚類中最繁盛的類群。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黏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此外,在體型結構、繁殖生長、攝食營養、運動等方面都有其特點。
研究簡史一般認為,對海洋魚類的研究,是從公元前4世紀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開始的。他在《動物志》一書中,記錄有愛琴海的魚類115種,並對魚類的結構、繁殖、洄遊等方面作了較為系統的記述。近代海洋魚類的研究,由法國學者G.B.居維葉和A.瓦朗西納發表《魚類自然史》(1828~1829)開始,以後各國對海洋魚類的洄遊、繁殖、生長及其資源的分布和開發進行了大量調查和研究,其中以「挑戰者」號、「信天翁」號、「丹納」號等調查船的工作成就最為顯著。20世紀50年代以來,廣泛應用電子顯微鏡等新技術,對海洋魚類的發生、組織、生理和生態等進行了大量研究。
人類對海洋魚類的研究歷史溯源久遠。公元前4世紀,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動物志》一書中記錄了生存於愛琴海的115種魚類,並對魚類的結構、繁殖和洄遊等方面作了較為系統的敘述。我國是世界上開發、利用和研究海洋魚類最早的國家之一。1975年在山東膠州灣畔發掘的古墓就證實了中國遠在新石器時代就能捕撈鰳魚、梭魚、黑鯛和藍點馬鮫等多種海洋魚類。在古代的著述中,不僅有魚類習性、漁期的詳細記述,而且有海魚的生長、繁殖和生態等方面的知識。
近代海洋魚類的研究,據說是由法國學者G.B.居維葉和A.瓦朗西納發表的《魚類自然史》開始的,以後各國學者對海洋魚類的洄遊、繁殖、生長及其資源的分布和開發進行了大量調查和研究,其中以「挑戰者」號、「信天翁」號和「丹納」號等海洋調查船的工作成就最為顯著。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廣泛應用電子顯微鏡、衛星遙感等高新技術,對海洋魚類的組織、生理和生態進行了大量研究。50年代我國對中國海洋魚類進行了大規模的普查,出版了一系列魚類專著,對魚類的生理、生態和遺傳等方面進行了研究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