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思南花灘子水庫構造圖

思南花灘子水庫構造圖

發布時間: 2021-03-13 12:20:55

『壹』 誰知道哪有平頂山魚陵山水庫的圖片

曹鎮沒有魚陵山水庫,曹鎮有白龜山水庫,但是曹鎮有魚陵山著個地名,
魚陵山位於湛河區曹鎮鄉西部,是一座位於沙河之南、有著明顯堆積層的土山。魚陵山的歷史
可追溯至春秋時期。《左傳》記載:「楚師伐鄭,次於魚陵,涉於魚齒之下。」這段話所講的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湛阪之戰」,楚國的公子格率領軍隊駐扎在魚陵山之後,再涉水到達對岸的魚齒山。關於魚陵山,當地歷史上最聞名的文化人物李綠園的祖父李玉琳曾寫過這樣的詩句:「紅燒尚剩前朝砌,綠碣還封舊喝僧;千載楚壘迷井灶,一捧漢墓委田塍。」這首詩基本上涉及了魚陵山的重要特徵:有春秋及漢朝遺跡,有廟和僧人。

http://www.pdsdaily.com.cn/images/2007-06/27/xin_3406042711230151551719.JPG

今天的魚陵山

沿公交4路線向魚陵山進發是一段愉快的行程。6月21日早上,記者一行中原本有人因頭天晚上休息得較晚而感到睏倦,但進入曹鎮境內後,精神立即為之一爽。不知道是天要下雨的原因還是人本來就少,高大整齊的行道樹以及稍遠處靜謐的楊樹林,好像是為路過這里的人所獨享,車內充滿了清新濕潤的氣息。

到路的盡頭——白龜山水庫大壩也就到了魚陵山。聽說大壩腳下就是魚陵山,初到的人往往會很驚訝:既然稱為山,為啥沒有高度,和大壩下面的村莊落差僅有十多米?當地人告訴記者,魚陵山原來較高,但由於土質好,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里建起了很多磚窯場,經過長時間的挖掘,大部分山體都被挖成了平地,有些地方甚至被挖成了坑。大壩把魚陵山分為兩半,往大壩以北,魚陵山伸入白龜山水庫,形成一個半島;往南,地勢略高,有幾家住戶,中間是一座孤零零的山岡,岡上有道觀。

兩移道觀

在壩南山岡上,記者見到了道長井至順。井至順今年60歲,俗名井國順,原籍襄城縣,據其本人稱,他於40歲時入中嶽廟學習道教,為道教全真龍門派21代傳人。幾年前被派往魚陵山掌管道觀。至順道長所居道觀為新建,不過數年。可能是為了增加歷史感,新道觀從原道觀中移了一古石碑置於觀後,此碑為清咸豐六年所立,題為「創建土地祠拜殿墉垣石階記」,由雙榴居士李韓撰文。距新道觀以南約50米處,就是所謂的老道觀。與新道觀相比,老道觀更有氣度,東、北、西三處建築和南面大門圍成一個整齊的四方形,北邊大殿前兩棵碧綠的梧桐樹分立兩側,南大門高大寬闊,地上石磚鋪路,呈十字形。觀內有清光緒年間立的石碑,題為「重修魚陵廟宗紀」。不過盡管此道觀清幽庄嚴,頗有古意,卻也不是魚陵山最早的道觀,而是上世紀80年代所建,魚陵山有籍可查的道觀在此道觀以南約百米處,已毀於大興磚窯時。

打開緊閉的南大門,正前方兩三米就是高十多米的斷壁,下面是一個大水塘。當地人告訴記者,這就是老道觀的原址。從斷壁上南望,到處都是毀棄的磚窯場和大小不等的水塘,還有一個高大的煙囪沒有扒。

漢磚處處

壩北的魚陵山是另一番景色,記者到達時已是下午,天下起了雨,但這讓我們的行程別有情趣。小島上種植了很多楊樹,坡下是大片的草地。雨水讓植物顯得更青翠,還升起了一層水霧。島上很靜,偶爾可看到一個穿著雨衣的老農在樹林里耕作及水邊清理魚網的人。在島的最北端,記者發現有許多漢磚散落在地上和岸邊。有一處可能是古墓遺址或者是古磚窯遺址。同行一人發現了一塊可能是次品的漢磚,這塊磚沒有成形,經過上千年的腐蝕,已經變得很松軟,即便小心捧起,還是裂開來了。這位同事覺得很稀罕,就細心地隨身攜帶。

轉過彎兒來到草灘上,一老農正在放牛,這位同事隨即拿著磚上前詢問此磚的成因,老農當然也無從說起,但看到這塊磚,就馬上認了出來:「是在北頭兒撿的吧,在那兒好長時間了。」顯然,經常在此放牧的老農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據他向記者介紹,這里曾出土大量漢墓,幾年前,有很多對此有興趣的人來這兒採集遺物。

李綠園及其後人

魚陵山下的宋寨村是清代文化名人、長篇小說《歧路燈》的作者李綠園的故鄉。李綠園,名海觀,字孔堂,號綠園,晚年又稱碧圃老人。李綠園生於1707年,終年84歲。據說他自幼聰明好學,酷愛文學,且為人忠厚,謙虛謹慎,又社交廣泛,言行有信。13歲時即應童子試,30歲中乾隆元年恩科舉人。但李綠園中舉後科名就不太順利了,曾3次參加會試而未能及第,於是開始了長篇小說《歧路燈》的創作,開始了「舟車海內二十年」的宦遊生涯,足跡遍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四川、貴州等地,舟行長江重慶以下及大運河北全程,行跡半個中國。晚年在貴州省思南府印江縣做過一任知縣。印江縣志稱其「興利除弊,愛民如子,疾盜如仇」。他在80歲時仍寫詩表達愛民情懷:「老覺文章終有價,官惟山水不曾貧;夢中偶到印江縣,猶見呼籲待撫民。」

