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河湖生態治理
㈠ 如何做好河道生態治理及環境修復工作
1 概述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河道的開發力度日益變大,對水資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關於河流管理的問題面臨著諸多的挑戰。人們在開發過程中,既要發揮河流發電、航運、水利、澆灌、旅遊等傳統功能,又要保證河流系統的生態平衡,保持自然環境和經濟效益相互平衡的目標要求,既要做到合理地利用河道資源,又要做到對河道資源的充分保護。以往的護坡工程由於要滿足人們的發展需求,更要兼顧工程的安全性能,所以常常採用硬質的不透水的結構材料作為設計主材料,這種方式對河道的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的重視力度遠遠不夠,所以河道的渠道化問題對河道治理及生態修復來說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由此可見,對河道治理和生態的修復是保證河道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基於以上觀點,文章以河道健康發展的觀念為基點,對河道的治理及生態修復問題進行了分析。
2 河道治理及生態修復
2.1 河道的現狀
最近幾年,我國在河道管理方面採取了很多措施,但是河道生態環境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嚴重的水體污染、水資源的緊缺、偶爾發生的洪澇災害等都嚴重影響著經濟的發展。雖然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成就的背後也存在著改變原來河流生態系統的問題。河水逐漸乾涸、日益被破壞的水生態環境、持續降低的河流功能、不斷加重的水污染就是其表現所在。由以上現象可以看出,為了社會的正常發展以及國際社會對環境保護問題的日益重視,河道的治理和水資源生態環境的修復工作已刻不容緩。
河道的自然環境的好壞對生態系統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自然的結構形態對自然界的生物孕育和成長都是有著十分有利的影響。由於河道自身具備自我修復的能力,過多的人力干預,如進行人為的河道改造和修復,反而可能起到不利的作用。所以過多的人為改造勢必會造成水質、河水流量等方面的改變,從而引起河道的生態平衡被打破,導致對河流依附性很強的生物由於生態環境的破壞而被迫遷徙、死亡甚至滅絕。
在對河道進行治理的過程中,勢必會改變河道原本的形態,如經常應用於河道治理方面的河流截斷、挖深、束窄、加寬、彎曲、拉直等手段都會在一定程度上使河道的整體面積和硬化范圍縮小,同時造成河床的不透水體積增加,導致城市的供水不足,這會嚴重影響城市的自來水供應,導致居民生產生活用水不足。自然河道多為蜿蜒盤旋類型,可以起到儲蓄調洪的作用,減小洪水的沖擊力度,但是現代河道由於人為的改造,對河道進行了鋼筋水洗修築,導致河道水流流動性的嚴重減弱,水體不能進行自由交換,嚴重地增加了洪澇災害的發生率,同時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對城市的防洪防澇系統造成重大影響。
自然河流的周邊多伴有大量的植被,在對河道進行治理的過程中,勢必會對河道周圍的植被環境造成破壞,河流沿岸的自然風光也會大打折扣,這對以河流文化為主題的城市旅遊業有著毀滅性的打擊,同時也對城市的經濟造成不利影響,如果這一問題在治理過程中得不到充分的重視,不能有效地控制河流周圍環境的保存率,將會造成惡性循環,嚴重影響城市的發展。
2.2 河道治理的原則
河道是水資源的重要載體。河道的治理要滿足生物多樣性的需求,為兩棲以及水生動植物提供有利的生存環境,這樣既保護了河道的水生態環境,又會對河流的自凈能力有利。從經濟、社會、生態、人文等多方面考慮河道的整體治理,不僅要滿足人類生存的條件,也要具備修復自然河道的功能。
2.2.1 平原河道治理原則。在平原河道的治理過程中,要做到既能達到河道體系的防護標准,又能保證河道的自然恢復能力不被破壞。因此,在治理過程中要根據正常行洪、岸坡穩定、材質自然、成本經濟、表面異質以及內外透水性等多原則進行治理,既能保證河流的自然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也能滿足人類的需求。這樣不僅對自然河道水流的流速、流量、環境外觀以及沖淤平衡的影響達到最小,也使得河流周圍動植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得到最大保護。
