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馬山水庫
⑴ 馬山的景觀
馬山除了4個相連的山包外,還另有一個小山丘,當地人習稱「小土山」,在馬山國家地質公園建立之前,這座小山丘是當地人建房石料的來源,所產石料質地優良,當地人稱為「馬山石」,如今的「馬山石林」景觀,便是這個小山丘的截面。
馬山雖小,最高海拔不過200餘米,在當地的名氣卻不小。當地有民謠雲「泰山雲雖高,不及東海嶗。嶗山雲雖高,只及馬山腰。」馬山在當地人們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其實離其不足百里的嶗山,無論是知名度還是高度,都在馬山之上。之所以會出現「嶗山不及馬山高」的民謠,是因為當地人曾以嶗山的山頂發現海蠣子的化石,而馬山上也有海蠣子化石,卻是在馬山的半山腰處。由此當地的人們推斷,很久以前嶗山地區曾經是一片海,而馬山則應該是一個孤島,只不過歲月變遷滄海變桑田,才形成了今日之地貌。那「嶗山只及馬山腰」的傳說,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馬山周圍還埋藏著豐富的木化石。若干萬年前,馬山地區是一片茫茫林海,受地質作用影響,大批樹木湮沒於地下,年深日久形成化石。此種木化石,學名「硅化木」,直徑數幾十厘米不等,高者10餘米,其形狀、紋理與樹木無異,但已石化。這類木化石,以馬山地區埋藏最多,數量、規模均為國內罕見,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觀賞價值。馬山歷史悠久,從前山上廟宇宏偉,香火旺盛。經過修建的馬山古跡已基本恢復原貌,又增添了許多新景點,每到春暖花開季節,慕名前來觀光的各地遊客絡繹不絕。
馬山上有胡仙居,馬山現已免進山費,但是胡仙居門票10元,內供有胡家仙人、觀音等塑像 栩栩如生 一年四季前來馬山參觀拜祭的各地遊客、信徒絡繹不絕 。馬山半山腰還有千佛洞,洞內冬暖夏涼長達500米。從狐仙居胡三太爺殿的位置向東看,可以鳥瞰整個即墨縣城猶如一幅寫意畫作。美不勝收。 馬山也是鍛煉身體的好去處,在馬山石林西側有個小水庫,從入春到深秋都有來游泳的人。
交通 青島大巴----即墨 然後坐2路環城公交或即墨至七級鎮、蘭村鎮小公共 馬山路口下即可。打車到目的地可以直接到山腳下,價格在20元左右。
馬山 位於即墨城西約7公里,由4個相連的山包組成,形如馬鞍,故又稱「馬鞍山」,最高峰海拔211米。山上盛產安山玢岩,多為灰綠、灰褐色,為約1億年前岩漿湧出地表冷凝而成。 山之西南部呈現四方柱狀節理,株體截面直徑約1米左右,高約30餘米,筆直挺拔,排列緊密,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馬山石林」。柱狀節理石林多發育於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稜柱狀,而馬山石林發育於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在地質學中較為罕見。 馬山一帶地質藏有豐富的木化石,學名「硅化木」,直徑數十厘米不等,高者10餘米,其形狀、紋理與樹木無異。馬山地區木化石數量、規模均為國內罕見,最著名的是1983年發現的一塊重約2噸、長6米、粗端直徑70厘米、細端直徑60厘米的南洋杉木化石,屬白堊紀,為中國發現的木化石中的一個新種類。該化石樹干整體有橫斷紋理,斷為12段,紋理明顯,年輪清晰,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觀賞價值。慕名觀光遊客絡繹不絕。 馬山古為宗教聖地,山前明代光宗皇帝賜號「慧覺禪師」劉仙姑為第一代主持的白雲庵現已修復,山上玉皇殿正在重修,山後曾有無成殿、聖母殿、雷神殿等寺廟。馬山民間故事、傳說頗多。 1993年馬山被山東省政府批准為省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翌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⑵ 馬山縣那雞水庫可以釣魚嗎
如果沒有禁止釣魚的標志,我想大概是可以的。
⑶ 藏馬山好玩嗎裡面都有什麼