現在宋寨村中有李綠園的後人——七代子李春林和八代子李登僚。當天記者前去采訪時,因李春林老人患病而未能得見,其子李登僚接待了我們,他告訴記者,李春林今年已逾九旬,前幾天忽然吃不下去飯,卧病在床。而就在半個多月前,湛河區有關人員還到家中看望、采訪。可能是有感於過多地造訪影響了老人的健康,李登僚近段時間一直代父謝絕見客,記者詢問李春林是否保存有《歧路燈》手稿時,李登僚也予以否認,流露出不願被打擾的心態。據宋寨村村民說,李登僚現在家務農,其兩個兒子中的一個現供職於某國有銀行總行,頗有學識,「可能他會更懂得《歧路燈》的價值。」

《歧路燈》

李綠園約71歲時完成《歧路燈》的創作,歷時30多年。完稿後未付印,200多年來僅有抄本流傳。1927年經馮友蘭、馮沅君兄妹將前20回校勘標點,在北京出版,後經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欒星教授整理校注,於1980年全冊出版,從而使更多的人得以閱讀和欣賞。《歧路燈》總長一說為108回,還有120回和105回之說,寫的是一個官宦子弟從墮落到自新的經歷,是一部典型的「文以載道」小說。191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蔣瑞藻的《小說考證》,其卷八著錄《歧路燈》一則,引《闕名筆記》雲:

吾鄉前輩李綠園先生所撰《歧路燈》120回,雖純從《紅樓夢》脫胎,然描寫人情,千態畢露,亦絕世奇文也。惜其後代零落,同時親舊,又無輕財好義之人為之刊行,遂使有益世道之大文章,僅留三五部抄本於窮鄉僻壤間,此亦一大憾事也。

這是本世紀見知的最早的有關《歧路燈》的記載。1924年,洛陽清義堂將《歧路燈》石印行世,共105回,前有楊懋生《序》及張青蓮《跋》,對李綠園及其《歧路燈》作了介紹,並給予很高的評價。這是《歧路燈》成書以來的第一個印本,在《歧路燈》流傳史上有很重要的意義。1927年,北京朴社(景山書社)開始排印出版馮友蘭、馮沅君兄妹的校點本,可惜只印了第一冊26回,未見下文。朴社排印本前冠有馮友蘭寫的一篇長序,對《歧路燈》的思想內容及藝術上的得失作了全面的評價。

馮友蘭《序》中說:「《歧路燈》的道學氣太重,的確是一個大毛病。幸而李綠園在書中所寫的,大部分是在上述『此義』之反面……他那一管道學先生的筆,頗有描寫事物的能力,其中並且含有許多刺。」馮友蘭對《歧路燈》所描寫的當時社會生活的種種情況均作了比較公允客觀的評論,非常欣賞小說的語言(尤其是河南方言)運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的成就。朱自清尤其對《歧路燈》在情節結構上取得的成就極為贊賞,指出:「全書滴水不漏,圓如轉環,無臃腫和斷續的毛病」,「在結構上它是中國舊來唯一的真正長篇小說。」朱自清還說:「若讓我估量本書的總價值,我以為只遜於《紅樓夢》一籌,與《儒林外史》是可以並駕齊驅的。」題圖為魚陵山伸入水庫的部分。(本報記者婁剛/文王慶祥/圖)

