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生魚
㈠ 順德2016年生魚養殖情況
一, 生魚的經濟價值和生物學特性 (一)生魚的經濟價值 生魚(Ophiocephalus argus)是鱧科魚類中個體大、生長快、產量和經濟價值較高的名貴經濟魚類。生魚又稱黑魚、團魚、烏棒、斑魚、蛇頭魚、孝魚、墨頭魚等。生魚為經濟價值較高的淡水魚類,其肉質細膩,肉味鮮美,刺少肉多,生長較快。據測定,每百克魚肉含蛋白19.8克,脂肪1.4克,碳水化合物1.2克,營養價值很高。在我國南方地區,尤其是在兩廣和港澳地區,生魚一向被視為病後康復和體虛者的滋補珍品。廣東馳名的「生魚葛菜湯」甚為廣大群眾所喜愛。生魚適應能力強,生長迅速,運輸方便,近年來隨著國內養殖業的發展和國外貿易的需要,生魚漸成為產銷兩旺的特種養殖品種,生魚的養殖技術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二)生魚的生物學特性 生魚屬硬骨綱、鱸形目、攀鱸亞目、鱧屬。目前我國養殖的主要品種有烏鱧(兩湖生魚)、斑鱧(兩廣生魚)及其雜交種。 1. 形態特徵 1.1烏鱧的形態特徵 身體前部呈筒形,後部側扁;一般體長25—40厘米。頭長,前部略平扁,後部稍隆起。體色呈黑色,體背和頭頂色較黑,腹部淡白。體側各有不規則黑色斑塊,頭頂各有兩行黑色斑塊。背鰭很長,幾乎與尾鰭相連,無硬棘,始於胸鰭基底上方。腹鰭短小,胸鰭圓形,鰭端伸越腹鰭中部。臀鰭短於背鰭,尾鰭圓形,末端不達肛門。肛門緊位於臀鰭前方。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圓鱗,頭頂部覆蓋有不規則鱗片。側線平直,在肛門上方有一曲折,向下移2行鱗片,位於體側中部,後延至尾基。珠三角地區的漁民習慣上稱為「兩湖生魚」,魚肉腥味較濃。 1.2斑鱧的形態特徵 一般體長20厘米,體重500—1000克。體近圓筒狀,尾柄粗短。頭長、吻短、略平扁。背鰭、臀鰭基部甚長,無硬棘。胸鰭圓,腹鰭小,前位。尾鰭圓形。體黑灰色,腹部灰白,具有眾多不規則大小黑斑;頭頂部黑斑呈「一八八」狀。習慣上稱為「兩廣生魚」,魚肉煲湯無腥味。斑鱧和烏鱧的形態特徵有明顯區別。斑鱧體較烏鱧短;烏鱧頭頂部有七星狀斑紋,斑鱧頭頂部斑紋則呈近似「一八八」三字;烏鱧的頭比較尖,更似蛇狀。 1.3雜交魚 以外地(山東、湖南等地)烏鱧為父本,廣東斑鱧為母本雜交繁育出子一代雜交種,該雜交種生長速度快,3個月體重可達1公斤左右,具有抗逆性強、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等特點。在珠三角地區,斑鱧俗稱為「港種」,烏鱧俗稱為「湖南魚」,兩種生魚雜交繁育出的子一代魚為「雜交魚」。 2. 生活習性 生魚是底棲性魚類,通常棲息於水草叢生、底泥細軟的靜水或微流水中,遍布於湖泊、江河、水庫、池塘等水域內,時常潛於水底層,以擺動胸鰭來維持身體平衡。生魚對水體中環境因子的變化適應性很強,尤其對缺氧、水溫變化、不良水質有很強的適應能力。當水體缺氧時,它可以將頭露出水面,藉助腮腔內的鰓上器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氣。即使在少水甚至離水的情況下,只要保持鰓部和體表一定的濕度,仍可存活較長時間。生魚的生存水溫0℃—41℃,最適水溫26—28℃。當春季水溫達到8℃以上時,常在水體中上層活動,秋季水溫下降到6℃以下時,游動緩慢,常潛伏於水底深處,當冬季水溫過低時,其將身體後半部潛埋於淤泥或草堆里,頭露在水中不吃不動。生魚有很強的跳躍能力,當天氣悶熱、下雨漲水時,生魚往往會躍出水面,沿堤岸逃逸;在有流水沖擊時往往也會激起魚躍而逃跑,逃逸時身體似蛇狀,緩緩向前移動。 3. 食性與生長 生魚為典型的兇猛肉食性魚類,自然界生魚主要以小魚、蝦、蛙的蝌蚪、水生昆蟲及其他水生動物為食。因魚體大小和棲息環境的不同,其攝食的食物種類也不同。魚苗期主要以橈足類、知角類和搖蚊幼蟲為食,當體長達3厘米以上時,轉向以水生昆蟲為主,也吃一些小型魚蝦,當體長8厘米以上時,則以魚蝦為主要攝食對象。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魚體的長大,當食物不足或規格大小相懸殊時,生魚有自相殘殺的習性,因此,養殖生魚要注意放養規格一致,尤其種苗培養階段,生長旺盛,2齡後進入性成熟階段,魚體增長速度減慢。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使用膨化飼料投喂,夏季高溫時節養殖4—5個月後,斑鱧(港種)可達1.0—1.2斤,雜交種養殖3—4個月可達2斤。 二, 生魚仔魚馴養和魚種培養 生魚仔魚食性馴化和苗種培育是人工養殖生魚中的一大技術難關。各地普遍反映「生魚要魚苗容易,育種難」。水花成活率最高不過50—60%,一般為20—30%,甚至更低。因此,提高生魚培養成活率,降低生產成本,是目前生魚養殖中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關。 (一)仔魚的馴養 剛孵化的仔魚,體質弱,活動能力差,浮於水面或側卧於水草等附著物上,以自身卵黃為營養源,隨著卵黃囊逐漸被吸收縮小,幼體發育不斷完善,此時是生魚種苗死亡的高峰期,務必精心馴養。其馴養方法如下: 1.適時餵食 當魚苗孵出4—5天,卵黃囊消失,開始從外界攝食時,用浮游生物網撈取浮游動物,並經30—40目篩網過濾(魚苗孵出2—3天必需過濾),以其濾液均勻潑灑在孵化池內,若食料不能滿足其需要時,則可投喂熟蛋黃、酵母、魚糜以及全價配合飼料(粉料)等作為補充飼料,讓其吃飽吃好,以滿足魚苗的生長需要。 2.保持水質清新 魚苗脫膜後,大量的卵膜和油狀物漂浮在水體中或沉入水底,故應經常保持一定的微水流,以增加水體溶氧,排除卵膜及油狀物。 3. 注意病害防治 生魚苗期最容易患水霉病,一般以1—2PPM亞甲基藍或15—20PPM福爾馬林全池潑灑一次預防,日常換入的新水應在貯水池中先用25PPM生石灰或含氯消毒劑處理,無葯害後才可使用,並將池水培育成嫩綠色為好。魚苗經8—10天的飼養,體長可達10—15毫米,體色轉黃。隨著魚苗個體增大,密度增加,對餌料、溶解氧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此時,應及時分池轉入苗種培育。 (二)魚種培育 1. 池培育苗種 1. 1魚苗池要求 生魚苗種培育以土池為好,面積一般以0.2—0.4畝為宜,水深0.5—1.0米。魚苗放苗前,要清池消毒;先排乾池水曬底,再以每畝70公斤生石灰清塘(池水深為7—10厘米),並施足基肥增肥水質,可施用光合細菌等微生物劑調節水質,讓魚苗下池後有良好的環境和充足基礎餌料。 1. 2 魚苗放養 魚苗投放前,先放20—30尾試水魚以觀察水體葯性是否消失。放苗時的水溫差不能超過±2℃,放養密度視餌料、養殖技術和培育規格而定,一般放養密度為6—7萬尾,以後視魚苗生長情況和培育時間逐步過篩分稀。也有一次放足4—5萬尾/畝,直接培育成的規格魚種。 1. 3 飼料投喂 馴養後的仔魚,下池時,以浮游生物為食,隨著魚苗長大,攝食量增大,而池中的浮游動物逐漸減少,一方面通過繼續施肥培育浮游生物,另一方面可增投喂豆漿、蛋黃、酵母以及全價配合飼料(粉料),經15—20天培育,當魚苗體長達3厘米以上時,其食性開始轉化,攝食量進一步增大,單靠浮游動物已不能滿足其生長需要,這時可投魚糜於食台上馴食,2—3天後加膨化魚苗開口飼料拌魚糜投喂,以後逐步增加飼料的比例減少魚糜用量,直至主要以膨化飼料(90%以上)投喂,一般3—5天即可完成馴化。 1. 4 培育管理 1)及時調節水質:在魚苗培育過程中,由於施肥投餌,糞渣殘餌最容易敗壞水質,因此,生魚培育期間,視水質情況經常換水,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4—1/3,先排後灌。另外在魚池中移植一些水浮蓮或水葫蘆等水生植物,以凈化水質和供魚苗隱蔽。 2)及時分養:當魚苗生長規格出現較大差異時,生魚有大吃小的習性,尤其是食物缺乏時表現更為突出。因此,生魚苗種培養要及時拉網、過篩、分養,同一池的魚種力求大小一致,以免弱肉強食,影響魚苗成活率。 3)防病防逃:日常注意進出水口柵欄,雨天防止漫池。拉網過篩難免損傷魚體,魚體一旦受傷,最容易患水霉病,生產中常用0.1—0.2PPM的孔雀石綠防治。應注意預防車輪蟲、斜管蟲的侵襲。 2. 網箱培育苗種 2. 1 網箱的製作和設置 網箱採用30—40目的軟質尼龍網布縫制,規格5米×1.2米,長方形,敞口式。網箱用木料或竹子作框架,網箱四角固定在框架上,高出水面30厘米,網底離地50厘米以上,以卵石作沉子,使網衣充分自由展開,並隨水位自由升降。箱間行距4—5米,便於箱內外水體交換,網箱設置的水域要有一定的肥度,靠近進水口,離堤岸3米以上。 2. 2 魚苗放養 投放小魚苗,必須為同一來源,同一批次,大小規格基本一致,一般放養密度為1000—1500尾/平方米。 2. 3 餌料投喂 經馴養的仔魚投放網箱後,開始用魚糜誘食,2—3天後加入鰻魚料拌和成團投喂。