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生態
㈠ 都江堰,做為一項偉大生態工程,李冰功不可沒。你領略過都江堰的風采嗎
中學時,學習地理中有一個都江堰的講解,怎麼也不明白什麼叫4:6分水,這真是不到實地觀賞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直到工作後,有機會去都江堰,才知這項工程的偉大,它不但尊重科學,還是遠近聞名的5A級風景,讓人不禁感嘆與欽佩古人的勤勞與智慧。
「深淘灘」中 「灘」指的是風棲窩下的一段內江河道,每年洪水過後這里會有沙石淤積,必須歲修。
所謂「深淘灘,低作堰」,即切忌用高作堰的方式在枯水季節增加寶瓶口的進水,那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做法,正確的做法應當是用深淘灘的方式疏浚河道,以此增加枯水季節流入寶瓶口的水量,供灌溉之需。
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1872年,德國地理學家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如此千年古堰,真是值得一觀。
㈡ 都江堰的治水原理是什麼
魚嘴分水堤又稱「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在古代,魚嘴是以竹籠裝卵石壘砌。由於它建築在岷江沖出山口呈彎道環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較枯,水流經魚嘴上面的彎道繞行,主流直沖內江,內江進水量約6成,外江進水量約4成;
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勢不再受彎道制約,主流直沖外江,內、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動顛倒:內江進水量約4成,外江進水量約6成。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決了內江灌區冬春季枯水期農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澇問題。
(2)都江堰生態擴展閱讀:
研究證明,都江堰最主要的經驗,就是工程的所有設計都順應自然、乘勢利導。把岷江一分為二的魚嘴,前方有一沙洲,河流在沙洲中走成彎道,枯水季節,岷江主流直沖內江,把水自動分成內江6成、外江4成,以保證成都平原用水需要;
而當洪水來襲,沙洲被淹沒,水流不再受河床彎道的制約,主流直奔外江,分水比例就自動變成內江4成、外江6成,以保證成都平原不受岷江洪水襲擊。如此巧妙而又自然地利用了地形地勢,達到了「分四六,平潦旱」的目的。
都江堰還十分自然地應用了本地盛產的竹、木、卵石來截流分水、築堤護岸、搶險堵口,由此總結出四大傳統水工技術——竹籠、榪槎、羊圈和干砌卵石。水利史專家譚徐明在她的《都江堰史》中寫道:「干砌卵石用作堤防和護岸時還有利於落淤固灘,為河灘各類生物的生長繁衍提供較好的環境,使堤防產生較好的生態和景觀效果。」
都江堰經久不衰的另一個原因是遵循了「因時制宜」的科學原則。它所有的工程一直處於與岷江河道的演變相協調的動態平衡中,所有的改變都基於岷江水勢、河流地形,都遵循無壩引水、自動調水調沙的科學思路。
㈢ 都江堰的功能和影響是什麼
都江堰是一個防洪、灌溉、航運綜合水利工程。
李冰採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峽內用石塊砌成石埂,叫都江魚嘴,魚嘴是一個分水的建築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為二。工程規劃相當完善,分水魚嘴和寶瓶口聯合運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3)都江堰生態擴展閱讀:
都江堰的歷史意義:
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態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為今用」、碩果僅存的奇觀。都江堰獨樹一幟,由興建源遠流長,至今還滋潤著天府之國的萬頃良田。
㈣ 都江堰怎樣打造國際生態旅遊名城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長假,擁有世界自然、文化兩處遺產之地——四川省都江堰市迎來大量境內外遊客。無論是在舉世聞名的青城山—都江堰景區,還是熊貓樂園、熊貓谷、安提曼國際度假區、灌縣古城、「壹街區」等景區景點,都隨處可見各國遊客徜徉其間。
今年以來,都江堰市還先後與比利時布呂熱萊特市、愛爾蘭萊特肯尼市簽署了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備忘錄;與紐西蘭皇後鎮湖區委員會簽署關於旅遊合作的諒解備忘錄……與此同時,都江堰市還積極依託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等本地高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
以旅遊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一系列扎實有效的工作正讓都江堰市進一步與世界聯通。
㈤ 都江堰跟修三峽的差距
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戰略決策,將投資1664億元,著力打造「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激活鄂西地區生態、文化、民俗等資源優勢,破解交通、通訊、體制、機制等瓶頸障礙,使其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目的地,以推進鄂西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湖北東西部相對均衡發展。這也是湖北應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