『貳』 銅仁思南花子灘水庫海拔多少米

思南縣是貴州省銅仁市下轄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烏江中下游,轄屬銅仁地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07°52′-108°28′,北緯27°32′-28°10′。縣境東西長57.6km,南北寬69.3km,行政區域面積2230.5平方公里,東鄰印江縣、南接石阡縣、西連鳳岡縣、北靠德江縣。思南縣內4條主要縣級公路網有思南-石阡,思南-大壩場、思南-鳳岡、沙溝-合朋溪等。[1]截至2011年,思南縣戶籍人口677053,總面積2230.5平方公里。地質思南縣境內出露地層由老至新為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中下統、二疊系、三疊系中下統。以三疊系和二疊武陵山脈系地層出露最廣,其次為志留系和奧陶系,第四系分布零星。缺失地層有泥盆系、石炭系、侏羅系、和白堊系等。思南縣地質構造上處於雪峰古陸穩定地台西緣,區域上位於黔北台隆遵義斷拱的鳳崗北北東向構造變形帶,因此,斷裂和褶皺發育,造就了思南縣特有的地質、地貌環境。思南縣內主要為思南壓扭性斷裂和塘頭壓扭性斷裂,皆為區域性大斷裂。依據地貌形成的內外營力和地表形態,將區內地貌分為構造侵蝕溶蝕低中山、溶丘谷地、溶蝕侵蝕低山河谷和侵蝕堆積四種類型。思南位於武陵山脈與大婁山山脈之間。受構造、岩性以及烏江水系控制,呈現出峰叢山地,緩丘谷地、河谷、石林等多種地貌形態。地貌思南縣境處貴州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大斜坡地帶的北部邊緣,居武陵山脈與大婁山山脈之間。河流和山脈沿這些構造線發育,烏江幹流由西南角進入縣境,沿北東向至塘頭江口折向北流,將縣境分為東西兩部分,因烏江幹流及其支流的強烈切割,思南縣境形成東南和西北邊緣高,中部烏江河谷低的「V」字型基本輪廓。東緣最高海拔1481m,西北部最高海拔1302m,而中部烏江入境處海拔388m,出境處海拔340m,相對高差達1141m。從地貌形態來看,思南縣以山地為主,1081.71平方千米,佔48.5%;丘陵次之,887.35平方千米,佔39.78%;壩地較少,261.44平方千米,佔11.72%。氣候思南縣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具有春夏較長,冬秋較短,夏熱冬暖等特點。年平均溫度17.3℃,一月份最冷,七月份最熱,極端最高氣溫為1972年8月27日40.7℃,極端最低氣溫為1970年1月30日零下5.5℃,烏江河谷一帶氣溫較高,西北、東南及邊緣地區氣溫較低。冬春季節較夏秋季節氣溫要低。思南縣以東南風和偏南風為最多,風力一般2~4級,最大可達8級,最大風速每秒18m。年水面蒸發量510.8~935.3mm之間。思南縣屬災害性天氣較多的縣,主要災害有乾旱(春旱、夏旱)、冰雹、大風、倒春寒、凝凍及暴雨等。危害嚴重的乾旱有春旱和夏旱。水文思南縣境內除烏江幹流外,共有大小溪流601條,均以烏江為排泄基準面呈網路狀遍布思南縣,隸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其中:流域面積達20km2以上的河流28條,河道總長535.3km,加上烏江思南段計613.4km。境內較大的烏江支流有7條。

『叄』 思南花灘子水庫最先情況

前期規劃,
銅仁市水利十三五中並沒有此項目。

『肆』 珞珈山岩層及節理裂隙

皖北平原見安徽省。

皖南山區見安徽省。

皖西山區見安徽省。

皖中丘陵見安徽省。

皖中沿江平原見安徽省。

畹町市中國西南邊境重鎮,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轄市。與緬甸僅一河之隔,是雲南省通往緬甸的陸上重要口岸,設有海關。面積95平方公里,人口0.89萬。有漢、傣、景頗、德昂等民族。境內地勢低平,水熱條件好。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1%左右。糧食作物以稻穀為主;經濟作物有花生、芝麻、甘蔗、橡膠等。歷史上畹町純為商品交通口岸,無工業。20世紀50年代以來工業發展迅速,已有食品、農機修造、造紙等工業部門。

(陳永森王霞斐)

萬安縣江西省吉安地區轄縣。贛江萬安十八灘門戶。位於省境南部。面積2046平方公里,人口25.56萬。縣府駐芙蓉鎮。五代南唐置萬安鎮,宋改萬安縣。縣境多山,有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特徵,系吉泰盆地的組成部分。贛江縱貫縣境南北,將全縣分為東西兩半,以贛江為中線,分別向南逐漸拔高,形成東南西三面環山、山體高突如屏、並漸向北傾斜的地勢。

東部邊境與泰和鄰接處的天湖山為全縣最高峰,海拔1163米。贛江自贛縣儲潭至萬安縣城關間,山崖逼近兩岸,河道彎曲,水流湍急,且多礁石險灘,素有「九曲十八灘」之稱。正在建設中的萬安水電站基址就坐落在城南的「惶恐灘」上,電站裝機容量50萬千瓦,為江西省首位。並建有5000噸級船閘。特產玻璃紅鯉魚,素負盛名。

(易宜曲)

萬縣市長江沿岸十大港口之一,四川省第2大港,萬縣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位於四川盆地東部,瀕臨長江三峽,有「川東門戶」之稱。面積248平方公里,人口30.43萬。市境山巒起伏,丘陵交錯,街道樓房背山面江,故又稱「江城」。1902年《中英通商條約》辟為商埠。1915年日、英兩國於此設立海關。1928年設市。萬縣及其附近山地丘陵,除有煤、鐵、硫、鹽等礦藏外,盛產柑橘、桐油、烏桕、生漆及蘑菇等,又是四川山羊及山羊板皮主要產地之一。工業以罐頭、肉類等食品工業和紡織、皮革工業為主。次為機械、化肥和造紙等。萬縣港貨物年吞吐量在省內居第2位,僅次於重慶市。公路有萬利、萬渠、萬開、萬忠等線。水陸交通便利,是川東、湘鄂西、陝南的物資集散地。萬縣是四川四大旅遊城市之一,溯江而上有嫵媚多姿的忠縣石寶寨,下行有雲陽境內的古跡張飛廟、奉節境內的白帝城及巫山境內的大寧河小三峽與長江三峽等奇景。

(鄭霖)

萬洋山湘贛兩省界山之一,遂川江與洣水分水嶺。屬羅霄山脈中段。位於湘贛邊境南部,坐落於井岡山、寧岡、永新、遂川、酃縣等市、縣間。山峰海拔多在1500米左右。主峰南風面海拔2120米,為江西境內第2高峰。著名的井岡山位於萬洋山北端。

(易宜曲)