2.2.2 山區河道治理原則。治理山區河道,要對整個山區河道進行細致的勘察,做到對河流上下游以及整個流域之間相互關系的統籌把握,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綜合的治理,一定要做到遵循自然規律,充分發揮天然河道的功能。因此,在實際治理過程中,要保護水土資源,對流域內的水土採取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措施,盡量減少泥沙進入河流。同時,在河道治理過程中,在河道的上游修築一定的大壩,以阻擋泥沙的流入,在下游疏導河道,保持河道的暢通無阻。對河道周圍的生態平衡問題要嚴格遵循自然規律,盡量不要使河道的自然特性發生改變,以起到保護天然河道的作用。
2.3 污染源處理及水質改善
河道的水質改善措施是整個河流生態系統修復的重要環節,在進行水質改善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守相關的制度,嚴格控制生產和生活污水進入河流,以此來保證河流水質改善的成功進行,保證取得良好的成效。
對水質污染嚴重的河道必須進行源頭治理,控制點、面源污染,通過清除河道淤泥,保持水面潔凈,對進入河流的污染物進行有效控制,採取雨污分流排水的方法,來達到減少河流污染的目的。要對各個河段進行實時的監測,嚴格控制必須排出的污水的流量。如有必要,要執行更為嚴格的排放標准,即對河流採取深度處理的措施。如可能排入有毒物質,且此物質易積累,則要採取果斷措施,防止有毒物質進入河道。在治理過程中,根據河道的自凈特點,制定合理的排污計劃,包括排污口位置和排污時間等內容,並按照現場的實際情況,對水體的環境容量進行合理利用,從而逐步改善河道水質。
2.4 河道生態修復的方法探究
為了保護河道的自然環境不被破壞,根據河道治理的原則,對河道生態環境的修復提出幾點可供參考的意見,以達到河道治理及生態修復的目的。對一些廢舊的攔河堰、攔河壩進行拆除處理,通過緩坡或者低坡的手段,使跌水得到改造,以此來控制河床的變化,達到使河道供水連續性得到恢復的目的;向河道內投入沙包或者大石,人為製造河流內部的溝壑和淺灘,使得河流的多向性流動得到恢復;對河水的流動空間進行改造,盡量增加其流動空間,從而使得河道的防洪防澇能力得到提升。
3 結語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是孕育人類文明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河流作為水的重要載體,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人類為了得到高速的發展而忽視了河道這一重要資源,對河道的生態環境造成了許多破壞,從而導致河道問題反過來制約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意識到對河道的治理和對河道生態環境修復的重要性,然而對河道的治理和生態修復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們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不斷深入探索更為有效的新措施,努力開創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齊頭並進、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㈡ 生態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生態河道治理應體現「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的理念,達到人水相親的生態治理目標。根據生態河道治理的特點和要求,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措施和策略,對生態河道進行治理。生態河道治理需要遵循的原則包括:綜合性原則、協調性原則、自然性原則、經濟型原則。
1.綜合性原則
河道生態治理應該在保證河道防洪、排澇、引水等基本功能基礎上,充分考慮到河流的生態功能、水質凈化、生態景觀等功能的要求。
2.協調性原則
充分發揮河流生態系統在景觀中的作用,將美學融到河道生態治理之中。使治理後的河流生態系統與周邊區域發展的特點、沿線的整體風貌相協調協調統一,形成河流景觀中的一道亮點,開發當地的旅遊資源。
3.自然性原則
要在盡量維持河流自然形態的基礎上,按照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思路,充分發揮河流生態系統的自我凈化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盡量保留原有生物群落及其棲息地,實現河道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一個獨具特色的生態河道景觀。
