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沖水庫
Ⅰ 蒙自五里沖搬遷到哪裡去
五里沖是個地名,哪裡有個水庫(五里沖水庫),這個要怎麼搬遷?地球人不清楚
Ⅱ 蒙自五里沖盲谷無壩水庫工程
4.4.2.1 工程概況及效益
五里沖水庫位於蒙自縣城東南部,南盤江流域與元江流域分水嶺上的綠水河源頭。五里沖水庫是靠封堵五里沖地下河及主要用帷幕高壓灌漿處理岩溶地層滲漏,利用天然岩溶盲谷堵洞、防滲形成的無壩中型水庫,其庫容7949×104m3,正常蓄水高程1458m,蓄水深106m(不含地下)。防滲帷幕三層總長3928m,最大幕高260m,總面積26.2×104m2。完成帷幕灌漿鑽孔3000多個,進尺21萬多米,灌漿壓力4~6MPa,單孔水泥最大注入量626噸,平均水泥單耗量152kg/m。工程施工中各類勘探鑽孔、平硐遇大小溶洞318個,鑽孔遇洞率32.64%,線岩溶率5.77%,遇最大溶洞體積近14×104m3。南部聯結帷幕的防滲牆處於KM7與KM8兩大溶洞間,防滲牆最大高度105m,厚2.5m,長50m,封堵地下河管道的混凝土塞4031m3。帷幕北部處理的溶洞塌陷體體積大於10×104m3,面積大於3200m2。水庫工程建設分為水庫樞紐工程、引水工程和灌溉工程,總投資3.28億元。水庫於1995年7月1日下閘蓄水,1997年已開始向蒙自縣供水。水庫的建成大大地改善了蒙自縣的供水狀況,一年可向蒙自供水8161×104m3,可增加灌溉面積10萬畝,改善灌溉面積2.3萬畝,向城市及工業供水1210×104m3,使蒙自水利化程度由37%提高到70%以上,是振興蒙自經濟的一項重要工程。五里沖水庫是在地質條件十分復雜,岩溶極其發育的地區建成的一項水利工程,它不僅是我國岩溶地區無壩中型水庫的佼佼者,其工程揭露的岩溶問題的復雜多樣,溶洞間防滲牆超高超薄,帷幕灌漿工程的巨大,以及高壓灌漿技術的先進性,效益的顯著等都不失為一座宏偉的工程。
4.4.2.2 水源地地質環境
五里沖水庫位於蒙自盆地邊緣岩溶山地與非岩溶的中深切割的中山山地過渡地帶,發育盲谷、串珠狀窪地、漏斗等地貌,盲谷四周多陡岩、斜坡、溶洞。流域內海拔1350~2200m,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年降水量1300~1400mm,年均氣溫18.6℃左右,五里沖河平均流量0.46m3/s,在盲谷終端落水洞處流入地下(圖4-8),成為五里沖地下河—九股水暗河源頭,落水洞口高程1352m。在其南部1130m高程的小窩子以泉流形式溢出,再沿峽谷地形匯入綠水河,綠水河在匯入元江處高程僅130m。
水庫建於一岩溶盲谷內。庫區處於個舊組、寒武繫上統歇馬場組(
4.4.2.3 岩溶水資源特徵及開發技術條件
五里沖水庫匯水面積25.4km2,來水量遠遠滿足不了設計庫容要求,故該水庫修建了長達20多千米的引水渠道,從元江水系一級支流的南溪河跨流域引水入庫,引水點距五里沖15.57km,共7個隧道,總長9.5km,引水流量6m3/s,以滿足庫容要求。
庫區平面上呈北西—南東方向展布,庫區由4條岩溶溝谷組成,沿主溝谷呈樹枝狀,總延伸長度約14.8km,平均坡降約11%,其中2條為常年性溪流,總長8.1km,溪溝寬緩,規模較大,2條為季節性溪流,總長4.7km,溪溝狹窄,規模相對較小。庫區上游地表、地下水匯入谷地底部的落水洞集中後,沿暗河管道向深部徑流。
圖4-8 五里沖水庫庫區水文地質略圖
1—下降泉,流量(L/s);2—落水洞;3—地層界線及代號;4—逆斷層;5—性質不明斷層;6—地表分水嶺;7—地表溪流(箭頭示流向);8—伏流(箭頭示流向);9—引水渠(箭頭示流向);10—蓄水水位線
五里沖地下河洞管系統北起五里沖岩溶盲谷,南至小窩子及座坡泉口,直線長9~11km,高差150~220m,上游段有分支,已探明的五里沖洞、龍寶洞、期白邑洞、岩峰洞等洞穴總長度3224m,占管洞總長度的24.4%。其洞穴管道系統多呈雙層單管多支的洞-廳-管結構。平均坡降14‰~17‰。Ⅰ、Ⅱ、Ⅲ號暗河是五里沖地下河的入口組成部分,洞口處於盲谷末端。洞底暗河枯季流量0.2m3/s,流速0.32m/s。暗河水位低於西側地下水位,高於東側地下水位呈半懸掛狀態。有KM7、KM8洞等大型洞穴群。五里沖地下河管道系統,絕大部分發育於個舊組質純厚層灰岩中,主要受南北向區域性斷層控制,大的溶洞、廳堂又與北西向或北東向斷層關系密切。岩溶現象十分復雜,發育強烈極不均勻,岩溶發育有由上向下遞減的現象,而無明顯的分層發育規律,最深的古岩溶下限為高程1183.82m,為紫紅色鈣質泥岩全充填。