魚苗經15—20天的飼養,體長一般可達2厘米以上,這時,可投喂膨化魚苗開口料(拌少許冰鮮魚漿),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6—8%。 2. 4 飼養管理 1)保持箱內水質清新:魚苗下箱後,每天清洗一次網箱,並移動位置,便於箱內外水體對流交換。同時,網箱內投放占水面1/5面積的水葫蘆或水浮蓮等水生植物,以凈化水質和供魚苗隱蔽。 2)及時分箱:魚苗在網箱內經15—25天的飼養,其個體大小出現差異,必須過篩分稀,以保持網箱內魚苗規格大小一致。 3)日常管理:主要是勤洗網箱,並檢查箱體是否破壞,以防外逃。觀察魚苗吃食、活動情況,及時調整投喂量和防治魚病。 3. 魚苗培育期間注意事項 在種苗培養期間,要勤觀察魚苗的活動情況,若發現苗種繞池邊游盪,表明池中餌料不足,應及時投喂。由於3周內魚苗具高度集群的習性,魚苗聚集一起,投餌時游弋於群體中心和體弱的魚苗,獲食機會相對較少,造成攝食情況良好的魚苗全長可達3.5—3.8厘米,體弱的僅為2.3—2.7厘米,甚至會造成特別體弱的魚苗因無法獲得必要的營養而死亡。因此,一要投喂充足的飼料,二要改進投餌方法,採取一天多次投喂,使魚苗能攝食均勻,生長速度基本一致。在培育的初期,輪蟲、水虱的欠缺,中、後期絲蚯蚓、小魚、小蝦的不足,都會使苗種攝食不均而造成長勢不一,引發互相殘殺。因此,當池塘天然餌料不足時,可在池塘水面上設置燈光引誘昆蟲,供魚苗食用;也可適當投喂水虱、冰鮮魚漿和鰻魚配合粉料。生魚苗有集群的習性,若發現集群過大,應及時疏散,特別在天氣悶熱的夜間,如出現上述現象,應將魚苗撈取放到本育苗塘的其他地點。要注意水色的變化,尤其在高溫季節里,若水質過肥,溶氧不足,易引起魚苗浮頭、泛塘,造成苗種大批死亡。因此,要根據苗種生長情況,適時注入新水,逐步提高水位,調節水質,增加水體空間調整苗種密度。 三, 生魚成魚養殖兩模式 生魚成魚養殖是指在池塘等水體中將生魚苗種養成商品食用魚的生產過程,其養殖方式多種多樣,目前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和浙江等地區養殖生魚,多採取成魚池套養和集約化精養。生魚集約化精養是目前珠三角地區養殖生魚的主要模式,畝產量一般達2—3噸,高產塘每畝可達4—6噸。 (一)成魚池套養 成魚池套養就是在主養草魚、鰱魚、鱅魚的池塘中套養少量生魚魚種,以吞食與主養魚爭食、爭氧氣、爭水體的小型野雜魚,充分利用水體、減少飼料損耗,增加主養魚產量,提高池塘養殖經濟效益。 1. 套養生魚池塘要求 水面最好在10畝以下,淤泥不深,當年能幹塘,否則生魚存留塘中,影響翌年主養魚生產。 2. 套養生魚魚種的方法 生魚屬肉食性兇猛魚類,有時可吞食相當於本身體長2/3的魚種,因此,投放生魚魚種的方法很有講究,比主養魚種小,一般為60—80克/尾的隔年魚種,每畝放20—30尾,在養殖過程中不另投喂飼料,以池中野雜魚為食。到年底干塘起水,尾均重可達800—1000克;如投放6—8厘米的魚種,每畝投放40—50尾,到年底干塘起水,尾均重可達600—800克,畝產生魚20—30公斤。 3. 飼養管理 成魚塘套養生魚一般不需要其他特殊飼養管理,但要注意的是:生魚善跳易逃,尤其當飼料不足,遇雷雨天,有時可跳起1米多高,順水「過道」逃跑。為此,投放生魚種後,要注意進出水口攔柵,以防外逃。在池塘岸邊水面上種植一些水花生、水葫蘆等,有利於生魚隱蔽、攝食。 (二)集約化精養 1. 池塘要求 生魚精養池以土池為好,不但造價低且適合其生活習性,便於調節水質,還不損傷魚體。水面大小均可,但水面太小水質易變壞難於調節;太大則容易造成生魚苗攝食不均,馴食困難,難於管理。因此,精養塘一般3—5畝為宜,水深1.5米以上,池底有10—15厘米淤泥,魚池四周環境安靜,排灌方便。種魚下池前,魚池徹底排干曬底,用生石灰和茶粕清塘消毒後進水培育浮游生物,池水PH值要求7.8—8.5,透明度為30—40厘米。根據生魚喜隱蔽、怕曝曬的習性,池內可種植些水草、水葫蘆、通心菜等,種植面積為池水面的五分之一,以調節水質和供魚隱蔽。 2. 魚種投放 一般從2、3月份至10月份均有養殖戶放養生魚苗,但放養時間多集中在4—6月份。放苗前,先放20—30尾試水,以觀察水體葯性是否已消失。放養規格要整齊,魚種健壯、低傷病,過篩後按大小規格分塘飼養。放苗量視放養規格,一般全長3厘米規格的魚種每畝放7000—10000萬尾,全長10厘米魚種每畝放5000—6000尾。若水質良好,使用膨化飼料喂養,飼養經驗豐富,則可以適當提高放養密度;反之,則應降低放養量。 3. 飼料投喂 生魚屬肉食性魚類,目前人工養殖生魚仍以冰鮮魚、小雜魚作為主要餌料,但已有不少養戶用膨化飼料取代冰鮮雜魚飼養成生魚取得成功,而且這也將成為今後集約化精養生魚的主要方式。投喂膨化飼料馴食方法為:開始用冰鮮魚漿誘食,2、3天後根據魚苗口徑用相應大小的膨化飼料與冰鮮魚漿拌喂,直至主要用膨化飼料(90%以上)或全用膨化飼料,馴食過程需5—7天。每天早、晚投喂,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2—6%。投喂量應視水溫高低、水質好壞來調整。 4. 飼養管理 4. 1 經常調節水質,防止水質惡化 高密度養殖產生大量糞便,如不換水將造成水體中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的含量大大增加,水體溶氧含量減少,影響生魚食慾,出現生魚吐料現象,從而影響生魚生長,且容易滋生各種病菌。因此,要經常加註新水,防止水質惡化。池水中也可以加入復合細菌等微生物來降解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 4. 2 雷雨天防止生魚起跳上岸逃跑 4. 3 防病治病 每15—20天全池潑灑一次生石灰水調節水質,每月投喂「保肝寧」、「健胃散」、維生素C等魚類保健品,持續5—6天,以加強生魚的抗病能力。一旦發現魚病及時治療。 四,病害防治 生魚的養殖是一個集約化、高密度的生產過程,與野生自然環境下相差很大,所以這就大大增加了魚種感染各種各樣疾病的可能。一旦發病,很容易使病情擴散,即使採取治療措施,花費往往很高而結果也未必理想,給養殖戶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所以在生魚養殖過程的病害防治,應注重於「以防為主,防重於治」的方針。 魚的發病,是魚體、病原體、環境三者相互作用下,魚體抵抗力在這種環境中不足以抗衡病原體毒力而形成魚體患病的。了解到這一點,對於生魚的病害防治,可從改良環境、增強生魚抵抗力、減弱病原體三方面來著手。 (一)加強飼養管理,增強魚體自身抗病能力。 主要是合理放養,適量投喂,保證飼料質量(如選用「群豐牌」膨化鱧科料),加強日常養殖管理。 (二)改善生態環境 保持水質干凈清新及各理化因子的穩定性,定期殺蟲消毒,定期更換新水,潑灑凈水劑或光合細菌,保持水環境的穩定性。 (三)葯物防治 用葯物來抑制和殺滅魚體和水環境中的病原體,降低其毒力。 常見的生魚病害有:
㈡ 黑魚為何沒有破壞中國的生態平衡,而把美國人怕得要死
土生的物種在該生態系統內生活,該生態系統是動態平衡的,有一定的食物鏈存在,控制著各個物種種群的數量。你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他有天敵,市場被天敵捕食,所以數量可控。
而該物種到另一個生態系統內,由於新的生態系統內也有一定的食物鏈,這個食物鏈不一定存在對該物種的天敵,造成其數量不控制,從而導致該生態系統內其他物種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占,使得整個生態平衡受到破壞。
㈢ 這中小黑魚是什麼魚
黑瑪麗魚
㈣ 黑魚怎麼養
最好來是用河水養,注意換水就行,因源為黑魚生命力較強,對水質要求不高。
黑魚有自相殘殺的習性,能吞食體長為本身三分之二以下的同類個體。其食量大小與水溫有密切的關系。
夏季水溫高時相當貪食,攝食量大;當水溫低於12℃時即停止攝食。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當動物性飼料不足時,也能以豆餅、菜餅、魚粉等人工配合飼料為食。
(4)生態生魚擴展閱讀:
飼料選用正規單位生產的粉狀飼料,其粗蛋白含量為45%,粗纖維3%,飼料的主要原料為魚粉、骨粉、大豆粕、麵粉、維生素及礦物質預混料等。輔以蚌肉、 小魚等鮮活餌料。
餌料投喂人工精養黑魚,主要以低值新鮮小魚蝦為主要餌料。因野生或一些人工繁育的魚種是吃活餌的,所以魚種下池後應先停喂一兩天,然後每天上午沿池四周投喂適量的死餌進行馴化,以後逐步移到池塘一處投喂。
魚吃食死餌習慣後,每天上午9時和下午4時各投喂1次,日投餌量為魚體重的5%~10%,並根據天氣、水溫、生長、攝食等情況靈活掌握。
㈤ 烏鱧的養殖技術
1.池塘條件。
