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地方
A. 怎樣建設生態文明
首先,樹立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的理念。大自然 提供給人類可資利用的資源是相對有限的。就我國來說,我們的 家底並不厚,「老本」並不多。面對近二三十年內面臨包括石油 和天然氣在內的各種資源嚴重短缺狀況,一些人大聲疾呼:中國 「地大物博」的觀念該改改了。必須把合理開發資源和保護環 境,作為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樹立地球是人類賴以生 存的唯一家園的理念,熱愛大自然,珍借自然資源。
其次,樹立人與自然協調與和諧的理念。目前我國面臨的日 益嚴峻的生態狀況告訴我們:必須擺正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萬物是唇齒相依,息息相關 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統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 中的一員。
人是自然的產兒,自然是人類的家園,珍惜自然就是珍愛人 類自己,愛護地球就是愛護我們的生存空間。為了人類的生存和 發展,我們必須走出天人對立的誤區,回歸和諧。
第三,樹立珍愛和善待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我們在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僅不能違背經濟規律,同樣也不 能違背自然規律、生態規律。規律都是客觀的,是不以人們 的意志為轉移的,不管你對它承認與否、認識與否,違背了 規律都必然要受到規律的懲罰。一些人更一針見血的指
出:環境完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在 於,經濟危機往往是相對短暫的,影響一時的,而生態危機 則是長期的。一旦形成大范圍不可逆轉的生態破壞,最終將 會導致人類與自然難以為繼。
第四,樹立生態效益是長遠的經濟利益,保護資源和環境就 是保護生產力,加強生態建設就是提高競爭力的理念。
資源和環境關繫到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 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作保 證。而日前我國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狀況已構成制約我國經濟和 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在資源方面,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 少,且分布很不平衡,經濟發展與資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在 生態方面,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繁;在環境方面,隨著我 國工業化、城市化的加快,「三廢」問題十分突出。現實向人們 提出:是該轉變「資源無限,環境無價』的觀念為「資源有限, 環境有價」的觀念的時候了;是該摒棄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 來換取經濟暫時繁榮的不文明、不科學、不合理的經濟發展模式 的時候了。
B. 建設生態文明城市作文
[生態文明低碳生活]
生態文明低碳生活在我們周圍環繞,大自然給予了我們美麗的環境,而我們並沒有很好地去保護這篇大自然,而在無畏地浪費。
人類的發展史越來越快,而我們提倡的「低碳生活」卻幾乎沒有人理睬,而在一直破壞它的本質。人類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而大自然的綠色又在哪兒呢?
我們應該知道地球是唯一一個適合人居住的地方,但隨著人類的破壞,再過幾百年後我們應該去哪兒生存呢?所以我們應該從小做起,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來保護我們的家園。
我們應該少用一次性物品;出門不用塑料袋,自備環保袋;把洗拖把的水可以用來沖馬桶;洗米、洗菜之類的水可以用來澆花澆菜;不隨意扔垃圾,要把來及進行分類。少開汽車,多騎自行車;家裡盡量備用無磷產品……其實我們能為環保做的事情有許多,只是看你平常在不在意。讓我們做好環保,為環保貢獻出我們的一份力量。環保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共同為環保出一份力,你出一些,我出一些,她出一些,相信吧,我們的環境會越來越好,讓我們擁有這樣的環境而自豪吧!讓我們為這大自然共創美好的明天,一起來為大自然母親貢獻力量吧!
我們為這大自然也許字獻出了單薄之力,但全世界都能這樣做的話,我們的明天將會跟美好!相信吧,美好的明天將會來到!讓我們手拉著手一起迎接嶄新的一天吧!加油!一起來吧!