王朗自然保護區見岷山。

王屋山太行山一支脈,位於河南省西北部濟源縣城西45公里處,為豫、晉界山。最早見於《禹貢》,山有三重,「狀若王者車蓋」,故名。「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中曾提到此山。平均海拔千米,主峰天壇山海拔1711米。山地底部由石灰岩、頁岩和片岩等組成。礦產已開採的有煤、鐵。森林植被較好,中山區有天然林。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有獼猴、豹、麝和青檀、金錢槭等。20世紀50年代以來進行了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主要名勝古跡有陽台宮、清虛宮等。

(李潤田)

威海市山東省港口城市,省轄市,中國海防要地之一。位於膠東半島東北端,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港灣內水域廣闊,外有劉公島屏蔽,地勢險要。轄1區及乳山縣。面積5436平方公里,人口237.46萬;其中市區面積408平方公里,人口25.74萬。威海城區在明以前,為海濱漁村。漢稱石落村。元改稱清泉夼。明洪武年間,為防倭寇侵擾,設立「威海衛」。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一度被日本侵佔。1898年英國強迫租借,1930年收回劃為特別行政區。1945年設威海衛市,1951年改稱威海市。1983年改為縣級市,1987年升為地級市。地下資源豐富。工業較發達,以輕工、機械、化工為主。所產鍾表、刀剪、平板玻璃及地毯、刺綉等手工藝品聞名全國。農業特產有小國光蘋果和柞蠶繭,沿海盛產魚蝦、海帶等。威海港建於1917年,港內水深浪靜,終年不凍,可泊巨輪,是中國北方優良海港之一。現共有商、漁港5個,大小碼頭100多個,年吞吐量130多萬噸。海運可通往上海、大連和山東沿海青島、煙台、龍口等各港口。主要進出口物資以礦建材料、煤炭、木材和農副產品為大宗。市區正在建設威海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總面積為6平方公里。市境溫泉星羅棋布,建有威海國家森林公園。劉公島峰巒秀麗,林木蔥郁,為避暑勝地。古跡有劉公島丁公府、日島古炮台等。

(陳龍飛)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貴州省面積最大的民族自治縣,畢節地區轄縣。位於省境西北部,北、西、南3面與雲南省毗連。面積6295平方公里,人口88.52萬;其中彝、回、苗等少數民族占總人口24.3%。縣府駐城關鎮。春秋時為莫國之地。漢屬犍為郡。唐置羈縻寶州。元置烏撒路,後升為烏撒烏蒙宣慰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烏撒衛,隸雲南都司;永樂十一年(1413)改隸貴州都司。清康熙五年(1666)改烏撒府為威寧府。1914年改府為縣。1954年11月成立民族自治縣。威寧80%以上地區海拔超過2000米,是貴州省地勢最高的縣。縣境氣候溫涼,適於馬鈴薯、甜菜作物生長,是貴州馬鈴薯良種基地和甜菜生產基地。高原草場面積大,畜牧業發達。特產威寧火腿。盛產黃梨和蘋果。農收產品加工業發達。縣城西邊是著名的草海。中河區發現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陳永孝)

濰坊市山東省轄市,魯東交通樞紐和重要工業城市。位於省境東半部,膠濟鐵路中段,轄3區及昌邑、昌樂、安丘、高密、五蓮、臨朐、壽光7縣。面積1.73萬平方公里,人口853.83萬;其中市區面積1472平方公里,人口112.74萬。濰坊古城歷史悠久,白浪河兩岸發現的多處大汶口、龍山文化遺址,證明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居民點和原始農業。夏建寒國。漢置北海郡。宋改濰州。明洪武年間改濰州為濰縣。1948年以濰縣城關和坊子鎮之間毗連地段設立濰坊特別市,「濰坊」因此得名。1949年改稱今名,1983年將濰縣行政區域並入。

中國歷史上著名手工業城鎮之一,素有「南蘇州,北濰坊」之稱。手工業品以種類繁多、工藝精湛而負盛名,嵌銀、刺綉、地毯、仿古銅器、欖核雕刻、木版年畫、風箏等均為著名產品。其中嵌銀品造型古雅,色澤渾厚,圖案新穎;木版年畫具有獨特藝術風格和濃厚民間特點,楊家埠是中國三大畫市之一。濰坊風箏博物館已被列為世界最大的第一流風箏博物館。並開設了風箏學校。20世紀50年代以來發展了紡織、機械、食品、化工、金屬製品、冶金、造紙、建築材料、電子等部門。所產柴油機佔全國重要地位,濰坊鹼廠是全國新建的三大鹼廠之一。年產鹼60萬噸。農業盛產烤煙、蔬菜和瓜果。特產「濰縣蘿卜」,皮色深綠,肉質細嫩,甜脆多汁,香辣可口,是蘿卜中的珍貴品種,產品遠銷香港及東南亞各國。

市屬昌邑縣以紡織業著稱,絲綢業發展迅速;昌樂縣境玄武岩中蘊藏有豐富的藍寶石,縣境唐吾鎮譽為「笤帚之鄉」;臨胸縣有龍山文化遺址。

(陳龍飛)

衛河海河水系南運河上源之一。發源於太行山東南麓河南省輝縣蘇門山。東流經新鄉市,折向東北流,至館陶縣秤鉤灣與南運河另一源——漳河會合,至臨清入南運河。全長約380公里,流域面積1.47萬平方公里。衛河為一梳狀水系,主要支流峪河、淇河、湯河、安陽河皆從左岸注入。地面坡度不大,窪地較多。流域位於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年均降水量600~700毫米。70~80%集中汛期,多暴雨,臨淇為暴雨中心。年均徑流量約24.6億立方米,年際變化較大。年內變化由於泉水補給較多而較均勻,但遇暴雨洪水仍峰高量大,下涌河道?***患埃