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包括位於湖北西部的襄樊、荊州、宜昌、十堰、荊門、隨州、恩施、神農架等8個市州(區),其人口總量、版圖面積分別佔全省50%和70%,是全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最大的水電基地,也是湖北重要的農產品基地和製造業基地。 鄂西地區生態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據統計,鄂西地區擁有2個世界文化遺產、9個國家自然保護區、35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及3個國家級地質公園。生態、文化旅遊資源及旅遊景區等佔全省比例均在一半以上。具有生態、歷史文化、工程建設奇觀、地域民俗、區位等五大資源優勢:森林面積佔全省54%,神農架是全球中緯度地區唯一保存最為完好的原始森林;集中了楚文化、三國文化、巴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湖北5大文化體系中的4大文化;擁有舉世聞名的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以土苗少數民族風情和武當山地區民間故事為代表的民俗文化;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入川陝湘渝的重要通道,與世界知名的湘西、西安、川西等風景名勝旅遊區道路相連。而另一方面,鄂西地區又聚老、少、山、窮、庫區為一體,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其貧困縣佔全省67%,貧困人口佔全省70%。 鄂西8個市州(區)能否克服各種困難,發揮比較優勢,實現快速發展,對湖北統籌區域協調發展、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十分重要,尤其是對當前湖北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確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至關重要。 目前鄂西地區旅遊發展總體水平不高,資源優勢發揮有限。從省內來看,鄂西雖佔有全省60%以上的旅遊資源,但接待遊客總人數和旅遊總收入佔全省比重偏低,2007兩項指標分別佔全省43%和36%。 從全國來看,鄂西旅遊業與發達地區及周邊地區也有很大差距。以景區來比較,2007年,武當山接待遊客僅102萬人次,與世界文化遺產、國家4A級風景區的地位極不相稱,大大低於同類景區:峨眉山256.8萬人次、樂山大佛276.7萬人次、少林寺突破400萬人次;神農架接待遊客約90萬人次,而同為生態旅遊景區的四川九寨溝為252人次、湖南張家界各景點為1780人次;三峽大壩接待遊客125萬人次,而同為水利工程樞紐的都江堰為219.6萬人次。
構建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需要破解五大瓶頸因素:
一是交通瓶頸制約嚴重。鄂西的旅遊資源大多分布在「老、少、窮、庫」等山區,交通、通訊、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公共服務設體系不健全,導致旅遊目的地尚未真正形成,過境游、接待游、出差游等現象突出。 景區公路等級低。鄂西地區到核心景區的高等級公路少,不少景區景點之間是「斷頭路」「回頭路」,路況較差。武當山-神農架-宜昌之間距離不足400公里,由於道路等級較低,通達時間達8小時以上,導致景區分立、市場分割,三地旅遊資源難以集成規模效應。據對神農架、武當山兩地遊客行程調查統計,80%遊客因交通不夠快捷,游完一個景區就原路返回。 連接省外的快捷通道不暢。如宜昌、恩施與重慶、張家界和湘西等地區之間缺少快速通道對接,鄰省國際級風景區的客源因交通障礙難以流入鄂西。鄂西地區雖有機場,但缺乏起降大型客機的條件,不僅無直飛國際航班,飛國內各省會城市、旅遊城市的航班也少,區域外遊客進出難仍比較嚴重,一些高端遊客望而卻步。
二是配套設施建設滯後。鄂西地區大部分是山區,一直以來各地對旅遊的財政投入非常有限,許多景區的通訊、市政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落後,食、住、娛、行、購、游的配套水平較低。眾多森林公園基礎設施建設更是落後,可進入性很差。
三是資源開發水平不高。鄂西旅遊資源豐富,但旅遊業規模不大,吸引遊客較少,而且遊客的消費度低。去年鄂西80%的遊客是「一日游」,遊客平均消費500元,消費額僅達全國平均水平的70%。 旅遊資源整合不夠,存在行業分割、地方分割問題,缺乏統一規劃和有效合作,各自為政、分散經營,旅遊市場無序競爭嚴重,有的地方甚至出現惡性競爭;各地仍習慣於孤立地發展旅遊,旅遊業與
㈥ 成都市都江堰生態環保建設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成都市都江堰生態環保建設有限責任公司是2002-11-06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幸福路38號四樓。
成都市都江堰生態環保建設有限責任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10181743620569G,企業法人劉光文,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成都市都江堰生態環保建設有限責任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環保三廢治理建設、設計、環保設備製造、安裝、調試、住宅、賓館、學校生活污水厭氧凈化處理、環境綠化、建輔建材、農副產品、化工產品(不含危險品)、日用百貨、五金交電。(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成都市都江堰生態環保建設有限責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㈦ 古代唯一的生態建築--都江堰