4.經濟型原則
生態河道治理應考慮經濟方面的影響,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因地制宜、節能高效,在確保達到河道治理目標的前提下,合理統籌前期准備工作和後期的管護,最大限度地降低治理成本,從而達到經濟最小化的目標,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全方位可持續發展。
㈢ 生態河湖行動計劃如何助力河長制
去年10月9日,江蘇省政府發布實施《江蘇省生態河湖行動計劃(2017—2020年)》。以生態河湖行動計劃為抓手,藉助河長制組織體系,建立全省統籌、河長主導、部門聯動、分級負責的系統工作機制,將全省上下凝聚成一個拳頭去逐個擊破治水難題,成為江蘇破解復雜水問題的新戰略。
典型引路,示範帶動,江蘇積極打造「一河、一城、一地」河長制工作樣本,水生態治理明顯加強,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公眾對水生態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大幅提升。太湖水質穩中趨好,水質達標率達88.3%,同比上升5.2個百分點。各地積極推進水系聯通,「一城河湖清水流」成為常態。白馬湖已退圩退漁還湖14.15萬畝,湖區凈水面積比2010年增加一倍多。徐州將採煤塌陷地治理建設為城市湖泊濕地,潘安湖等已成為城市水景觀,形成「蘇北好江南」的美麗景色。
有理由相信,在河長制的推動下,江蘇的江河湖泊終將回歸原有的生態底色,重塑記憶中的江淮水鄉。「河通水暢、江淮安瀾,水清岸綠、生物多樣,人水和諧、景美文昌」的美好景象,也必將呈現在江蘇人民眼前。
㈣ 生態治理河道的原理,基本思路
1、河道生態治理應在河道截污工程基本完成,無明顯污染源直排入河,已消除黑臭的情況下進行。
2、河道生態治理一般應在區域生態、水質、底質等歷史及現狀資料收集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診斷現狀河道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生態治理措施。
3、河道生態治理應從適宜生物棲息的角度出發,全面考慮工程對水文、水深、流速、底質、河道形態、斷面形式及材料等多方面生境因子的影響,構建適宜生物棲息及繁殖的生境條件。
4、河道生態治理應盡量保留河道天然的形態及斷面,控制截彎取直,河道斷面寬度及形式應避免均一化、單一化。
5、護岸應根據河道功能需要剛柔結合,因地制宜,護岸材料在滿足強度要求的情況下,應選取具有較好透水性、有利於水體交換,適宜動植物生長的生態親和性較佳材料,優先選取當地天然材料。
6、河道生態綠化在滿足河道生態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應盡量保留、利用河道兩側現有植被,合理配置不同習性的植物,營造植物群落結構及生態景觀多樣的植物帶;植物宜選擇鄉土種。
7、河道生態治理應對治理效果進行跟蹤、評估,提出改進建議和措施。
㈤ 推行河長制對湖泊保護有什麼事作用
江西省委書記強衛日前主持召開省級「總河長」第一次會議,要求各地各部門一定要從講政治、講大局的高度,以對歷史、對人民、對未來負責的態度,認識和加強河湖保護,扎扎實實落實河長制各項工作。強衛指出,河長制的責任主體是河長,實質就是黨政首長負責制。對於河長而言,管好了,記功勞;管不好,要追責。各級黨委主要負責人要像抓經濟工作、項目建設那樣抓河湖保護管理工作,堅持親自抓,負總責,層層壓實責任,形成工作合力,強化監督問責,以嚴的標准、實的作風推進各項工作,切實把全省河流湖泊治理好、保護好、管理好。強衛強調,實施河長制對全省各級領導幹部來說是一個新課題,要積極踐行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的治水思路,堅持生產生活生態統籌、水域水量水質並重、預防保護治理齊抓,努力實現河湖水域不萎縮、功能不衰減、生態不惡化,逐步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具體工作方法為「六治」:——河長主治。各級河長要堅決履行管、治、保「三位一體」職責,找准河湖治理切入點和發力點,把工作抓實抓細抓深,強化日常督導,做到情況明、責任清、措施實、督得嚴。——源頭重治。堅持以源頭治理為核心,堅決摒棄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模式,堅決淘汰高能耗、重污染產能。——系統共治。堅持「治污水、護好水,保水質、降水耗,控源頭、管全程」的系統思維,統籌河湖水量管理、水質保護、水生態修復。——工程整治。