『伍』 關於貴州的文化傳統和風景名勝

一 ) 音樂
貴州少數民族能歌善舞 , 傳統音樂舞蹈豐富多彩。貴州各民 族音樂不僅類別多 , 而且各具特色。以下是貴州省一些主要少數 民族的歌曲簡介。
1. 苗族
(1) 歌曲
苗族的歌曲可分為飛歌、遊方歌、風俗歌、敘事歌、祭祀歌等幾 種。 " 飛歌 " 是苗族音樂中頗富特色的體裁 , 多在山崗林野和田間 地頭演唱。特點是音調高昂 , 氣勢雄渾 , 節奏舒廣自由 , 旋律起伏 大。一些地區分男聲飛歌和女聲飛歌 , 並分為高腔和平腔兩種腔式。飛歌題材內容極為廣泛 , 堪稱苗族歌唱藝術的瑰寶。
(2) 樂器 苗族樂器最著名的要算蘆笙。雷山縣的排卡村和凱里市的新光村是遠近聞名的蘆笙製作專業村寨。其他有芒筒、嗩吶、大號、 直簫、竹笛、口弦、古瓢琴、二胡、四胡、木鼓、銅鼓、皮鼓、大篩鑼、大 鑼、包包鑼、大鐐、小鐐、木葉等。根據功能 , 苗族器樂曲目可分為 風俗儀式性和生活性兩大類。前者由樂器組合 , 後者則多為獨奏。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音樂 , 有聲樂和器樂兩大類。
(1) 歌曲
根據歌詞使用情況 , 布依族民歌可分為布依語民歌和漢語民歌兩種。
根據內容和演唱場合 , 可分為情歌、生產勞動歌和風俗歌等。
(2) 樂器
布依族的樂器有銅鼓、嗩吶、 " 勒友 " 、 " 勒浪 " 、 " 筆管 " 、姊妹簫、 對簫、牛骨胡、葫蘆琴、笛子、月琴、皮鼓、大鑼、小馬鑼、芒鑼、小鈸、小鑔、木葉等。其演奏形式有獨奏、重奏、合奏、吹打等。
3. 伺族
(1) 歌曲 伺族以錦屏為界分為南、北兩個方言區。兩個方言區的音樂風格有很大差異。
A. 北侗
北部地區的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邊歌、好事歌 ( 酒歌 ) 、伴嫁 歌等等。山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以對唱、互相盤歌的形式進行。玩山歌是青年男女交流思想感情、傾吐愛慕之情的歌。這種歌 曲曲調高亢遼闊、熱情奔放、音域較寬、節奏自由而富於變化。好事歌是在酒席上唱的歌 , 曲調各地不盡相同 , 總的說來 , 旋律舒暢 優美。伴嫁歌是姑娘出嫁前一個月或更長的時間里 ,同房族、同寨 子的姑娘陪伴新娘時唱的歌。此外 , 孝歌也有一定特色。
B. 南侗
南部地區保留的侗族傳統文化更為完整些 , 因而其音樂也就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這一地區的音樂大致可分為大歌、小歌、禮 俗歌和敘事歌幾種。大歌是歌隊集體演唱的歌 , 其主要旋律在低 音聲部 , 高音聲部由歌頭的加花變化而成。大歌的結構嚴謹 , 有較 為固定的曲式。大歌的種類很多 , 主要有鼓樓大歌、敘事大歌、童 聲大歌、女聲大歌、混聲大歌等。多聲部無伴奏大歌是侗族最具特 色的音樂形式 , 曾多次出國表演 ,蜚聲海外。小歌的內容主要是情 歌。這類歌曲結構短小 , 歌詞含蓄深情 , 曲子委婉纏綿 , 大都由青 年男女輕聲慢唱。小歌分有樂器伴奏和無樂器伴奏兩種。
(2) 樂器
侗族樂器主要有琵琶、牛腿琴、蘆笙、侗笛、嗩吶、二胡、鑼鼓、鑔、木葉等。演奏方式有獨奏、伴奏和重奏幾種。
4. 水族
(1) 歌曲
水族民歌主要分為雙歌、單歌、調詞、 " 詰俄呀 " 、兒歌等。雙歌 分敬酒、祝賀、敘事性雙歌和寓言性雙歌。前一類雙歌演唱時一般 是唱一首 , 和一首 , 歌首有兩句固定的起歌和聲 , 歌尾也有兩句頌 揚性的襯和。演唱開始時 , 演唱者舉杯或持筷在席上晃一晃 , 周圍 的人們就不約而同地唱起起歌和聲 , 歌的主體部分唱完時 , 眾人又 默契地唱起襯和幫腔。單歌的每首歌詞能獨立存在 , 表達一個獨 立的意思。聲腔運用上 , 分為平腔和高腔兩種。音樂節奏上 , 與其他歌種比較 , 相對自由 , 顯得一板一眼 , 是水族音樂中比較古老的形式。
(2) 樂器
水族樂器有銅鼓、皮鼓、蘆笙、嗩吶以及二胡等。
5.仡佬族
(1) 歌曲
仡佬族歌曲主要有山歌、情歌、酒歌、婚俗歌、祭祀歌和兒歌等。山歌是在山坡田野唱的歌 , 內容廣泛。歌詞多為七言四句 , 節 奏明快。情歌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歌 , 其旋律婉轉優美。酒歌是 在婚喪嫁娶和節日慶典酒席上演唱的歌 , 節奏和旋律單純古樸。
婚俗歌是在婚禮上演唱 , 節奏明快、旋律流暢。祭祀歌是在逢年過 節祭祀祖先時演唱 , 其曲調可以說是口語語音的誇張性延伸 , 朗誦 性比較強 , 無恆常節奏。仡佬族兒歌節奏活躍 , 感情質朴。