C. 如何建設生態文明社會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個系統工程。保護環境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我們環保工作者更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認識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積極參加生態文明建設,做好宣傳工作,認真履行職責,承擔生態治理的責任,促進社會和諧,努力實現生態文明。
一、充分認識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生態文明將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要求我們徹底消除發展中的不和諧因素,擯棄舊的觀念,改變一些政府官員惟GDP增長論英雄的觀念。在生態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們轉變發展模式、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生活觀念、消費觀念,正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使經濟社會建設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拋棄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傳統發展模式,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需要我們環保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認真堅持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並用好這一制度,從源頭保護生態環境,使國家保護環境的意志在經濟發展中真正得到體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建設生態文明,進一步豐富了社會主義社會理論的內涵。生態文明意識的提高,必將有力地促進包括政治文明在內的其他文明的進步,將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產生長遠而深刻的影響。
二、積極宣傳生態文明知識,提高全社會生態意識
生態文明意識的普及與提高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生態文明的提出是社會物質文明進步的體現。在當前經濟發展中,我們仍然存在高開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減少、水旱災害等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尤其是在一些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生態環境破壞尤為嚴重。在人類社會進入到物質文明豐富的今天,需要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又好又快發展,這才是更高層次的發展。要在全社會確立這一思想和觀念。
我們要在全社會積極倡導和宣傳生態文明,要通過各種媒體,採取多種多樣的宣傳方式告訴廣大民眾,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們健康成長的物質條件和可靠保證,有益於人類的身心健康,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凈化人的心靈,規約人們的行為,推動人的現代化和人類文明向更高層次進化。
我們環保工作者尤其是基層環保工作者,常年奮戰在環保工作第一線,為貫徹執行國家環保法律、法規和政策,在全社會宣傳環保,促進環保工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我們環保工作者更是責無旁貸。不僅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變成我們自己的自覺行動,更要在全社會積極倡導生態文明,宣傳生態文明,提高生態意識,繼續發揮我們在宣傳環保、貫徹落實環境保護方針政策中的先鋒作用。
三、嚴格執法,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實力大為提高,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同時在環境保護方面也取得了較大成績,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有一支較為過硬的環境保護執法隊伍。現在的關鍵是如何在實際工作中認真執行和落實這些方針、政策。有許多方針、政策需要在實際工作中認真貫徹落實並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是國家的基本政策,是國家的基本職責。問題是這么多年來,有些政策沒有在實際工作中達到可以具體執行的程度或者是能夠依法可靠執行,政策制定得再完美,如果在實際中無法執行,它就不是一個好的政策,需要我們多做實際工作。
第一,要健全和完善生態保護方面的法制,使生態保護有法可依。要切實採取行政、法律手段對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懲處。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必須進行制度建設,以規范與約束人們的行為。雖然我們已經採取了很多措施對污染源進行控制和治理,國家環保總局甚至動用了區域限批、流域限批、綠色信貸等政策,有些地方環保部門也採取了掛牌督辦、專項行動、綜合整治等一系列措施打擊環境違法行為,但環境污染仍然屢禁不止,原因何在?一是地方保護主義,二是環境執法手段軟,再加之目前的確存在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現實,使部分企業寧可冒險偷排偷放,也不按國家的環保法律、法規辦事。怎麼辦?一方面要加強立法,制定更為嚴格的法律制度,使生態保護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學的幹部政績考核體系。說到底是要真管用,如果只停留在文件法規中,是起不到真正作用的。
第二,要嚴格落實生態治理的責任,加大懲處的力度。建設生態文明是社會責任與個人責任的相互融合,社會責任要具體落實到政府部門,強調政府承擔建設生態文明的法律責任。個人責任則要使每個社會公民提高生態文明意識,形成自覺的行動,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一張紙、一度電、一滴水、一粒米、一塊煤等。
環保工作者要落實生態治理的責任,具體到實際工作中就是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嚴格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堅決打擊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我們有些制度制定得很好,但執行起來就比較難,這就要求我們基層環保工作者提高思想認識,把思想統一到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上來,頂住壓力,為民辦事。通過環保隊伍整體的嚴格執法,使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得到有效遏制。
第三,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加強環保幹部隊伍建設。落實科學發展觀,領導幹部是關鍵;落實生態治理的責任,環保幹部隊伍是關鍵。必須進一步加強環保幹部隊伍建設,強化環保幹部尤其是一線執法隊伍的權力,使他們在執法中不受任何干擾,確保執法到位;其次環境執法隊伍的建設和各方面待遇要有切實的保障;第三要建立公眾參與生態保護的機制。在實際工作中,有些環境違法行為或生態破壞行為是由群眾舉報才發現的,建設生態文明如果沒有群眾的廣泛參與,有些問題不會得到及時處理,至少目前或相當長一段時期,這種情況會依然存在。為了使破壞生態或污染環境的行為得到及時有效的打擊,必須建立群眾參與的社會機制。同時人民群眾參與生態建設與保護,也是對政府履行工作職責的有效監督。
把發展與生態保護緊密聯系起來,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在發展的基礎上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是我們環保工作者分內的責任。