推進五河防洪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溝及鄱陽湖綜合治理、水源工程和引調提水工程建設、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切實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態安全。——依法嚴治。建立健全河湖管理、水功能區管理等法律法規,進一步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強化水行政監督執法。——群防群治。推進村規民約、治水公約等制度建設,增強公眾環境意識,激發公眾參與水環境保護的積極性。江西省長鹿心社強調,要切實抓好市縣河長制試點,科學選定試點范圍,因地制宜推進試點,及時總結試點經驗,進一步健全河湖管理體系。要著力抓好河湖污染治理,強化責任落實、重點治理和系統治理,切實改善不達標河湖的水生態環境。要深入開展侵佔河湖水域及岸線、非法采砂等專項整治行動,提高河湖保護管理水平。要加強河長制建設,健全河湖水質水量水環境監測網路,完善河湖管理地理信息系統。要健全考核督辦機制,嚴格目標考核和督查督辦,加強部門聯動。據悉,江西省委辦公廳、省辦公廳於2015年11月1日印發了《江西省實施「河長制」工作方案》,全省實施河長制工作正式啟動。今年,江西將建立覆蓋到鄉鎮的河長制。
㈥ 河道生態治理的概念
1、生態護坡的概念
生態護坡所涉及的范圍很廣泛 .目前國內外對其還沒沒有明確的定義,絕大多數人認為岸坡上種植植物就是生態護坡,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筆者認 為生態不僅僅包括植物,它應是一個系統
的含義。生 態河道護坡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含義: 首先是護坡。特別是水位變動區的水土保持,其次是生態 ,這二者的高度統一才是真正的生態邊坡。 其具體內涵為 :
1) 首先在滿足行洪排澇要求的基礎上,保證岸坡 的穩定,防止水土流失 :
2) 生態護坡是開放式的系統,它是與周圍生態系統密切聯系的,不斷與周圍生態系統進行物質交換 ;
3) 生態護坡是動態平衡的系統,系統內的生物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食物鏈,它們互為食物。保持著系統的動態平衡 ;
4) 生態護坡是動力式 的系統。它與水流之間是相互作用的 ,水流對岸坡有沖刷作用,岸坡對水流有阻礙作用,岸坡生態系統是地表水與地下水交換的媒介 ;
5) 生態護坡是整個生態系統(包括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它與其他生態系統之間是相互協調、協同發展的,它的生態功能好壞直接影響其他生態子系統功能的發揮,甚至還會破壞其他生態系統 ;
6) 生態護坡 是可持續發展的系統
2、生態護坡設計原則
生態護坡 系統將植物生長基質 固定在袋體內,同時利用植物根 系的「 錨 固」 作用而使護坡更穩定和具有抗沖刷能力 ,同時生態護坡還具有造價低 、能美化環境的獨特效果 , 在 國外
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國內也有一些應用。生態護坡設計的基本原則為 :
1) 生態邊坡必須能夠營造一個適合陸生植物、水陸兩生植物、水生動植物生長的生命環境 ;
2) 生態護坡應滿足渠道功能和堤 防的穩定要求 , 並降低工程造價 :
3) 盡量減少剛性結構 , 增強護坡在視覺中「 軟效果 」,美化工程環境 :
4) 進行水文分析 , 確定水位變幅范圍, 結合植物調查結果 , 選擇合適的植物 :
5) 盡量採用 自然的材料 , 避免二次環境污染 :
6) 布置時考慮人們的親水要求 。
3、護坡栽種植物的選擇
在栽種植物以前,應首先進行上程區域的植被調查,然後根據植被調查結果,充分考慮到栽種植物與周邊環境的協調 、景觀 、安全性 、地域適應性及生 態平衡的問題,並按以下條件進行
嚴格的選擇:
1) 適合氣候 、氣象條件的樹種 ;
2) 土壤要求低 ;
3) 原有品種 ;
4) 抗病蟲害能力強 , 對周圍環境的危害性小 ;
5) 壽命或者效果發揮時間長 ;
6) 具有能夠美化環景的效果 ;
7) 容易維護管理 ;
8) 具有市場性。
㈦ 生態河道治理的治理步驟
步驟1 確定生態河道治理的目標
當這一步完成時,應該描繪出一個總體的目的,或者是一個藍圖,勾勒出修復工程完成後河道是什麼樣的。這樣一個可見的藍圖在生態河道治理過程中起著關鍵的指導作用。
步驟2 確定生態河道治理的利益相關者
生態河道治理是流域管理的一部分。如前所述,河道有許多功能,需要根據河道功能,列出利益相關者,包括機構和公眾。
步驟3 分析人類活動對河道功能的影響
對河道未受干擾之前的現狀進行描述,分析人類活動對河道生態系統和河道功能的影響。
步驟4 識別河道的主要天然資產和主要間題