(2) 樂器
仡佬族樂器有蘆笙、嗩瑣吶、鑼鼓、泡木筒、木葉、簫、笛、月琴、二胡、四胡等。
6. 土家族
(1) 歌曲
土家族歌曲有山歌、打鬧歌、風俗歌、祭祀歌、哭嫁歌、勞動歌、
" 溜子樂 " 等。山歌內容豐富 , 感情朴實。打鬧歌也是山歌的一種 , 因演唱時用鑼鼓伴奏 , 故亦名 "薅草鑼鼓 " 。打鬧歌是在薅革時為 了減輕疲勞 , 鼓動情緒時演唱的歌。一般由兩人演唱 , 有時領歌 , 有時對唱 , 有時參加勞動的群眾也幫腔。兩個歌師緊跟在薅草隊伍後面 , 一人敲鑼 , 一人擊鼓 , 哪裡薅草落伍了 , 他們就追到哪裡 , 邊敲邊唱。有時在唱前增加一些詼諧數板 , 稱為 " 喊口號 ", 使氣氛 更加活躍。打鬧歌旋律熱情高亢、質朴自由 , 高音、長音較多 , 曲調 悠長寬廣。勞動號子和 " 溜子樂 " 是土家族音樂中具有濃厚特色的 音樂形式。勞動號子有多聲結構特點。一種是一領眾和的二聲部 結構 , 一種是加副領唱、雙領眾和的三聲部結構。後者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對比式復調織體 , 是我國民間合唱中比較有特色的復調音樂。
(2) 樂器
" 溜子樂 " 是土家族中廣為流傳的一種打擊樂。基本樂器有小鑼、大鑼、鈸、堂鼓等。傳統曲牌有上百個。土家族樂器有嗩吶、二 胡、簫、月琴、包包鼓、小鑔、鼓等等。由八人用八種樂器演奏的 " 八音 " 獨具特色。其樂曲往往也由八個小曲連綴而成。
7. 彝族
(1) 歌曲
彝族民歌有以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為內容的 " 曲谷 ", 用漢語演唱的歌曲 " 霎叉 "( 漢歌 ) 、婚事歌、喪事歌、敘事歌、 " 畢摩 " 歌以 及兒歌等。曲谷的演唱形式以獨唱、對唱為主 , 也有齊唱和簡單的 二聲部合唱。女聲多用假嗓 , 男聲多用真嗓。 " 霎叉 " 的歌詞主要為 漢語 , 歌詞結構和韻律特點均與貴州漢族山歌一樣。婚事歌即婚 禮上唱的歌。因演唱角色和歌曲內容的不同 , 曲調和旋律特點也 不同。喪事歌類似漢族的孝歌 , 有獨唱、對唱等形式 , 曲調簡單 , 多 屬說唱式 , 有的曲子僅為一個樂句的反復 , 情緒比較低沉。敘事歌 旋律起伏較小 , 結構簡單 , 大多為一兩個樂句的無限反復 , 只有少 部分曲子是旋律較強的多樂段結構。 " 畢摩 " 歌是宗教職業者 " 畢 摩 " 在祭祀儀式上演唱的歌 , 其旋律起伏小 , 近乎吟誦。兒歌的曲 調與大人唱的 " 曲谷 " 等相似 , 但其節奏更加明快 , 而結構短小 , 語言生動。
(2) 樂器
彝族樂器主要有嗩吶、月琴、二胡、鑼、鼓、鈸等。
8. 其他少數民族
瑤族、壯族、白族等民族也有自己獨具特色的音樂形式 , 豐富 了貴州的音樂文化寶庫。
( 二 ) 舞蹈
貴州各民族舞蹈種類很多 , 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1. 苗族 ,
在苗族中 , 蘆笙舞是一種流行最廣最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 除銅 仁地區外 , 其餘地區均有流行。蘆笙舞多在節日中表演 , 以集體舞 為主。黔西北的蘆笙舞除集體舞外 , 也有一人或數人表演的。有的 蘆笙舞表演者能做出許多驚險的高難度動作 , 集舞蹈、雜技、體育 和音樂為一體。鼓舞也是苗族中比較流行的舞蹈 , 尤其以松桃一 帶的花鼓舞最為著名。有男子舞、女子舞、男女混合舞、單人舞、雙 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形式。從樂器數量看 , 則有單面鼓、雙面 鼓、四面鼓等。舞姿可表現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 的動作熱情奔放 , 被譽為 " 東方迪斯科 " 。丹寨的 " 錦雞舞 " 也很有 特點 , 這是一種男女混合的集體舞 , 數名男青年排成數行在前面吹 蘆笙做引導 , 數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婦女排成長蛇陣緊跟其後 , 沿 逆時針方向轉圈 , 邊轉邊舞。舞蹈以腳步動作為主 , 腰膝自然擺 動 , 雙手則垂直放鬆於裙邊 , 舞步舒緩有致在獨具特色的服飾的 襯托下 , 整個舞蹈就猶如錦雞覓食 , 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此外 , 在黔東南、黔南和黔西南的一些苗族地區 , 還流行板凳舞、銅鼓舞等。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舞蹈有模擬鳥類和獸類為主要特徵的鳥獸舞 , 有在祭祀儀式上表演驅邪逐魔、祈福禳災的祭祀舞 , 還有表現生產、生 活、斗爭以及風俗等的民俗舞等等。其中 , 祭祀類的舞蹈佔有較大 比重。如《銅鼓刷把舞》、《迴旋舞》、《轉場舞》等都是在喪葬儀式上 表演的。布依族舞蹈以男女共舞為多 , 表演人數大多為偶數。舞蹈 音樂以打擊樂為主。道具在舞蹈中的普遍運用 , 構成了布依族舞蹈的顯著特徵之一。
