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態標本
㈠ 如何製作標本
網路資源,共享之:
獸類標本製作方法
獸類標本製作方法
獸類標本是研究獸類學的重要資料之一,也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它可長期保存以便為科研、教學、陳列、觀展服務。可根據需要製成假剝制標本、骨骼標本、液浸標本、附屬物等標本。現將製作各種標本所需工具及製作方法分述如下。
1.剝制工具 解剖刀、解剖剪、骨剪、長鑷子(尖形,前端內側不要帶鋸齒形的)、解剖盤或塑料布、細鉛絲或竹筷、取腦勺(取鉛絲一段,前端砸扁彎成勺狀)、針、線、棉花、竹絲、亞砷酸與明礬相混合的防腐劑。
2.標本的測量 製作前,對標本有關部位的測量是獸類分類學研究必不可少的步驟,只有獲得准確的數據方能更好地鑒別物種。測量的工具和物品包括鋼捲尺、秤、標簽、採集本。測量的內容包括以下幾項(圖3-1)。體重:獸體的全重;體長:吻端至肛門,大型獸為吻端至尾基部;尾長:尾基部到尾端(尾端毛除外)的長度;後足長:自跗關節的最後端至足的最前端(爪除外),對有蹄類動物要測到蹄的前端;耳長:耳殼基部至頂端(簇毛除外)的長度。大型獸類還需測量肩高(肩背中線至前指尖)、胸圍(前肢後面胸部最大周長)、腰圍(後肢前面腰部最小的周長)和臀高(臀部背中線至後趾尖)(圖3-2)。
3.獸類標本的製作
(1)小型獸類標本 可分為科研用的假剝制標本及教學、展覽用的生態標本。
① 假剝制標本(以鼠類為例)
剝皮 將鼠體仰放在解剖盤和塑料布上用解剖刀沿腹部正中肛門前部 開始向胸骨後端切開皮膚,操作時用力不要太猛,以免將腹腔切破而污染皮毛,然後用刀背或小鑷子將切口與後肢相連的皮膚與肌肉分離,將後肢分別往切口處推出,剪斷膝關節並除去小腿上的肌肉(圖3-3a),剝離背部等周圍的肌肉,再把生殖器、直腸與皮膚聯接處剪斷,清理好尾基部周圍的結締組織,用左手捏緊尾基部,右手捏住尾椎骨緩慢往上拉 ,直至完全抽出(圖3-3b),繼續剝至前肢,在肘關節處剪斷,清除肌肉再剝至頭部,用解剖刀緊貼頭骨至耳部,剪或切斷耳根至眼部時,可看到一層白色網膜狀的眼瞼緣,細心切開網膜的下端後,即露出眼球了。剝離上下唇時,先在鼻尖的軟骨處剪斷,然後再用解剖刀剝離下唇,這時皮與肉體已分離,去掉皮內脂肪和貼在皮上的肌肉,均勻塗抹防腐劑,並在四肢骨骼上纏以少許棉花以代替原來的肌肉,再翻轉鼠皮,呈皮朝外直筒狀即可。
填充 削好1根比原尾椎骨稍細而又均勻光滑的竹的假尾椎骨或用鉛絲緊纏棉花製成假尾,插入鼠的尾部末端,假尾要比原尾長一些,以達到腹腔開口處的1/2處為好,這樣一方面可固定尾巴,也可支撐整個身體。然後將蓬鬆的棉花捏成前細後粗形狀,用大鑷子夾緊棉花的前端,從開口處緊插至頭部,再在四肢和軀幹部不足處,適當填上蓬鬆的棉花。這時,削制的尾椎骨應緊貼腹部壓住棉花,使尾椎不至上翹。縫合切口時,要將標本擺正,針從里向外交叉縫制。
整形與固定 標本製做的好壞與整形關系很大。整形時,需將標本橫放在桌面上,頭部向左,將前肢往裡縮,掌面朝下,後肢伸直,跖面朝上與尾平放,眼部用小鑷子將棉花挑開,似微凸的眼球,毛要理齊,兩耳要豎立,頭部稍尖,臀部要拱起(圖3-4)。標簽系於右足,將標本置於固定板上,四肢用大頭針固定,陰干後就製成了假剝制標本了。
② 生態標本 在博物館、教學等單位,常將獸類標本製成生活時的姿態,做為科普用。剝制的方法基本與假剝制標本相同。只是在填裝時還需用鉛絲(大型動物用鋼筋或鋼板)支撐其肢體。所用的鉛絲型號要根據動物本身的大小而定。在頭部、四肢、尾部各用1根鉛絲支撐。頭部的鉛絲先用棉花捲成與頸部原有肌肉粗細長短相同,一端固定在頭骨上。也可將原頭骨保留。另取鉛絲1根由足底沿肢骨後側插入肢內,外留一段做為固定用。穿入的鉛絲沿肢骨彎曲,用線縛於骨骼上,四肢處仍需補充棉花以代替原來的肌肉。尾椎骨的製作不宜用竹子,而必須以鉛絲方能捏成各種姿態。
(2)中型獸類標本製作 中型獸類一般泛指兔、旱獺、巨松鼠、鼬科各種,如黃鼬等,製作方法與小型獸類標本基本相同。這類標本由於體大,腹部開口處要稍大些,用竹絲等做填充物填充軀體時,需加一個竹棍,以便支撐身體。
(3)大型獸類標本製作 大型獸類泛指虎、豹、野豬、鹿類等,其製作方法一般有兩種,即生態標本和不作假體填裝而只保留皮張、頭骨等,做為科研上分類鑒定用。以此類標本為例,製作時可從尾基部至吻端及四肢內側大開口。但在處理帶角的偶蹄類動物時,需在兩角間及頸背開一「丫」字形口,沿角基周圍切離皮膚;角形較大時還需在頸側開刀,此外,四肢的蹄、爪均需留在皮上。
(4)液浸標本製作 對某些小型獸,一次性捕獲較多(如蝙蝠、鼠類等),因野外工作條件無法一次製作完畢或因分類的目的標本干後收縮無法看清、因內部器官的研究需要等目的,為防止腐爛掉毛可使用此法。方法是從腹部開口露出內臟浸泡在75%酒精溶液中,或浸制在5~10%福爾馬林溶液內。浸泡前,需將每個標本繫上已編號的竹簽,便於查閱數據。
(5)蟲蝕法骨骼標本的製作 本法適於製作脊椎動物的各類骨骼標本。以獸類標本為例,過去常採取剝皮去掉內臟再用清水煮熟,用鑷子剔去附著在骨頭上的肌肉製作,但費時費力而且易損傷標本從而影響標本的分類鑒定和收藏。近年來,國內採用鞘翅目昆蟲—皮蠧幼蟲嗜食肉類的習性來清除骨骼上附著的肌肉,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① 形態與蟲源 我們採用的皮蠧身體呈橢圓形,黑色或赤褐色,或具有花紋,身體長度在2~12毫米;幼蟲身體分節,周身有長毛。皮蠧在我國南北方均有分布。它們不但喜食肉類,也咬書籍、衣服、生皮張、葯材等。進行此法時,首先要採集和培殖蟲群,採集皮蠧的時間最好是溫暖的春夏季,這時可用帶骨肉來招引,也可以到皮蠧經常活動的屠宰場、賣骨肉的攤頭、畜產公司皮毛倉庫採集。
② 培養 蟲蝕方法將採集的皮蠧放進四周光滑的容器內,如長方形鐵皮箱、大口的玻璃容器,容器的底面可以鋪上一層棉花,如果容器較大,也可以在一定距離內加上一層大眼的隔板或鐵絲網。為使容器內的空氣流通皮蠧不易爬出,頂端開一窗口,上面蓋細絲網罩即可。將野外捕獲的動物或擬蟲蝕的動物屍體剝皮去掉內臟清洗涼干,風干後放入容器內,這時容器的溫度要保持在27~29℃,濕度不超過70%,為保持一定的溫濕度,可在容器內放進一個盛水的小碟,如溫濕度適中,小型獸類的頭骨僅需十幾個小時即可清除干凈,中型以上動物有時要2~3天。實施此法時要隨時查看,以免蟲蝕過度導致筋骨脫落。完全脫水的干標本,要放人水中浸泡,待肌肉鬆軟晾乾後再進行此法。蟲蝕後的骨骼標本仍保留骨骼的原色,如不做為分類鑒定用,可用4%過氧化氫塗抹骨骼表面,即可獲得潔白的標本。
③ 注意事項 皮蠧是一類重要害蟲,飼養時要嚴防跑出來造成危害,蟲數量過多或停止飼養時可用沸騰的開水澆燙或用火焚燒。
(6)蝙蝠標本的製作 根據用途製作的方法一般有兩種。
① 液浸標本 蝙蝠為群棲動物,有時一次性捕獲較多,除部分製成標本外,其餘的可存放在70%酒精溶液中。方法是在蝙蝠腹部剪一個缺口,其大小以使溶液浸入內臟為准。如搞科研,在液浸前還需將各種測量數據記錄下來,再用繪圖墨水或鉛筆將標本編號寫在竹桿上拴在左足(線要短,以免互相纏繞)放入容器。野外工作結束後,要盡快鑒定,以「種」為單位放人盛有70%酒精溶液的廣口瓶內,瓶外尚需註明學名、產地和採集時間。
② 假剝制標本 利用此法可製成科研用標本。
剝皮 分為背剝與腹剝兩種。由於背毛絨厚不易損傷標本分類,特徵明顯,故以背剝為好。具體操作方法如下。自背部距尾未端1~2厘米處入剪,沿背線剪至腰部,用刀柄輕輕將皮肉分離,至後肢用手捏住,在股骨和身體的連接處剪斷,肌肉除盡,另一後肢也同樣處理。*骨可從基部割下,當切斷生殖器和直腸後,用鑷子夾住尾基部,左手將尾椎拉出,然後將皮翻轉,從胸部剝離皮肉,在上膊骨和肩胛骨處剪斷,拉出並剃去筋肉;處理頭部時,應用刀緊貼頭骨依次切斷耳根、眼緣、上下唇。最後為避免蟲蛀在皮內各處均勻塗以砒霜。
填裝 將毛朝外翻轉,把上膊骨、前臂橈骨及後肢拉回原處,以剝好的竹棍或細鉛絲代替尾椎。取一團比原體積大1倍的棉花,一端折迭成頭骨狀,用鑷子夾住自背開口處向上推至吻端,再用余棉補於不足之處,此時假尾椎要放在棉花的上部。填滿後縫合,吻部不用縫,只需將上唇拉下,遮住下唇即可。將毛理順,腹部朝上進行初步整形。整形時胸部要比原形稍許豐滿,腹部自然低平,其它部位按原形整理。
