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進行生態效益

進行生態效益

發布時間: 2021-03-15 01:38:22

生態效益的生態效益

與經濟效益
人們進行經濟活動是以取得最大限度經濟效益為目的。不產生經濟效益的經濟活動,不僅會造成社會再生產過程的中斷,而且會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生態效益是指生態環境中諸物質要素,在滿足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經濟效益是人們進行經濟活動所取得的結果,而經濟活動的生產環節又是整個經濟活動的基礎,決定著分配、交換、消費等環節。在社會生產過程中,處於主體地位的是勞動者,處於客體地位的是生態環境提供的陽光、空氣、水、土地、動植物、礦石等物質要素。在單位時間內的主客體相結合轉化過程中,如果在勞動者耗費的勞動量和科技水平一定的條件下,生態環境提供的物質要素質量好、數量多,既可產生好的生態效益又可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反之,生態環境提供的物質要素質次量少,不僅會使勞動者數量減少、能力下降,所耗費的勞動量銳減,而且會直接影響生產的產品質量和數量,進而使經濟效益下降。經濟效益所受生態效益的制約表明,人們的經濟活動不能脫離一定質量和數量的生態環境物質要素的支持,經濟效益必須以生態效益為基礎。
生態環境之所以能產生生態效益,這是由構成生態環境諸多物質要素的功能決定的。人們以什麼方法充分利用生態環境諸物質要素的功能,又採用何種方式使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這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和與之相適應的經濟條件決定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人類一方面不斷利用科學技術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中諸物質要素的功能,另一方面則通過商品交換的方式,把生態環境中物質要素的使用價值轉化為價值,從而實現經濟效益。據測算,一顆生長50年的樹,產生氧氣的價值為31200美元,吸收有害氣體、防止大氣污染的價值為62500美元,涵養水源的價值為37500美元,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棲息繁衍場所的價值為31250美元,生產蛋白質的價值為2500美元;扣除花果和木材的價值,各項經濟效益的總和達到196000美元。
生態環境中的諸多物質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統一整體。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雖然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域,運用不同的手段,主要利用生態環境中的部分物質要素功能,但也會引起其他物質要素的變化,使生態平衡狀況處於不斷地變動之中。毀林墾荒、圍湖造田、亂排「三廢」、過量使用化學製品、捕殺野生動物,雖然可給人類帶來經濟效益,但也僅是眼前的、局部的、短期的經濟利益得以滿足;而由上述行為造成的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環境污染、食物鏈中斷、物種減少、資源短缺、使生態失衡災害不斷,給人類全局的、長遠的、持久的經濟利益帶來了嚴重的損失。
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是可以統一的。只要在生產經營者和生態環境相結合進行經營活動中,突出其三個特徵,就可以獲得比較好的經濟效益。
一是突出其社會性,要從微觀入手嚴格宏觀調控。發展經濟保護生態環境是每個人的事情,可以說生態經濟是全民經濟。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一方面要求人人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從自身做起保護和促進生態平衡,使社會再生產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發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另一方面要求國家密切關注微觀經濟動態,及時採取有力措施,嚴格調控人們的利益關系,預防和制止某些利益群體在謀求自身經濟利益的過程中,出現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二是突出其歷史性,要在發展生態經濟過程中,繼承前人優秀成果,探索新的辦法注重不斷創新。人類已積累了不少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經驗,我們應該認真借鑒和利用;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又必須充分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去解決當代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善於創新才能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
三是突出其科學性,充分利用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綜合作用,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人類的社會再生產活動,是以生態環境為載體以取得經濟效益為目的。因而必須順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要求,才能達到預期目的。這兩個規律雖然發揮作用的領域和形式不同,但都共同影響著人們生產的物質成果的質量和數量。因此,人們在進行經濟活動中決不可忽視這兩個規律的共同作用,只追求一時的經濟效益而忽視長遠的生態效益。人類在總結無數次自然界的懲罰中,終於在20世紀七十年代,找到了符合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要求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從而使世界各國掌握了如何發展經濟的科學依據。目前,各國正結合本國以及全球生態變化的實際,制定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從此,人類將在新的認識指導下,去創造全面、持久的經濟效益。