水庫樞紐區為個舊組灰岩,厚約500m,除中部有27~65m厚的黑色碳質板岩夾薄層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外,均為質純層厚、可溶性強的厚層至塊狀的泥晶、亮晶灰岩,地層一般陡傾至直立。岩體岩溶發育強烈,潛藏溶洞規模大,側向滲漏和繞壩滲漏、壩基滲漏是建庫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4.4.2.4 岩溶水勘查及開發技術
勘查及開發工程建設程序為:①水文地質測繪,庫區外圍開展1:5萬水文地質測繪,進行洞穴調查測量、暗河流量動態觀測、示蹤試驗,並同時對不同水體作常規水化學分析和氫、氧同位素分析、溫度分析等,庫區開展1:1萬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測繪,工程地質初勘;②可行性論證;③工程地質詳細勘查:壩址樞紐區開展地震勘探、地質雷達、聲波、測井等地球物理勘探,進行鑽探、壓水試驗、灌漿試驗、取樣測試;④工程、施工設計;⑤勘探平硐;⑥廊道高壓帷幕灌漿形成防滲帷幕;⑦作灌漿檢查;⑧截流蓄水成庫。
採用水文地質測繪、地球物理勘探、洞穴探險、示蹤試驗、工程地質勘查、平硐勘探、水化學調查、高壓帷幕灌漿等多種方法手段進行綜合勘查和建設。查明岩溶發育規律、特徵,富水性強弱及其均勻性;查明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地下河的形態、規模和分布狀況;斷裂帶、含(隔)水層的發育特徵及其分布位置及厚度,溶塌體的分布等。開發等關鍵技術是超高超薄防滲牆堵截溶洞、高壓帷幕灌漿。
4.4.2.4.1 超高超薄防滲牆堵截溶洞
超高超薄防滲牆通過溶洞間破碎岩體。在中層廊道開挖中,先後遇KM7、KM8 特大型溶洞,其體積都在10萬方以上,如何處理好如此巨大的岩溶洞穴系統,達到防滲、穩定安全的目的,國內外少有成功先例,技術上要求創新。經補充勘探,利用KM7與KM8之間殘留岩體設置高105m,厚2~2.5m,長50m的超高超薄鋼筋混凝土防滲牆起防滲作用,左右與帷幕相連,下部與堵頭相接。
4.4.2.4.2 高壓帷幕灌漿
通過高壓劈裂將水泥漿壓入細小的孔隙、裂隙中,對空隙形成充填、固結,從而提高岩體的力學強度和抗滲能力,形成防滲帷幕。
五里沖水庫的防滲帷幕工程,線路上呈「L」形分布,南北兩端插入相對隔水的歇馬場組砂板岩地層中,把岩溶發育強烈,強透水的個舊組灰岩全部包圍起來,在帷幕通過南北兩段岩溶最發育的地下水強徑流帶及Ⅲ號暗河時,帷幕布置呈東西向以最短線路通過(E—D段),帷幕中段約500m的線路,近南北向布置(F—G段),它充分利用了個舊組中的相對岩溶發育較弱段、地下水位較高的特點,平行於灰岩地層並在其中,從而可提高帷幕底界高程。根據多種手段、方法研究了區內岩溶發育特徵,確定了帷幕底界高程在南北兩段地下水位低槽區為1200m、1240m,中段為1290m,南北兩段帷幕底界高程為1340~1390m,從而使整個帷幕底界高程依客觀地質條件而定,設置在岩溶地層中,未能插入隔水層,但又使帷幕包得住、封得嚴,形成懸掛式防滲帷幕,極大地減少了工作量,降低了工程造價,從蓄水至今看來,帷幕是成功的。
Ⅲ 蒙自五里沖水庫深處有幾米
平均深度大自由三米左右,最深處可以達到五至十米左右。
Ⅳ 五里沖水庫管理處屬於哪類事業單位現在我們是自收自支,改革後會變成企業,被推向市場么
你們這類事業單位,有可能改成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水利資源對一個地區的發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就算改成企業,財政也要給一定的補助,這種情況與自來水公司很像,待遇公資可能還會提高
Ⅳ 五里沖水庫建設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應
6.2.4.1 建庫前後土地覆蓋類型動態變化分析與對比