固定 蝙蝠標本的翼膜陰干後較脆易折,因此,須縫制在硬皮紙上,這樣不僅不易變形,長期使用也不至損壞。方法是先取一張大於單邊展翼標本的硬紙(馬糞紙即可),將已整形的標本腹部朝上平放在紙上縫制。習慣上將右翼折迭,舒展左翼,一個定點一針(圖3-5)。蝙蝠外部形態特徵大都集中於頭部,因此在縫制完畢後,需將耳部(包括耳屏)、鼻葉整理好,在陰干過程中,應小心地加以整形,使其在陰干後仍能保持原來形狀。蝙蝠頭骨也是分類鑒定必不可少的,可隨同標本縫在紙上。
昆蟲標本製作方法:
昆蟲針的使用方法(一)
一般是將昆蟲針直刺入蟲體胸部的中央。為保證分類上的重要特徵不被損傷,並使同一大類標本製作規格化,針叉甲蟲時要避開胸部腹面的胸足基節窩,將針穿刺在右翅鞘的內前方,使針正好穿過右冊中足和後足之間。蝽科等半翅目昆蟲,蟲針應穿插在小盾片略偏右方,這不但保護了小盾片的完整,也不會損壞胸部腹面的喙及喙槽。直翅目的昆蟲,如蝗蟲等,要將昆蟲針插到前胸背板的後方,背中線偏右側,這樣不會破壞前胸背板及腹板上分類特徵的完整性。膜翅目(蜜蜂螞蟻等)及鱗
翅目(蝴蝶、蛾類)昆蟲,是從中央插入,通過中足基節的中間穿出。
短針(二重針)的使用方法,是在一根長針上插上用硬白紙或透明膠片作成的長7.65毫米、寬1.8毫米的小三角紙(或一段長10毫米的火柴棍),再將00號短針刺在三角紙或火柴棍上(針尖向上),最後將昆蟲標本插在短針上。這種方法是專門為製作微小昆蟲設計的。
製作微小不需要展翅的昆蟲標本還有一種方法,是把特製的小三角紙插在昆蟲針上,然後在尖端粘上透明膠液,將蟲體的右側面粘在上面。
二浸制昆蟲標本的製作方法
浸制昆蟲標本保存的大部分是無翅亞綱中的原尾目、彈尾目、雙尾目、纓尾目,以及蜻蜓目、蜉蝣目等等生活在水中的稚蟲和完全變態昆蟲的卵、幼蟲、蛹等。為使蟲體經浸泡後不致變形,採到後比較大的蟲體首先要用開水去煮一下。煮的時間要看蟲體的大小、老嫩以及種類而定,一般煮至蟲體伸直稍硬即可。蟲體較大皮膚厚的幼蟲,煮5-10分鍾才行,小的柔軟的2-3分鍾就夠了。
未經煮過的幼蟲浸在保存液中,往往要收縮改變大小和形狀,
甚至使蟲體變黑。因此,浸泡昆蟲的幼期及其它必要標本時,這個步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條件有限,也可以使用開水熱浴的方法,具體情況和泡方便麵類似^0^
經過水煮或熱浴的標本,立即投入保存液中保存。但較大的蟲體或體內含水過多的種類,經過一段時間,要換液幾次,才能長久保存,不然會因帶入保存液的水分過多而使標本腐爛或污染。
三展示標本的製作方法
供展覽用的昆蟲標本,主要用於普及昆蟲知識、教學及參觀等使用。製作方法是將昆蟲的標本,按照一生的發育次序,如卵、幼蟲的不同齡、蛹、成蟲等,藝術的安排在展覽標本盒裡。同時要將相關材料也放入盒中:被害植物的葉片、天敵、防治或利用的照片等等。使觀眾通過一盒展覽標本就能了解一種昆蟲一生的概貌,以及和環境、天敵的關系。製作展覽盒中的成蟲標本時,需要展翅的種類,則不需要用昆蟲針刺穿固定。而是將標本背面向下,平放在整姿台上,用真尖釘住胸部
展翅整姿。乾燥後將蟲針拔下來,貼在展覽盒適當的位置。幼蟲、卵、蛹可以用吹脹法製作,也可以用浸制標本,不過要將之密封好。浸制標本製作方法特別之處如下:先將標本放入質地好的玻璃瓶中,在標本下襯托上棉花或各種顏色的泡沫塑料,使蟲體不能在玻璃瓶中滾動然後用酒精噴燈或氧化噴火嘴,將玻璃開口的一端燒軟,用鑷子拉成極小的細口,用注射器將保存液注入,再用火燒軟細口使其癒合。按照需要固定在展覽盒中適當的位置。
也可以用玻璃裝標本法,與展覽盒相似,但不用棉花,在標本上下都用玻璃,由於篇幅問題不作介紹,如果需要,請與本站聯系。
四有機玻璃包埋昆蟲標本的方法
採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俗名有機玻璃),把昆蟲標本包埋起來,作成一種類似人造琥珀的昆蟲標本。優點是不怕蟲蛀,不生酶和避免損壞的優點,由於透明度強,便於觀察,作為展覽、教學材料尤為適宜。
材料及工具:
製作有機玻璃包埋的原材料,是從化工原料商店買來的生、熟單體。⑴生單體,是未經過聚合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為無色透
明的液體,在包埋標本時起溶劑的作用。⑵熟單體,是經過聚合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為無色透明的粘稠狀液體,只有在5攝氏度的低溫下才能保持原來的性狀,在高溫下即聚合硬化。因此,生、熟單體應盛於大型玻璃塞廣口瓶中,放在冰箱中保存;為應用時方便和避免處置不當浪費的材料,可用兩個50毫升的小廣口瓶,倒取部分單體以便隨時應用。
准備包埋的昆蟲標本:
最好選擇肢體完整,色澤鮮艷,外表皮比較堅硬些的如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等以及鱗翅目的成蟲,較大昆蟲的內部器官及各種昆蟲的幼體也可用來包埋,只是由於含水量多,需要的手續比較復雜。無論包埋哪種昆蟲,都要事先做好整姿及清潔工作,以便提高清晰美觀度。
制模:
用具是玻璃板(墊底)和載玻片(圍邊)。制模取決於包埋標本的有機玻璃外部形狀:方形、長方形、菱形(如果製作成圓形,也可選用質量較好的不同大小的平底玻璃皿,作為模具)。決定好模具的形狀後,先將所需的玻璃模具擦洗干凈,而且要反復檢查,表面已經有傷痕或起毛的便不能用,以避免脫模時發生困難或製作出來的標本埋塊表面不平整。制模時,先在玻璃板下墊一塊方格紙,以便用載玻片圍出另人滿意的形狀。然後用鑷子蘸少許熟單體滴在載玻片的接縫處的上方使其沿切縫外方自行下流將縫粘合,這樣的粘合處理方法要經過兩次進行。隨後放置在40攝氏度的溫箱中約半小時,使熟單體聚合硬化。
模具制好後,即可注入4-5毫米的熟單體(不能過厚,以免接縫處的黏著部溶解,如有氣泡用解剖針將其刺破)。在放入40攝氏度溫香中12小時使其聚合硬化,作為固定層。如是注入幾次,使硬化後的單體厚度不少於3毫米。為了標記所包埋昆蟲的名稱,在第二次注入熟單體前,將在生單體中浸泡過的,用繪圖墨水清晰書寫的標簽放入,使其溶於熟單體中。擺放的姿勢因情況而定。
包埋:
先將經過整資的乾燥昆蟲標本,浸在生單體中約一小時,使蟲體完全浸透。這時便在預先制好的模具中注入熟單體,但這一次的量決不能超過蟲體厚度的一半,以免放入標本後蟲體漂移位置。然後從生單體中取出標本,使蟲體背面向下,放在模具中的熟單體上。用鑷子或解剖針調整標本的位置,待穩定後,移到有玻璃蓋的盒中,避免灰塵以便日後觀察。這樣聚合雖然時間較長,但不易產生氣泡。2日後用解剖針試探,當熟單體已聚合成半固體狀態尚未完全硬化之前,便可再加入5毫米的熟單體。以後每隔1-2日按上述方法檢查再加入熟單體。但以後的注入最好從模具的一端注入,以免不規則的注入相互擠壓產生不易排出的氣體。
脫模整形:
脫模後,可用剪刀、鋼挫、磨石等修整,尤其是最後聚合的部分。修整後,有些部分會失去光澤,可用布*拋光機進行拋光。
昆蟲標本上的標簽,是一個標本上最原始的記錄,相當於單頁戶口本。製作好的標本要及時插上標簽。 ================
返回
初做好的標本,就要立即插上兩個標簽(有1.5厘米長1.0厘米寬的黑框):上面一個標簽寫有採集地點,海拔高度,採集時間;下面一個寫上寄主或採集方法、環境,採集人姓名。經過研究查對已經有學名的和經過系統研究起出中文名字的昆蟲標本,下面要再加上寫有中名、學名及鑒定人姓名的第三個標簽。經過研究,前人還未發現的新種,在標本下還要加上新種或新亞種標簽。
新種標簽用三種不同的顏色來代表等級,在新種標本中選取最典型的一個,定為正模標本,下面用紅色標簽;在選與正模標本完全相同但性別不同的一個,作為配模標本,用蘭色標簽;其餘的,作為副模,標簽應該是黃色的。
標簽要用繪圖墨水寫清楚,防止日久褪色或不易識別。浸泡在標本瓶中的更要小心。
㈡ 如何製作生物標本
植物標本:1.先將取得植物進行壓制(標號植物的名稱0
2.每天定期更換紙,再壓制
3.將本本固定在標簽紙上(莖的部位和或、果實用細線進行縫固)
4.取一張小紙,計入植物的屬種名,生活環境等
動物標本:1.將捕獲得動物用針將乙醚注入動物體內猝死
(昆蟲) 2將標本固定在泡沫板上(用福爾馬林進行清洗)
3.在風扇下曬干.