生態河道治理也是保護和改善天然河道資產。資產就是河道已經具備的,並滿足相應河道功能目標的那些良好條件。許多河道資產都受到河道問題的威脅,或已經退化。在這一步中,要識別出河道的主要資產、退化資產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步驟5 確定生態河道治理的優先次序
河道的生態治理涉及不同的河段、不同的功能。而每個功能受關注的程度、需要修復的時間又不盡相同,因此應該首先確定生態河道治理的優先次序。需要注意的是,修復工程不應該總是從受損最嚴重的河段著手, 有時候也需要從現存的最好的河段開始。
步驟6 制定保護資產和改善河道的策略和措施
確定優先河段後,列出保護和改善這些河段重要資產的所有方法。
步驟7 制定生態河道治理詳細而可度量的目標
對應於上一步到出的策略和措施,制定詳細的、可以度量的目標。
步驟8分析目標的可行性
上一步的目標是切實可行的嗎?許多因索,如費用、政治、其他河道用戶的反對等等。都將可能改變原已確定的優先權和側重點。完成這一步後,要解決的問題才能最終決定。
步驟9 制定修復工程的詳細計劃
在第6步中,已經確定了解決問題的初步方法,在這一步需要進行詳細的設計。為了達到目標,需要做哪些具體的事情呢?可以什麼也不做,可以進行規劃控制,甚至改善或重建整個河道。
步驟10 設計修復工程的評估方案
第7步中制定的可估量目標在此成為對工程進行評估的基礎。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評估都一定要求很詳細。
步驟11 組織修復工程的實施
為保證修復工程的實施,需要制定時間進度表,進行明確的任務分派,落實資金來源,組織項目評估。
步驟12 實施修復工程
只有實施了修復工程,才能使得對生態河道治理目標的藍圖變成現實(也可能沒有實現預定的藍圖)。在這一步驟中,需要運用那些在評估規劃中收集的資料對工程進行正式評估 。
㈧ 如何做好中小河流生態治理
1、概述
隨著社會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城鎮化建設的深入,用自己的方式改變著氣候和環境,隨著全球氣候的逐漸升溫,植被的逐漸減少,暴雨和洪澇災害發生率逐年上升。這些年來,我國的防汛建設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上,建立洪澇災害預警系統,完善防洪指揮機制,提高水庫堤壩的防洪能力。雖然這樣,但是仍然有一些地區不斷發生洪澇災害,造成大量的人員和財產損失。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為中小型河流洪澇災害所造成的,隨著這樣的事情不斷發生,政府也應該把目光轉移到中小型河流上。要治理中小河流洪澇災害,必須首先了解成因,他的主要原因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小河流流域氣候條件變化快,缺乏監測設備,沒有預測技術,人員投入少,能力不足,防洪難度大。
二是中小河流地質地貌情況復雜,洪水同時伴隨著泥石流產生。
三是中小河流治理的資金投入不足。
四是為了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一些地區盲目開發、亂采礦石、攔河設障、擠占河道。
五是防洪標准低。為了節約資金,防洪標准一般是三到五年一遇的洪水,防洪能力不足,遇到一些極端情況,就容易發生水災。
2、生態護坡所面臨的問題
2.1相關問題及產生原因
由於我國當前城市用地緊張,而人們喜歡依山伴水的生活環境,所以一些城市的河道邊水地帶不斷被侵佔,水面面積越來越小,河流寬度越來越窄,為了泄洪的需要,將河道挖深,取直,這樣的結果,使得對護河岸堤的建築強度要求越來越高,建設的費用越來越大,但是破壞了河道兩邊的生態環境,其生態功能逐漸減退,河道成了專門的泄洪通道,失去了河道兩邊景觀休閑和娛樂的功能。雖然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國部分地區在防洪和河流治理工程中,採用了一些新材料,新技術和新的設計思路,比如採用生態型護坡技術,堤防綠化措施等,嘗試還原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但是遇到了很多問題。現在的情況是從水利主管部門到具體的設計人員,在很多問題的認識上比較片面,思想高度不夠,模糊不清,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和相應技術的應用指導,由於實際設計時時間緊任務重,設計資料不全面,沒有相關領域的生物資料,使水文地質勘探資料都不齊全,在這種情況下,人往往習慣用傳統的方法對中小河流進行治理,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下,設計思路有很大的局限性,沒有採用新材料新工藝的設計思路方法,並且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缺乏相關的依據和標准,在河流整治全過程中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