很好玩兒,自己去看看就知道,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上次我們幾個朋友一起去的,一天根本逛不完,裡面分為好幾個區,個人感覺最好玩的就是藏馬荘民俗村了,裡面特色小吃比較多,而且好玩的也多,跟其他地方的光有景色不一樣,你到時候去了就知道了,風景好,空氣好,很適合帶孩子去玩。
⑷ 誰有青島藏馬山旅遊景點每個地方的詳細介紹,最好是帶上配圖
我有。
⑸ 青島藏馬山鄉村(國際)生態旅遊度假區的介紹
藏馬山位於黃島區(西海岸經濟新區)藏南鎮,主峰海拔395米,總面積13000多畝。藏馬山山巒跌宕俊秀內,生態植被豐容實,自然資源優勢明顯,加之候宜人,區位適中,素有「東有嶗山,西有藏馬」之稱。青島藏馬山國際旅遊度假區位於黃島區藏南鎮藏馬山南側,由青島藏馬山隆海集團投資開發建設,總規劃面積31.5平方公里,項目計劃投資136億元,用5-8年時間,打造成為建築規模200萬平方米,年接待遊客200萬人次,能同時容納1000人住宿,1500人會議的大型國際旅遊度假區。
⑹ 馬山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1、馬山縣靈陽寺
倫洞位於馬山縣古零鎮新揚村敢花屯金倫山下,近靠大明山。距縣城21公里,距南寧87公里,距210國道公路僅300米。因傳說中的壯族英雄人物韋金倫曾在洞內讀書遇仙獲寶而得名。1987年12月27日,經過對該洞進行了27天考察後的「中英聯合洞穴考察團」稱,金倫洞是世界第一流的岩洞,是世界十大名洞。 岩洞穿過12座山腹,洞口高約5米,寬10米,可以從洞口乘坐小汽車穿過洞中長廊,直達數公里深處。總遊程達9公里多。洞內有一條長流河水,可在洞里逆水行舟,瀏覽洞景。它共有7個進出口,有的通山腳,成為「地門」,有的通山頂,形成「天窗」。洞道有的很直,有的很彎,如九曲迴廊,還有可容上萬人的大洞廳。 洞中乳石千姿百態。各種石柱、石花、石幔、石布、石燈、石盞、石瓜、石果、石禽、石獸難以勝數。由乳石組成的一組組洞景使人眼花繚亂,有反映現實生活的如「婦盼郎歸」、「老翁垂釣」,也有富於神話傳說的如「觀音探海」、「玉柱擎天」,還有風光浩渺的「海底田園」等等。洞內空氣新鮮,冬暖夏涼,常溫保持在20℃左右。 金倫洞外也是青峰秀水,樹木蔥籠,芳草如茵,環境幽美。
⑺ 馬山自然風景區位於哪個部位
無錫市太湖龍頭渚自然風景區位於無錫馬山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最南端,面對萬頃太湖,背靠靈山大佛,得天地之靈氣,沐大佛之恩澤。龍頭渚由大儲山蜿蜒伸入太湖中腹,形成半島,酷似巨龍伏卧在太湖碧波之中,故名龍頭渚。從龍舌、龍眼、龍耳、龍頸到龍背,全長2500米,這里山不高而層巒疊嶂,水不深而煙波浩淼,山青水秀,是一幅天然的江南山水畫。山上四時佳果不斷,水中常年湖鮮不絕,龍頭楊梅和太湖銀魚早已馳名江南。人游其上,四面水抱山環,松柏疊翠,氣勢壯闊;處處曲徑通幽,柳暗花明,風景美麗。遠眺:萬頃碧波,群雁南歸;近觀:椒山浮碧,帆影鷗逐。波濤與松濤齊鳴,落霞與孤鶩齊飛,更覺湖天壯闊,怡然有超凡絕塵之感。1994年4月10日,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為其題名,並盛贊道:「龍頭渚,景色勝天堂」。
⑻ 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概況
7.1.1 地理與地貌
7.1.1.1 地理位置
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馬山縣境內(圖7.1),流域地理位置約為東經108°10′~108°25′,北緯23°38′~23°50′,馬山岩溶地下河系全長50.5km,流域匯水面積約為300km2。馬山岩溶地下河系起源於大明山背斜北端,由主幹及加捐嶺和古寨兩條較大的支流組成。馬山岩溶地下河系水量主要通過位於紅水河中段的大完處排泄至紅水河,紅水河百龍灘水電站位於該排泄口上游約1km處。
圖7.1 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位置示意圖
7.1.1.2 地貌