D. 如何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
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一是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是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四是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E. 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是哪裡
全國首個國家生態來文明實驗區自是在福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25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這是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也是第一個方案。
《福建方案》部署開展的38項重點改革任務,均已經制定了專項改革方案,並組織實施,一些改革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其中有22項經驗向全國推廣。
《福建方案》部署開展的38項重點改革任務,均已經制定了專項改革方案,並組織實施。一些改革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其中有22項經驗向全國推廣,基本實現了「三年三步走,年年出成果」的要求。
(5)建設生態文明地方擴展閱讀:
1、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重在開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綜合試驗,規范各類試點示範,為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探索路徑、積累經驗。開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對於凝聚改革合力、增添綠色發展動能、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由於歷史等多方面原因,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仍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制度體系尚不健全,體制機制瓶頸亟待突破,迫切需要加強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相結合,開展改革創新試驗,探索適合我國國情和各地發展階段的生態文明制度模式。
參考來源:網路——生態文明試驗區
F. 什麼是生態文明建設
201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闡明了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理念、原則、目標、實施保障等重要內容,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我國生態文明領域改革作出了頂層設計。
方案分為十個部分,共56條,明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方針,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新的階段性特徵,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以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生態文明定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G. 地方政府怎麼進行生態文明建設
我國生態環境脆弱,環境污染日益加劇,生態建設已經到了關系國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緊迫地步。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這對政府職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有效發揮政府職能
犧牲資源環境的經濟增長模式不可持續。我國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是由對生態文明重要性認識不足、經濟發展模式不合理引起的。我國很多地區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已經超過了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根據2011年國家環保部,組織的全國土壤污染調查,目前,全國18.26億畝耕地中有1.5億畝受到污染。根據中國監察部調查,近10年來水污染事件高發,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據國土資源部統計,土地開發、采礦以及工程建設中產生的環境污染和破壞相當嚴重,採煤平均每噸煤排放地下水量2-2.5噸,開采每噸煤導致4-5畝土地沉陷以及排放4-5立方米瓦斯,每采萬噸煤用坑木消耗木材100立方米。(李摯萍:「環境修復法律制度探析」,《法學評論》,2013第2期)另外,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到35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積達到174萬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場退化,導致生物多樣性銳減。
生態文明建設是政府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領域的統籌發展是政府職能的應有之義。一方面,政府生態職能是各級政府要妥善解決和應對生態問題,協調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協調共處所應有職責和功能;另一方面,政府職能具有公共權威性,行使生態建設職能具有優勢:政府擁有徵稅權,通過對污染企業和環保企業徵收差別稅,引導綠色生態產業的發展;政府通過法律法規禁止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協調各方的環境利益,追究違規違法排污者的法律責任。
二、政府履職為什麼沒到位
(一)政府職能偏重經濟建設,忽視生態文明建設
改革開放以後,為了促進經濟發展,中央政府的權力適度轉移到省、市和縣一級政府。地方政府不再只是中央政府的代理者,也是地方利益和經濟主體的倡導者。上級政府以目標責任書的形式將下級政府的經濟目標和政績相聯系。並對經濟發展考核實行政績一票否決制。一些地方政府以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為由,變相或推遲執行中央環境政策;還有一些地方政府直接或間接與污染企業形成利益綜合體,污染企業以稅收和各種好處「俘獲」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則以設租完成上級設定的經濟目標。中央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以後。有一部分地區實行了環保政績考核制度,但某些地方官員重經濟輕環保的觀念並沒有馬上扭轉過來。
(二)政府對生態環境的監管責任履行不到位
某些地方政府環保職能嚴重缺位,對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項目的行政審批不夠嚴格,對生態環境保護避實就虛。執法機關執法不嚴,處理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存在縱容和遺漏現象,對事故處理多採用罰款、關停的方式,存在著守法者吃虧、違法者佔便宜的現象。環境職能的越位為權力腐敗帶來可能性。如某政府越權審批,將石油開采權出賣給私人,導致開發商掠奪性的開采,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直接侵犯了當地居民的環境權益和生存權利。
(三)生態法律體系不完善影響生態職能的履行