本次研究,通過土地覆蓋類型動態變化的分析與對比,來揭示五里沖水庫建設後區內岩溶生態環境的變化。分別選擇建庫前的1993年和建庫後的2001年作為對比時段。1993年土地覆蓋類型為土地利用詳查數據,經數字化並進行了幾何精校正(圖版Ⅴ-1);2001年土地覆蓋遙感分類採用美國陸地衛星Landsat的ETM數據(2001年6月14日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接收),經過圖像增強、幾何精校正後(圖版Ⅳ-1),對其進行計算機自動識別分類,得出當期的土地覆蓋類型數據(圖版Ⅴ-2)。根據土地利用類型的劃分標准,結合各種地類的生態效應,將土地覆蓋類型劃分為:水田、旱地、果園、有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草地、石漠、水域、居民地等11類。工作區1993~2001 8a間土地覆蓋類型總體變化特徵(表6-8)為:與1993年相比,2001年的耕地略有減少,園地有所增加,說明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了調整;有林地和灌木林總數基本保持不變,森林覆蓋率8a來基本維持在28.8%的水平上;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大量減少,荒草地、建築用地增加,而石漠面積增加近一倍,顯示工作區岩溶石漠化問題仍比較嚴重。
表6-8 蒙自盆地1993年與2001年土地覆蓋類型面積對比(單位:畝)
土地覆蓋類型的變化並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某一地類面積的「增加」不是在原基礎上的簡單增加,而是減中有增、增中有減。即某一地類由於自然的或人為的因素,在某一時段內演變成其他的一種或多種地類,在同一時段內同樣也會有其他一種或多種地類演變成該地類,各種地類之間始終存在著相互消長的關系。通過進一步分析各種土地覆蓋類型的減少去向或增加由來,有助於對區內生態環境變化的更深入的了解。
(1)耕地變化特徵
包括水田、旱地及園地。由於五里沖水庫的建成,蒙自盆地的農業用水狀況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從而有條件進行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全區耕地總面積由1993年的953789.1畝減少到2001年的903165.5畝,陡坡開荒得到了控制,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已經啟動,特別是耕地內部結構發生了變化。
1)水田總體減少,主要變成了園地、旱地和有林地
如表6-9、6-12和圖6-8所示,1993年的水田到2001年有36065.6畝(佔22.99%)變成了旱地,而2001年水田中有29366.9畝(佔21.31%)是由1993年旱地變化而來的,水田與旱地之間凈變化值為水田減少6698.7畝;水田與園地之間凈變化值為水田減少9287.0畝,水田與有林地之間凈變化值為水田減少2479.6畝,水田與石漠之間凈變化值為水田減少1624.1畝。
表6-9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水田動態變化
表6-10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旱地動態變化
表6-11 蒙自盆地1993~2001年園地動態變化
表6-12 五里沖水庫灌區耕地歷年變化情況表(單位:畝)
2)旱地略有減少,主要是產生了石漠化
如表6-10和圖6-8所示,1993年的旱地到2001年有96947.0畝(佔12.61%)變成了荒草地,而2001年荒草地中有71498.7畝(佔9.78%)是由1993年旱地變化而來的,旱地與荒草地之間凈變化值為旱地減少25448.3畝;旱地與石漠之間凈變化值為旱地減少42749.1畝,旱地與有林地之間凈變化值為旱地增加21384.4畝。可見,旱地與其他地類之間相互轉變較大,但總體保持平衡,略有減少,石漠化未能有效控制。
3)園地明顯增加,主要由水田和旱地轉變而來
如表6-11和圖6-8所示,1993~2001年園地與水田之間凈變化值為園地增加了9287.0畝,園地與旱地之間凈變化值為園地增加了2000.0畝,但園地與石漠之間凈變化值為園地減少了3228.8畝。可見,園地的增加主要是由水田和旱地轉變而來的,而園地也有石漠化現象,應加以控制。
圖6-8 蒙自盆地1993~02001年耕地動態變化圖
(2)林地類變化特徵
包括有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和疏林地,其中有林地和灌木林總量變化不大,但卻處於不斷變化的動態平衡之中。與其他地類相比,有林地與灌木林影像特徵最為接近,二者之間有較大比例屬於混分,故從生態意義角度可以忽略二者之間的相互轉化。未成林造林地和疏林地總量大量減少,造林成效有待提高。
1)有林地總體略有增加,主要由未成林造林地和灌木林演變而來