3. 侗族
伺族舞蹈有" 多耶 "、蘆笙舞、舞龍、舞獅等。" 多耶 " 主要流行於從江、榕江和黎平等地。 舞蹈時 , 或男或女 , 或男女混合 , 圍成圓 圈 ,手牽手 , 踏著整齊的步伐邊跳邊唱 , 同時甩手為拍 , 氣氛熱烈。 蘆笙舞由舞者自己吹蘆笙伴奏 , 多為集體舞 , 人數多時可達上百人。也有的是獨吹獨舞。蘆笙舞可以模仿人們的社會生產和生活 , 模仿人和動物的動作 , 表現力很強。侗族中還有一種較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 龍喘〃。表演時 , 青年男女分成兩路縱隊 , 先由外向 里繞 , 再由里向外旋 , 盤成螺圈狀 , 猶如長龍迂迴。舞龍和舞獅多 在春節期間舉行,與其他民族的舞龍、舞獅大同小異。
4. 土家族 ' 、
土家族舞蹈最著名的是擺手舞。一般在農歷正月初三至十五開展表演活動。這是一種集體舞蹈。表演時 , 由一善舞者帶領眾舞者圍成圓圈,邊走邊舞。圓圈中央由一人負責鳴鑼擊鼓,起指揮和伴奏的作用。擺手舞可以表現生產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 , 舞姿矯健、粗獷、豪放。祭祀舞蹈八寶銅鈴舞也富有特色。這是土家 族宗教職業者 " 梯瑪 " 主持向祖先 " 解錢 " 儀式時表演的舞蹈。分坐 舞和立舞兩種 , 動作古樸。此外 , 土家族還流行梅山舞、跳馬舞、龍 燈舞和蚌殼舞等。
5. 彝族
彝族舞蹈有在婚禮期間表演的 " 阿妹凱 "( 姐妹歌舞 ) 、喪禮期間表演的 " 肯合貝 "( 也稱 " 鈴鐺舞 " 或 " 跳腳 "), 反映生產勞動的 " 撒蕎舞 " 、 " 栽小麥〃以及兒童舞 " 阿西里西 " 和節日舞 " 鑽龍門 " 等。同 一類的舞蹈在各地有不同節目和表演形式。例如 ," 阿妹凱〃' 就有流行於畢節、金沙、大方一帶的 " 諾奢借 "( 蟋蟀舞 ), 流行於畢節、金 沙、大方、納雍、威寧和水城等地的 " 畢叔累 "( 裹草席舞 ), 流行於威 寧、赫章一帶的 " 署谷署穀穀 "( 圍圈舞 ), 流行於盤縣、六枝一帶的 " 跳腳 " 等等。不同節目的風格也有差異。總的來說 , 彝族舞蹈的節 奏明快、粗獷剛健。
6. 仡佬族
仡佬族舞蹈有踩堂舞、酒禮舞、龍燈舞和獅舞等。踩堂舞是喪禮期間在停放靈樞的堂屋中表演。屆時 , 由 3 人或 4 人分別吹蘆 笙、搖鈴、打錢桿、舞練刀做前導 , 邊跳邊唱 , 眾人手拉手在後面魚貫而行。舞時身體微屈 , 來回跳躍 , 並且不斷變換隊型。酒禮舞在 婚禮上表演 , 表演時 , 領舞者執手帕帶領眾舞者在屋前場地上圍成圈 , 沿逆時針方向邊唱邊跳 , 氣氛熱烈。
7. 水族
水族舞蹈主要有銅鼓舞、斗角舞等。銅鼓舞主要在婚喪嫁娶和節日慶典等場合表演。這種舞蹈可以表現豐富的社會生活內 容。舞者隨著銅鼓和皮鼓的鼓點 , 或踏著剛勁的大步 , 或急速旋轉 跳躍。場面既壯觀熱烈又典雅古樸。斗角舞一般由 10 個人表演 , 其 中 5 個人吹蘆笙 ,5 個人吹共鳴的芒筒伴舞。另有 5 位頭插雉尾 , 腰拴白雞毛裙子的姑娘作舞伴隨著節奏配舞。吹奏小蘆笙者作前導領舞 , 吹中蘆笙者緊隨其後。這種舞蹈在開春至秧苗抽穗期間停歇。
8. 瑤族
瑤族舞蹈主要有猴鼓舞、打獵舞和長鼓舞等。猴鼓舞瑤語稱 久格朗 ", 在喪禮上表演。屆時 , 場中央豎一齊肩高的大木鼓 , 場 地一側懸掛幾面銅鼓。表演者模仿猴的動作不停地跳躍擊木鼓 , 同時 , 一些人輪流上場敲打銅鼓助興 , 其節奏與舞姿相合。打獵舞 瑤語稱 " 孰久 ", 也是在喪禮上表演。有打熊舞 , 打猴舞、打山羊舞、 打野豬舞等 , 表現的是打獵場面。長鼓舞是一種喜慶舞蹈 , 主要表現生產勞動和製造木鼓的場面。
9. 毛南族
毛南族中也流行猴鼓舞。
( 三 ) 戲劇