養鰻池、養甲魚池或一般的養魚池,都可以作為烏鱧的養成池,不必另設專池。以養鰻池,特別是室內養鰻池為最佳。因為養鰻池設備最好,既能控制水溫,又能造成微流水環境,水質良好。池塘養殖面積大小不限,但多以0.5公頃以下為多,以便於管理。池堤上圍設有竹籬笆或尼龍紗網,高1.5米,防止烏鱧魚跳出。池內通常設有進水口、排水口,水源相對豐富,以使在換水(靜水養殖)或微流水的情況下,保持池水為1—1.5米的深度。注水口由池堤頂端伸入池內,離池堤內壁30厘米左右,池中需有1/5左右的水面被水浮蓮之類的漂浮水生植物所覆蓋,以便水溫較高時起遮陽作用。
放養前照樣要清池消毒,放入的水需有較高的溶氧含量,PH值為中性左右,養殖水溫不宜超過30℃。
2.苗種放養。
苗種的規格以3-6厘米為宜,同一池中放養的魚苗大小應基本一致。放養密度,在靜水池塘可10尾/平方米,在微流水池塘則應適當提高。
養殖過程中必定會出現個體大小差異,因此,仍須多次用不同網目的拉網進行過篩分級。分池分養,同時隨著魚的生長,降低放養密度,最後達到2—3尾/平方米,在池塘數量有限的地方,則可用相應網目的尼龍網將池子網成若干個分隔部分,放養不同規格的烏鱧(即經分級後進行分養)。
3.管理。
(1)投餌。烏鱧的餌料有活餌料和人工配合餌料兩類。作為活餌料投喂的有羅非魚幼魚、小雜魚、小蝦、蚯蚓等。活餌料的大小依烏鱧的大小而定。體長13.2厘米的烏鱧能吞食體長6.6厘米的小魚,因此投喂的小魚蝦大小要適當,投喂後要以能看到池中小魚蝦為數不少為准,發現小魚較少時,即應及時補充,以免造成餌料不足,飢餓的烏鱧會相互殘食。投喂活餌符合烏鱧自然生態習性,但餌料來源有限,成本也較高,從而限制了生產規模的擴大。
研製出適宜的人工配合飼料,同樣是解決烏鱧大規模養殖的基本途徑之一。投喂人工配合飼料也要經過幼魚馴養階段,定時、定點、定量地投喂,可參照鯉魚、羅非魚等的人工配合飼料的馴養做法。切勿跳過馴養階段,在投喂活餌料過程,突然加入人工配合飼料,那樣做是無效的,烏鱧將不會攝食人工配合飼料,而只去追捕魚蝦。結果由於魚蝦投喂量減少,使烏鱧處於半飢餓狀況,引起相互殘食,而人工餌料又白白浪費,沉入池底腐敗分解,影響水質,反過來影響烏鱧的正常生長。
(2)巡池。同時做好防逃、防敵害、水質管理、水溫控制等工作。
烏鱧生態養殖:一、池塘選擇及清整
烏鱧養殖池宜小不宜大,以一畝左右為宜,最大不要超過2畝,小池塘便於生產管理,利於各項生產操作,要求池深2米~2.5米,保持水深1.5米~2米,使池埂高於水面0.5米以上,池底為泥沙質,塘底平坦,淤泥少,池塘進排水口設置牢固的防逃設施。要求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進排水方便,並且分離進水渠與排水渠,以免用過的池水直接被抽取利用。
在養殖前12天~15天,干塘消毒,每畝用生石灰100公斤~150公斤,現化現用,均勻潑灑,不能有遺漏,然後曝曬5天,注水後,沿池邊移植1.5米~2.0米的水草帶,如水花生等,供烏鱧躲避、捕食、棲息並遮蔭、調節水質。
二、魚種放養
採用人工繁殖培育的烏鱧魚種較好,魚種要無病無傷、體質健壯、體色鮮艷、鱗片完整,活動正常自如,對外界反應靈敏。規格在18厘米左右,每畝放養2000尾,同池魚種要規格均勻一致,切忌大小不均,魚種下塘前採用3%的食鹽水浸洗5分鍾~10分鍾。為控制水質,可搭配放養規格為200克左右的花白鰱魚種,每畝放養180尾~200尾,草魚、鯉魚每畝各放50尾~80尾。
餌料投喂
可以投喂鮮動物飼料,或配合顆粒飼料。在鮮動物餌料供應充足時,就以野雜魚、禽畜下腳料等鮮動物餌料為主,在投喂時,要注意餌料的鮮度,避免投喂腐敗變質料,按照「四定」投喂原則,確保烏鱧吃飽吃好。生態化養殖烏鱧,一般採用配合顆粒餌料較好,用顆粒料營養全面,對水體污染程度較小。投喂首先要採取馴化技術,在池內定點設置固定的食台,每天2次~3次在食台上方拋投餌料,使魚形成定時定點攝食習性,一周左右馴化成功,每日定時投喂2次,上午9時~10時,下午16時~17時各喂一次,日投喂量一般為魚體重的4%~8%,具體投喂量要視季節、天氣、烏鱧的攝食和活動情況靈活掌握,投喂的顆粒粒徑須與烏鱧的口徑一致,每隔一個階段調整一次餌料粒徑。
三、水質管理
烏鱧養殖由於水體小,放養密度大,殘餌和烏鱧的排泄物多,很容易污染水質,影響烏鱧的生長或誘發魚病,因此必須經常調節水質和水位。高溫季節每3天~5天換水一次,每次10厘米~15厘米,其他季節每7天~10天換水一次,每次20厘米~30厘米,水質異常加大換水量,始終保持池水透明度25厘米~30厘米,定期使用EM菌,維持池塘微生態平衡,改善水質環境。水草對於增加溶氧、凈化水質有重要作用,在高溫季節,保持水草面積占池塘水面的30%,天氣轉涼後,逐漸撈除水草,使其面積佔10%左右。在水質過濃,不便加水時,可施生石灰改良水質,每畝每次15公斤化水均勻潑灑,提高水體pH值,改善水體環境,滿足烏鱧對水質的要求。
四、日常管理
堅持早晚巡塘,注意觀察烏鱧生長、攝食、活動及水質等情況,防止逃魚和敵害侵襲。發現異常情況及時查找原因,採取相應措施。加強水草管理,防止水草蔓延,及時撈除腐爛水草,防止污染水質,及時做好生產記錄。
五、病害防治
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防重於治的原則,從增強魚體抗病能力著手,消滅病原體,改善生態環境,控制發病率,提高成活率。清塘消毒要嚴格,徹底清除病原,選用體質健壯、規格整齊的優質魚種,並消毒下塘,合理密養,堅持科學投喂,加強水質管理,管理上細心操作,防止魚體損傷,堅持生態防病,配合葯物預防,通過各項綜合措施的落實,減少病害感染機會,降低發病率。
一、池塘選擇及清整
烏鱧養殖池宜小不宜大,以一畝左右為宜,最大不要超過2畝,小池塘便於生產管理,利於各項生產操作,要求池深2米~2.5米,保持水深1.5米~2米,使池埂高於水面0.5米以上,池底為泥沙質,塘底平坦,淤泥少,池塘進排水口設置牢固的防逃設施。要求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進排水方便,並且分離進水渠與排水渠,以免用過的池水直接被抽取利用。
在養殖前12天~15天,干塘消毒,每畝用生石灰100公斤~150公斤,現化現用,均勻潑灑,不能有遺漏,然後曝曬5天,注水後,沿池邊移植1.5米~2.0米的水草帶,如水花生等,供烏鱧躲避、捕食、棲息並遮蔭、調節水質。
二、魚種放養
採用人工繁殖培育的烏鱧魚種較好,魚種要無病無傷、體質健壯、體色鮮艷、鱗片完整,活動正常自如,對外界反應靈敏。規格在18厘米左右,每畝放養2000尾,同池魚種要規格均勻一致,切忌大小不均,魚種下塘前採用3%的食鹽水浸洗5分鍾~10分鍾。為控制水質,可搭配放養規格為200克左右的花白鰱魚種,每畝放養180尾~200尾,草魚、鯉魚每畝各放50尾~80尾。
餌料投喂
可以投喂鮮動物飼料,或配合顆粒飼料。在鮮動物餌料供應充足時,就以野雜魚、禽畜下腳料等鮮動物餌料為主,在投喂時,要注意餌料的鮮度,避免投喂腐敗變質料,按照「四定」投喂原則,確保烏鱧吃飽吃好。生態化養殖烏鱧,一般採用配合顆粒餌料較好,用顆粒料營養全面,對水體污染程度較小。投喂首先要採取馴化技術,在池內定點設置固定的食台,每天2次~3次在食台上方拋投餌料,使魚形成定時定點攝食習性,一周左右馴化成功,每日定時投喂2次,上午9時~10時,下午16時~17時各喂一次,日投喂量一般為魚體重的4%~8%,具體投喂量要視季節、天氣、烏鱧的攝食和活動情況靈活掌握,投喂的顆粒粒徑須與烏鱧的口徑一致,每隔一個階段調整一次餌料粒徑。
三、水質管理
烏鱧養殖由於水體小,放養密度大,殘餌和烏鱧的排泄物多,很容易污染水質,影響烏鱧的生長或誘發魚病,因此必須經常調節水質和水位。高溫季節每3天~5天換水一次,每次10厘米~15厘米,其他季節每7天~10天換水一次,每次20厘米~30厘米,水質異常加大換水量,始終保持池水透明度25厘米~30厘米,定期使用EM菌,維持池塘微生態平衡,改善水質環境。水草對於增加溶氧、凈化水質有重要作用,在高溫季節,保持水草面積占池塘水面的30%,天氣轉涼後,逐漸撈除水草,使其面積佔10%左右。在水質過濃,不便加水時,可施生石灰改良水質,每畝每次15公斤化水均勻潑灑,提高水體pH值,改善水體環境,滿足烏鱧對水質的要求。
四、日常管理
堅持早晚巡塘,注意觀察烏鱧生長、攝食、活動及水質等情況,防止逃魚和敵害侵襲。發現異常情況及時查找原因,採取相應措施。加強水草管理,防止水草蔓延,及時撈除腐爛水草,防止污染水質,及時做好生產記錄。
五、病害防治
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防重於治的原則,從增強魚體抗病能力著手,消滅病原體,改善生態環境,控制發病率,提高成活率。清塘消毒要嚴格,徹底清除病原,選用體質健壯、規格整齊的優質魚種,並消毒下塘,合理密養,堅持科學投喂,加強水質管理,管理上細心操作,防止魚體損傷,堅持生態防病,配合葯物預防,通過各項綜合措施的落實,減少病害感染機會,降低發病率。
烏鱧(黑魚)的集約化養殖:烏鱧俗稱黑魚、斑魚、墨頭魚等。目前我國養殖的主要品種有烏鱧、斑鱧及其雜交種。烏鱧是鱧科魚類中個體大、生長快、產量和經濟價值較高的名貴經濟魚類,其肉質細膩,肉味鮮美,刺少肉多,生長較快,營養價值很高。另外,烏鱧適應能力強,生長迅速,運輸方便。近年來,隨著國內養殖業的發展和國外貿易的需要,烏鱧逐漸成為產銷兩旺的特種養殖品種,深受廣大養殖戶的歡迎。