如表6-13和圖6-9所示,1993~2001年8a間,有37429.8畝未成林造林地變成了有林地,有林地與灌木林之間凈變化值為有林地增加了19322.9畝。有林地與旱地間動態變化值也較大,其凈變化值為有林地減少了21384.4畝。同時,有林地與石漠之間凈變化值為有林地減少了20475.8畝。加強現有林地的保護,防止其退化,應引起有關部門重視。
表6-13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有林地動態變化
表6-14 蒙自盆地1993~2001年灌木林動態變化
表6-15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未成林造林地動態變化
2)未成林造林地大幅度減少,近一半變成了有林地,持續造林和維護工作未跟上
如表6-15和圖6-9所示,1993年的未成林造林地到2001年有46.45%(37429.8畝)成為有林地,7.13%(5748.3畝)變成了灌木林,計有53.63%的成活成林,造林成果已經不錯。但應看到還有16.63%、11.99%和4.26%分別變成了旱地、荒草地和石漠,若能根據岩溶地區的特點選好樹種,造林後給予適當的護理,還可提高造林成效。從表中還可看出,荒草地、石漠、旱地等其他地類成為未成林造林地的極少,區內持續造林工作比較薄弱,致使未成林造林地大幅度減少,2001年比1993年減少了87.44%。
(3)荒草地變化特徵
荒草地總體略有增加,主要由旱地演變而成,但荒草地的石漠化相當嚴重。如表6-16和圖6-10所示,荒草地8 a後多了16153畝,增加了5.78%。歷時8 a,1993 年的荒草地中有12.0%和6.89%變成有林地和灌木林,而25.57%和24.86%分別變成了旱地和石漠。荒草地與旱地之間凈變化值為荒草地增加了25448.3畝,荒草地與石漠之間凈變化值為荒草地減少了42995畝。
圖6-9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林地類動態變化圖
(4)石漠變化特徵
區內石漠化嚴重,8a間石漠面積增加了94.90%,荒草地和旱地最容易石漠化,存在林地砍伐和退化現象。
表6-16 蒙自盆地1993~2001年荒草地動態變化
圖6-10 蒙自盆地1993~2001年荒草地動態變化圖
表6-17 蒙自盆地1993~2001年石漠動態變化
圖6-11 蒙自盆地1993年至2001年石漠動態變化圖
如表6-17和圖6-11所示,1993年的石漠面積為118479.4畝,到2001年增加到230913.1畝。1993年的石漠中有9.73%和13.30%變成了有林地和灌木林,這些石漠區得到了很好的生態恢復,有22.37%變成了荒草地,也處在一種恢復的進程中;2001年石漠中,有69495.6畝(佔30.10%)是由荒草地演變而來的,有65853.0畝(佔28.52%)是由旱地演變而來的,有林地也有32006.1(佔13.86%)演變為石漠,人為砍伐、毀林開荒,造成了生態環境惡化。
6.2.4.2 五里沖水庫建設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應
五里沖水庫1997年開始供水,供水量分別為:1997年847.88萬m3,1998年2016.8萬m3,1999年2600.2萬m3,2000年3730.0萬m3,2001年2259.36萬m3,現已產生了明顯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1)解決了蒙自壩區乾旱缺水問題,灌溉面積廣,受益人口多
蒙自壩區旱地一般無水灌溉,產量低,但增產潛力很大。過去因農灌用水問題未能解決,一直乾旱缺水,嚴重製約壩區經濟的發展。直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糧食自給率仍不足50%,每年需國家調入糧食5億kg。
五里沖水庫灌區主要涉及6個鄉鎮,2000年農村人口116332人(表6-18、6-19)。水庫自流灌溉控制土地面積26.878萬畝(耕地19.177萬畝),其中東灌區(6片)為水稻旱作交叉灌區,犁江河為水稻集中灌區(4片),西灌區為旱作物集中灌區(10片)。水庫引、蓄水供水系統年總供水量可達8972.0萬m3,灌溉面積18.23萬畝,將水利化程度由1996年的40.67%提高到86.40%。
表6-18 五里沖水庫灌區農村基本情況表
表6-19 五里沖水庫灌區水果生產總體情況表
(2)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了調整,擴大了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資源利用更趨合理,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綜合試驗示範區的建設。