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內碳酸鹽岩分布廣泛,質地純且厚,岩溶發育強烈,形成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觀。流域內發育的岩溶個體形態如溶蝕裂隙、溶溝、溶洞、岩溶管道、溶井、落水洞、溶潭、天窗等種類繁多。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地處桂西山地與桂中盆地的過渡地帶,地貌類型以峰叢窪地和峰叢谷地為主。峰叢窪地是流域內分布較為廣泛的一種岩溶地貌類型,峰叢的個體形態為有著共同基座的若干個聚集在一起的山峰;窪地是分布在峰叢中間封閉的低窪之地,窪地底部一般呈鍋底狀或平坦的盆狀,常發育有溶井、溶蝕裂隙、落水洞或天窗等岩溶個體形態,大氣降水進入窪地並通過這些通道直接補給岩溶地下水。峰叢谷地多為有進出口的半封閉狀負地形,呈狹長形狀,兩側峰林陡峭,覆蓋土層較薄;谷底平坦,岩溶地下河常沿谷地發育,天窗、漏斗、溶井常有分布。
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受構造和地層岩性的影響,整個流域地勢由東南向西北方向逐漸走低,並向紅水河方向傾斜,形成紅水河流域內的一個谷地地形。
7.1.2 氣象與水文
7.1.2.1 氣象條件
馬山岩溶地下河系地理位置靠近北回歸線,屬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夏季以南風為主,冬季以偏北風為主,受季風氣候影響非常明顯。全年日照充足,溫暖濕潤,常年氣溫高,濕度大,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5~10月份較熱,最高氣溫可達39℃,12月~次年2月份較冷,月平均氣溫在10~13℃,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1月份,最低氣溫可低至零下1.8℃。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雨熱同期,年降雨量為1245.8~2060.3mm,雨季為4~9月份,雨季降雨量佔全年總降雨量的80.4%左右,連續最大四個月(4~7月)的降雨量佔全年降雨量的67%左右,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枯季為10月~次年3月份,枯季降雨量僅佔全年總降雨量的19.6%左右(圖7.2)。
圖7.2 馬山地區月平均降雨量情況
7.1.2.2 水文條件
馬山岩溶地下河系位於屬珠江水系幹流的紅水河流域,馬山岩溶地下河系的全部水量排泄至紅水河。根據紅水河遷江水文站資料:該站上游集水面積128165km2,最高水位高程為85.44m,最低水位高程為57.47m。一般枯季水深35~45m。廣西航道工程局在遷江附近河段測量,河床最大深度達到海拔-30m,枯期最大水深可達80~90m。多年平均流量2.11×103m3/s,徑流模數為16.5L/(s·km)2,流量在(2.22×102~1.76×104)m3/s之間,年平均含沙量0.16kg/m3,輸沙率0.581kg/s,水力坡度約為0.3。隨著紅水河惡灘水電站的修建,馬山岩溶地下河系出口被紅水河淹沒,無法取得馬山岩溶地下河系的水文資料。
7.1.3 地質背景
7.1.3.1 地層岩性
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內地層主要以泥盆系和石炭系為主(表7.1;圖7.3)。
表7.1 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分布地層概況]1]
7.1.3.2 區域地質構造
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地處都安-馬山構造亞區,該區位於大明山構造亞區西北側,為北西走向的擠壓帶,主要由緊密褶皺和區域性的大斷裂組成(表7.2;圖7.3)。
表7.2 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主要地質構造簡況[1]
岩溶地區地下水與環境的特殊性研究
1—地下河;2—地下河流域邊界;3—地層界線;4—正斷層;5—逆斷層;6—河流;7—地下河天窗;8—縣政府所在地;9—鄉鎮;10—下二疊統茅口組;11—下二疊統棲霞組;12—上石炭統;13—中石炭統;14—下石炭統大塘組;15—下石炭統岩關組;16—上泥盆統;17—中泥盆統東嶺組上段;18—中泥盆統東嶺組中段