1. 池塘條件
池塘選擇在水源充足,水質中性或微鹼性、水質清新、無污染的水庫旁邊;池呈長方形,排水、灌水方便,面積200平方米 ,水深平均在1.2米以上,最深處可達2米,池底留lO厘米的淤泥。
2. 准備工作
①放養前排乾池水,整池固坡,清除過多的淤泥。讓池塘凍、曬一段時間。放養前10天,667平方米撒施生石灰100公斤干法消毒。5 天後加註新水。
②4月下旬,在池塘四周淺水區種植水葫蘆等水生植物,水草生長後覆蓋面積不超過水體總面積的25%,以供烏鱧隱蔽棲息,並有利於改善水質和高溫季節降低水溫。
③烏鱧生性活潑,池塘四周用竹籬笆、尼龍網等材料圍高50厘米以上,以防魚跳出池外。
3. 苗種的選擇和投放
①魚種選擇。選擇規格一致、體表光滑、肌肉豐滿、無傷無病、游動活潑、爭食兇猛的苗種。
②放養時間與規格。池塘專養烏鱧的魚種有2種規格:一種是每尾50克以上的大規格魚種,宜在初冬放養入池;另一種是每公斤60尾~200尾的小規格魚種,是由當年早春繁殖苗經2個月左右培育而成的,宜在6月~7月放養入池。
③放養密度。每667平方米放養魚種4000尾~5000尾。
4. 飼料投喂
烏鱧為肉食性魚類。目前,人工養殖烏鱧多數投喂小魚、小蝦、螺、蚌等鮮活餌料。人工投喂鮮活餌料時,要注意新鮮、潔凈,並用6%~8%的食鹽水浸泡10 分鍾~15分鍾後投喂;投喂量為魚體重的6%~8%。每天定時、定量投喂二三次。如魚、蝦不足,也可投喂其他動物性下腳料(如畜禽內臟),下腳料要新鮮、干凈,投喂時要切碎,並進行消毒。也可根據烏鱧的營養需要配製人工合成餌料,以補充鮮活餌料的不足。
5. 水質管理
高密度養殖,由於殘餌、排泄物較多,水質易變黑、發臭,影響烏鱧健康生長及質量,還會引起疾病發生。採取綜合措施控制水質。一是勤換水,養殖前期與後期,每隔5天~7天換水1次,7月~9月每隔4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30厘米深。二是使用生物制劑,如定期使用光合細菌,吞噬有害細菌。三是適時開啟增氧機,增氧、曝氣,促進池底硫化氫、氨態氮等有害物質分解,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5厘米以上。
6. 病害防治
烏鱧疾病的防治應堅持「以防為主」,在整個養殖期間,定期對水體進行消毒。魚種下塘1月後消毒1次,以後每隔半月消毒1次。消毒葯物有:二溴海因、二氧化氯、生石灰、漂白粉等,用量根據水質情況及葯物使用說明而定。定期在餌料中添加維生素C、大蒜素、三黃散等,有利於增強烏鱧的體質和抗病能力。在養殖期間要多注意觀察,發現疫情及時採取有效防治措施。
㈥ 黑魚如何養殖
1、親魚池的選擇
黑魚親魚放養池的大小應根據每一次繁殖量的多少而定。例如一次能繁殖50~70對,基本上按每10平方米放養1對的原則,則選擇0.6~1畝的池塘;如果一次只能繁殖30~40對,則選擇0.3~0.6畝的池塘。因為黑魚拉網捕撈起捕率較低。
2、放養前准備工作
放養前做好魚池的清整消毒工作,一般採用干塘消毒。若淤泥過厚,要挖掉過多的淤泥,留下20厘米深左右。每畝用50~75公斤生石灰清塘,注水10天後可以放養親魚。在池中養殖少量的水花生、水葫蘆等水生植物,以供黑魚隱避棲息。
3、親魚放養要點
親魚的放養關鍵是密度、時間和雌雄比例。密度一般按每畝放養100~150公斤,最多不超過200公斤。應按親魚的規格大小而定,一般在150~250尾。密度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過高會影響親魚的活動空間,過低不容易馴養,特別是野生親魚,這些都會影響親魚的性腺發育。時間安排於9月。
4、黑魚對產卵場的要求
黑魚對產卵場的要求有兩點:一、在繞湖邊、塘堰、溝渠等近岸水草繁茂的場所,底質為淤泥;二、近水避風的淺水區。黑魚產卵有營巢的習性,需要有水生植物,因此產卵場有無水草和水深狀況與產卵的關系很大。據報道,在蘆葦絲中黑魚產卵時間較早,在輪葉黑藻中產卵時間次之。
(6)生態生魚擴展閱讀:
黑魚的生活習性:
烏鱧屬於淡水底棲性的魚類,通常棲息於水草叢生或淤泥底質的水域中,遍布於江河、湖泊、水庫、池塘、水田等水域,對水體中的環境因子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尤其對溶氧量、水溫以及水質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當水體中缺少氧時,能夠藉助鰓上腔的輔助呼吸器官,在水面進行呼吸。烏鱧在0~41℃的水溫下都可以生存,16~30℃是烏鱧生長發育繁殖的最適溫度。當春季水溫恢復到8℃以上時,通常會活動於中上層的水體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黑魚
㈦ 中國哪個民族吃生魚肉
中國的生魚片文化
生魚片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食物之一,有文字記錄的歷史可上溯到周宣王五年,即公元前823年。據出土青銅器《兮甲盤》上銘文的記載,那一年,周師大舉出動,於今陝西白水縣境內的彭衙迎擊入侵的獫狁部落。凱旋歸來後,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它友人,主菜就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詩經·小雅·六月》篇報告這兩道菜時,用了「炰鱉膾鯉」四個字。「膾」字指切細的生肉,也可表示把肉切細的動作。制膾的材料,有魚、牛、羊等肉類。秦漢之後,牛、羊膾極為罕見,膾幾乎僅指魚膾,並又衍生出一個「鱠」字,專門表示生魚片。
「膾」和「鱠」兩字經常混用,但不可與「燴」字混淆;用火加工食物,才叫「燴」。詩《六月》篇是中國北方魚膾的最早記錄,中國南方缺乏類似的遠古文獻。直到一千多年後,東漢趙曄才在《吳越春秋·闔閭內傳》中寫道,吳軍攻破楚都郢後,吳王闔閭設魚膾席慰勞伍子胥,吳地才有了魚膾。如果我們相信趙曄的說法,那是在公元前505年。《吳越春秋》的內容,許多來自民間傳說,不全可信,但在沒有其它資料的情況下,不妨姑妄聽之。魚膾在古代是流行食品,這可從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中的記載得到證明。這本書收錄了各地的風俗習慣和奇人奇事,其中一條是:「祝阿不食生魚」。祝阿(今山東齊河縣祝阿鎮)的居民不吃生魚,應劭認為是奇風異俗,所以才書上一筆。祝阿人不食生魚的習俗,一直堅持到隋朝,在《隋書·地理志》中亦有記載。
魚膾作為中國飲食文化的組成部份,經過長期的發展,在唐宋兩朝達到極盛,元明以後漸見衰微,到清末成為昨日黃花,終於從中國的主流飲食中消失。
(一)魚品
鯉魚是最常用的魚膾材料。上面提到,有文字記錄的最早的魚膾是生鯉魚片,而有文字記錄的最早進入飲食市場的魚膾也是生鯉魚片。辛延年的《羽林郎》詩,描敘西漢大將軍霍光的家奴調戲在酒店中打工的胡女,受到胡女嚴拒的故事。詩中姑娘唱道:「就我求清酒,絲繩提玉壺。就我求珍餚,金盤鱠鯉魚」。辛延年是東漢時人,這首詩說明,至遲在東漢時期,魚膾已經在餐館里出現。魚膾進入飲食市場的時間應該早得多,但沒有更早的文字記錄保存下來。到了唐朝,皇帝姓李,「鯉」字和「李」字諧音,唐明皇於開元三年(715年)和十九年(731年)前後兩次下令禁捕鯉魚,事見新、舊《唐書·玄宗本紀》。但這兩道禁令並沒有認真執行,平民百姓甚至政府官員都照吃鯉魚不誤。《全唐詩》裡面,就有數以十計的與捕食鯉魚有關的詩歌。第一道禁令發布後一年,少年王維在《洛陽女兒行》詩中寫道:「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膾鯉魚」,全不給李家天子一點面子。唐敬宗寶歷二年(825年)秋天,白居易在蘇州剌史任上,到轄區內的松江亭觀賞打魚,他不但不阻止漁民捕捉鯉魚,而且自已還吃了鯉魚,有他的《松江亭攜樂觀漁宴宿》詩為證:「朝盤鱠紅鯉,夜燭舞青娥」(白天吃生鯉魚片,晚間看歌妓跳舞)。
名氣最大的魚膾材料是鱸魚。西晉未年,吳郡(治所在今蘇州市)人張翰在洛陽的司馬冏齊王府中任職。晉惠帝太安元年(302年)秋天,正是司馬冏權勢高漲,獨攬朝政的時候,張翰看到滿天飛舞的黃葉,忽然想起現在正是家鄉鱸魚收獲的季節,生鱸魚片搭配蒓菜羹下茭米飯的滋味何等鮮美,禁不住高歌一曲:
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
唱罷,隨即辭官回鄉吃鱸膾解恨去了。不久,司馬冏在皇族內斗中被殺,他的許多下屬受到株連,張翰僥幸逃過一劫。秋風鱸膾自此成為一個典故,當有人思念故鄉時,或憧憬自由自在的江湖生活時,或感覺仕途風波險惡有意急流勇退時,無論老家產不產鱸魚,都使用這個典故。