㈢ 動植物標本怎麼製作簡易圖
1)壓榨乾燥。將采來並經過修整後的標本,鋪墊好吸水性強的紙數張,矯正好標本花和葉的位置。擺放標本時,應注意顯示植物的自然狀態,避免花、葉壓在一起,互相重疊。應該使標本有一個或幾個花、葉轉過來,以觀察它們的背面。然後把它們用壓榨板或標本夾壓好,並用繩子捆綁緊。
換紙必須勤快,剛採回的新鮮標本,頭3天要每天換紙3~4次,至少換2次,以後可每日換1次。換下來的濕紙曬干,以便再次使用。乾燥需要時間長短,以植物本身性質而定,一般植物的乾燥處理約需要4~5天。鑒別標本乾燥得是否適度的簡單方法是,當我們拿起標本時,如果是沒有乾的標本,個別柔軟的部分,容易彎曲下垂;過於乾燥的標本,很容易彎曲折斷;乾燥適度的標本有彈性,且不易破損。
2)消毒處理。因為植物體上往往有蟲子或卵在其內部,如不消毒,則會被蟲子蛀食破壞。
消毒方法可以將壓乾的標本放在消毒室或消毒箱內,再放敵敵畏於玻璃器皿內,置入室內或箱內,利用氣熏法殺蟲。約3天後取出即可裝幀。
3)上台紙、貼標簽。把已經乾燥的標本放在台紙上,擺好位置,盡量作到美觀,尤其應注意標本的花枝不可太近台紙邊緣,否則易碰壞。固定的方法有多種。可用線將標本牢固地縫在台紙上;也可以用紙條貼在台紙上,或在台紙上要固定植物枝條的地方。用刀各割一個小口(寬窄正好能穿過紙條),穿過紙條,把紙條的兩端粘貼在台紙的背面。
每件臘葉標本必須附有標簽。標簽是標本的科學證明,標簽要按野外記錄逐項填寫清楚。通常貼在台紙的右下角。
4)貼標本襯紙。最後,將一張跟台紙同樣大小的油光紙貼在台紙上端的邊緣,使油光紙蓋在標本上面,以保護標本。
目的要求:初步掌握製作臘葉標本的方法。
材料用具: 採集來的植物,舊報紙或草紙,刷子或紗布,標本夾或兩塊比台紙大一些的木板和書,吸水紙或棉絮,台紙,標簽,膠水,膠帶或縫衣針和線,毛筆,刀片,剪刀,玻璃紙。
製作方法 :
從採集來的同一種植物中選擇各個器官最完備的做標本。用刷子或紗布擦掉標本上的污物,保持標本清潔美觀。把整理好的標本夾在乾燥的舊報紙或草紙中,用標本夾壓起來,或者放在兩塊木板中間,上面用書或磚頭壓緊。在壓的時候,應該注意標本是否平整,葉和花的位置是否自然,避免互相遮蓋。如果標本過長過大或者枝葉過密,應該加以適當修剪或彎折。如有硬刺,要先壓平。有些植物的葉片背腹面是有顯著區別的,要把一部分葉片翻過來。
壓標本的地方要通風、有陽光,否則標本就不容易乾燥,而且會捲曲、變黑,失去原有的綠色。花的上面必須放吸水紙或棉絮。每天要用干紙替換濕紙,濕紙曬干或烘乾以後還可以用。在換紙的時候要注意擺正植物的姿態。也可以把植物夾在吸水紙里,用熨斗熨平。
植物壓干以後,就用線或膠帶選幾個點固定在台紙上。小的植物或枝葉柔軟的標本,可以用毛筆蘸膠水塗在標本的一面,粘貼在台紙上,略微用力按一按,擱置半天到一天,等它陰干後再用膠帶把膠水
沒有粘牢的部分在台紙上固定起來。如果用針葉樹的枝條做標本,最好先把它浸泡在開水裡,或者放在稀薄的膠水中蘸一下,然後壓平,這樣可以防止針葉散落。
臘葉標本製作完畢以後,要在台紙的右下角貼上標簽,註明編號、
科名、學名、中名、俗名、產地、採集日期、採集者
㈣ 保護環境的標本有什麼
環境保護一般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環境保護方式包括:採取行政、法律、經濟、科學技術、民間自發環保組織等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以求自然環境同人文環境、經濟環境共同平衡可持續發展,擴大有用資源的再生產,保證社會的發展。
自然環境
為了防止自然環境的惡化,對山脈、綠水、藍天、大海的保護。這里就涉及到了不能私自采礦或濫伐樹木, 盡量減少亂排(污水)亂放(污氣)、不能過度放牧、不能過度開荒、不能過度開發自然資源、不能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等等,這個層面屬於宏觀的,主要依靠各級政府行使自己的職能、進行調控,才能夠解決。對自然的保護要做到人人有責!
地球生物
包括物種的保全,植物植被的養護,動物的回歸,維護生物多樣性,轉基因的合理、慎用,瀕臨滅絕生物的特殊保護,滅絕物種的恢復,棲息地的擴大,人類與生物的和諧共處,不欺負其他物種等等。
人類環境
使環境更適合人類工作和勞動的需要。這就涉及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玩的方方面面,都要符合科學、衛生、健康、綠色的要求。這個層面屬於微觀的,既要靠公民的自覺行動,又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法規作保證,依靠社區的組織教育來引導,要工學兵商各行各業齊抓共管,才能解決。地球上每一個人都是有權力保護地球,也有權力享有地球上的一切,海洋、高山、森林這些都是自然,也是每一個人應該去愛護的。
作為公民來說,我們對於居住生活環境的保護,就是間接或直接地保護了自然環境;我們破壞了居住生活環境,就會間接或直接地破壞了自然環境。
㈤ 標本怎麼做
網路資源,共享之:
獸類標本製作方法
獸類標本製作方法
獸類標本是研究獸類學的重要資料之一,也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它可長期保存以便為科研、教學、陳列、觀展服務。可根據需要製成假剝制標本、骨骼標本、液浸標本、附屬物等標本。現將製作各種標本所需工具及製作方法分述如下。
1.剝制工具 解剖刀、解剖剪、骨剪、長鑷子(尖形,前端內側不要帶鋸齒形的)、解剖盤或塑料布、細鉛絲或竹筷、取腦勺(取鉛絲一段,前端砸扁彎成勺狀)、針、線、棉花、竹絲、亞砷酸與明礬相混合的防腐劑。
2.標本的測量 製作前,對標本有關部位的測量是獸類分類學研究必不可少的步驟,只有獲得准確的數據方能更好地鑒別物種。測量的工具和物品包括鋼捲尺、秤、標簽、採集本。測量的內容包括以下幾項(圖3-1)。體重:獸體的全重;體長:吻端至肛門,大型獸為吻端至尾基部;尾長:尾基部到尾端(尾端毛除外)的長度;後足長:自跗關節的最後端至足的最前端(爪除外),對有蹄類動物要測到蹄的前端;耳長:耳殼基部至頂端(簇毛除外)的長度。大型獸類還需測量肩高(肩背中線至前指尖)、胸圍(前肢後面胸部最大周長)、腰圍(後肢前面腰部最小的周長)和臀高(臀部背中線至後趾尖)(圖3-2)。
3.獸類標本的製作
(1)小型獸類標本 可分為科研用的假剝制標本及教學、展覽用的生態標本。
① 假剝制標本(以鼠類為例)
剝皮 將鼠體仰放在解剖盤和塑料布上用解剖刀沿腹部正中肛門前部 開始向胸骨後端切開皮膚,操作時用力不要太猛,以免將腹腔切破而污染皮毛,然後用刀背或小鑷子將切口與後肢相連的皮膚與肌肉分離,將後肢分別往切口處推出,剪斷膝關節並除去小腿上的肌肉(圖3-3a),剝離背部等周圍的肌肉,再把生殖器、直腸與皮膚聯接處剪斷,清理好尾基部周圍的結締組織,用左手捏緊尾基部,右手捏住尾椎骨緩慢往上拉 ,直至完全抽出(圖3-3b),繼續剝至前肢,在肘關節處剪斷,清除肌肉再剝至頭部,用解剖刀緊貼頭骨至耳部,剪或切斷耳根至眼部時,可看到一層白色網膜狀的眼瞼緣,細心切開網膜的下端後,即露出眼球了。剝離上下唇時,先在鼻尖的軟骨處剪斷,然後再用解剖刀剝離下唇,這時皮與肉體已分離,去掉皮內脂肪和貼在皮上的肌肉,均勻塗抹防腐劑,並在四肢骨骼上纏以少許棉花以代替原來的肌肉,再翻轉鼠皮,呈皮朝外直筒狀即可。