Ⅱ 生態效益是什麼

生態效益也稱為「環境效益」。人類的生產活動可產生兩方面的效果:①積極效果,即生產出各種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②消極效果,即破壞自然資源和污染自然環境。在積極效果方面,生產所獲得的純收益(即利潤)就是經濟效益。在消極效果方面,如生產過程中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如濫伐森林、過度放牧、盲目墾殖等)所引起的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資源浪費等),或排出「三廢」污染環境。凡是破壞自然資源和污染自然環境的生產行為所造成的損失,都是消極的生態效益。因此,在計算人類生產活動的總效益時,經濟效益是正值,生態效益是負值。有些生產活動,如植樹造林、栽花種草等,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美化環境的生態效益。因此,人類在生產活動中,既要考慮提高經濟效益,又要考慮產出最佳的生態效益。

Ⅲ 生態文明建設中哪些方面的效益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進一步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昭示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
一、深刻認識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
面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增強生態危機意識,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
(一)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態
人類社會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從人與自然關系看,原始文明是人類完全被動接受自然的階段,歷時百萬年,對自然沒有傷害;農業文明是人類開始對自然進行探索、初步開發的階段,歷時幾千年,對自然造成了一些傷害,但由於傷害程度小,多數情況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復;工業文明是人類社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階段,歷時幾百年,對自然帶來傷害、損害、破壞,許多方面已經難以修復。
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超越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對工業文明帶來嚴重生態安全進行深刻反思基礎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積極推動的一種文明形態,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形態。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創造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經濟奇跡,積累了巨大物質財富。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的那樣,「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人類在創造和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飽嘗了高增長帶來的苦果:能源緊張、資源短缺、生態退化、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災害頻發。這些,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重新思考人類行為的准則。1962年美國學者出版《寂靜的春天》,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增長的極限》,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發布《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正式提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今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通過了《我們憧憬的未來》。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對自然規律及人與自然關系再認識的重要成果
我們黨一直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與我們黨一貫倡導和追求的理念一脈相承的,是對我們黨關於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的新概括、再升華。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就把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
「九五」計劃決定實施可持續戰略,
「十五」計劃首次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的目標,
黨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以及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
「十一五」規劃首次將能源消耗強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作為約束性指標,提出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
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等。
在這一系列戰略思想和重大部署指導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扎實展開。生態文明觀念逐步樹立,全民資源節約和環保意識增強;
節能減排目標順利完成,「十一五」期間,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9.1%,二氧化硫、化學污染物排放總量分別減少14.29%和12.45%,基本實現「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目標;
資源利用效率提高,「十一五」期間,全國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6.7%,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大幅度減低;環境質量局部改善,2005年到2010年,七大水系國控斷面好於三類水質的比例提高18.9個百分點,環保重點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的城市比例提高30.3個百分點;
生態保護和修復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間,森林覆蓋率提高2.16個百分點,退牧還草區牧草質量提高,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力度加大,全國沙化面積減少;
應對氣候變化取得進展,「十一五」期間通過節能提高能效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6億噸。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
盡管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但經濟發展面臨越來越突出的資源環境制約,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迫切。
一是資源約束趨緊,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上升到56.7%,重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億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嚴重缺水,耕地逼近18億畝紅線;
二是環境污染嚴重,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沒有根本遏制,一些重點流域水污染嚴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氣增多,環境群體性事件頻發;
三是生態系統退化,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37%、沙化土地面積佔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積擴大,生態系統破壞帶來的自然災害頻發。這些問題的產生,一方面是因為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環境容量有限、生態脆弱,加之我國發展很快,發達國家幾百年逐步顯露的問題,在我國被壓縮到幾十年集中顯現。另一方面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生態文明的理念沒有牢固樹立,生態不文明的做法還很普遍。從源頭上、從根本上跨過資源環境這道檻,不僅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二、全面把握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這就是: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體現了新的價值取向。在經濟發展中,我們比較注重遵循經濟規律,但對自然規律尊重不夠,一些地區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肆意開發,對自然造成傷害,削弱了可持續發展能力。要認識到,人類與自然是平等的,人類不是自然的奴隸,人類也不是自然的上帝。在開發自然、利用自然中,人類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人類的行為方式應該符合自然規律。我們必須擯棄人定勝天的思維方式和做法,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在生產力布局、城鎮化發展、重大項目建設中都要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質,也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涉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不單單是做好資源環境方面的工作。我們既要做好資源環境等方面相對獨立的工作,更要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層面,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領域進行全面轉變、深刻變革,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貫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方面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針。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制定其他各項經濟社會政策、編制各類規劃、推動各項工作都必須遵循。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就是要在資源開發和利用中,把節約資源放在首位;在環保工作中,把預防為主、源頭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復生態系統放在首位。