2.2解決方式
在當前的經濟環境形勢下,面對現有問題,在解決城市河道的治理問題時,區域市政的規劃相結合,還需要相關的政策扶持,進行退地還河工作,拆除原有的視覺單調、生硬、熱島效應明顯的渠道護岸,使用生態護坡建設技術,盡量還原原有的天然河道,創造適宜水生物生長把生態環境,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維護河道的生態平衡,這樣才能實現河道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我們現在投入人力物力,不是修建一條條規模不同的臭水溝,而是要建造一個適宜人居住的河岸環境。因此,生態護坡技術的創新與研發,應該不斷進行,努力提高,需建立一個適合實際操作的,完善的科學體系。
3、生態護坡的設計要點
一是具有較大的孔隙率,護岸上能夠生長植物,可以為生物提供棲息場所,並且可以藉助植物的作用來增加堤岸結構的穩定性;
二是地下水與河水能夠自由溝通,能夠實現物質、養分、能量的交流,促進水汽的循環;
三是造價較低,不需要長期的維護管理,具有自我修復的能力;
四是護岸材料柔性化,適應曲折的河岸線型。復式斷面在常水位以下部分可以採用矩形或者梯形斷面,既解決了常水位時親水性的要求,又滿足了洪水位時泄洪的要求。
人類活動較少的區域,在滿足河道功能的前提下,應減少人工治理的痕跡,盡量保持天然河道面貌,使原有的生態系統不被破壞。所以在河道斷面的選擇上,應盡可能保持天然河道斷面,在保持天然河道斷面有困難時,按復式斷面、梯形斷面、矩形斷面的順序進行選擇。在河道治理的過程中,也應該避免斷面的單一化。不同的過水斷面能使水流速度產生變化,增加曝氣作用,從而加大水體中的含氧量,有利於改善生物的生存環境。例如在淺灘的生境中,光熱條件優越,適於形成濕地,以供鳥類、兩棲動物和昆蟲棲息。積水窪地中,魚類和各類軟體動物豐富,它們是肉食性候鳥的食物來源,鳥糞和魚類肥土又能促進水生植物生長,水生植物又是植食鳥類的食物,從而形成了有利於鳥類生長的食物鏈。深潭的生境中,由於水溫、陽光輻射、食物和含氧量隨水深變化,所以容易形成水生物群落的分層現象。
4、幾種生態護坡的設計方法
方法一,液壓噴播植草護坡。這種方法是將槽子,改良劑,肥料,紙漿和粘合劑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配水攪拌均勻後,通過液壓噴射到邊坡坡面,這樣就可以完成跖草施工工作,其優點是施工速度快,操作方法簡單,兩個月後就能實現綠化功能,適用范圍廣,防護效果好,但不適用於靠近水的地方,只適用於護坡的背水面防護工作;方法二,人工種草護坡,就是使用人工的方法在播面簡單播撒的一種傳統方式,這種方法的草種播撒不均勻,天氣對其影響較大,近年來已經很少使用了;
方法三,客土植生植被護坡,將保水劑,粘合劑,抗蒸發劑,植物纖維,復合肥料和腐殖土經過專業機械混合,形成一定厚度的客土,然後將選好的種子噴灑到客土中。利用這種方法,土壤與坡面結合牢固,普通的透氣性好,機械化程度高,工期短,植被保護效果好,基本不需要維護,根據地質和氣候條件進行優化配置,但同樣只是用於背水面。
方法四,蜂巢式網格紙草護坡,這種方法是在整理好的邊坡坡面上,利用混凝土框架磚,平鋪成正六邊形網格,在網格內,填充種植土,然後再種草或者是鋪設草坪一種防護措施,其優點是受力結構合理,可以有效分散潑面雨水徑流,防止破廟沖刷,施工簡單,外觀整潔,美觀大方,但同時造價比較高,故土效果方面不是很好。以上的幾種方法,在使用選擇方面應該與當地的情況相結合,選用哪種方法,需要根據當地的經濟條件和自然環境條件確定,不能一概而論,充分調查,廣泛取證,才能選擇最適合當地的方法。
5結束語
在滿足防禦洪澇災害的前提下,保護和創造良好的生物生存環境,建造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景觀,再考慮到安全性強度和耐久性的同時,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效果,把過去的由混凝土組成的人工建築河堤,改造為由水系和土體以及植物互相聯系,適宜生物生長的,自然狀態的生態護坡,現在城市河流治理的一個發展趨勢。生態護坡建設技術,是一個集環境科學,生物科學,現代水利工程學,美學和生態學等學科的一體性的工程。推廣生態型護坡的新思路、新材料、新工藝,建設一個綠色環繞,水質清澈,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學校環境,是我們這一代水利人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