但鱸魚並不是魚膾的頂級材料。傳說孫權曾與術士介象討論什麼魚做生魚片最好,介象推薦鯔魚。孫權嘆息道,鯔魚出在東海,可望而不可及(當時孫權的大本營設在武昌)。介象讓人在大殿中央挖出一個小坑,灌滿清水,隨即從水坑中釣出鯔魚來。鯔魚俗稱子魚、烏魚,魚肉與魚子都以鮮美聞名,曾是南宋御膳房中的珍餚,但在古代捕獲量稀少,平民百姓難得品嘗。唐人楊曄對魚品另有一說。他在《膳夫經》中把適合做生魚片的魚分成三個等級:列入頭等的只有鯽魚,次等的有鯾魚、魴魚、鯛魚和鱸魚,再次等的包括鱭魚、味魚、魿魚、黃魚和竹魚。其它魚在他眼裡都不入流。楊曄的觀點是否正確,見仁見智,各人口味不同,似乎不能一概而論。杜甫吃過魴魚做的生魚片後,曾贊美「魴魚肥美知第一」,北宋詩人劉攽也稱道「魴魚如玉鱠第一」,而清代名醫王士雄主張做生魚片「青魚最勝」,「沃以麻油椒料,味甚鮮美,開胃析酲」。
上面提到的魚類當中,鯔、鯛、魿是海魚,鯉、鯽、魴、青、鯾、味、竹是河魚。黃魚為咸、淡水兩棲魚類。鱸、鱭也是海魚,但在生殖季節,要洄遊到內河的淡水裡產卵,產地主要在淡水區域。由此可見,中國魚膾與日本剌身(即日本料理中的生魚片)的取材不同,剌身大多用海魚,而魚膾大多用河魚,或在淡水區域中捕獲的洄遊海魚。這里要指出的是,本文所用魚名都是古名,而古、今魚名可能完全不同。鱭魚古代又稱鮆魚,今名是刀魚或風尾魚。黃魚即今中華鱘。古藉中的鱸魚,今名為松江鱸魚,屬杜父魚科,學名為Trachidermusfasciatus。現在中文專業書藉里與中國菜市場出售的鱸魚,是與松江鱸魚風牛馬不相及的,沒有洄遊內河習性的海魚,屬鮨科,學名為Lateolabraxjaponicus。北美超市與餐館里還有第三種鱸魚:加州鱸魚。加州鱸是河魚,屬太陽魚科,學名為Micropterussalmoides,中國已經大規模引種養殖,並投放到魚市場上,俗稱大口黑鱸。
《膳夫經》中的味魚,筆者把它歸入河魚,根據的是杜甫詩《閿鄉姜七少府設膾戲贈長歌》。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深冬,杜甫路過閿鄉(在今河南靈寶市境內),友人姜七設魚膾宴招待他,所用的魚就是味魚。當時黃河已經冰封,魚是破冰從黃河裡捕獲的。從季節判斷,味魚不會是洄遊的海魚,而是黃河裡的淡水魚。但因歷代杜詩注家對味魚的說法不一,甚至相互矛盾,使人莫衷一是,味魚究竟是今天的什麼魚,已經無法確定。
(二)斫膾與刀藝表演
日本料理中的剌身,多數是生魚肉條塊,只有河豚剌身等幾種,才切得其薄如紙,可以透視盤面的花紋。中國古代的魚膾,講究切得愈薄愈好,有時進一步切成細絲,稱做「膾縷」。曹植在《七啟》賦中形容切出的生魚片薄得象蟬翼、縠(音「hu2」,一種有皺紋的絲綢),鬆散得像雪花,輕得能隨風飄揚:「蟬翼之割,剖纖析微。累如疊縠,離若散雪,輕隨風飛,刃不轉切」。切生魚片專用一個術語:「斫膾」。「斫」字音「zhuo2」,在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到現在還是一個活字,筆者老家的鄉親,至今不說「砍柴」、「割草」,而說「斫柴」、「斫草」。斫膾的時候,砧板上面要鋪上白紙,以吸收膾刀壓出的魚汁。表面不濕的生魚片,能夠鬆散地擺設在盤子里,無論觀感和口感都好。刀功高明的大師傅,不僅生魚片切得極薄極細,而且白紙上幾乎不沾汁水,杜甫為此有詩贊嘆道:「落砧何曾白紙濕」。斫膾的刀法很早就有專著出現。明未李曄在《紫桃軒雜綴》里報告,他讀過一本「文極奇古」,可能是唐人撰編的《斫膾書》,書中列舉的刀法有小晃白、大晃白、舞梨花、柳葉縷、對翻蚨蝶、千丈線等名目。《斫膾書》已經失傳,李曄的斷代是否正確,各招式的具體細節,都已經不得而知。
斫膾曾是古代文人創作的素材。西晉潘岳在《西征賦》中寫道:「饔人(廚師)縷切,鸞刀若飛,應刃落俎,靃靃霏霏」,杜甫和蘇軾也分別有詩句:「饔子左右揮雙刀,膾飛金盤白雪高」、「運肘風生看斫鱠,隨刀雪落驚飛縷」。是不是詩人們餓急了,跑進廚房督促人家做生魚片去了?應該不是,而是大師傅從廚房裡走出來,在賓客面前表演刀藝,作為進食前的開胃節目。「運肘風生」、「左右揮雙刀」,動作誇張,目的顯然是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有時,表演者還使用掛有小鈴鐺的刀具-鸞刀,更使斫膾增添音響效果。《西征賦》中「靃靃霏霏」(「靃」音「huo4」)四字一語雙關,既描繪切得極薄的生魚片紛紛飄落的景像,又摸擬鸞刀敲打在砧板(俎)上的節奏和音響。晚唐作家段成式在《酉陽雜俎》里記載了一個神乎其神的斫膾小故事。有一位名叫南孝廉的業余膾刀手,刀功深不可測,他斫膾時,「操刀響捷,若合節奏」,切出的生魚片「縠薄絲縷,輕可吹起」。有一次他當眾表演刀藝,突然間天昏地黑,狂風暴雨撲面而來,一聲驚雷響過之後,生魚片全部化成蝴蝶飛走。
斫膾也是古代畫家創作的題材,在中國美術史料中,著錄有三幅有關的古畫。第一幅是東晉顧愷之的《吳王斫膾圖》,據北宋董逌《廣川畫跋》的記敘,描繪的是上述介象故事的下半截:介象釣出鯔魚後,孫權令廚師當場表演斫膾,並把加工好的生魚片分賜給殿中的大臣。第二幅是佚名畫家的《王右軍斫膾圖》,從蘇軾的題跋可知,畫的是王羲之觀賞斫膾的情景。根據畫面內容,這兩幅畫的更貼切的標題應當是「吳王觀斫膾圖」和「王右軍觀斫膾圖」。第三幅是唐人杜庭睦的《明皇斫鱠圖》,著錄於北宋大內藏畫目錄《宣和畫譜》;北宋滅亡後,一度流落民間,後來又回到南宋宮庭。有關史料光說《明皇斫鱠圖》中的人物畫得如何神妙,卻沒有說明誰在斫膾。唐明皇風流倜儻,表演藝術的造詣極高,梨園行業尊之為祖師爺,或許會親自秀一秀刀藝也未可知。這三幅畫現在都已經不知所終。其中,以顧愷之的《吳王斫膾圖》最為珍貴,其價值不下於王羲之的書法真跡。最後提到這幅畫的是明未汪珂玉所撰的《珊瑚網畫據》,當時為某陳姓人家收藏,此後再沒有人提起過。
表現斫膾的古代美術作品,現在僅存兩塊宋人畫像磚,其中之一為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人稱《婦女斫膾圖》。磚面浮雕的斫膾少婦頭梳高髻,身穿交領右衽窄袖長衫,腰系斜格花紋圍裙,袖口卷到肘部的左手正在挽起右手的袖子。少婦面前的方桌上,有一塊放著一尾魚的園形砧墩;砧墩右側,有膾刀一把及柳條串起的魚三條。方桌左邊地面上,有一隻裝滿水的園形瓦盆,可能是用來養魚的。方桌前面設置一座可移動的大型低矮爐灶,爐灶頂部火舌亂竄,正煮著一鍋沸水。這塊畫像磚出土的年代不明,出土的地點傳說在河南偃師縣(今屬洛陽市)。王國維在《觀堂別集·古畫磚跋》里曾推測它製作於南北朝以前。1954年春天,從偃師縣的一座宋墓里,又出土了一塊同樣圖案的畫像磚,才確定了《婦女斫膾圖》是北宋初期的作品。
(三)金齏玉膾
魚膾當中最著名的菜餚叫「金齏玉膾」。「齏」有時也寫做「齏」,音「ji1」,原意是細碎的菜末,這里作調料解,金齏就是金黃色的調料。金齏玉膾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書中。在「八和齏」一節里,賈思勰詳細地介紹了金齏的做法。金齏共用七種配料:蒜、姜、鹽、白梅、桔皮、熟栗子肉和粳米飯。其中,需要解說的是白梅。白梅也是中國古老的傳統食物之一,在醋發明之前,它是主要的酸味調料,做羹湯時必不可少。東晉梅頤編造的《古文尚書》中有「若作和羹,爾惟鹽梅」,鹽梅就是白梅。在醋發明以後,白梅與醋長期共存,後來終於為醋完全取代。白梅的做法,是把沒有熟透的青梅果實在鹽水裡浸泡過夜,次日在陽光下曝曬,如此重復十遍即得。現在蘇州等地出口到日本和韓國,每年價值數百萬美元的「鹽漬梅胚」,正是白梅的低鹽改造產物。日本料理中至今乃用一種咸梅,是青梅經鹽和紫蘇葉子腌制的產物。白梅與咸梅之間或許存在淵源關系。把白梅與其它六種配料搗成碎末,用好醋調成糊狀,就是金齏。在同一節里,賈思勰還描述了芥末醬的做法。從上下文的意思推測,上菜時,金齏、芥末醬及其它調料與生魚片分別裝碟,食者按自已的愛好自由選用。
《齊民要術》文中,沒有限定玉膾用什麼魚。當時,金齏玉膾還是一個集合名詞,凡是銀白色的生魚片搭配金黃色的調料,都可稱為金齏玉膾。金齏玉膾用做單一菜餚的專用名詞,出現在北宋初期李昉等人編輯的《太平廣記》里。《太平廣記》引用《大業拾遺記》的文字說,吳郡獻給隋煬帝的貢品中,有一種鱸魚的干膾,在清水裡泡發後,用布包裹瀝盡水份,鬆散地裝在盤子里,無論外觀和口味都類似新鮮鱸膾。將切過的香柔花葉,拌和在生魚片里,再裝飾上香柔花穗,就是號稱「東南佳味」的「金齏玉膾」。潔白的鱸魚肉片、青翠欲滴的香柔花葉,再加上紫紅色的香柔花穗,使得這道菜的顏色鮮艷奪目。香柔花是什麼?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考證它就是中葯香薷。香薷俗名蜜蜂草,新鮮植株具有強烈的芳香氣味,古代長期當蔬菜食用。香薷屬植物在中國有三十餘種,花色嫩黃、淺紅、淡藍、深紫各不相同。金齏玉膾所用的香柔花,可能是開紫花的海州香薷或紫花香薷。
《大業拾遺記》託名為唐人顏師古所撰,近代學者大都認為它是宋人的作品。《太平廣記》引用的這一段文字說明,至遲在北宋初期,金齏玉膾已經從魚膾的集合名詞,轉變成單一菜餚-經香柔花增色增味的生鱸魚片的專用名詞。金齏玉膾有可能在隋唐時期就已經成為單一菜餚的專用名詞。盛唐史官劉餗著撰的《隋唐嘉話》記載:「吳郡獻松江鱸,煬帝曰:"所謂金齏玉膾,東南佳味也"」。這條記載把金齏玉膾與鱸魚聯系起來,並說明它是地方性菜餚,但沒有提起香柔花。在可能是唐人著撰的《斫膾書》里,也提到過加香柔花的魚膾,但沒有說用什麼魚,也沒有點出菜名叫「金齏玉膾」。唐末詩人皮日休在《新秋即事三首》詩中道:「共君無事堪相賀,又到金齏玉膾時」。這是現存唐詩中唯一的一首提到金齏玉膾的詩。皮日休長期在蘇州居住,秋天正是當地收獲鱸魚的季節,詩中說的有季節性的金齏玉膾,或許就是香柔花搭配生鱸魚片這道菜。但這三條資料每一條都語焉不詳,不能單獨據之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只有《大業拾遺記》才給出金齏玉膾的比較完全的描述。