填充 削好1根比原尾椎骨稍細而又均勻光滑的竹的假尾椎骨或用鉛絲緊纏棉花製成假尾,插入鼠的尾部末端,假尾要比原尾長一些,以達到腹腔開口處的1/2處為好,這樣一方面可固定尾巴,也可支撐整個身體。然後將蓬鬆的棉花捏成前細後粗形狀,用大鑷子夾緊棉花的前端,從開口處緊插至頭部,再在四肢和軀幹部不足處,適當填上蓬鬆的棉花。這時,削制的尾椎骨應緊貼腹部壓住棉花,使尾椎不至上翹。縫合切口時,要將標本擺正,針從里向外交叉縫制。
整形與固定 標本製做的好壞與整形關系很大。整形時,需將標本橫放在桌面上,頭部向左,將前肢往裡縮,掌面朝下,後肢伸直,跖面朝上與尾平放,眼部用小鑷子將棉花挑開,似微凸的眼球,毛要理齊,兩耳要豎立,頭部稍尖,臀部要拱起(圖3-4)。標簽系於右足,將標本置於固定板上,四肢用大頭針固定,陰干後就製成了假剝制標本了。
② 生態標本 在博物館、教學等單位,常將獸類標本製成生活時的姿態,做為科普用。剝制的方法基本與假剝制標本相同。只是在填裝時還需用鉛絲(大型動物用鋼筋或鋼板)支撐其肢體。所用的鉛絲型號要根據動物本身的大小而定。在頭部、四肢、尾部各用1根鉛絲支撐。頭部的鉛絲先用棉花捲成與頸部原有肌肉粗細長短相同,一端固定在頭骨上。也可將原頭骨保留。另取鉛絲1根由足底沿肢骨後側插入肢內,外留一段做為固定用。穿入的鉛絲沿肢骨彎曲,用線縛於骨骼上,四肢處仍需補充棉花以代替原來的肌肉。尾椎骨的製作不宜用竹子,而必須以鉛絲方能捏成各種姿態。
(2)中型獸類標本製作 中型獸類一般泛指兔、旱獺、巨松鼠、鼬科各種,如黃鼬等,製作方法與小型獸類標本基本相同。這類標本由於體大,腹部開口處要稍大些,用竹絲等做填充物填充軀體時,需加一個竹棍,以便支撐身體。
(3)大型獸類標本製作 大型獸類泛指虎、豹、野豬、鹿類等,其製作方法一般有兩種,即生態標本和不作假體填裝而只保留皮張、頭骨等,做為科研上分類鑒定用。以此類標本為例,製作時可從尾基部至吻端及四肢內側大開口。但在處理帶角的偶蹄類動物時,需在兩角間及頸背開一「丫」字形口,沿角基周圍切離皮膚;角形較大時還需在頸側開刀,此外,四肢的蹄、爪均需留在皮上。
(4)液浸標本製作 對某些小型獸,一次性捕獲較多(如蝙蝠、鼠類等),因野外工作條件無法一次製作完畢或因分類的目的標本干後收縮無法看清、因內部器官的研究需要等目的,為防止腐爛掉毛可使用此法。方法是從腹部開口露出內臟浸泡在75%酒精溶液中,或浸制在5~10%福爾馬林溶液內。浸泡前,需將每個標本繫上已編號的竹簽,便於查閱數據。
(5)蟲蝕法骨骼標本的製作 本法適於製作脊椎動物的各類骨骼標本。以獸類標本為例,過去常採取剝皮去掉內臟再用清水煮熟,用鑷子剔去附著在骨頭上的肌肉製作,但費時費力而且易損傷標本從而影響標本的分類鑒定和收藏。近年來,國內採用鞘翅目昆蟲—皮蠧幼蟲嗜食肉類的習性來清除骨骼上附著的肌肉,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① 形態與蟲源 我們採用的皮蠧身體呈橢圓形,黑色或赤褐色,或具有花紋,身體長度在2~12毫米;幼蟲身體分節,周身有長毛。皮蠧在我國南北方均有分布。它們不但喜食肉類,也咬書籍、衣服、生皮張、葯材等。進行此法時,首先要採集和培殖蟲群,採集皮蠧的時間最好是溫暖的春夏季,這時可用帶骨肉來招引,也可以到皮蠧經常活動的屠宰場、賣骨肉的攤頭、畜產公司皮毛倉庫採集。
② 培養 蟲蝕方法將採集的皮蠧放進四周光滑的容器內,如長方形鐵皮箱、大口的玻璃容器,容器的底面可以鋪上一層棉花,如果容器較大,也可以在一定距離內加上一層大眼的隔板或鐵絲網。為使容器內的空氣流通皮蠧不易爬出,頂端開一窗口,上面蓋細絲網罩即可。將野外捕獲的動物或擬蟲蝕的動物屍體剝皮去掉內臟清洗涼干,風干後放入容器內,這時容器的溫度要保持在27~29℃,濕度不超過70%,為保持一定的溫濕度,可在容器內放進一個盛水的小碟,如溫濕度適中,小型獸類的頭骨僅需十幾個小時即可清除干凈,中型以上動物有時要2~3天。實施此法時要隨時查看,以免蟲蝕過度導致筋骨脫落。完全脫水的干標本,要放人水中浸泡,待肌肉鬆軟晾乾後再進行此法。蟲蝕後的骨骼標本仍保留骨骼的原色,如不做為分類鑒定用,可用4%過氧化氫塗抹骨骼表面,即可獲得潔白的標本。
③ 注意事項 皮蠧是一類重要害蟲,飼養時要嚴防跑出來造成危害,蟲數量過多或停止飼養時可用沸騰的開水澆燙或用火焚燒。
(6)蝙蝠標本的製作 根據用途製作的方法一般有兩種。
① 液浸標本 蝙蝠為群棲動物,有時一次性捕獲較多,除部分製成標本外,其餘的可存放在70%酒精溶液中。方法是在蝙蝠腹部剪一個缺口,其大小以使溶液浸入內臟為准。如搞科研,在液浸前還需將各種測量數據記錄下來,再用繪圖墨水或鉛筆將標本編號寫在竹桿上拴在左足(線要短,以免互相纏繞)放入容器。野外工作結束後,要盡快鑒定,以「種」為單位放人盛有70%酒精溶液的廣口瓶內,瓶外尚需註明學名、產地和採集時間。
② 假剝制標本 利用此法可製成科研用標本。
剝皮 分為背剝與腹剝兩種。由於背毛絨厚不易損傷標本分類,特徵明顯,故以背剝為好。具體操作方法如下。自背部距尾未端1~2厘米處入剪,沿背線剪至腰部,用刀柄輕輕將皮肉分離,至後肢用手捏住,在股骨和身體的連接處剪斷,肌肉除盡,另一後肢也同樣處理。*骨可從基部割下,當切斷生殖器和直腸後,用鑷子夾住尾基部,左手將尾椎拉出,然後將皮翻轉,從胸部剝離皮肉,在上膊骨和肩胛骨處剪斷,拉出並剃去筋肉;處理頭部時,應用刀緊貼頭骨依次切斷耳根、眼緣、上下唇。最後為避免蟲蛀在皮內各處均勻塗以砒霜。
填裝 將毛朝外翻轉,把上膊骨、前臂橈骨及後肢拉回原處,以剝好的竹棍或細鉛絲代替尾椎。取一團比原體積大1倍的棉花,一端折迭成頭骨狀,用鑷子夾住自背開口處向上推至吻端,再用余棉補於不足之處,此時假尾椎要放在棉花的上部。填滿後縫合,吻部不用縫,只需將上唇拉下,遮住下唇即可。將毛理順,腹部朝上進行初步整形。整形時胸部要比原形稍許豐滿,腹部自然低平,其它部位按原形整理。
固定 蝙蝠標本的翼膜陰干後較脆易折,因此,須縫制在硬皮紙上,這樣不僅不易變形,長期使用也不至損壞。方法是先取一張大於單邊展翼標本的硬紙(馬糞紙即可),將已整形的標本腹部朝上平放在紙上縫制。習慣上將右翼折迭,舒展左翼,一個定點一針(圖3-5)。蝙蝠外部形態特徵大都集中於頭部,因此在縫制完畢後,需將耳部(包括耳屏)、鼻葉整理好,在陰干過程中,應小心地加以整形,使其在陰干後仍能保持原來形狀。蝙蝠頭骨也是分類鑒定必不可少的,可隨同標本縫在紙上。
昆蟲標本製作方法:
昆蟲針的使用方法(一)
一般是將昆蟲針直刺入蟲體胸部的中央。為保證分類上的重要特徵不被損傷,並使同一大類標本製作規格化,針叉甲蟲時要避開胸部腹面的胸足基節窩,將針穿刺在右翅鞘的內前方,使針正好穿過右冊中足和後足之間。蝽科等半翅目昆蟲,蟲針應穿插在小盾片略偏右方,這不但保護了小盾片的完整,也不會損壞胸部腹面的喙及喙槽。直翅目的昆蟲,如蝗蟲等,要將昆蟲針插到前胸背板的後方,背中線偏右側,這樣不會破壞前胸背板及腹板上分類特徵的完整性。膜翅目(蜜蜂螞蟻等)及鱗
翅目(蝴蝶、蛾類)昆蟲,是從中央插入,通過中足基節的中間穿出。
短針(二重針)的使用方法,是在一根長針上插上用硬白紙或透明膠片作成的長7.65毫米、寬1.8毫米的小三角紙(或一段長10毫米的火柴棍),再將00號短針刺在三角紙或火柴棍上(針尖向上),最後將昆蟲標本插在短針上。這種方法是專門為製作微小昆蟲設計的。
製作微小不需要展翅的昆蟲標本還有一種方法,是把特製的小三角紙插在昆蟲針上,然後在尖端粘上透明膠液,將蟲體的右側面粘在上面。
二浸制昆蟲標本的製作方法