灌區原以種植業為主,農業總產值中農業佔74.62%,林業佔1.46%,牧業佔21.45%,漁業佔2.47%。水庫建成後,因灌溉水源得到了保證,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主要發展水果業,建成了萬畝石榴園。石榴面積由1996年的3885畝增加到2000年的10363畝(表6-20)。
表6-20 五里沖水庫灌區石榴生產情況表
1997年11月15日,雲南省政府批准蒙自為農業現代化綜合試驗示範區。五里沖水庫灌區處於紅河自治州和昆河經濟帶之中心位置,土地廣闊,光熱優越,具有大規模農業深度開發的顯著優勢,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建成為一個以高投入、高科技為支撐條件,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商品化的現代化農業區域。
(3)糧食單產有明顯提高,水果產量大幅度增加,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建庫後灌區水田面積和播種面積略有減少,為調整產業結構增加經濟作物所致。但因灌溉水源得到了保證,水稻單產有明顯提高,由1996年的每畝400多公斤增加到2000年的每畝500多公斤(表6-21)。水果產量由1996年的626.94萬kg增加到2000年的1023.43萬kg。
表6-21 五里沖水庫灌區水稻生產情況表
(4)促進了生態建設,陡坡開荒得到了控制,灌區內生態環境正在改善,區域性石漠化防治工作有待加強
建庫後,五里沖水庫的直接灌區(蒙自壩區)和水庫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壩區內原來的旱地變成了連片的果園,特別是盆地邊緣山坡腳一帶的果園建設,不僅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而且起到了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由於林地用水得到保障,促進了灌區植樹造林,提高了成活率,沿公路兩側綠化帶的建設效果明顯;五里沖水庫對盆地內乾旱湖盆(南湖、長橋海和大屯海等)定期輸水,不僅蓄積了水源,而且調節了氣候。
雖然五里沖水庫的直接灌區和水庫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但工作區總體生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8年來,區域上未成林造林地和疏林地分別減少了87.44%和87.65%,而石漠面積增加幅度達94.90%,說明工作區呈持續的岩溶石漠化狀態。盆地周邊的斜坡地帶為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一方面斜坡地帶生態條件最為脆弱;另一方面該地帶原是陡坡開荒最嚴重的地區,現在雖然得到了控制,但退耕後沒有及時還林還草,而是成了荒蕪的石漠。
(5)城鎮供水得到了保障,區位優勢得以發揮,蒙自成為紅河自治州的社會、經濟中心
蒙自處於紅河自治州和昆明—河口經濟帶之中心位置,土地廣闊,資源豐富,具有顯著的地域優勢。早在1957年11月18日,雲南省最初成立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時,就將蒙自作為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後於1958年7月,州府遷往個舊。五里沖水庫建成後,城鎮供水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蒙自社會和經濟發展有了保障,紅河自治州政府於2001年遷回蒙自縣。可見,五里沖水庫不僅對蒙自,而且對整個紅河自治州的社會、經濟發展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6)為岩溶斷陷盆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建設積累了經驗