7.1.4 岩溶水文地質條件及岩溶水化學特徵
根據地層岩性、岩性組合特徵、岩溶發育程度以及含水特徵,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內碳酸鹽岩可劃分為兩個含水層組,即厚層狀灰岩及白雲質灰岩含水層組,主要由D3、C3、P1m等岩組組成;中厚—厚層灰岩含水層組,主要由D2、C2、T2、C1y、P1q組成。各含水層組的劃分及水文地質特徵見表7.3。
表7.3 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岩溶含水層組的劃分[1]
續表
岩溶地下水在循環和運移過程中,通過與圍岩介質的相互作用,水的化學組分及離子濃度隨作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在一定的地理、地質、水文地質和地球化學條件下,形成特定的水化學特徵。它的形成作用主要是溶濾作用和混合作用,其作用的強弱與溶解體(圍岩介質)的性質、溶劑的黏滯性和運移速度有關。影響岩溶地下水水化學特徵的主要因素是:大氣降水、地面水、地形、土壤、植被和岩石介質等,它們均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地下水化學成分的形成並引起水化學組分的變化。
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是具有溫濕氣候環境,以及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化的開放型地球化學系統條件,通過岩溶地下水出露和賦存條件的調查,水化學取樣測試,結合水化學成因條件分析,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水化學特徵見表7.4。
表7.4 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水化學特徵[1]
圖7.4 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水質觀測點主要陽離子分布圖
圖7.5 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水質觀測點主要陰離子分布圖
綜上岩溶地下水組分含量特徵,平水期馬山岩溶地下水絕大部分屬HCO3-Ca型水。總的來看,一方面馬山岩溶地下河系的水文地球化學特徵的形成與峰叢窪地和峰叢谷地區岩溶水的形成條件有一定關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的物質基礎與環境條件。
7.1.5 馬山岩溶地下河系結構與功能分析
7.1.5.1 馬山岩溶地下河系的發育與展布
馬山岩溶地下河系由古寨、加捐嶺兩條主要支流和主幹組成(圖7.6),全長50.5km。馬山地下河系出口位於百龍灘水電站下游1km處的河漫灘上,僅洪水期有水流出,其餘時間斷流(紅水河多級水電站修建前)。該出口具有雙層通道結構,下層出口位於紅水河枯期水位以下無法觀測,上層出口僅在枯期出露,隨著紅水河多級水電站的修建,馬山岩溶地下河系雙層出口均被紅水河淹沒,無法直接取得監測流量數據,需要通過其他觀測站點的資料推算該排泄口的流量。此外,馬山岩溶地下河上游主幹西側有一條向西流入馬山谷地的排洪通道,該排泄口位於流域上游區,規模較小,排泄水量很小,僅在洪水期排泄少量水量經姑娘江最終注入紅水河。因其排泄水量極小,在後面的研究中為了便於計算忽略其水量。
圖7.6 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水文地質簡圖
D2d2—中泥盆統東嶺組中段;D2d3—中泥盆統東嶺組上段;D3—上泥盆統;C1y—下石炭統岩關組;C1d—下石炭統大塘組;C2—中石炭統;C3—上石炭統
(1)加捐嶺支流
加捐嶺支流發源於石炭系岩關組(C1y)地層中,岩性以薄、中厚狀灰岩為主,岩溶發育良好,洞穴規模較大,水位埋深較大。該支流流經石炭系大塘組(C1d)地層,岩性特徵與石炭系岩關組(C1y)地層岩性相似,以灰岩為主,岩溶發育較好。該支流匯水范圍內有較大范圍的上泥盆統(D3)地層分布,其岩性特徵是下部為厚層狀白雲岩、白雲質灰岩,上部為厚層狀灰岩。該支流在發育展布過程中,受白雲岩及白雲質灰岩岩溶發育較差的影響,支流展布受其阻礙向西發展。最後,該支流於合王處匯入馬山岩溶地下河主幹下游。