現行環境法律體系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沒有規范生態文明理念、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的宏觀性法律。而《環境保護法》只是一部以防治污染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法律;二是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能源法、自然資源法、土地法等基礎法律沒有出台;三是某些現行環境生態法律之間缺少有機銜接,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缺少法律依據。
生態法律體系不完善導致政府經濟職能和生態職能產生摩擦,生態治理的被動性和滯後性給「尋租」留下交易空間。盡管我國已經出台幾十部環境保護與資源管理的行政法規,例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徵收排污費暫行辦法》,但這些法律法規在一定程度上容許市場主體排污,即先污染後治理,加之行政管理本身的弊端如信息掌握不及時、環境決策滯後等,大量涉及生態補償的問題長期遺留,形成惡性循環。
三、政府生態職能怎樣才能落到實處
(一)樹立生態政績觀念
這是政府職能向生態文明建設回歸的關鍵。生態政績觀要求地方政府把資源、環境的成本效益納入考核目標,對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污染、污染治理等全部指標進行核算,增強政績成本意識,提高科學決策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決策失誤、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形成科學合理的生態建設模式。中央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嚴格而明確的環保政績標准,提高生態建設權重,把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結果作為官員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實行重大生態破壞、重大環境事故等一票否決制,有效激勵地方政府積極履行環保職能。
(二)落實生態問責制度
強化政府生態職能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建立生態問責制。第一,明確生態考核指標體系,量化和細化考核條款。將嚴格的節能減排考核指標、生態評價指標和環境測評指標納入政績考核范圍。第二,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堅持遵循權責統一、有錯必究、過錯與責任一致、教育和懲戒結合的原則。第三,加強制度建設,使生態問責有章可依、有法可依,改變環境責任集體負責而實際無人負責的狀況,建立離任官員生態環境責任跟蹤制度。第四,以事前督責為主。實行生態問責制的目的不僅僅是追究官員的事後責任,更是事前督促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履行職能,做到事前督責和事後問責相結合。
(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水平
第一,完善生態環境立法的指導原則。生態環境立法實行可持續發展原則,通過制定科學的環境立法規劃。用生態系統方法促進環境法向生態法轉變,實現我國環境法的生態化,實現人類、社會和自然的協調發展。
第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法規體系。合理有效的法律體系以及運作制度是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礎。因此生態立法工作中必須明確生態權利,保護公民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權益。另外,在立法實踐中研究通過多方參與平衡相關方的利益,規范生態補償機制等,結合現行生態公益林地補償金政策出台生態補償規范,現行試點取得成熟經驗後,在更大范圍內逐步推廣。
第三,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建立科學有效的監督機制。在已頒布的《信息公開條例》和《環境信息公開辦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及其相關環境。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力度,引導社會力量理性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暢通社會組織和公民對生態環境事件的監督渠道。繼續規范公眾參與環境決策的制度,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政策和立法條款、規劃建設項目必須充分聽取公眾意見。落宴「環保監督員制度,研究和探索企業環境行為審核審計制度」(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中國環境與發展:世紀挑戰與戰略選擇》,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55頁)。協調執法機制和監督機制,強化各級執法部門監督責任,落實生態環境監管機制,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水平。
H. 如何建設生態文明
首先,生態文明建設,這個想法先。對於生態文明深入人心,並加強我們的人民
口人均資源少得多,環境狀況是全體公民的嚴峻形勢的認識,加強有效的團結
意識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加強經濟指標,資源和環境指標,人文意識的全面發展的績效指標;環
環境,增強資源,環境就是資本,破壞環境就是生產力的破壞,保護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環保意識
知識的力量。在全社會的理解和愛護環境,保護生態,尊重自然,節約資源,為子孫後代共識的利益的條件下,
使生態文明觀念成為1.3十億中國人共同的價值觀? ?和自覺行動。
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要真正思考和行動統一到發展,健全和經濟向上的快速發展要求
統一科學的觀點,還要建立謊言的概念,以保持產業結構調整和節約資金資源和保護環境相結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與中國特色,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產業結構優化交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逐步改變不合理的工業結構,經濟發展形勢粗放,
實現雙贏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
3,緊緊抓住節能減排的核心。為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好」是基礎,一是體現「好」
是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節約能源。為了使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成為兩個「高
線」,加快利用先進技術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堅決淘汰落後生產力,生產和堅定不移地
,富裕生命和文明的發展,生態良好的道路。
4,嚴格的制度保證。硬招,完成固定目標,不是真實的東西會不會導致藍綠色的水。要
像控制人口,保護耕地,為保護環境資源,嚴重的法律體系,環境標准和執法
紀律,執法手段的嚴格的制度,建立健全節能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制度將減少能源消耗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為綜合評價體系,績效督察和行政問責制的實施,對於那些誰擁有這樣的污染減排完成
情況,忽略
法律和人民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想要堅決懲治和消除一切環境違法行為,絕不允許「少數人先富起來,
百姓遭殃,全社會付出」的情況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