五里沖水庫採取了上游高原區引水和蓄水—基岩山區建立生態經濟林—盆地內建立高效農業基地三方面有機結合的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建設模式;水資源開發方面,以五里沖水庫為樞紐,將響水河水庫、小新寨水庫、菲白水庫等山區分散小水庫聯合形成供水系統,統一調度,利用工程群體優勢,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出最大灌溉效益;工程建設方面,五里沖水庫是我國在強岩溶地區利用天然溶蝕窪地,採用一系列高新技術防滲堵漏,首次建成水深超過百米(106m)無大壩的中型水利工程。其開發建設的模式和經驗,在同類地區(特別是西南岩溶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廣價值。
Ⅵ 蒙自五里沖水庫魚多嗎
五里沖釣魚人告訴你,裡面魚確實挺多的,但是物種少,出了名的難釣
Ⅶ 蒙自縣五里沖水庫存管理處開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科學發展"大討論活動實施方案的心得體會
新時期解放思想的本質意義在於,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進一步解放思想,是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思想精髓,是科學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思想精髓,是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思想精髓。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起點上進一步推進思想解放,必須清醒地認識和把握時代的新變化、實踐的新發展、人民的新期待和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新內涵。
繼續解放思想,是黨的十七大的主題之一。十七大報告深刻指出:「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這一重要論斷,既是對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深刻總結,又是對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鍵問題的深刻揭示;既具有普遍性的歷史意義,又具有特殊性的現實內涵。
新時期解放思想的本質意義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
人類文明思想史表明,解放思想是社會變革與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必然現象。一種新的社會制度建立之後,要永葆這種制度的生機和活力,必須不斷地清除由於歷史因素的影響和積淀而形成的某些僵化的體制和制度,這就需要社會主體因素不斷地沖破陳舊觀念的束縛,不斷地沖破墨守成規的思維方式的羈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萌芽和道路的形成,從一開始就是以解放思想作為鮮明特徵和強大動力的。30年前中國共產黨人高舉解放思想大旗,力推解放思想大潮,從一開始就是以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作為鮮明的現實訴求和實踐指向的。
正是從探索和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大背景和主題出發,我們黨一以貫之地領導與推進了解放思想,並且把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有機地統一起來,實現了黨的思想路線的重大創新。新時期解放思想的本質意義在於,開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解放思想所要解決的實質問題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破除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條化、凝固化的傾向,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從而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生命之樹長青;二是破除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理想化、純潔化的傾向,堅持生產力標准和人民利益標准,一切從中國國情出發,並大膽吸收人類社會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先進方法,創造有利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有利於給廣大人民帶來實際利益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機活力興旺。