浸制昆蟲標本保存的大部分是無翅亞綱中的原尾目、彈尾目、雙尾目、纓尾目,以及蜻蜓目、蜉蝣目等等生活在水中的稚蟲和完全變態昆蟲的卵、幼蟲、蛹等。為使蟲體經浸泡後不致變形,採到後比較大的蟲體首先要用開水去煮一下。煮的時間要看蟲體的大小、老嫩以及種類而定,一般煮至蟲體伸直稍硬即可。蟲體較大皮膚厚的幼蟲,煮5-10分鍾才行,小的柔軟的2-3分鍾就夠了。
未經煮過的幼蟲浸在保存液中,往往要收縮改變大小和形狀,
甚至使蟲體變黑。因此,浸泡昆蟲的幼期及其它必要標本時,這個步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條件有限,也可以使用開水熱浴的方法,具體情況和泡方便麵類似^0^
經過水煮或熱浴的標本,立即投入保存液中保存。但較大的蟲體或體內含水過多的種類,經過一段時間,要換液幾次,才能長久保存,不然會因帶入保存液的水分過多而使標本腐爛或污染。
三展示標本的製作方法
供展覽用的昆蟲標本,主要用於普及昆蟲知識、教學及參觀等使用。製作方法是將昆蟲的標本,按照一生的發育次序,如卵、幼蟲的不同齡、蛹、成蟲等,藝術的安排在展覽標本盒裡。同時要將相關材料也放入盒中:被害植物的葉片、天敵、防治或利用的照片等等。使觀眾通過一盒展覽標本就能了解一種昆蟲一生的概貌,以及和環境、天敵的關系。製作展覽盒中的成蟲標本時,需要展翅的種類,則不需要用昆蟲針刺穿固定。而是將標本背面向下,平放在整姿台上,用真尖釘住胸部
展翅整姿。乾燥後將蟲針拔下來,貼在展覽盒適當的位置。幼蟲、卵、蛹可以用吹脹法製作,也可以用浸制標本,不過要將之密封好。浸制標本製作方法特別之處如下:先將標本放入質地好的玻璃瓶中,在標本下襯托上棉花或各種顏色的泡沫塑料,使蟲體不能在玻璃瓶中滾動然後用酒精噴燈或氧化噴火嘴,將玻璃開口的一端燒軟,用鑷子拉成極小的細口,用注射器將保存液注入,再用火燒軟細口使其癒合。按照需要固定在展覽盒中適當的位置。
也可以用玻璃裝標本法,與展覽盒相似,但不用棉花,在標本上下都用玻璃,由於篇幅問題不作介紹,如果需要,請與本站聯系。
四有機玻璃包埋昆蟲標本的方法
採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俗名有機玻璃),把昆蟲標本包埋起來,作成一種類似人造琥珀的昆蟲標本。優點是不怕蟲蛀,不生酶和避免損壞的優點,由於透明度強,便於觀察,作為展覽、教學材料尤為適宜。
材料及工具:
製作有機玻璃包埋的原材料,是從化工原料商店買來的生、熟單體。⑴生單體,是未經過聚合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為無色透
明的液體,在包埋標本時起溶劑的作用。⑵熟單體,是經過聚合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為無色透明的粘稠狀液體,只有在5攝氏度的低溫下才能保持原來的性狀,在高溫下即聚合硬化。因此,生、熟單體應盛於大型玻璃塞廣口瓶中,放在冰箱中保存;為應用時方便和避免處置不當浪費的材料,可用兩個50毫升的小廣口瓶,倒取部分單體以便隨時應用。
准備包埋的昆蟲標本:
最好選擇肢體完整,色澤鮮艷,外表皮比較堅硬些的如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等以及鱗翅目的成蟲,較大昆蟲的內部器官及各種昆蟲的幼體也可用來包埋,只是由於含水量多,需要的手續比較復雜。無論包埋哪種昆蟲,都要事先做好整姿及清潔工作,以便提高清晰美觀度。
制模:
用具是玻璃板(墊底)和載玻片(圍邊)。制模取決於包埋標本的有機玻璃外部形狀:方形、長方形、菱形(如果製作成圓形,也可選用質量較好的不同大小的平底玻璃皿,作為模具)。決定好模具的形狀後,先將所需的玻璃模具擦洗干凈,而且要反復檢查,表面已經有傷痕或起毛的便不能用,以避免脫模時發生困難或製作出來的標本埋塊表面不平整。制模時,先在玻璃板下墊一塊方格紙,以便用載玻片圍出另人滿意的形狀。然後用鑷子蘸少許熟單體滴在載玻片的接縫處的上方使其沿切縫外方自行下流將縫粘合,這樣的粘合處理方法要經過兩次進行。隨後放置在40攝氏度的溫箱中約半小時,使熟單體聚合硬化。
模具制好後,即可注入4-5毫米的熟單體(不能過厚,以免接縫處的黏著部溶解,如有氣泡用解剖針將其刺破)。在放入40攝氏度溫香中12小時使其聚合硬化,作為固定層。如是注入幾次,使硬化後的單體厚度不少於3毫米。為了標記所包埋昆蟲的名稱,在第二次注入熟單體前,將在生單體中浸泡過的,用繪圖墨水清晰書寫的標簽放入,使其溶於熟單體中。擺放的姿勢因情況而定。
包埋:
先將經過整資的乾燥昆蟲標本,浸在生單體中約一小時,使蟲體完全浸透。這時便在預先制好的模具中注入熟單體,但這一次的量決不能超過蟲體厚度的一半,以免放入標本後蟲體漂移位置。然後從生單體中取出標本,使蟲體背面向下,放在模具中的熟單體上。用鑷子或解剖針調整標本的位置,待穩定後,移到有玻璃蓋的盒中,避免灰塵以便日後觀察。這樣聚合雖然時間較長,但不易產生氣泡。2日後用解剖針試探,當熟單體已聚合成半固體狀態尚未完全硬化之前,便可再加入5毫米的熟單體。以後每隔1-2日按上述方法檢查再加入熟單體。但以後的注入最好從模具的一端注入,以免不規則的注入相互擠壓產生不易排出的氣體。
脫模整形:
脫模後,可用剪刀、鋼挫、磨石等修整,尤其是最後聚合的部分。修整後,有些部分會失去光澤,可用布*拋光機進行拋光。
昆蟲標本上的標簽,是一個標本上最原始的記錄,相當於單頁戶口本。製作好的標本要及時插上標簽。 ================
返回
初做好的標本,就要立即插上兩個標簽(有1.5厘米長1.0厘米寬的黑框):上面一個標簽寫有採集地點,海拔高度,採集時間;下面一個寫上寄主或採集方法、環境,採集人姓名。經過研究查對已經有學名的和經過系統研究起出中文名字的昆蟲標本,下面要再加上寫有中名、學名及鑒定人姓名的第三個標簽。經過研究,前人還未發現的新種,在標本下還要加上新種或新亞種標簽。
新種標簽用三種不同的顏色來代表等級,在新種標本中選取最典型的一個,定為正模標本,下面用紅色標簽;在選與正模標本完全相同但性別不同的一個,作為配模標本,用蘭色標簽;其餘的,作為副模,標簽應該是黃色的。
標簽要用繪圖墨水寫清楚,防止日久褪色或不易識別。浸泡在標本瓶中的更要小心。
㈥ 養的寵物死了 怎樣把它們做成標本
獸類標本製作方法
獸類標本是研究獸類學的重要資料之一,也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它可長期保存以便為科研、教學、陳列、觀展服務。可根據需要製成假剝制標本、骨骼標本、液浸標本、附屬物等標本。現將製作各種標本所需工具及製作方法分述如下。
1.剝制工具 解剖刀、解剖剪、骨剪、長鑷子(尖形,前端內側不要帶鋸齒形的)、解剖盤或塑料布、細鉛絲或竹筷、取腦勺(取鉛絲一段,前端砸扁彎成勺狀)、針、線、棉花、竹絲、亞砷酸與明礬相混合的防腐劑。
2.標本的測量 製作前,對標本有關部位的測量是獸類分類學研究必不可少的步驟,只有獲得准確的數據方能更好地鑒別物種。測量的工具和物品包括鋼捲尺、秤、標簽、採集本。測量的內容包括以下幾項。體重:獸體的全重;體長:吻端至肛門,大型獸為吻端至尾基部;尾長:尾基部到尾端(尾端毛除外)的長度;後足長:自跗關節的最後端至足的最前端(爪除外),對有蹄類動物要測到蹄的前端;耳長:耳殼基部至頂端(簇毛除外)的長度。大型獸類還需測量肩高(肩背中線至前指尖)、胸圍(前肢後面胸部最大周長)、腰圍(後肢前面腰部最小的周長)和臀高(臀部背中線至後趾尖)。
3.獸類標本的製作
(1)小型獸類標本 可分為科研用的假剝制標本及教學、展覽用的生態標本。