在魚膾衰微之後,金齏玉膾的含義又一次發生改變,抽象化成為佳餚美味的泛稱。清人鄭板橋在濰縣(今山東濰坊市)知縣任上(1746-1752年),寫過一組《濰縣竹枝詞》,其中一首是:「三更燈火不曾收,玉膾金齏滿市樓。雲外清歌花外笛,濰縣原是小蘇州」。詩中的玉膾金齏,泛指濰縣夜市中形形色色的菜餚,不必再與生魚片掛鉤。
(四)唐宋時尚
上文曾引用《風俗通義》與《隋書·地理志》中「祝阿不食生魚」的記載,反證魚膾是祝阿以外其它地方的流行食品。唐宋兩朝有數以百計的傳世詩詞,從正面反映魚膾的流行程度。杜甫於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63年)創作的《麗人行》詩,描敘了楊貴妃的姐姐秦國夫人與虢國夫人春遊時的驕奢場面,詩中有關飲食部份是:「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厭飫久未下,鑾刀縷切空紛綸」。兩位皇姨山珍海味吃膩了,春遊時,隨行的大師傅起勁地敲打鑾刀表演斫膾,她們還是沒有胃口。安史之亂之後,一度太監當權。白居易於唐憲宗元和五年(810年)前後創作的《輕肥》詩,描寫了身居高位的太監的專橫跋扈,他們的飲食是:「尊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果擘洞庭桔,膾切天池鱗」。「洞庭桔」是太湖洞庭山的桔子,「天池鱗」指海產的魚類,長途運送到長安,價錢都很昂貴。長安離海岸數千里,不知古代在運輸海魚時,途中是怎樣保鮮的。魚膾也是皇家宴會上的佳餚。五代時蜀主孟昶(934-965年在位)的寵妃花蕊夫人填寫的一首《宮詞》,描繪了後蜀君臣乘坐遊艇在成都錦江上宴樂的情景,寫得頗為明快:「廚船進食簇時新,侍宴無非列近臣。日午殿頭宣索鱠,隔花催喚打魚人」。
魚膾不但是王侯權貴宴會上的珍饈,也是士大夫與平民百姓家中的菜饌。晚唐夏彥謙的《夏日訪友》詩,紀錄了他事先沒打招呼,探訪鄉居的老友的情形。主人待客的食物中,就有生鯉魚片:「春盤擘紫蝦,冰鯉斫銀鱠。荷梗白玉香,荇菜青絲脆。臘酒擊泥封,羅列總新味」。宋代詩人蘇軾與陸游都嗜好生魚片,他們現存的與魚膾有關的詩詞分別有十三首和三十七首之多。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蘇軾在杭州任職,要到湖州辦事,還未動身,先給湖州太守孫覺寄詩《將之湖州戲贈莘老》打招呼,詩中列舉了湖州的美味:「顧渚茶芽白於齒,梅溪木瓜紅勝頰。吳兒膾縷薄欲飛,未去先說饞涎垂」。紫筍茶(即茶芽)與木瓜是湖州的名產,值得一提,但湖州的生魚片不見得就比杭州的高明。蘇軾的用意是提醒好友:招待蘇某的時侯,可別忘了生魚片。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陸游在嚴州(今浙江建德市)任知州,有一次在郊外看到漫山遍野白茫茫的薺麥花,憾嘆良久後寫下《秋郊有懷四首》。詩中回憶早年的農耕生活:「頗憶故鄉時,屏跡謝車馬。水宿依蟹舍,泥行沒牛骻。作勞歸薄暮,濁酒傾老瓦。縷飛綠鯽膾,花簇赬鯉鮓」。勞累了一天以後,喝老酒吃生魚片,想必給詩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陸游的故鄉山陰在今紹興市境內,南宋時期山陰農村的開發程度已經較高。但即使在偏僻的山區,生魚片也是尋常菜餚。與陸游齊名的同時代詩人范成大的《田家》詩,描繪了山村農家與世無爭的生活:「稚子呼牛女拾薪,山妻自膾小溪鱗。安知曝背庭中老,不是淵明行輩人」。
魚膾也見於送別和行旅詩中。盛唐詩人王昌齡的《送程六》詩道:「冬夜傷離在五溪,青魚雪落鱠橙齏。武岡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雲向西」。這首詩寫於天寶七載至十四載(758-765年)、王昌齡在流放地龍標任縣尉期間。龍標與武岡分別在今湘西洪江市黔陽舊城與城步苗族自治縣境內,同屬苗、瑤、侗、土家等少數民族祖先聚居的「五溪蠻」地區,唐代開發程度很低,縣治大都設在山寨里。在這樣的「荒蠻」之地,魚膾亦是人們送別時的食品。宋孝宗乾道五年(1170年),陸游乘船從長江水道入川,途經江西北境的小孤山時,寫了《舟過小孤有感》,詩中有:「未嘗滿箸蒲芽白,先看堆盤鱠縷紅」。船到今湖北黃石市西塞山下,恰逢中秋,停靠在長江中的散花洲邊過夜。許多年後,陸游寫了《醉中懷江湖舊游偶作短歌》,追述了那天晚上賞月的情景:「散花洲上青山橫,野魚可膾菰可烹。脫冠散發風露冷,卧看江月金盆傾」。從這兩首詩可知,過小孤山和散花洲時,船上的菜餚是隨地取材的。蒲芽是香蒲的嫩芽,菰是茭白筍,宋代長江岸邊與江中沙洲上想必長滿了香蒲和菰一類的水生植物,可以順手採集來當蔬菜食用。在這樣的綠色生態環境中,撈捕「野魚」做生魚片也不會是很困難的事。
與魚膾有關的行旅詩裡面,當以李白的《魯中都有小吏逢七朗以斗酒雙魚贈余於逆旅因鱠魚飲酒留詩而去》記敘得最為詳細。天寶六載(747年),李白攜帶幼子路過中都(今山東汶上縣),一位與李白素不相識,名叫逢七朗的小吏(相當於今天縣政府里的普通科員),提著一罐當地釀造的土酒、兩尾剛從汶水裡捕獲的活魚,興沖沖地找到客棧里來拜訪詩人。李白深為感動,親自操刀斫膾,與自已詩歌的愛好者對飲盡歡,並在離別時,贈詩一首:
魯酒若虎魄(琥珀),汶魚紫錦鱗。山東豪吏有俊氣,手攜此物贈遠人。酒來我為傾,鱠作別離處。雙鰓呀呷鰭鬣張,跋剌銀盤欲飛去。呼兒拂幾霜刃揮,紅肌花落白雪霏。為君下箸一餐罷,醉著金鞭上馬歸。
上面摘錄的的詩文說明,從北方到南方,從鄉村到城鎮,從山寨到都會,從茅舍到宮庭,從家居到旅行,從待客到自用,無論春夏秋冬,唐宋兩朝先民的食物當中,都有生魚片。由於缺乏量化的資料,難以估計生魚片在當時食物中所佔的比重,但如用「流行」兩字來形容,似乎並不過份。
論及宋朝時,不可忘記女真貴族建立的金王朝曾統治中國北部達一百零九年之久。據南宋史家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女真人喝粥、下飯的菜餚「止以魚生、獐生,間用燒肉」。魚生就是生魚片,獐生是生獐子肉。這是女真人入主中原以前的習俗。金末名醫張從正在醫書《儒門事親》中說:「又如北方貴人,愛食乳酪、牛酥、羊生、魚膾、鹿脯、豬臘、海味甘肥之物」。「北方貴人」指女真貴族,他們在入主中原後,仍然喜愛生魚片。女真族完顏王室統治下的中國北部,與漢族趙宋王室統治下的中國南部,在吃生魚片這一風俗習慣上不存在巨大的差異。
(五)元明余韻
蒙古鐵騎滅亡金和南宋後,生魚片也出現在元宮里。蒙族太醫忽思慧的《飲膳正要·聚珍異饌》篇,著錄了他經手過的,幾代元朝皇帝食用過的菜譜,其中一道菜就是魚膾。這道菜是生鯉魚片,調料為加芥末爆炒過的姜絲、蔥絲、蘿卜絲和香菜絲,經胭脂著色,用鹽、醋提味。《飲膳正要》的《食物相反》、《食物中毒》、《魚品》諸篇,也都論及魚膾,說明元宮里還有其它沒有列入《聚珍異饌》篇的魚膾菜。在民間,吃生魚片的習俗繼續存在。畫家倪雲林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中,介紹了用生魚片拌涼面的吃法,頗具創意。魚膾也見於雜劇、散曲、小令等諸多形式的元曲里。關漢卿的雜劇《望江亭中秋切膾旦》,全劇以譚記兒喬扮漁婦,為楊衙內切膾,趁機盜走皇家信物為中心。這出雜劇為近代京劇《望江亭》和川劇《譚記兒》的原本。在涉及魚膾的小令里,劉可久的《南呂·閱金經·湖上書事》,描繪了作者與斫膾的風塵婦女調笑的情景,寫得生動活潑、別有趣味:「玉手銀絲膾,翠裙金縷紗,席上相逢可喜煞。插!一枝菋莉花。題詩罷,醉眠沽酒家」。
到了明朝,白話小說的創作空前繁榮。在施耐庵的《水滸》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都有魚膾的描述。《水滸》第二回「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里,形容附馬王晉卿生日宴會的奢侈排場時,用上了魚膾:「水晶壺內,盡都是紫府瓊漿;琥珀杯中,滿泛著瑤池玉液。玳瑁盤堆仙桃異果,玻璃碾供熊掌駝蹄。鱗鱗膾切銀絲,細細茶烹玉蕊」。《三國演義》第十四卷「魏王宮左慈擲杯」中描寫了曹操大會眾臣的宴會上,左慈從水池中釣出鱸魚的故事:
少頃,庖官進魚膾。慈曰:「此膾得松江鱸魚做之尤美」。操曰:「千里之隔,安能取之?」慈曰:「易爾」。教取釣竿來,於堂下忽有一池水,慈持竿,頃刻釣數十尾大鱸魚放在殿上。操曰:「吾池中原有此魚」。慈曰:「大王何相欺也?天下鱸魚只兩腮,惟有松江鱸魚有四腮,此可辨也」。眾官視之,果是四腮也。