解放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精髓。
改革開放30年發展史雄辯地證明,解放思想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起點,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1977年至1978年以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大討論作為突出標志的思想解放,導致了偉大的歷史轉折,開創了改革開放新時期,創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新社會形態。我們所走過的一系列解放思想的不平凡歷程雄辯地表明,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只有堅持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只有堅持解放思想,才能明確方向,堅定步伐,不為任何干擾所惑,不為任何風險所懼;只有堅持解放思想,才能應對復雜矛盾、解決現實問題,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Ⅷ 五里沖水庫概況
蒙自縣五里沖水庫工程由水庫樞紐工程、引水工程和灌溉工程三部分組成(圖6-7)。其特點為以五里沖水庫為樞紐,將響水河水庫、小新寨水庫、菲白水庫等組成聯合供水系統,統一調度,利用工程群體優勢,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大灌溉效益。
6.2.3.1 水庫樞紐工程
地處蒙自縣東南山區,距縣城22km,水庫總庫容7949萬m3。為我國在強岩溶地區利用天然溶蝕窪地,採用一系列高新技術防滲堵漏,首次建成水深超過百米(106m)無大壩的中型水利工程(圖版Ⅳ-5,6)。為雲南省「八五」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工程於1991年10月23日開工,1995年7月1日下閘蓄水,歷時5年,1996年底竣工。
6.2.3.2 引水工程
渠首位於南溪河流域昆河鐵路落水洞車站附近的南溪河出水洞口,渠線穿過關雲箐村、牛集村、達打口村、旁大坡腳村及中寨村,全長15.576km。設計流量6 m3/s,加大流量8 m3/s,年引水總量5235萬m3。
6.2.3.3 灌溉工程
由東、西乾渠和犁江河道三部分組成(見圖6-7)。東、西乾渠總長52.814km,渠首設計流量3.2 m3/s和4.2 m3/s,加大流量分別為4 m3/s及5 m3/s。東乾渠位於蒙自盆地東山邊緣,途經黑龍潭、布衣透、攀枝花至碧色寨;西乾渠位於蒙自盆地西部山緣,途經丫口村、上長沖、沙溝邊、黑馬塘等村,至玉屏村後山頭。東乾渠年灌溉水量3511.0萬m3,西乾渠2572.2萬m3,犁江河2888.8萬m3。五里沖水庫引、蓄水供水系統年總供水量8972.0萬m3,灌溉面積18.23萬畝。
灌溉區平坦寬闊,東西長12.5km,南北長28.8km,歸屬新安所鎮、紅寨鄉、文瀾鎮、多法勒鄉、雨過鋪鎮等6個鄉(鎮)管轄。土地總面積82.06萬畝,其中耕地42.4萬畝(1993年為30.3萬畝,壩區約有12萬畝為後備耕地資源)。30.3萬畝耕地中,水田8.95萬畝,佔29.5%;旱地20萬畝,佔60.7%。旱地中平地與坡地之比為1∶4.7。
水庫自流灌溉控制土地面積26.878萬畝(其中耕地19.177萬畝),綜合耕地利用系數0.714。東灌區(6片)為水稻旱作交叉灌區,犁江河為水稻集中灌區(4片),西灌區為旱作物集中灌區(10片)。水庫正常運行後,區內水利化程度將由1996年的40.67%提高到86.40%。
圖6-7 五里沖水庫工程位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