① 假剝制標本(以鼠類為例)
剝皮
將鼠體仰放在解剖盤和塑料布上用解剖刀沿腹部正中肛門前部 開始向胸骨後端切開皮膚,操作時用力不要太猛,以免將腹腔切破而污染皮毛,然後用刀背或小鑷子將切口與後肢相連的皮膚與肌肉分離,將後肢分別往切口處推出,剪斷膝關節並除去小腿上的肌肉,剝離背部等周圍的肌肉,再把生殖器、直腸與皮膚聯接處剪斷,清理好尾基部周圍的結締組織,用左手捏緊尾基部,右手捏住尾椎骨緩慢往上拉 ,直至完全抽出,繼續剝至前肢,在肘關節處剪斷,清除肌肉再剝至頭部,用解剖刀緊貼頭骨至耳部,剪或切斷耳根至眼部時,可看到一層白色網膜狀的眼瞼緣,細心切開網膜的下端後,即露出眼球了。剝離上下唇時,先在鼻尖的軟骨處剪斷,然後再用解剖刀剝離下唇,這時皮與肉體已分離,去掉皮內脂肪和貼在皮上的肌肉,均勻塗抹防腐劑,並在四肢骨骼上纏以少許棉花以代替原來的肌肉,再翻轉鼠皮,呈皮朝外直筒狀即可。
填充
削好1根比原尾椎骨稍細而又均勻光滑的竹的假尾椎骨或用鉛絲緊纏棉花製成假尾,插入鼠的尾部末端,假尾要比原尾長一些,以達到腹腔開口處的1/2處為好,這樣一方面可固定尾巴,也可支撐整個身體。然後將蓬鬆的棉花捏成前細後粗形狀,用大鑷子夾緊棉花的前端,從開口處緊插至頭部,再在四肢和軀幹部不足處,適當填上蓬鬆的棉花。這時,削制的尾椎骨應緊貼腹部壓住棉花,使尾椎不至上翹。縫合切口時,要將標本擺正,針從里向外交叉縫制。
整形與固定
標本製做的好壞與整形關系很大。整形時,需將標本橫放在桌面上,頭部向左,將前肢往裡縮,掌面朝下,後肢伸直,跖面朝上與尾平放,眼部用小鑷子將棉花挑開,似微凸的眼球,毛要理齊,兩耳要豎立,頭部稍尖,臀部要拱起。標簽系於右足,將標本置於固定板上,四肢用大頭針固定,陰干後就製成了假剝制標本了。 ② 生態標本 在博物館、教學等單位,常將獸類標本製成生活時的姿態,做為科普用。剝制的方法基本與假剝制標本相同。只是在填裝時還需用鉛絲(大型動物用鋼筋或鋼板)支撐其肢體。所用的鉛絲型號要根據動物本身的大小而定。在頭部、四肢、尾部各用1根鉛絲支撐。頭部的鉛絲先用棉花捲成與頸部原有肌肉粗細長短相同,一端固定在頭骨上。也可將原頭骨保留。另取鉛絲1根由足底沿肢骨後側插入肢內,外留一段做為固定用。穿入的鉛絲沿肢骨彎曲,用線縛於骨骼上,四肢處仍需補充棉花以代替原來的肌肉。尾椎骨的製作不宜用竹子,而必須以鉛絲方能捏成各種姿態。
(2)中型獸類標本製作 中型獸類一般泛指兔、旱獺、巨松鼠、鼬科各種,如黃鼬等,製作方法與小型獸類標本基本相同。這類標本由於體大,腹部開口處要稍大些,用竹絲等做填充物填充軀體時,需加一個竹棍,以便支撐身體。
(3)大型獸類標本製作 大型獸類泛指虎、豹、野豬、鹿類等,其製作方法一般有兩種,即生態標本和不作假體填裝而只保留皮張、頭骨等,做為科研上分類鑒定用。以此類標本為例,製作時可從尾基部至吻端及四肢內側大開口。但在處理帶角的偶蹄類動物時,需在兩角間及頸背開一「丫」字形口,沿角基周圍切離皮膚;角形較大時還需在頸側開刀,此外,四肢的蹄、爪均需留在皮上。
(4)液浸標本製作 對某些小型獸,一次性捕獲較多(如蝙蝠、鼠類等),因野外工作條件無法一次製作完畢或因分類的目的標本干後收縮無法看清、因內部器官的研究需要等目的,為防止腐爛掉毛可使用此法。方法是從腹部開口露出內臟浸泡在75%酒精溶液中,或浸制在5~10%福爾馬林溶液內。浸泡前,需將每個標本繫上已編號的竹簽,便於查閱數據。
(5)蟲蝕法骨骼標本的製作 本法適於製作脊椎動物的各類骨骼標本。以獸類標本為例,過去常採取剝皮去掉內臟再用清水煮熟,用鑷子剔去附著在骨頭上的肌肉製作,但費時費力而且易損傷標本從而影響標本的分類鑒定和收藏。近年來,國內採用鞘翅目昆蟲—皮蠧幼蟲嗜食肉類的習性來清除骨骼上附著的肌肉,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① 形態與蟲源
我們採用的皮蠧身體呈橢圓形,黑色或赤褐色,或具有花紋,身體長度在2~12毫米;幼蟲身體分節,周身有長毛。皮蠧在我國南北方均有分布。它們不但喜食肉類,也咬書籍、衣服、生皮張、葯材等。進行此法時,首先要採集和培殖蟲群,採集皮蠧的時間最好是溫暖的春夏季,這時可用帶骨肉來招引,也可以到皮蠧經常活動的屠宰場、賣骨肉的攤頭、畜產公司皮毛倉庫採集。
② 培養
蟲蝕方法將採集的皮蠧放進四周光滑的容器內,如長方形鐵皮箱、大口的玻璃容器,容器的底面可以鋪上一層棉花,如果容器較大,也可以在一定距離內加上一層大眼的隔板或鐵絲網。為使容器內的空氣流通皮蠧不易爬出,頂端開一窗口,上面蓋細絲網罩即可。將野外捕獲的動物或擬蟲蝕的動物屍體剝皮去掉內臟清洗涼干,風干後放入容器內,這時容器的溫度要保持在27~29℃,濕度不超過70%,為保持一定的溫濕度,可在容器內放進一個盛水的小碟,如溫濕度適中,小型獸類的頭骨僅需十幾個小時即可清除干凈,中型以上動物有時要2~3天。實施此法時要隨時查看,以免蟲蝕過度導致筋骨脫落。完全脫水的干標本,要放人水中浸泡,待肌肉鬆軟晾乾後再進行此法。蟲蝕後的骨骼標本仍保留骨骼的原色,如不做為分類鑒定用,可用4%過氧化氫塗抹骨骼表面,即可獲得潔白的標本。
③ 注意事項
皮蠧是一類重要害蟲,飼養時要嚴防跑出來造成危害,蟲數量過多或停止飼養時可用沸騰的開水澆燙或用火焚燒。
(6)蝙蝠標本的製作 根據用途製作的方法一般有兩種。
① 液浸標本
蝙蝠為群棲動物,有時一次性捕獲較多,除部分製成標本外,其餘的可存放在70%酒精溶液中。方法是在蝙蝠腹部剪一個缺口,其大小以使溶液浸入內臟為准。如搞科研,在液浸前還需將各種測量數據記錄下來,再用繪圖墨水或鉛筆將標本編號寫在竹桿上拴在左足(線要短,以免互相纏繞)放入容器。野外工作結束後,要盡快鑒定,以「種」為單位放人盛有70%酒精溶液的廣口瓶內,瓶外尚需註明學名、產地和採集時間。
② 假剝制標本
利用此法可製成科研用標本。
剝皮 分為背剝與腹剝兩種。由於背毛絨厚不易損傷標本分類,特徵明顯,故以背剝為好。具體操作方法如下。自背部距尾未端1~2厘米處入剪,沿背線剪至腰部,用刀柄輕輕將皮肉分離,至後肢用手捏住,在股骨和身體的連接處剪斷,肌肉除盡,另一後肢也同樣處理。陰莖骨可從基部割下,當切斷生殖器和直腸後,用鑷子夾住尾基部,左手將尾椎拉出,然後將皮翻轉,從胸部剝離皮肉,在上膊骨和肩胛骨處剪斷,拉出並剃去筋肉;處理頭部時,應用刀緊貼頭骨依次切斷耳根、眼緣、上下唇。最後為避免蟲蛀在皮內各處均勻塗以砒霜。
填裝
將毛朝外翻轉,把上膊骨、前臂橈骨及後肢拉回原處,以剝好的竹棍或細鉛絲代替尾椎。取一團比原體積大1倍的棉花,一端折迭成頭骨狀,用鑷子夾住自背開口處向上推至吻端,再用余棉補於不足之處,此時假尾椎要放在棉花的上部。填滿後縫合,吻部不用縫,只需將上唇拉下,遮住下唇即可。將毛理順,腹部朝上進行初步整形。整形時胸部要比原形稍許豐滿,腹部自然低平,其它部位按原形整理。
固定
蝙蝠標本的翼膜陰干後較脆易折,因此,須縫制在硬皮紙上,這樣不僅不易變形,長期使用也不至損壞。方法是先取一張大於單邊展翼標本的硬紙(馬糞紙即可),將已整形的標本腹部朝上平放在紙上縫制。習慣上將右翼折迭,舒展左翼,一個定點一針。蝙蝠外部形態特徵大都集中於頭部,因此在縫制完畢後,需將耳部(包括耳屏)、鼻葉整理好,在陰干過程中,應小心地加以整形,使其在陰干後仍能保持原來形狀。蝙蝠頭骨也是分類鑒定必不可少的,可隨同標本縫在紙上。
㈦ 生物標本怎麼做
這里向樓主推薦獸類標本製作方法