「左慈釣鱸」與上述「介象釣鯔」的故事情節幾乎完全相同,兩者分別源出干寶的《搜神記》與葛洪的《神仙傳》。干寶與葛洪同是東晉初期人,為什麼會出現「一個故事,兩種表述」的情形,原因不明。南北朝時,兩種版本同時流行,東晉顧愷之《吳王斫膾圖》畫中的情節與葛洪同一版本;劉宋范曄《後漢書·左慈傳》中的故事,則與干寶的版本類似。後來,「左慈釣鱸」的故事編入《三國演義》之中,使其廣為流傳,而很少還有人知道「介象釣鯔」的故事。
在馮夢龍的短篇小說集《喻世明言》第九卷《裴晉公義還原配》篇,以及凌濛初的短篇小說集《二刻拍案驚奇》收錄的《宋公明鬧元宵》雜劇里,也都提到了魚膾。
但在明朝,魚膾流行的程度已經大為降低。上列小說里有關魚膾的故事,全部都是前朝舊事重提。施耐庵等人在寫作《水滸》、《三國演義》與《喻世明言》時,都有民間流傳的話本為依據。人們不知道小說里的魚膾,是原始話本的遺存,還是作者當時生活的環境中社會風俗的反映。即使這些描述確實反映了明代的飲食習慣,魚膾在明人小說中出現的頻度也遠遠低於在唐宋詞詩中出現的頻度。在其它明代長篇小說如《金瓶梅》、《西游記》、《封神演義》及短篇小說集如《醒世恆言》、《警世通言》、《初刻拍案驚奇》里,都沒有見到魚膾。筆者在明人小說中搜羅到的涉及魚膾的故事的數量,還不如單獨一本唐人筆記《酉陽雜俎》中的多。魚膾在明代的衰微,還可從金齏玉膾的命運得到印證。上面曾提到金齏玉膾-香柔花拌生鱸魚片是東南地方的名菜,但到明末,當地人已經不知道香柔花是何物。李曄在《紫桃軒雜綴》里介紹《斫膾書》時,曾對書中所說的「香柔花」是什麼提出疑問。李曄是浙江嘉興人,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長期在江南水鄉任職與生活。像他這樣的土生土長的本地人都不知道香柔花,可見金齏玉膾已經從其發源地的菜單中消失。一葉落而知秋,金齏玉膾被人遺忘,正是魚膾凋零的標幟。
在清代文獻里,乃然有魚膾的記載,康熙十八年與十九年(1679,1680年)夏天,高士奇在西苑無逸殿旁值班,隨時准備應對皇帝的咨詢。他在此期間寫作的《西苑侍直》詩里有:「沾恩饌給銀絲膾,宣敕人乘青翰舟」,可知清宮御廚中有生魚片供應。生活在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四朝的名醫王士雄(1808-1868年)在所著《隨息居飲食譜》里也對魚膾進行了論述,王士雄活動的地域在江浙一帶,反映這一地區還有人吃生魚片。事實上,直到今天,中國北方滿族和赫哲族的一些村落,以及中國南方某些漢族聚居區,乃遺留吃生魚片的習俗。生魚片在中國至今沒有斷絕,但已經不是主流飲食的組成部分。在大多數海內外華人的意識里,生魚片是日本料理,屬於異國風味,和中國菜餚毫無關系。
㈧ 黑魚和什麼魚可以養在一起
黑魚不可以和其他魚養在一起。
黑魚生性兇猛,繁殖力強,胃口奇大,常能吃掉某個湖泊或池塘里的其他所有魚類。黑魚還能在陸地上滑行,遷移到其他水域尋找食物,可以離水生活3天之久。
(8)生態生魚擴展閱讀
此前,有市民將福壽螺、牛蛙、巴西龜等外來危險物種及雜交種、轉基因種等水生生物投入水體。這些物種有的大量攝食對凈化水質非常有益的水草,有的攝食魚卵,攻擊其他魚類,更嚴重的是帶來水產種質資源的混雜。
由於外來種物在水體中沒有天敵,侵佔本地土著魚類的生存地盤,掠奪土著魚類的食物,長此以往,對水生生態環境的破壞性極強,更有可能影響到水生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恢復,破壞水生生態系統。
針對此次市民集中放生的大量黑魚,這種放生,非但不能達到放生的效果,反而會破壞生態。黑魚屬於肉食性兇猛魚類,位於淡水水生生物食物鏈頂端。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在一個穩定的水生生態系統中,黑魚種群數量應遠小於鯉、鯽等雜食性魚類及鰱、鱅等濾食性魚類。
若冒然向穩定的生態系統中投放大量黑魚等兇猛魚類,一旦超過了該營養級可容納的生物量,一是會造成其種群數量急劇減少,同時,如果這些兇猛魚類在短期內得不到食物來源看,其本身也會大量被餓死,最終導致生態失衡。這與放生意義恰恰背道而馳。
因此,短期大量向湖泊中投放黑魚等兇猛魚類是不可取的。
㈨ 黑魚的天敵是什麼魚
黑魚的天敵是什麼魚?
養魚塘里最怕的就是黑魚,如果丟幾條黑魚,那這塘魚就白養了!當然這有點誇張,但黑魚的出現絕對會影響魚獲!黑魚的兇猛可以稱之為淡水魚王,一對一食人魚也不落下風,那麼自然界還有它的天敵嗎?
被稱為淡水魚之王的黑魚,為什麼那麼猛?
其實黑魚是種味道相當不錯的魚,一般酸菜魚御用的就是黑魚,然後才是胖頭魚和鰱魚。黑魚刺少,肉嫩,味道鮮美,而且圓滾滾的除了頭之外,大都是肉,只有中間一根刺,所以大人小孩都喜歡吃黑魚,當然價格也比鰱魚稍貴!
不過如此龐大的基數,活個幾十條下來,那麼一個魚塘遲早要被它們佔領,因此很多魚塘在養魚前會清塘,咋辦呢?就是丟幾條雄魚,養段時間,裡面各種亂七八糟的玩意兒都不見了,最後放下去幾條,撈回來幾條,清塘完成,再放養其他魚類!
㈩ 烏魚簡介
烏龜
(一)概 況
烏龜(Chinemys reevesii)別稱金龜、草龜、泥龜和山龜等,在動物分類學上隸屬於爬行綱、龜科、龜亞科,是最常見的龜鱉目動物之一。我國各地幾乎均有烏龜分布,但以長江中下游各省的產量較高;廣西各地也都有出產,尤以桂東南、桂南等地數量較多;國外主要分布於日本和朝鮮。
烏龜殼略扁平,背腹甲固定而不可活動,背甲長10一12厘米、寬約15厘米,有3條縱向的隆起。頭和頸側面有黃色線狀斑紋,四肢略扁平,指間和趾間均具全蹼,除後肢第五枚外,指趾末端皆有爪。
烏龜一般生活在河、湖、沼澤、水庫和山澗中,有時也上岸活動。在自然環境中,烏龜以蠕蟲、螺類、蝦及小魚等為食,也吃植物的莖葉。烏龜是一種變溫動物,在氣溫150C
以上時,活動正常且大量攝食,而氣溫在10攝氏度以下時則進入冬眠狀態。每年4一10月烏龜活動頻繁,在此期間,每天日落時,烏龜便開始在水中游動覓食,一直到天明前才停止覓食,潛入水中,並且常常在晴天上午10時到下午16時爬上岸,靜優於岸邊曬太陽。6一8月為烏龜盛食期,10月其食量逐漸下降,11一3月處於冬眠狀態。
此外,烏龜還具有如下特性:繁殖率低且生長較慢,一隻500克左右的烏龜經一年飼養僅增重100克左有。但烏龜的耐飢能力較強,即使斷食數月也不易被餓死,抗病力亦強,且成活率高。所以烏龜是較易人工飼養的動物。
烏龜的腹甲入葯稱"龜板",是一種較貴重的葯材,具有補心腎、滋陰降火、養血強身之功效;同時也是止血劑,可用於治療吐血、尿血及子宮出血等症;此外,烏龜肉含有極其豐富的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是鮮美可口的佳餚和滋補品。近年來,野生烏龜資源因濫捕亂捉越來越少,而國內外市場對烏龜的需求量卻越來越大,所以人工養殖烏龜,一方面可以致富,另一方面還可以保護野生烏龜種源。
(二)飼養管理
1.飼養方式
人工飼養烏龜有池養、缸養、木盆養和水庫池塘養等多種方式,各有利弊,可以因地制宜地自行選擇。對一般專業戶和小規模的養殖場,以建池養殖較好,因為此方式管理方便,經濟效益也較大。
養殖池的建造:幼龜池和繁殖池可參照金錢龜的幼龜池和繁殖池的規格和方法建造。成龜池的建造也和金錢龜的成龜池差不多,但面積可以更大些,以便養殖數量更多的烏龜。如果成龜池較大,還可以魚龜混養,在池中養一些草食性和濾食性的魚類,以提高養殖的綜合經濟效益。要注意烏龜亦有會打洞、易逃跑的特性,因此圍牆的牆基要深入地下50厘米左右。
2.烏龜的飼料及餵食
烏龜食性較廣,稻穀、小麥、豌豆、小魚、蝦、昆蟲、蝸牛等均吃,其中最喜歡吃的食物是小魚、蝸牛、玉米和稻穀。人工飼養時,為滿足烏龜生長所需要的各種營養,避免因飼料單一而生長發育不良和產生厭食症,應採用多種飼料,如動物性飼料中的魚蝦、蝸牛、河蚌等和植物性飼料中的稻穀、小麥、玉米等。要想讓烏龜充分地消化這些飼料,在投喂飼料之前,須先將玉米、豌豆等壓碎,浸泡2小時左右,其他大塊食物也須先切碎,然後才投喂。還須注意的是,在烏龜生長的不同時期,應根據其生長特點投以含不同營養成分的飼料。
烏龜的生活與氣候關系密切,每年4月初開始攝食;6一8月攝食活動達最高峰,增重速度最快;至10月氣溫逐漸下降後其來食量開始下降,當氣溫降到10攝氏度以下時,則停止攝食,進入冬眠期。所以餵食時應根據烏龜的生長特點來進行,一般要求做到如下幾點:
(1)定時。春季和秋季氣溫較低,烏龜早晚不大活動,只在中午前後攝食,故宜在上午8一9時投喂飼料。從穀雨到秋分是烏龜攝食旺季,時值盛暑期,烏龜一般中午不活動,而多在下午17一19時活動覓食,故投食以在下午16一17時進行為宜。定時可使烏龜按時取食,獲取較多的營養,並且還可保證飼料新鮮。
(2)定位。沿著水池岸邊分段定位設置固定的投料點,投料點的食台要緊貼水面,便於烏龜咽水咬食。定位投喂飼料,目的是讓烏龜養成習慣,方便其找到食物,同時便於觀察烏龜的活動和檢查攝食情況。
(3)定質。投喂的飼料應該保持新鮮,餵食過後,要及時清除剩殘食物,以防飼料腐爛發臭,影響烏龜的食慾和污染水質。
(4)定量。飼料的投喂量視氣溫、水質、烏龜的食慾及其活動情況而定,以當食慾及其活動情況而定,以當餐稍有剩餘為宜。一般每隔1一2天投食1次.