加捐嶺支流地處高位岩溶峰叢山區,沿途以峰叢窪地為主,極少有谷地分布,且規模較小。該支流沿石炭系地層順層發育,岩溶發育條件較好,水點出露較少,上游僅有較小天窗出露,枯水期水位埋深在30~60m之間,水力坡降約為4,水流形式以暗流為主,無明、暗流交替現象出現。
加捐嶺支流位於峰叢窪地區,出露水點少、水位埋深較大,該支流的匯水范圍內僅有一個水量觀測站——古奔地下河出口流量觀測站。
(2)古寨支流
古寨支流發源於大明山北側的中泥盆統東崗嶺組(D2d2)地層中,岩性以中厚層狀灰岩、白雲質灰岩為主。大明山東西兩側的泥盆系東崗嶺組地層特徵為向南灰岩沉積逐漸減少,以頁岩、硅質頁岩夾硅質岩為主。古寨支流先向南發育一段,後轉向西發育,其主要原因是該處泥盆系地層中岩性以厚層狀白雲岩、白雲質灰岩為主,岩溶發育較弱,限制了古寨支流的展布,水流部分溢出地表,由地下暗流轉為明流。古寨支流流經石炭系岩關組(C1y)石炭系大塘組(C1d)地層時,因該地層岩性以薄、中厚層狀灰岩為主,岩溶發育良好,水流再次轉入地下,形成暗流。最後,古寨支流於龍河處匯入馬山岩溶地下河主幹。
古寨支流匯水范圍內東南角有一北西—南東走向的逆斷層分布,沿該斷層形成了約10km長的狹長形谷地,谷地內地勢較為平坦,有較薄的土層覆蓋。古寨支流位於馬山岩溶地下河系的中、上游地段,僅發育淺層通道,以峰叢谷地為主,沿途有眾多規模不等的半封閉谷地分布,其水點、洞穴規模較小,水位埋深小於10m,水力坡降約為10。
古寨支流匯水區域內有兩個天窗水位觀測站——弄落、龍河天窗水位觀測站,一個水量觀測站——古寨地下河出口流量觀測站,一個雨量觀測站——古寨雨量觀測站。
(3)馬山岩溶地下河系主幹
馬山岩溶地下河系主幹始於古寨支流的匯入點——龍河天窗,由南向北,於大完處注入紅水河。該主幹穿越龍河-甘灣大斷裂,發育於該大斷裂西側並與之平行的一支較小的正斷層帶內,自南向北最終注入紅水河。該主幹流經地層主要有石炭系中統(C2)、石炭繫上統(C3)地層,岩性特徵以中厚層狀灰岩、白雲質灰岩、白雲岩分布為主。龍河天窗至馬山谷地的排洪通道發育有深層通道,龍河至合王天窗段無明顯下層管道,據連通試驗,該段內地下水運移速度為94m/h[2]。
合王天窗以下下遊河段發育有深層通道,沿途出露水點皆為淺層通道水點,枯水期乾涸或僅存積水。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內淺層、深層雙層管道發育的特徵為:馬山岩溶地下河系排泄通道及靠近紅水河的主幹下遊河段雙層通道發育明顯,其餘河段一般只有淺層管道發育。
7.1.5.2 流域邊界條件
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西北側為紅水河,接納馬山岩溶地下河系所有水量,因此流域西北側為河流(排泄)邊界;流域西面與姑娘江相鄰,該河自南向北流經馬山谷地,注入紅水河,因而流域西側存在地表分水嶺;流域西南部與碎屑岩分布區相鄰,因此流域西南側為岩溶區與碎屑岩區之間的隔水邊界;流域南部與古零盆地之間存在地下水分水嶺;流域東部與大龍洞岩溶地下河系相鄰,故流域東側存在地下分水嶺;流域北部為相對隔水邊界(圖7.6)。
綜上所述,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邊界較為完整,地表分水嶺邊界清楚;地下分水嶺邊界較長,不存在地下分水嶺隨季節或降水變化而移動的情況;其餘為較穩定的隔水邊界、相對隔水邊界。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水資源補給來源基本來自於上邊界的各種補給(主要是降雨),沒有邊界的側向補給,基本不存在越流補給。
7.1.5.3 流域補給、徑流、排泄特徵
(1)補給條件
岩溶地下河系水量主要補給來源是大氣降水。其補給方式主要是:大氣降水落到地面後,一部分消耗於表層土壤、填窪、植被截留;另一部分以坡面流(當雨強大於下滲速度時)形式直接通過地表岩溶通道(溶溝、溶漕、落水洞、地下河天窗、溶隙等)直接灌入或緩慢滲入地下,補給岩溶地下水。對岩溶地下水補給量大小,受地形地貌、斷裂構造、岩溶發育程度、土壤植被及降水量、降雨強度等因素的制約。據前人工作歸納:流域平均降水入滲系數分別是岩溶發育強烈區(C2、C3、D3)0.443和岩溶發育中等區(C1y、C1d、D2)0.348。