獸類標本是研究獸類學的重要資料之一,也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它可長期保存以便為科研、教學、陳列、觀展服務。可根據需要製成假剝制標本、骨骼標本、液浸標本、附屬物等標本。現將製作各種標本所需工具及製作方法分述如下:
1.剝制工具 解剖刀、解剖剪、骨剪、長鑷子(尖形,前端內側不要帶鋸齒形的)、解剖盤或塑料布、細鉛絲或竹筷、取腦勺(取鉛絲一段,前端砸扁彎成勺狀)、針、線、棉花、竹絲、亞砷酸與明礬相混合的防腐劑。
2.標本的測量製作前,對標本有關部位的測量是獸類分類學研究必不可少的步驟,只有獲得准確的數據方能更好地鑒別物種。測量的工具和物品包括鋼捲尺、秤、標簽、採集本。測量的內容包括以下幾項。體重:獸體的全重;體長:吻端至肛門,大型獸為吻端至尾基部;尾長:尾基部到尾端(尾端毛除外)的長度;後足長:自跗關節的最後端至足的最前端(爪除外),對有蹄類動物要測到蹄的前端;耳長:耳殼基部至頂端(簇毛除外)的長度。大型獸類還需測量肩高(肩背中線至前指尖)、胸圍(前肢後面胸部最大周長)、腰圍(後肢前面腰部最小的周長)和臀高(臀部背中線至後趾尖)。
3.獸類標本的製作
(1)小型獸類標本 可分為科研用的假剝制標本及教學、展覽用的生態標本。
① 假剝制標本(以鼠類為例)
剝皮
將鼠體仰放在解剖盤和塑料布上用解剖刀沿腹部正中肛門前部開始向胸骨後端切開皮膚,操作時用力不要太猛,以免將腹腔切破而污染皮毛,然後用刀背或小鑷子將切口與後肢相連的皮膚與肌肉分離,將後肢分別往切口處推出,剪斷膝關節並除去小腿上的肌肉,剝離背部等周圍的肌肉,再把生殖器、直腸與皮膚聯接處剪斷,清理好尾基部周圍的結締組織,用左手捏緊尾基部,右手捏住尾椎骨緩慢往上拉,直至完全抽出,繼續剝至前肢,在肘關節處剪斷,清除肌肉再剝至頭部,用解剖刀緊貼頭骨至耳部,剪或切斷耳根至眼部時,可看到一層白色網膜狀的眼瞼緣,細心切開網膜的下端後,即露出眼球了。剝離上下唇時,先在鼻尖的軟骨處剪斷,然後再用解剖刀剝離下唇,這時皮與肉體已分離,去掉皮內脂肪和貼在皮上的肌肉,均勻塗抹防腐劑,並在四肢骨骼上纏以少許棉花以代替原來的肌肉,再翻轉鼠皮,呈皮朝外直筒狀即可。
填充
削好1根比原尾椎骨稍細而又均勻光滑的竹的假尾椎骨或用鉛絲緊纏棉花製成假尾,插入鼠的尾部末端,假尾要比原尾長一些,以達到腹腔開口處的1/2 處為好,這樣一方面可固定尾巴,也可支撐整個身體。然後將蓬鬆的棉花捏成前細後粗形狀,用大鑷子夾緊棉花的前端,從開口處緊插至頭部,再在四肢和軀幹部不足處,適當填上蓬鬆的棉花。這時,削制的尾椎骨應緊貼腹部壓住棉花,使尾椎不至上翹。縫合切口時,要將標本擺正,針從里向外交叉縫制。
整形與固定
標本製做的好壞與整形關系很大。整形時,需將標本橫放在桌面上,頭部向左,將前肢往裡縮,掌面朝下,後肢伸直,跖面朝上與尾平放,眼部用小鑷子將棉花挑開,似微凸的眼球,毛要理齊,兩耳要豎立,頭部稍尖,臀部要拱起。標簽系於右足,將標本置於固定板上,四肢用大頭針固定,陰干後就製成了假剝制標本了。 ② 生態標本在博物館、教學等單位,常將獸類標本製成生活時的姿態,做為科普用。剝制的方法基本與假剝制標本相同。只是在填裝時還需用鉛絲(大型動物用鋼筋或鋼板)支撐其肢體。所用的鉛絲型號要根據動物本身的大小而定。在頭部、四肢、尾部各用1根鉛絲支撐。頭部的鉛絲先用棉花捲成與頸部原有肌肉粗細長短相同,一端固定在頭骨上。也可將原頭骨保留。另取鉛絲1根由足底沿肢骨後側插入肢內,外留一段做為固定用。穿入的鉛絲沿肢骨彎曲,用線縛於骨骼上,四肢處仍需補充棉花以代替原來的肌肉。尾椎骨的製作不宜用竹子,而必須以鉛絲方能捏成各種姿態。
(2)中型獸類標本製作 中型獸類一般泛指兔、旱獺、巨松鼠、鼬科各種,如黃鼬等,製作方法與小型獸類標本基本相同。這類標本由於體大,腹部開口處要稍大些,用竹絲等做填充物填充軀體時,需加一個竹棍,以便支撐身體。
(3)大型獸類標本製作大型獸類泛指虎、豹、野豬、鹿類等,其製作方法一般有兩種,即生態標本和不作假體填裝而只保留皮張、頭骨等,做為科研上分類鑒定用。以此類標本為例,製作時可從尾基部至吻端及四肢內側大開口。但在處理帶角的偶蹄類動物時,需在兩角間及頸背開一「丫」字形口,沿角基周圍切離皮膚;角形較大時還需在頸側開刀,此外,四肢的蹄、爪均需留在皮上。
(4)液浸標本製作對某些小型獸,一次性捕獲較多(如蝙蝠、鼠類等),因野外工作條件無法一次製作完畢或因分類的目的標本干後收縮無法看清、因內部器官的研究需要等目的,為防止腐爛掉毛可使用此法。方法是從腹部開口露出內臟浸泡在75%酒精溶液中,或浸制在5~10%福爾馬林溶液內。浸泡前,需將每個標本繫上已編號的竹簽,便於查閱數據。
(5)蟲蝕法骨骼標本的製作本法適於製作脊椎動物的各類骨骼標本。以獸類標本為例,過去常採取剝皮去掉內臟再用清水煮熟,用鑷子剔去附著在骨頭上的肌肉製作,但費時費力而且易損傷標本從而影響標本的分類鑒定和收藏。近年來,國內採用鞘翅目昆蟲—皮蠧幼蟲嗜食肉類的習性來清除骨骼上附著的肌肉,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① 形態與蟲源
我們採用的皮蠧身體呈橢圓形,黑色或赤褐色,或具有花紋,身體長度在2~12毫米;幼蟲身體分節,周身有長毛。皮蠧在我國南北方均有分布。它們不但喜食肉類,也咬書籍、衣服、生皮張、葯材等。進行此法時,首先要採集和培殖蟲群,採集皮蠧的時間最好是溫暖的春夏季,這時可用帶骨肉來招引,也可以到皮蠧經常活動的屠宰場、賣骨肉的攤頭、畜產公司皮毛倉庫採集。
② 培養
蟲蝕方法將採集的皮蠧放進四周光滑的容器內,如長方形鐵皮箱、大口的玻璃容器,容器的底面可以鋪上一層棉花,如果容器較大,也可以在一定距離內加上一層大眼的隔板或鐵絲網。為使容器內的空氣流通皮蠧不易爬出,頂端開一窗口,上面蓋細絲網罩即可。將野外捕獲的動物或擬蟲蝕的動物屍體剝皮去掉內臟清洗涼干,風干後放入容器內,這時容器的溫度要保持在27~29℃,濕度不超過70%,為保持一定的溫濕度,可在容器內放進一個盛水的小碟,如溫濕度適中,小型獸類的頭骨僅需十幾個小時即可清除干凈,中型以上動物有時要2~3天。實施此法時要隨時查看,以免蟲蝕過度導致筋骨脫落。完全脫水的干標本,要放人水中浸泡,待肌肉鬆軟晾乾後再進行此法。蟲蝕後的骨骼標本仍保留骨骼的原色,如不做為分類鑒定用,可用4%過氧化氫塗抹骨骼表面,即可獲得潔白的標本。
③ 注意事項
皮蠧是一類重要害蟲,飼養時要嚴防跑出來造成危害,蟲數量過多或停止飼養時可用沸騰的開水澆燙或用火焚燒
(6)蝙蝠標本的製作 根據用途製作的方法一般有兩種。
① 液浸標本
蝙蝠為群棲動物,有時一次性捕獲較多,除部分製成標本外,其餘的可存放在70%酒精溶液中。方法是在蝙蝠腹部剪一個缺口,其大小以使溶液浸入內臟為准。如搞科研,在液浸前還需將各種測量數據記錄下來,再用繪圖墨水或鉛筆將標本編號寫在竹桿上拴在左足(線要短,以免互相纏繞)放入容器。野外工作結束後,要盡快鑒定,以「種」為單位放人盛有70%酒精溶液的廣口瓶內,瓶外尚需註明學名、產地和採集時間。
② 假剝制標本
利用此法可製成科研用標本。
剝皮分為背剝與腹剝兩種。由於背毛絨厚不易損傷標本分類,特徵明顯,故以背剝為好。具體操作方法如下。自背部距尾未端1~2厘米處入剪,沿背線剪至腰部,用刀柄輕輕將皮肉分離,至後肢用手捏住,在股骨和身體的連接處剪斷,肌肉除盡,另一後肢也同樣處理。陰莖骨可從基部割下,當切斷生殖器和直腸後,用鑷子夾住尾基部,左手將尾椎拉出,然後將皮翻轉,從胸部剝離皮肉,在上膊骨和肩胛骨處剪斷,拉出並剃去筋肉;處理頭部時,應用刀緊貼頭骨依次切斷耳根、眼緣、上下唇。最後為避免蟲蛀在皮內各處均勻塗以砒霜。
填裝