文化遺產---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於公元三世紀,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發揮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傑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有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目前灌溉面積已達40餘縣,1998年超過一千萬畝。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岩寺等 「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於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魚嘴的設置極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勢,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務,而且在洪、枯水季節不同水位條件下,起著自動調節水量的作用。 在魚嘴以下的長堤,即分內、外二江的堤叫金剛堤。堤下段與內江左岸虎頭岸相對的地方,有一低平的地段,這里春、秋、冬、三季是人們往返於離堆公園與索橋之間的行道的坦途,洪水季節這里浪花飛濺,是內江的泄洪道。
泄洪道,唐朝名「侍郎堰」、「金提」,後又名「減水河」,它固具有泄洪徘砂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
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
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 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飛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難,將上游帶來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達千斤的巨石,從這里拋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離心力作用),確保內江通暢,確有鬼斧神功之妙。
「深淘灘,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淘灘是指飛沙堰一段、內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標準是古人在河底深處預埋的「卧鐵」。歲修淘灘要淘到卧鐵為止,才算恰到好處,才能保證灌區用水。低作堰就是說飛沙堰有一定高度,高了進水多,低了進水少,都不合適。 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寶瓶口,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寶瓶口寬度和底高都有極嚴格的控制,古人在岩壁上刻了幾十條分劃,取名「水則」,那是我國最早的水位標尺. 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這個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體工程,在一般人看來可能會覺得平平常常、簡簡單單,殊不知其中蘊藏著極其巨大的科學價值,它內含的系統工程學、流體力學等,在今天仍然是處在當代科技的前沿,普遍受到推祟和運用,然而這些科學原理,早在二干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就已被運用於實踐了。這是中華古代文明的象徵,這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
㈧ 都江堰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都江堰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特點。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以此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特點。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都江堰坐落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於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於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岩寺。
㈨ 為什麼都江堰被稱為「天府之國」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都江堰是位於四川省的成都市,是由秦朝的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在當時是屬於非常偉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一共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分別包括水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都江堰從建成以來,一直起防洪、灌溉等作用,讓成都平原一躍成為現在的“天府之國”。在都江堰建成的兩千多年以來,都江堰現在已經是可以灌溉三十多個地區,面積也超過了千萬畝的良田,現在的都江堰也是世界上存在時間最長、並且還在使用的無壩引水水利工程。
成都正是因為有著都江堰的存在,才會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正是因為都江堰,所以才讓成都的經濟有了快速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