(2)徑流條件
受岩溶含水介質類型及地形條件的制約,岩溶地下水在各種條件綜合影響下,具有不同徑流方式,本流域內岩溶地下水主要有分散滲流和集中管流兩種徑流方式。
1)分散滲流。當雨水到達地面,除滿足植物截留、包氣帶持水後下滲補給岩溶地下水,其徑流方向依地勢由高向低運動,岩溶地下水無固定水面,潛水面變化大,但基本與地形坡度一致,徑流途徑短,且補給區與徑流區基本一致。
2)集中管流。主要出現在岩溶強烈發育的岩溶含水層中。雨水及地表徑流通過地表岩溶通道,如落水洞、漏斗、地下河天窗等直接灌入地下,地下水沿岩溶裂隙、管道集中徑流及排泄,其流動速度的快慢取決於補給水量的大小、管道的形態和管道底板坡度等。
岩溶地下水受細小岩溶裂隙等含水介質控制時,始終沿細小岩溶裂隙運動,流速較慢,流量平穩且動態變化小,水流呈現出慢速線性層流流態;而岩溶地下水在坡度較陡、岩溶洞穴管道較大中流動,地下水流速相當快,流量動態變化劇烈,且極不穩定,並呈現出瞬時洪峰向岩溶地下河出口快速徑流排泄,水流呈現出非線性紊流流態。
(3)排泄條件
紅水河自西向東流經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北部,是其最低排泄基準面,其內大部分岩溶地下水運動均以集中管流方式匯注入紅水河;同時,受構造控制,流域內岩層走向主要為南北向,對流域內岩溶地下水向紅水河排泄也提供了有利的地質條件。
7.1.5.4 流域岩溶發育規律及其控制因素
岩溶發育受多種因素所制約,但最主要的因素有岩性結構特徵、地質構造及水文地質條件等。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岩溶發育具有如下特徵。
(1)岩溶發育受岩性影響明顯
流域除西南角有少量碎屑岩分布外,流域內碳酸鹽岩分布最為廣泛,岩溶發育受岩性影響明顯。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內出露地層主要有中、上泥盆統和中、上石炭統。根據岩石取樣分析結果(表7.5),灰岩中CaO/MgO比值遠遠高於白雲岩中CaO/MgO的比值,在碳酸鹽岩分布區CaO/MgO比值能夠反映出岩溶發育的強烈程度,因此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內灰岩分布區岩溶發育強烈,白雲岩分布區次之。
表7.5 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岩石化學成分分析統計結果[1]
(2)岩溶發育受構造影響
馬山岩溶地下河流域地處大明山構造亞區,大明山背斜北部斷裂構造較為發育,其中北西走向的楊圩至馬山擠壓帶,規模較大,由南往北越過紅水河。受該構造影響,馬山地下河主幹由南向北延伸,方向與區域構造線基本一致。
(3)馬山岩溶地下河系發育受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制約
馬山岩溶地下河系位於紅水河流域,所有水量均向紅水河排泄,流域內地下水由南向北運動。紅水河作為流域內最低排泄基準面,其枯期水位很低,河流下切深度較大,致使岩溶地下河系水力坡度加大,形成深埋藏型岩溶地下河,同時岩溶地下河的發育規模和岩溶地下水的匯集程度也相應增大。
隨著紅水河多級水電站的修建,紅水河水位抬升,淹沒馬山岩溶地下河系的出口,導致馬山岩溶地下河系的排泄基準面上升,水力坡度下降,流域內岩溶地下水的運動與匯集速度也隨之減緩。
(4)岩溶類型與岩溶發育程度相關
馬山岩溶地下河系發育在以峰叢窪地和峰叢谷地為主的地區。峰叢窪地中岩溶發育較強,溶洞、落水洞分布密集,垂向岩溶發育較為強烈,岩溶地下河系在峰叢窪地區埋深較大;峰叢谷地中岩溶發育的各向異性明顯,順谷地的長軸方向,分布區的岩性以白雲岩居多,岩溶發育垂向深度不大,岩溶地下河系在峰叢谷地區埋深一般較淺,沿地下河發育的天窗多為溶潭和溶井。在不同類型區岩溶發育程度是有差異的,一般而言,峰叢窪地區的岩溶發育深度較峰叢谷地區大,而峰叢谷地區的橫向發育程度較峰叢窪地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