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和方式,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任務和重要內涵。在經濟發展中,要盡可能減少單位產品的資源消耗強度和能源消耗強度,減少污染物排放,減少廢棄物產生。積極發展節能產業,推廣高效節能產品;加快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推動礦產資源和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壯大可再生能源規模。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要努力形成同傳統工業文明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大量佔用自然空間不同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發展方式。在現代化建設中,要盡可能集中集約利用國土空間,減少對自然生態空間的佔用;提高能源資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的產業以及循環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充分利用節能減排技術和生產工藝進行生產製造;倡導和推行綠色消費、低碳消費、適度消費。
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我們推動發展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人的需求既包括物質文化需求,如對農產品、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的需求,也包括對清新空氣、清潔水源、舒適環境、宜人氣候等生態產品的需求。生態產品是人們重要的消費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說到底就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生態產品的需求。不能因為我們這一代中國人要過上好日子,就不顧及我們後代的生存和發展,因為資源和生態環境,既是我們這一代中國人的,也是我們的後代的。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響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這樣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全球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搞好生態文明建設,也是我國對地球生態安全的貢獻。
三、認真落實 大力推進 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了今後一個時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必須加緊落實,務求取得成效。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國土空間是寶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我國遼闊的陸地國土和海洋國土,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續發展的家園。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面展開,國土空間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有力地支撐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進步,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些必須高度重視和需要著力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是: 耕地減少過多過快,生態系統功能退化,資源開發強度大,環境問題凸顯,空間結構不合理,綠色生態空間減少過多等。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三類空間科學布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個效益有機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 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必須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這是解決我國國土空間開發中存在問題的根本途徑,是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任務。
要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三大戰略格局」。
一是構建「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化格局,即以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為兩條橫軸,以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三條縱軸,以國家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的城市化地區為主要支撐,以軸線上其他城市化地區為重要組成的城市化戰略格局;
二是構建「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發展格局,即以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區、華南和甘肅新疆等農產品主產區為主體,以基本農田為基礎,以其他農業地區為重要組成的農業戰略格局;
三是構建「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格局,即以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和南方丘陵山地帶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為骨架,以其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為重要支撐,以點狀分布的國家禁止開發區域為重要組成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
總的要求是,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我國人均能源佔有量低,能源消費總量增長過快,消耗強度高,能源消費供需矛盾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軟肋,必須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我國的水資源總量不足,時空分布不均,水多水少水臟並存,地下水過度超采,必須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我國人均擁有的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資源不足,人均耕地資源面積逼近保障我國農產品供給安全的紅線,必須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同時,要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經濟形態,必須建立循環經濟體系,發展循環經濟。
(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由於部分地區,對國土空間的盲目開發、過度開發、無序開發、分散開發,帶來和造成了森林破壞、濕地萎縮、河湖乾涸、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各種災害頻發等自然生態系統嚴重受損的問題。必須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在我國,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部分地區環境質量較差。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要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的大氣污染治理,深化顆粒物污染防治,加強重金屬污染和土壤污染綜合治理。因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大、增長快,人均排放量不斷增加。必須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加強生態文明 制度建設
制度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要在5個方面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一要加強生態文明考核評價制度建設。必須改變唯GDP的觀念,淡化GDP考核,增加生態文明在考核評價中的權重,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二要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根據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管理制度缺失的問題,必須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如,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要建立限制開發的制度,對依法設立的各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要建立禁止開發的制度。我國耕地、水資源環境等管理制度已經建立,但仍不完善,要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
三要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能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改革和稅費改革,還不到位,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雖已確立,但沒有體現生態價值,生態補償制度正在探索中。要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四要建立市場化機制。建設生態文明,同樣需要依靠市場機制,要用市場化辦法促進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
五要健全責任追究和賠償制度。資源環境是重要的公共產品,對其的破壞和損害要追究責任,進行賠償。要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人人參與、全民行動。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Ⅳ 生態效益是由復雜的什麼帶來的

答案:A

Ⅳ 什麼是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之間是什麼關系

社會效益是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言的.
生態效益更多是注重於對整個自然的生態平衡而言的.