3.稚龜的飼養
剛出殼的稚龜體質較弱,腸胃機能和消化能力也弱,故不宜馬上放養於飼養池中,而應先單獨精心喂養和護理一段時期,以提高稚龜的存活率。
稚龜的喂養和護理原則是:1.搞好清潔衛生,以防烏龜生病。2.控制適宜溫度和澀度,以利其正常生長。3.培養稚龜逐漸適應外界環境,自行攝食。具體做法是:將剛出殼的稚龜先放在一個小型玻璃箱內,讓其爬行3一5小時,待稚龜臍帶干脫收斂後,以0.6%的生理鹽水浸洗片刻,進行消毒,然後放人室內玻璃箱或木盆中飼養。切忌用人工強力拉斷稚龜的臍帶,這樣會造成稚龜傷亡。稚龜飼養箱每天換水1一2次,水溫嚴格控制在25一30攝氏度,天氣炎熱時還需多次向飼養箱內噴水,以調節溫度並增加水中的氧氣,使稚龜得以在適宜的條件下正常生長。對剛孵出1一2天的稚龜不需投食,2天後才開始喂少量谷類飼料,之後再投喂少量煮熟的雞蛋和研碎的魚蝦、青蛙肉、南瓜紅薯等混合的飼料。經過7天的飼養,稚龜體質已較強壯,便可將其轉人室外飼養池飼養。
4.飼養烏龜應注意的事項
(1)應將幼龜、成龜和親龜分池飼養,避免產生大烏龜吞食小烏龜的現象,同時也便於確定飼料投喂量和飼養管理, 便於觀察和掌握烏龜的生長情況。
(2)因烏龜性情溫和且膽小,應保持飼養池四周安靜,以免影響烏龜攝食、曬太陽、交配、產卵等正常活動。
(3)經常更換飼養池的水,保持池水潔凈,搞好飼養池的衛生,以防烏龜發生疾病。
(4)池子四周與圍牆之間空地上的沙土要保持一定的濕度.在盛夏季節,還應採取一些降溫措施,如灑水、種植一些小灌木等。
(5)冬眠期之前,檢查烏龜的生長情況,對體弱飼養者加 ,多喂給烏龜喜食的飼料,使烏龜積貯大量的營養物質,長壯身體,安全越冬。
5.冬眠期管理
烏龜是變溫動物,生活受環境氣溫的影響較大。11月至翌年3月,當氣溫在100C以下時,烏龜靜卧於池底的淤泥中或卧於覆蓋有稻草的鬆土中,不食不動,進行冬眠,這時它的新陣代謝非常緩慢和微弱。直到4月初,當氣溫上升至l50C以上時,烏龜才開始恢復活動並大量攝食 所以在冬眠期不需投餵食料,也不需換水,此時期的主要工作一是保溫,如在水池四周以及水池與圍牆之間的空地上覆蓋稻草;二是防止烏龜天敵的侵害。
(三)繁殖技術
1.烏龜的雌雄鑒別
雌龜與雄龜在外形上有較為明顯的區別:雄龜個體較小,龜殼黑色,軀幹部長而薄,尾長柄細,具有特殊臭味;雌龜個體較大,龜殼棕黃色,縱棱顯著,軀幹部短而厚,尾短柄粗,沒有特殊臭味。更為可靠和准確的鑒別方法是:在烏龜的繁殖季節,抓住成龜,當它的四肢和頭尾皆欲縮人殼內時,用手指使勁住它的頭及四肢,不讓它有時間呼吸,此時烏龜泄殖孔內即排出副膀胱水,然後生殖器慢慢地外突,若只向外突出縱列的皺紋內壁者為雌龜;如有一充血膨大呈褐紫色的交接器外突者則為雄龜,如果在交配季節,雄龜還會有乳白色的精液排出。
2.繁殖
烏龜一般要到8齡以上性腺才成熟,10齡以上成熟良好。烏龜的交配時間開始於4月下旬,時間一般是下午17一18時,在陸地上或水中進行交配。烏龜在陸地上產卵,產卵期是5一8月。產卵前,烏龜多在黃昏或黎明前爬至遠離岸邊較隱蔽和土壤較疏鬆的地方(土壤的含水量為5%一20%),以後肢交替挖土成穴(一般穴深10厘米左右,口徑8一12厘米),然後將卵產於穴中,產完卵再扒土覆蓋於卵上,並用腹甲將土壓平後才離去。烏龜沒有守穴護卵的習性;它的另一個生殖特點是,卵子的成熟不是同步的。所以雌龜每年產卵3一4次,每次一穴產卵5一7枚。
人工繁殖烏龜時,在交配期之前,先挑選出性已成熟的烏龜,精心飼養,供應足夠的養料,尤其應多喂一些富含蛋白質的飼料,以利於烏龜產生優良的生殖細胞;其次,在烏龜的交配期,將性已成熟且體質健壯的雌雄烏龜按1:1的比例合並飼養,讓其自然交配。在烏龜的產卵期,要注意保持飼養池的安靜以及水池外空地上沙土的適宜濕度,以便於雌烏龜順利產卵。最後應隨時收集龜卵,進行人工孵化,以便獲得較高的繁殖率,提高經濟效益。
3.烏龜卯的人工孵化
烏龜卵殼灰白色,呈橢圓形,長2.7一3.8厘米、寬1.3一2厘米。在自然條件下,經50一80天孵化,稚龜即破殼而出。但是龜卵的自然孵化易受溫度、光照等外界條件的影響和蛇、鼠及螞蟻等天敵的危害,使得孵化期長,孵化率和存活率都較低。為提高烏龜的孵化率,可以採用人工孵化的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1)采卵:雄龜喜歡在草叢、樹根下聚集,並掘土成穴產卵,故可根據穴位土質的松軟或留下的足跡爪痕等找到烏龜的產卵穴,採得龜卵。因烏龜多在黃昏或黎明前產卵,為避免烈日暴曬造成龜卵損壞,采卵時間最好是早晨。
(2)選卵:人工孵化應選取已受精的新鮮優質卵。卵是否已受精的標志是,受精卵的卵殼光滑不粘土;而未受精卵則大小不一,殼易碎或有凹陷,並粘有泥沙。檢查卵是否新鮮優質,可以將卵對著陽光觀察,如卵內部紅潤者是好卵,卵內部混濁或有腥臭味者則為壞卵。另外,也不宜選用畸形卵。
(3)龜卵的人工孵化:孵化器可選用木盆、臉盆、孵化盤(70厘米x50厘米x15厘米的淺木箱)等。先在孵化器的底部鋪上一層5厘米左右的細沙,為利於胚胎發育,將龜卵"動物極"(指卵較大的一端)向上置於細沙上,然後在卵上蓋一層約3厘米厚的細沙,再覆上一潮濕毛巾,最後將孵化器置通風處。溫度和濕度是孵化成敗的關鍵,溫度和濕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龜卵的胚胎發育。人工孵化時控制溫度在28一320C之間,每天灑水1一2次,保持適當濕度,同時還要注意防止天敵危害龜卵。這樣經過50一60天孵化,便可孵出稚龜。
(四)常見病害的防治
一般說來,烏龜的適應性和抗病力都比較強,不易患病。人工養殖時,只要注意隨時搞好清潔衛生,常常更換飼養池的水,烏龜一般都不會生病。但有時也會發生如下疾病和敵害:
1.感冒
病龜活動遲緩,鼻冒泡,口經常張開,可視為感冒。
治療方法:可用感冒靈和安乃近溶於水中讓龜飲服,並在龜後腿肌肉注射慶大黴素0·2毫升;或注射青黴素1萬單位,體重0·5千克以上的大龜可加大用量至每次注射5萬單位。一般連續服葯和注射3天可愈。
2.腸炎
本病多由於水質污染或飼料變質導致腸道細菌性感染而發病。症狀為病龜的頭常左右環顧,糞便粘稠帶血紅,"並極腥臭;食慾不振,身體消瘦。
治療方法:每天多次換水和投喂新鮮餌料;肌肉注射金黴素或氯黴素,每隻病龜每次0.5毫升,體重0.5千克以上的大龜注射量可加大至1毫升,連續3天。並在餌料中加少量氯黴素或痢特靈喂服。
3.黴菌病
本病多為龜表皮被碰傷後感染黴菌所致,表現為表皮壞死呈紅白色,嚴重的可見霉斑。
防治方法:在運輸、放養、轉池捕捉過程中,操作要細心,避免龜體受傷。入池前如發現有龜體受傷,可用1%的孔雀石綠軟膏或磺胺軟膏塗抹患處。一旦發現病龜,應及時隔離,並用20%一30%的石灰水全池消毒;病龜全身塗紫葯水,連塗7天,還可在飼料中加入少量土黴素粉劑,連喂3天。
4.軟體病
本病多由於營養不良和缺乏陽光而引起,表現為食慾減退,全身無力,精神萎靡,動作遲鈍,生長緩慢.
治療方法:喂以適口性好而富於營養的全價飼料,飼料中加入鈣片;增強日照時數,每天照射陽光2一3次。
5.敵害
烏龜的天敵主要是老鼠、螞蟻、蛇以及某些鳥類。老鼠危害最凶,能將烏龜咬傷甚至咬死,螞蟻常爬食有裂縫的烏龜卵,故在養殖管理中,應當注意防止這些天敵的侵人。