在貴州這片多民族居住的土地上 , 有許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 , 黔劇是貴州家鄉劇 , 全省人民非常喜愛 , 黔劇《秦娘美》、《奢香夫人〉、大型歌舞劇《蔓蘿花》等曾被拍成戲曲影片 , 還有花燈劇《七妹與蛇郎》等也享譽省內外。我省各地活躍著 4000多個業余藝術表演團體。其中有蘆笙隊、嗩吶隊、歌舞隊、雜技隊、八音隊 , 還有花燈隊、地戲隊、儺堂戲班、布依戲班等。他們的節目和劇目大多自編自演 , 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 受到各族人民群眾的熱情支持 , 還得到外國朋友的歡迎。
貴州少數民族戲劇 , 有巫術色彩較濃的儺戲 , 有從漢族中移植過來的花燈戲 , 還有綜合性較強的布依戲和侗戲。
1.儺戲
貴州好幾個民族都有儺戲。儺戲大致可分為巫儺和軍儺兩大類。
(1) 巫儺
在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均有流行這些民族中的巫儺大致可分為以黔東、黔北一帶土家族、仡老族等民族中流行的儺壇戲、荔波布依族中流行的 " 生育儺儲 " 和威寧一帶流行的 " 撮泰吉 " 。
(2) 軍儺
軍儺流行於安順市和貴陽市一帶 , 是明代 " 調北征南 " 的明朝 軍隊帶入貴州的。開始時流行於軍隊中 , 是一種練兵習武活動。後來逐漸變成民間的帶有宗教色彩的娛樂活動 , 並傳入布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因不搭戲台 , 在平地演出 , 故也稱 " 地戲 "; 因有宗教色彩,故也稱 " 跳神 "
地戲的演出是在農歷正月進行的。其演出也有酬神的性質,但是巫的成分比巫儺大大減少 。戲的劇目多為武戲 , 表演正史故事。主要有《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隊《五虎平西》和《精忠 傳》等。演出時須帶面具。比起儺壇戲面具的猙獰和怪異來 ,地戲面具就顯得要親切和藹些。
2. 花燈戲花
燈戲是廣泛流行於漢民族中的一種戲曲藝術形式。其突出 特徵是手不離扇、帕 , 載歌載舞 , 唱與做緊密結合。明王朝 " 調北征 南 " 、 " 調北填南 " 後 , 隨著大量漢族移民的到來而逐漸傳入貴州 , 並 被一些少數民族吸收 , 經過一定的民族化改造 , 成為本民族的戲曲 藝術形式。 ;
貴州少數民族中 , 流行花燈戲的主要有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 , 其中尤其以獨山布依族花燈和黔東一帶土家族花 燈最為有名。
獨山花燈與江西的 " 採茶 " 、 "弋陽腔 " 有密切的淵源關系 , 並吸 收了廣西壯族的彩調藝術。早期的獨山花燈以歌舞為主 , 劇目有 《踩新台》和《靈官掃台》等 , 後來逐漸出現了戲劇劇目 , 如《槐蔭 記》、《紅燈記》和《還魂記》等。獨山布依族花燈道白唱詞主要為漢 語 , 同時也用布依語。
" 黔東土家族花燈系明代從江南一帶傳入。在原有花燈的基礎 上 , 土家族民間藝術家們融入了本民族儺戲和擺手舞中的一些成 分 , 形成了自已的特色。黔東土家族花燈主要取材於歷史故事和 民間傳說。主要劇目有《征東》、《征西》、《紅燈記》、《八仙圖》和《關 爺點兵》等 o
3. 布依戲和侗戲
布衣戲和侗戲是貴州少數民族中流行的綜合性、娛樂性、功能性更強的戲劇藝術形式。
(1) 布依戲
布依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 發源地在貴州與廣西交界的冊亨、 興義和安龍等地 , 布依戲的產生是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廣 西壯戲的有益成分而逐漸形成的。由於各地情況的不同 , 布依戲 在各地形成了一定差異。冊亨布依戲有演有唱 , 而興義巴結和安 龍甘河的布依戲則取坐唱形式。
布依戲的劇目包括兩個方面 : 一是移植漢族劇目 , 二是根據布依族民間故事進行改編。
(2)侗戲
19 世紀初 ,侗族歌王吳文彩根據漢族戲劇 ( 主要有桂戲和花燈 ) 創立了侗戲。侗戲主要有生、旦、 凈、丑等行當 , 第一種行當一上場都先自報家門 , 唱時須面對觀眾。
侗戲班一般是一村一個 , 也有的村按族姓、鼓樓為單位建立侗戲班。侗戲班原只有男性 , 新中國建立後開始有女演員。
侗戲劇目主要取材於三個方面 : 根據漢族傳書改編 ; 根據侗族民間故事改編 ; 社會現實生活。

http://www.gz007.net/Cool/cool_5364801.html

這些大概是最全面的了!!嗬嗬嗬 希望能幫助你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