Ⅵ 生態屏障及生態效益

(1)京津冀地區受西北風的影響,多風沙,且山區水土流失嚴重,所以生態屏障的位置應位於北部和西部山地.該生態效益主要從森林的環境作用去分析.主要表現為防風固沙、凈化空氣、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減災防災、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等.
(2)聯系圖乙,從經濟效益分析,第一方面應立足產品質量,提高市場的競爭力,因此要提高技術水平;二是立足提高附加值,進而提高經濟效益,因此要實現產品深度加工,增加優質鋼的生產;三是要立足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因此要改善交通,降低運輸成本.從生態效益分析,提高原料(鐵礦石)與能源(煤炭)利用率;壓縮技術落後、污染重的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減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環境質量.
(3)產業轉入主要影響產業結構、相應基礎設施建設、就業、城市化等方面,進而促進保定的發展.
(4)崇禮能與北京共同申辦2022年冬奧會說明其具有適宜滑雪的地形、氣候條件以及距離北京較近;交通較為便利;基礎設施能滿足冬奧會需要.
故答案為:(1)位置:北部和西部山地.  效益:防風固沙、凈化空氣、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減災防災(保護農田)、美化環境、調節氣候(調節大氣溫度和濕度). 
(2)提高技術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產品質量);實現產品深度加工(延伸產業鏈、增加優質鋼生產);改善交通,降低運輸成本;提高市場佔有率(開拓市場);提高經濟效益(提高產品附加值);  提高原料(鐵礦石)與能源(煤炭)利用率;壓縮技術落後、污染重的企業;實施清潔生產; 減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環境質量.
(3)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改善基礎設施;增加就業;推進城市化進程;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科技文化水平.
(4)滑雪的自然條件好;距離北京近;交通較為便利;有一定的基礎設施.

Ⅶ 生態效益怎麼體現

生態效益也稱為「環境效益」。人類的生產活動可產生兩方面的效果:(1)積極效果,即生產出各種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2)消極效果,即破壞自然資源和污染自然環境。在積極效果方面,生產所獲得的純收益(即利潤)就是經濟效益。在消極效果方面,如生產過程中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如濫伐森林、過度放牧、盲目墾殖等)所引起的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資源浪費等),或排出「三廢」污染環境。凡是破壞自然資源和污染自然環境的生產行為所造成的損失,都是消極的生態效益。因此,在計算人類生產活動的總效益時,經濟效益是正值,生態效益是負值。有些生產活動,如植樹造林、栽花種草等,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美化環境的生態效益。因此,人類在生產活動中,既要考慮提高經濟效益,又要考慮產出最佳的生態效益。

Ⅷ 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包括哪些

林業的生態效來益是指發揮利用樹木源的凈化空氣、調節小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來達到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
經濟效益是指1.對林木本身的直接利用,如採伐樹木、採摘果實、利用樹的葯用價值等.2.對林木的間接利用,如利用樹林的生態作用來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
社會效益主要是指通過協調發展林業的生態和經濟效益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以上是鄙人愚見.

Ⅸ 生態效益的經濟核算如何進行

生態效益用影子價格體系核算。
影響法
影響法是以項目對國民經濟的影響來評價項目的經濟合理性。
基本思路:分析項目的投入產出,對國民經濟的初次影響和二次影響,計算出項目引起的國內增加產值。
初次影響:指由於項目的上馬,引起的對於投入物的需求增加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二次影響:指項目產出的國產經濟凈增值的分配和使用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局限性:投入、產出因素的分類不夠清晰、計算時容易造成重復或者遺漏、部分因素量化困難。
「有無法」和「前後法」
「有無法」是指根據「有項目」和「無項目」的費用,效益差異分析項目的經濟合理性。
「前後法」是指根據「建成項目前」和「建成項目後」的費用,效益差異分析項目的經濟合理性。
在分析新建項目時,兩者是一致的,但在分析改擴建項目時「前後法」會存在一些問題,故一般情況不要用「前後法」。
費用效益分析法
是指從國家宏觀利益出發,通過識別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經濟費用,求得項目的經濟凈收益,判斷項目經濟可行性的過程。
費用效益分析的關鍵:
①准確劃分項目造成的經濟效益和經濟費用。 ②確定影子價格等國民經濟評價的重要參數。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