將毛朝外翻轉,把上膊骨、前臂橈骨及後肢拉回原處,以剝好的竹棍或細鉛絲代替尾椎。取一團比原體積大1倍的棉花,一端折迭成頭骨狀,用鑷子夾住自背開口處向上推至吻端,再用余棉補於不足之處,此時假尾椎要放在棉花的上部。填滿後縫合,吻部不用縫,只需將上唇拉下,遮住下唇即可。將毛理順,腹部朝上進行初步整形。整形時胸部要比原形稍許豐滿,腹部自然低平,其它部位按原形整理。
固定
蝙蝠標本的翼膜陰干後較脆易折,因此,須縫制在硬皮紙上,這樣不僅不易變形,長期使用也不至損壞。方法是先取一張大於單邊展翼標本的硬紙(馬糞紙即可),將已整形的標本腹部朝上平放在紙上縫制。習慣上將右翼折迭,舒展左翼,一個定點一針。蝙蝠外部形態特徵大都集中於頭部,因此在縫制完畢後,需將耳部(包括耳屏)、鼻葉整理好,在陰干過程中,應小心地加以整形,使其在陰干後仍能保持原來形狀。蝙蝠頭骨也是分類鑒定必不可少的,可隨同標本縫在紙上。
㈧ 北京自然博物館里都有哪些一級二級保護動物標本
許多標本在國內、國際上都堪稱孤品,包括世界聞名的古黃河象頭骨化石、長26米的巨型井研馬門溪龍化石亞洲象標本、朱德同志轉送的鱷魚標本等各類禮品標本。其中比較珍貴的還有紐西蘭坎特伯雷國家博物館贈送我國的恐鳥骨骼標本,這種地球上巨大的鳥已經於1885年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滅絕,而這件標本也是保存在我國的唯一的恐鳥標本。
為了更好地向公眾展示這些珍貴標本,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以生物進化為主線,展示了生物多樣性以及與環境的關系,構築起一個地球上生命發生發展的全景圖。古生物陳列廳向我們展示了生物的起源和早期的演化進程,透過化石的印痕,人們似乎又看到了已經滅絕的生物。這些生物的遺跡,似乎帶領人們穿越時空,聆聽來自遙遠太古代的聲音;而植物陳列廳又似一部綠色的史詩,敘述著植物億萬年的演變。由水生到植物登陸,即使是一朵花的盛開,即使是一粒種子的傳播,都蘊藏了無數的奧秘,留給我們無數的疑問;動物陳列廳,則向我們講述了這些「人類的朋友」身上的奧秘,這里將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及其生態環境還原再現,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動物之美,動物界的神奇;人類陳列廳,讓我們一睹人類由來的壯闊歷史。由猿到人,歷經萬年,才有今日的容顏。一個人的誕生,看似平淡無奇,卻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中國唯一的恐龍木乃伊化石、北極熊、犀牛等。
㈨ 怎麼做生物標本
製作昆蟲標本的方法主要有兩類:即針插和液浸。
對於昆蟲來說,一般多採用針插法製作標本。
用針插法製作標本都需經過下列8個步驟:
1.殺死 要想製作形體完整、色彩和形態都栩栩如生的標本,常常需要用剛剛捕捉到的新鮮活蟲,讓其在短時間內迅速死亡,可用毒性大,擊倒力強的殺蟲劑如三氯甲烷、四氯化炭等葯劑來自製毒瓶或毒管。
毒瓶和毒管可採用廣口的玻璃瓶來製作,瓶口的大小可根據蟲體的大小而定,瓶塞宜用軟木塞,不能用易被腐蝕的橡皮塞。先在瓶底放些木屑,然後將葯液倒入,以達到剛好飽和,葯液不外流為度,再用厚長紙或軟木片將葯層蓋住。紙片或木片上要有幾個透氣孔,使毒氣能夠透出。
2.去除內臟 在製作標本前,必須先將昆蟲的內臟取出,便於針插後能迅速乾燥。但像蜻蜓中的豆娘那樣身體極細的昆蟲,則可不必去除內臟。
解剖時,可用鑷子直接從蟲的頸部和前胸背連接膜處插入,取出各個臟器。或在腹部側面沿背板和腹板的連接膜處剪開一個口子,然後用鑷子取出臟器。
接著用脫脂棉捏成一長條狀的棉花栓,用鑷子將其慢慢的塞人已掏空的昆蟲腹腔內,保持蟲體原來的體形。
3.臨時保存 昆蟲被毒氣殺死後,應盡早將其從毒瓶中取出,除去內臟後,放在預先制備好的棉花紙包內,以避免攜帶時使蟲子遭到擠壓而變形受損。
棉花紙包的紙,宜選用吸水性好的,將其剪成方塊,大小根據蟲體的大小而定,以恰好能包住蟲體為度。脫脂棉可扯取一塊約0.5厘米厚、比紙稍小一點的小塊,壓平後放在紙片中間。
最好再備一小張白紙附置在脫脂棉上,作為臨時棉簽,以記載採集的時間和地點等。
准備就緒後,就可以在將蟲子取去內臟之後,將其臨時包裹在裡面,防止其受到損壞變形。
保存期不宜過長,應在1~2天內,注意及時將包打開,讓其通氣乾燥,不使變質。
4.還軟 乾燥變硬後的蟲殼一般都會發脆,若不採取措施使其軟化,很可能一碰就會碎成小片,所以在插針之前必須使其還軟。
還軟的方式是:用玻璃換軟缸或別的器皿,底部加進蒸餾水,加入幾滴石炭酸,在架空的架子上面放置蟲子,加蓋密閉2~3天後就可換軟。
沒有換軟缸設備的,也可直接將蟲浸於溫水中,用熱氣也能使其還軟。
5.針插 固定昆蟲標本用的昆蟲針,系用不銹鋼製成,由細至粗,共有00號、0號、1號、2號、3號、4號、5號等7個級別。
從0至5號,6個級別的針都帶有針帽。只有00號不帶針帽,其長度僅為其他各號針長的一半,是作為雙重針插標本用的。
對於死後還未乾燥變硬的或是還軟後的昆蟲,就是用上述的針將其固定起來的。使用哪號針,應根據蟲體的大小來定。
插針開始時,先將要製作的蟲體放在刺蟲台或桌縫上,再根據蟲的大小,選用合適的號針,昆蟲針插前翅基部背中線稍右部位,半翅目昆蟲插前胸中央或小盾板中線偏右方,其他昆蟲插中胸中央。
6.整姿 完成針插後的昆蟲,還須根據該種昆蟲最正確的姿勢,對針插後的昆蟲作局部調整,如翅膀的位置、蟲足的彎曲度、觸角的伸長方向等逐項加以調整,使其完全與活昆蟲具有相同的姿態。
有些昆蟲愛好者喜歡按他所喜歡的姿態來固定昆蟲,可以根據自己的要求,適當調整昆蟲身軀、翅、腿或觸角的姿勢和位置。
7.乾燥 當插針和整姿之後,下一步就可將昆蟲放置到安全通風出去乾燥一段時間,這個階段一般需時1~2周,就可以完全乾透。
8.防腐和保存 最後一道程序就是在製成的昆蟲標本上加放適量的防蛀防霉葯劑,然後插上標簽。若標本的數量較多,則需分門別類將標本置入標本盒內,將其置於避光的乾燥處保存。
若需要製成昆蟲生態景箱,還可將昆蟲標本與經過乾燥處理的植物、花草配置在同一個玻璃罩內,也可配置在其他藝術鏡框中.
植物標本製作需要標本夾,粗燥吸水紙.
綠色植物標本的製作方法:(此法可以使植物保持綠色)
是用醋酸銅粉末,徐徐加入50%的醋酸液中,用玻璃棒攪拌,使其達到飽和狀態時為止,作為原液。用時加水稀釋,其比例為1:4。製作時將稀釋液及植物標本同時放人大型燒杯中加熱至沸時,植物即褪去綠色變黃,再繼續加熱,則醋酸銅的綠色便浸人到植物組織中去,又變為綠色,直加熱到與原來顏色相同時,即停止加熱,加熱時間要看植物葉片的厚薄、軟硬而定。
將標本取出,放人清水中漂洗,直到水中不顯綠色時用鑷子夾起,滴盡葉面上的水,放在植物標本夾中,使其乾燥後備用。
如需浸漬保存的植物標本,只要在漂洗干凈後,浸泡在50%的福爾馬林液中即可長久保存。
如果是其他顏色的植物標本,采來後夾在植物標本夾的粗糙吸水紙中(要經常翻動透風,防止發霉),干後粘貼在圖畫紙上,進行消毒處理,再用油色按原來顏色著色,既真實又鮮艷。
如果做簡易的植物標本,標本體積較小,也可以直接押在較粗燥的厚書中.采新鮮的植物來押,押前擦乾水,押好後書上面壓一定的重量,保持一周不要動,自然乾燥即可.此法適用於很薄的植物.如葉片,可以很久不褪綠,而且十分平整,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